商业银行转型范文

2022-06-07

第一篇:商业银行转型范文

商业银行转型17

郑新安

中国金融业,特别是国有银行经过多年的改革与股份制改造,改善了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了赢利能力与抗风险能力,多种成分的银行开始积极面向市场进行深入竞争,特别是商业银行的积极态度,让银行业在产品细分领域的竞争显得尤其激烈,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都开始在中间业务上发力,这使得银行业的产品与品牌竞争变成一种重要的管理内容。

实际上,现在银行业的竞争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共识,即银行业是典型的服务业,必须建立服务品牌才能进行有效的竞争。所以,说当下是银行业服务竞争时代,还是很准确的。只是我们的竞争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服务。

服务是什么?服务是一方能够向另一方提供的基本上是无形的任何行为或绩效,并且不导致任何所有权产生。它的生产可能与物质产品相联系,也可能毫无联系。它具有无形性、不可分割性、可变性、易消失性等特点。银行业欲建立服务品牌,必需在这一点上有清醒的认识。同时,我们也看到,竞争的层级正从产品向服务与品牌,体验与文化上转型。银行业最初的生存型态是在市场并不存在竞争情况下的管理模式,主要以资源(当时银行较少,资源并没有放开,现在也没有完全放开)和功能来运营。如:主要是以产品功能为特点的模式。随着银行治理结构变化,让这种管理方式变成从低效到高效。但总还是缘于银行内部的管控,无论是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企业文化,还都是企业内部管理措施的表述,与市场,服务,品牌,文化的管理概念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人是服务的主体,服务的人又是多样的,面对众多的顾客人群要体现同一服务的宗旨,这就需要认知的标准化,才能产生统一的品牌体验,这就是银行整体品牌定位与服务品牌构建的主要内容。

因此,面对新的市场竞争情况,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商业银行,它们都面对一种重新进行品牌定位与战略转型的管理问题。

战略转型是银行业随着产业升级,消费结构调整,产品创新,受众人群精准化的趋势下,一个银行要成为一个什么样银行的一种企业愿景。品牌定位是你的银行要进行市场细分,锁定目标,精准定位的核心工作。只有处理好这两个工作,才能在银行从管理层面转向服务层面,从服务层面转向品牌层面把握制胜先机。

当下银行面临的主要市场问题:初始品牌定位,重新品牌定位,产品精准化归类,目标受众厘定,产品创新,服务品牌创新,品牌转型创新,品牌提升,品牌传播。

一、沟通层面的品牌定位会流于空洞的口号

1 品牌定位的方法很多,但现在一说到品牌定位就会想到广告的传播主张,很容易流于表面,也会产生空洞感。这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原有银行在成立之初都有自己的企业主张,他们往往把自己企业的功能服务做为自己的服务主张。比如,生产型企业,大多打产品质量的定位诉求,把定位的重点放在质量诉求上,而银行们的定位,也有同样的病证。比如:“你身边的银行”,重点诉求网点多,方便性上。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一出来,这种诉求就没有价值了。如“国际银行,本土智慧”将重点放在规模上,对企业或许感受较好,但对于个人服务,吸引力并不强。

这样定位还处在功能表现上,容易出现空洞的味道。

有时候,功能与品牌的表现混在一起,这实在是难以区分,销售主张口号与品牌价值口号,都是口号,但他们之间的深度与广度是完全不一样的,而这方面,现在的管理者容易在此方面产生混乱。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的工作意识与态度目标,不能直接拿来变为品牌的价值主张,因为你不是针对目标受众而言,你是针对员工管理而言的,把这样一种说法拿来给目标受众,显然不合适,当然会显得空洞;广告沟通的口号,大多是一个产品的销售说辞,主要是源于产品功能的表达,因此,它没有力量承载银行品牌的价值功能,如果用这样表达,也就会出现空洞,或大而不当的感觉。

成功的品牌定位,应是一种消费体验的表达,而不仅仅是一种消费利益的表达。利益表达是一种功能,体验表达就是一种价值。

现在我们银行的大部分品牌定位都停留在这种功能表达的层面,更谈不上体验与文化了。

二、好的品牌定位是银行文化价值的体验

消费体验是要让银行的受众有互动关系,而不仅仅是让受众听到银行口号的空洞承诺。空洞的品牌定位,听起来没有什么错误,但与受众有什么关系呢?有些主张,放到国家层面,非常生动,放到企业层面,放到消费者层面,就显得大而无当,不知所云。很多银行处在市场转型当中的诉求,都过于宏观,过去宽泛。因此,在这里,我们强调银行的品牌定位要与受众互动和产生消费体验,需要价值与文化方面的沉淀。

这样的定位,是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企业创造持续或巨大需求的重要战略高地,它能把企业内部与企业的发展愿景有效的整合在一起,让企业文化与品牌形象形成联动。目前,国内银行业的品牌,要么处于全新定位的阶段,要么处于重新定位阶段;一种情况是,这些银行存在了几十年,你说它没有品牌形象,还说不过去,至多有一定的企业形象,也就是受众认知它是什么样的企业。从品牌管理的角度来看,它并没有什么品牌资产。一种情况是,商业银行或地方银行,地区城市信用社,都是处于经营产品的阶段,若论其品牌形象或许还没有一些老的票号有价值,它们也需要进行品牌的打造。固而,好的品牌定位,能将一个银行 2 下的不同分行,不同产品,不同服务,全部整合起来,立即解决各自为政的零散局面。无论你的企业有多大,各个层级,各个方面,只要与受众有交接的地方,包括,销售、服务、客户关系,媒体、终端诸环节,都能让受众产生较为统一完整的品牌体验。

因此说,好的品牌是由内而外的管理,而绝不仅仅是传播的好。那种外部光鲜而其内部混乱的品牌局面,不是品牌管理的本质,也不能长久。我们相信,银行内部员工只要理解银行的产品,遵重银行的品牌价值观,才能服务出满意的消费者,继而带给投资者以兴奋。

三、将制度文化传播于社会

银行间最后的竞争是这个企业的文化习惯。这种文化习惯是如何形成的,来自于它的品牌战略管理。一个银行的品牌来自于它的承诺、信心、主张、习惯。消费受众接收过程是认知,认可,认同的过程。有了行动,就会形成体验。所以,一个银行的文化外化出来的品牌力量,是别的银行难以模仿的。

文化就是银行的精神血脉,品牌就是受众认知的外在形象与内在价值的综合物。品牌之所以难以模仿,主要是精神情感方面的价值认同,并且这种认同来自于品牌下面无数的功能体系的支撑。

一个好的品牌主张的提出,要做到整个体系完全一致,是不容易的。一些成功的大品牌,之所以能成功领跑,就是在这方面做的很成功,摹仿者只能学到皮毛,也是这个原因。 处在产品经营阶段的本土商业银行,目前正进入服务管理的新阶段,真正的品牌阶段和体验阶段还没有进入,正在试错起步。

四、产品细分与市场聚焦

本土银行的产品体系多为同质化的,这在全世界都较一样,本无可厚非,原因是你是银行,而不是其它的什么机构。但这并不是产品同质化的理由,银行在产品创新方面还有巨大的空间可为。

本土商业银行处在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型的当口。总的来说,现在银行的产品较为发达和丰富。但从品牌市场定位分析的产品就显得较少。品牌定位方面的产品细分,是要与整体的品牌定位形成系统,不能是孤立的产品,同质的产品。此时的银行没有在整体品牌规划下的产品规划,固而产品就没有什么聚焦效果,所有的产品都是一样的,没有突出的领头产品,跟随的产品,创新的产品,附合的产品,产品的层级没有出来,目标受众的接收就会有问题。 应在功能产品归类聚焦的情况下,建立母品牌,服务品牌,产品品牌,业务品牌,客户品牌的矩阵管理构架。只有这些构架建立了,银行的产品组合才算有了一个基本的基础,更何况 3 还要根据市场情况,不断调整创新产品。这是一个随时而变的动态管理层级,必须有框架有变化。

现在银行多在信贷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与结算业务上推出产品,这些产品的推出,也多是由各分行或业务部门自行推出,没有进行品牌与产品方面的设计与管理,这也是产品较为分散的原因。因此,推出精准化服务品牌,焦点化功能品牌,当是产品细分的一个基本目标。关于产品细分与产品创新方面,在一般的品牌管理上,我们可以统称为业务战略,需将这个业务品牌规划出体系,有重有轻,有主有次,市场的推进就好做多了。

五、品牌定位要真正落到顾客心中

品牌是一个银行的DNA ,不是一个口号,但一定是少不了口号。口号是目标受众认知、关注的一个关键理念的表达。好的定位不仅要通过一套严密的制度来落实,还要通过人力资源的评估制度做保障。通过上下一致层层创新的形式,不断跟进这个品牌定位与口号中表达出来的意境,改变产品模式,业务状态,服务格局,直到传达至顾客心中。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一个全求化的品牌定位,还要针对不同市场,进行本土化的改进与微调,以更适应当地的市场与要求。同时,落地认知离不开有效的传播。如果我们做一个比方;品牌定位占品牌管理前期的80%的权重,一旦确立,下一阶段的传播可以在整个权重中占80%,品牌形象的创意表现也可以占到传播面的60%。因此,这些关系是随着品牌管理的阶段不同,它们的权重也要发生转移的。

因此,我们说,品牌管理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权重,品牌定位落地在于制度,管理,文化,传播方面的系统化管理,这样才能产生应有的市场价值。

六、品牌提升在与定位的调整

离开产品质量的定位,转为顾客价值的定位,是目前所有银行必然的方向,也是品牌提升管理的重要方向。品牌的价值是不断递进的,不断深入的,是随着银行的业务变化与市场的竞争变化,而不断深入的。可以明确的是,制造企业的业务变化多端,这种转移很明晰,但银行的业务较为单一,如有明显的变化,也是针对的受众不同,真正的区隔并不多,但这并不妨碍银行品牌递进深入的转变表述。

比如GE的品牌口号为“Imagination”但一百年来的GE业务不断变化,传播的口号与中心也不可能不变化,以前他们以传统家电为主,因此,口号是“GE带来美好生活”,主要传达的是家电产品如何使人们的生活更方便,更美好之意。到上个世纪80年代,GE的家电在整体业务中的份额越来越小。与此同时,新业务,如能源发电,医疗、金融服务、新闻媒体等,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以家电为主题的品牌推广方式已经不适合公司的发展需要,必须重 4 定新定义公司及品牌含义。后来,公司定位为以基础设施、金融服务、新闻媒体等业务为主的、全球领先的多元化公司。伴随公司定位的重新确定,品牌内涵也随之发生改变。 由于GE的业务涉及很多领域,品牌定位要将其全部囊括。殊非不易。最后,GE将“想象”作为品牌的核心内容,中文品牌口号确定为“梦想启动未来”。这个定位,看似虚无,却能将GE做的所有事情,概括进去,这种概括不是功能的,而是精神层面的。具体而言,GE的定位可代表可信、领先、可依靠、现代、全球、创新、活力、可亲8个方面。

同样的,万科以前的品牌口号是“建筑无限生活”。随着企业30年的发展,其主张变化为“让建筑赞美生命”。虽然公司主业是没有变化,但其主题显然是深入多了。这就是品牌定位调整深入的案例。但同时,我们也要反对盲目的调整,毫无关系调整。其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是不能变化的,调整也只是一种递进的关系。是企业或银行在新的发展时期,对品牌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方式。

总之,目前银行品牌的战略管理,一定会碰到重新定位、定位转型、品牌提升、服务品牌、品牌认知等系列问题的解决。其中品牌重新定位,品牌提升与服务品牌及产品品牌的系列规划(企业顾客与个人顾客的不同表达方式),将成为这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二篇:金融创新与商业银行转型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当下时政中最热门的话题。转型发展,不是对原有发展模式进行微调,而是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全面转换,实现非线性的发展跨越,因此必须依靠创新驱动。要解放思想,转变理念,打破深层次的制度瓶颈,摆脱模式化的路径依赖。而金融创新,则是上海“十二五”规划乃至全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将以商业银行为主体,浅析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动因与转型战略选择。

一、创新驱动商业银行转型发展

近几年来,商业银行面临了多重挑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转变,商业银行外延增长的发展模式无法持续;利率市场化加快推进,贷款利率无下限,商业银行以存贷利差为主的主要经营盈利模式受到进一步挑战;金融市场深化发展,商业银行传统业务面临冲击;审慎监管成为主流,商业银行外部资本约束日趋强化;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商业银行同质化经营格局难以持续;客户需求深刻变革,商业银行产品和服务能力亟待提高……

伴随着这些挑战的加剧,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创新意识和业务创新活动呈现出逐步加强的趋势,特别是伴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金融创新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甚至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同时,推动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作为提升银行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也成为银行监管部门的工作重点。金融创新是指金融领域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新或引进的新事物。事实表明,金融创新是国际金融业几十年来持

续发展的动力,也是当前我国银行业求生存、谋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我国银行业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提升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二、商业银行转型战略选择

当代金融创新主要分为三个层次:金融制度创新、金融组织结构创新和金融业务创新。商业银行的转型战略同样要从制度、组织结构和金融业务这三方面着手。

(一)商业银行专业化经营管理制度创新

商业银行应积极推进经营体制创新。经营体制创新的核心内容是专业化,通过探索银行的专业化经营,实现内部的公司化运作,对业务的经营管理方式进行重新专业化整合。另外,近些年,我国商业银行积极推进管理制度创新,构建了新的内部经营管理体系,加快了以客户为中心、以风险控制为主线的业务流程再造,提高商业银行的整体专业化经营管理能力。

一是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根据区域特点和业务发展需要,按赢利、客户及市场原则,在中等及以下城市银行,建立扁平化或矩阵式组织体系。二是探索条线管理体制,将大客户由总部集中经营,中小客户由分行集中经营,网点作为结算平台和零售经营责任中心的模式可以增加银行综合竞争力。同时,要建立以业务条线责任体系为基础的目标体系、考核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按照对公条线、个人业务销售、个人贷款、职能部门分别经营计划目标、配置资源、明确激励约束机制。三是调整内部组织机构,全面整合银行经营流程,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建立严明的内部权责制度。四是建立和完善

专业化经营模式。加强银行内部个贷中心、小企业中心、财富管理中心建设;并把这些机构真正转变为经营实体、责任中心和利润中心,实现各经营中心赢利能力的快速提高。

(二)商业银行扁平化组织结构的再造

一个合理、高效、严谨的组织结构架构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有效运行至关重要。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创新中,总行应成为经营决策中心、分行成为利润中心、支行成为产品服务中心。以此形成一个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在组织结构的再造中,个人认为有两大关键点。一是营销组织体系的集约化。营销集约化是指围绕全行统一营销策略,建立相对集中、统一协调、总分行联动、高效运转的新的营销体制和方式。营销集约化主要分为营销产品的集约化和营销力量的集约化。营销产品的集约化是指产品、技术、服务一体化,全方位服务客户的营销方式。实行品牌、产品、服务、理念综合营销。营销力量的集约化是建立新的总分行两级营销机制,实行客户经理、营业机构和客服中心“三位一体”,以总分行为营销工作中心的新的营销方式。

二是理顺中后台与前台之间的关系,保证业务部门更好地对外营销并提升内部管理质量。在专业化的大背景下,前台业务部门的设置一定是全面化和综合化,要求较强的综合能力和服务技能;而中后台是为前台提供服务的,中后台的岗位设置和技术要求的专业化,前台分工越全面、综合,后台分工越细、越专业。这种关系能保证前台更好地对外营销,提高内部部门之间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三)商业银行业务战略上的零售业务创新

目前,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战略定位基本上是完全趋同的,业务战略上也一直面临批发与零售的两难选择。近几年来,在商业银行战略转轨和创新中,各商业银行的转型纷纷采取了相同的向零售银行转型的战略。招行把银行零售银行业务作为重中之重,中信银行紧跟着设立了零售银行业务总部,民生银行制定了大力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的战略决策,开始改革零售业务;浦发银行组建两个核心业务总部——公司业务总部和零售银行总部;交通银行将个人金融部分拆成四个独立部门——产品部、营销部、制度部和内控部,各部门总经理直接向副行长汇报。兴业银行、华夏银行、光大银行等也纷纷提出向零售银行战略转型。

这里,要弄清两个问题:一是提高零售银行业务占比和向零售银行转型的关系;二是零售银行业务的创新要有助于特色化和差异化的发展战略,避免重新导致银行业务的同质化。

提高零售银行业务占比和向零售银行转型是两个概念。所谓的零售银行,并不是指商业银行仅仅从事零售银行业务,而是指在整个银行的业务构成和利润构成中,零售银行业务占有重要甚至主导地位。国际银行业衡量零售银行的标准是:零售业务的收入贡献和利润贡献应占到整个银行收入和利润的40%以上。因此,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做的仅仅是提高零售业务占比的工作,距离真正向零售银行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商业银行在进行零售业务创新时要把握好目标和目前定位的关系,审慎地确定创新目标,以确保创新目标的实

现。

要实现向零售银行的转型,需要建立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需要进行组织架构的调整;需要进行产品线的重新构造;需要建立庞大的零售银行业务人员体系;需要进行宏大的机构网点安排和技术安排;需要进行激励机制的重新设计。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战略导向、战略方向、战略举措上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防止新的同质化。每个商业银行应该围绕自身的特点制定发展战略,从而形成不同的发展模式,这可能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必须思考的问题。

三、人才是商业银行转型战略实施的关键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根本要靠人才。商业银行转型战略的关键是人才战略上的转型。商业银行要本着业务能力和经营业绩相结合、现任岗位和发展潜力相结合、定向培养与动态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推进专业人才后备梯队建设。

能否有效地调动广大金融人才的积极性,能否有效地培养和造就大批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是衡量金融创新和商业银行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之一。近年来,多家商业银行在人事制度上的重大改革,建立和完善了银行系统内各专业技术岗位职务聘任规划,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拓展员工晋升通道,加快新员工的履岗能力提升,放宽老员工的聘任条件,给各层面员工以更多的发展机会。

我们农业银行一直被誉为人才培养基地,近期又强化了客户经理队伍和转型内训师队伍的培训。我们相信,只有完善专业人才发现和

培养机制,建设一支优良的金融骨干队伍,才能为银行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银行转型战略才能真正落实。

第三篇: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战略转型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阶层结构的不断形成,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由于其自身的灵活性、厚利性和极具潜力的特点,在内外资银行发展版图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何在强大的利益诱因和需求拉力作用下,找准零售战略转型与业务发展的关键结合点至关重要。 关键词: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

当前,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商业银行中,零售业务的占比通常为50%左右,成为最有潜力的发展领域之一。由于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生活、消费、投资需求逐步增大,以及零售业务的稳定和增长性,各家商业银行纷纷进行零售业务战略转型。由于观念、认识、机制、体制等多方面原因,转型虽初具成效,但并没有取得预期目标。为此国内各商业银行纷纷引进咨询公司或组织行内专题项目组等对转型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寻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和道路。本文借鉴同业先进的发展模式,结合实际,对国内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议和对策,以供参考。

一、当前零售业务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一)网点的作用。

多数商业银行网点的作用界定不清晰,绝大部分网点以操作型综合功能为主,未能突出网点的零售特色,业务服务专业化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未能解决转型的基础问题。

(二)零售网点的模式和人员配置。

当前部分商业银行设立了专门的零售业务网点,但主要以高端客户为主,在网点设立了理财服务区,由于成本及客户数量原因,此类网点不可能成为普遍的模式。同时我们也没有理由拒绝为其他客户服务,特别是一些潜力客户,所以必须寻找山适合中国零售银行业发展的网点模式。

(三)通过改变、引进,解决员工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人是零售业务战略转型中的最重要因素,如何改变现有员工在转型中由于认识不足、行动迟缓而带来的消极因素,如何改造、培养、提高现有员工的业务水平和销售能力,如何发挥新引进人员的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四)确保规划的统领性和可执行性。

在零售业务战略转型中,各家商业银行都十分重视规划的制定工作,通过调研和分析,

制定了阶段性发展规划、人力资源规划和单项业务操作规划。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规划的配套措施不到位等原因,往往形成规划和操作不统一,致使业务发展中要么都是重点,要么没有重点,或是偏离了业务发展目标,或是未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

(五)建立一套科学、准确涵盖所有零售部门人员的绩效考核办法和工具。

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和工具而构成的考核体系是确保零售业务转型成功的最重要工作之一。按照规划的目标,通过考核来引导业务发展并发生业务结构改变是转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建立以效益为中心,通过考核的引导,壮大银行目标业务规模是当前零售转型中存在重中之重的问题。

二、解决转型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零售业务战略转型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模式,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借鉴先进的经验和做法,结合中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建立以零售网点为依托的零售银行模式,切实发挥网点的销售服务功能。

从目前银行的赢利模式上看,虽然零售业务的占比逐年增加,但批发业务还处于主导地位,要将网点转变为零售型,必须解决批发业务的发展模式,确保批发业务稳定并快速发展。

建立以利润为中心的分行行业部制,将本区域重点批发业务集中在行业部,在网点设立专有的批发业务柜台,通过内部考核计价和约束机制确保批发业务柜面服务质量。上述模式可以减少一个银行的内部竞争的消耗,更可以实现人员从专门化到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当批发业务的发展模式确定后,网点的零售功能就凸现在面前,零售网点的发展模式就基本形成了。

(二)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零售网点结构模式,完善网点资源配置。

当前,各行都提出中高端客户的发展思路,并成立了为高端客户服务的理财中心。但现实和成本的原因,我们不可能完全依靠高端客户来支撑业务发展,且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怎样将今天的优质客户稳定成为我们未来的高端客户,是发展中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我们经常看到的是某银行10%客户占比,业务占比为60%;20%的客户占比,业务占比为80%。在这样的占比下,不能否认高端客户对银行的贡献,但现实的问题是,要承认在高端客户服务方面与外资银行的差距,一旦利益驱使等原因,部分高端客户流失后,未来零售业务对整个业务的影响,与今天批发业务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十分相似的。

我们理解零售网点的模式应该是,建立数量适当足够服务所有高端客户的理财中心,切实稳定地发展高端客户,形成品牌和竞争优势;建立足够数量的服务标准以上客户并兼顾其他客户的销售服务型网点,形成支撑我们业务发展的基础;在高档社区和繁华商业区建立自

助服务和一人银行配套的服务网点,提升我们的销售能力;同时还要建立一个完善网络银行配套物理网点来满足客户的需求。建立一个网点就应确立其中长期业务发展目标,并根据目标确定网点应该配置的基本人员,并在相应业务规模上进行人员递增,保证网点的基本服务、销售和品牌的塑造。由于各商业银行的发展重点和目标的不同,人员配备的标准会有差异,但应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团队,一是高柜服务团队,包括普通高柜和贵宾高柜服务人员;二是销售团队,主要从事零售客户的销售开发工作;三是销售服务团队,主要包括大堂经理和负责理财咨询、客户维护提升的专业服务人员;四是专业的资产业务团队,负责个人贷款业务的销售和管理,由于个人贷款业务的特殊性和风险管理的要求,应结合城市规模和业务发展需要在部分零售网点适当地配置,保证业务的专业性管理和操作。

(三)改善人员的业务结构,着力建设一支支撑并促进业务快速发展的销售服务团队。

零售业务战略转型过程中,人员的素质及结构问题存在的矛盾,一直是困扰着各商业银行改革的瓶颈。如何挖掘现有人员的潜力,引进需要的人员,是各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适当地安置一批、培养提升一批、选拔引进一批,并建立一种人员自动淘汰机制,实现人员的合理流动。目前,各银行主要靠内部培训来提升员工的素质,但从实际效果看,取得的成效并不明显。培训很多时候只能解决员工对业务的熟悉程度,并没有从理念、技巧等方面提高员工的技能。在实际业务中大部分员工主要依靠关系去销售,背离了零售销售文化的本质,从长远的角度看,存在严重的问题。在员工的素质提升中,应该引进咨询公司试点跟踪后推广的模式,在短期内训练提高整体的销售、维护能力。对销售人员而言,其具备的条件应该是熟悉零售业务和销售技能技巧。简单零售业务所需要的专业化要求相对较低,可以通过内部培养和引进的方式解决,甚至可以引进具有其他零售业务领域销售经验人员来解决。零售客户的维护和和销售技能提升则对人员的要求较高,除熟悉业务知识、销售技巧外,还应有较专业的业务技能,能够按照客户的需求,令客户增值和成功,这里主要包括专业的理财人员、维护人员和大堂服务人员,可以通过重点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的方式解决。

(四)坚持规划在先、销售在后的原则,用规划统领业务发展。

目标客户是谁,多长时间内达到什么目标和规模,通过什么方式调整人员和业务结构,通过什么手段和措施保证目标实现,是发展中必须思考的问题。只有将这些问题通过规划的方式进行明确,保证业务的有序开展,才能实现有好有快地发展。目前,各家商业银行都十分重视规划的作用,制定了详细的零售业务发展规划、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激励规划等,明确了业务发展的手段和措施,但在实际运行中往往是规划是规划、运行是运行,没有实现规

划统领业务发展的目的,业务运行中随意性较大,有时显得杂乱无章。规划的目的是有计划的实施,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特别是在具体项目规划中更要提前明确相关原则和方法,确保按照规划有序开展。并要不定期地跟踪和分析,及时解决规划执行中的偏差,要有严格的制度和配套的资源,确保按照规划实现中长期目标,保证零售业务战略转型的落实。

(五)建立以效益为中心的绩效考核体系,通过科学的计量工具,实现企业价值和员工价值相统一。

绩效考核是目前各家商业银行激励员工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团队或员工自我发展的加速器,在银行的发展中作用不言而喻。一家商业银行要将自身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相结合,在绩效考核中要充分发挥其激励的作用。在实际绩效考核中,一家商业银行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计量工具,有一套完整的模型对投入产出分析,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计量,实现通过绩效考核方式来保证规划实现的目标。

在零售业务的绩效考核中要根据不同的团队来确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对销售团队主要客户新增标准以上客户和利润;对大堂经理要考核服务评价、新增客户和现有客户提升率;对理财维护团队主要考核现有客户提升、新客户稳定率和利润指标,确定不同人员不同努力方向。

零售业务的发展必须依靠全员,对销售人员的成果应给予奖励,对其他人员推荐、办理的零售业务也可以通过内部计价的方式进行专项奖励。

第四篇:商业银行网点零售转型实施策略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人要谨慎做事,自强不息, 像日月运转一样永不停止,对一个组织也同样适用,一个组织除了精于自身业务外,还要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不会被淘汰。

对于商业银行网点零售转型,本方案遵循卓越化管理理念,首先确认网点转型大环境和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必要性(现况)。其次识别转型难点,确立转型重点(方案范围)。进一步推出实施办法(实施)。最后在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总结收获教训,为以后的转型提供经验(评估)。

一、银行生存的大环境在改变

1网点转型大背景下的银行竞争环境分析

a潜在进入者:保险、证券可以做银行业务,第三方支付、人人贷等抢食银行业,零售商、电信等也可以做银行业务,这些都是银行业的潜在竞争者。(杨再平,2013)

b替代品威胁:金融脱媒,企业选择通过股票、债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体系,直接输送给需求方和融资者。技术脱媒,支付宝等。

c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存款者有丰富的渠道获取信息,对金融产品的需求更加多样化,议价能力越来越强。

d买家的议价能力:监管部门加强对信贷额度的控制,银行贷款议价能力强化,贷款者议价能力变弱。(周鹏峰,2015)

e行业内竞争情况:五大国有银行垄断力强,随着政策改变,股份制商业银行,城镇商业以及外资银行有更大发展空间,行业竞争压力变大。

2通过变革转型适应市场环境

银行生存的大环境每一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包括行业政策、市场需求、技术革新等,若不通过有效的办法应对,就将被市场淘汰,只有通过变革转型及时调整组织内部各个领域的工作,才能适应市场。

3商业银行变革的重点是网点零售转型

网点一直以来是接触客户提供服务的主要渠道,也是各银行资源投入最多的地方。网点的转型最早也是从网点的硬件转型开始,到后来强调网点职员的服务销售能力,现在则强调以客户为导向,从网点经营价值链整体考虑的网点经营来进行转型,在价值链中找到可以提升效能的关键提升点,(林巧红,2014)因此网点零售转型是银行变革的重点。

二、零售网点转型的难点

1网点职员的转型意识不强,无法达到思想一致

这是由于网点内部培训教育不足,使网点职员思想很难统一,从而拖累网点的转型的进程,并最终影响银行整体的盈利能力。

2网点转型各部门行动无法统一

行动无法统一体现在信息在银行各个层次无法有效传递上,打比方说在供应链领域,信息流在供应商和客户之间双向流动起着中枢神经的作用,大部分供应链问题出在信息流上,表现在供应链成员间的关系和链接出现问题,对于银行的内部管理体系,关系问题可以体现在资源分配不均,人力矛盾,链接问题则体现在银行信息系统差错等。因此,网点转型还要解决全过程支持的问题。

三、银行网点零售转型的目标和实施策略

银行各部门由上到下行动一致支持网点零售业务转型

零售业务是银行业务的基石,零售转型是银行变革的起点(欧阳韶辉,2014),为了更好实施网点零售转型,应该根据组织战略结构的三个层次,围绕网点零售业务转型确定转型目标,明确各个岗位责任,提出转型方案。

银行高层(管理层) 转型目标:高层管理者是转型的发起者,对零售网点转型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和清晰的市场定位。

实施策略:通过访谈,找出银行高层管理者是否存在战略目标不清晰,市场定位不明确的问题。

各部门(职能层) 转型目标:推动各个零售网点转型实施,按管理层的转型战略方针对各方面职能活动进行谋划,支持网点的转型。

实施策略:通过调研分析,找出银行各个部门、上下级之间存在的沟通联动问题,例如人力资源是否支持不到位(包括岗位设置、人员配置等)信息系统存在的无法有效支持网点精确营销的问题,根据网点转型需求,提出各个部门和上下级联动的改进方案,从而有效支持网点零售转型。

基层网点(事业层)

转型目标:对于网点职员,应该有强烈的转型意识,思想高度统一。 对于网点定位,基层领导要促进网点零售以营销为目的向以提高客户价值为目的转型,深度挖掘需求信息推出相应的新产品,与客户达到双赢。 转型实施策略:

1基层网点职员的转型意识培养:要通过管理手段使网点职员强化转型意识,可以设立每个岗位的教育培训方案(计划),将岗位教育培训落实(执行),经过一段时间后总结职员在网点转型中的表现(检查)根据网点转型过程中职员的表现持续改进(改善),通过这四个步骤的循环,强化职员转型意识。

2网点领导要明确所在区域的主要客户群,根据客户需求设计合理的金融产品,从网点布局入手,根据产品功能设置岗位并设立岗位绩效评估,最大程度挖掘客户价值,从而为客户提供专业高效的金融服务。

四、转型经验总结

在实施网点零售转型后,从银行高层管理者到职能层各部门再到基层网点都要认真总结转型的收获和不足,是否全员参与达到理想效果,转型过程中各部门各岗位暴露的问题是什么,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将后续细节完善,不断改进。

引用:

1.(杨再平,2013)和讯银行:银行业要高度关注潜在行业竞争者

2.(周鹏峰,2015)银行业经营环境逐步强势,银行贷款议价能力或将得以强化 3.(欧阳韶辉,2014)零售业务是商业银行转型的基础

第五篇:邮储银行转型

论邮政储蓄银行网点转型发展策略

邮政储蓄银行自成立以来,业务种类不断增加,网点功能不断丰富,按照支行网点能力建设、转型增效等一系列要求,邮政储蓄银行支行网点的业绩得到了提升,并逐步向商业银行转型。作为商业银行重要组成部分的邮政储蓄银行,其改革与机制体制创新对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一、实行经营转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要真正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级的大银行,不仅仅表现在覆盖面上,更重要的是在经营方式上要有重大改变。邮政储蓄银行实行的经营转型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由一个信贷型银行转型为金融服务型银行;

2、要依托于传统业务的优势做好经营转型工作;

3、要把发展战略与提高执行力很好地结合起来;

4、混业经营是邮政储蓄银行经营转型的重要内容,不实行混业经营,难以实现根本性转型。

二、必须建立完善内部考核机制

必须改变以产品为核心的考核体系,建立以客户为核心的客户经理考核体系。其要点是:(1)要使客户经理按照“从客户到产品”的思路去工作;(2)客户经理与客户一一对应;(3)客户维护是客户经理的主要职责;(4)客户维护的标准要具体化;(5)客户经理所负责的客户,相应在银行办理的所有业务都应成为客户经理的考核内容;(6)要在95580中监测客户经理的服务质量。

三、建立邮政储蓄银行的产品创新机制

邮政储蓄银行的产品创新要经过七个环节:需求的收集——需求的传输——需求整合——产品开发——推广应用——跟踪反馈——再创新。当前邮政储蓄银行的产品创新能力比较弱,表现为:客户经理无收集客户需求的动力;客户需求的传递渠道不畅通;产品需求无整合。

在产品创新上应做以下改进:

1、要依托市场和客户需求创新产品;

2、客户经理应成为新产品需求的收集者和提供者,此项工作应列为客户经理的主要工作之一,并列入考核;

3、客户需求的传送渠道要及时畅通;

4、应将信贷产品需求整合的职责明确给一个部门,由这个部门承担起产品需求整合的职责。

五、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一切管理最终都是人的管理。对人的管理最复杂,复杂的原因就在于人的管理的根本问题是调动人的积极性问题。所谓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就是从约束与激励两个方面建立对人的欲望的管理机制,使人既保持高昂的积极性,又处于合理的水平,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要从以下入手:

1、要引入市场用人机制。市场用人机制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机制。用人者可以按照岗位需求在市场上挑选被用者,被用者也可以挑选岗位,用人者可以根据考核决定被用者的续聘与解聘,被用者也可以主动辞聘。其优越性主要表现在双向互动上,可以让被用者有选择的机会。建立市场用人机制的关键在于程序的透明度和公开性。

2、要建立按岗招聘机制,以岗定员,按岗招聘、按岗录用、按岗定酬、按岗解聘。

3、要建立分层级的激励机制。应分操作、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建立薪酬激励机制。激励机制要根据市场法则建立,由市场来决定。对高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应建立股权激励机制,并作为邮政储蓄银行改革的重要措施。

4、要建立用人退出机制和老职工的“退养机制”。吐故纳新,激励鞭策,使人保持高昂的积极性,提高效率和竞争力。应规定:在一个岗位上工作若干年后如果没有晋升的机会,就要退出,让出原有的工作岗位。而让出的工作岗位要实行竞聘上岗制。做到两个透明:即退出的标准、程序要透明;竞聘上岗的标准、程序要透明。同时,要建立退养机制。一是符合退出标准的人一定要退出;二是对退出的人员要给予再培训的机会,经过培训后给予重新竞聘的机会。三是可以竞聘下一级的岗位;四是对不愿再竞聘上岗或无法再竞聘上岗的人员要给出路。

5、要建立培训机制。邮政储蓄银行人员的培训应分层次。首先抓好高级管理人的培训。高级管理人是银行核心人员,对高级管理人应该国内外结合起来培训。其次,要进行职业经理人的培训。三要加强对操作员工培训。操作员工要实行标准、规范的培训。

除建立上述五个机制外,还要为职员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竞争最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把竞争机制引入人力资源管理,才能产生互动,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潜能,创造最佳的效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升学宴发言稿范文下一篇:时政热点备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