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小学教师成长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2-12-08

1 概念界定

“80后”是一个代际划分, 与某些物理意义上的截然分明的疆域界限不同。人作为精神的承载体, 作为基因遗传与个人际遇综合影响的结果, 实际上并不存在某一个具体年代的标签, 因此, 不能简单地认定1979年出生的就是“70后”, 1980年后出生的就是“80后”。[1]因此, 在本文中, 笔者所要表达的只是一个较为模糊的印象性概念。

近几年, 高等院校的教师队伍中也出现了大批“80后”的身影, 鉴于研究条件的客观限制, 本文主要选取那些奋斗在小学教学第一线的“80后”教师为研究对象。

2“8 0后”小学教师的成长现状

2.1“80后”小学教师的优势

(1) 年轻有活力。

80年代出生的小学教师和学生的年龄差距不大, 加上相似的成长的社会大环境, 使得“80后”教师较之前代的老师更能理解学生, 对青少年的亚文化也有更多的认同感。由于这一教师群体基本都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 精力充沛、雷厉风行是他们的典型作风。即使是再繁重的教学任务, 也难不倒这些青春活力的“小老师”们。

(2) 敢于创新。

研究发现, “80后”小学教师对新事物的认同、接受和敏感程度明显比前代教师强。他们大多不会拘泥于成规, 而会用自己偏爱的方式建立课堂的学习秩序, 形成带有个性特征的教学风格。“80后”小学教师喜欢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设备和互动的形式, 这也让许多偏爱传统的授课方式的老教师们望而却步。

(3) 个性张扬、表现欲强。

特殊的成长环境造就了“80后”小学教师开朗、活泼、敢想、敢做的性格、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在各种场合中, 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敢于思考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并尝试付诸于实践。

2.2“8 0后”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职业认识模糊。

很多“80后”在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时并没有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也缺乏基本的职业示范意识, 对教师的角色认识模糊。

另外, 随着择业机会的增加、教师聘任制、竞争上岗等制度的出现, 教师跳槽转而从事其他工作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据调查表明, “80后”小学教师职业变更率比前代教师要高得多。面对物质的诱惑, 坚持做教师还是转行, 这是摆在许多“80后”小学教师面前的一大现实问题。

(2) 角色转换困难。

吴增强教授曾经对教师的心理压力进行调研, 他发现从心理压力的程度上看, “80后”小学教师的主要压力集中在如何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这一代大部分教师从小到大都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可一旦走上讲台, 他们就必须卸掉“小公主”的衣裙、“小皇帝”的帽子, 转换自己的角色, 从习惯“被爱”到主动去爱, 从习惯“被照顾”到主动承担其照顾全班学生的重任, 两种角色的迅速交替让这些刚从示范院校毕业的“小老师”们伤透了脑筋。

(3) 人际交往。

不少“80后”小学教师上岗后“自我中心”化仍比较突出, 习惯于被别人重视, 却不懂如何尊重和悦纳他人, 个性的偏执经常导致同事间发生矛盾冲突。另外, 喜欢“我行我素”的“80后”缺乏为他人服务的意识, 对同事缺乏关心和体贴。由于“80后”教师率性的自我表达方式, 久而久之, 便造成了同事间的人际交往出现种种问题。

(4) 科研热情不高。

与老教师相比, “80后”的老师们不愿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琢磨教材, 研究教法上, 既不愿思考, 也不愿虚心请教有经验的老师。但是单靠新观念和新方法来吸引学生, 自然无法取得长久的效果, 也不利于自身的提高。

对于教育科研, “80后”们也普遍积极性不高, 往往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流于形式, 很少能脚踏实地地搞科研, 钻研教材、教法。长期抱着这种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 势必会对教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3 对“80后”小学教师成长现状的理性思考

“80后”小学教师成为今天的状态, 除了他们自身的原因之外,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当、学校管理模式不完善等都可能导致他们成长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了解“80后”小学教师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对于帮助这一教师群体成长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3.1“80后”自身的个性缺陷

尽管“80后”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其非常明显的优势, 但随着工作的深入, 一些这一群体所共有的个性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

首先是情绪急躁、易冲动。很多“80后”教师当学生犯错时, 由于缺乏经验而处理不当, 情绪急躁, 容易意气用事。其次是心理承受能力弱。“80后”小学教师自我意识强烈, 内心较敏感和脆弱, 爱听表扬, 拒绝批评。在教学活动中, 一旦遇到学生顶撞自己的行为便表现出不耐烦, 一点小事都可能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挫折感。[2]小梅是一名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老师, 教龄一年。由于学校开展创建工作, 需要加班整理材料, 工作压力比平时稍大一些。结果, 当同事和她提起资料汇总的进程时, 她竟大哭起来, 让很多老教师大为惊讶。第三, 动手能力差, 依赖性强。“80后”小学教师在成长的道路上大都过着“衣来张手, 饭来张口”的生活, 不论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有家长的悉心照料。这种成长经历使得这一教师群体在生活上缺少实践的机会, 久而久之, 便逐渐形成了一种依附的心理。[3]3.2社会转型带来的巨大冲击

“80后”小学教师出生、成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都发生转型的社会中。市场经济对“80后”的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由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的转变;由义务取向利益取向的转变;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80后”内在的并不成熟的思想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产生了冲撞, 是坚持父辈们的道德准则, 还是选择多元文化环境影响下重建的价值观?两种思想冲击的结果是新的价值观很大程度上瓦解了原有的思维体系, 然而新建成的精神体系又尚未形成系统, 不能提供给他们必要的支持, 因此, 在这一过程中, 有些“80后”小学教师出现了信仰的迷失。

3.3 家庭结构及教养方式的影响

“80后”小学教师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生活在“6+1”结构的家庭中, 来自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溺爱和保护导致了他们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的不同步, 待人接物等方面常常会表现出不成熟的一面。比如:以前的教师出了点差错, 父母会教导他们:“好好工作, 听领导的话”, 而现在不少“80后”的父母会责问学校:“你们怎么可以这么对待我的孩子?”正是这种过分保护的教养方式使得“80后”们在教师的角色适应、与学生沟通、与同事相处等方面出现严重的问题。

3.4 学校管理模式的不完善

首先, 学校本着“多锻炼, 早提高”的想法, 往往会给新上岗的“80后”教师们分配较多的工作任务。教师们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不得不应付各种各样的检查和考评。访谈中, “80后”的小梅老师说, 由于她是今年刚进学校的新教师, 因此每天都要听老教师一节课。没教过毕业班的老师还得和学生一样, 参加期中考试。另外, 学校领导为加强教师基本功, 还会经常举办青年教师课堂竞赛。平时还有教学反思、教学研究等教研任务。新上岗的新教师往往业务还不扎实, 教学技能还不成熟, 能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就实属不易了, 如果过多的非教学性的任务牵制, 长此以往, 势必会造成教师主体性的缺乏和发展的停滞。

其次, 很多学校都没有为“80后”的这群小老师们设置专门的培养计划和培训活动。“80后”的小学教师面临的不仅是对教材、教法的不熟悉, 还有课堂组织能力的缺乏, 以及与同事、学生家长沟通有困难等等, 但传统的培训过分强调理论化, 对帮助“80后”教师顺利度过迷惘的角色转换期并不能真正起作用。

第三, 很多学校往往侧重于鼓励中青年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课题的申报, 而对于“80”的这批小老师还没有充分重视, 也没有为他们的科研申报搭建合理、方便的平台。许多年轻教师即使想做研究, 也缺乏必要的支持,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损伤了他们对科研的积极性。

4 促进“8 0后”的小学教师成长的策略

4.1 社会层面上

“80后”教师脑筋灵敏, 思维活跃, 接受新事物、新知识快, 教学中常与学生达到心有灵犀的默契。但由于一些年轻教师身上所特有的稚气、任性等性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教学的顺利开展, 也会对学生身心成长起到不利作用。要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真正接好上一代教师的班, 这不仅仅是需要“80后”的小学教师自身付出艰辛的努力, 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包括家长的宽容和理解。相信在不远的将来, 这些新生的教育力量一定会推动社会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4.2 学校层面上

随着“80后”小学教师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主力军, 学校应充分重视对这一教师群体的引导和培养, 帮助其尽快适应角色转换, 缩短成长时间。

(1) 加强教育引导, 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学校应帮助独生子女教师深层次地认识和把握教师的职业特性, 形成持久稳定的职业道德,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提高主动关爱、服务、公平对待学生的责任意识, 学会用爱的艺术去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还可以定期举办学习座谈会、培训讲座等形式, 请德高望重的老教师现身说法, 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开展“怎样成为好教师”等活动, 帮助他们教师进一步强化职业道德意识。[2]

(2) 切实为教师减负, 为“80后”教师们营造轻松的成长环境。

“80后”教师刚进入新的环境时都渴望得到组织的关怀, 以获得一种归属感。学校领导要本着助人发展的原则, 适当采取措施, 保护他们的利益。从学校领导、教研室主任到老教师都要尽可能地理解、关心、支持和爱护这批“80后”的教师, 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难与困惑, 努力营造和谐愉悦的人际关系氛围。[5]制定岗位职责时, 要考虑新教师的实际情况, 对他们适当给予倾斜政策和更多的关心。

(3) 制定完善的培养计划。

学校应给每位“80后”的教师制定完善的培养计划。还可以通过开展“青蓝结对”的活动尽量给每个新老师配备师傅, 中青年老师在备课、听课、教研活动中都会给新老师帮助, 能有效促进“80后”老师的快速成长。

(4) 关注“80后”的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

针对部分“80后教师”心理承受能力差和情绪调控能力弱的特性, 学校应通过特别指导, 帮助他们尽快适应从“被人爱”到“主动爱”的过程转变, 引导他们学会理性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人际关系, 克服情绪冲动[2], 学会和同事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对于“80后”教师们的热情要给予保护, 对于小毛病、小问题要及时指出, 但要避免简单粗暴的方法, 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互动的、和谐的、共同发展的局面。

(5) 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 调动“80后”的小学教师科研热情。

通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采取问题会诊、反思实践、定点剖析等一系列创新手段, 加强同伴互助, 可以降低青年教师的挫折感, 真正实现角色转换。对于刚进校的“80”后教师来说, 多吸取集体智慧的结晶, 有助于缩短其成长周期, 尽快适应“被爱”到“爱”的角色转变, 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4.3 教师自身层面上

(1) 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强化教师角色意识。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教师的职业道德成长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内容。“80后”小学教师应注重教师职业道德的建构与修养, 不断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 强化教师角色意识。只有形成明确的角色意识, “80后”这一教师群体才能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职业行为规范, 教师个体也才能不断地调节、完善自己的职业行为, 从而取得社会的全面认可[4]。

(2) 加强业务, 学做反思型教师。

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80后”教师, 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自己也要承担相应责任和义务, 要加强对教材的研究与探讨, 加强业务学习,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 还要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反思, 只有不断地反思, 才会促使自己更快进步。

(3) 培养合作精神, 学会虚心请教。

“学会合作”是“80后”小学教师亟待补上的一课。教师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对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干了多年, 对学生和教学的经验都要比“80后”教师丰富。“80后”教师应多利用一些时间听其他老师的课, 并和自己做比较, 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 虚心地向那些有经验的老师请教。

(4) 正确把握师生关系的度。

很多“80后”的小学教师在怎样处理师生关系上拿捏不准, 即使初衷很好, 但却陷入了“拿得起, 放不下”的误区。很多“80后”教师为了和孩子打成一片, 对于自己的任务和职业却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和把握的尺度, 以至于让一种辅助手段不但没有起到促进学习的效果, 反而影响了自己的正常工作。要解决问题, 关键在于合理规划, 好好思考一下如何把握和学生在一起时朋友关系的“度”, 既不屈就, 也不呆板地去做一个纯粹的“老师”。

(5) 明确个人发展目标。

个人发展目标是一种个人化的、有针对性的目标。实践证明:当教师按照自我规划完成工作时, 他们有很高的成就感和满意度, 从而激发了他们更有效的开展工作。因此, “80后”小学教师应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发展规划, 并依据这一规划不断增强自身职业竞争力。

摘要:近年来, 80年代出生的教师已逐渐成为我国小学教师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独特的生长环境造就了他们明显区别与前代教师的个性品质。这些个性品质不仅影响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同时也和其教师专业成长密切相关。本文在分析“80后”小学教师的成长现状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了促进其成长的对策。

关键词:“80后”,小学教师,成长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 胡修江.80后教师, 一切都在变化[N].中国教育报, 2008-04-13.

[2] 刘艳.独生子女教师群体特征与职业素质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12) :98~9 9.

[3] 孙爱军.对青岛市市南区独生子女教师角色适应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青岛职业学院学报, 2007, 20 (1) :36.

[4] 张建平.教师专业成长论[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103.

[5] 胡春丽.初任教师角色转换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师, 2005, 12 (21) :1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应用的实例分析下一篇:探讨肾炎康复片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