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改革管理论文

2022-05-03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语文教材改革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贵州财经大学作为财经类院校,开设的许多专业都具有特殊性,因而进行《大学语文》教材改革具有必要性、紧迫性。

语文教材改革管理论文 篇1:

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回顾和反思

摘 要: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呈现出以下趋势和特点:课程教材改革的力度日益加大,对语文学科的认识逐步深入,努力构建语文教学的科学体系,名师的教学艺术风格色彩纷呈。反思语文教学改革,应从课程教材、教学方法、考试评估方式、教育研究等方面进一步推进改革。

关键词:语文;教材;大纲

文献标识码:A

1978年以来,我国中学语文教学摆脱了不正常的局面,重新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进入了一个改革发展的新时期。1978年颁布《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这标志着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开始。1986年颁布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的正式教学大纲——《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1987年开始实施。1990年对1986年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进行了修改。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而后又于1996年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实验用)。在此期间还鼓励“一纲多本”地编写各具特色的语文教材,使语文教材由单一的模式向多样化发展。进入2l世纪,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已经颁布,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于2003年4月制定出台,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进入了十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教法方面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在教与学的关系方面提倡“培养自学能力”和“三读教学法”、“静思默想法”等,在语文与母语教育环境方面提出了“大语文教育”的主张,在语文课本编写上,除鼓励“一纲多本”外,还力求在编写中凸现训练意识。上述情况反映了这一时期语文教学不断地探索改革与向前发展的轨迹。具体说来,新时期以来的语文教学改革呈现出以下趋势和特点。

(一)课程教材改革的力度日益加大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公布,标志着我国开始构建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语文课程也不例外。语文课程教材改革是语文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当前,课程教材改革的力度日益加大,在一些方面取得了比较突出的进展:初步改变了长期以来只有“必修课”的模式,增加了“选修课”和“活动课”;实行在统一基本要求前提下的教材多样化的建设,初步形成了由“一纲一本”向“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过渡,推动了语文教材多样化的建设;在课程管理政策方面提出了改变国家过于集中管理的措施。进入21世纪以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陆续颁布,这标志着我国的语文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逐步深入

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一个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过去,争论的焦点主要围绕语文的“工具性”与“思想性”。1995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则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于是,上述焦点又变成了“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新的课程标准采用了新的说法:“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目前对语文本质的争论不可能终结,但这种新的表述可以看做是对以前争论的一种总结,也是人们对语文本质认识的一种深化。

(三)努力构建语文教学的科学体系

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在改革过程中,注意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多学科渗透,除了通过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和运用,不断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外,还运用新兴学科理论,增加教学信息量,引导学生“从文学中吸取艺术性,从科学中吸取科学性”,“既从文学中,又从科学中吸取许多养分”。许多语文教师主张语文教学应弘扬人文精神,提出要以多文化因子为前提,认为文化品种越多,对文化内容研究得越深,就越有可能通过随机的碰撞而出现“优化组合”,从而让创新的观念闪闪发光。

(四)名师的教学艺术风格色彩纷呈

教学艺术风格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教学艺术上的基本特色,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形成教学艺术风格,是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追求。教学艺术风格既有独特性,又有多样性。不同的教师往往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如于漪老师以语言优美考究著称,她的教学语言十分独特,独具个性魅力,以情感人;宁鸿彬老师精讲巧授,浓缩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蔡澄清老师运用“点拨”技巧,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进行独立思考;钱梦龙的“曲向”教学,运用“迂回”战术,变换提问的角度,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等。

总结过去在于展望未来,尽管语文教学改革轰轰烈烈,但并非没有不足之处。可以说,许多改革的主张、思想和成果,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贯彻、落实和推行,应从以下方面进一步推进改革。

(一)加大教材改革的力度

教材是实施教育目标的最基本、最重要、最直接的载体。语文教育应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出发,确立语文教学的全新观念,加大教材改革力度,并努力形成各种实验教材争奇斗妍的局面。教材建设既要重视把握语言和语言运用规律,也要重视对学生心灵的陶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既要重视读写能力,也要重视听说能力,使听说读写协调发展;既要面对全体学生,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选文安排、训练难度上设置坡度,既要有利于教学,也要有利于学生的自学,同时要科学系统地编选注释、习题等自学参考资料。未来的语文教学必须建立一个全面的开放的教学体系。语文教材是一部小百科全书,上白天文、下至地理,大自宇宙、微至细胞,远自史前、遥至未来,无所不有,无所不包,尤其是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大量自然科学成果渗透到社会科学之中,这些都促使语文教师确立生活化、社会化的大语文教育观念,实施融合课堂教学、活动课程的立体式、网络化的语文教学。在教材建设和课程改革方面,虽然目前一些老大难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但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规模实施,可以预见,教材建设和课程设置的进一步完善必将得以实现。

(二)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根深蒂固,造成了今天积重难返的局面,缺少对时代发展的洞察,缺乏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缺乏对已经变化了的学生的研究。尽管各地创设了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技术,但这些远未进入课堂。“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现状大面积存在。虽然语文教育界出现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地域差异、教师素质差异和学生水平差异等种种原因,还没有能够得到及时推广。方法的改进牵涉到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以及教学观念、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材、学生基础、教师素质和教学条件等众多因素。尤其是教师素质,每一种新的方法都以教师素质为前提。语文教师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法改进的重要性,尽力提

高语文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在教学方法改进-上,应努力做到把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相结合,教师教授与学生训练相结合,方法改进与课堂管理相结合,教学模式与教学实际相结合。

(三)改进考试评估方式

应该指出,:考试是语文教学的指挥棒。尽管“大语文教育”、语文活动课等改革实验由于“有趣有用”而受到学生欢迎,即使母语教育的全面性、语文教学的开放性等理论早就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但不少语文教师,特别是毕业班的教师,仍然我行我素,把学生推进枯燥无味的题海之中。因此,要改变语文教学目前这种矛盾的状态,关键是必须对目前的语文考试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把语文教学从应试的轨道上拉回来。考试评价对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改革考试的内容、方法会对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是大有文章可做的。首先,考试内容要充分反映现代社会生活对人的语文素质的要求,突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其次,考试的方法要注意适应语文学科的特点,突出评价的综合性和灵活性,注意保护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才能,防止“一刀切”和机械化的倾向。再次,从长远发展的要求看,语文总体成绩的构成应该是分阶段、多层面的,即考试不仅仅是一次性的统考,而是包括了平时的各项竞赛、面试、习惯养成、课外活动等的考查、评估,是语文素质的全面评价。

(四)开拓语文教育研究的新视野

我们有着持续不断、一脉相承的文字史、语文史和文化史,我们也有着源远流长的语文教育研究史。到现在,随着工业经济向信息社会的转轨,人们普遍认为人类已进入信息社会,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化通讯技术的结合,“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信息网络的发展,预示着教育将会有深刻的变化。因此,语文教育研究必须有广阔的视野,强调对人的主体性和发展潜能的研究,而不是局限在工业社会对“物”的研究上,要研究学生文化背景的差异,研究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研究学生情感需求的差异。通过这些认真的研究,做到宏观掌握上的高屋建瓴和微观把握上的洞悉入里。在社会转型期,语文教育必然会出现更多的困难,我们应立足于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的归结点在于我们必须研究现在面对的是什么样的人,将来需要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这些人,这是整个教育也是语文教育的突出问题。

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改革走的是一条曲折的路。从总体上看,它是前进的,虽然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处,但所取得的成绩不容抹杀。在新的世纪里,语文教育必须深化改革,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适应全球化高科技的发展趋势。改革要有正确的方向,从根本上说要遵循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从语文学科来说要吸收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语文教育家语文教学思想的精髓,总结广大语文教师的实践经验,开拓创新,不断把语文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责任编辑 宋淑芳

作者:秦海霞

语文教材改革管理论文 篇2:

评贵财版《大学语文》编写中贯彻的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理念

摘 要: 贵州财经大学作为财经类院校,开设的许多专业都具有特殊性,因而进行《大学语文》教材改革具有必要性、紧迫性。

关键词: 贵州财经大学 《大学语文》 教改创新

《大学语文》课程在我校开设已近十年,每年选修的学生2000~4000名不等,这一作为我校人文基础课的课程,与数千学子的学业及数十名教师的生计息息相关,其地位不可谓不重要。期间,我校使用《大学语文》经历了订购—自编—订购—自编的艰难历程。陆续使用了徐中玉等主编的《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林红等主编的《大学语文》(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年)等,这些教材无论在质量上、水平上,均具有权威性,长期受各大高校的青睐。但是,由于我校作为财经类院校,开设的许多专业具有特殊性,使用这些教材,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学为所用”。并且这三本教材使用对象面向全国高校,编写内容庞杂,数量上均可使用两个学期,而我校《大学语文》开设仅一个学期,32~36学时。教师使用时只能抽選部分篇目浮光掠影地讲解。以林红、蔡录昌、句磊主编的《大学语文》使用为例,该教材由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西方文学、东方文学、应用写作六个板块组成,文学作品占60篇,应用写作占2章。大学语文教研室在确定讲授篇目时,只能宏观统筹,严格筛选篇目。这些篇目各有侧重,有些侧重传统文化,如《小雅·采薇》着重体现诗情画意,《论语十则》、《孟子·尽心下》着重体现“以德治国”的儒家情怀,《哀江头》着重体现儒家知识分子的悲天悯人,《江城子·密州出猎》着重体现年轻人的旷达豪迈;有些侧重现代思潮,如《回答》的冷峻深刻,《亚洲铜》的炽烈执著;有些侧重异域风情,如《我在美丽的日本》的凄美纤细;有些则与财经院校密切相关,如《谏逐客书》、《货殖列传序》。此外,教研室还从教材外选取了与贵州相关的两篇当代作家何士光的《乡场上》、余秋雨的《伞下的侗寨》供学生阅读欣赏。尽管勉强使用,仍然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这种严峻的现实促使我校领导下决心对《大学语文》进行自主编写的改革。因此,文化传播学院大学语文教研室全体教师抓住机遇,结合我校办学定位、培养目标等,抓住“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体,‘经、管、法、文、理、工、教’相互交融、互为支撑的、培养具有高素质、适应社会需要的‘儒魂商才’的多科性财经大学”的特点,达成共识,即“财经院校必须高扬人文旗帜,推进教学改革,矫正学生‘趋利’的思想倾向,在义与利之间寻找平衡支点,借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锻造儒魂商才,才能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构建和谐理论体系,为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广泛的人才基础”①,对大学语文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性改革。经过三年多的酝酿准备,贵州财经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大学语文教研室自编了一套适合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学语文》教材,这套教材目前已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笔者全程参编这套教材,故详细了解其中的许多编写细节。这套《大学语文》编委会成员11人,均为博士或教授,在编写质量上提供了保障。全书打破以文学史的形式展开的编写范式,以八大板块进行分类:家国情怀、品行修养、经济人文、管理智慧、地域关怀、诗意人生、异域风情和欣赏·写作。根据我校的特点,篇目选择上作了一些倾斜和调整:古今中外关于品行修养的经典,如李毓秀的《弟子规》、爱因斯坦的《我的世界观》等;中国传统儒道思想的经典,如《论语》、《大学》、《道德经》的节选;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经典,如司马迁的《货殖列传》;中国古代管理智慧经典,如《孙子兵法》、《管子》、《韩非子》的节选;为宣传“多彩贵州”,展示地域风情,特地选取了体现贵州民族文化的名篇,如蹇先艾的《水葬》、何士光的《乡场上》、余秋雨的《伞下的侗寨》等;为适应当下日益火爆的公务员等各类就业考试,增加了“欣赏·写作”板块。当然,作为《大学语文》,其自身的一些文学特点不能丢弃,所以在家国情怀、诗意人生、异域风情等板块中仍然注重其文学性。

这套教材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既跳出了过去一些《大学语文》教材漫无边际的纯文化、纯文学熏陶窠臼,又避免一味强调财经类专业靠拢,失掉其文学性,以板块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第二,注重挖掘与财经类专业相关经典篇目的文化价值,丰富我校“儒魂商才”的人才培养目标。这套围绕“儒魂商才”这个核心,特意选取了《论贵粟疏》、《货殖列传序》、《治平篇》等篇目。第三,考虑财经类专业注重应用写作和当前社会对应用文写作能力的需要,增设欣赏·写作板块,作为这套教材的八大板块之一,更强调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贵财版《大学语文》已使用一学期,社会反响良好,各财经类兄弟院校纷纷征订。同时,科学出版社将这套教材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当然,《大学语文》教材改革还涉及教育理念、教学思维、教师素养、教学手段等内容,希望伴随教材的投入使用及逐步完善,下一步能够配套光盘的视频教学。笔者认为,随着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贵州财经大学的《大学语文》教材改革取得新的突破,获得学生的普遍认同,在教改创新之路上走出自己的特色。

注释:

①杨经华.重铸儒魂商才——财经类院校大学语文教育现状与改革对策.考试周刊,2011(43).

作者:张中奎

语文教材改革管理论文 篇3: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材改革的历史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摘 要:在当前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针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来说,在课程教材方面也不断地改革和完善,进而实现创新发展,在更大程度上有效满足新《课标》的相关要求,为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提供必要保障。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材改革方面,也经历了相对来说比较漫长的历史,因此,有必要针对我国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历史进行相对应的探讨,同时进一步明确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和落实相对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高中语文 选修课程 教材改革 存在的問题 对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6.040

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融入选修课程的相关改革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要高度重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材改革的相关内容,并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优化,确保选修课程可以呈现出更为显著的作用和效能,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必要条件。需要注意的是,在该类课程教材改革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有必要着重针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材改革的相关发展历史和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剖析,然后在实践的过程中落实相关解决对策,使问题得到处理,提升整体改革成效。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材改革的历史分析

从整体的改革演变过程来看,在上世纪初期,清政府就在课程分科方面加大重视的程度,并且有针对性地学习西方先进国家的教学和课程教材改革经验,在普通中学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推行课程分科模式。在这种分科模式的作用之下,分成文科学习和实科学习的相关内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举措在我国的教育史上逐步重视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这对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材改革来说也是一个新起点,在选修制度方面也是一种改革萌芽。在后续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在教育教学以及选修课程教材改革方面进一步推进,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在选修课教材改革方面越来越高度重视。特别是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材改革方面,现阶段着重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特长等相关内容,进而在更大程度上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特长,使其知识视野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在选修课程教材改革的指引和教师的指导之下,使学生在课程选择方面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和自由度。学生结合自身的具体学习要求,对于相关内容进行学习和深入研究。

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我国在高中教育层面进一步吸取国外先进教学经验,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材改革方面进行了不断的尝试、突破和改革发展,在课程选择方面更有针对性,为了使学生有更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在选修课程、教材版本、教材数量质量等方面也不断突破、优化、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在明确改革定位的基础之上,呈现出应有的改革效果。

二、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材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编写者对于教材编写的难易程度并没有切实有效的掌握

在针对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材进行改革的过程当中,能够做好教材的编写工作是其中的关键所在。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的教材编写环节,相关人员往往对于教材的难易程度不能充分掌握,绝大多数的编写者在选修教材难易程度和必修教材难易程度方面,往往不能清晰明确地认知和识别判断,在针对同样的文章进行选择的过程中,究竟适合高中生还是适合初中生,往往存在很大的困惑。同时,对于高中阶段的难易程度往往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因此导致高中生在针对选修教材进行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面临不同程度的困惑或者问题。除此之外,针对不同版本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材编写者来说,在实际的编写环节往往缺乏深入的研究、实践和论证,在调研分析方面往往也不够充分,针对同样文章在应用的过程中并没有一致的观点和认知,缺乏相对应的标准化和可行性,因此在不能精准把握教材难易程度的基础之上,对于高中学生选修课程的学习和选修课程教材改革发展都会造成严重限制。

2.教材改革并不充分符合实际的教学情况

因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材改革的绝对主体就是学生,教材的最终使用者和受益者也是学生。所以在教材改革过程中需要充分做好学生的调研和教学实际的分析论证工作,这样才能充分确保教材改革具备应有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行性。但是在具体的教材改革和实际的编写优化过程中,往往没有充分做好全面深入的调研和分析工作,在实际的编写结构和编写模式等方面往往存在一定的问题,在编写者中往往缺乏一线教师的参与,因此导致实际的教材改革内容缺乏足够的实效性。在教材的应用过程中可以看到,和实际情况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或者隔阂,教材的理论内容和教学实践不能充分融合,由此导致教材改革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除此之外,在教材改革过程中,往往有很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编写和改革的过程中来,但是相关专家学者往往对于实际的教学情况和一线的教学实际不能充分的了解,因为所涉及的教材内容编写专业性特别强,过于关注理论性,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面临严峻的挑战,存在众多压力和困难。

3.教材改革缺乏应有的个性化和特色性

现阶段,国家越来越重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材改革工作,不同地区都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对应的教材改革,甚至出现多套教材,各类内容比较繁复杂乱,缺乏足够的标准和相对应的评估体系,同时也不够具有特色和个性化水准,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教材改革工作的良性发展会造成很大限制。虽然现在高中教材版本越来越多,但是却没有真正意义上体现出教材改革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在教材改革方面往往存在重复建设或者浪费现象严重等相关方面的问题,对于优秀的资源往往无法充分实现资源共享。除此之外,在不同地区的教材改革过程中,从品种名称编制等方面往往都呈现出大同小异的情况,缺乏相对应的个性化和特色化,具有明显特色和亮点的教材并不是很多。例如,基本上各个出版社都编制了相对应的先秦诸子、唐诗宋词、唐宋八大家等相关方面的选修课教材,但是这些教材从设计思路、文章选编和编写体制等相关方面都比较雷同,并没有充分呈现出百花争艳的改革效果,导致实际的教材改革往往形同虚设,没有体现出应有的改革效能和价值,这对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材改革和高中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都会造成很大限制。

三、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材改革对策

1.编写者要充分明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具体情况

针对高中语文选修课课程教材进行编制的过程中,相关编写者要充分把握初中、高中的具体情况以及相对应的课程标准以及要求,在教材的难易程度方面进行充分的分析,确立严格的标准,进而在针对各个版本的教材进行编写的过程中可以明确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在编写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寻的过程中充分呈现出编写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同时,也要进一步充分掌握编写过程中所涉及的各项技术要点和相关注意事项,在更大程度上有效提升选修课程教材编写质量,使其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此体现出应有的改革效果。

2.确保教材的改革符合高中学生的教学情况

相关编写人员和操作人员要充分做好全面深入的调研和分析工作,要充分认识到教材改革和编选的专业性、针对性,在突破教材难易程度和标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了解实际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具体掌握情况,在充分做好调查的基础之上,才能具备应有的改革发言权。要充分做好教材编写团队的优化和完善工作,使整个团队的结构模式调整在最优化的状态,进而选编出与学生发展更相适应、与教学实际充分契合的教材内容,这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整体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材改革的推进才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3.确保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材改革充分体现出自身的个性化和特色化优势

针对当前教材改革同一化、雷同性比较严重的问题,要切实有效地应对和处理,在实际的改革和教材选编编制的过程中,要确保选修课教材品种能够得到针对性地压缩,符合相对应的改革要求和教学标准。同时,也要在模块设置、编制方式等方面不断的优化和完善,精选出更切实可行的选编模式,并形成标准化模式进行推广和应用,以此在更大程度上体现出课程教材改革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在针对拼接教材或者劣质内容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对其剔除,使教材市场发展更加平稳,更加健康有序,这样才能呈现出选编课教材的时效性、多样化和特色化,进而呈现出应有的改革成效。

参考文献:

[1] 温立三《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材改革的历史及当前存在的问题》,《语文建设》2016年第11期。

[2] 魏本亚《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践中的几个焦点问题》,《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3] 韩旭东《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實施研究》,扬州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4] 薛涛《石家庄市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现状调查与实施建议》,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作者:孙美萍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监督制度行政执法论文下一篇:国外银行保险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