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教学体育论文

2022-04-23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小学高年级教学体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个性化教学运用于小学高年级学段体育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高以及个性发展。笔者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验证了个性化教学运用于小学高年级学段体育课相比于传统的行政班教学,能够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更为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提高体育测试成绩,促进其心理健康与全面发展。

小学高年级教学体育论文 篇1:

对小学高年级女生体育学习动机兴趣的研究与教学对策

小学高年级女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生理出现变化,心理活动出现波动,容易出现羞于参加体育运动的状况,如何使小学高年级女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成为提高学生整体身体素质,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关键所在。

一、学生体育学习动机、兴趣

小学高年级女生大多数对体育课学习是持肯定态度,能够认识到上体育课对自己生理、心理健康发展有好处。对于学生而言,“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动机的位于首位,“调节大脑,搞好文化课程学习”位于第二位。说明小学高年级女生对体育学习的意义、作用都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健美”位于第三,表示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小学高年级女生,因其“内省”倾向逐渐增强,认识自己的眼界得以扩大,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逐渐增强,不仅用审美眼光看待社会、生活,同样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身体。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加强了青少年美育教育,一些陈旧的审美观点不断被摒弃,导致了这些女生渴望自己有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美的身体。她们不再欣赏林黛玉式的“病态美”,而肌肉发达,体态匀称,筋骨健壮,成为她们追求的目的。调查表明半数以上的女生正是带着这种动机参加体育学习的。“好玩”而参加体育学习的占34.1%,“为达标”参加体育学习的占26.2%,“完全为了应付”的仅占7.8%。由此可见,小学高年级女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前三种占主导地位。但由于小学高年级女生仍处于身心发育发展阶段,仅限于运动实践和认识水平,反映在学习动机上既有理想的追求和理智的思考,又有非理智性的随意性动机,这就有待教师积极的疏导,以增强其理想追求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二、教学对策

1.提高认识培养学生积极的体育学习动机

利用理论课教学和其他传播媒体进行系统的体育健身功能的宣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个人身体健康不只是自己的事,也是关系到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的大事,每个人都有责任使自己身心健康,而参加体育锻炼是保持身心健康的最有效的手段,从而去激发她们的学习动机。

2.改革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材内容陈旧,不新颖,学生不感兴趣,可以编排适合学生实际的新颖的教材,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根据高年级女生爱美及追求体形健美的心理要求,选择对塑造体形有较高锻炼价值的体育舞蹈,形体练习和健美操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编创韵律活动,让她们在享受美的同时得到锻炼以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在调查中发现女生较为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还有:球类、游戏、韵律操、短跑等项目,尤其是排球,其次是羽毛球,乒乓球与篮球,甚至有些女生对足球也感兴趣,给她们一个足球,她们踢的还有模有样呢。但平时球类基础上的场地都被男生一霸天下,女生无立足之地,因此教师应在体育课中为女生提供时间、空间上的方便,以满足女生的兴趣爱好和不同需求。

3.认真设计课堂教学,使其生动活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调查中,因好玩而参加体育学习者占34.1%,这虽然是一种简单直接的动机,但教师应该重视。教学中应采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具有趣味性、游戏化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形成乐学乐练的氛围。

学生的兴趣一旦体现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往往会表现出较强的运动欲望,渴求掌握更多的体育技术和技能,而且很乐意在运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运动能力。另外,更突出的是上课能全神贯注地听讲,认真钻研技术,争取更多的练习机会,形成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的积极态度

4.注重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对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可以降低动作难度,加强个别辅导,积极创造条件,循循善诱,使其获得更多成功的运动体验,提高学习兴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王营镇中心小学

作者:宋宝凤

小学高年级教学体育论文 篇2:

小学高年级学段体育个性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个性化教学运用于小学高年级学段体育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高以及个性发展。笔者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验证了个性化教学运用于小学高年级学段体育课相比于传统的行政班教学,能够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更为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提高体育测试成绩,促进其心理健康与全面发展。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 小学高年级学段 身体素质

中小学《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创造性的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这个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实施个性化教学,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运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策略和技术,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因此,我们的教学不能搞“统一化”,而应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新课程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

小学高年级学段体育个性化教学是指教师按照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的个性设计教学内容与程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体验到他是成功的。在充满个性化的学习活动过程中达到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情操、发展完善的人格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感,增强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与学生身体素质,践行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达到培养孩子自信和健全的人格,实现“健康第一”的最终目标。

一、个性化教学运用于小学高年级学段体育课是必要的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要通过培养其个性来促进其全面的发展,具体到在学校教学工作中就要开展个性化教学。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的主导趋势,而体育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与手段。体育教学个性化思潮是当今世界范围内一股重要的教育思潮。近十几年来,“个性化教学”越来越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与之相关的概念如“个性”“个性教育”“教学个性”“个性学习”等在各种教育报刊杂志和各种教育工作总结报告中频繁出现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是党和国家提出的明确目标和任务。

通过大量的调查分析,根据新课程的体育教学功能和目标,结合小学高年级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体育教学自身特点,提出了“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发展学生体育特长”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让学生从自己原有的体育基础和兴趣出发,在球类、田径、综合等项目范围内进行学习。为此,在教学中摸索一种既能满足学生心理上的要求,又能增强学生体质,提高体育技能、技术的教学方法,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并具有可能性和现实性。也为具体实施教育部推出的“2+1项目”提供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二、个性化教学运用于小学高年级学段体育课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是一种根据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为根本特征,以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新型人才,成为具有丰富、高尚的主体人格的人为最终目标的教育活动。可见素质教育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着眼于充分发挥学生固有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2.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注重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

3.心理学理论基础。人的个性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存在,随着生理的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不断提高,独立、自主的需求日趋强烈,个性表现不断丰富,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实际锻炼、自我意识水平不高等原因,学生往往随心所欲、个性左右摇摆,这对学生的健康成材极为不利;学生正处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个人之间存在差异,因此进行个性化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

三、实践证明个性化教学运用于小学高年级学段体育课具有一定的实效性

1.个性化教学运用于小学高年级学段体育课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实践结果表明身体素质的提高是显著的。

2.个性化教学运用于小学高年级学段体育课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兴趣与改善体育态度。个性化教学以“健康第一”为目标,使师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展示。有利于知识和技能的整体构建,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3.个性化教学运用于小学高年级学段体育课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个性化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体验到他是成功的。

4.个性化教学改善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人际交往能力。

四、建议

个性化教学要根据学校实际的体育设施和自己的教学实际,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结合体育课程的学科特点,能够艺术性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要在课堂教学上教出自己的个性,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需要教师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这个整体素质不只包括教师的语言能力、专业能力、课堂组织能力,更包括丰富的知识积累、教学经验积累,以及由此产生的教育机智,这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教训,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艺术,教出自己的个性,形成自己的风格。

作者:朱媛媛

小学高年级教学体育论文 篇3:

小学高年级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应用现状分析

【摘 要】 因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还不成熟,对世界的认知还不够,对自身也特别缺乏清晰的了解,所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的中很难集中注意力。但是低年级阶段恰好又是创设兴趣的最宝贵时期,教师要通过适度的体育游戏方式让小学生从根本上爱上体育游戏。所以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不对体育游戏产生排斥心理,就需要利用游戏的手段让学生对游戏课堂产生兴趣。

【关键词】 体育  小学  体育游戏

引言:

小学的教学阶段是他们在学习生涯当中的启蒙阶段, 并且也是促进他们思维和智力以及其他一些能力得到发展与培养的重要时期。而体育游戏是包含了活动以及锻炼合为一体的游戏方式,此外体育游戏的方式方法也是特别的丰富,也刚刚好符合了小学生活泼乱跳的天性,能够及时地帮学生更加积极参与到体育游戏这个活动当中。 严格来说游戏也是学习当中的一个主要部分,并且能以小学生锻炼为手段,促进他们的身心获得全面的发展。 在体育的游戏活动中可以恰当地把智力活动与体力活动结合,能够充分体现娱乐气息的学习意义。

1. 体育游戏教学的特点

体育游戏是指体育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利用一些体育游戏来引导学生体能的正确发展以及增强他们体质。体育游戏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的基础知识是体育动作,具有明显的内容且形式比较繁多等特点,同时依据游戏的场所不同又可以把体育游戏分为室外或者室内的游戏,而根据它们功能的不同可分为智力游戏或者体力游戏。通过利用游戏去开展教学的活动,非常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劳动能力,并且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另外体育游戏里还包括了一些比赛的规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小学生的比赛意识,帮助他们树立竞争意识。

2. 体育游戏应用

2.1课堂准备环節

游戏具有很浓的趣味与丰富性,然而也并不是说所有的游戏都可以运用在体育教学的活动中。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性质属于专门性的活动,和一般性的活动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在准备活动时老师可以通过合适地采用体育游戏方法去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一般来说,一般性的准备活动大多都是利用变换队形或者变换队列这些方式,其口令比较单调,而小学生一般只会进行重复的练习,这也是造成学习氛围呆板和小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把体育游戏能够有机地融入进一般性活动当中,就特别有利于突破传统教学的死板限制,比如可以利用明星投篮的动作或者螺旋炮等方法去增加一般性活动的趣味,尽快让小学生加入到体育课程中来激发他们的参与欲望,为学习营造更活跃和轻松的学习环境。在利用体育游戏的过程中需要全方面地考虑体育具有的启发性和教育性,有机的把这两者进行结合,更好地发挥体育的育人精神。

2.2 体育基础部分

在进行体育游戏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到身体动作在游戏中发挥的作用,通过简短的设计活动去有效实现教学的目标。在高年级体育部分的课堂中体育老师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心理状况和身体的机能等,对游戏教学设置不同的内容,巧妙应用各种不同的体育游戏将有利于活跃学习的氛围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可利用设计通过独木桥和激励跑的游戏活动去帮助小学生提高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可以在更加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发挥想象,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以及科学性。

2.3 课堂结束部分

在课堂的结束部分适当地加入一些体育游戏是所有教师不错的选择,在游戏的设计过程中老师应把握适度的原则,在游戏选择或者游戏形式的设计方面,要坚持愉快以及轻松的原则,最终要实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在开展教学时合理恰当地运用一些体育游戏, 可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应该充分去尊重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主体的地位,通过这种方法可以适度提高他们的组织纪律性。 在教学活动中体育老师要准确抓住小学生们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并结合现实的具体任务,恰当地选择游戏的内容,确保体育内容和体育任务两者可以有机地进行结合,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率。

结束语:

在体育游戏的教学中,具有一定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能力。如果想要提高学生们的核心素养,一定要及时地确定在小学阶段里体育游戏的可行性,在课堂上就要转变教育观念,与实际目的结合合理选择游戏的内容,并有效地应用游戏,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手段把体育游戏表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参与中感受到游戏的趣味,推动学科核心素养的炼成。体育游戏也是小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合成部分,具有特别高的研究价值和锻炼意义,教师应高度重视体育教学的作用,结合教材的需求以及学生身心状况去灵活的开发一些体育游戏,以此促进小学游戏课堂教学的丰富性。

参考文献

[1] 张雅俊,郭金贵,李兵.小学高年级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应用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13(13).

[2] 董旭,叶小兵.小学高段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多视角分析[J].体育科技,2017(2).

[3] 贺小秦. 浅谈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 新课程学习(下), 2013(6):124.

作者:易文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技术决定论生态建筑论文下一篇:初中化学科学性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