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粤教版

2023-02-18

第一篇:九年级化学上册粤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空气的成分》教案1 粤教版

空气的成分

本章内容涉及的主题

身边的化学物质:空气的成分及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物质构成的奥秘:纯净物和混合物;物质微粒性的观点;分子、原子、离子的性质和构成;初步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物质的化学变化: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 化学与社会发展: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科 学 探 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分子特性的探究。

2.1 空气的成分(2课时)

本节内容分为三个部分:①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及空气的成分;②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③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教学安排两个学时完成,第一学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及空气的成分;第二学时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和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及空气的成分是这一节教学的重点。 第一课时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及空气的成分

一、主要内容

①空气的成分;②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③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用途。

二、学习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及氧气、氮气的体积分数(了解)。

2.知道空气某些成分的主要用途,初步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了解)。

3.能解释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现象(了解)。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作用,学习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用化学语言等表述信息,用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对科学家发现空气组成化学史的了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3.通过氮气、稀有气体用途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生产和社会 发展的密切关系。

重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和空气的成分。 难点:对空气中氧气含量探究实验现象的解释。 关键: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

第二课时 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

一、主要内容

①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②呼吸作用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活动(主要是让学生感受探究活动的过程)。

二、学习目标要求

用心

爱心

专心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应用)

2.通过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和完成简单化学实验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吸入和呼出气体的成分,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作用,学习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用化学语言等表述信息,用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实验,增强学生对生活现象和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分。

难点: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实验设计。 关键:空气的成分 教学设计思路

空气是人人都熟悉的物质,学生对空气的感性认识较多,适于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对“探究空气的成分”教学思路是,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用多种方式感知空气的存在,接着由学生举实例证明空气中含有的多种物质,进而提出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任务。通过创设一个个生动而真实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来获得空气的成分的相关知识,体验科学的实验方法,形成科学的思想观念。

教学设计应以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对无法入手的学生铺设问题台阶;对学生设计的其它可行方案安排到课后实验并书面展示结果(方案不一定要绝对正确,即使不能得到1/5的现象,也可以从中分析原因)。

刚刚步入初三的学生仍处在不善于发问、不善于质疑阶段,对待知识更多的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体系,去探索未知领域的知识。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点拨、释疑、指导、小结,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摸索出科学的探究方法,逐步发展探究能力。 2 教学过程

2.1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

新课引入:在第一章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化学所要研究的内容。虽然我们每天都 跟多种多样的物质打交道,但还没有对物质作详细的研究,对它们了解甚少(举例)。初中阶段将要研究一些重要的、与我们的生命活动以及工农业生产联系紧密的物质。本章主要研究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的重要物质。(空气、氧气、水和二氧化碳) [提出问题] 1.空气就在我们周围,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2.桌子上有一个空杯子,它真的是“空”的吗? [学生回答](可能有如下一些) 1.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2.空气中有氧气,我们人呼吸的就是空气中的氧气。

3.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人和动植物的生活都离不开空气。 4.不同的环境,空气有所不同。如农村空气清新,城市空气污浊。 5.蜡烛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6.桌子上的空杯子中有空气。

用心

爱心

专心

2 [引言] 通过大家刚才的回答,可以看出大家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它是一种既看不到踪影又闻不到气味的气体,它与人类和动植物的关系非常密切。为了让大家对空气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本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我们周围的空气 【板 书】 第一节 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设 问】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你能证明它的存在吗?能“捕捉”到它吗? 【板 书】 第一节 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设 问】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你能证明它的存在吗?能“捕捉”到它吗? 【讨论交流】怎样证明空气的存在?怎样证明你“捕捉”到了空气? 【提出问题】空气中有哪些物质? 【讨论交流】

【板 书】

一、控究空气的成分

【实验探究】1.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的含量 (1)实验装置 按P28—29步骤进行实验

⑴将集气瓶的容积划分为5等分,作标记。⑵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⑶点燃燃烧匙中的红磷。⑷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塞上塞子。⑸燃烧完全、冷却后,松开弹簧夹。

[注意]①装置不能漏气; ②集气瓶中预先要加入少量水;

③点燃红磷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2)实验现象:

a.点燃红磷后,打开止水夹前观察到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热;

b.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白烟消失,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其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c.等反应结束后,用燃着的木条伸入到集气瓶中,发现立即熄灭,说明集气瓶中不含有氧气,剩余的气体基本上都是氮气了。

(3)化学原理:红磷(P)+氧气(O2)点燃——→五氧化二磷(P2O5)

[讲解] 我们选择能和空气中氧气起反应,而不跟氮气及其他气体起反应的固体物质磷,利用氧气跟磷反应生成另一固体物质五氧化二磷,使密封容器中气体的量减少,减少的量恰好是氧气的量,引起密闭容器中的气体压强减少,外面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入集气瓶中,集气瓶内水面上升。 (4)思考问题:

①点燃的红磷(用燃烧匙)为什么要迅速伸入集气瓶并塞紧瓶塞?如果将点燃的红磷慢慢伸入集气瓶,结果又如何?

②为什么要等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 实验中为什么要使用磷,而不用木炭

答:木炭燃烧生成产物是二氧化碳气体[碳(C)+ 氧气(O2)点燃——→二氧化碳(CO2)],集气瓶内气体压强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烧杯中的水就无法进入集气瓶。 ③如果还是要利用木炭燃烧来完成实验,我们该怎样改进

④某同学进行该实验中,发现实验结果进入集气瓶中液体体积远不足1/5,为什么?

答:第一,红磷不过量。这样无法将集气瓶中的氧气完全消耗;第二,装置漏气,外面的空气进入集气瓶,使得水进入的量就减少。

【过渡】在红磷燃烧这个实验中,红磷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一种叫做五氧化二磷的固体,我们可以用文字的形式把这个反应表示出来。 [小结] 上述实验说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用心

爱心

专心

3 [讲解]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实验仪器的不断精密化,空气中的其他成分也被科学家通过实验一一发现。实验表明: [讲解并板书] 2.空气的成分 (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来分,大约是:氮气(N2)78%,氧气(O2)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杂质和气体0.03%; (2)空气的主要成分一般是比较固定的。

[提问] 为什么空气中的氧气的含量会保持相对恒定呢?

【讲解过渡】] 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我们把它叫做混合物。而空气中的氮气或氧气都只有一种物质组成,我们把它们叫做纯净物。 [板书]纯净物和混合物

(4)混合物与纯净物

【阅 读】阅读P27:

1、空气的成分;

2、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a. 混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而纯净物则只有一种物质组成的; b. 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各成分的含量可以改变; c. 混合物中各种物质的化学性质与它处于纯净物时的化学性质相同。 [讲解]纯净物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如氧气——O

2、氮气——N

2、

红磷——P、 五氧化二磷——P2O5。 [师] 根据你的理解,你能举出一些纯净物和混合物的例子吗? 【练 习】(1)水加热到一定温度,还未烧开时就有气泡冒出。这些气泡是什么?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答:这些气泡就是空气,说明空气有部分能溶于水

(2)如果把自然界水里溶解气体收集起来,分析的结果是氧气的体积分数大于氮气的体积分数,此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这个现象说明了氮气和氧气比较,氧气比氮气易溶于水。 (3)用氦气代替氮气与氧气混合,可得到“人造空气”。人造空气用于代替空气供深海潜水员呼吸。因为用空气供潜水员呼吸时,在压强较大的深海里,会有较多的氮气溶解在潜水员的血液里,当潜水员从深海上升,血液里的氮气将成为气泡释放出来,大量气泡会阻塞微血管,引起病变。用人造空气可以避免这种问题。人造空气可以用氦气代替氮气的原因是什么?

答:氦气不容易溶解于血液中

(4)用一只碗、一只直筒形的玻璃杯、一截蜡烛、一块小木块、水和火柴,设计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并在家里做实验,测定2~3次。把你的实验结果和课文实验的结果相比较,结果是不是显得不够准确?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附录】

(一)证明空气存在的方法有

1:将塑料袋先弄瘪,再张开,扎紧袋口,袋子会鼓起来,用双手挤压塑料袋,感觉有压力,是因为塑料袋内充满了空气。

2:用医院打针用的针筒在空中抽拉一下,再向水中推挤,会看到有许多气泡从针头冒出,说明空气确实存在。

3:把一个空集气瓶放入盛满水的水槽,向下压,感觉有压力,水不全部进入瓶中,说明集气瓶内确实有空气。

4:用扇子扇一下,感觉有风,就是因为空气在流动。 5:风筝在天空中飞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

(二)证明空气中含有的气体

用心

爱心

专心

4 1:有氧气。有的物质能在空气中燃烧。

2:有二氧化碳。向空集气瓶内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石灰水浑浊,证明空气中确实含有二氧化碳。

3:空气中还含有水蒸气,酥硬的饼干暴露在空气中会变软。

4:夏天从冰箱中取出一瓶啤酒,过一会儿,瓶外出现许多小水珠,这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

5:早晨的露珠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的小水滴。

探究学习方式不是让学生从老师那里直接得到结论,而是通过化学实验“做”出来的。 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将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通过探究活动,亲自得出结论,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构建起对化学知识的新认识,增长了能力,提高了科学素养。

用心

爱心

专心 5

第二篇:九年级化学上册《1.3 物质性质的探究》教学设计粤教版

粤教九上《1.3 物质性质的探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通过铜片加热变黑的主题探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科学探究

既是我们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我们的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

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

教学难点

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

教学用具

铜片试管、橡皮塞、酒精灯、坩埚钳、火柴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引入新課]镁、汽油等在氧气中都能燃烧,这种性质必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

[板书]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要通过化学实验去观察和确定)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

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物质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可直接观察或用物理方法去测定)如:颜色、状态、气味或味道、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挥发性、

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

[讨论交流]课本14页

[板书]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区别: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探究活动]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

观察与问题

【实验1-10】将一小块光亮的铜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铜片的颜色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假设与预测

1.预测:1-a 如果铜片上附着的黑色物质是烟灰,则很容易抹去;

1-b 如果把铜片加热,而火焰没有与铜片接触,则金属将不会变黑。

2.假设:铜片变黑是因为它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预测2 若把铜片放在没有空气或没有氧气的试管里加热,铜片的颜色将不变。实验与事实

【实验1-11】验证假设与预测1-a的实验:用洁净干布擦一擦已冷却的铜片黑色部分。现象:黑色不能被擦掉

结论:预测1-a错误

【实验1-12】验证假设与预测1-b的实验:铜片在敞口试管中加热(火焰不与铜片接触)现象:铜片变黑

结论:预测1-b错误

【实验1-13】验证假设与预测2的实验:用酒精灯对着放在有塞试管内的铜片左端加热,变黑后

逐渐向右移动,直至铜片不再变黑。此时,将火焰移至铜片最右端继续加热一段时间。

现象:铜片左端变黑,右端不变黑。

结论:预测2正确。

解释与结论

阅读课本23页“解释与结论”

表达与交流

铜 + 氧气氧化铜 加热

CuO2拓展与迁移

进行另一个验证预测2的实验:用真空泵(也可用其他抽气装置,如吸尘器或大号注射器)抽去

装有铜片的试管内的空气,然后加热,观察铜片有什么变化。随后,趁热打开试管的胶塞,你估

计试管内铜片的红色部分会有什么变化?说明理由。

[阅读]课本24页“长话短说”。

[布置作业]抄写概念各两遍。

- 1 -

第三篇:化学粤教版九年级下册金属矿物与冶炼教案

《第2节 金属矿物 铁的冶炼》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常见金属矿物(铁矿、铝矿等)的主要成分。

2、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

2、知道工业炼铁的原理、设备及原料。

3、掌握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的装置及注意事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工业上铁的冶炼原理的探讨与研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2、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3、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钢铁、青铜等合金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对冶铁原理的分析,培养学生安全操作意识和良好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演示实验。 2.含杂质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

1.铁的冶炼原理;

2.工业炼铁的化学原理、设备及原料 教学过程

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的性质,了解铁、铝、铜等一些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那么大家知道这些金属是怎么来的吗?在自然界能找到这些金属吗?他们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阅读课本,回答下面问题:

一、常见的金属矿物

1、地壳中铁的含量在金属中居于第几位?自然界中铁元素以何种形式存在?

2、你知道的铁矿石有哪些?我国的铁矿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3、就你所知的历史知识,你知道我国劳动人民早在什么时期就发明了炼铁和使用铁器了?

4、人类冶炼最多、在生产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什么? 引导学生从地壳中铁的含量,自然界中铁元素的存在形式,我国铁矿的类型及基地分布情况等方面进行讨论。

既然铁在日常生活和国民生产中的地位如此重要,那么,我们有必要了解和掌握以铁矿石为原料冶炼出铁的反应原理及过程。

二、铁的冶炼

今天我们以主要成分为Fe2O3的赤铁矿为例,来学习研究如何实现铁的冶炼。

【探究问题1】铁矿石是怎样炼成铁的?

【探究问题2】探究实验的装置(提示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等考虑)中CO与Fe2O3的反应——实验室炼铁的反应原理。并思考下列问题:

实验中为什么要先通一段时间CO,再加热Fe2O3 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什么?实验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点燃从尖嘴管口排出气体的目的是什么?

实验结束前应如何操作,才能保证得到较纯净的铁粉? 如何验证实验中产生了铁? 1.实验步骤: ①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②装入药品并固定;

③向玻璃管内通入一氧化碳气体; ④给氧化铁加热; ⑤停止加热; ⑥停止通一氧化碳。

⑦将黑色粉末倒在白纸上,看其能否被磁铁吸起。(CO: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

2.实验现象: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高温

尾气燃烧并产生蓝色火焰。黑色粉末可以被磁铁吸引。或用3CO+Fe2O3======2Fe+3CO2

三、工业炼铁

炼铁的原理:在高温条件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还原剂一氧化碳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

主要反应:2C+O2======2CO2(C+CO2===2CO)

高温

3CO+Fe2O3===2Fe+3CO2

高温

CaCO3===CaO+CO2↑

高温

CaO+SiO2==CaSiO3(炉渣——可用于制水泥) 尾气主要成分:CO和CO2(需经处理后再排放) 引入:金属冶炼还有哪些方法?

1、热分解法

常用于不活泼金属(Hg、Ag等)的冶炼。

2、电解法2Al2O3通电4Al+3O2↑ 2NaCl通电2Na+Cl2↑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K、Na、Ca、Al等活泼金属的还原性很强,都很容易失去电子,因此不能用一般的方法和还原剂使其从化合物中还原出来,只能用通电分解其熔融盐或氧化物的方法来冶炼。

3、湿法冶金(金属)

用活泼金属将一些不太活泼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适于处理金属含量较低和组分比较复杂的原料,如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

Fe+CuSO4=FeSO4+Cu 高温

热还原法Fe2O3+3CO===2Fe+3CO2利用还原剂在高温下将金属从化合物中还原出来。

第四篇:粤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3.2制取氧气3

3.2制取氧气

教学目的

了解催化剂的概念。直到二氧化锰在分解过氧化氢反应中的催化作用。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

了解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

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初步懂得用实验来探究物质性质和制备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

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分解反应。

教学难点对催化剂和二氧化锰在分解过氧化氢反应中所起催化作用的理解。

教学用具试管、试管夹、酒精灯、量筒、带导管的橡皮塞、带铁夹的铁架台、集气瓶、

玻璃片、水槽。

3%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高锰酸钾。

火柴、小木条、棉花。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有哪些?可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

[提问]化合反应有什么特点?(多变一)

实验室制氧气反应原理的两个文字表达式有什么特点?

[板书]三.分解反应(基本反应类型)

定义: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特点:“一变多”AB → A + B

[提问]前面有哪些反应是分解反应?

氧化汞 + 氧气

HgOHgO2

[引言]工业上需要大量的氧气时,是不能再用实验室的方法制取

[阅读]P.17 “氧气的工业制法”

[板书]四.氧气的工业制法

空加压液氧(沸点-183℃)液氧 蒸发

气降温液氮(沸点-196℃)氮气

1.方法:分离液态空气法(物理变化)

2.原理:利用氧气和氮气沸点不同,控制温度使其分离

[小结]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布置作业]练习:P.78/ 1. 2. 3.

作业:抄写“分解反应”概念两遍。

P.78/ 4.

- 1 -

第五篇:九年级化学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 粤教版

常用的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氯化钠、纯碱、碳酸钙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2)了解盐的组成特点。

(3)在回顾酸、碱化学性质的基础上汇总盐的化学性质。 (4)了解 发生的条件。学会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2.过程与方法

(1)会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

(2)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通过讨论,分析,归纳整理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2)简介我国制碱工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

盐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三、教学难点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四、教学方法

联系实际,对比区分,归纳总结,实验探究。

五、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

仪器:托盘天平、砝码、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漏斗、滤纸、剪刀、蒸发皿、坩埚钳、石棉网、酒精灯、火柴、纸;

药品:粗盐、水。

六、教学过程

[提问]生活中的盐常指的是哪种物质? [回答]食盐(主要成分是NaCl)。

[思考]食盐是盐,盐就是食盐。你认为是否正确?请说出理由。

[回答]食盐是盐,是正确的。因为食盐是由Na+ 和Cl- 组成的化合物;盐就是食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例如:Na2CO

3、KCl等都是盐。

[追问]食盐与盐是什么关系? [回答]盐是一类物质的总称,食盐属于这类物质中的一种具体的盐。

[介绍]化学中的盐,除了食盐外,还有好多种,如:硫酸铜、氯化镁、硝酸钠、亚硝酸钠。

用心

爱心

专心

[思考]我国曾发生过多次将工业用盐(亚硝酸钠)误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你猜测是什么原因吗?

[回答] 首先亚硝酸钠的外观和食盐极其相似,也有咸味,但是它有毒;其次是混淆了盐和食盐的概念。

[过渡]生活中的盐除食盐外,常见的还有:碳酸钠、碳酸氢钠,大理石等。本节课我们先来探讨有关食盐的知识。 [板书]

一、氯化钠

[提问]如何书写氯化钠的化学式? [学生]NaCl。俗名为食盐。

[板书]1.化学式:NaCl。俗名:食盐。

[设问]食盐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物质,它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非常密切。那么通过大家对课文的预习及生活经验,说一说食盐在生活中都有哪些用途? [板书]2.食盐的用途

[学生发言]如:

⑴.生活:食盐是一种重要的调味品;食盐可以用来腌渍蔬菜、鱼、肉、蛋等,腌制成各种风味独特的食品。

⑵.医疗:用氯化钠配制生理盐水。 NaCl的生理作用:

人体内所含的氯化钠大部分以离子形式存在于体液中,钠离子对维持细胞内外正常的水分分布和促进细胞内外物质交换起主要作用;氯离子是胃液的主要成分,具有促生盐酸、帮助消化和增进食欲的作用。人们每天都要摄入一些食盐来补充由于出汗、排尿等而排出的氯化钠,以满足人体的正常需要。(人体每天需要食盐3g15g。) ⑶.农业:可以用氯化钠溶液来选种。

⑷.工业:作原料用来制取碳酸钠、氢氧化钠、氯气和盐酸等。

[师生讨论]除了以上用途外,食盐还有很多用途。如: ⑸.公路上的积雪也可以用氯化钠来消除。

⑹.清晨起来喝一杯淡盐开水,可治大便不通。

⑺.用盐水洗头可减少头发脱落。

⑻.茄子根加点盐水洗脚,可治脚气病。

⑼.皮肤被热水烫了,用盐水洗一下可以减轻疼痛。

⑽.演讲、作报告、唱歌前喝点淡盐水,可避免喉干嗓哑。

⑾.洗衣服时加点盐,能有效防止褪色。

⑿.把胡萝卜咂成糊状,拌上盐,可以擦衣服上的血迹。

⒀.炸东西时,在油里放点盐,油不外溅。

⒁.盐水漱口防治口腔炎症、预防感冒。

[过渡]食盐有这么重要的用途,我们就有必要了解它在自然界的分布存在及制取情况。

用心

爱心

专心

[设问]食盐在自然界中存在于哪些地方呢?又怎么制取呢? [学生发言] [介绍] 氯化钠在自然界的分布很广,海水、盐湖、盐井、盐矿中都蕴藏着大量的食盐。

人们通过晾晒海水或者煮盐井水、盐湖水等,可以蒸发除去其水分,得到含有较多杂质的氯化钠晶体——粗盐。将粗盐再次经过加工提纯即可得精盐。

[板书]3.纯碱的组成及主要用途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后讨论归纳纯碱、碳酸钙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九年级期中测试题政治下一篇:济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