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改革论文

2022-04-27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中学历史教学改革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要求教师要随着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为了适应当前的教育改革,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我们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改革论文 篇1:

管窥农村中学历史教学改革

[摘要]历史课程改革要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然而教材的局限和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限制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实施。农村中学的教师在设计教法时,要兼顾夯实学生知识基础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历史课程改革;农村中学;教材;学情;教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初稿)》中出现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法和课程结构的变化,可以预见新一轮的历史教学改革又要开始了。借此东风,笔者将在农村中学里遇到的问题及反思付诸笔端。

一、农村中学历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中学历史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笔者求学时涉猎了很多教育教学理论,培训中接触了各种教学一线的教法和学法,但在课堂上运用时总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总会有差距,再完美的理论也需要通过一定时间的实践来检验。

记忆中的历史课是教师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就能说古论今,最多再加上一块小黑板和两张试卷。学生动手画,张嘴读,到黑板上默写,课外练习和参考资料基本没有,考试成绩还不错。如今的历史课是教师课前查阅各种资料编写教案、设计导学案,课上用尽各种现代化的手段展示,课后还要写教学反思和批改作业。学生拥有各种图文资料,课上像演员般展示自学成果,课后要做大量的练习,然而历史成绩在高中文科科目中应该算是最低的。

2.农村中学生历史学习能力不够理想

真羡慕历史公开课上的那些学生,他们站起来就侃侃而谈,坐下去就合作探究,问题一想就透,习题一做就会。而笔者所接触的学生,有的不清楚中国的朝代顺序,有的抄书还抄错字或找错行,读不懂材料题的大有人在。每年的两次大型考试(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按分数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学生大都在后三个等级。

二、农村中学历史教学工作反思

1.人民版历史教材的局限及改进

笔者所在的学校使用的是人民版历史教材。人民版教材将同一时期的历史分割为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三个模块,一学期只学其中一块。笔者所在农村中学,只有部分文科班的学生可以将这些历史整合起来,大部分理科生根本不知道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更有甚者连中国的朝代顺序都不清楚。可喜的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初稿)》纠正了这一弊端,必修课程设一个模块,名为《中外历史纲要》。课程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均在历史时序的框架下。希望新的历史教材尽早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这样才能养成和提高学生认识历史所必备的时空观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有切实的依据。

2.农村中学生学不好历史的原因

高中历史课程多、时间紧——3个学期要学完25个专题82个学习内容——而每个学期只有20周,每周只有2节课,除去节假日,几乎一节课就要完成一个学习内容。虽然笔者认为历史是有趣的,打心底也想让学生感受,但在课堂上却是心有余而时间不足。受江苏省高考模式影响,语数外是三“大科”,历史是“小科”之一。农村中学的学生大多数能上的学校就是高职高专,这些学校对历史的要求不高,再加上历年来“小科”里最难的还是历史,成绩好些的学生会认为历史学好了也用不着,成绩中等的学生会认为花时间学好历史不值得,成绩靠后的学生会认为历史学了也学不好。在如此重的教学任务和学情下,农村中学历史教学所遇到的困惑就不难理解了。

3.农村中学历史教学要夯实知识基础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教材中都强调群体的历史,忽视个体的历史,真实历史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一件件生动的事例在历史教科书中很少出现,只有在影视剧和语文书中有所呈现。现在的高中生都有自己的偶像或崇拜的对象,但这些偶像或对象大都不是我们历史教科书中的人或物,所以学生记不住历史教科书上的内容,却对其偶像或崇拜对象的事迹如数家珍。针对这种现象,笔者就想法将教材上群体的历史与学生的个人经历联系起来,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现在看来,这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三条——历史理解不谋而合。当然,这样讲解的前提是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具体做法是要求学生将知识点在书上画出来,笔记也记在书上,再准备一个默写本,通过画、读、记、默四个步骤切实夯实基础知识。笔者告诉学生:如果全班基础知识都记牢了,会有奖励——看历史纪录片。这样,学生就有相当大的兴趣和动力去学历史,历史成绩也就有所提高。听过笔者授课的学生大都认为历史课很轻松很好玩也很好学。

综上所述,即使教材和学情不利于教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学校的声誉也不允许以此为理由来推脱责任,在此大背景下,笔者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虽然上不了大台面,但对于笔者所教的农村学生确实是行之有效。

(责任编辑庞丹丹)

作者:窦东峰

中学历史教学改革论文 篇2:

浅议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改革

【摘 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要求教师要随着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为了适应当前的教育改革,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我们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历史;改革

当今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育理念的变革,而教育理念的实现最终要具体落实到课程的实施上。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根据这一部署进行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行了近十年。因此,中学历史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历史课程改革。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1.教材过于陈旧。

教材在中学历史课堂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教材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在比较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但反之,乏味、无趣的教材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今,中学历史教材虽实行新课改后有了变动,但仍有部分有待于进一步探讨,这些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2.教育理念落后。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部分教师在教学理念上难免有些落伍的地方。与此同时,有些教师不了解新课改、新课标,不能“按需教学”,使得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现实有些脱节,成为制约学生学好历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3.教学方法有待改善。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多以满堂灌的形式传授学生知识,学生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授课氛围犹如一潭死水,缺乏活力。所以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加上如今的学生水平层次不齐,若在教学模式上不注意改革,那么势必造成学生厌学的恶性循环。

二、新课程改革在中学历史教学的必要性

历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部真实动人的生活教科书。对个人来说,历史有助于培养人的历史感、开拓人的胸襟、陶冶人的品格情操、升华人的精神。不仅如此,人们通过学习和研究历史,还能启迪智慧,增长才能,提高文化素养,从而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及处事应变的能力。对国家来说,历史是我们振兴中华、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门指导性学科。在当今竞争激烈、人情冷漠、精神贫乏的时代,人们特别是青年一代如果学习和研究历史,就能把握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未来走向。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通过学习、研究历史,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能洞察社会发展的方向,从而提高我们对社会发展的综合治理能力和正确认识未来的能力。历史有助于培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高尚的道德情操。历史是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道德修养最好的教科书。而历史课教学是学生获得正确的历史知识的主渠道。

三、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措施

1.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过去传统教学方法,是重视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不能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容器”,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既要指导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又要培养学生获得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提高。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要改进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既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历史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学会记住历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生、发展情况,而且是为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发展学生的智力潜能。因此,把过去重视传授知识为主,转为重视发展学生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方向。

2.完善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

(1)注重对多媒体课件体系的挖掘和建设。多媒体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真实感。因此在历史课堂中,教师要着力在电子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上多动脑筋。例如,关于“一战”和“二战”的内容教学时,通过各种图片、录像资料的使用,来增加学生对战争残酷性的认识,使学生从心灵上得到震撼,这样在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认识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对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的认识。

(2)在教学中通过情景教学方式来让学生体验历史。例如,在讲授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并模拟实景,通过学习课堂内容并查阅文献,了解當时的背景,鼓励学生通过上台表演的方式,模拟郑成功与荷兰殖民者的对话,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自己查阅相关知识,拓展知识面,同时还能促进学生间的合作,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历史课程学习的持久兴趣。

3.突破作业的单一性,布置自主、开放性作业。

以往的教学中,作业形式相对比较机械和繁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教师在作业布置上进行一些革新,布置一些少而精的作业,而在作业的形式上,要更增加习题的自主性和开放性。总体上,要让学生不能简单的背诵记忆,而要通过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多实践、多运用,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例如,在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章节时,组织或者布置学生观看电影《东京审判》,然后布置一些讨论题,比如,通过该电影你提取了哪些历史信息?你怎么看待东京审判?关于东京审判存在什么样的争议?等等。这样的开放式作业形式,会更受到学生的喜欢,也能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消除过去对作业的枯燥感和无奈感,给予学生更大的发挥和想象空间。

4.试探性地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的中学历史考试通常都是采用闭卷考试,并且考试内容都是来自要求学生对课本历史知识的死记硬背。我们在中学历史教学考核的改革中可以在考查学生基础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方式才会让学生觉得历史学习也不是全靠死记硬背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小结

总之,实行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既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迎接科技革命挑战的需要。它把教师科学的教学设计与学生的随即性学习有机结合,使课堂成为了充分体现师生个体生命价值的摇篮。教师和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创造着现实,创造着生活,创造着人生和未来,正是在这种生命的创造中,实现着现代课堂教学的本质意义。

参考文献

[1]章红梅.试论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南方论刊,2007.

[2]胡冬梅.浅谈课程改革与中学历史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1(01):28-26.

[3]叶世锋.中学历史课教学改革新思路[J].广东科技,2010(02):98-100.

作者:钟辉

中学历史教学改革论文 篇3:

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之我见

【摘    要】历史课程是中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科目,在培养学生情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进程中,作为教师,要有批判精神,看到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能积极去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改进历史教学。

【关键词】中学历史  教学改革  教学思想

一、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虽然大部分教师都能做到与时俱进,受到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革新教学方法。但是,中学历史教学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容易陷入僵化,加上历史这门课的学科特点,例如知识点多、跨度大、涉及范围广等等,这些因素都给历史教学工作带来了一些困难。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上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1.重内容,轻结构;重知识,轻能力。许多教师都存在这样的思想误区,认为课堂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教材知识,而知识结构是教师才考虑的事情。所以大部分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讲解的时间较多,想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多的教材内容,虽然教师对结构了然于心,但是并不重视让学生掌握结构。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下接受知识的灌注,不能从宏观和整体上去把握教材内容,当然会出现不好的教学现象。例如学生上课听课兴致不高,教学效率低等。此外,重知识、轻能力也是很明显的问题,有些学生会反映,明明对基础知识掌握得很熟练,在考试时,特别是做分析题时感到无从下手。这就是因为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用灌注法或者死记硬背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知识,但是缺乏一定的历史观和做题技能。时间长了会禁锢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当然就达不到教学目的。

2.课堂设计不合理。课堂设计是指系统化的教学程序,将教学理论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评价等相结合,转化成具体的步骤,总之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教师在备课中,在对课堂设计的优化中,没能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需要关注和交流的特点,如果课堂设计过于单调,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会让学生对沉闷枯燥的课堂教学失去兴趣,不愿意去学。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要注意其开放性,还要注意要通过课堂优化,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3.学生的思想教育比较缺乏。在中学阶段设置历史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有一定的历史情感,让学生学会以历史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历史素养,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得学生对历史学科不能很好的认同,对历史课的内涵也理解不深。这个问题要引起教师的重视,在以后的历史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在培养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额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感,让思想引领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

二、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措施

1.改进教学方法。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许多教师仍然受到传统教育模式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例如单纯讲述教材、知识点的讲解等。这种模式虽然有助教师与学生的直接交流,教师可以直接观察到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便于教师进行进度和节奏的调整。但是总体来说是弊大于利的,过于单一的教学模式会使历史课堂陷入僵化、沉闷的局面,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教师占据主导地位,不利于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因此,教师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从各个方面改进课堂教学。首先,教师要提高业务水平,不能中断进步。教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不断充实完善自身,才能促进历史教学。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特别要注意掌握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并且能带领学生也注意到这个方面,让学生在把握整体的前提下进行学习,逐渐掌握主动性知识建构的能力。其次,教师要注意教态,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很重要,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引起学生的关注,会直接影响全体学生的听课效果。教师要热爱本职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充满热情,才能把这种积极向上的情绪带给每一个学生。教师要注意授课语言,根据历史课的学科特点,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语言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简洁生动。教材知识繁多,需要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二是语言准确。历史知识都是既定的事实,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做到有理有据、准确无误,这是历史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三是逻辑严密。逻辑性也是教师授课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有逻辑性,无疑会帮助学生进行历史课程的学习。除此之外,教师的语言尽量做到文采性,以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和活泼性。

最后,改进教学方法要求教师丰富课堂形式,改变以往单调、刻板的局面。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对课堂设计进行优化,突出课堂教学的活泼性和丰富性。例如,设置课前五分钟活动,在这段时间内向学生们介绍一些历史小故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以穿插小故事或者典故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教师可以增加一些互动性的环节,促进师生或者生生交流。或者举行一些历史知识的竞赛和活动,都能达到活跃课堂的目的。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教学模式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教师的主导地位明显,学生容易处于被动状态。“上讲下听”的讲述模式使得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教师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教师讲到哪,学生就听到哪。在历史教学改革中,教师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和课堂的主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教师讲解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有学习和发言的欲望。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尽量多安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事例,让学生积极发言。其次,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许多教师为了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上讲授过多的内容,但是又不给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消化吸收,这种做法会大大降低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把学与思结合起来。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惘”,在学习中不能忘记思考,思考是主动学习的表现,在学生听课的时候同时思考,学生会处于一种主动学习的状态,提高听课效率。此外,在进行了一定的进度后,要及时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理解消化刚刚学习的知识,强化在脑中的记忆,也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和自身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解决。

总之,历史教学改革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要使改革进程取得一定的成就,切实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就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长期的配合与努力。

作者:杨文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数学思维例析研究论文下一篇:数学学习方法指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