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主义现代艺术论文

2022-04-23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立体主义现代艺术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Reg

立体主义现代艺术论文 篇1:

福克纳《押沙龙,押沙龙!》的立体主义叙事实验

摘要:《押沙龙,押沙龙!》是20世纪伟大的实验主义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第九部小说,是现代小说独一无二的一种实验。本文把《押沙龙,押沙龙!》叙事艺术和形式实验的深层根源追溯到现代主义艺术的源头——立体主义,以立体主义为切入点,通过和立体主义绘画艺术的比较,重点从分解和重构这两个角度对小说的叙事艺术进行考察,分析其叙事上典型的立体主义特征,认为《押》艺术上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其立体主义叙事艺术。

关键词:《押沙龙,押沙龙!》 立体主义 叙事

《押沙龙,押沙龙!》①(以下简称《押》)是20世纪伟大的实验主义小说家威廉·福克纳(WilliamFaulkner)的第九部小说,是其小说艺术的巅峰之作,是乔伊斯之后小说写作法方面终极性的根本创新,也是现代小说艺术独一无二的一种实验。《押》在艺术上的“实验性”使其成为罗兰·巴特的“可写的文本”和艾柯的“开放的文本”,使“任何想把这部小说禁锢在某个终极意义中的企图难以实现”,从而为我们解读这部杰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但国内对《押》的研究总体上还处在阐释性的描述层面,局限于文本的个别艺术特点,而对文本艺术实验的深层根源和特征几乎还没有涉及。结合前人的研究,本文把《押》叙事艺术和形式实验的深层根源追溯到现代主义艺术的源头——立体主义,认为《押》艺术上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其立体主义叙事艺术。把《押》这部小说方面独一无二的实验性杰作放在对20世纪影响最深远的艺术运动——立体主义的视阈中来审视,无疑是福克纳所说的“看乌鸫的十三种方式”之外的第十四种方式。

一、现代艺术的“范式”革命:立体主义

要谈论《押》的立体主义叙事,就不能不先论述立体主义。立体主义(Cubism)是20世纪初叶在艺术领域中的一次重要革命,是20世纪影响最大、最重要的艺术运动,被爱德华·弗莱称为“20世纪最伟大无比的美学成就”。②1907年,毕加索的《阿维农少女》标志着立体主义运动的开始,并宣告了西方以典雅、和谐为美学特征的传统艺术的终结,也彻底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方式,这幅画也因而成为20世纪现代艺术的宣言书,宣告了现代艺术的诞生。考察西方文明史,我们会发现,立体主义是西方艺术发展的必然产物。立体派的产生与发展时期正是索绪尔的语言论、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和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产生时期,这些理论和学说对艺术家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思维方式的转换必然会改变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因而也要求用新的方式来表达这些看法。立体主义就是这种要求在艺术领域进行的一次“范式”革命。

在立体主义看来,传统的写实主义绘画是一种虚假的艺术,是对世界“复杂性”的简化,这种貌似“客观”的真实只是一种假象,真正的真实是一种主观真实。所以立体派追求的不是传统绘画的视觉之真,而是一种主观真实。因此,它又被成为“知觉写实主义”,因为他们画的是我们“知觉到的”客体,而不是站在固定的视点“看”到的客体,他们感兴趣的不是事物的外观或外貌,而是结构整体。但这个结构整体又不是自然的结构整体,而是可以被触摸、摆布、拆解并重新加以组装的人为结构。立体主义认为:“为了了解客观事物,我们应该接触它们、分解它们、重建它们。”②立体主义关注的不是内容,而在于形式和方法。立体主义艺术最显著的美学特征是:1.分析、肢解自然形态;2.摒弃传统艺术的表现方法,依赖于“潜在”的多重视角,而取上下前后左右内外去观察的新方法;3.极端重视形式,采用更加主观的并置、重叠、拼贴和形式的多次重复等方法构成画面;4.不同画面的“同时性”、“空间的时间化”或“时间的空间化”。总之,在我们看来,立体主义艺术的本质特点就是对现实的分解和重构:将描述对象分解,使被描绘的对象成为一种支离破碎的状态,把一个物体的几个不同侧面进行重构,并同时集中于画面上,换种说法,就是用附加或并列的方法同时描绘一个物体的不同侧面。总之,立体主义的艺术话语是分解和重构。

因此,立体主义立意要体现一种新的现实——二十世纪的现实,“通过摈弃传统的‘真实性’,立体主义者创造了一种更加本质的‘真实’”。“它标志着现代艺术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现代派艺术和传统的艺术法则的完全决裂,标志着现代派抛弃人们的视觉经验,抛弃客观物象的描绘,朝着更加主观的方向发展。”③立体主义艺术的这种美学追求无疑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次“范式”革命,无可争议的成为二十世纪西方艺术史上声势最浩大的一场艺术运动。正如弗雷德里克·卡尔所说:“在某些方面,立体主义可算作一个时代的总结。而在其他方面,它又统率着我们时代的主要艺术发展,并将其引向抽象和抽象文化。”④立体主义很早就传到了法国以外,影响了表现主义、未来派、达达派、超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影响波及视觉艺术、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二、立体主义对福克纳小说创作的影响

作为毕加索的同代人,福克纳和其他现代主义作家都面临着和立体主义画家同样的“表意焦虑”。传统的表现方式已经无法表现复杂的现实,无法表达他们对现实的看法,因为现实是个多面体,是个“万花筒”,不同的人看见不同的东西,所谓“真实”只是一种主观真实。所以,共同的时代课题使现代主义作家和立体主义画家达成了共识,在各自不同的领域进行了同样的“范式”革命,以不同的媒介进行了立体主义实验,用新的“眼光”来看世界,用新的“话语”来表现世界。所以,立体主义可以说是现代艺术家共同的艺术话语和美学“范式”。

艺术是相通的,文学和绘画就像一对孪生子。“文学与绘画之间的古老平行线,在20世纪有了新的关联。画家们最早探索了现代主义的革命可能性,于是绘画变成了指引方向的艺术形式。现代主义作家常常从艺术中汲取相似的东西,并仿效它们来开展文学的实验。”⑤现代主义文学和立体主义绘画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相互激励、相互融合和相互借鉴的。温迪·斯泰纳说:立体主义是“我们时代绘画和文学的主流”⑤,这个评价无疑是一语破的。对1900—1930年代这一现代主义兴盛期闪烁着的现代主义文学巨匠的名字:康拉德、普鲁斯特、斯泰因、卡夫卡、乔伊斯、庞德、艾略特、叶芝、伍尔夫以及里尔克等做一个哪怕是最粗略的回顾,我们也能发现现代主义文学与立体主义在内在精神与艺术追求上的极度一致性。格伦·麦克劳德认为:“立体主义的文学内涵是包罗万象的。”⑤这既指立体主义对现代主义作家的影响,也指它对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启迪。从艾略特的《荒原》、庞德的《诗章》到威廉斯的《佩特森》,都体现了立体主义的“碎片”、“多角度透视”、“并置”和“拼贴”等艺术特征。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实验主义作家,威廉·福克纳不可避免地处在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漩涡之中。福克纳的小说叙事实验无疑受到了现代主义思潮和康拉德、艾略特和乔伊斯等前辈现代主义大师的影响。福克纳以乔伊斯为榜样,终生致力于小说叙事艺术的探索, 在《喧哗与骚动》、《当我弥留之际》和《押》等作品中运用了并置、拼贴、时空交叉等立体主义文本结构方式,突破了传统小说的线型文本结构形态,在乔伊斯之后把现代叙事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押》的立体主义叙事

《押》无疑是福克纳小说艺术的总结。福克纳在《押》中一如既往的进行了叙事实验,而且“变本加厉”。从内容上看,福克纳在这部小说中探讨了他以前作品中出现的几乎所有主题,如家族衰落、蓄奴制、种族主义、乱伦、人性等;在叙事艺术方面,《押》可以说是小说叙事艺术的实验场,多视角叙事、反复叙事、并列对照、神话模式以及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都被更为完美、纯熟地运用于这部小说的创作之中”⑥。在小说形态上,“似乎为了承认《押沙龙,押沙龙!》在他的著作中的特殊地位,他加上了年表、家系和地图,给它一个总和的外观”⑦。因而,《押》在叙事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实验性”。而如果要对《押》在叙事艺术上的这种“实验性”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那么,“立体主义”无疑是最恰当的“命名”。《押》的“多视角叙述”、“主观并置”、“文本拼贴”和“时序交错”等叙事艺术手法和“立体主义”绘画艺术在方法和特征上有着惊人的共通性,体现了典型的立体主义分解和重构的艺术特征。把《押》的艺术实验追溯到现代主义艺术的源头“立体主义”,用“立体主义”来“命名”和统摄《押》的叙事艺术特征可以说是再恰当不过。

首先,《押》的最主要的立体主义叙事实验表现在对传统小说的“情节模式”和“全知单一叙事视角”的解构上。如同立体主义绘画艺术抛弃传统绘画固定焦点透视法,从不同视点多角度观察物象,对现实进行分解一样,在《押》中,由亚里士多德所定义的线型情节模式已被彻底瓦解,传统小说中完整的故事情节被拆解成了支离破碎的语言残片,而且传统小说中上帝似的“全知单一叙事视角”也被彻底颠覆。如果以现代主义以前的传统小说的手法来写,《押》会是一个典型的家族故事,是一部人物传记,或者是一部典型的“天真遇到经验”的成长小说。但福克纳《押》真正的意义在于其形式,在于其“讲述故事”和“结构文本”的方式。传统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整一”的线型结构,有一个开始、发展和结尾的“因果链条”。而在《押》中,这种西方传统小说典型的完整情节形态已不复存在,叙事的聚焦点“托马斯·萨德本家族”的故事通过多视角叙述已被拆解成了支离破碎的语言碎片,萨德本故事作为一个符号,一个能指,其所指不断滑动,语义信息已经很难辨认,吁求读者的再创造。同时,在小说中,福克纳抛弃了传统小说中上帝似的“全知单一叙事视角”,像立体主义画家一样从不同的角度来“知觉”客体,把萨德本故事交给了几个既是小说中的人物又是故事讲述者的叙述者,让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同一故事进行反复的回忆、解释、评说和商讨。这样,萨德本故事就像一幅立体主义作品,在同一文本中共时性地呈现出不同的侧面,人物和故事都具有了立体性,用语言建构了一个立体化的比现实更为真实的文学世界。

其次,《押》的立体主义叙事实验还体现在它的重构性上。立体主义对对象的分解是为了重构一个现实。《押》消解了传统的小说叙事模式后,如何“结构文本”无疑是对福克纳的一个挑战。在《押》这个实验性文本中,福克纳采用了主观并置、拼贴和时序交错等典型的立体主义重构策略。在这部作品中,福克纳继承并发展了艾略特的《荒原》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中的立体主义手法和技巧,同时结合自己在《喧哗与骚动》和《当我弥留之际》等作品中的立体主义实践,突破了传统小说的线型文本结构形态,运用了并置、拼贴、时空交叉等文本结构方式,把立体主义实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运用并置策略,福克纳把由四个叙述者讲述的四个不同版本的萨德本故事整合重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叙事文本。而拼贴作为一种小说文本构造手段,早在康拉德的《吉姆爷》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中就被实践,但他们还主要停留在局部的层面,而在《押》中,福克纳把这一方法运用到了小说的整体布局和构造上,把《圣经》中“押沙龙”的故事作为原型以符码的形式拼贴进小说,作为小说的深层结构,于是小说的意义就在两个文本之间“延宕”,形成了“互文”性和立体感,因而产生了新的意义。同时,《押》在虚构性的叙事文本后面又拼贴了年表、人物谱系和地图,使作品具有了虚构和现实两个空间,使这部小说在形态上更像一幅立体派作品。另外,除拼贴外《押》的立体主义叙事实验还表现在对时间的处理上。如同立体主义绘画把不同画面同时呈现在一个平面上一样,《押》通过时序交错,使不同时空发生的事呈现出共时化的形态,重构了一个立体性的文本现实。

所以,福克纳在《押》的叙事中尝试了一系列立体主义叙事实验,在叙事领域实践了立体主义艺术的美学理念,把立体主义的分解与重构策略运用到了小说叙事上,打造了一个立体化的文本图式和文学世界,为现代小说艺术尝试了一种新的“范式”,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小说艺术,对20世纪小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因此奠定了福克纳作为伟大的现代主义小说大师的崇高地位。

(本文系甘肃政法学院科研资助项目)

注释:

①威廉·福克纳.押沙龙,押沙龙![M].李文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②约翰·拉塞尔.现代艺术的意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62,135.

③弗雷德里克·R·卡尔.现代与现代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93.

④邵大箴.西方现代美术思潮[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90:138.

⑤迈克尔·莱文森.现代主义[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263,270,269.

⑥肖明翰.威廉·福克纳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358.

⑦达维德·敏特.圣殿中的情网[M].北京:三联书店,1991:254.

(陆双祖,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

作者:陆双祖

立体主义现代艺术论文 篇2:

毕加索:无拘无束的天才

Regarde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and most influential artists of the 20th century, Pablo Picasso is known for co-founding the Cubist movement and for the wide variety of styles that he helped develop and explore. Among his most famous works, the Les Demoiselles d’Avignon (1907) is the first artwork in the world that featured with cubism. Picasso demonstrated extraordinary artistic talents in his early years and was hailed as a painting genius throughout history.

說起立体主义,便不得不说毕加索。作为西方现代绘画史上最声名卓著的艺术家,毕加索几乎家喻户晓。他的艺术生命非常之长,作品数量也惊人之多,作品风格更是经过了多次变迁,但立体主义始终在他的艺术创作中占有重要位置。他不仅是立体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即便在他其他风格的创作中,也常常带有立体主义的基因特点。更何况,美术史上第一幅被认为具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亚威农少女》正是出自毕加索之手。

《亚威农少女》创作于1907年,被视为是毕加索与此前的艺术方法彻底决裂的一幅作品。他把这五个人物不同侧面的部位,都凝聚在单一的一个平面中,把不同角度的人物进行了结构上的组合。画面上呈现单一的平面性,没有一点立体透视的感觉。看上去,就好像他把五个人的身体先分解成了单纯的几何形体和灵活多变、层次分明的色块,然后在画布上重新进行了组合,形成了人体、空间、背景一切要表达的东西。所有的背景和人物形象都通过色彩完成,色彩运用得夸张而怪诞,对比突出而又有节制,给人极强的视角冲击力。自此,毕加索进入对立体主义的探索中。

当然,毕加索并不是一个安分和专一的人,他的艺术就像他的生活一样,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而正是这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创造性,使他成为现代艺术领域不朽的画家。他曾说:“我要按照我的想像来作画,而不是根据我所看到的。”

从早期蓝色时期的忧郁,到玫瑰时期的亮色,直到结识立体主义,毕加索似乎才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他受到塞尚理论的影响,并与马蒂斯、德兰、布拉克等人交好,现代艺术的思想理念逐渐在他脑中成型。

毕加索对立体主义的探索,大致可以分为早期的分析立体主义和后期的综合立体主义。早期的立体主义与其说是一种全新的绘画流派,不如说是一次试图重新定义“艺术”与“现实”的尝试,依然是与现实世界血脉相连的半抽象艺术。艺术家打破了传统绘画中只能按照一个固定视点去表现,然后安排在同一个绘画平面上的方法。然而,他们发现这样的“分析”往往使画面越来越失去本来的形态,而陷入一种抽象的形,因此他们进入了更加激进的综合立体主义阶段。综合立体主义的观点是:不要去描绘客观物体的外表形态,而是把客观物体引入绘画,从而将表现具象的物体本身和表现抽象的结构形态综合起来,也就是立体主义的拼贴艺术。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创作非常自由,虽然按照艺术阶段划分,他的立体主义探索在1916年前后已接近尾声,此后他又转向自然主义、新古典主义、超现实主义等领域,但立体主义的影子却始终随性,渗透进他的艺术理念中。正如他自己所说:“当我们搞立体主义时,并没有搞立体主义的打算,而是要表达我们身上的东西。”

《格尔尼卡》应该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毕加索作品,这件被选入教科书的作品,从题材上来讲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从艺术角度分析也堪称杰作。作品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情景。当时德军持续3小时的狂轰滥炸,使这座小城几乎被夷为平地。毕加索在无尽的愤慨中创作了这件作品,以表达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和对这次事件中死去的人的哀悼。

画面里没有飞机,没有炸弹,却聚集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毕加索综合运用了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手法,借助几何线的组合,使作品获得严密的内在结构,从中也可以看到综合立体主义剪贴的艺术语言。综观整幅作品,剧烈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也表达了毕加索多种复杂的情感。

毕加索是整个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他的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才能在于,他能够在各种变异风格中始终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

作者:白鹿

立体主义现代艺术论文 篇3:

浅谈立体主义创作理念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摘要立体主义虽然是绘画上的风格,但对20世纪的平面设计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在分析立体主义观念的基础上,从观念和形式上,分析立体主义创作理念对平面设计的影响。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促进平面设计的发展。

关键词:立体主义 平面设计 影响]

一 立体主义与立体主义的观念

立体主义是由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及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创立,在1907年兴起于法国,成员有莱热(Fernand Leger,1885-1955)、格里斯(Juan Gris,1887-1927)等人。如果说,现代派绘画中最重要的现象是抽象艺术的话,那么立体主义则是20世纪所有抽象艺术的先头部队。20世纪以立体主义为代表的前卫艺术的先锋理念,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艺术和设计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历了从单个视角到多维视角,从整体到分解,从静止到运动,从现象到抽象,从单向到交互等的形式变革,实现了现代派绘画在画布上提出的新的时空观念。

立体主义观念来源于非洲原始艺术、伊比利亚雕刻和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但立体主义进一步强化了绘画的平面性,着重形式及其内在关系的分析和表现。在立体主义艺术中,客观的对象被分解为几何形的结构,单一视点的空间关系被多重视点取代,画面具有形式的美感与力度……作为一个艺术运动,立体主义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立体主义的观念深刻地反映了现代工业社会所带来的新视觉经验,是20世纪最具革命性及影响力的画派之一。它不仅影响了20世纪艺术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平面设计的革新。

二 立体主义的创作理念

1 塞尚坚实造型理念的继承

立体主义的艺术追求,与塞尚的艺术观有着直接的关联。立体主义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线的运用,都使人想起塞尚。立体派画家自己曾声称:“谁理解塞尚,谁就理解立体主义”。

我们从立体主义的代表性艺术家与塞尚的关联,可以看出塞尚对立体主义的影响非常深厚。例如,毕加索结合各种视点,由许多想象的角度去探究塞尚的主题。作品显示出几何化倾向,将形象分解成各个平面,并重新予以组合,以致于图像完全无法辨识。在《埃斯塔克的房子》中,房子和树木皆被简化为几何形,这种表现手法显然来源于塞尚。在作品中,他以独特的方法压缩画面的空间深度,使画中的房子看起来像变形的纸盒,介于平面与立体效果之间,自然物象被几何化、平面化了。

2 多重视角

立体派的核心观念是:反对只是从单一固定的视点(角度)去观察一个物体的传统作画方法,而应该同时以多个不同的角度,观察物象的造型,并经过几何图像分解后,找出构成物体的要素,再以艺术家的主观意识,将这些抽象要素去重新组合表现。毕加索开创这种多视点的造型方法,就是要通过画面同时表现人(有前有后)的所有部分,而不是像传统画法那样,以一个固定视点去表现形象。把自然现象从造型上分成碎片,再把这些碎片镶嵌到自成一体的画布上,从而勾画出一个从许多视角(上面、下面、正面、侧面)看到的空间所形成的机体,这便是立体主义这一新造型语言的特征。

3 回归平面性

追求绘画的纯粹性、回到绘画本身,这是现代派绘画发生、发展的动力。绘画不应追随自然、摹写自然,而应和自然平行。三维透视法则是逼真摹写自然的重要方法,以在画面上表现虚幻的空间感和深度感,而现代派画家认为,应该恢复绘画的本来面目——二维平面性,而不是承担雕塑、建筑等其它三维艺术的功能。这样,人们欣赏平面作品时,不会以“够不够逼真”作为评判的首要尺度,而是要将画本身而不是“画的内容”作为关注的中心。打破人类的欣赏惯性,剥夺人类长期以来乐此不疲的模仿快感,把人们的眼光从画的内容,转向画的材料、方法、观念,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回到绘画本身的首要步骤,就是取消虚拟空间感、深度感,回归平面性,这种努力从后印象主义就已经开始了。塞尚大色块的平面拼接、凡高的色彩平涂、高更的综合主义装饰画风、劳特累克的以线造型,这些反映出他们都认为画画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复制现实,而意味着诸种关系的和谐。后印象主义偏离了再现现实的传统,开启了现代派绘画重视抽象结构形式的发展方向。

三 立体主义艺术观念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从观念来看,立体主义重创意、重个性,它的开拓精神为平面设计提供了借鉴的基础。立体主义艺术启发平面设计师的,首先就是其“打破视觉定势的先锋意识”,另外,立体派艺术无止歇的探索观和变动观,对平面设计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启发因素。立体主义不惧当时主流画家的抵制,勇敢面对大众的不理解,坚持自己的创新。立体主义冲破传统的惯性力量,用一种新的思维去看世界,以致许多设计史学家都认为:现代主义平面设计是以2D世纪初的立体主义艺术产生,并对设计带来影响而真正开始的。

立体主义的出现大大拓展了全人类对物体内在本质的理解,更藉由空间分割、时间交错等等手段,完全颠覆了人们的审美习惯,确立了一种崭新的绘画语言,这语言是从事物的内涵去认识和解析,而不再只是从事物的视觉表象来描绘事物形象。其次,立体主义非常重视对于具体对象的分析,这种具有创造的、人性化、风格化的分析,是对烦琐装饰的否定,对平庸艳俗的抛弃,给平面设计带来简洁、鲜明、醒目、直接的面貌。再者,立体主义艺术擅长吸收多元文化,从不同文化中吸收合理元素,例如从非洲的原始艺术形式、古希腊罗马艺术、伊比利亚雕刻、保罗·塞尚的绘画等等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立体艺术从其它艺术中摄取养料,而西方现代平面设计又从立体艺术中接受有用的东西,对话与交流,正是文化和艺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因为对话才有更新,交流才有发展。

四 立体主义艺术形式上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从形式来看,从二战前至今,立体派的绘画作品对平面设计有着持续的影响。立体主义的探索成果,是现代平面设计的重要借鉴来源。我们甚至可以说,立体主义是与平面设计有关的主要纯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现代平面设计作品中,大量表现出立体主义的形式特征,许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立体主义的形式语言。立体主义的形式与社会目的,在设计过程中被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逐渐接近设计的自由平面思想。立体主义艺术创作理念,基本上都能给平面设计以借鉴,例如多角度透视的手法、分析和重构的手法、多材质拼贴的手法,这些都可以直接平移到平面设计中去。

1 多角度透视的手法

我们首先来看多角度透视的手法,它为现代平面设计表达多维空间提供了借鉴。首先,多维的思维观念,拓宽了平面设计思维活动的空间,摆脱了固定的表现方式和思维方法。呆板、僵化的描述方法,会使得其它多样的空间体验方式被取代和限制。中央透视法以一个固定视点为依据,那么被描绘的空间就只在这一点外被表达,而新的多维空间思考和认识事物的方式,通过一系列依次列于平面上的物体单独记录、并置,再用简单的几何方式描绘出来,有利于激发人们的想象空间,自然而然邀请人们去关注它、理解它。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以“多变视角和思维”展现世界是有其心理依据的。因为现代社会的人们越来越置身于多维感官经验状态,而设计者的研究和探索,应与这种视觉感官经验相匹配。“多变视角和思维”正好契合了这种感官经验,多维的内容、形象、感受并置在一个平面上,平面表现语言因此被拓宽,同时也带来丰富、多样的视觉美感和惊奇、震撼的视觉快感。例如毕加索1911-1912年的画有如下特征:多变的几何形体;空间中多个视点所见的迭加,如既有正面又有侧面;打乱时空逻辑,在二维中表达三维甚至四维的效果,时间、速度等因素以特殊的方式表现……他的这些作品经常成为平面设计师的灵感来源。如果将他这种“将绘画变有限为无限的神奇力量”引入平面设计之中,画面本身就会创造惊奇感,并具有兼容性的品味和奇幻色彩。

2 分解和重构的手法

从分解和重构的手法来看,这种手法是立体主义在艺术形式上又一极为突出的试验,注重对具体对象的理性解析和综合构成,对平面结构进行再创造。现实生活中的现存事物只是提供一种造型基础,在此基础上,将现存物分解为圆柱体、圆锥体和立体方块,再加以组合,以展示他们心中所见的“真实”世界,这世界具有几何的棱角美和简化的结构美……这些都给平面设计以形式的启发,启发平面设计师去解析具体对象、重新构造、综合处理,以重新创造一个平面设计的新视界。

分解和重构的几何学方法,应用在平面设计上,具有独到的效果。认真分析物象,以立体主义方法探索其特征、作用和意义,分解为点、线、面等基本设计元素,再在设计中以立体和象征的方法将几何元素重迭起来,或者用小方格抽象合成,或者以线条组成象征性形象……总之,可以将各设计元素运筹帷幄于平面中,再加上色彩的烘染,配上有意味的文字。这样的表现形式,有极为单纯的秩序,简明扼要地表达主题,强调图形的象征和概括运用。这样的设计清新明快、简单概括、鲜明独特、一目了然,生动而具有现代感,具有典型的象征性或抽象性的立体主义平面风格。平面设计的主要元素还有文字,文字和图形的结合也是平面设计的关键点。从文字表现来看,布拉克以文字入画,别具一格,探索如何使各种文字意象化和图像化,以及如何将文字和图像融合为一体,现代平面设计师可以沿着他的路继续探索下去。

3 多材质拼贴手法

从多材质拼贴手法来看,立体主义艺术这一媒介革命,是自绘画艺术产生以来的一次重大改革。这一革命对平面设计影响深远,使媒介组合的综合考虑日益成为平面设计创作的中心。这种手法让设计师眼睛一亮:平面设计也可以像绘画一样,不仅使用色彩,也可以加入废报纸、音乐曲谱、木片、金属等,通过材料组合和搭配,达到视觉和谐的目的,同时利用材料的肌理来增强视觉美感,而且可以扩充观众的感受范围,不仅视觉神经被调动,触觉神经的感受能力也被激发起来了,因为人有种重要的感受能力,那就是通感。就像我们看到一幅绿意盎然的荷叶绘画作品,我们感觉自己仿佛也能嗅到荷叶的清香。正如有的学者谈到:“材料的物理表象的重要性质在于它的表面纹理组织。在很多情况下,人的视觉和触觉之间、看和摸之间存在敏感的共通性。当我们看到一种肌理组织时,会相应地得出‘触觉’性质的判断:干涩或湿润、平滑或粗糙、坚硬或松软等等。当我们闭上双眼触摸物体时,触觉将使我们仍然能‘看’到物体的表面肌理。视觉和触觉的互相刺激,必然在内心形成一种反应。而眼睛触觉和情绪所产生的一连串的反应,常常由于强烈对照的纹理组织而变得热烈。”

在现代艺术中,材料由于具备这种性质,它原来的意义便为一种新的意义所代替,这种意义的转变乃是设计活动的重要现象,它涉及的是材料的独特性质与艺术家对自然的感情倾向。正因为这个原因,艺术家特别留意利用自然媒介物的特质,引创出各种视觉艺术。他们从许多既成的材料如报纸、布块、照片、铁皮中得到灵感,并将其发展为一种传达的语言,运用这些语言来构成自己心中意象的表现系统。与此同时,他们将更加明快的色彩引入绘画,绘画的结构和肌理更加复杂。材料的肌理美感既是视觉上的又是触觉上的,达到更加全面的传达效果。可见,多材质的拼贴映照,针对观众的多重感官,达到更深入的心理影响和沟通交流的目的,是一种强有力的视觉传达语言。

除了以上这些,立体主义的其它形式探索,也逐渐运用在平面设计中,在这里不再赘述。总之,现代平面设计在立体主义艺术的浸染中,如虎添翼,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奚传绩:《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部烈炎:《外国艺术设计史》,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3] 荆雷:《设计概论》,河北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作者简介:

袁建东,男,1987—,浙江宁波人,浙江万里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平面设计。

梅剑伟,男,1984—,浙江台州人,浙江万里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平面设计。

作者:袁建东 梅剑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校网络校园文化论文下一篇:鲁西文化旅游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