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分析论文范文

2022-05-11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商业分析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商业银行是以追逐利润为目的、以经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对象、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企业。文章论述了商业银行会计的特点,分析了商业银行会计规范体系及贷款业务核算,提出了商业银行应加强信息披露、进行银行准备金制度的改革以及做好银行会计风险防范。

第一篇:商业分析论文范文

商业建筑识别方法与商业空间结构分析

摘要:基于POI数据和最大熵模型,以数据可获取性为原则,利用武汉市的数据进行样本训练,对我国长江流域省会及直辖市城市在建筑物尺度上进行商业用地的识别与分析,并对其商业用地的影响因素识别和空间集聚特征进行了量化分析与表达。研究结果表明:(1)最大熵模型可以精准有效地进行商业建筑物识别。从7个商业建筑物的环境影响因子综合来看,建筑物内第三产业企业数量和建筑物楼层对模型构建影响最为显著;(2)影响长江流域各省会及直辖市商业空间总体格局的因素以地理环境为主;(3)长江流域10个省会及直辖市的商业用地空间形态分为多中心多组团式、多中心圈层式、双核心多组团式、双核心圈层式、单核心多组团式5种结构。说明基于POI数据和最大熵模型的方法可以精准有效进行大尺度工业用地识别,同时也为长江流域的城市发展以及全国的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POI数据;最大熵模型;商业用地;长江流域

作者简介:何青松,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博士,副教授。

唐歆宇,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ID:42001334)。

商业是第三产业中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先进发达的商业是现代城市经济发达的象征。商业用地是指用于开展商业、旅游、娱乐活动所占用的场所。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我国城市商业用地面积不断扩大、商业中心逐步增多、第三产业比重显著增加,在推动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经济结构转型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与此同时,城市商业用地布局不科学、人地矛盾加剧以及商业区发展与绿色发展的矛盾等问题日趋凸显。准确有效的城市商业用地识别是科学分析以上问题的重要前提之一。

传统的商业用地识别方法多利用商业网点数据、经济调查数据、问卷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并与实地调研相结合进行研究分析,且通常以单个城市(区域)作为研究尺度。这不仅效率低下,也不利于实现宏观区域内不同案例间的对比研究分析。近年来大数据的应用为城市商业用地空間研究带来了新的数据源。POI (Point of Interest, POI)数据,又称为兴趣点数据,具有数据量大、易获取、覆盖范围广等优点,开拓了城市土地功能区识别方法的新领域。目前较多学者基于POI数据进行单个城市(区域)功能区的识别,而以大研究范围(如流域范围)、小尺度单元(如建筑物尺度)为特点的研究还很少。同时,由于数据源、研究时间、分析单元等存在差异,给不同研究案例的比较带来困难。

除了以上问题,分类算法的有效与否也影响城市商业用地识别的结果。近年来,最大熵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 i.e. Maxent model)除了被应用于物种分布预测以外,也开始被学者应用于地理分布的研究领域。该模型可以利用单期单类样本和地理环境空间变量得出研究对象的空间分布概率,以此推算出研究对象的空间分布状况。该模型具有操作便捷、精准度高等特点,但国内尚未有学者将其应用到城市地类识别的相关研究中。本文将基于最大熵模型和POI数据对全国省会城市及直辖市商业空间用地进行识别。

长江流域是世界第三大流域,我国正在大力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在快速城镇化的今天,各大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商业用地面积不断扩大,土地利用低效的问题依然存在,不利于及时开展进一步规划。因此,明晰长江流域各大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中心城区的商业用地空间结构和分布特点,有利于各大城市完善空间结构,提升城市规划科学性,进而推动长江经济带战略施行,实现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POI数据和最大熵模型进行大研究范围、小尺度单元的土地功能区识别的新方法。为了探究这种方法的精准度和可操作性,则使用最大熵模型,对长江流域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商业用地进行识别并进行结果验证,再提取出长江流域的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商业用地识别结果,对各个城市商业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由于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方法以及研究尺度均相同,因此有利于展开比较分析,为全国商业发展布局和单个城市(区域)商业用地布局规划提供样本参考。

1 研究数据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本文用于城市商业建筑物识别和商业用地集聚特征分析的研究区域为长江流域的10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包括西部地区的昆明、成都、贵阳、重庆,中部地区的长沙、武汉、合肥、南昌和东部地区的南京、上海。长江流域始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终于东海,由西至东跨越了我国西部、中部、东部三个经济区,共流经19个省级行政区域,流域面积达到了180万平方千米。2017年长江流域人口数量达到4.59亿人,约占当年中国大陆总人口数的33.02%,而2020年长江经济带GDP占中国大陆GDP的43%。目前,长江流域是我国经济总量占比最高的流域地区,同时我国提出建立长江经济带,研究长江流域的10大城市对区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都具有带动促进作用。

1.2 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最大熵模型、核密度分析法。本研究在选取最大熵模型前使用Orange软件(https: //orangedatamining.com/)对包括逻辑回归、随机森林以及贝叶斯分类在内的多种分类模型进行实验对比,最后试验表明最大熵模型的模拟精度最高。因此,本研究利用最大熵模型进行城市商业用地识别训练,对长江流域10城的城市建筑物进行商业建筑物识别并最终得到长江流域省会城市及直辖市的商业用地图斑,最后选取核密度分析法分析各个城市商业用地的集聚特点,并对10大城市商业用地布局特点进行类型划分。本文研究思路是基于POI数据,最大熵模型,以数据可获取性为原则选取武汉市作为训练样本,对长江流域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城市用地的商业建筑物进行空间识别,并对该模型进行分析,最后利用核密度分析法分析各城商业用地集聚特征并归类。具体方法流程如图1所示。

1.2.1 最大熵模型

最大熵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 i.e. Maxent model)是由Jaynes提出的一种机器学习模型,该模型以JAVA作为编程语言进行程序编写。其原理是利用样本空间分布的不确切信息和其相关空间变量之间的关联,选出预测样本的最大熵,再对样本的空间分布进行预测。该模型只需收集单期单类数据,操作方便简单。本文将利用最大熵模型对长江流域的省会及直辖市进行商业用地分布预测。

由于官方尚未公布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基于数据可得性的原则,笔者利用与武汉市开展项目合作的契机得到了2018年武汉市商业用地空间分布数据。因此,武汉市作为本次研究最大熵模型的训练样本。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和实用性分析,根据商业用地内部基础设施分布和建筑特点来进行影响商业分布的驱动变量的选取,例如商业建筑的功能特征明显,主要以商用为主,娱乐休闲设施密度较大,则选取了建筑物内POI数量(POINUM)、POI类型数量(POITYPENUM)、建筑物内POI混合度(ENTROPY)3个变量;同时,商业建筑物的第三产业数量应当高于其他类别的建筑物,因而选择了建筑物内第三产业的企业数量(NTHIRDFIRM)作为第4个变量;再考虑到商业用地地价房价偏贵,節约集约性较强,建筑物高度应该较其他类别建筑物更高,建筑物集中但单位面积较大,故选择了建筑物楼层(FLOOR)、建筑物占地面积(AREA)两个变量;最后,商业用地多位于城市繁华地段,基础设施完备,人流量大,较多建有地下停车场,所以第7个变量选择的是建筑物与停车场的距离(TOPARK)。以上7个变量计算均在单位建筑物中进行。

之后,再依托所选的训练样本(分别包括了商业建筑物和非商业建筑物),利用Maxent软件实现对模型的训练,最终得到省会城市及直辖市商业建筑物的分布状况。

本文使用的软件版本为Maxent3.4.1 (https://biodiversityinformatics.amnh.org/open_source/maxent/)。

1.2.2 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分析法可以表征空间点要素的集聚程度,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空间特征的研究中。本文将识别出的10大城市商业用地的面矢量数据利用ArcGIS对各个城市商业用地面中心点密度来研究各个城市商业用地空间集聚特征并可视化。核密度分析的公式如下:

式中:Kj表示研究地理范围j的空间权重函数;Dij表示研究范围的其他空间单元i与研究空间单元j之间的直线距离;R表示核密度分析时的带宽,本研究带宽设置为默认带宽;n表示研究范围内空间点要素的个数。

1.3 研究数据来源与处理

数据来源方面,本文的研究区主要使用到的数据有2017年的中国长江流域省会及直辖市的城市建筑物图斑和行政区划,POI数据,武汉市商业用地数据。其中,建筑物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大数据分享平台城市数据派(http://udparty.com),数据包括每栋建筑物的矢量底图、楼层数等信息,其有效性已经在研究中被证实;POI数据通过网络爬虫工具从高德地图抓取,抓取年份为2018年。

数据处理方面,本文计算出7种POI指标,以最大熵模型为训练方法,以武汉市为训练样本,基于长江流域省会及直辖市建筑物图斑,识别长江流域省会及直辖市的商业建筑物。

2 结果与分析

2.1 商业建筑物模型验证及影响因子分析

本研究基于最大熵模型利用2018年武汉市商业用地数据对商业建筑物识别结果进行验证,如图2所示。2389块武汉市真实商业用地斑块中有1894块存在商业建筑物分布,即79.28%的真实商业地块内训练得到了建筑物的分布。从现实情况来看,大量识别为商业用地的建筑物并非位于真实商业用地斑块内,这是由数据划分单元不同造成的,前者的划分单元为建筑物、后者为宗地,真实利用状况会出现不一致的现象。如一小区的楼其性质属于商业综合体,但在供地阶段其真实用途可能作为居住用地的一部分,模型识别就未将其定性为商业用地的斑块。

根据最大熵模型的预测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得知用于模型预测的7个环境变量中,应用贡献率依次为:NTHIRDFIRM (34.9%)>POINUM (20.1%)>FLOOR (18.4%)>TOPARK (14.3%)>ENTROPY (9.9%)>AREA(2.3%)>POITYPENUM (0.2%)。其中,贡献率排前三的影响因子依次为建筑物内第三产业企业数量、建筑物内的POI数量和建筑物楼层,三者累计贡献率为73.4%。置换重要值则与应用贡献率有所不同,置换重要值百分比依次为:NTHIRDFIRM (30.5%)>FLOOR (29.5%)>TOPARK (17.6%)>POINUM (12.5%)>AREA(5.9%)>POITYPENUM (3.7%)>ENTROPY (0.3%)。其中,排前三的为建筑物内第三产业企业数量、建筑物楼层和距离停车场的距离,三个变量置换重要值总和为77.6%。综合来看,商业建筑物的环境影响因子中,最大熵模型对建筑物内第三产业企业数量和建筑物楼层的依赖性较强,即这两个环境影响因子对模型的构建影响程度最大。

2.2 长江流域省会城市及直辖市商业空间结构

本研究利用ArcMap首先将长江流域十个省会及直辖市识别出的商业建筑物利用“面转点”的方法将商业建筑物图斑转换为商业建筑物网点,再利用软件里的核密度分析功能对10城的商业网点进行核密度分析,核密度分布结果,如图3所示。

2.2.1 10城商业用地集聚特征研究

一个城市的商业用地空间集聚特征不仅反映了该城市的商业发展特点和规模,同时也将影响该城市经济、资源、居民生活甚至区域发展的方方面面。商业集聚中心区域,也被称为商业中心,是一个城市商业密度和强度的高值区域。商业中心的形成有利于实现商业资源的规模效应,促进城市区域商业良性竞争。

从长江流域省会及直辖市的总体商业用地空间分布特征来看,10个城市都形成了一个及以上的商业用地空间集聚区,其形成的空间位置、商业中心的数量和空间集聚程度均与该市的城市环境和各区发展程度相匹配。

从各市商业用地集聚形态和商业用地延伸方向的制约因素来看,地理环境是最主要的城市商业用地聚集形态和延伸方向的“塑造者”。10城商业用地形态均大致呈现出面状发展的态势,空间分布形态与城建区域总体匹配,但由于各城地理环境因素各有差异,因此又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

整体而言,商业用地空间形态无明显地理因素影响的城市有昆明(图3a)、成都(图3b),这是因为两城市区内无较大的河湖水系以及山脉分割,地形平坦开阔。

商业用地总体形态受河湖因素影响的有武汉(图3f)和上海(图3j),武汉地处汉江与长江的交汇处,被分割成汉口、武昌、汉阳三块,其商业用地也受长江、汉江的影响在总体形态上被分割了,同时武汉被称为“千湖之城”,全市商业用地空间分布形态因河湖水系的限制而更加复杂化;上海因黄浦江分为浦东和浦西两块区域,其商业用地空间也被黄浦江所分割。

城市商业用地形态发展受山水共同限制的有重庆(图3c)、长沙(图3e)、南昌(图3g)、合肥(图3h)、南京(图3i),其中又分为商业用地形态较完整(南京),形态分割(长沙、南昌、合肥)和形态破碎(重庆)三种形态。南京受长江所限,其商业用地在长江东南侧发展,又因城市东北部玄武湖和钟山限制因此商业用地向南延伸发展,但商业用地整体形态较为完整。长沙、南昌、合肥商业用地形态被分割但各有不同:长沙主要商业用地集聚在湘江东侧,少数分布在城区西北部,江西地区由于有岳麓山的阻隔不利于大规模拓展商业用地;南昌主要商业用地位于赣江东侧,西侧为梅岭所限制,与长沙较为类似;合肥地形平坦,但四周有众多湖泊,以南面巢湖最为出名,商业用地形态因此受限,同时因蜀山位于合肥城区靠西的原因,西边商业用地被分割,形态完整度受到影响。重庆被称为“山城”,城区用地地势起伏较大,山体较多,同时又有长江、嘉陵江流经城区,是山地城市的典型代表,因此造成重庆市区商业用地形态破碎,完整度较低的发展态势。

商业用地总体形态单纯受到山体影响较大的城市有贵阳(图3d)。贵阳属于喀斯特地貌地区典型的山地城市,城区内有较多丘陵、山地。商业用地面积整体较小且集中,形态较为完整,但商业用地集聚区内部东南侧仍有黔灵山将商业用地较明显地进行了分割。

2.2.2 十城商业用地空间结构研究

一个城市的商业空间结构可以较好地反映该城市的发展特点,长江流域10个省会及直辖市具有不同的商业空间结构,按结构特点主要分为以下5类:多中心多组团式结构、多中心圈层式结构、双核心多组团式结构、双核心圈层式结构、单核心多组团式结构。重庆为多中心多组团式结构,成都、南京、上海为多核心圈层式结构,武汉为双核心组团式结构,贵阳、合肥为双核心圈层式结构,昆明、长沙、南昌为单核心多组团式结构。

从核密度分析结果来看,重庆已经形成较多的商业中心,并且较均匀地分散在各个城区,围绕着多个中心形成个多组团商业空间结构。这是因为重庆受多山地形和河流影响,城区分布在长江、嘉陵江等较低河流阶梯和山体之间的平地上,各区域之间的交通连结相对不便。重庆多中心多组团的商业空间结构符合在山形水系制约情况下达到资源科学有效配置、各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

成都、南京、上海三城经济總量大,虹吸效应强,人口众多,需要多个商业中心分摊中心城区的压力。又由于地形平坦,地势较开阔,利于发展圈层式城市结构。成都市城市圈层结构明显,人口不断增加,传统的商业区域无法承担如此庞大的人口消费需求。近年来成都不断向外围发展,设立天府新区等区域分担城市压力,南边新城区集聚程度较高,外围也出现了一些小规模的商业集聚区,形成了多中心圈层式的商业空间结构模式。南京是中国经济第二强省——江苏省的省会城市,位于长三角经济圈内,同时对安徽、江西等周边省份亦有极强的经济辐射能力,繁荣的城市经济促使南京发展多个商业中心,南京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和缓,利于城市不断向外扩展发展新的商业圈层,由于南边地势更加开阔,核密度分析的结果可见南边商业空间扩散程度更大。上海是长江流域唯一的超大型一线城市,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也是世界知名经济、金融、商贸中心,商业需求极其旺盛,需要发展多中心的商业空间结构才能满足上海市的发展需要。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势平坦,以浦西老城区为辐射源点,以黄浦江为主线不断向外发展扩散,上海(图3j)商业集聚程度最高的区域为黄浦江以西的黄浦区等区,沿着黄浦江呈东北-西南椭圆形商业空间形态分布,而浦东新区商业集聚程度仍不如浦西地区,由于浦东是改革开放后开发的新区,虽与浦西仅一江之隔,仍可以看出浦东、浦西商业发展的差距。

武汉(图3f)由于长江、汉江的原因,划为“武汉三镇”,其商业中心是双核心的发展模式。由于汉口经济最为发达,商业用地集聚程度仍然高于另一个核心武昌,同时由于水系湖泊的限制,武汉市区内的商业用地发展了较多的组团结构,最终形成了双核心多组团的商业用地布局。

贵阳、合肥虽然都为双核心圈层式结构,但双方的发展态势和方向仍有显著差别。贵阳受到地形限制城区相对其他各城较小,商业集聚区较紧凑,发展出了南北两个商业中心,不断向外围扩展。而合肥的商业用地紧凑度没有贵阳那么强,这可能是因为合肥相较于贵阳地势更加开阔平坦,商业用地集约节约程度相对较低,同时合肥两个商业中心则分别位于庐阳区和瑶海区,呈东西向,这也体现出了两个城市自身商业用地的扩展方向的差异。

昆明、长沙、南昌都呈现出“单商业核心,多商业用地组团”的商业空间结构现状特点。三个城市城区范围都较小,人口较少,经济也在不断发展中,城市规划仍未完成,因此都呈现出单个核心区域商业和密度值较高,其他地区存在密度相对较低的商业用地组团的商业空间分布格局。其中,昆明呈现南北发展的态势,长沙和南昌分别在湘江、赣江形成商业核心区后沿东西向扩展商业用地组团。

3 结论与讨论

本文基于POI数据和最大熵模型对长江流域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商业用地进行识别,再通过核密度分析法对长江流域省会城市及直辖市的商业用地集聚特点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最大熵模型可以精准有效地进行商业建筑物识别。本研究选取的7个商业建筑物的环境影响因子中,建筑物内第三产业企业数量和建筑物楼层对模型构建影响程度最高。

(2)从长江流域各省会及直辖市商业用地集聚形态和商业用地延伸方向的制约因素来看,地理环境是最主要的城市商业用地聚集形态和延伸方向的“塑造者”。主要分为有无明显地理因素限制(昆明、成都)、河湖限制(武汉、上海)、山水限制(重庆、长沙、南昌、合肥、南京)、山体限制(贵阳)4类。

(3)长江流域10个省会及直辖市的商业用地空间结构有以下5种形态:多中心多组团式结构(重庆)、多中心圈层式结构(成都、南京、上海)、双核心多组团式结构(武汉)、双核心圈层式结构(贵阳、合肥)、单核心多组团式结构(昆明、长沙、南昌)。

(4)长江流域各城应当充分利用长江经济带的国家战略部署,结合自身优势发展经济。各市以上海市为龙头,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及其各级支流进行有效的资源协作和整合。商业经济还尚未成熟的城市应当建立发展规划,优化商业用地空间布局,拓展新的商业网点和组团,而商业用地空间结构成熟的城市(如上海)应当更加细化自身商业网点和组团布局。

本文基于POI数据和最大熵模型,在建筑物尺度上对长江流域省会及直辖市的商业用地进行识别,并加以验证分析,结果科学、精准。与传统方法对比,本文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模型进行大尺度的地类识别,具有时效性强、效率高、精确、操作简单等优势,同时仅需从网上爬取单期单类数据,获取途径简单。并且与以往建设用地不同,本次研究利用的是建筑物图斑使得结果精确性进一步提高。同时,本文对长江流域10个省会及直辖市的商业用地空间分析有利于推动长江流域各个城市的资源协同、经济布局科学,为长江流域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科学参考。但必须指出,本研究所选取的POI数据指标具有一定主观性,尚未形成完整科学的选取标准,日后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同时,本研究所选的最大熵模型并未进行更多地类实验,适用性仍需继续探讨。本文对各城市的商业用地等级以及与人口、居民点等因素并未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研究,这将是后续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YANG J ZHU J SUN Y et al. Delimitating Urban Commercial Central Districts by Combining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and Road Intersections:A Case Study in Nanjing City,China.ISP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2019.8(2)

2.李龙 吴大放 王芳 等.中国快速城市化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预测及权衡研究——以佛山市为例.生态学报.2020.40 (24)

3.周春山 罗彦 尚嫣然.中国商业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地理学报.2004.06

4.李卫东 张铭龙 段金龙.基于POI数据的南京市空间格局定量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20.29 (02)

5.吴康敏 张虹鸥 王洋 等.广州市多类型商业中心识别与空间模式.地理科学进展.2016.35 (08)

6.LIU X JIAO P YUAN N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multi-attribute functional urban areas under a perspective of community detection:A case study.Physica A: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2016.462

7.林耿 阎小培.广州市商业功能区空间结构研究.人文地理.2003.03

8.QIAO L HUANG H TIAN Y.The Identification and Use Efficiency Evaluation of Urban Industrial Land Based on Multi-Source Data. Sustainability.2019.11(21)

9.WU Y QIAO Y YANG J.Urban Functional Area Division Based on Cell Tower Classification. IEEE Access.2019.07

10.张华 赵浩翔 王浩.基于Maxent模型的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胡杨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生态学报.2020.40 (18)

11.颜明艳 李琼珍 宋洁 等.基于MAXENT模型评估北部湾潮间带中国鲎和圆尾鲎稚鲎的潜在地理分布及种群保育对策.生态学报.2019.39 (09)

12.WACHTEL I ZIDON R GARTI S et al. Predictive modeling for archaeological site locations: Comparing logistic regression and maximal entropy in north Israel and north-east China.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2018.92

13.吳瑞婵 甘淑 于丽君 等.最大熵模型的巴基斯坦遗址预测分布研究.测绘科学.2021.46 (03)

14.张亦汉 刘小平 陈广亮 等.基于最大熵的CA模型及其城市扩张模拟.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20.50 (03)

15.周晓艳 王诗琪.基于GTWR模型的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城镇扩张的时空响应.水土保持研究.2021.28 (04)

16.MORENO R ZAMORA R MOLINA J R et al. Predictive modeling of microhabitats for endemic birds in South Chilean temperate forests using Maximum entropy (Maxent).Ecological Informatics.2011.6 (6)

17.ELITH J H.GRAHAM C P.ANDERSON R et al.Novel methods improve prediction of species' distributions from occurrence data. Ecography (Copenhagen).2006.29 (2)

18.曹元晖 刘纪平 王勇 等.基于POI数据的城市建筑功能分类方法研究.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0.22 (06)

19.叶强 赵垚 谭畅 等.新时期沿黄省会城市商业空间结构及其空间服务能力.自然资源学报.2021.36 (01)

20.RAO Y ZHOU J ZHOU M et al. Comparisons of three‐dimensional urban forms in different urban expansion types:58 sample cities in China. Growth and Change.2020.51 (4)

21.龍瀛 李派 侯静轩.基于街区三维形态的城市形态类型分析——以中国主要城市为例.上海城市规划.2019.03

22.陈蔚珊 柳林 梁育填.基于POI数据的广州零售商业中心热点识别与业态集聚特征分析.地理研究.2016.35 (04)

23.贺中华 梁虹 黄法苏 等.基于DEM的喀斯特流域地貌发育影响因素分析.测绘科学.2008.04

作者:何青松 唐歆宇

第二篇:商业银行会计分析

[摘要] 商业银行是以追逐利润为目的、以经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对象、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企业。文章论述了商业银行会计的特点,分析了商业银行会计规范体系及贷款业务核算,提出了商业银行应加强信息披露、进行银行准备金制度的改革以及做好银行会计风险防范。

[关键词] 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准备金会计风险

商业银行是以追逐利润为目的、以经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对象、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商业银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财务报表的编制、披露,都有其特殊的一面。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进一步深入的进程中,商业银行以上市作为其疏通资本补充渠道,完善经营管理机制,增强抗风险能力的基本手段,已经逐步得到各方的认可。

一、商业银行会计的基本特点

1.管理内容的社会性。商业银行作为现代经济生活的核心,是联结各会计主体之纽带,是调节货币流通的总枢纽。商业银行会计不仅管理本身的业务活动和财务收支活动,而且管理其他会计主体的业务活动情况。

2.管理对象的货币性。会计管理对象均为货币,但一般会计管理中主要体现为各种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货币表现,而非货币本身。商业银行是经营特殊商品——货币的特殊企业。商业银行的资金采用单一的货币形态,至于商业银行内部的固定资产等在其整个资产中所占份额很少。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的固定资产净值占资本金的比重一般不得超过30%。因此,商业银行会计管理的对象基本上是货币和货币资本金的运作。

3.核算业务先导完成性。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与其各项业务紧密相连。商业银行核算过程就是商业银行业务处理过程,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活动是通过会计来完成的。例如,各项存款业务都要通过会计办理存取手续才能完成;各项放款业务也要通过会计办理放款手续才能完成。会计处于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第一线,而一般企业会计部门则处于生产经营活动的第二线。

4.国家金融政策反映的直接性。商业银行会计通过第一线办理一系列银行业务,如放款、拆借资金等,直接反映国家的金融政策,引导消费、导向投资。同时,通过商业银行会计的监督作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单位的经营活动与财务活动进行监督,以促进各单位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政策,保证社会各部门的协调、高效发展。

5.内部监督机制的严密性。由于商业银行会计的性质、地位、作用等决定了商业银行会计的重要性。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会计必须准确、及时、高效。为此,商业银行会计采用严密独特的内部监督方式。必须建立科学的岗位责任制,严格的限额授权管理制度,配备计算机实时监控系统。

二、商业银行会计规范体系及贷款业务核算

1.会计规范体系。作为金融企业,商业银行会计规范体系将有以下特点:一是以新的《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为基础,借鉴国际惯例,结合我国各类金融企业的特点,制定新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二是在新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制定统一的金融企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三是根据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情况,完成包括表外业务在内的有利于防范商业银行经营风险、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银行基本业务会计准则,作为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组成部分。

2.商业银行贷款业务核算。对贷款的核算,应该尽可能应用现代数据管理技术,对其相关的信息要素,可以选取一种最重要的分类标准,按此设置会计科目参与复式记账并在表内加以披露;至于其他方面的信息,则利用现代信息库技术,通过设置信息代码进行反映,这些信息代码要素在计算机内进行不同的组合,即可得出不同的分类统计结果。这些结果可在表外披露,以更好地满足银行内部及外部不同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此外,对于应付利息的计提,通过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按照定期存款的原定利率和实际存期逐笔计提,避免多提或少提的情况发生,保证利润的真实性。

三、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

我国现阶段处于市场经济转轨时期,信息披露受到商业银行自身的治理结构、经营水平等的制约,必须考虑信息披露对商业银行自身经营活动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加强信息披露,提高商业银行的透明度是市场约束机制的必然要求。

1.对上市商业银行和非上市商业银行制定不同的披露标准:上市商业银行应按照证监会关于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要求和时间进行详细披露;其他商业银行应根据经营规模大小、业务特点和不同的监管要求按照“侧重披露总量指标,谨慎披露结构指标,暂不披露机密指标”的指导思想进行披露。

2.加强会计报表附注内容的披露、制定有关资产质量、或有事项与衍生金融产品等方面信息披露的标准以及有关风险控制方面信息披露的标准。同时,明确报表附注必须披露的内容,加强附注披露的管理。

3.参照其他先进国家的惯例,建立提取普通准备金、专项呆账准备金和特别呆账准备金制度,使普通、专项和特别准备金互为补充。普通准备金是针对贷款的不确定损失计提的,是弥补贷款将来损失的一种总准备,具有资本的性质,在计算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时计入资本基础。专项准备金和特别准备金是按照不良贷款的内在损失程度计提的,不计入资本基础,而要作为资产的减项从贷款总额中扣除,这样计算的资本基础能真实反映商业银行的资本状况,能得到国际间的认可。

4.商业银行正确披露对资本的内部评价机制和风险管理战略的信息,需要依赖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因此,对资产质量的规范披露需要商业银行不断建立和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提高经营人员的专业水平,在此基础上才能制定一个合适的资产信息披露规范。

四、改革商业银行准备金制度

1.准备金制度可以一步到位与国际惯例接轨,但准备金的实际提取要真正做到与国际惯例接轨则需要一个过程。按照目前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水平,如果完全按贷款的内在损失计提呆账准备,估计应提取的呆账准备将是现有呆账准备余额的若干倍。在现阶段,这将大大超出商业银行的实际承受能力,使其经营难以为继。同时,也会造成商业银行的巨额亏损,损害我国商业银行的对外形象,进而有可能影响正常的金融秩序。因此,改革后的贷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不宜一步到位,而应确定一个过渡期,通过渐进的方式逐步实现。

2.在过渡期内,应当允许商业银行在兼顾质量与效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前提下,按照先优质贷款后劣质贷款、先增量贷款后存量贷款的原则,先在部分资产质量较好的贷款品种(如个人消费贷款)以及新发放的贷款中推行新的准备金计提制度(即提取专项准备),待时机成熟时,再对全部风险性资产计提专项准备。

3.关于贷款专项准备的提取方式,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以贷款的五级分类为基础计提专项呆账准备,五级分类则是从企业经营管理、资产负债、现金流量、抵押保证等多方面对贷款风险程度做出的综合分析判断,是较为科学的定性分析方法,也是国际通用的方法。但这种分类方法对分类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较高,容易出现较大的人为误差;另一种则是以“一逾两呆”为基础计提专项呆账准备,“一逾两呆”是按银行账面反映的贷款资产的实际状态进行的资产分类,直观性强,易于操作,主观成分低。如果以五级分类作为呆账准备金的计提基础,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一套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要按照岗位职责分离、权限分级控制的原则,通过初分、复审、终审等环节合理确定贷款分类结果。同时,为确保分类结果的客观性,可以考虑引进外部审计制度。

五、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防范

商业银行存在一定的会计风险:银行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银行会计制度的建设迟缓,无法满足银行风险防范的需要。银行内部控制没有落实,内部相互制约机智不健全,银行人员素质不高,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在银行会计业务中得到广泛应用,高科技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利用高科技犯罪,给银行造成的损失隐蔽性更强、危害更大。

要防范这些风险,首先要建立健全适应商业银行经营要求的会计管理体制,应尽快改变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主体虚拟的现状,应改革现行分级分散的会计核算体制,在建立全行统一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实行大集中、管理型的三级核算新体制,各商业银行还可以考虑采用基层领导轮换制、会计人员委派制、稽核特派员制度等办法,从人员上保证全行集中统一的会计管理落到实处,进一步防范、化解“本位主义”引发的银行会计风险。其次,要加强对银行风险的内部会计监督,构建防范银行风险的监督保障系统,加强银行会计信息的披露与揭示,提高信息的使用价值。最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各商业银行一定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致力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出一批本土化的又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通过这些人才,消化吸收国外的先進管理经验和技术,提高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徐国民

第三篇: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分析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包商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概括了包商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通过运用SWOT对比分析法,对包商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挖掘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根源,提出了加强包商银行企业文化建设性策略。对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起到完善和补充作用。

[关键词] 银行;企业文化;SWOT;以人为本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23. 045

0 前 言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是商业银行在长期为顾客提供金融服务(信用服务)过程中自觉形成的并为企业全体员工所遵循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等的总和。它是商业银行行业形象、品格和银行员工的精神状态的综合体现。商业银行是自负盈亏的独立经济体,因此其文化特征就表现为既是一种团队文化又是一种管理文化。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必定要走差异化经营之路,这也导致商业银行有不同的企业文化特点。本文以包商银行为例,探讨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建设。

包商银行成立于1998年12月,是内蒙古自治区最早成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包商银行主要经营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包商银行自成立之初就非常注重立足于企业的状况与发展需求来实施企业文化建设,经过十多年的积极探索,包商银行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包商银行企业文化。

1 包商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1.1 包容文化建设

回顾包商银行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包商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也在经历着观念和运行方式的转变,面对现在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经济金融环境,包商银行始终坚持建设以第三方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包容文化,这种以第三方为主的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已经摒弃了长官意志,不是以领导者个人喜好作为文化发展的方向,而是真正以客户为核心,全行同心搭建属于每一个员工自己的文化和精神家园。包商银行的核心价值观是:包容乃大,商赢天下。即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胸怀,锐意进取,不断前行,充分借鉴和吸纳同行业的先进经验,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国际化市场的竞争。

1.2 人本文化建设

本着“尊重、关爱、分享”的人本理念,包商银行着力营造“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亲情化企业氛围,通过注重员工培训,为员工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等。在发展过程中,包商银行积极推进战略化、人本化的员工管理,努力构建平等共赢、和谐发展的员工管理体系。通过座谈会、研讨会、包商大讲堂、警示教育、“红色之旅”“大美内蒙古”摄影、征文等活动,提高员工职业素养,丰富员工业余生活。此外,每年定期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安排全行员工进行年度健康体检,及时对大病员工进行资助,维护员工身心健康。保证员工收入逐年稳步递增,畅通员工利益诉求绿色通道,建立意见反馈机制,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凝聚力和向心力。

1.3 服务文化建设

包商银行在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健全完善了包括“只能我等客户,不能让客户等我”的服务文化、“一万个发展也抵不过一个风险,不发展是最大的风险”的风险控制和廉政文化、“没有不还款的客户,只有做不好的银行”的自省文化、“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进取文化、“创造客户、创造市场”的营销文化以及对任何不诚实行为“零容忍”的诚信文化等在内的服务文化体系。包商银行通过开展全方位、多渠道的信贷文化培育。使这些全新的理念和文化深入员工的精神世界和灵魂深处,鞭策和激励着每一个人正确的行为取向,也影响着客户和社会对传统信贷“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固有思想和态度的改变。

1.4 创新文化建设

包商银行将“创新”奉为企业发展的灵魂和动力,高层领导通过建立改进创新组织和奖励机制、扩大对外交流等方式鼓励员工创新。如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0年8月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成立)、个人金融部业务创新基地,与知名组织机构开展合作课题研究,创新制度保障等,努力营造创新环境和创新氛围。努力将银行的发展与客户的需求有机结合,致力于为广大中小企业商户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包商银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培训管理体系,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培养创新能力。按照“现代化、国际化好银行”的标准,进一步完善和明确全行各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制定新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从整体上提升全行的流程化水平。不断对现有的各项业务规章制度进行细化和梳理,为包商银行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包商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SWOT分析

2.1 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是指对企业的既定资源进行分析,从而找出企业的优势和劣势,明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一种分析方法。其中,S代表优势,W代表劣势,O代表机会,T代表威胁。S与W是企业的内部影响因素,O与T代表企业的外部影响因素。SWOT分析方法可以紧密地将企业的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结合起来,找出企业比别人强的,值得发扬的东西,也可以发现对自己不利的,需要规避的因素,发现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优势与劣势,明确进一步的发展方向,有利于企业决策者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2.2 包商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SWOT分析

通过对包商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基本情况的概述,可以发现,包商银行十几年来取得了丰硕的企业文化建设成果,相比于其他商业银行,包商银行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已经具备了自己独特的优势。例如包商银行在建行之初,就特别注意根据企业发展的状况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很好,基本上构建了独特的企业文化体系,已经得到了全行员工的重视,在包商银行企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积淀下来的一些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的东西已经得到了广大员工的普遍认同;包商银行通过企业文化的对外传播,已在广大客户心目中形成了情系小微,关注民生的良好形象。

但同时,包商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中所存在的劣势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

第一,文化建设滞后于银行发展。十几年来,包商银行的发展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相对于包商银行一年一个台阶的快速发展,包商文化的建设就显得相对滞后,在完整性、先进性等方面,以及在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已经凸显出一些问题。随着包商银行跨区域经营的实现,受内蒙本土文化和企业家文化影响的包商文化却束缚着包商银行的跨区域发展。每个区域、每个区外分支机构所在地都有着自身特色的区域文化和市场特点。因此带有一定区域特色的包商文化想要在区外落地或被认同就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从而产生文化和市场偏离,束缚区外分支机构的发展,同时不利于总行对区外分支机构的管理。

第二,企业文化体系不完整。一般而言,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包括精神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物质层面等方面。对照包商银行现有的文化体系,可以发现,在这些方面,包商银行还是有较大欠缺的。包商银行的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似乎成了关系较弱的两件事,企业文化建设较少参照制度建设的反馈,制度建设中较少融入企业文化的内涵,最终导致企业文化自我创新能力的不断弱化和企业制度运行的低效率,出现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两张皮”现象,文化与制度发生了内耗。文化只有落实到具体的人和事上才能起作用。许多文化,缺少落地的措施和方法,缺少可操作的行为文化,员工不知道具体该如何去做。

第三,企业文化的作用发挥有限。随着包商银行的发展壮大,管理链条不断延伸,人员越来越多,包商文化作用的发挥显得乏力。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可以增强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但总有些员工游离在企业文化的边缘或之外,缺乏认同感,没有很好地融入,缺乏归属感。企业文化没能很好地创建和谐的人际氛围,出现不少不良文化。机关部分部室及个别员工存在责任心不强、思想松懈、纪律涣散、服务不到位,不作为、不学习等不良工作作风,以及勾心斗角、推诿扯皮、小团体、官僚作风等现象。包商银行还存在一定程度“人情至上”的现象。当需要团队协作,需要相互配合的时候,靠的不是制度协调,而是通过个人关系、人情去寻求。包商银行发展到现在,有些员工的进取心、积极性开始变弱,慢慢滋生出“和为贵”的思想。严重影响包商银行的创新、变革和持续发展。

包商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外部竞争市场环境中存在着很多威胁。这其中包括经济下行,产业结构调整,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激烈竞争,第三方支付、网络金融平台等新兴竞争对手快速发展,高端金融人才的不断流失,监管更趋严格,跨国文化冲突,区域文化差异以及员工群体文化差异,老员工与新员工在价值观上的差异等。

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深化改革、推进城镇化的方向以及自治区“两会”提出的壮大县域经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进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构建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新格局的举措,有利于包商银行发挥其网点布局、小微企业金融品牌、新型农村金融功能等差异化优势。同时,随着收入分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居民收入将快速增长,消费能力也将不断增强,消费结构将不断升级,包商银行不论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还是新型的理财业务等,都将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

综上,包商银行企业文化建设拥有诸多优势,也同样存在很大不足;拥有很多机会,同样需面对大批威胁。通过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完善经营理念、改进管理体制、加强创新机制等方面,可以将包商银行面临的诸多劣势和威胁转化为优势和机会。因此,包商银行通过科学培育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并在特色文化的引导下建立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机制,合理有效配置资源,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必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3 包商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

3.1 落实相关保障

在新形势下,为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要将各项保障落实到实处。一是正确的思想保障。在充分认识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可持续发展。二是有力的组织保障。行党委、经营领导者应把企业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并把群团力量统一整合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大局中来,设立部门,配备人才落实具体工作。三是灵活的机制保障。完善企业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例如完善培训体系、制定严格的绩效评估办法以及激励约束机制等。四是充分的舆论保障。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导向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和载体大力宣传企业文化。五是有必要的资金保障。

3.2 完善文化体系

企业文化制度化,即将企业文化转化为相应的制度,将已取得的文化建设成果用规章制度固定下来,让大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保证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真正深入人心,被广大员工认同和接受,达到固化于制度的目的。将管理工作制度化,用规范性的制度约束企业行为和员工言行,把企业每一个员工的意识和行动统一到企业的文化导向上来。唯有如此,才能在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文化,逐渐建立起体系完整、结构合理、内涵丰富、功能强大,以及符合经济规律和满足包商银行发展需要的文化系统,推动自身不断进步。

3.3 深化以人为本

企业文化建设,最难的、最关键的是将理念付诸行动。企业文化的落地生根,就是要转化为企业的日常管理和员工的工作行为,即所谓的外化于行。企业文化外化于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主体作用,而在此过程中,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就是以人为本。第一,注重宣传,统一认识。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加强宣传力度,把企业文化的内容灌输到员工的大脑之中,渗透于产品服务全程,确保企业文化深入心。第二,正确引导,合理激励。重视员工满意度,通过建立科学的人事管理和考核激励机制,营造重知识、重人才、重业绩的用人环境。激励员工将个人追求与银行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与企业的成长挂钩。第三,放眼长远,重视培训。开辟多种渠道,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员工队伍,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岗位成才切实结合起来,才能激励和帮助员工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反过来为带动企业文化发展提供充足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4 注重奖惩制度

成效评估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目前大多数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缺失的一个环节。企业文化建设测评既是对一定阶段工作成果的检验,又是对下一步工作有针对性的推动。对评估的结果给予奖惩,有利于保持企业文化建设的热情,同时起到激励作用,对于深入有效地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当员工做了符合企业文化规定的行为,甚至超越了企业文化要求的行为,企业要对员工进行及时的正向激励,正向激励包括精神的、物质的;对不符合企业文化的行为,要坚决打击,穷追不舍,直至清除为止。要通过经济利益引导员工从被动接受企业文化的规范要求变成自觉遵守,争当模范。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将员工的思想和行为统一在企业发展的需求上来。

包商银行在打造自身特色企业文化建设中,经历了一个长期磨合的过程,形成了以人为本等一系列的文化特征,在包商银行不断地发展和壮大中,企业文化起到了促进作用。商业银行所面对的社会经济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企业文化建设就需要及时的发展创新,抛弃旧的不适应企业发展的内容,创造出新的具有活力的文化,才能使企业文化在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促进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淑华,胡晓宁.金融企业文化培育与构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2]迟智广.银行文化建设与银行形象塑造[J].中外企业文化,2005(5):49.

[3]李镇西.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4]]李兴宽.创新型企业文化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9):29-32.

作者:郭慧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金融理财论文范文下一篇:化学英语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