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影响分析论文

2022-04-28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宏观经济影响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

宏观经济影响分析论文 篇1:

地下金融规模及其对宏观经济影响分析

【摘 要】地下金融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信用互助形式,属于非正式的金融,这种金融方式对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对于我国金融行业而言,地下金融活动会分割一定的金融资源,不利于金融行业的发展,但是对一些个体户、农户而言,地下金融满足了他们的融资需求,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正确对待地下金融问题。本文就地下金融规模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地下金融;规模;宏观经济

一、引言

地下金融活动是社会快速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这种经济形态的存在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由于地下金融的非法性、不稳定性、隐蔽性决定了测度地下金融的规模必须从多个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比较。近年来,地下金融规模不断扩大,吸纳的社会资金也越来越多,给社会稳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地下金融规模的分析

地下金融也称为黑市金融、非正规金融,从金融学的角度出发,地下金融就是“未观测金融”即货币金融当局以及统计核算部门未观测到的金融活动以及相关的金融组织、市场等金融活动。换话说,就是通过不正常渠道划转和取得资金,违规违法从事金融活動,这种金融活动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对于地下金融活动而言,地下金融规模是指地下金融活动范畴,对于那些需要资金而在银行贷不到款的个体或者企业而言,他们往往会通过地下金融来获得融资资金,从而使得地下金融规模不断扩大。地下金融规模的衡量不仅仅是借贷规模、还包括货币规模、资金流量规模等。地下金融规模的壮大会给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地下金融规模扩大,意味着地下流动的资金会越来越大,地下金融资金游离于我国金融机构核算范围之外,给我国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影响到货币政策功能的发挥。

三、地下金融规模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1.对资金和储蓄均衡的影响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投资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而投资需要解决资金问题,对于市场各大主体而言,只有解决了资金问题,市场各主体就可以更好地开展投资生产,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对于地下金融规模而言,它属于非正规的金融活动,地下金融规模的扩大会加剧消耗金融资源,减少或者增加其他部门可用于投资的资金,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资本形成与国民储蓄发生偏离,使得资本和储蓄失衡。一旦资本形成与国民储蓄的负偏离过大,容易造成经济的衰退;而资本形成与国民储蓄的正偏离过大时,会加剧经济的增长,容易出现经济增长过热问题。

2.地下金融对外部经济均衡的影响

汇率是外部经济均衡的一种名义变量,在金融市场环境下,汇率的变化会影响到国家的收支,能够反映国家收支均衡程度,如贸易收支、资本项目收支等,这些都可以通过汇率来表现。对于地下金融这种非正规金融活动而言,地下金融流通的跨境流动资金会影响到汇率,而汇率的变化就会影响到国际收支均衡。在汇率相对固定的制度下,名义汇率与实际均衡汇率很容易发生偏离,名义汇率出现偏离,地下金融活动就会越来越活跃,从而给国家货币政策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时,地下金融活动流动的资金有利于国际收支统计核算之外,当地下金融活动资金达到一定规模时,国际收支均衡程度就会失去准确性,从而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3.对货币均衡的影响

对于地下金融这种非正规的金融活动而言,由于地下金融活动流通的资金不再国家金融机构核算范围之内,而随着地下货币资金规模不断扩大,货币就会失衡。这种失衡主要体现在:地下金融规模会改变可用于公开经济的实际货币总量,使得社会流通的实际货币与经济发展所需的货币总量出差入,也就会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货币供大于求,从而出现经济衰退,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4.对经济增长、产出缺口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经济增长、产出缺口以及经济效益是反映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经济增长、产物缺口以及经济效益深受地下金融的影响。对于市场各大主体而言,面对融资问题,在银行贷不到款,他们往往会通过地下金融的方式来获得融资,而地下金融活动的隐蔽性使得社会流动的货币总量会出现一定的偏差,从而影响到经济增长速度,使得经济发展失衡,而一旦经济发展失衡,就会出现产出缺口问题,进而影响到经济效益。

四、结语

综上,地下金融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下产生的一种经济形态,这种经济形态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均衡、经济增长、经济效益以及货币均衡等方面。面对地下金融规模给宏观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政府部门应当结合社会发展形势,制定科学的宏观调控政策,从而避免地下金融给宏观经济带来影响,推动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金融不稳定性及其对宏观经济非对称影响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5,(02):41-42.

[2]陈守东,王妍,唐亚晖.我国金融不稳定性及其对宏观经济非对称影响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3,(06):56-66.

[3]李建军.地下金融规模及其对宏观经济影响分析[A]..中国金融学会第八届优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5:5.

[4]李建军,田光宁.中国地下金融对宏观经济影响的指数设计与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19-22.

作者简介:

冯丽(1978—),女,山东省烟台市人,工作单位: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改革和经济信息化局,职务:科员,研究方向:经济类和会计类。

作者:冯丽

宏观经济影响分析论文 篇2:

新个人所得税法政策解读及宏观经济影响分析

摘 要:2018年8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个人所得税法的第七次修订,此次个人所得税法改革重点是减低税负和优化税制,响应2018年国务院提出的8 000亿元整体减税目标,同时优化个税税制和征管制度,将有利于增加居民实际税后收入,促进社会消费增长,从而通过消费带动经济发展;并且发挥收入再分配职能,减小居民实际收入两极分化,促进社会财富分配公平,提升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最后创造出富有活力的社会劳动供给,与新释放的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相匹配,推动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经济健康高速发展。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宏观经济影响;刺激消费;收入再分配;劳动供给

引言

个人所得税的计征与群众的民生福祉息息相关,同时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是,中国第六次修正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收入再分配能力有限,计征收入庞杂且协调不充分,个人所得税设计机制和设计工具也缺乏人性化[1]。然而个人所得税制度作为现代财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个人所得税法的修订需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和满足群众的普遍需求。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着力解决居民的税负负担问题,致力于提高个人所得税税负的科学性、合理性、公平性,体现了中央主张和人民意志有效结合。

同第六次修订相比,本次新出台的个人所得税法主要包含五大方面的改变:按年计算个人综合所得、再次增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专项附加扣除首次创立、优化个税的税率结构以及健全个税的征管制度。为了确定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方向以及相关制度,需要在整体经济发展形势和优化税制结构的背景下思考个税改革问题[2]。那么,个人所得税法的出台有着怎样的目的和意义?对中国宏观经济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在个人所得税改革的过程中如何解决中国目前尚存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与保障经济健康高效发展?

一、文献综述

由于本次个人所得税法出台时间较短,因此关于个人所得税法第七次修订的相关研究较少。并且,中国的国情和税制设计与国外存在着明显差异,比如国外的减税政策更多的是一种暂时性的刺激措施,而中国属于永久性的减税政策[3]。所以根据中国的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实践情况来分析本次個人所得税改革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就近些年的中国个人所得税研究进行了梳理与归纳。

首先个人所得税免征额问题一直是个税税制研究的热点问题。王亚东(2017)[3]认为,仅是提高免征额对降低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影响甚微。黄晓虹(2018)[4]对CHIP城镇居民微观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提高免征额有利于促进居民消费并优化消费结构升级。关于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再分配和社会公平影响的问题,叶菁菁等(2017)[5]认为,个人所得税改革有利于促进劳动总供给,但是无法发挥减小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周心怡和龚锋(2018)[6]通过测度中国历次的个人所得所改革,发现税前减免养老、住房、子女等基本家庭因素支出有利于实现社会收入分配公平。对于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方向,张学诞(2018)[2]提出,个人所得税制应该担负起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稳定经济周期波动、夯实现代财政制度基石三大重任。黄凤羽(2018)[7]等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个人所得税改革要协调个税筹资职能与再分配职能之间的关系,并且进一步优化个税税收制度以及完善个税征管体系。

在此之前对于个人所得税的研究已经较为充实,同时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税所得税的收入功能和再分配功能。但是对于本次个人所得税改革的研究仍然较少,而且针对本次个人所得税对于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研究不足,因此对新个人所得税法进行深入剖析并且研究本次个人所得税改革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可能存在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个税法的政策解读及对宏观经济影响分析

(一)增收刺激消费,推动经济发展

本次的个人所得税改革一定程度减轻了居民的个税税负,通过将个人所得税免征额从3 500元/月提高到5 000元/月,并且以家庭为单位的税前抵扣专项附加扣除大大提高了隐性“起征点”。如今养育两个孩子、赡养老人,以及偿还首套住房贷款或租房的家庭属于较为常见的的状况。按照目前5 000元/月的免征额计算,加上专项附加的扣除以及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五险一金,隐性“起征点”可以达到10 000元/月;如果还有继续教育和大病医疗的专项扣除以及其他扣除,隐形“起征点”还会继续提高。这样就减小了纳税群体和纳税范围,大大减轻甚至免除了中低收入群体的个税税收负担,增加了居民的税后收入。

货币主义领袖Friedman的永久性收入假说提出,理性消费者在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时做出的消费决策,主要考虑的是稳定的持久性收入。然而对于长期的减税政策,当期收入或可预期的未来收入增加应会使得纳税人本期的边际消费倾向提高[3]。因此个人所得税改革不仅将提高居民的消费支出能力,而且会激发居民新的消费需求。中低收入居民在中国占比较大,刺激中低收入居民消费才能卓有成效地促进社会消费和优化消费结构。消费作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对中国经济发展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据统计,自2011年个人所得税改革以来,中国总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高达47%~76.2%,尤其是2018年增至76.2%,可见消费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最主要力量。同时,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拉动率为3.5599%~5.9047%,所以消费的增长对中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无论是最终消费支出与居民消费支出,还是最终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在支出法计算的GDP中所占的比重)都稳健上升,如表1。可见消费增长对我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本次个人所得税改革通过提高免增额和增加专项附加扣除,在减少居民纳税额,提高居民的实际收入的同时,意味着居民拥有更高的消费能力,从而刺激整个社会的消费支出;通过增加需求激发市场的活力,从而稳定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趋势。参考2017年GDP,本次新个人所得税的实施预计将使中国GDP提升0.87%[8]。

(二)强化再分配职能,助力社会公平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猛,人民物质生活总体上极大丰富。但是,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逐渐加大,公共服务与设施供给仍然不足,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尤为关键。个人所得税本应该发挥收入再分配职能,可是由于之前个人所得税税税制不合理使得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功能不足。2003—2016年中国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均在0.45以上,最高达到了0.491。作为衡量收入分配均衡的基尼系数对判别社会收入分配情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的基尼系数在0.4—0.5之间,通常视为收入差距较大,并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由此可见中国居民贫富差距和收入分配问题较为突出,亟需进一步解决。

新个人所得税法在提高“起征点”的同时还优化了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新个税法的出台相比旧税法更加强调以家庭为单位计征方式,根据纳税人家庭结构和家庭生活支出水平的不同进行税前专项附加扣除的减免,合理调节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提高了纳税公平性,同时也体现了国家对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的基本民生问题的关注。反避税条款、纳税人识别号以及自行申报制度等个人所得税征管制度的完善也为进一步实现纳税公平提供了有力保障。此次个人所得税改革通过多方面的改进强化了收入再分配职能,加强了公民的纳税意识,为以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再次优化打好了基础;通过合理科学的个税税制减小居民收入差距,促进了社会公平和谐。

(三)增加劳动供给,推动供给侧改革

对于个税税率的调整和扣除标准的改变,不同收入居民会面对的不同的税率调整幅度,因此对劳动供给的刺激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对2011年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劳动参与的激励作用与个人所得税改革的税负减免力度呈现正相关。每减免100元的个税税额会增加0.08%的劳动参与率,并且每减免1%的个税税率会增加0.9%的劳动参与率[6]。此次个人所得税改革全面降低了居民个人所得税应纳所得税额以及减低部分纳税区间税率,有利于增加社会劳动供给。

当下中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只有从微观层面充分激发和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从根本上有效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次个人所得税改革通过减免税负提高了劳动参与度,在“供给侧”创造了高质量的劳动供给;同时,通过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刺激社会消费,在“需求侧”释放了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有利于实现中国宏观经济在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上的动态供需均衡,塑造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协调发展的新动力。

三、结论

新个人所得税法主要在起征点、计税方式、专项附加扣除、税率结构和征管制度五大方面进行了改革。本次个人所得税改革围绕“减税”为主题,通过提高个税起征点和增加六项专项附加扣除全面降低了居民的个税税负负担,将有利于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助力。同时,综合所得计税可以减少纳税过程中的不合理问题,专项附加扣除也可以根据居民实际情况进行税前减免,并且优化了个税税制和征管制度,有助于强化个人所得税收入再分配职能,减小居民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发展。最后,创造出富有活力的社会劳动供给,与新释放的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相匹配,从而推动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并且助力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018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今后会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减税降费的范围和程度,从而加强宏观政策的逆周期调节能力。未来个人所得税改革仍然会以满足居民需求的“减税”为主旋律,通过不断完善个人所得税税制并健全科学化、法治化、人性化的征管体系来推进社会公平与提高市场效率,在保证经济高效发展的同时也要重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万相昱.中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完善改进的微观模拟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35(8):91-107.

[2]  张学诞.个税改革应肩负起三大重任[J].中国财政,2018(14):34-36.

[3]  王亚东.从减少个税免征额谈税收改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20):166-167.

[4]  黄晓虹.个人所得税改革、消费刺激与再分配效应——基于PSM方法[J].中国经济问题,2018,(5):25-37.

[5]  叶菁菁,吴燕,陈方豪,王宇晴.个人所得税减免会增加劳动供给吗?——来自准自然实验的证据[J].管理世界,2017,(12):20-32,187.

[6]  周心怡,龔锋.开放视角下中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J].亚太经济,2018,(2):114-123,152.

[7]  黄凤羽,韩国英,辛宇.中国个人所得税改革应注重三大关系的协调[J].税务研究,2018,(11):29-37.

[8]  苏剑,邵宇佳,陈丽娜.个税改革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J].中国经济报告,2019,(3):101-109.

Policy Interpretation of the New personal income tax Law and Macro-economic impact Analysis

WANG Ying-dong,LV Qin

(School of Grammar and Economics,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65,China)

Key words:individual income tax;macroeconomic impact;stimulus consumption;income redistribution;labor supply

作者:汪颖栋 吕琴

宏观经济影响分析论文 篇3:

热钱流入的途径及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分析

摘要:受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以及人民币和外币的利差的影响,国际热钱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境内,资金数量呈现加速上升的势头。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企稳回升的背景下,我国作为率先回升的国家,可能会受到热钱的追捧,将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一定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热钱可能流入的渠道以及对我国宏观经济造成影响,提出相关措施。

关键词:热钱;途径;宏观经济;应对措施

热钱(Hot Money/Refugee Capital),又称国际游资或叫投机性短期资本,是为追求最高报酬以最低风险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是为追求汇率变动利益的投机性行为。

近年来,受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以及人民币和外币的利差的影响,境外的各种投机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境内,资金数量呈现加速上升的势头。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已经出现企稳回升的背景下,我国作为率先回升的国家,可能会受到热钱的追捧。

一、热钱流入的原因分析

1.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自2005年7月21日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累计升值21.21%。但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币升值大多发生在2009年以前。事实上,从2008年9月份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中间价就一直稳定在6.83左右。2009年,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最高为6.8399,最低为6.8201,波幅为198个基点。这和汇改以来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通道,三年来累计升值21%的情况有很大不同。目前,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空间的预期为10%-20%,可能会进一步加大热钱的套利动机。

2.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

从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进入一个高速增长的周期,GDP年均增长都超过或接近两位数,并带动了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的繁荣,各类资产价格不断膨胀为大量境外热钱涌入我国逐利提供了机会。另外,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周边国家经济普遍下滑,但我国没有发生较大的经济震荡,2009年GDP仍然保持着8.7%的高速增长。日前,网易财经联手国内12名著名经济学家,独家发布“暖春预测”报告,从问卷的分析结果来看,参与调查的经济学家普遍对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表示乐观,认为经济将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由于推动热钱流动最根本的动力,是此消彼长的各国经济实力。因此,只要中国保持较高经济增长,自然成为国际热钱的追捧者。

3.西方发达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

以美国和欧盟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近来纷纷推出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方案,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这些扩张的资金很可能流向新兴市场国家,中国将成为国际资本包括国际热钱热捧的对象。据央行公布的2009年末国家外汇储备数据,有分析认为,2009年外汇储备增加4531亿美元,扣除同期贸易顺差1960.7亿美元和实际利用外资900.3亿美元,差额1670亿美元即为热钱流入规模。尽管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指出,得出上述数据的计算方法不科学。但不管怎么精确统计,按大概估算的话,有可能中国有600到将近1000亿美元热钱。

二、热钱流入的途径

 1.通过经常项目流入

一是通过高报出口价格,低报进口价格实现外汇资金流入;二是通过各种形式的预收货款或延期付款方式实现流入,三是通过服务贸易流入。由于服务贸易特殊的定价方式,其必然会成为热钱流入的渠道。主要是指企业从事跨境服务所获得的劳务费,如运输、通讯、建筑、金融等。四是通过收益和经常转移项目,如捐赠、赔偿、赡家款等也是热钱流人的渠道。五是通过个人渠道,比如个人汇款,个人把海外的钱,美元或其他的外币汇到国内亲戚朋友的账上,亲戚朋友再把它换成人民币,然后再投到股市,房地产市场。此外,在个人方面还可通过两个“合法”漏洞进行流入,即国内每人每年5万美元的换汇额度,香港每天2万元(港币至人民币)兑换额度及每天可向内地汇款8万元人民币的制度安排。

2.通过资本和金融项下流入

资本项目下的FDI、证券投资、贸易信贷融资等都可能为热钱流人的渠道。长期以来,中国内地对FDI采取优惠和鼓励政策,FDI的外汇既可在银行开立账户保留现汇,也可以在银行结汇。这就为热钱通过FDI流入提供了便利,通过在银行结成人民币,在中国国内进行投机。同时,国外热钱可以假借FDI之名流人国内,如国外集团公司可以通过投资国内子公司的形式引人热钱,兑换为人民币之后再投资于国内市场。此外,在现行制度下,我国并不要求FDI的注册资本等于投资总额,规定不足部分可以用外债补足。这种“投注差”形成的外债逐渐成为热钱流入的通道。目前FDI的外债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国外银行贷款;二是在华外资银行贷款;三是国外出口商、国外企业和私人的贷款。第三种是其最主要的外债来源。而且对FDI的外债没有担保限制,加上对国际商业贷款的指标控制不严,热钱可以通过外债形式流入国内。

3.通过地下钱庄流入

地下钱庄由于其隐蔽性,成为国际游资进入我国的重要渠道。地下钱庄采取一头打钱另一头取款的方式,为热钱入境暗度陈仓,成为外资进出最为快捷的方式。境外资金若要通过非法途径进入境内,只需在境外交给地下钱庄外币,地下钱庄在收到外币后,在境内按委托人指定的账户存入相应量的人民币。这样境外资金就进入境内了,地下钱庄从中收取手续费。地下钱庄最早在广东的珠三角一些地方出现,是为了满足珠三角地区大量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外汇管制下的用汇需要而产生的。如今,地下钱庄也成为国际游资进入中国套取人民币升值利润的重要渠道。其中,以非法买卖外汇为主要业务的地下钱庄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山东等沿海地区,在广东、福建等地以非法买卖港币为主,在山东等地以非法买卖韩币和美元为主。

三、热钱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分析

1.严重冲击我国经济的发展

近几年大量热钱以隐蔽的方式流入中国,为寻求高额利润四处流窜,主要攻击目标是国内房地产市场、股市、债市和期货市场等,对经济健康发展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威胁。近年来,我国房市楼价脱离实际价值飚升,全国房地产价格涨幅远远超过消费物价指数,尤其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房地产价格上已超过40%以上,甚至达到50%。因此,不能排除一些热钱进入了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可能会带来与日本在20世纪80年经历相似的资产泡沫。如果一旦形势发生逆转,热钱大规模迅速流出,就会使一些投机气氛较大的市场价格会大幅波动,如房地产价格迅速回落、债券价格以及股票市场大幅震荡等,造成泡沫破裂,引发金融动荡和经济衰退。

2.增大了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势头强劲,国际收支出现较大顺差,外汇储备大幅增长。2009年我国进出口总额2.2万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00亿美元,外汇储备余额

2.39万亿美元,较2008年末增加4531亿美元。与此同时,美、日等西方国家对华贸易逆差较大,其国内经济又不景气,便极力鼓吹人民币升值,企图压制中国出口。在这种情况下,热钱不断流入中国投机套利,给美、日等国鼓吹的人民币升值论提供了直接支持,增大了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同时又进一步扩大了人民币升值预期。

3.影响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有效性

热钱的流动往往与各国货币政策目标呈反向性,如一国为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时,热钱会伺机而入,转为该国货币进行投机,从而迫使该国增加货币供应量,削弱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力。而如果一国经济出现衰退现象,就会采取放松银根降低利率的政策,而此时热钱又会大量流出,使增加本国货币供应量的目的达不到。如2007年以来,为缓解通货膨胀压力,央行收紧货币政策,连续十多次提高利率,这既使企业的资金不足,影响经济发展,又使中国的利率高于美国,从而又使热钱大量流入,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四、防范热钱流入的应对措施

1.控制人民币升值的预期,维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赌人民币升值是热钱流入中国的重要原因。人民币升值的幅度越大,热钱的获利也就越高。因此要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保持本外币供需基本平衡。未来我国经济仍处于发展机遇期,境内外币规模可能进一步增加,同时,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境外人民币规模将不容小视。我们可考虑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建立健全境外人民币离岸市场和境内外币债券市场,积极疏导境外人民币和境内外币资金的正常流动。

2.完善外汇管理政策,堵住热钱流动的渠道

要严格区分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的资本流入,加强结售汇管理,防止国际游资以各种形式混入经常项目流入流出。完善对资本项目管理的法规,严格审批资本项目下资金的源人,加大对非法入境的国际游资的惩罚力度,提高其套利、套汇的风险成本。此外,在谨慎对待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在条件成熟时再实行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如过早地开放资本项目,可能会导致热钱的冲击。

3.建立对热钱流动的统计监测系统

热钱的特点是投机性、追求盈利性和高度的流动性。这决定了其流动可能会对一国的经济产生冲击。因此,要加大对热钱流动的统计监测工作。加强对外汇收支账户的监管,认真审查各种进出口的真实性,了解资金流动的意图,重点跟踪大额、频繁异常流动的资金,建立专门的外汇短期资金信息监测网络,设置预警系统。

4.加大地下钱庄的打击力度

外汇管理部门要联合有关部门,从银行人手加大打击地下钱庄的力度。通常地下钱庄资金交易都是通过少数账户与大量不同银行账户交易,交易笔数多。时间集中,一般来说,交易量大大超过其账户余额。对于出现以上可疑特点的资金转移,应该要求银行使用数量模型方法加以识别,对可疑的客户展开重点调查,并及时汇报给有关监管机构。

5.加快调整经济结构。

防范热钱的根本措施应该是调整经济结构,使其更加合理,从而对热钱进行疏导。要使经济结构转变为主要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拉动的增长模式,通过服务业的大发展,为未来的经济增长重新注入动力,降低经济的国际依赖度,才能从根本上、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经济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

作者:刘金柱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专业融合地铁管理论文下一篇:外国经济建设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