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年画艺术形式内容论文

2022-04-18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绵竹年画艺术形式内容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绵竹年画历史悠久,是流行于中国西南的年画品种,堪称中华艺术之瑰宝。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绵竹木版年画名列其中。绵竹年画是一种有着良好群众基础,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品。迄今为止,绵竹年画已被全世界50多家博物馆和众多私人收藏;精品绵竹年画先后在美国、法国、英国等30个国家和地区展出。

绵竹年画艺术形式内容论文 篇1:

浅述四川绵竹年画

摘要:绵竹年画是四川文化艺术的一朵奇葩,同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年画历史悠久,其中四川绵竹年画,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山东潍坊的年画最为著名,被合誉为中国四大年画。四川绵竹年画以产于竹纸之乡的中国四川省绵竹市而得名,由于年画的制作大多数木版印出轮廓而后填色,所以又称之为木版年画。绵竹年画的历史悠久,跟其他的艺术形式一样,有着漫长的发展过程。本篇文章主要从绵竹年画的起源、题材与内容、艺术特色、色彩以及绵竹年画的发展状况等方面来阐述对四川绵竹年画的初步认识。

关键词:绵竹年画 形式 色彩 发展

一、绵竹年画的起源

作为绵竹传统艺术形式之一的年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北宋,到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绵竹年画步入辉煌鼎盛时期。民国时期因农村经济破产和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大大影响了民众对年画的购买力,加上绵竹市恶霸横行,土匪啸聚,大小纸厂被洗劫或烧毁,年画作坊纷纷倒闭。昔年誉满中外的绵竹年画变为“丹青零落不成妍”衰败景象。新中国的诞生又获得了新生,并从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俗物进入人民艺术之宫。经政府抢救扶持的绵竹年画又添“新章”。根据《绵竹县志》记载:当时绵竹全县有大小年画作坊300余家,年画专业人员逾千人,年产年画1200多万张,产品除销往湖南、湖北、陕西、甘肃、青海和西南各地外,还远销印度、日本、越南、缅甸等国家和港澳地区。绵竹年画于1963年在成都、北京举办了观摩展,博得首都文化界和美术界的高度赞扬。诗人郭沫若也曾即兴赋诗一首。此后,绵竹年画艺术在推陈出新、继往开来的基础上迈开了新的步伐。

关于年画的来由有很多种传说,《山海经》记载年画的起源,主要是为了祭奠神荼和郁律俩弟兄,也为了保护自家安居乐业,镇邪驱鬼,祈福纳祥,由此而作的门神画像演变成了中国年画。当然,随着时代的不断延伸,年画的发展有了更多新的内容和形式。

二、题材与内容

四川绵竹年画和其它地区年画一样,有辟邪迎祥、风俗习惯、生活生产、戏曲故事、历史人物、神话传说、讽刺幽默、花鸟虫鱼等。任何的艺术形式和内容都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如黄瑞鹄《迎春图》,这幅画面要表达的是一种人们在太平盛世中尽情的享受。人们除了物质上的享受,其精神上也过得别有滋味。四川绵竹有名的《三猴烫猪》是典型的具有讽刺意义的小品形式。起稿老艺人因家中有嗜赌的儿子,创作了这幅画,用巧妙的构思、幽默诙谐的情调,刻画出几个令人难忘的赌徒形象,表达的是寓教于乐,鞭挞人世间的丑恶现象,对后世也起着很大的教育意义。当然,不同的作品传达的思想主旨都不一样。

三、绵竹年画的艺术特色

与其它地方的年画相比,绵竹年画以手绘见长,绘画性强,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绵竹年画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和制作技巧。绵竹年画开始用墨线版,以后全部手工彩绘完成,从不套色制作,线版在当中只是起一个轮廓作用。民间艺人可自由发挥,有很强的随意性,也能体现艺人的个性。经过不同艺人的手笔,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同一艺人绘制不同的画幅也会产生不同趣味。这是区别于其它诸家年画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正是绵竹年画的绝妙之处。

绵竹年画还有一种叫做拓片,内容都是名字画。这个拓片是全国其他任何年画没有的。经过刻版师的刻版再创造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流派。

绵竹年画另一种独特的形式叫填水脚。过去年画坊雇佣很多彩绘艺人画画,到制作年画的工作结束,艺人看到还剩一些颜料,于是用指头把剩下的颜色填上去,剩下什么颜色就填什么颜色,所以更像一种写意的门画,是绵竹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画法。

四、绵竹年画的色彩

由于地处四川盆地,受西蜀文化的影响,绵竹年画吸收了川剧营养和四川人民的生活习惯。四川人爱吃辣椒火锅,所以绵竹年画反映出火辣的味道,颜色鲜艳夺目,保持了四川浓郁的巴蜀特色,单纯、艳丽,强烈明快,构成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桃红、佛青(近似兰原色)、猩红、草绿、金黄是经常采用的颜色,但是在强烈的对比中,也讲究适意和和谐。他们常常用少量的复色:“二门子灰”、或金、银、黑、白等线、面穿插在对比强烈的色彩中间,以协调画面色调。

绵竹年画的颜色多用矿物质色和民用染料,根据季节不同,制作时调以不同成份的胶矾,使作品颜色爽朗,耐晒耐淋,经久不败色。

由于用色除品色(染料色)外,也兼用石色(矿物质色),石色覆盖力强,原有的雕刻线经不同的石色覆盖后,还须重新勾线,只是画面上品色部分,因色泽透明,原有刻线虽经覆盖仍清晰可见。这两种处理方式相结合,形成了绵竹年画水印与彩绘浑然一体的艺术特色。

绵竹年画历代传承的色彩选择,形成了独特的色彩魅力,习俗赋予绵竹年画色彩以独特的“语义”,使供人娱目的色彩富有深刻的文化意蕴和丰富的历史内容。色彩在绵竹年画里不仅是一种视觉美感的呈现,也是情绪和情感的刺激,是积极乐观情感的宣泄。绵竹年画色彩真实反映劳动人民的内心世界,情感体验及歌颂理想、乐观向上的浪漫主义理想。

五、绵竹年画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绵竹年画得到继承和发展,注入了很多新时代的内容及审美观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绵竹年画新老艺人对传统年画进一步发掘、研究、创新,使绵竹年画享誉中外。

虽然四川绵竹木版年画进入了非物质遗产,四川建立了专门博物馆和举办绵竹年画节,但是它的现状还是很不理想,特别是2008年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使绵阳年画村遭到严重破坏。而苏州桃花坞和国家对绵阳年画进行大量援助,加强苏州、绵竹两地年画产业互动和交流,拓展绵竹年画销售市场,使绵竹年画焕发了新的生机。

绵竹年画在继续发扬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创新,在其的材料制作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不拘泥于宣纸上作画,四川绵竹年画正尝试从布艺,瓷器,沙发等载体来表现。现在,绵竹年画已经开发出刺绣年画、陶版年画、金丝年画以及年画服装、手绘年画折扇、手绘年画挂历、年画贺卡等系列产品。

参考文献:

[1] 四川绵竹县编纂委员会《绵竹县志》.1992.

[2] 刘竹梅.《四川绵竹年画》.1987.04

[3] 李欣.《浅析绵竹年画的色彩特征》.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10

[4] 贺巧娟.《浅述四川绵竹年画》.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09

[5] 葛加林.《绵竹年画》.西南航空,2007.02

作者:周霁

绵竹年画艺术形式内容论文 篇2:

《绵竹年画》

绵竹年画历史悠久,是流行于中国西南的年画品种,堪称中华艺术之瑰宝。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绵竹木版年画名列其中。绵竹年画是一种有着良好群众基础,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品。迄今为止,绵竹年画已被全世界50多家博物馆和众多私人收藏;精品绵竹年画先后在美国、法国、英国等30个国家和地区展出。此套丛书是目前国内外最完整记录绵竹年画历史、代表作品、传承人和创新发展的权威出版物。

作者简介:

陈兴才,95岁,绵竹孝德镇人,绵竹年画“南派”代表艺人。几十年来,陈兴才翻刻了许多传统样式的年画作品,其技法熟练,并谙熟绵竹年画传统造型的方法。1994年,绵竹县人民政府授予陈兴才“绵竹年画艺术大师”称号,2007年陈兴才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绵竹木版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

李方福,绵竹拱星人,绵竹年画“北派”代表艺人。1994年,他绘制的《立锤武将》入选文化部“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同年,李方福被绵竹县人民政府评为“绵竹年画艺术大师”。2006年荣获中国文联“中国民间艺术杰出传承人”称号。

胡光葵,四川省犍为县人,四川绵竹年画博物馆馆长,绵竹年画资深创作者。其年画作品曾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50周年四川省美术作品展览。

刘竹梅,四川绵竹人,供职于绵竹年画博物馆,任副研究馆员。作品多次在全国美展获奖。

完整纪录、弘扬传播地方特色艺术

年画作为中国独特的艺术门类,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许多年画艺人都是生活在乡镇的农民,他们把美好的理想愿望、丰富多彩的生活面貌以及艺术的欣赏趣味,反映于年画作品之中。绵竹年画作为当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大地方特色,为弘扬和传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促进作用。绵竹新年画多为表现人民群众身边所发生的新事物新面貌,是广大群众乐于接受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

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和发展必然有各种社会历史条件。绵竹年画延续数百年达到艺术完善也是有坚实的基础。木板年画的产生和制作与雕版印刷密切相关,远在雕版印刷刚刚兴起的唐代,四川就是刻版最发达的地区,种种迹象表明当时四川雕版事业处于全国前列。

绵竹年画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构图对称、简练,形象夸张、变形,线条古拙、流畅,色彩艳丽、明快,工艺独特,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该书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入手,分析了绵竹年画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特别从创新发展的标准归纳梳理了新年画的特点,一是绘画性强,上色全靠手工彩绘,与其他地区的“套版色印”年画有明显的区别;二是讲求构图的均衡对称、完整饱满和主题鲜明;三是注重整体布局,讲究明快、简练;四是以线造型,给人以刚柔相济的艺术享受。

在全国诸多年画产地中,绵竹年画独具一格,其主要制作方式既非全部水印套色,也不是半印半画,而是在印刷墨线的基础上由人工彩绘而成。最初印刷在纸上的墨线只起到勾勒轮廓的作用,画工可以在此基础上放手绘制,这一点尚保持着古代的遗规。画工虽在墨线稿上作画,但并不完全受其制约,可以自由地放笔挥洒,具有很大随意发挥的余地。一幅墨线稿经过不同画工的加工,由于技艺高下、风格的差异、处理手法的不同,自然会形成幅幅各异的现象,这是绵竹年画与其他地区年画迥异之处。

绵竹年画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辟邪迎祥、神佛崇拜、戏曲故事、讽世劝善、写景纪实、花鸟鱼虫等极为丰富的题材内容,又有明展明挂、勾金、花金、印金、水墨、常形、填水脚等那么多种绘画形式语言,即使使用同一块版印出来的稿本,经不同画师的手笔便可出现各不相同的神气。与全国其他地方的传统年画比较,在木板印刷的基础上,绵竹年画附着较多手绘,有的甚至完全手绘,因此这里的画工们必定有着较高的绘画功夫。特别是“填水脚”,这种年画以木板印墨线,再以墨色粗略勾画,意笔草草,狂放不羁,让人感到生气勃勃、动中含静,舒畅而又精致,自由而又严谨。倘若没有长期积累的功夫,那三笔两笔的涂抹是不会让现代文化人赞不绝口的。

随着近现代文明不断向中国农村渗透,中国乡土的传统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衣食住行到生产方式,从审美标准到思想观念,几千年积淀的牢固的精神长城不断地受到新文明的冲击。人们的生活方式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居住条件的改变对传统年画的需求急剧萎缩,但这不能成为我们放弃人类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理由。当年,一代文豪鲁迅也极力推崇中国的民间木版年画,并广为收藏,呼吁人们重视保护传统文化。当前,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工作就是集全社会的力量,全面系统地整理、收集、研究传统民间艺术,尽可能翔实客观地将它记录下来。当今社会一大批有识之士已经积极地投身到传统文化的抢救传承工作之中,但个人的力量必定是有限的。将这些零散的成果全面系统地整理保存,使后来的研究者和继承者能够得到原汁原味的第一手资料,这正是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绵竹年画》丛书所要达到的目的。

出版社在强化全程管理确保项目质量方面高度重视了制度建设,严格把握政策导向,实行从选题策划、项目申报到实施的全程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项目申报阶段,发挥多民族文化交融地区特色优势,从民族文化传承和服务民族地区群众角度入手,结合“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的编制实施,深入挖掘精品项目进行申报。在及时制定《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的同时,还建立了定时定点跟踪进度的监管机制,保证了项目按计划顺利实施。严格实行三审三校制,严把内容质量关。有关出版单位按照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的原则,采取了多种形式、切实有效的质量保障措施,在三审三校制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编辑加工和校对次数,特别注意把握民族、宗教政策的尺度和规范出版语言,确保项目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

分册介绍:

1 《五颜六色一一中国传统绵竹年画制作全过程》

为绵竹年画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其中主要是对绵竹年画的制作过程的描述。作为中国著名的四大民间年画,绵竹年画在制作过程中保留了许多地方的和民间的特色,正是这些特色使得绵竹年画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全书以丰富的图片表现绵竹年画特殊的制作工艺,对其纸张、工具、颜料、刻板、印制、着色等全过程进行真实再现。书稿叙述生动并循序渐进,对读者了解绵竹年画的制作有一定帮助。

2 《中国传统绵竹年画精选》

为绵竹年画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名为传统绵竹年画精选。本书全面介绍了传统年画的制作历史和发展脉络,收录了众多传统年画精品,为读者全面了解年画的精髓提供了重要的内容,具有极高的出版价值。该书全面收录国内博物馆及私人藏家的传统绵竹年画精品,涵盖绵竹年画的所有门类。

3 《海内外遗珍——世界各地散藏传统绵竹年画》

为绵竹年画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其中主要是对绵竹年画在国外的藏品的叙述与介绍。绵竹年画早在20世纪初就被欧洲、北美等许多国家的博物馆收藏,足以表明其独特艺术性,足以表明东方艺术的魅力。书稿对读者了解绵竹年画在海外的影响有积极作用,收录海外各大博物馆珍藏的绵竹年画精品170幅。

4 《中国绵竹年画创新年画集》

为绵竹年画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从时代文化的视角分析,绵竹年画在不同发展时期都体现出各时期内的社会文化属性的现象,从而创作出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的绵竹年画是未来的必然选择。这本年画集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年画的继承者和研究者在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赋予了传统艺术新的生命。

5 《中国绵竹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丛书(上下册)》

为绵竹年画系列丛书中的一本。绵竹年画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之一,现今仅存的传承人极少。该书对国家授予的绵竹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介绍,结合绵竹年画近代发展史,从传承人的从艺经历及其作品展示等方面来梳理绵竹年画的特点、风格和流派,对绵竹年画的保护工作极具珍贵性和紧迫性,具有很高的出版价值。

6 《中国绵竹年画研究》

为绵竹年画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其中主要是对绵竹年画的艺术形式及特点,以及其产生和发展演变的研讨。书稿以史为据,以画为证,叙述生动,有学术价值,对读者全面认识、深入了解绵竹年画有积极作用。该卷收录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绵竹年画的论文资料,对绵竹年画的理论研究及历史沿革记录详尽。

作者:陈兴才 李方福 胡光葵等

绵竹年画艺术形式内容论文 篇3:

绵竹年画艺术风格形成因素之初探

摘要:绵竹年画传承历史悠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位居中国四大年画之一,成为传统文化的精华,极大的丰富了巴蜀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艺术宝库。但四川绵竹偏蜀一隅,历经朝代变迁和时事战乱,绵竹年画不但没有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反倒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本文将从戏曲、宗教、民俗几个方面初步探析影响绵竹年画艺术特征形成的因素。

关键词:绵竹年画;戏曲;宗教;民俗;艺术特征;形成因素

绵竹年画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它传承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常常让世人折服与赞叹。本文将从戏曲、宗教、民俗等多方面初步探析其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及因素。

一、川剧对绵竹年画所造成的影响

川剧又称川戏,是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艺术。它起源及传承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先秦乃至更早的时期。川剧本身是一门集声、色、舞、美于一体的立体综合性艺术,其中尤以“变脸”“喷火”“水袖”等独树一帜。作为一门民间戏曲艺术,早在唐代便有了“蜀戏冠天下”的说法。

绵竹作为成都周边的一座历史古城,很早川剧就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这既可从清朝绵竹年画大师黄瑞鹄的《迎春图》中发现踪迹(在这幅年画长卷中,如实地描绘了传统的高桩平台上所饰演的5个川剧折子戏:《秋江》《香莲闯宫》《抢伞》《御河桥》和一折《西游》故事),也可以从一些历史资料中找到蛛丝马迹(如:康熙五十一年绵竹县令陆箕永在一首《竹枝词》里就曾写道:“山村社戏赛神幢,铁板檀槽柘人梆;一派秦声浑不断,有时低去说吹腔。”乾隆年间,罗江籍进士李调元在《新搜神记》中也写到“绵竹东岳庙有沙弥素有能戏之名,忽一日窃其师千钱,逃入班中学戏”的事)。

川剧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如此受大众喜爱,在它的传承过程中,与同为民间艺术的绵竹年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自然而然的结下了不解之缘,正如一句俗语所言:“世上有,戏上有;戏上有,画上有。”绵竹年画的发展与川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川剧对绵竹年画表现内容、色彩、造型等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在绵竹年画的表现内容中,出现了很多川剧的内容,有流传至今也经常演出的故事内容(如:《连环计》、《双旗门》、《肖方杀船》、《秋江》等),也有清代以后就很少在舞台上演出的川戏故事(如:《父子状元》、《白狗争凤》等)。正所谓“画中有戏,百看不腻”,这些川剧故事主要以年画斗方的形式出现,是年画艺人在观赏并深入理解川剧后,选取其中精彩的故事情节再现在画面上。这样的“戏曲”年画既丰富了旧时代广大劳动人民的文化生活,同时又对开拓绵竹年画的新内容和传承民间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们知道,绵竹年画中的彩绘年画色彩热烈奔放、鲜艳夺目,这固然与民间广大劳动人民的心理审美需要有一定的关系,但绵竹年画中的一些色彩运用却也明显受到川剧色彩的影响,尤其是在人物色彩运用上。在戏曲中,通常以不同的色彩来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尤其在以“变脸”技艺闻名遐迩的川剧艺术中。在川剧脸谱中,例如,红色象征忠勇、正义、威武、庄严,大多用于富有血性的人物,如关羽、姜维等;黑色多表示公正无私、刚正不阿的人物,如包公;白色一般用来表现冷酷无情、阴险狡诈的人物,如曹操。这些色彩的运用原则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是人们长期形成的欣赏习惯的体现。川剧中的这些色彩的运用原则在时间的累积中也对绵竹年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比如,在绵竹年画中,通常将门神中代表忠勇、正义的秦琼、魏迟恭等的面部两颊和印堂描绘成桃红色,由于绵竹年画中独特的“鸳鸯笔”技法的加入,使它的面部描红立体柔润、过渡自然,较之于杨家埠年画中的平涂大红脸和朱仙镇年画中的半红半白脸都有极大的区别,更与江苏桃花坞年画门神的面部留白截然不同。还有,在绵竹年画《赵公镇宅》中的赵公明则被描绘成黑脸浓须,头戴铁冠,手持铁鞭,跨骑黑虎,身着战袍,威风凛凛,将川剧中黑色所传达的大公无私、刚正不阿的含义表现的淋漓尽致。由此可见,川剧对绵竹年画的色彩运用的确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除此以外,在造型上,川剧对绵竹年画的影响也很大,尤其体现在人物造型上。如:绵竹年画中常表现的女门神穆桂英。该人物造型极大的吸取了戏曲中人物造型的特点:穆桂英头戴红缨头冠,上插雉尾,上身着长衫系腰带,下身着长裤干净利索,腰间悬一宝剑,一手执头上雉尾,一手提长枪或长刀,整个人物造型威风凛凛又不失女性的柔美,将戏曲中典型的人物姿态在画面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由上可见,川剧对于绵竹年画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二、宗教对传统绵竹年画美学特征的形成所造成的影响

绵竹年画属民间美术,它植根于民间,其表现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其它年画所共有的童子、仕女,又有寺庙中常表现的金刚、家神、魁星、赵公镇宅等;在造型上古朴稚拙、粗犷磅礴,其彩绘技巧和线条的装饰味与四川寺庙中的风格极为相似。而绵竹作为一座历史古城,自古以来人杰地灵、文化灿烂,有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儒家文化、三国文化等。那么这些宗教文化又对绵竹年画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我们首先以道教对绵竹年画的影响谈起。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一般认为在东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而绵竹的遵道正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鹿堂山更有仙山的美称,在中国道教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因此,道教对绵竹年画的影响是长远而深刻的。意大利符号学家艾柯曾说:“将符号定义为任何这样一种东西,它根据既定的社会习惯,可被看成代表其他东西的某种东西。”[1]这样的符号象征在宗教中尤其常见和盛行。比如在道教中,就有很多东西被定为固定的符号而代表固定的含义(如道教的八宝:芭蕉扇、花篮、鱼鼓、莲花等),这些东西在道教中,都被认可为迎吉纳祥、驱邪避凶的符号。这些宗教符号在绵竹年画中得到了极大的体现。如:在绵竹年画《踩荷童子》中,两个童子脚踩莲叶,手捧宝瓶,瓶中插莲花及牡丹,寓意年年如意、岁岁平安;在年画《八宝童子》中,童子双手捧宝瓶,瓶中盛摇钱树,摇钱树上的银钱源源不断的喷薄而出,童子脚下绘有一只翩翩上飞的蝙蝠,寓意财源滚滚、福到运到。除了作为装饰点缀的宗教符号以外,一些宗教的人物也被直接表现在年画中,比如传统绵竹年画中《寿天百禄》。该作品是清朝嘉庆年间的年画中堂,直接将道教中的南极寿星翁搬到了画面上,表现的是南极寿星面带微笑,骑在白鹿之上(“白鹿”又是“百禄”的谐音),肩扛手握一根龙头拐杖,杖头挂两颗硕大的寿桃,画面右上绘一只蝙蝠;右下方,一个童子手捧葫芦正仔细端详;左下,另一童子正背对观者,双手执绳努力的牵引白鹿,动作憨厚可爱。作品借宗教人物及宗教符号比喻禄寿康宁之意,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常悬挂于堂屋正中,以祈福纳祥。不仅如此,宗教中的福、禄、财等宗教人物也经常出现在绵竹年画中,表达着人们对幸福的渴望和追求。由此可见,道教文化对绵竹年画的影响是广泛、深刻而持久的。

除了道教文化的影响,佛教文化对绵竹年画的沁润也是不可忽略的。佛教虽为外来宗教,但经过历史的积淀,佛教已逐渐泛化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求神拜佛、消灾延寿、祈求来世解脱,成为普通民众的价值取向和普通造物的观念行为。[2]所以,年画作为最大众和最底层的民俗产品,承载着广大劳动人民对一年幸福生活的希望和企盼,自然而然便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在绵竹,有着广泛的佛教基础,很多地方都有佛教寺庙,其中最有名的当数佛教圣地祥符寺、三溪寺和云悟寺。三座寺院都历史悠久,享有川西名寺的盛誉,对佛教在川西地区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对近在咫尺的绵竹以及绵竹年画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在绵竹年画中,佛教的元素比比皆是,除了佛教中极具代表的“八宝”———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双鱼、吉祥结时常出现在以祈祥纳福为主题的绵竹年画中以外,很多佛教中的神佛也一改往日庄严肃穆的形象而逐渐以一种更世俗的面貌出现在年画中。如:贴于灶头掌管人间烟火的灶神形象;贴于卧房门上掌管婚姻幸福的喜神形象(也称和合二神)等等。当然还有大量的以佛教中的生化童子演化而来的形态各异的年画童子形象,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连年有鱼》。

除了道佛两大宗教对绵竹年画的影响以外,还有很多其它的文化思想也对其产生过积极的影响,比如儒家思想,绵竹年画中的《三娘教子》就是其代表作品,该年画不仅传递出传统礼教崇尚的习文明道的规范原则,也引导着妇女对三从四德的遵守。还有儒学八宝灵芝、蝙蝠、卍字、寿桃、蝴蝶以及四季花卉等图案等也经常出现在绵竹年画中。

由此可见,宗教对绵竹年画的影响是深刻而巨大的,二者相辅相成又彼此促进,宗教扩大了绵竹年画的表现内容和风格,而绵竹年画又促进了宗教文化在民间的传播与发展。

三、四川民俗文化对传统绵竹年画艺术风格的形成所造成的影响

四川地处中国的西部,东临巫山,南有云贵高原,西靠贡嘎山,北依秦岭、大巴山,其独特的盆地地形使其成为“四塞之国”。古代因交通甚为困难,故李白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四川盆地虽为高山和高原所环抱,但山原之间的若干河谷却成为巴蜀得天独厚的对外交通走廊。也正是这种山川与河流相依,巨岭与盆地相伴,沃野与密林相间的特殊地理位置造就了巴蜀先民封闭中有开放、开放中有封闭的历史个性。随着时代的推移,开放和兼容终于成为巴蜀文化最大的特色。四川自李冰修建都江堰使其成为“天府之国”以来,虽历经朝代更迭,但蜀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习惯却造就了四川独特的民俗文化,如川剧、川牌、盖碗茶等等。这些民俗文化经过历朝历代的积累与传承,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绵竹年画亦是深受其影响和沁润,我们将根据实际的作品来进行分析。

川牌,顾名思义就是指四川的纸牌,它是四川人民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民俗。四川纸牌,在西南地区十分流行,特别在四川境内更是家喻户晓、人人能玩。川牌的历史比扑克早得多.据民间传说是三国时期的蜀中丞相诸葛亮发明,至今已有近二千年历史。川牌的外形如条状,当地人称此牌为“长牌”。作为四川的民俗文化,既然深受喜爱,那么在绵竹年画中是否有体现呢?答案是肯定的。最有名的当数年画《三猴烫猪》。虽然川牌受到大众的喜爱,但是在这幅年画中却是以劝赌为创作目的的。猪,是财富的象征,在它前方的桌子上也堆满金银钱财,但是在三只狡猾猴子的算计下,显然猪的财富是保不住的,这是要告诫人们,川牌好玩,但不能玩物丧志,它可以作为娱乐,但不能作为谋生的手段。年画《三猴烫猪》既表现了四川民俗文化的内容,又对这一项文化有了更深更正确的理解。

除了川牌,“迎财神”也是四川民俗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项,极富民间特色。所谓“迎财神”是指在正月初一这天,由乞丐和无业游民扮的“财神”到各家各户门口亮相。但这时对乞丐不能叫“讨口子”或“叫化子”,而是应叫“财神”。他们来到谁的门前,扬鞭托盘,大瞪双眼,直望主人并不开口,任凭火炮在身边爆炸,火星浅到脸上,也不开腔。按惯例,“财神”开口,就要蚀财。所以,他往谁家门口一站,谁家主人便认为是“财神”临门,是个吉庆,因此,都要给点喜钱。“财神”拿到钱,也不同往常要千谢万谢,而是高昂着头,高举“金鞭”,再往第二家走。四川如此特别的民俗习惯在绵竹年画中早已得到体现。清朝绵竹年画斗方就专门为这一民俗做了表现,名为《狗咬财神》。画面绘制的是一个“财神”,头戴官帽,脸涂油彩,面挂黑须,身着财神的长衫,一手持鞭,一手送“财”,而另一个戴帽的男子则手递银钱,迎接“财神”。但是在“财神”的右脚下却有一小狗咬住了“财神”的腿,原来“财神”是“裤不蔽腿”“鞋不遮脚”的乞丐装扮的,被狗一眼识破,依旧当成“叫花子”咬了。在这幅年画中,作者不但反应了四川独特的“迎财神”习俗,又将画面表现得风趣幽默,惹人发笑后又寓意深远。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四川独特的民俗文化对绵竹年画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它既涉及到平常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又有对四川传统节日习俗的表现。可见,四川特殊的民俗文化对绵竹年画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四、四川画像石、画像砖艺术对绵竹年画美学特征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画像石是中国汉代的石刻画,主要用于墓室、墓前祠堂、石阙等墓葬建筑的建造与装饰。画像砖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装饰性墓室建筑构件,它是为丧礼服务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史学界一般认为始于战国晚期,盛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仍然流行。经考古发现,主要分布在四川、河南等省。汉代四川,经济很繁荣,这巨大地推动了四川画像石、画像砖艺术的发展。

从年画的起源来看,“门神画”是年画的雏形,它最早是源于《三海经》中关于神荼、郁垒的传说。据传二者把守鬼门,专能惩治恶鬼,因此古人便将其奉为门神,专门把守门户,以保平安。早期的门神大都是刻在石头或桃木上,其用途已较广泛,经常被应用于豪门贵族生前的豪宅和死后的坟墓之中,在汉代的画像石上就发现了神荼、郁垒的造像。从画像石上留下的图案来看,神荼、郁垒的早期造型和近现代的造型有很大的差别。人物看上去相貌怪异,表情凶狠,手中已执斧钺,身材比例失衡,似乎更接近神话传说中的形态。随着时间的发展,雕刻在石板或木头上的门神逐渐转化到纸上,并且人物的形象也发生了慢慢的改变,开始越来越人性化,内容也在不断的增加,包括后来的魏迟恭、秦琼、穆桂英等等。但就早期的年画门神来讲,还是受到了汉画像石的影响。

除此以外,四川的画像砖对绵竹年画也有一定的影响。在美术史上,画像砖是集绘画、雕塑、工艺与生产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四川汉代画像砖不同于山东的庄重典雅,也不同于河南的豪放泼辣,而具有天真质朴、清新明朗的特点,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尤其体现在造型和线条刻画上。四川画像砖的图像造型多洗练而生动,有的与主题有关的主要形象多有夸张,他们大都采用概括的手法,注重形的构成和“神”的表现,而不着重细部的刻画。在线条的运用上,四川画像砖是简练而恣意纵横,在表现物象时,只用尽可能少的曲线或直线将其勾划出来。但其中突显出来的磅礴气势及动感,天真、质朴和粗犷的生命力,却时隔千年之后仍让观者惊叹不已。同样,在绵竹年画中,相似的特点也同样明显。比如在造型上,传统绵竹年画的人物造型质朴率真,较之于承袭了宋代画院风格的杨柳青年画的细腻雅致更显稚拙与大气,类似的年画题材,杨柳青年画追求整体的精细工整,而绵竹年画则更追求“以貌取神”,尤其是绵竹年画中的“填水脚”更可称为其中的典范。

由此可见,同样植根于民间并传承已久的绵竹年画似乎继承了四川汉代画像砖、画像石的一些特点,并在中国四大年画中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魅力。

五、结语

绵竹年画凭借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位列中国四大年画之一。这些独特的艺术风格之所以诞生,与其川西独有的戏曲、民俗、宗教等息息相关。它们在绵竹年画漫长的形成或演变过程中,或相辅相成,或潜移默化,将属于四川属于绵竹的独特印记烙印于年画中,形成独有的艺术特色,并最终传承与发扬下去。

参考文献:

[1]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6.

[2]曹佳骊.从年画娃娃看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发展[J].装饰,2009,(02).

作者简介:

谢建华,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美术学,美学;

邓斌,重庆人,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作者:谢建华 邓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专业声乐教学声乐艺术论文下一篇:女性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