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善医堂中医研究院

2022-12-20

第一篇:北京善医堂中医研究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科目

2010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科目 报考学院、报考专业 方向 考试科目 参考书目 备注 基础医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六版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科学出版社刘燕池主编; 100501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北京市精品教材刘燕池主编; 《中医基础理论》精编教材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年版主编郭霞珍 100501中医基础理论 内经 内经 《内经选读》北京市精品教材烟建华主编

《中医康复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傅世垣主编

1992年, 第1版2; 《中医饮食营养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翁维100521中医养生康复学 中医养生康复学 中医养生康复

健主编

1992年,第1版; 《中医养生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王玉川主编 1992年,第1版; 伤寒 伤寒论 《伤寒论讲义》王庆国主编 金匮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张家礼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00502中医临床基础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 杨进温病 温病学 主编 中医医史文献综合(含医古《中医文献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严季澜主编;100503中医医史文献 文、中医医史《中国医学史》五版教材甄志亚主编; 中医医史文献 文献、中医各《中医各家学说》五版教材任应秋主编; 家学说、中国《医古文》五版教材段逸山主编 医学史)

《方剂学》人卫出版社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谢鸣

100504方剂学 方剂学 方剂学 主编 《中医诊断学》人卫 出版社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100505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季绍良主编 100520临床中药学 中药学 中药学 《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新世纪教材 《病理学》科学出版社2004版

100601中西医结合基础 病理学 病理学 黄启福主编 组织学与胚胎100601中西医结合基础 组织学与胚胎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人卫出版社成令忠主编 学 100601中西医结合基础 细胞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 《医学细胞生物学》宋今丹主编人卫出版社 100601中西医结合基础 药理学 药理学 《药理学》第五版教材 《正常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部分)严振国主100601中西医结合基础 神经解剖学 神经解剖学 编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生理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七版)施雪筠主100601中西医结合基础 生理学 生理学 编 《生物化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新世纪教材 第二100601中西医结合基础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

版 100601中西医结合基础 医学免疫学 医学免疫学 《医学免疫学》人卫出版社第4版陈慰峰主编 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临床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第二版人卫出版社王家良主编100601中西医结合基础

医学 与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人卫出版社王家良主编

临床医学院(东直门 医院) 《中医内科学》21世纪课程教材 100506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田德禄主编 100507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七版教材 100510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七版教材

100509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七版教材 《针灸学》七版教材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00512针灸推拿学 针灸推拿学 针灸推拿学 《推拿学》七版教材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西医结合内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西医结合内科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学苑出版社

科学 中西医结合外《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李乃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西医结合外科

科学 卿主编 《外科学》(骨科部分)

陈孝平主编,全国高中西医结合骨等医药院校教材,供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用,人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西医结合骨科 科学 卫出版 中西医结合眼《中医眼科学》曾庆华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西医结合眼科 科学 《眼科学》惠延年主编

人卫出版社第5版 中西医结合临中西医结合临床影像 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 床影像、检验、《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学苑出版社

、检验、临床基础研究 临床基础研究 临床医学院(东方医 院) 21世纪课程教材 《中医内科学》田德禄主编

(人100506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新世纪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外科100507中医外科学

(含皮科) (含皮科) 学》李曰庆主编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 100510中医儿科学 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儿科临床研究》

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程(六版教材)《中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100509中医妇科学 医妇科学》马宝璋主编

新世纪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针灸学 石学敏主编 100512针灸推拿学 针灸推拿学 推拿学 《推拿学》严隽陶主编 中西医结合内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内科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西医结合内科 科学 学》(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西医结合外新世纪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西医外科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西医结合外科 科学 学》 李乃卿主编 中西医结合妇《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尤昭玲主编(第一版)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西医结合妇科

科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西医结合儿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儿科临床研究》

科学 中西医结合眼新世纪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眼科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西医结合眼科 科学 学》 曾庆华主编 中西医结合骨新世纪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伤科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西医结合骨科 科学 学》 王和鸣主编 中西医结合耳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新世纪《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王士贞主编 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

鼻喉科学 学 临床医学院(第三附 属医院) 《中医内科学》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100506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药院校规划教材,周仲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 社 《中医外科学》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100507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药院校规划教材,李曰庆主编,出版社:中国中 医药出版社

《中医骨伤科学》,张安桢主编,出版社:人民

100508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 卫生出版社 《中医妇科学》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100509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药院校规划教材,张玉珍主编 出版社:中国中医 药出版社 《针灸学》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 100512 针灸推拿学 针灸推拿学 针灸学 校规划教材,石学敏主编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 版社 中西医结合内《内科学》(六版)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出版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科学 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西医结合骨新世纪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伤科 中西医结合骨科学

科学 学》 王和鸣主编 《中医外科学》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男性中医外科学 药院校规划教材,李曰庆主编,出版社:中国中

病及皮肤、性病) 医药出版社 外科学》(第七版),主编:吴在德、吴肇汉,中西医结合临床(外 外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科) 《内科学》第四版,尤黎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外科学》第四版,曹伟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00522中医护理学 中医护理学 护理综合 《护理学基础》吕淑琴、尚少梅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护理学导论》吴瑛、韩丽莎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临床医学院(广安门

医院) 《中医内科学》(新世纪普通高等教育“十五”100506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儿科学》(新世纪普通高等教育“十五”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 100510中医儿科学 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外科学》(新世纪普通高等教育“十五”100507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00512 针灸推拿学 《针灸学》《推拿学》(新世纪普通高等教育“十针灸推拿学 针灸学 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00601中西医结合基础 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或《中药药理》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西医结合基础

中药药理 《中医内科学》《内科学》(新世纪普通高等教中西医结合内 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西医结合临床 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科 临床医学院(西苑医

院)

100506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新世纪全国高等教材

《中医内科学》/《西医内科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内科学/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西医结合临床 教材 西医内科学

100822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新世纪全国高等教材

100508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新世纪全国高等教材 100509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新世纪全国高等教材 中药学院 药物分析学 药物分析 100704药物分析学 药物分析》刘文英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5版)

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翟中和主编 高等教 50% 育出版社 2007年版 100705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现代分子生物学》朱玉贤、李毅 50%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二版

100820临床中药学 临床中药学 中药学 《中药学》黄兆胜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100821中药化学 中药化学 中药化学 《中药化学》匡海学主编 中医中药出版社 100822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侯家玉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药药剂学 80% 《中药药剂学》张兆旺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 100823中药制药学 中药制药学 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学》龚千峰主编 中国中医出版社 20% 复习要点:(1)《中药鉴定学》,第四章、第五章(中药材项下植物学形态、理化鉴定不在范围之内); 中药鉴定学《《中药鉴定学》康廷国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2)《药用植物50% 社 学》下列科特征、药用植物学100824中药生药学 中药生药学 《药用植物学》姚振生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重点属 亚科特30% 《中药资源学》王文全、沈连生主编

学苑出版征:蓼科、毛茛中药资源学社 科、芍药科、豆20% 科、五加科、伞形科、唇形科、桔梗科、菊科、天南星科、百合科、姜科 (3)《中药资源学》,第三章、

第六章 针灸学院 100512针灸推拿学 针灸方向 针灸学 《针灸学》石学敏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按摩推拿学》于天源主编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100512针灸推拿学 推拿方向 推拿学 版社 管理学院 1、卫生事业管理; 2、英语:口《卫生事业管理》

120402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 语及听力(普 作者:梁万年 管理 通) (人民卫生出版社) 3、计算机,办公软件及数据处理

护理学院

1.护理学导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

5年,吴瑛、韩丽沙主编

2.护理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吕护理综合考核淑琴、尚少梅主编 (笔试) 3.内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四版,100522中医护理学

护理操作考核 尤黎明主编 面试 4.外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四版,曹伟新主编 5.护理科研设计,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肖顺贞、申杰主编

第二篇: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方案

根据教育部及北京教育考试院有关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文件精神及要求,进一步提高我校研究生教育质量,探索选拔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的优化方式,着力提升我校研究生招生选拔水平,维护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确保我校复试工作安全、有序、平稳, 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1、以质量为核心,注重考察学生的能力及学术潜质。

2、强化复试环节,进一步改进考试的评价方式、方法。

3、坚持公平、公正、公开、有序,确保考试的公信力。

4、复试合格方能录取。

二、复试的比例

凡生源充足的学科专业复试比例为为招生计划的130%~150%左右。

三、复试内容

复试内容包括资格及基本素质审核、专业课笔试、综合面试及能力测试、外国语能力测试。此外,同等学力及中医学跨门类考生还需加试。

1、专业课笔试考试时间为2小时。考试依据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网站公布的专业课复试笔试科目内容进行。

2、综合面试注重对考生综合素质、包括心理素质、反应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考核,每位考生面试时间不少于15分钟,能力测试根据学科特点及培养目标由招生学院制定。

3、外语能力测试。包括笔试,口语及听力测试,笔试占80%,考试时间为2小时,由学校统一组织。口语及听力测试由学院组织,占20%。计分办法及具体要求

4、同等学力及跨学科门类报考中医学各学科的考生复试期间除参加上述各项内容的复试外,还须加试所报考专业的本科主干课程。加试科目为基础医学综合(包括正常人体解剖、生理学、药理学)加试方式为笔试,考试时间为3小时,试卷满分为100分。本项考试由学校负责组织。

四、计分办法

1、基本素质审核考核按A、B、C、D给予分级评定,体格检查以合格和不合格计。

资格及基本素质审核包括报考材料审核及基本素质审核。

材料审查包括:

(1)准考证原件

(2)学历及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应届本科毕业生交验学生证,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入学时交验)

(3)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4)本科阶段成绩单原件

(5)考生政治思想情况表(网上下载)、硕士研究生复试基本素质及能力审查表(网上下载)

(6)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或日语四级考试合格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考生基本素质审核内容包括:

(1)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审查。

(2)身心健康情况。

(3)报考专业以外的学习、社会实践、学术成就等方面情况。

(4)行为、举止等方面情况。

2、复试总分为100分,复试不及格即低于60分者不予录取。

五、关于破格复试

我校破格复试将从严掌握,需具备下条件

1、第一志愿合格生源不足的专业。

2、在专业创新等方面具有突出表现的考生。

六、关于调剂工作

1、调剂基本条件

(1)须符合招生简章中规定的调入专业的报考条件。

(2)初试成绩符合第一志愿报考专业在调入地区的《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

(3)调入专业与第一志愿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

(4)考生初试科目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或相近,其中统考科目原则上应

相同。

2、调剂类型

对外调剂专业为卫生事业管理、中西医结合基础(要求西医背景)、中西医结合临床(要求西医背景)、护理学。

个别生源不足的专业将在学校研究生招生网页公开调剂信息,进行校内调剂。

3、调剂程序

学校发布缺额信息,考生登录我校研究生招生网页报名,学校及学院将根据考生的学校、学科背景、科研潜质、综合素质等情况确定复试名单。

七、录取工作

1、总成绩计算办法

考生初试和复试成绩进行加权计算。考生的总成绩满分为500分,计算公式为:总成绩=初试总分×60%+复试总分×200%。

2、录取原则

(1)不接收调剂考生的专业,根据考生总成绩排序,按招生计划名额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

接收调剂考生的专业,要对本专业第一志愿考生和参加复试调剂考生的总成绩分别排序,首先从复试合格的本专业第一志愿考生中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如未达到招生计划名额,再从复试合格的调剂考生中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录满为止。

(2)“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和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服务期满的考生和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应征入伍服务义务兵役退役后的考生,三年内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享受初试总分加10分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的政策。考生在复试前须向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出具参加相关项目的证明。

(3)经考生所在学院研究生招生资格及基本素质审核工作组审查,如有考生不符合报考条件或提供虚假资格审查材料,需提交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复议,如属实,则不予录取。

(4)同等学力及跨门类报考中医学各专业考生任何一门加试科目成绩不合格即低于60分,不予录取,若加试合格,则按照上述办法执行,但加试成绩不计入总成绩。

(5)我校对体检要求不做另行规定,参照教育部等部委文件执行,如考生体格检查不符合上述文件要求,则不予录取。

(6)因特殊原因需保留入学资格的考生须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提出申请,审查属实者予与办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原则上不予办理保留入学资格。

八、公示和监督渠道

我校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方案、各学院实施细则、成绩查询、复试查询、拟录取查询等信息均在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网站中公布,网址为http://北京教育考试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研究生招生专用监督电话为:010-82837219。

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2012年3月31日

第三篇:北京中医药大学考研辅导-盛世清北-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考研

中国名校考(保)研考博辅导权威

北京中医药大学院校资讯和导师介绍

院校资讯:

我校自1957年开始承担教育部下达的来华留学生的培养任务,成立留学生办公室,是中国最早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从此,我校开始了中医药对外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学校的蓬勃发展,给我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为我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注入了活力和生机。为了满足更多的外国求学者对中医药学学习的的需要,经卫生部批准,我校于1985年在原留学生办公室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传统医学国际培训中心”,1988年更名为“国际培训部”,1996年更名为“国际学院”,专门负责外国留学生的教学、学生管理与后勤服务。

自1957年的留学生办公室到今天的国际学院,55年来,国际学院先后为全球87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近2万名中医药专门人才。近年来,先后与22个国家和地区的58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国际学院面向外国留学生提供中医学、针灸学、中药学等专业各种课程,在读留学生人数1100名。

导师介绍: 孔军辉

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副院长。

社会兼职: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亚健康分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心理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医学教育高等教育学会医学心理学教学研究会委员,高等中医药教育学会中医心理学分会秘书。

个人简历:1985年7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获医学学士学位;1999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获教育与发展心理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工作应激与管理、亚健康与健康管理。承担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毕业研究生2名,在读研究生7名。发表论文与参编教材、论著20余篇。从事中医临床与心理咨询10余年,主要擅长用中药辨证结合心理咨询治疗心身疾病、心理障碍等。

朱燕波

朱燕波(1962-),女,山东文登市人。1985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毕业,硕士。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

从事教学、科研、临床工作20余年。主讲《科技管理学》、《教育管理学》、《卫生法学》、

中国名校考(保)研考博辅导权威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QOL测量与评价》5门课程。研究领域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主要研究方向为生命质量评价、临床流行病学、中医体质学等。曾2次作为笹川医学研究者由卫生部派遣到日本进行"东洋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共2年)。参加国家973课题1项,主持部局级课题5项,参加部局级课题4项,主持校级课题4项,共计主持、参与了14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国内外发表论文22篇,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发表12篇。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中医体质学》,合作编著《回归自然》。主持开发的"明尼苏达心功能不全生命质量量表中文版(MLHFQ)"得到了原版开发机构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量表管理机构法国Mapi研究所的认可;合作编制了"9种中医基本体质分类量表(CCMQ)"。参加制定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作为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试行)。"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及其方法学体系建立的研究"通过教育部科技成果鉴定(第2完成人);"中医体质分类方法及其标准建立的研究"获得2006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2完成人);另获2006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第2完成人)。培养硕士研究生4人(毕业1人)。具有从事中医骨科的临床实践经验。

第四篇: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成立的高等中医院校之一,是唯一一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2000年7月31日原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原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并成为直属国家教育部管理的重点大学。

学校现设有基础医学院、中药学院、针灸学院、管理学院、护理学院、国际学院、远程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临床医学院、文法系、台港澳中医学部等教学机构。

学校致力于构建面向新世纪的以高层次教育为主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设有中医学、中药学、制药工程、针灸推拿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工商管理中药企业管理、护理学、英语、法学9个专业。其中中医学七年制含科研方向、针推对外交流方向、中西医结合方向等9个培养方向班,分别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日友好医院等单位联合培养。

本校是全国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科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医学3个一级学科均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均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学校现有6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0个部局级重点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重点学科建设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保持领先地位。

学校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2个。学校是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有“教育部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关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药现代化上合作研究中心”,并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建“国家大学科技园”。

创办于1958年的附属东直门医院是学校临床教学及医疗、科研基地。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已发展成为一所医教研力量雄厚、科室齐全、设备完善、综合服务能力强并具有中医专科专病特色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附属东方医院于1999年开诊,已建设成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备先进、人才优化、管理科学、医疗水平一流、中医特色突出、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国家级现代化的综合性中医医院。

建于1958年的药厂拥有雄厚的技

术力量、齐全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工艺技术,现已通过小剂量注射液GmP认证。其拳头产品“清开灵注射液”自1992年以来连续三次被审定为全国中医医院急诊首选必备药品。

建校48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中医药专门人才2万余名,为世界87个国家和地区培养各类中医药人才2342名。近几年来,学校先后与19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建立了40个合作项目,与12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及学术团体合作开办了教学分院和医疗机构。

学校主办有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和《中医教育》杂志,是中医药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高校基本信息学校名称:北京中医药大学

高校代码:10026

所在省市:北京

学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1号

联系电话:010-64214980 学校传真:

学校址:http://

第五篇:第四届北京中医药文化宣传周暨 -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

附件1

第八届地坛中医药健康文化节活动方案

一、活动宗旨、主题

(一)活动宗旨: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在首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定位、新目标、新任务引领下,以深化中医药改革为动力,以实施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五大中心建设战略、区域发展战略、行业治理战略”为抓手,完成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任务,以中医药文化普及、知识普及和技术普及为目标,践行“健康北京人”“健康北京”理念,深入开展首都中医药服务百姓健康推进行动,为首都乃至全国提供可资借鉴的中医药文化普及形式。

(二)活动理念:文化集中、科技集成、服务集散

(三)活动主题: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健康服务 ——服务、协同、创新

二、 负责单位

(一) 主办单位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东城区人民政府

(二)承办单位

东城区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东城区园林绿化局、东城

- 12

位 置:方泽坛内坛西侧南、东侧南、南侧

内 容: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系统中医医院和区属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及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等提供特色科室重点专科专家咨询、适宜技术体验、医院特色服务宣传、特色展示。

(4)中医药主题长廊

位 置:方泽坛外坛北侧西及西侧

内 容:医养结合、社会办医、互联网中医药主题展示。 @方泽坛外活动

1. 中医医疗机构展示区(银杏路东侧)

2. 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宣传长廊(银杏路西侧) 饮食保健、起居指南、心理疏导、导引训练、穴位按摩

3.名医故里与外省市中医药文化、旅游及服务展示(西小广场北侧)

4.旅游示范基地游览(养生文化园)

5.“三品一械”、图书展示展卖区(东西大道)

(二)中医药文化普及印刷品

1.北京中医药文化宣传周“科普长廊”资料汇编 2.北京中医药实用保健技法365条 3.北京中医药儿童读本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北京理工大学教学计划下一篇:北京师范大学历届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