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县初中阶段“问题学生”特征的研究报告——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贫困县“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2022-09-13

一、贫困县初中阶段问题学生的思维特点

初中阶段承上启下, 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一个逐渐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初中阶段是人思维发展过程的黄金时期。初中生随着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 家庭、学校、社会教育, 环境的多方面影响, 学习内容的逐步复杂高深, 其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得到长足的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呈现出二者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现象。

贫困县初中阶段问题学生的思维主要特点有:

(一) 思维的简单化。

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在他的发展过程中没有有序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而更多的是形象思维还处于主导地位, 思维比较幼稚、简单。缺乏对问题的仔细分析和对事情的预见。贫困县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水平是其一个主要原因。

在问题学生中简单型和暴力制服型比例高于非问题学生, 说明问题学生在为人处事方面属于头脑简单, 认为处事需以暴制暴, 思维简单幼稚。

(二) 思维的功利化。

在自我与社会这两个思维支点上, 思考的落脚点更多的是偏向自我。外在表现为思维狭隘、肤浅和自我封闭。

二、贫困县初中阶段问题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 反抗心理。

进入青春期后, 由于身体的迅速发育, 使初中生很快出现了成人的体貌特征。因为这种生理上的变化发生得过于突然, 使他们在惶惑的同时, 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从一直嬉戏于其中的客观世界中抽回了很大一部分, 重新指向主观世界, 使思想意识再一次进入自我, 从而导致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是导致初中生反抗心理出现的第一个原因。

(二) 自负与自卑交织的矛盾心理。

由于自我意识的高涨, 再加上思维的狭隘和学习的不足, 贫困县初中阶段问题学生有时显得很自负, 目中无人, 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有时又容易封闭起来, 陷入自卑, 认为自己生长的环境不如人, 总感觉赶不上重庆主城区, 甚至憎恨父母, 埋怨命运, 怀疑人生理想。

自负与自卑的心理交织, 显得矛盾痛苦, 使他们缺乏积极乐观的心态和昂扬向上的人生观。

在小学时, 贫困县初中学生, 非问题学生经常被评为三好学生或五好标兵比例比问题学生高。而问题学生中未被评过的或评过次数少的比例高于非问题学生, 说明未被肯定的学生, 心理存在落差, 所以自卑越来越严重, 成为问题学生。

在初中阶段任职情况, 贫困县初中问题学生中任过共青团干部或学生会干部的都比较少, 反而是什么都未任过的比任过共青团干部或学生会干部的比例高。这也说明自负可以产生问题。

(三) 成人化错位心理。

贫困县外出务工人员多, 家庭教育主要依赖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 对正处于社会化关键期的初中生缺少监管, 产生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学生心理有了一些潜在的变化。他们向往成人样的生活, 希望自由自在, 不愿意接受规范的约束。在心态上, 有很多成人的特点。在行动上就表现为早恋、酗酒、吃烟和疯狂的游戏等。

三、贫困县初中阶段问题学生的情绪特点

(一) 情绪的冲动性和焦虑性。

在初中生的情绪表现中, 也充分体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点。同样一个刺激, 在他们那里所引起的情绪反应强度相对大得多, 甚至达到震撼人心的程度。有时, 他们又把自己的情绪极力地掩藏起来, 主观上不想让人知道了解。但在特定的生活中, 他们往往自然或不自然地流露自己的情绪。他们一方面想掩藏真实的自我, 一方面又想他人真正地了解自己。因而, 他们的情绪中有一种焦虑和冲动。

(二) 情绪的波动性和丰富性。

贫困县初中阶段的问题学生, 他们的情绪波动非常大。他们很容易因情绪不断地改变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对生活的看法。同时, 他们的情绪很丰富。常常为自我虚构了许多并不真实的东西, 却让自己去体验这种情绪, 比较细腻, 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四、贫困县初中阶段问题学生的学习特点

进入中学以后, 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课程门类逐渐增加, 内容也逐步加深, 能力要求更高, 学习竞争更加激烈, 成绩分化比较大, 学习更需要自觉性和主动性。在这些方面学生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

贫困县初中阶段问题学生的学习特点主要有:

(一) 学习目标的简单单一性和易变性。

问题学生有的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但显得单一, 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从而发生更改;有的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或者说学习目标模糊化。就是听好课, 就是得到老师的认同、同学的认可, 就是完成某一学科的作业等等。他们缺乏理想, 无法坚持自己的学习。

(二) 学习思维的模式化。

由于缺少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规范化的训练, 他们的思维方式简单甚至模式化了。思维灵活不够, 思维深度不够。由于从小生活的环境影响, 在加上长期的应试教育, 这都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多样化。巫山的地理条件和经济文化氛围也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有一定的影响。

(三)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够。

学习上显得随意、懒散, 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书写表达上缺乏规范。他们的学习缺乏主动性, 无法全心投入学习。思维没有独立性, 只知道接受, 离开了老师的引导就不知道如何学习。上课听讲没有方法, 缺乏自我的判断和理解。课后不去总结反思, 不愿意与老师交流, 不爱问问题, 带有很强的随意性。

五、贫困县初中阶段问题学生的交际特点

(一) 与朋友交往的选择同一性。

进入青春期以后, 初中生有心理上的不安和焦躁。他们需要有一个能倾吐烦恼, 交流思想并能保守秘密的地方, 因此, 他们交友的范围逐渐缩小了。他们选择朋友的标准主要是性格相近, 观点和行动上的一致。这种交友的特点导致许多问题的产生。贫困县初中阶段的问题学生往往容易为了所谓的朋友意气用事, 甚至拉帮结伙, 有时会有校园暴力倾向。

交朋友本着的基本原则是:朋友必须是

贫困县初中问题学生在交友的原则上还比较模糊, 学生主要是交情投意合型和积极进取型两种。

(二) 与父母关系的矛盾性。

初中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情感上脱离父母, 不把最真实的感受告诉父母;同时, 他们处于青春叛逆期, 要求独立的愿望十分强烈, 在行为上反对父母对他们的干涉和控制。他们对于以前一贯信奉的父母的许多观点都要重新审视, 而审视的结果与父母意见常常不一致, 往往和父母处于一种对立关系。但他们的生活和物质基础又离不开父母, 所以他们常常处于一种矛盾中。带来了许多心理问题。

(三) 与教师交往的变化。

贫困县初中阶段的问题学生不盲目接受任何一位教师。他们开始品评教师。他们往往带有自己强烈的主观性去面对老师。一方面他们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一方面他们又很难接受老师的观点和建议, 常常成为老师心头的“痛”。

总之,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树立发展的观点, 应立足于学生的成长来规划教育, 通过研究贫困县初中阶段问题学生的特征, 促进教育和谐健康发展。

摘要:本文针对贫困县初中阶段学生产生的问题特征进行论述。主要从贫困县初中阶段“问题学生”的思维简单化、功利化, 心理的反抗、自负和自卑交织的矛盾、成人化错位, 情绪的冲动与焦虑、波动与丰富, 学习的单一性、模式化及交际方面的特征来阐述。

关键词:贫困县,初中阶段,问题学生,思维,心理,情绪,学习,交际,特征

参考文献

[1] 黄骏, 杨俊芬.论基础教育中的问题学生.教育理论研究, 2003.9.

[2] 卢尧, 《我的人本治校观》《教育科研》2006年第12期2006.6.

[3] 卢尧, 《高中生常见的心理困惑与思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2007年第10期2007.10.

[4] 卢尧, 《国内关于“问题学生”界定研究综述》《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网格与容错下一篇:推进高校院系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