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程教学经济管理论文

2022-04-19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专业课程教学经济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目前,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远大目标,同时对教学中的实践方面进行加强,校企合作是改善当前教学改革现状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针对经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对当前在校企合作的形势下经济管理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学改革面临的一些障碍难题,提出了一些针对经济管理专业课改的解决方案。

专业课程教学经济管理论文 篇1:

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信息化改革探索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对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影响也越来与大。在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传统教育活动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学生乐于接受现代化教学模式,鉴于此,在高职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也应该全面加强信息化教学改革,以此促进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信息化改革

新時期下,大力建设高职院校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需求,高职院校可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应用型一线人才,这对于社会各界的发展都有极大帮助。近年来,伴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活动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实际中,为了更好地促进高职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就必须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开展信息化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有序。

一、 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信息化改革的意义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学生是否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习活动,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宽度。从当前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实际情况看,还存在教学手段滞后、教学模式陈旧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无法难以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结合在一起,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同时对经济管理专业本身而言,其学习难度比较大,课程中涉及大量的数学模型、数学演算,教师单纯依靠课堂讲解也难以获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信息化改革的实施,可以全面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主动学习的思想,能促进学生更加轻松地掌握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对当前的大专学生来说,他们可以说是伴随着信息技术成长的,课堂上实施信息化教学,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主动性,加深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 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信息化技术的合理应用

(一) 教师教学环节

首先教师在开展备课活动时,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制作相应的电子教案,同时还可以在课前将学习资料上传到学校的网络系统中,让学生自主下载预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演示制作好的电子教案,并且可以通过微课教学来提升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使得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进行课堂练习时,教师可以通过手机微信公众号,为学生在线布置课堂作业,并让学生通过微信公众号提交作业,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加深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对于学习中的疑问,能通过信息技术和教师进行交流,而教师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及时为学生传递最新的教学信息,实现信息共享。

(二) 学生学习环节

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可以通过校园网进入到专业预习系统中,扫描二维码将教师上传的学习资料下载到移动设备中,对其进行预习,并对自身学习中存在疑问的地方进行标注,从而在课堂上更加有针对地进行学习。在课堂上,学生还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将教师制作的微课、电子教案下载下来,方便自己课后的自主复习。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后,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提交作业,并接受教师批改完的作业,打破了以往教学中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影响。在信息技术下,学生的作业成果会充分展示出来,而且学生之间也会进行相应的对比,尽可能地通过别人没有使用的方法来完成作业,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创造思维发展。此外,学生在学习中还可以通过微信、网络等方式与教师进行沟通联系,使得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 案例教学活动环节

对于经济管理专业,其课程内容十分抽象,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为了更好便于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开展案例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更加深刻的掌握知识。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教学案例充分展现出来,而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利用小组合作、独立思考等方式参与到案例学习中。在互联网平台下,教师可以充分搜索、下载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素材,并对其进行加工、整理,形成教学案例。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得学生能对案例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此外,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手机、电脑等通信设备进行相互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不足,还可以让比较内向的学生更加大胆地参与到讨论中。

三、 总结

综上所述,新时期下,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工作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也必须做出改革、创新,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改变。在实际中,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将手机、网络等与课堂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知识、技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源.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ERP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当代职业教育,2013(5):18-20.

[2]张萍.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信息化改革探索[J].山西科技,2015(2):92-94.

[3]胡竟男.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ERP沙盘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20):112-113.

作者简介:

周权,冯松,讲师,湖南省株洲市,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周权 冯松

专业课程教学经济管理论文 篇2:

校企合作背景下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目前,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远大目标,同时对教学中的实践方面进行加强,校企合作是改善当前教学改革现状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针对经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对当前在校企合作的形势下经济管理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学改革面临的一些障碍难题,提出了一些针对经济管理专业课改的解决方案。

当前的校企合作背景下,由于受到各个方面环境因素的影响,经济管理专业对于开展相关教学的课程改革方面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大量的高等学校对于教学定位得不够准确,高等学校对现状认知不充足,以及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以上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管理课程改革的进程,阻碍了课程改革的发展步伐。因此在如此的环境下,相关人员更应该加强探索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对经济管理课程的科学途径。探讨研究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对经济管理教学的课程改革,这一研究方向不但可以深层优化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成果,还对培养经济管理人才有着深刻的意义。
一、校企合作背景下经济管理专业课改现状分析

(一)高校办学定位不准确

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一些高等学校在办学定位方面不准确,在办学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上缺乏精准的定位。总的来说就是某些高校对于学术方面的教学目标过于重视,将重点放在培养学术性人才方面,过于看重理论教学,忽略了校企合作方面,没有积极地展开实践教学与校企合作的相融合。

一般情况下,一些高校的办学工作方面往往存在着较强的功利性质。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目的仅仅只是为了对学校形象进行提高,以便于学校招新生。学习并没有从校企合作的核心目的出发,而且没有用心开展相关校企合作的教学工作,从而缺乏本校课程教学开发的积极性和关注度,忽略了校企合作办学的这一重点。

(二)高校对合作认知不足

一些高校对校企合作方面存在着缺乏科学认知的问题,认为校企合作中学习方面仅仅只是借用合作过程中企业的人力资源与实训场地来实现自我发展的需求。学校没有与合作的企业开展更深度的合作,同时也没有实现与企业共同办学这一目标,导致了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没有较强的存在感。不仅如此,还有一些高校没有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

一些学校认为学生只需要在学校的教学中学习好经济管理知识即可,认为可以通过在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存在学校没有积极地与企业开展合作的情况。

同时还有一些高校严重地忽视了教师在校企合作中起到的引导作用。因为学校缺乏对双师型教师的大量引入,导致了经济管理课程教学中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的学习指导,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校教师在经济管理实践课程中的教学开展。

(三)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参与积极性不足

目前,一些企业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合作的积极性并不强。就现今存在的改革形势来讲,在合作中一些企业觉得加入合作不仅需要较高的成本,还要为合作的学校提供培训人才、资金以及提供所需实训场地等服务。这些服务的所需成本比较高,而且在合作的过程中还具有一定的风险,这些提供服务的费用以及合作中的风险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发展。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企业觉得在合作过程中,所合作的学校仅仅将企业看成实训所用的场地,而并没有全面充分地对企业的人才需求以及培养人才要求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解。这样一来,企业难以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中,所以导致了一些企业对校企合作过程中参与合作的主观积极性不强等问题。

(四)学校与企业在沟通中存在障碍

在校企合作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学校与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沟通障碍。以现在的具体情况来讲,我国存在着对于校企活动平台大量缺乏的问题,学校与企业进行的交流沟通不充分,比如在专业的设置、人才的培养、设置课程等方面的教学设计工作上。并且学校在合作中没有对企业的用人需求进行积极地调查了解,也没有完全按照合作企业的用人需求来实现人才的培养,这不仅导致了学校培养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不适用于企业人才需求的问题,还引发了学校与企业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合作成果不理想的问题。
二、经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循常习故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经济管理实践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具体来讲就是有一些高校经济管理教师依然在使用传统的灌输理论教学方法,仍然不停地强调学生对课程相关理论知识的机械记忆方面。

通过让学生将教材中的经济管理知识照搬到试卷上,使学生机械地记忆专业知识,学生没有对专业知识进行思考并灵活运用到实践中来。这样学生不仅缺少对经济管理知识的探索,而且更加缺乏对经济管理知识的交流体会。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学生对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

(二)教学内容不全面

教師教授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时在教学内容的方面存在着一定问题。

现阶段,很大一部分的经济管理专业教师都过于重视对经济管理理论知识的主动讲解,从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在教学中对经济管理实践知识的自主学习方面的能力,这种情况严重导致了学生缺乏学习系统性的经济管理知识。

与此同时,大多数的高校经济管理课程理论知识不仅比较传统老旧,还缺乏对最新的经济管理知识的内容的学习。为迎合时代的需求,经济管理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紧跟着经济的发展而不停地进行改进。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高校中经济管理的教学内容不再符合当今的经济发展,就会极大地影响到学生在当前的社会经济中就业与发展的问题。
三、经管专业课改的思路探析

(一)深化实施改革措施

总的来说,学校要基于现有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通过将现代化教学改革理念和内涵与之相结合,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水平人才为管理理念,全面积极地展开集各种不同特色和不同作用的多项类型于一体的实践型教学改革活动,例如“基本型实验”与“综合设计型实验”等。与此同时,不仅要将本校科研项目作为课程改革的基础平台,也要及时对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以及方法进行实时更新与合理调整。

同时,高校的经济管理课程教师更要遵循本校实际教学情况,结合具体的经管专业教学改革实际需求,来研制更高效可行的教学模式,并开发高技术含量的教学设备。为进一步在学校校企合作的改革实施中提高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学习能力,进而为实践活动的合理开展提供坚实有效的基础。

(二)完善经管专业教学设施

高校教师作为经管专业教学改革计划中的直接执行人,对教学的质量以及教学的管理都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因此学校方面必须要加强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合理引进理论和科研方向双向结合的人才管理方面的举措,以此确保高校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与经管专业教学需求相适应。并且教师自身也应该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通过定期开展再教育与实践拓展相结合的相关业务训练。学校方面也在现有设施基础上,积极按需建设与完善本校经管实验室。

举例来说,就是要打造具有功能完备、特色突出的信息化功能的教学平台,同时建立具有多方面性能的教学科学实验平台。

总而言之,通过以上的探讨分析能够得出,当前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专业性教学改革途径。在深化课程的教学方面,优化传统灌输理论知识的教学弊端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学校对于教学创新改革的反复实践探索,深刻认识到规律性和逻辑性问题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体现的重要性,在校企合作背景下辅助实现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创新改革目标在新时代要求下的实际可行性。

(本文作者单位:玉林师范学院 。作者简介:谭雁,韩国釜庆国立大学经济人文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作者:谭雁

专业课程教学经济管理论文 篇3:

经济管理专业“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摘 要: 运筹学的思想和方法在现代管理决策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为适应社会的要求,越来越多的高校经济管理及相关专业都开设了与其相关的课程。但无论学生还是教师对这门课程的感觉更多的都是一个字——“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就很多。本文针对这情况对经济管理专业开设这类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运筹学 经济管理专业 教学改革

运筹学的思想和方法在现代管理决策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为适应社会的要求,越来越多的高校经济管理及相关专业都开设了与其相关的课程。多数经济管理类的院校都把该课程叫做“管理运筹学”,是一门介乎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综合性学科,但无论学生还是教师对这门课程的感觉更多的都是一个字——“难”,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觉得难学,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觉得难教。其实无论是从运筹学的产生还是从其发展历程来看都与管理实践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但正是由于传统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足导致其成为管理中的“阳春白雪”而曲高和寡,让人们觉得运筹学只是那些运筹学家们和数学家们的事,不是我们普通管理者能掌握和运用的。这对于理论的应用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开设这类课程时就要有新的思路,以便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一、传统运筹学教学方式的不足

由于运筹学过去主要针对理工科学生开设,或是在一些重点院校的管理专业才开设,相对来说这些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好,以教授数学的方式教授这门课程存在的问题也并不突出,但现在更多的经济管理类院校为适应管理发展的需要都开设了这门课,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问题就成为取得良好教学效果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更好地解决问题,我们首先要认识到传统教学中的不足。

(一)重理论推导,轻实际应用。

公式的推导固然重要,但在有限的课堂上把时间都花在数学推导上实为不值。我认为,这对于数学专业的学生养成严密的数学论证习惯和能力是重要的,但对于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多数的理论只要能理解了为什么是这样,以及如何运用和操作就足够了。道理很浅显,对于多数人来说完全不用明白火车是如何工作和按什么原理制造的,只要能做到会买票,按时上车,到站知道下车就够了。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处理好理论推导与实际应用的关系。

(二)举例过于抽象。

实际的管理是十分复杂的,但在教学中无论是课本中还是案例中的例子都是经过高度抽象的,使得例子离现实的管理实际太远,使学生感觉学了也没用。现在由于就业压力和众多因素的影响,在学生尤其是学习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中实用主义盛行,更多的学生只对他们认为“有用”课程感兴趣,很少人能静下心坐得住。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尽量处理好教学中的抽象理论和实际管理中的运用问题。这不仅仅要求相应的教材的改进,更重要的在于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和讲解。

(三)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

由于有关量化管理方面课程的教学一向就以教师讲为主,教学方式单调,因而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学习过后的实际动手能力较弱。现行管理运筹学教学只是注重被动地灌输相关理论知识,并没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单调的教学方式必然导致学生学习兴致不够,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甚至形成“理论无用论”观点,并最终导致只懂理论不懂实践,甚至连理论也一知半解的局面。

(四)教学内容不突出,缺少教学设计。

对于一般的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讲,最关心的是具体实施操作问题,管理运筹学这门课程的内容相当多又很复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课程体系和相关课程的设置情况有选择地安排教学内容,而不能一味照搬教材。教师在教学中要搞好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而多数教师由于自己教学的习惯和为了教学的便利而很少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课程设计。

二、针对经济管理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

上述问题是当前存在于文科类院校运筹学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因此解决好这些问题是提高这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针对这些问题我作了如下初步探索。

(一)采用案例式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式教学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被很多高校教师所采用,因为这一方法在应用型的课程中教学效果确实很好,但在实际应用时采用如下两个技巧会使这种方法锦上添花。

1.学生参与收集案例。

案例教学是基于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案例的收集和选择上要形成关注的“视点”。任何内容的教学,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问题的引入极为重要。日常生活的现象、常见的经济现象、热点问题等,均是学生较感兴趣、颇为关注的问题。从这些现象引发的决策问题的提出及解决方法的探讨,是初步满足学生“实用感”心理的一种途径,能激发兴趣,增强学习动力。但学生关注的视点,教师有些时候无法跟得上他们的变化,因此,采用学生参与提供各种案例的方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共同讨论出结果对于教学来说效果是最好的,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大小案例结合运用。

在教学中我将案例区分为“大案例”与“小案例”,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与不同的教学内容下区别使用。所谓的“小案例”是指一些简洁生动的、与不同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典型或精彩的个例。教师在关键时刻及时运用,既可起到理论与实例相佐的功效,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把学生或有“出轨”的思路重新与课堂教学气氛并轨。“大案例”相对于“小案例”一般指较为综合性的信息资料,如介绍完线性规划模型的建立与求解知识之后,有关线性规划建模的相关知识内容繁多而且枯燥,单凭理论的说教很难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明确的量度,此时大案例的介入与正确使用则可使师生都获益匪浅。

(二)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作好教学设计。

自古以来教育就强调因材施教,因此只有教师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在具体操作中我主要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生的特点对课程进行不同的设计和安排,如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他们在将来的教学中会开设专门的预测与决策类课程,因此这部分内容就完全不加讲解。而对于物流专业的学生,就将仓储管理这一部分内容完全删去,因为他们会开设《采购与仓储管理》。对于管理科学专业的学生就要既强调实践又注重理论,对于一些定理就要学会推导。

(三)采用渗透型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系统性。

管理运筹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以下三种办法,帮助学生系统性地掌握并运用知识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知识链接温故知新。

作为专业课,本门课程多数是在高年级开设的,传统教学是假定学生已经掌握了深入学习的基础知识的。但在实际上,由于缺少必要的实践,学生即学过一些课程,还是不会主动地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因此,在课堂上及时进行知识的链接常常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如何建立线性规划模型时先温习相关学科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学会使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掌握新知识。

2.不断总结,加强体系的完整性。

文科学生在学习量化知识多的课程时最头疼的就是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因为他们不善于理性的逻辑思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强化他们逻辑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在每一章开始时都反复强调本章内容的层次结构、本章在整个课程中的位置,前后的知识点的衔接,学到新的内容的时候也总是指明它与其他已学过的知识的联系,以及后面的应用。这样学生逐渐养成了总结的习惯,最后多数学生都学会自己总结,知识的体系性自然而然就很强了。不仅如此,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不断增强,这有利于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

3.扩大视野延伸教材资源。

经济管理类的课程都需要大量的案例学习和经验积累。为解决学生经验积累不足的问题,我除针对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指定足够的参考书目或文献资料外,还通过教学网站与互联网的链接,引入“超星”网上图书馆、“维普”数据库等延伸教材资源,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指的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现代科学技术,主要指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及相关软件构成的体系。海因里希在《科学教育改革的蓝本》中说过:“新的信息技术对教学影响之深刻程度,要比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要大得多。”引入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是管理运筹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能帮助教师在教学中简化分析过程,寓教学于创设的情景当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管理运筹学的教学软件就能很好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是一个艺术性很强的过程,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创新,更重要的是要运用管理的权变思想,针对具体的教学环境和学生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提高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肖丹桂.季节变动分析与预测的教学探讨.统计与决策,2006.8,(下).

[2]温洪芝.《市场调查与市场预测》教学中的案例运用.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6,VOL27,(3).

[3]朱丹.“时间序列预测”教学探讨.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VOL25,(6).

[4]冯丹.提高《管理决策》教学中案例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1.

作者:冯 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外汇储备过剩经济发展论文下一篇: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