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综合绩效审计论文

2022-05-04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科技综合绩效审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以国家治理为视角,通过对基于权责发生制综合财务报告的政府绩效审计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文章发现过去的研究较多着眼于预决算政府会计制度。面对国家治理转型,政府会计权责制改革的急迫需求,目前我国的研究仍存在方法较为局限、研究内容不全面等问题。

科技综合绩效审计论文 篇1:

商业银行绩效审计探析

摘要:商业银行绩效审计既是商业银行稳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详细阐述商业银行绩效审计内涵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本文深入分析商业银行绩效审计工作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阻碍因素,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进一步开展商业银行绩效审计工作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绩效审计

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造成众多国外商业银行倒闭破产,同时也给我国商业银行加强内部控制机制带来了较强的警示作用。随着商业银行经营体制进一步改革,商业银行已具有现代化和国际化视野,绩效和价值管理等理念不断被引入经营理念,对内部控制管理不只是过去的合规性审计和舞弊审计,更要从提高资本利用率和资源配置效率角度去大力推行绩效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实施绩效审计,不仅已经成为促进商业银行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商业银行绩效审计含义

商业银行绩效审计是绩效审计在商业银行领域的应用,是指商业银行内部独立的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为评价商业银行内部各部门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依照国家法律法规、银行内部规章制度和考核标准,对其经营程序、方法、效率等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提出建设性改进意见的一种内部审计。

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绩效审计是对这个程序或系统运行的状况和结果进行评价,即对分支机构的经营绩效、部门绩效、员工绩效进行评价,并且制定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衡量分支机构、部门以及员工的工作效率,实现分支机构、部门以及员工之间公平公正的价值分配。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安排能够保证整体机构的运作有序高效,挖掘人力资本的潜能,充分调动分支机构、部门以及员工的工作激情,最大程度地促进商业银行健康高速发展。

商业银行实施绩效审计,与传统的审计方法相比更加灵活,效果更为客观、公正和全面。开展绩效审计,能够从深层次揭示银行业务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从根本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1,2]

二、商业银行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从业务角度看,涉及个人业务、对公业务和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的业务包括对私业务、对公业务和中间业务,包括贷款及其他授信业务、存款及柜台业务、中间业务和财务与会计业务等。各项业务经营的绩效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设备、资金、人员等生产力诸要素开发利用及其经济效益实现程度进行的审计,旨在分析评价企业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等经济资源的利用情况,挖掘生产力诸要素的潜力,改进要素配置,谋求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以改进各项业务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二)从组织角度看,涉及利润部门和成本部门。

商业银行绩效审计涉及到银行各个层面的部门。商业银行各个层面设置了相应的部门,每个部门都应创造价值,否则就没有设置的必要,但是并不是每个部门都能直接创造利润。我们把能创造利润的经营部门称为利润中心,把不能直接创造利润的部门称为成本中心。

对成本中心的绩效审计。大多数的管理部门都是成本中心,以各层面的信贷审批部门的绩效审计为例,其审计重点:一是经济性。部门和岗位设置、业务流程设置是否合理;各项设备配置、各项成本开支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浪费和资源闲置现象。二是效率性。能否提高信贷审批环节的工作效率;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审批完毕;信贷审批是否存在决策失误;对下一层面的对口部门是否提供信贷营销支持;检查督导力度是否到位等。三是效果性。本部门的责任目标设定是否合理,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如何。

对利润中心的绩效审计。利润中心一般指经营部门和基层行。以某商业银行市分行的绩效审计为例,其审计重点是:一是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的审计。经济增加值是指税后净营业利润扣除资本成本后的经营利润。其他关键指标完成情况一般是指账面利润、实际利润,贷款和存款、不良贷款率、贷款收益率、费用控制率等一系列的考核指标的完成情况。二是各项业务开展情况的审计,在绩效审计涉及到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中已经论述。三是人力资源利用情况的审计。审计人力资源利用是否贯彻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职工劳动积极性是否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结构分布是否合理,配置是否适当,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的利用程度和效益情况。四是组织管理水平的审计。组织管理水平的审计涉及到决策机能的审计、计划机能的审计、组织机能的审计、领导机能的审计、控制机能的审计、激励机能的审计等。

(三)从人事角度看,涉及行长、中层管理者和员工。

在必要的情况下,绩效审计还应涉及到商业银行的每个经营管理者和员工。如对部门经理、行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对员工在一定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以及晋级、升职的审计等,均可采用绩效审计的方法。

三、商业银行实施绩效审计遇到的主要阻碍因素

(一)商业银行绩效审计环境的弱势性

绩效审计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推广。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绩效审计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得到管理层人员的认可和大力推广。受传统的观念的影响,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的时候仍然把重点放在查错纠正上面,更多的是关注合规性,但是对于由于经济决策失误等造成的损失和浪费没有很好的关注和审查。

(二)商业银行审计人员素质的不适应性。

绩效审计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绩效审计的专业性与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相对低下的矛盾比较突出。由于过去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都是局限在就事论事、就账查账的阶段,还没有形成宏观地看问题,用全局观点来解决问题的阶段。在绩效审计过程中,需要审计人员具有综合性的视野和知识,同时需具备相应的独立性和业务能力,需要从微观层面的认识上升到宏观,需要具备法律、财务和经济知识,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从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商业银行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工作能力等方面与开展绩效审计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对现代审计技术较陌生;现场作业经验丰富,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专业人才较多,而复合型人才匮乏等。审计队伍整体知识结构还比较单一,商业银行的审计部门大多是具有单一知识背景的人员,或者是具有单一的法律知识,或者是具有单一的财务会计知识。人才素质的限制就使得目前商业银行还不能开展高效的绩效审计工作。

(三)商业银行绩效审计标准的多样性。

绩效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绩效审计对象的范围分散化使得绩效效标准难统一不同的审计对象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要求不一样,标准难以统一。更有甚者,在不同的条件和环境下,也会有不同的绩效衡量标准。而衡量标准对绩效审计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得出的结论。这是实施绩效审计的一大难点,给绩效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提出评价意见造成了困难。此外,绩效审计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技术,由于现代的计量、统计、计算机等技术还没有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得到有效、广泛的运用,导致了基础数据缺乏,管理经济学的理念还未得到有效运用,成本会计还不完善,数理统计技术运用不多。这些因素给绩效审计带来了最大的难点,从而导致了难以对绩效评价标准量化,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中可以灵活地选择与被审计事项相适应的技术和方法,这往往导致审计结论的差异性很大。

(四)商业银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不健全。

绩效考核指标在体系上不完整,不同级别存在偏差。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绩效考核指标在提升员工积极性的同时,在处理部门指标和全行绩效指标之间、岗位的指标和部门的整体绩效指标之间没有形成明确、量化的分解关系。针对商业银行来说,管理者报酬与其业绩低相关,普通员工报酬与其低相关,因而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普遍缺乏报酬激励,所有人的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到控制权激励(即谋求当官)上,这种畸形的激励机制衍生很多与金融企业管理常理相悖的问题,往往会以职位的高低来进行收入分配,受利益机制的影响,很多人都把热情放到升官上。[3]

四、完善商业银行绩效审计的有效措施

绩效审计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要使商业银行的绩效审计顺利开展,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良好的银行绩效审计环境。

绩效审计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一部分,作为银行管理层,应在管理活动中贯彻以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分析为基础的业务决策原则;各级部门也应将管理效益理念融入到日常职能工作中去,在合规操作、防范业务风险的同时,严格区别各项费用支出和特殊职能费用的支出,注重提升各项业务的水准、内部管理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也应及时转变审计观念,加强宣传和学习力度,一方面使审计人员学习并运用好绩效审计的理论;另一方面,使被审计对象了解绩效审计、接受绩效审计,并利用好绩效审计结果,从而为绩效审计的全面推广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试点是全面开展的积累,先进行试点,积累相应的经验和方法,探索道路,从而实现全面开展绩效审计。

(二)培养大量复合型绩效审计人才。

培养大量复合型绩效审计人才是绩效审计工作得以开展的基础和前提。加强对绩效审计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优化审计队伍结构。对于绩效审计人员而言,不但要求其具有较强的审计工作能力,更需要具有相当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为此,各商业银行内审部门应根据各自实际情况,积极广泛地组织业务培训,努力提高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通过以审代训的形式提高内审人员的感性认识,拓宽思路;二是进行绩效审计方法和技术的培训,重点提高审计人员绩效审计的能力和经验;三是进行具体绩效审计项目的技能培训,提高审计人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培训,锻造一支高素质、具备综合分析能力的复合型、学习型、知识型审计干部队伍,为开展绩效审计提供充分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完善评价体系和规则制度标准化。

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要在认真总结专项审计和任期审计中取得的绩效评价方面的经验基础上,结合实际进行研究并制定系统性、可操作性较强的绩效审计工作制度和内审评价指南,逐步建立起符合各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体制的绩效审计准则和制度依据,明确内审部门开展绩效审计的审计标准和绩效评价办法,以指导绩效审计的顺利开展。构建绩效审计定量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有效查找分析原因并进行改进,能有效对银行各分支机构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进行合理、公正、准确的评价。

(四)积极探索适合商业银行绩效审计的方式和方法。

一是大力开展商业银行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在进行绩效审计理论研究时,要注重立足于各级机构的实际,将规范研究与经验研究结合起来,及时总结试点过程中的宝贵经验,为审计实践提供指引。要将研究重点放在审计方式方法、审计证据的收集和评价、审计结果的沟通以及审计报告的撰写等方面,努力解决绩效审计操作层面的问题。二是开展绩效审计时,应更多地找出阻碍商业银行盈利的瓶颈,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银行减少损失或提高收益。三是在进行绩效审计时,应当采取定性与定量、纵向与横向、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法,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作为辅助,以增强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可信性[4]。四是在开展合规性审计的同时,充分关注涉及绩效方面的问题,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 严华、刘海利,商业银行绩效审计的初探[J]. 财经视点. 2010(1):64.

[2] 于岩,商业银行绩效审计初探[J]. 现代金融. 2008(4):14-15.

[3]石廷安,商业银行三维绩效审计及其构建[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9(04):56

[4]孔德丽、张奎喜,绩效审计: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J]. 西部论丛. 2009(08):62-63.

作者:陈培

科技综合绩效审计论文 篇2: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绩效审计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以国家治理为视角,通过对基于权责发生制综合财务报告的政府绩效审计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文章发现过去的研究较多着眼于预决算政府会计制度。面对国家治理转型,政府会计权责制改革的急迫需求,目前我国的研究仍存在方法较为局限、研究内容不全面等问题。

关键词:政府绩效审计;权责发生制;综合财务报告;国家治理

政府绩效审计是从传统审计体系中衍化出的,强调审查管理效率和效果的审计。1956年起,西方政府审计体系发生变革,逐渐从传统审计向绩效审计转变,至2017年已经基本形成以绩效审计为主的政府审计体系。而中国关于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还处于成长初期,未能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当下,我国正处于国家治理转型期,政府会计也开展了权责制改革,新的政府会计准则已经于2017年1月1日施行;这意味着今后的政府绩效审计将形成一个以预决算报告和权责制财务报告为基础的二维审计体系。为了服务国家治理转型,本文从我国对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基于权责制综合财务报告的政府绩效审计以及政府绩效审计对国家治理的影响这三方面着手,对以往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

一、关于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

1956年,第二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会议提出要检查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自此绩效审计思想开始出现。经历半个世纪的发展,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政府绩效审计体系。相较而言,国内对于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开始得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才开始萌芽,当时就有学者预言,绩效审计将成为我国未来政府等行政事业单位审计的发展趋势和主要方法(王会金,1993)。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与国际接轨,对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也全面展开。有关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方面。

(一)有关政府绩效审计内容的研究

有关政府绩效审计内容的研究多为纯理论研究,主要以分析发展制约、对比国内外现状以及提出改进对策等为主。梁斌,罗文洁(2012)认为随着我国政府绩效管理体系的不断改革与变化,绩效审计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然而我国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与西方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王会金(2014)指出,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在国外后新公共管理运动过后,存在多个可以创新之处;在协同审计方式方面,应该建立相互匹配协调的行政制度,另一方面还应该更加重视政府绩效审计的结果公开。王超(2014)、谢慕廷(2015)和王丽娜(2016)借鉴美国、英国和德国的发展经验,认为西方国家的立法型绩效审计模式能够使政府绩效审计更为独立和公开,提出要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立项阶段的绩效审计、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和评价体系的建设以及提高公众参与度等对策来完善我国政府绩效审计体系。王会金(2010)对我国的现行体系进行SWOT分析,认为我国社会经济水平较低、制度发展不完善,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在分析了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的优势和特征后,提出我国绩效审计的范围应该包括公共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公共投资绩效审计、金融绩效审计、政府采购绩效审计、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人力资源审计。吴蒙(2015)以深圳为例,对其政府绩效审计进行分析,较为创新地提出当下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存在审计建议避重就轻、绩效审计的时间效率较为低下等问题;然而提出的政策性建议并无突破创新之处,在实践性方面还有所欠缺。

关于政府绩效审计内容的研究多以纯理论分析为主,是我国实行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依据和支撑,但由于过去政府绩效审计在实践中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相关研究较为缺乏实践上的证据支持,对于当下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改革虽然能起到理论上的指导意义,但无法建立实际应用的具体指导细则。

(二)有关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研究

目前国内对于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大都基于预决算政府会计体系,并不适用于现今的政府会计权责制改革,而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也较多依賴于平衡积分卡,缺乏创新。宋常(2010)认为可以效仿《巴塞尔协议》构建一个基本的评价体系;然而文章中并没有建立一个具体的指标体系,只是规范了绩效审计的目标、范围等。吴勋(2011)则认为,我国转型期政府绩效审计有着理论基础薄弱、技术支撑和人员配置达不到要求等实施瓶颈;在构建评价指标时应该突出预算绩效,并制定了量化指标和测算方法。然而在我国政府会计权责制改革的当下,以预算审计为主的绩效审计显然是不能满足政府审计发展需求的。付同青(2008)把平衡记分卡与政府绩效评价相结合,设计了相应的平衡记分卡评价指标,但是未能给出量化评价指数。王如燕(2009)着重研究了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她基于“PSR压力—状态—响应”框架,运用环境优值与协调系数相结合的模型和基于人工神经网络BP的模型,突破性地提出了绿色GDP概念,建立了一套政府环境绩效审计标准和评价指标;迄今为止是国内研究政府环境绩效审计领域指标体系建立较为健全和详细的研究。高卫华(2015)的研究则是出具了较为详细的指标体系框架,他根据2002年财政部颁布的《国有资本绩效评价规划》和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课题组制定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平衡记分卡的方法,对政府的整个预算过程制定了包括五个方面的16个指标。

总的来说,由于目前国家治理处于转型期,政府会计也正处于改革中,适用于当前国情的政府绩效审计研究较少;研究方法也较为匮乏,对于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仍是以平衡记分卡评价方法为主,没能引进更多更好更新的方法。因此现存文献对于构建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研究还是存在较多不足的。

(三)有关政府绩效审计影响因素的研究

欧阳华生和余宇新(2009)认为人均国民收入、教育指数和基尼系数对绩效审计制度的发展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即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越高,政府绩效审计制度越能得到发展。李素利(2013)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审计人员素质、政治、法律、经济和信息等因素的改善都能对政府绩效审计起到积极的正向作用,其中审计人员素质这一因素的影响最大,因此建设绩效审计的法律制度、加强培养审计人员素质对于发展绩效审计非常必要。

纵观我国有关政府审计的研究可以发现,虽然目前学界已经形成绩效审计的理念,对于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也已经开始,但是与西方相比仍旧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没有形成一个完整地能够投入使用的理论基础和评价体系。可见,我国的绩效审计目前处于初级阶段,在法律上缺乏依靠和规范,在实施上存在难度和制约。

二、基于综合财务报告的绩效审计形成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的政府会计, 2015年才明确提出要编制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出台了政府会计准则,并自2017年1月1日起实施,这意味着今后的政府会计将形成“预算—财务”二维政府会计体系,因此基于综合财务报告的绩效审计也必然形成。然而基于权责制的政府绩效审计,目前仍是一个空白的研究领域。但路军伟和陈希晖(2006)已经预言,政府会计改革,引入权责制,能够提供更多的财务、成本信息,可以将一个项目作为审计主体,达到更好的绩效审计效果。由于学界还未将权责制综合财务报告和政府绩效审计相结合进行研究,因此现有文献中仅有对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问题的研究。刘小兵、徐曙娜(2015)参考并罗列了2012年财政部出台的《2011年度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办法》中的一些编制办法,但未出具创新研究。王彦(2015)则设计了较详细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编制方法,认为应该对于现行收付实现制核算中空白的部分进行资产评估、甄别登记,诸如公共基础设施、由政府承担偿还的企业负债、政府投资的企业股权、政府财政和政府单位借入款中应付利息的负债和费用、政府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折旧摊销等期间费用以及部分政府债权资产等;那么根据这些综合财报编制研究的归纳总结,就能服务于基于综合财务报告的绩效审计的研究。

在政府大力推行权责发生制的政府会计的当下,利用权责发生制财务报告进行政府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政府财务报告的编制目前还未出台一个确切的政府会计准则,基于权责发生制综合财务报告的政府绩效审计同样也是一个未有人涉足研究的空白领域。

三、政府绩效审计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作为反腐倡廉的一个重要工具,政府绩效审计是服务于国家治理的基础工具和重要一环。政府绩效审计能够起到对政府管理的协助作用;例如对政府负债、公益组织或进行地域性的绩效审计,能促进政府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的进步(Miller,2016)。目前正值国家治理转型期,政府和学界对政府绩效审计都产生了足够的重视,但现有文献仍是以预算制度下的政府绩效审计对国家治理的影响为主,并没有与权责发生制的政府财务报告相结合,这显然是不符合我国政府审计的发展趋势的。李晓慧(2015)认为政府绩效审计对国家治理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在划分审计范围时没有很好地分清政府和市场,没有发挥政府审计应有的战略指导作用;在政府低效或不作为等重点问题上也缺乏足够的关注。而王会金(2014)认为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绩效有改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评价指标、理论体系的不完整,这样的作用还无法得到有力的证据支撑。总的来说,政府绩效审计对国家治理能够起到积极作用这一观点,是被学界普遍认可的。

四、总结

近阶段,我国政府会计出现重大改革,基于预决算政府会计的绩效审计的研究就无法满足政府会计改革的需求。而过去的绩效审计研究中使用的方法以平衡记分卡为主,缺乏新方法的引进。综上,作为国家治理支柱和基石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绩效审计,其发展和相关研究存在诸多制约;学界也未将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绩效审计和国家治理三者相结合。在我国国家治理转型期的关键时刻,研究国家治理视角下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绩效审计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王会金.试论我国行政单位绩效审计的理论与实践[J].审计与经济研究,1993(04).

[2]梁斌,罗文洁.论政府绩效管理与绩效审计[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02).

[3]王会金.国外后新公共管理运动与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创新研究[J].会计研究,2014(10).

[4]王超.国外政府绩效审计的经验与启示以美國为例[J].科技广场,2014(12).

[5]谢慕廷.国外政府绩效审计的启示[J].审计月刊,2015(02).

[6]王丽娜.论国外绩效审计经验对完善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制度启示[J].财会学习,2016(06).

[7]王会金.国外政府绩效审计评析与我国绩效审计战略[J].会计研究,2010(05).

[8]吴蒙.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5.

[9]宋常.中国特色绩效审计制度体系探索[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06).

[10]吴勋.绩效审计实施瓶颈、技术支撑与治理机制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02).

[11]付同青.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政府审计绩效评估指标构建[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03).

[12]王如燕.政府环境绩效审计标准及审计评价[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13]高卫华.国家治理体系视角下的我国政府绩效审计优化[D].兰州大学,2015.

[14]李素利.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J].审计研究,2013(02).

[15]刘小兵,徐曙娜.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J].中国财政,2015(01).

[16]王彦.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一项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J].中国财政,2015(03).

[17]李晓慧.政府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的绩效考察及其提升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5(03).

[18]路军伟,陈希晖.政府绩效审计与政府会计改革的互动关系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06).

[19]Miller, William D.Government Performance Audits Assist Program Managers[J].The Journal of Government Financial Management,2016(02).

(作者单位:邹牧云、李靠队,江苏大学财经学院;殷文玺,镇江市财政局国库处。李靠队为通讯作者)

作者:邹牧云 殷文玺 李靠队

科技综合绩效审计论文 篇3:

浅谈高校开展绩效审计的思路和建议

摘要:基于我国近年来高校教育资源投入不断加大的背景并针对高校的特点,本文对高校开展绩效审计的方式进行探索。首先介绍了绩效审计的概念和高校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然后提出高校开展绩效审计的思路;最后提出了高校开展绩效审计的建议,以促进高校绩效审计的开展。

关键词:高校 绩效审计 思路 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提高对教育的重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资源投入不断增加。绩效审计是现代审计的重要形式,在高校开展绩效审计有利于监督教育资源是否合理使用,并能够对教育资源使用绩效进行客观评价,对于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绩效审计概述

(一)绩效审计的概念

“绩效审计”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48年,由阿瑟·肯特在美国《內部审计师》杂志上发表的《经营审计》一文中提出。1977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利马会议上发布了《利马宣言-审计规则指南》,其中指出绩效审计是一种对被审计单位履行其职责时,所使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的审计。对于高校而言,绩效审计是指学校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据有关法规和标准对学校内部经济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查和评价。

(二)高校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1.评价高校教育资源使用效益的需要。目前,高校开展的审计工作由传统的财务审计占主导地位。财务审计的目标是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作出评价和鉴证,但财务审计却难以全面回答资源分配和使用效益等问题。所以,当传统的财务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要围绕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延伸和拓展。绩效审计是在财务审计确认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真实可靠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目标是针对资金和资源的使用效益作出评价。与财务审计相比,绩效审计更注重审查投入产出是否符合绩效最大化原则,更加关注资金使用和资源分配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高校开展绩效审计,有利于对教育资源使用的效益进行客观评价。

2.高校提高管理水平和促进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大,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涉及的教学单位、行政处室、后勤服务单位和附属医院等组织机构也越来越繁多复杂,如何加强多部门多组织的管理工作,是新时代下高校建设的重要议题。绩效审计关注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等情况,能够及时指出并加以纠正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高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建立健全高校管理制度,提高高校管理水平。[1]

3.监督和制约权力运行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要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高校开展绩效审计有助于对权力运行进行监督。通过对重大决策行为实施绩效审计,着重分析重大决策行为是否可行,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有无未经班子成员集体讨论的情况存在,因被审计者决策不科学、不民主、不合理而造成高校教育资源流失或损失浪费等问题,可以对被审计者的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和监督。[2]

二、推进高校开展绩效审计的总体思路

(一)基本理念

高校要更新观念,以树立全面、科学的绩效审计思想为先导,把审计工作的重点逐渐由合规性审计转向绩效审计上来,以绩效审计新观念推动高校审计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重点,加强教育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的考核和评价;以建立合理完整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突破口,借助评价体系来评价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果,把绩效审计引向科学规范的发展轨道;以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建设为契机,使绩效评价工作有坚强的制度支撑,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3]

(二)基本原则

高校在逐步推进绩效审计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四条原则。一是要处理好微观与宏观的关系,做到从微观项目入手,从宏观全局来分析问题。[4]二是要处理好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关系,把影响高校事业发展和教育目标实现的问题真正揭露出来,提出针对性强和操作性高的审计建议。三是要处理好经济效益和师生利益的关系,要优先考虑师生利益,并兼顾经济效益。四是注意经验的积累,不断探索和完善适用于高校实际和服务于高校发展的绩效审计制度和方法。

(三)推进重点

高校在选取开展绩效审计的项目时应遵循可行性和重要性原则,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主要宜选取以下三类项目。一是对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开展绩效审计。高校的重大科研项目不仅涉及的资金量比较大,而且受到的关注度较高,应当及时对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二是对涉及面广的、与教学活动和学生权益紧密相关的项目开展绩效审计,如对高校的课堂教学设施、实验教学设施、学生文体活动场所等设施的开放程度及利用情况等。三是对高校的大型建设项目进行绩效审计。随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不少高校为了适应办学需要兴建了新校区和教学实验室,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投入所产生的效益如何,也极需要从绩效方面予以考核和评价。此外,高校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或上级要求,对高校的部门或者附属单位等进行绩效审计。

三、高校开展绩效审计的建议

(一)提高对绩效审计的重视,将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有机结合

开展绩效审计能够对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由于绩效审计是涉及多个环节的综合全审计模式,[5]开展起来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和多个单位,高校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和意识,在内部形成重视和支持绩效审计的氛围,才能使绩效审计的顺利开展得到保障。高校审计部门要理解实施绩效审计的紧迫性,切实推进绩效审计。不可否认,在现阶段,财务审计仍是大多数高校审计工作的重要任务,但审计部门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有机结合起来,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在进行财务收支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等审计业务的同时开展绩效审计工作,使审计工作不仅反映真实性与合规性问题,还体现出对绩效的评价。长此以往,随着审计部门对绩效审计工作的不断探索实践和经验积累,高校审计工作的重点将逐步从财务审计转移到绩效审计上来。

(二)完善制度法规,制定操作性强的绩效评价指标

高校应着力加强绩效审计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积极制定及完善绩效审计的实施细则与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是绩效审计开展的前提条件,也是作出审计结论的客观依据。构建科学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高校要随着形势的发展对指标体系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在构建时,可以先构建若干基本通用性指标,再根据审计项目的特点设置一些个性化指标。高校设计的评价指标还应最大限度降低评价人员的主观判断,以免影响审计结论,力求评价科学客观。具体高校可从经济性指标、效率性指标和效果性指标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设置。下面主要针对高校中的教学单位,对绩效审计设置的一些通用性指标进行举例。

1.经济性指标。高校的经济性指标一般可以根据经费的来源结构、经费支出的合规性和经费结余情况进行设置,如经费自给率、经费结余率以及经费支出增长率等。

2.效率性指标。效率性指标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指标主要對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行考察,如师生比、教师占全体教职工比、教师人均科研经费及获奖数等。

第二类指标主要关注财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如生均经费、业务费占教育事业费比重及人员经费占教育事业比重等。

第三类指标主要衡量物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对高校而言,教育物力资源利用效率,是指教育活动物化劳动的占有和消耗程度,它是教育活动的物质技术基础,主要包括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和材料等。物力资源利用指标主要有教育设备利用率、学校校舍利用率等。

3.效果性指标。效果性指标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教学效果指标。但由于教学活动的特殊性,仅通过定量指标来评价教学效果是片面的,还要通过教育界专家的帮助来提高对教学效果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目前,高校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一个较为简便的方法,即借鉴已有的普通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和中国大学排行榜指标体系,从而对评价指标进行设置。

二是人才培养质量指标。由于人才培养质量还难以完全量化,可以通过一些指标间接反映学生培养质量,如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生均占有高级职称教师数、生均图书数量等。

三是高校各项事业的计划完成率。该指标主要考核高校完成国家下达的各项招生计划和科研计划的情况,可通过计算学生招生计划完成率、科研计划完成率等来进行评价。[6]

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高校审计部门还要注意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充分沟通协调,根据审计项目类别和单位特点,合理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和计分方法。

(三)加强审计队伍自身建设,支持审计人员多渠道提高技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23日召开的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的要求,绩效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知识储备充足、实践能力高的审计人员,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近年来,高校的用人机制已相对健全,招录审计人员一般通过组织人事部门公平公正公开进行。同时,高校对应聘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相比其他单位,高校吸收的审计人员一般具有学历较高、知识储备更充足等特点。但由于绩效审计涉及面广、业务内容多样化等特点,审计人员要与时俱进保持学习。对此,高校要建立健全审计人员的学习培训制度,使审计人员能够定期得到相关专业技能的培训。将培训交流与审计实践相结合,确保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都得到及时更新,满足绩效审计工作需要。

由于高校绩效审计的审计对象往往是某个科研项目或是某个部门,要做好这类项目的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自身对项目的目标、内容以及部门的运转、业务流程比较熟悉。如果等到开展绩效审计工作后才开始对被审计项目或部门进行接触了解,必将影响审计工作的效率,甚至可能因为了解不够深入影响审计效果。因此,“功夫在诗外”,高校应为审计人员创造有利的工作氛围,为审计人员提供到学校其他部门轮岗学习工作的机会,使审计人员事先就对各部门开展工作的情况以及学校通盘的运转情况都心中有数,必能使绩效审计开展得更加顺畅。

(四)坚持科技强审,积极推进大数据审计,加强信息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要坚持科技强审,加快推进数字化审计平台建设”。在大数据环境下,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是落实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精神的必要举措,也是开展绩效审计的必然要求。高校要加快审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提升审计部门的大数据审计能力,并针对绩效审计的特点,着力开发相应的计算机软件,使审计方法、技术和手段都能跟上绩效审计发展和时代的要求。此外,高校还要积极推进大数据校园建设,逐步统一数据的报送标准、参数格式和校验工具等内容,使高校各项管理活动有坚实的数据基础,为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罗文,吴军,张爱袖.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绩效审计探讨——基于内部审计视角[J].会计之友,2016,1:118-121.

[2]罗红霞.高校开展绩效审计的现实意义、难点与对策[J].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1(3):45.

[3]刘晓华,刘琴,马晓霞.基于绩效审计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及对策[J].财会通讯,2015,34:93-94.

[4]刘家义.刘家义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登)[J].中国内部审计,2009,2:7.

[5]林德操.创新发展要求下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内部审计机制探讨[J].邵阳学院学报,2018,17(3):10-13.

[6]罗文,吴军,张爱袖.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绩效审计探讨——基于内部审计视角[J].会计之友,2016,1:118-121.

作者单位: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黄钰菁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印度证券投资发展论文下一篇:高校党建绩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