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农业旅游发展论文

2022-04-23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体验式农业旅游发展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体验式农业迎来新的成长浪潮。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包头市现有体验式农业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其发展现状,发现其中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为相关企业提供参考,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体验式农业旅游发展论文 篇1:

体验式景观视角下的乡村景观营造研究

摘要:随着体验式经济浪潮的发展,景观设计中的体验性变得愈加重要,在这种理念的推动下,乡村的景观与体验相结合变成一种趋势。文章通过居民信息采集与实地勘测的调研方法,利用CDTA可视化研究分析,揭示体验的潜在维度。通过绘制乌镇横港村的体验地图,了解村庄的各方面特征,总结出体验式景观视角下乡村景观生态、生产、生活三个板块景观营造途径与特点,为现阶段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更多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体验式景观 乡村景观 营造途经 研究方法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自城鎮化以来,乡村旅游的发展如火如荼,乡村生活既可以满足城市居民脱离城市的喧嚣、回归田园的精神需求又可以享受乡间有机蔬果的物质需求。而相对于传统的旅游购物、走马观花的旅游方式,现代人更加侧重于乡村旅游的体验感。乡村景观作为乡村的主要载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以体验式景观视角分析乡村景观的营造方法为文章重要内容。

一、体验式景观的理论研究

(一)相关概念

体验式景观以最根本的体验实体——户外环境——作为起点,以人类活动行为无法与空间环境脱离的认识为基础,在户外场所空间维度中必须重点突出人类的体验维度。体验式景观采取的方法是在空间理论上形成关于体验的概念,更多地使用“自下而上”的户外空间设计方法,关注场景中的细枝末节并研究这些细节如何影响大场景的体验特征。为此,体验式景观将人类体验的各个方面与其空间结合起来,并研究一种方法,对现有的和计划建立的户外空间设施的体验特点进行诠释。

(二)理论追溯

体验式景观在理论上的一些依据最早追溯到林奇的时代(1960年),人们开始以设计决策的方式将人类体验与空间环境联系起来,这是体验式景观理论的起点。此后,美国心理学家迈耶·斯皮瓦克为《建筑论坛》(1973年)撰文,其中指出空间与场所之间的重要区别,他认为“正是人们在空间里的所作所为将该空间变成了一个场所”,他将典型场所定义为人类的行为心理机制与产生这种机能的特定环境的相互融合,同时补充了一个显形的人类体验维度,这为最终发展为场所理论奠定基础。环境心理学家斯蒂芬和雷切尔·卡普兰在罗伯特·瑞安推荐著作《以人为本》(1998年)提出,人们已经意识到环境心理学研究成果与价值,但是还不能将研究资料简单转化为可取材料。对此,卡普兰夫妇采用《建筑模式语言》中的结构作为框架,同时采用了他们自己的模式和主题矩阵,将相当复杂的关于入境关系的概念浓缩精简为一系列制图原理,刺激了体验式景观的发展。将各种体验的多样性压缩为中心、方向、过度和区域四个宽泛的主题,构成体验式景观的研究框架。

二、CDTA可视化研究方法

(一)CDTA词汇形成

在体验的四个领域中心、方向、过度与区域中,中心点与定位体验有关,方向与对连续性和广度的认识有关,过度涉及感觉所受到的变化,区域涉及范围更广的环境协调感。四个术语的首字母组成缩略词CDTA,CDTA为形成一门能将体验维度与空间维度联结起来的语言奠定了基础。

(二)CDTA符号概念

中心(Center)即为某些环境可以使我们产生强烈重要定位的属性,这种属性是可预知的。中心是能够产生此处感与邻近感并在主观上占有重要意义的位置,特点包括:能够看到远处景色、具有过度的特征、位于能够吸引过路者的路线上。这些特征出现愈多,中心感愈明显。中心具有三种类型主要为社会意象力、社会交往及复建作用。

方向( Direction)为产生彼处感之后在主观上具有延续性的感觉。方向的要素主要包括动态要素与包围要素。动态要素具有一定的节奏感,主路线清晰明确。包围要素主要有地面环境的线性性质与歪斜的外立面。

过度(Transformation)为心境、氛围或者功能产生变化感觉的在主观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变化点或变化区域。过度的特征包括:空间集中或空间扩展、材料,颜色,外形等发生的变化。

区域(Area)为产生一致感和包围感在主观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领域(如图1)。

三、乌镇横港村的体验式景观应用研究

(一)村落基地概况

横港村,位于浙江省桐乡市乌镇镇东南部,申嘉湖高速出口附近,南接龙翔街道正福村及金牛村,东邻乌镇镇西浜村和白马村,距桐乡市区约12公里,距离乌镇5公里,交通畅通无阻(如图2)。距离周围城市杭州、苏州、上海、嘉兴较近,便利的交通为横港村发展提供契机与优势。

基地所在范围位于村域的南部,占地面积400亩,区域范围内有大面积农田,约占区域面积的75%,主要种植水稻、桑树等,资源丰富,乡土气息浓重(如图3)。近年来,横港村实行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开发乡村旅游价值,利用横港村交通、资源、人文等优势吸引周边游客,通过对横港村体验式景观分析探讨出适合横港村乡村景观营造的方法,更好地为乡村建设提供新的模式与途径。

(二)村落体验式景观分析

横港村体验式景观中心:横港村形成中心感较强的地方为河流两岸的地带,以三座石桥的连接部分为横港村基地区域内的中心点,社会意象力主要为某种设施,或者比较显眼的物理特征以及具有社会意义的地方,比如入村口汇福亭、村落中心周木桥以及基地东侧较少人使用的石桥。这三处为区域范围内有显著物理特征的场所。社会互动主要为在一定空间内形成社会交流互动的场所,比如有提供休闲座椅、具有等候、交流的特征。基地范围内的社会互动主要体现在村民的庭院空间及较少的河道公共场所。基地范围内提供的公共场所较少,村民主要的互动集中在自己的庭院空间,庭院为乡村的互动、交流主要场所,同时具有农作、饲养、手工的主要功能。复健作用主要是让人产生身心愉悦,舒适隐蔽,比如大自然的树木、河流等。基地范围内的复健作用则显然集中在河道两岸以及大面积的农田景观(如图4)。

横港村体验式景观方向:基地范围内的如村口为区域内第一个产生方向感的场所,入村道路宽约5米,道路两侧树木茂盛,产生一定的方向感。河岸的走势也是产生方向感的原因,通过对基地范围内的驻足拍摄与记录,区域内驻足点较多的地方为河岸两侧建筑较为密集的位置,视野较短,适合设立亲水平台及民俗体验的活动场地。农田景观视野较广,驻足点集中与靠近农田的主道路,适合设立具有远眺效果的观景台及农田休憩场所。

横港村体验式景观过渡:在材料、质地、色彩、外形、方向上有明显变化的都是阈值的体现。横港村的阈值如入村瞬间、石桥材質、桑园色彩、农田色彩等。横港村的过渡区域主要为如村口从外部进入村庄的心理过渡区、走过石桥从河流北岸村庄聚落到河流南岸建筑聚落的过渡区、基地西侧建筑逐渐消失进入农田的过渡区、河流南岸居民宅院与桑园的过渡区、村庄整体建筑聚落与基地南侧农田的过渡区。在产生过渡感的区域设计是则应该注重人们心理上的接受程度及视觉上的舒适度,产生一种自然而然、和谐统一的体验感。

横港村体验式景观区域:横港村产生一致感及包围感的地方从空间上有建筑群体区域、农田区域、桑园区域等较为围合的区域(如图5)。

(三)乡村景观设计营造途径

通过对横港村体验式景观分析,将问题归纳为生态、生产、生活三个板块,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如图6)。

1.生态板块——打造沉浸式乡村旅游

针对村庄河道、建筑及植被景观进行整理发现,村庄具有社会复建作用的河道景观污染较为严重,无法带给人身心体验上的放松与氛围。基地应加强河道整治,丰富河道景观层次,种植具有观赏性的如桂花、枇杷、美人蕉等多样植被,策划“寻找植物”、“亲水平台”、“水上集市”等活动方式,展开田园教育、寓教于乐、沉浸购物的亲子娱乐体验。同时利用生态净化水质环境,提升河岸水景效果。建筑方面主要针对破旧建筑、庭院空间进行设计。对破旧建筑及标志性建筑按照修旧如旧的方式保护修缮;对基地范围内体验感较强的具有社会互动作用的居民庭院空间进行美化,打造美丽庭院样板,并选择个别民宅进行短期租赁,使城市游客真实感受乡村庭院美景。

2.生产板块——营造情景式智慧农田

农业生产板块现阶段问题为农业生产多样性较差、农业运输落后、农产品滞销。横港村的产业基地环境主要以农业为主,适宜开展情景式的智慧农田模式。以“共享理念+横港农田”为切入点,整合横港村农业生产资源,进行农机共享、农事共享、人力共享、物流共享。在基地范围内提高农产生产多样性,打造蔬菜农田即景观,开展“割麦子”、“稻草人”、“摘蔬果”等,借助乡村秀美的自然风光,设计多样农业旅游活动形式。同时推出“一小时蔬菜”模式,有机蔬菜供应可自助式采摘或订购上门,供应周边一小时经济圈城市人群,解决农产品滞销的问题。

3.生活板块——感受体验式精品农庄

乡居生活的现阶段体验感主要问题为河道环境较差、道路规划较窄、石桥受损严重及闲置房屋较多。基于生态层面的优质环境及生产层面的农事体验,生活板块则营造注重感受的体验式精品农庄。通过改善建筑内部空间与交通游线,整治村庄基础设施,对闲置建筑赋予功能,如“桑蚕体验馆”、“共享厨房”、“丝绸体验馆”等具有体验参与性、能产生景观互动的空间。把当地特色风俗文化与农庄充分结合,深入挖掘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内涵,以文化来支撑农庄的发展,营造传统的体验式农庄生活氛围。

总结

体验式景观作为一种设计研究方法,以探讨户外景观与人的整体关系,强化人类体验维度的感受。同时融入环境心理学与行为学进行交叉学科支撑,对景观设计有一定的研究方法的指导,为设计提供体验式景观数据参考。文章在第一部分对体验式景观理论溯源及相关概念的阐述,厘清概念界定及理论研究。第二部分主要针对CDTA研究方法进行概念阐述,对中心、方向、过度、区域的四个范围的特点进行解析。第三部分则对乌镇横港村作为案例应用研究,直观了解村庄特征性质与乡居生活,利用CDTA独立尺度上的空间体验进行归纳总结,将体验感可视化分析,清晰每个地块的现状与用地功能,在设计中遵循场地属性,并提出乡村景观营造的三种途径。.

参考文献

[1]凯文思韦茨伊恩西姆金斯体验式景观——人、场所、空司的关系[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28-48

[2]李珊体验式景观设计[C]河北农业大学2014 36 42

[3]杨小军袁政张佳佳等基于非遗传承活态保护的乡村景观环境概念设计 以长兴县顾渚村为例[J]设计2015.(19):1618

[4]冼宁岳永超农业生产景观设计思考与对策——以朝阳尚志村为例[J]设计2016,(13):28-29

[5]宋子章环境美学视域下乡村景观设计初探[J]设计2016,(07):50-51

[6]石琳体验式设计在景观示范区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Ol):107

[7]瞿飞许先升付晖关于景观体验的研究[J]山西建筑2014,(02):210-212

[8]许砚梅周韫慧体验式乡村旅游景观营造探究[J]景观设计2016,(04):108-109

作者:李宇

体验式农业旅游发展论文 篇2:

电子商务背景下的体验式农业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体验式农业迎来新的成长浪潮。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包头市现有体验式农业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其发展现状,发现其中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为相关企业提供参考,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电子商务;体验式农业;发展对策

旅游业作为五大幸福产业之首,不仅拉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成为人们生活品质跃升的显著标志。随着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旅游的认知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被誉为21世纪新兴产业的体验式农业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体验式农业通常称休闲农业或旅游农业,是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活于一体的,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新型业态。随着电子商务的繁荣,农村经济的发展遇到了新的历史机遇,体验式农业也将迎来新的成长浪潮。

1、研究意义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代表的农村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2016年以来,农业部、财政部等多部委相继出台扶持政策,助力一村一品产业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研究体验式农业不但能有效地拓展农业的生产性、生活性等功能,为农业增效、为农民增收、为农村增色、为旅游增值,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促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旅互动,提高幸福指数,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项目以现阶段内蒙古包头市区域内现有的体验式农业进行现状分析和深入研究,发现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制约行业水平提升的影响因素,并且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解决对策和发展思路,挖掘其发展潜力,以吸引城市消费者在现代化的今天“返璞归真”走进大自然享受健康生活。

2、体验式农业发展的社会背景

包头市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和重要的农业基地,地域上处于黄河上游和渤海经济区的交汇处,南临黄河,东西接土默川平原和河套平原,阴山山脉横贯中部,地理位置对发展农业十分有利。城市采用“一心、两带、多片区”的城市规划和“一轴两心多点”的市域城乡空间体系,更好的带动城市全面特色发展。城市整体规划良好,公路交通、公共交通、私家车保有量都逐年发展增长,对包头市边缘区域发展体验式农业起到带动作用。包头市还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经历多次人口迁徙,形成晋商文化、走西口文化等独特韵味。2016年全市实施重点旅游项目24个,完成投资32亿元,实现旅游总收入403.4亿元,随着文化旅游的走俏,包头市达茂旗、白云鄂博等地的文化旅游节也越来越受欢迎,前来旅游的游客还可以品尝到特色饮食,包括莜面、铁锅焖面、手把肉等。2017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853.7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889.O亿元,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50%。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截止2016年底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95万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到2.863万元,消费能力不断增长,消费者对本土旅游的消费类型也更倾向于休闲体验式的产品和服务,与此同时电子商务的兴起也为经营者和消费者带来便利,更有利于体验式农业的发展与进步。

3、体验式农业发展的驱动因素

3.1气候条件

包头市辖区面积大、地域广阔、景色秀美、气温适宜,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风雨适宜,夏季凉爽。一年四季分明,光照热源充沛,全年日照时数达3000小时以上,是全国日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并形成了景观各异的农业生态空间,具备发展体验式农业的天然优势。

3.2旅游资源

包头市旅游资源丰富,北有青山朦胧辉映,南有黄河玉带环绕,西有梅力更山水相连,东有美岱召古朴典雅,赛罕塔拉城中草原更被誉为城市氧吧,这些特色迥异的旅游资源不仅为体验式观光农业的发展增强了吸引力,也推动了区域特色文化的发展,如:南部临黄河片区多以垂钓、吃现打黄河鱼为特色;北部草原以骑马、吃蒙餐为特色;城市周边的体验式农业旅游则以采摘、农场活动、农家乐为特点。

3.3政策扶植

2017年全国两会中,国家旅游局提出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乡村旅游、旅游扶贫等旅游业发展指导意见。正在建设的呼包银榆经济区为包头市产业转型和现代产业体系尤其是第三产业的构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包头市电子商务行业发展方兴未艾,政府部门不断推出电子商务、农村电商扶植政策,探索西部地区电子商务“弯道超车”的新路径。

4、体验式农业的发展现状

包头市的体验式农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由原来单一的经营模式发展到现如今多种不同模式及类型。有以集自然环境资源为一体的湿地休闲观光型,如小白河湿地周边发展的体验式农业;有功能设施完善的农庄型,如青乌企业,实现了从养殖到餐桌的一体化;还有以旅游文化为主的旅游型,如希拉穆仁草原,为体验式农业附加了文化理念,提升了相关产品的价值。

经过项目组成员的调查发现,包头市现有体验式农业的经营模式主要以合作社和个体经营为主。其中合作社又分两种模式,一种为“生产在家,服务在社”的模式,是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以土地自愿入股参与分红,以信步闲庭采摘园为例,目前入股合作社农户70户,采用集中管理,指导雇员生产种植的方法,既保证了全年都有应季的采摘产品,又解决了产品与市场需求不符的问题,既降低了種植风险,又推动了合作社的发展;另一种为“个体经营,集体监管”的模式,是以“经营个体+信息技术共享+监管”的形式为经营个体提供技术培训和产品质量的监督与检验,剔除不达标产品,筛选出质优味美的产品,达到绿色食品认证的标准,以美林采摘经营个体为例,通过参与合作社,获得科学的种植技术与完善的管理手段,不仅提高了产量,还使产品质量有了质的飞跃,符合了高端市场的需求,提高了客户黏性,尤其是其草莓产品,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相比之下,个体经营商户如东河区东部的虎啸山庄、南海公园附近的哈哈乐等体验式农业虽集采摘和农家乐为一体,但由于地理位置较偏远,竞争优势不强,采摘项目只作为副业,对于本次调查参考价值较低。

5、体验式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1政府部门职责不明确,缺乏引导

处于起步阶段的体验式观光农业,尚待专门的行政管理部门的鼓励、支持和引导。而且政府部门关于体验式农业的发展目标、建设标准尚不明确,相关项目出现审批流程不清晰、园区建设无规划、无品味、无规模等现象,不能有效的结合和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民俗文化资源。由于政府的管理主体不明确,缺乏相关的监督和管理,使得一些投机者借发展体验式农业之名骗取政府优惠,进行违规建设或占用土地资源,影响体验式农业的健康发展。

5.2经营模式缺乏创新,管理机制不完善

相关经营者在规划与建设体验式农业项目时,未充分进行前期调研与市场细分,面向人群不明确,发展方向模糊。经营者缺乏品牌意识,也未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产品销售渠道单一,导致农产品的附加价值普遍偏低。同时,商家宣传不到位,缺乏对消费者的正确引导。此外,管理机制不完善,缺乏培训意识,人员素质低等问题易造成资源不必要的浪费。

5.3消费者辨识能力差,缺乏维权、互动意识

互联网经济时代,铺天盖地的广告信息无处不在,都需要消费者去甄别、筛选。然而,大多数消费者被动的接收各种各样的信息,不加思考的认同习惯,致使消费者对一些事物的认知产生一定的偏差。此外,部分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产生不满情绪时,不主动与商家进行及时的沟通与协商,消费者自身的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也使经营者难以得到宝贵意见和建议,从而难以提升服务质量。

6、体验式农业的发展对策

6.1统筹规划,因地制宜

发展体验式农业,要统筹规划,加强引导,因地制宜,各地区要认真分析影响体验式农业发展的各要素,科学规划建设园区,符合市场需求,发展能够突出当地特色的体验式农业,使整个包头市地区形成北有草、南依河沙(黄河和沙漠)、西靠山、东托湖的各具区域特色的生态体验式农业发展区,挖掘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经济作物等,避免大同小异,提升区域经济发展魅力,逐渐形成一定的产业链聚集区,共享公共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休闲旅游农业产业链,促进体验式农业有序、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

6.2树立品牌意識,提升产品附加价值

发展体验式农业,政府要鼓励引导经营者打造自己的品牌,提升企业价值,给予经营者一定力度的政策扶持,减轻其在经营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引进多样化的资本投入,解决经营者融资难的问题,使经营者能够大胆创新,突破自我,提升体验式农业的服务质量与水平。与此同时,经营者自身也要重视品牌效应和品牌价值,要针对不同细分市场,对相应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与包装,自觉加强与相关企业、产业间的合作,提升合作意识、服务意识、商标意识,版权专利意识,增加农副产品附加价值,提升产品品质与档次,拓宽利润增长点,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产业的转型换代升级。

6.3完善管理体制,加强素质教育

发展体验式农业,政府要理清审批程序所属部门,明确职责,加强监管,提升服务意识,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技术、素质的教育培训,鼓励专业知识人士下乡辅助相关农业产业的发展,鼓励民众参与创新,加快体验式农业的升级换代。企业要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剔除不良经营管理方法,改变陈旧落后的管理体制,积极开展相关教育宣传培训活动,提升劳动者素质,缩小思想差距并采用“农民入股,专人经营”的方式,解决管理层不专业、劳动层难管理、管理层和劳动层难沟通等系列难题,帮助体验式农业快速发展。

6.4积极主动寻求新出路,拓展新渠道

发展体验式农业,要跟随互联网经济发展态势,顺应时代变化需求,积极主动寻求新出路,拓展新渠道,提升体验式农业的发展潜力。政府要着手建立能够打通企超间、农旅间、企业间的信息流通服务公共平台并提供相应的政策及技术支持,鼓励创新,帮助企业、经营者大力宣传其园区及其相关产品与服务,扩大园区知名度,提升潜在客户转化率,促进体验式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经营者要建立自己的电商平台,制定迎合目标人群的营销宣传战略。提升合作意识,主动谋求与大型超市、酒店、旅游机构及相关电商平台等机构之间的合作,以达到拓宽体验式农业销售渠道、增强园区可信赖度、提升园区品牌知名度的目的,实现双方之间的互惠互利、互利共赢,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周杰 冀强 聂颖 邬挺伟

体验式农业旅游发展论文 篇3:

农业旅游经济 引入体验式营销模式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入大众旅游发展阶段,回归自然田园、充满乡土气息的农业旅游将逐渐成为大众旅游消费的重要选择。为此,需要依托乡土文化,回应大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诉求,发展游客深度参与的特色农业旅游项目,构建具有现代气息的农业旅游经济体系。

农业旅游经济引入体验式营销模式的背景

农业旅游经济产业带动能力强、联动面广,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当前,农业旅游消费群体趋于年轻化,渴望获得个性、真实的消费体验,为引入体验式营销模式奠定了良好基础。

1.消费新动向:个性消费崛起,关注心理满足感

在体验经济场景下,消费者的选购心理、消费方式呈现全新变化,大众在追求品质的基础上,渴望实现消费理念与情感共鸣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在体验经济环境下,游客更加注重获得游览过程中的趣味性、文化内涵等情感体验,对农业旅游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当前游客个性化、多元化的旅游消费诉求不断成熟,要求农业旅游项目广泛收集游客的旅游消费诉求,提供有效引发游客情感共鸣的优质旅游产品及服务。

2.旅游新动能:创新营销方式,构建旅游营销新形态

数字化时代,为更好适应新的营销环境,需要充分利用智慧技术,融入体验式营销模式,搭建“在线体验+线下参与+社群连接”的全新营销平台,根据游客选择推出个性化的营销推广内容,构建新的旅游营销形态。一是依托数字平台,为农业旅游营销提供了新的智慧模式。二是通过发挥自媒体、APP的沟通互动优势,搭建游客与农业旅游景区互动、沟通平台,拉近旅游项目与游客之间的距离,迅速形成具有共识的营销圈层。三是通过为消费者营造充满想象、情景互联的农业旅游体验空间,向游客呈现自然质朴、田园诗意的农业旅游项目,满足游客对乡村生态的心灵寄托,使游客对农业旅游项目形成独特的参与体验。

体验式营销模式对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

当前,农业旅游逐渐向服务精品化、产品个性化与功能多元化等方向发展。通过引入体验式营销模式,使旅游者将场景体验与农业旅游空间深度连接,回应亲近自然的本性诉求,拉近游客与农业旅游之间的心理距离,为农业旅游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合理借鉴。

1.线上线下场景连接,促进农业旅游营销效益最大化

以体验式营销模式为基础,构建线上线下场景一体连接机制,为农业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持。一是依托优质农业旅游项目,打通项目推介、旅游参与等影响消费者参与体验的多元环节,构建数字化赋能的农业旅游营销场景,形成了旅游品牌塑造、在线推介和线下参与一体连接的全链条营销矩阵。二是利用在线数字营销平台优势,积极整合与农业旅游目的地相关的企业、行业资源,为游客提供了更为广泛、多元的旅游服务选择项,有效满足了游客的多元消费体验。三是通过利用体验式营销模式,为游客提供业务查询、信息服务和在线预订等多元服务,有效弥补了传统农业旅游的发展短板,极大改善了游客的参与体验,实现了农业旅游营销体系的迭代升级。

2.精准把握游客诉求,促进农业旅游营销效能最大化

在智慧旅游场景下,通过发挥数据分析技术优势,精准收集游客诉求、精细关注游客参与体验,使游客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融入,实现农业旅游营销与消费者诉求的精准衔接。一方面,通过发挥大数据优势,精准预判游客的个性需求,科学洞察游客的消费需求与关注点,构建农业旅游项目服务供给与游客需求“直接触达”的高效互动机制,营造全新的农业旅游项目营销生态,实现了游客需求与旅游项目发展的协同共赢。另一方面,在体验营销模式中,通过引入定制元素,为游客提供参与旅游产品及服务设计、开发的合理场景,真正满足了游客的个性参与需求,实现了农业旅游营销模式的真正变革。

3.塑造良好口碑,促进农业旅游全产业链发展

利用体验式营销模式,推动农业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为农业旅游提供了多元化、市场化的营销方向,促进农业旅游实现转型升级。一是通过汇总游客群体的现实需求与心理感知,从独特的乡土意象中提炼出引发游客情感共鸣的优质元素,塑造个性、特色的农业旅游体验场景,为游客深度参与乡村生活创造了自在场景,实现乡村产业链建设与农业旅游发展的一体融合。二是通过引入体验式营销,重构游客与农业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互动机制,有效提高游客群体黏性,帮助农业旅游项目规避淡季、突发事件等风险冲击,助力农业旅游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三是通过发挥体验式营销模式优势,组建农业旅游服务联合体,为游客提供多层次、立体化的农业旅游服务,形成以农业旅游为核心、多元产业辅助的全产业链,实现了农业旅游资源整合、多元产业跨界融合的共生发展目标。

利用体验式营销模式发展农业旅游经济的相关建议

1.起点:精准分析游客体验,推动游客需求与农业旅游服务精准衔接

一是要将优质的农业旅游产品、完善的农业旅游服务体系与成熟的数字化营销平台相融合,通过为用户创造高品质、真实化的体验消费场景,开展多元化的场景服务,帮助游客做出有效决策。二是要借助体验式营销模式的情感沟通优势,针对不同类型的受众群体,开展差异化、个性化的互动交流,使游客体验与深层次的心理诉求有效融合,成功引发游客深刻的情感共鸣与广泛认同。三是要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对农业旅游项目的市场定位、游客挖掘和旅游体验等进行分析,通过绘制科学、精准的游客画像,融合农业旅游项目特征、游客需求,满足游客视觉感官、参与体验及情感认知等多元体验,提升游客对农业旅游项目的认可度与满意度。

2.重点:搭建游客体验平台,促进游客深度参与农业旅游活动

农业旅游项目应发挥社交媒体、VR技术等工具优势,搭建新型智慧化的游客体验平台,为游客深度参与农业旅游提供有效支持。一是要坚持趣味主导,为游客提供趣味化的观赏体验。二是要确保农业旅游视觉审美与游客观赏体验实现一致融合。三是要从游客舒适体验视角出发,为游客提供高质量、人性化的旅游服务。

3.终点:构建组合体验营销策略,回应游客参与农業旅游的多元期待

在应用体验式营销模式时,要将体验要素融入营销活动,通过营造共生、共享的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生态场景,构建多触点、全覆盖的农业旅游营销机制,有效回应游客参与农业旅游的多元期待。首先,要注重为游客提供个性化、差异化参与体验的农业旅游产品及服务。其次,要以大旅游系统为基础,通过从农业旅游项目的情感化特征出发,充分融合游客的内心情感,构建包含旅游信息收集及筛选、旅游决策及旅游体验等完整的旅游全过程体系,增强游客对农业旅游项目的认同感。最后,要以满足游客的多元需求为目标,通过彰显农业旅游的生态特色,融入自然美学、乡愁记忆等体验因素,构建人性化的体验营销策略,推动农业旅游营销向人性化方向发展。

在体验经济不断发展进程中,农业旅游逐渐向体验经济转型升级。通过关注游客个性化、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设数字化智慧营销平台,开展回归人性的体验式营销,对农业旅游营销体系进行智慧升级与全面优化,为农业旅游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时代活力。(课题名称:重庆民俗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渝东南地区为例,课题编号:KJ1505201,课题级别:省级)

作者:谭莉?费文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校毕业生教育教学论文下一篇:青少年学生学校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