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课学案范文

2022-05-20

第一篇:17课学案范文

16课学案

第16课 抗日战争

教学案

班级:

姓名:

考点过关

一、全民族的抗战

1.日本制造一系列侵略中国的事件,使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1)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此后侵占

。 (2)1932年,制造一二八事变,侵略

。 (3)1932年,在东北建立

(4)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威胁

(5)1935年,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2.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3.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

。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

路线,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

4.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

会战、太原会战、

会战、武汉会战。

二、日军的滔天罪行

1.1937年12月,日军在南京屠杀和平居民三十万人。 2.1941年,日军在河北制造

惨案。

3.日军在东北成立研究

的部队,称为“七三一部队”。

三、抗战的胜利

1.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进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1942年,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到

,同日军作战。 3.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

4.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

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

。是世界

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正在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

得到提高。 重难导析

一、抗日战争有哪些特点?

第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第二,战争有双重性质,既是反法西斯战争,也是民族解放斗争。第三,始终存在以国共两党为代表的两个战场和两条不同抗战路线。第四,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第五,中国抗日战争以弱克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第六,随着二战中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中国抗战开始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联成一体。

例:抗日战争较以前反侵略战争最突出的特点是 ( A ) A.实行的是全民族的抗战

B.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的并存 C.中国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D.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解析: A是B的决定因素,D也不确切,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所以民主革命阶段中国人民的抗争都一定程度上带有反侵略和民族解放的双重性,这是共性,而非最突出的特点。C中共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不能反映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这一最突出的特点,也不符合题意。

二、抗日战争具有怎样的国际地位? 1.是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1931年日本侵略东北,形成了二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1935年日本扩大侵略。1937年全面侵华。在相对孤立的环境下,中国成为最早的反法西斯战场。

2.中国抗战一直牵制了日本主力,使其深陷中国战场,不能自拔,直至最后投降。

配合了欧洲战场:日军主力被中国牵制,进攻苏联的“北进战略”破产,使苏联得以集中精力投入欧洲战场。配合了亚太战场:由于中国战场的牵制,日本“南进战略”的太平洋战争被推迟,并且因力量不足致使“亚太闪击战”的成果十分脆弱。中国远征军的两次出击,配合了南亚抗日和英美盟军作战。事实上阻止了德日法西斯会师中东的战略配合,成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先欧后亚”策略胜利的根本保障,为二战的最终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3.成为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以弱胜强”的光辉榜样。

例:美国总统罗斯福1942年春对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打下澳洲、印度,打俄国等。”

(1)请你联系上述材料,指出1940-1941年前后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态度,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2)请从中国两个战场(各举两例)以及太平洋地区的形势,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答案:(1)以前美国制造远东慕尼黑阴谋,此时,美国感到中国的抗战是对日本有力的牵制,因此对中国抗战进行援助。(2)中国的两上战场沉重打击日军:①正面战场:太原会战、淞沪会战等;②敌后战场: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太平洋地区形势:日本的进攻直接影响英美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已对日宣战。 隐性知识

●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点拨:(1)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2)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凝聚力。(3)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都突出体现了中共在抗战中的关键作用。(4)两大战场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5)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力量的相互配合:苏美对日作战是对中国抗战的有力配合。

例: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军队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桃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罗斯福设想的那种结局没有出现的原因有①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 ②国民党蒋介石坚持抗战最终没向日本投降 ③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 ④中国人多地广,日本人少地小 ( D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

解析:解答的第一步要分析材料,确定罗斯福设想的那种结局的含义。从材料中的“中国屈服”,日本军队“会占领澳大利亚……”上看罗斯福设想的那种结局是指日本灭亡中国并且将占领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与德军会合。之所以没有出现那种结局关键在于中国战场的抗战有力地牵制了日军力量,并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推动中国抗战走向胜利的因素包含了①②③,④的表述与题意相反不能选。那么从题目所给的几个选项看,正确答案为D。 易错混知识

● 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敌后抗日根据地

点拨:不同点:(1)指导思想:前者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后者是全面抗战路线。(2)斗争对象不同:前者是国民党反动派,后者是日本侵略军、顽固派、伪军等。(3)分布地域:前者主要在江南地区;后者主要在华北地区。(4)目的:前者是为了反抗国民党;后者是为了抗击日军侵略。(5)最终结果: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根据地大部分丧失。抗战胜利前夕,抗日根据地抗击着侵华日军的大部分和几乎全部伪军,根据地得到发展;抗战胜利后,发展为解放区。

相同点:(1)领导力量:都是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革命基地。(2)地理位置:都分布于偏远的农村和几省交界地区。(3)都有共产党领导的军队。 综合知识

●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两次中日战争 点拨:(1)政府态度不同: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前寄望于列强调停,战争中避战求和;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领导抗战。(2)结果不同: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取得了近代反侵略战争中的第一次完全胜利。(3)影响: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剧。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例:近代日本发动的两次侵略侵华战争( C)

A.都是因为中国大规模内战给日本造成可乘之机 B.在国际上都得到英美的支持 C.都实行野蛮的屠杀政策 D.扶植国民党内亲日派

解析:选择与题干表述一致即符合两次侵华战争的选项,与近代日本两次侵华战争符合的是C。 热点知识

热点材料:2005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中国驻缅甸大使馆领事来到缅北密支那的云南同乡会馆,李锡全和其他3名中国老兵受邀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颁发仪式。在热心人士的帮助下,2008年10月20日下午4时,中国远征军老兵李锡全终于结束了“远征”历程,阔别祖国65年后,从缅甸重返故乡——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青林乡大洋村。

知识链接:中国抗战的特点;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

巩固提升

一、选择题

1.“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史学家张萌麟在这里写的“新时代”是指(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抗日战争 D.全面内战

2.193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宣言》中郑重承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这突出说明了当时中国共产党 ( )

A.放弃了自身的奋斗目标 B.改变了对国民党的认识 C.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 D.实现了与国民党的合作

3.“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这一文献的发表表明 (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确立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建立 C.表明国民政府决心“抵抗暴力”D.日本诱降政策的破产 4.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组织的多次战役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 A.消灭了日本大量有生力量B.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侵略计划 C.掌握了抗日战争的主动权D.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5.1939年6月,中共中央指出:“目前最大的危险就是国民党投降问题,有新的慕尼黑阴谋的可能。”为了解除国民党投降的危险,中共中央采取的具体对策是 (

) A.实行三三制

B.发动一二·九运动 C.发动百团大战D.发起对日战略反攻

6.1940年,周恩来在重庆与当时的棋王谢侠逊对弈时一语双关地说:“明人重炮,清人重 马,我们应该重兵卒。“上述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

) A.周恩来重视军队建设 B.周恩来忽视军事装备的作用

C.周恩来认为军队是取得胜利的根本

D.中共实行依靠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路线

7.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 A.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增强 B.人民革命力量得到壮大 C.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D.国民党反动派势力削弱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三 自1963年至1969年,日本贸促团体在中国举办了三次工业展览会。……中国贸促会先后在东京和大阪、名古屋和北九洲,举办了两次综合性的经济建设成就展览会。……互办展览会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么多人的互相参观,实际上是一个友好大交流,而且是遍布在各阶层的群众性交流。

——林连德《当代中日贸易关系史》

材料四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2)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

(3)依据材料

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4)材料四的“不正常状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依据材料

三、四,概括促成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因素。

阅读拓展 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为支援英军在缅甸(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而建立的出国作战部队。

缅甸是东南亚半岛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西藏和云南接壤。当时滇缅公路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通线。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

为了保卫缅甸,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开始与日军作战,至8月初中英联军撤离缅甸,历时半年,转战1500余公里,浴血奋战,屡锉敌锋,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多次给英缅军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收复战等胜利。

第二篇:第一课学案

第一课 责任与角色同在学案(四课时)

许元鹏2009.9.

2一、 课标要求:

(1)知道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

(2)懂得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3)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做人的基本要求。

二、知识目标:

O知道责任的含义

O知道责任的来源。

O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

O懂得每个人应该自己对自己负责。

O知道负责任的表现和意义,了解不负责任的的后果。

O懂得承担责任会得到回报,但同时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O懂得有些责任即使不是自愿选择的,也应尽力承担好。

O了解那些不计较个人得失、无私奉献社会的人的事迹。

我的角色 我的责任(第一课时)

1、活动探究:

(1)指导学生阅读情景材料。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要求分别对少年和父亲的行为进行评析。

(3)小组展示,教师评析。

2、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责任的含义、责任的来源。

3、学生独立完成完成P6的问题,教师纠错分析。

4、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

5、识记本节基础知识。

6、达标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中的()

A.彼此信任B.相互承诺C.诚信相待D.相互关爱

2.我们在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每一种角色往往都意味着一种()

1A.代价B.回报C.权利D.责任

3、下面哪种行为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A.放学回家就马上写作业,从来不用父母督促

B.期中考试时,我把忘记关闭的手机带进考场了,幸亏它一直没响

C.对于父母的唠叨我从不顶撞,因为我知道他们是为我好

D.不管学习到多晚,我每天都会洗自己的袜子和内衣

4.在骑车上学的路上,一位老大爷突然在你行进的前方跌倒,来不及刹车的你怎样做才是负责任的做法()

A.不顾一切朝老大爷撞了过去

B.猛转方向,驶上了快车道

C.为了躲避老大爷,撞到了停在路边的汽车上

D.眼睛一闭,听天由命

5.作为一个学生,我们的责任主要体现在:完成义务教育、尊重老师、遵守校纪、认真学习和完成作业等。这些责任主要来自于()

A.承诺、法律规定和职业要求

B.分配的任务、职业要求和法律规定

C.法律规定、分配的任务和公民身份

D.法律规定、分配的任务和道德原则

6.责任是对于一个人应该做或不应该做某些事的要求。对责任的承担就叫负责。负责是对()的道德要求。

A.每位公民 B.所有成人 C.职业人员 D.有道德的人

(二)是非判断题(先判断然后说说理由)

1.责任可以来自自我的选择、对他人的承诺、分配的任务、上级的任命以及职业要求、法律规定、道德原则等。()

2.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每个人都无时无刻不在受惠于他人对我们负有的责任。()

(三)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下面的案例给你哪些启迪?

1920年,一个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向他索赔12.5美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足足可以买125只下蛋的母鸡!

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承认了错误,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男孩为难地说:“我哪有那么多钱赔人家?”父亲拿出12.5美元说:“这钱可以借给你,但一年后要还我。”

从此,男孩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挣够了12.5美元这一“天文数字”,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罗纳德·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谁在对我负责(第二课时)

1、活动探究:

(1)指导学生阅读情景材料。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完成P9的表。

(3)小组展示,教师评析。

2、学生举例:负责任的表现

教师重点强调(用合理、合法的方法,及时纠正自己的过失,也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3、学生阅读课文,知道负责任的表现和意义。

4、学生讨论、展示:不负责任的后果。

5、达标训练:

是非判断题(先判断然后说说理由)

1、对自己负责,说到底就是对家庭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2、我们完全可以选择自己承担的责任。()

什么代价什么回报(第三课时)

1、活动探究:

(1)指导学生阅读情景材料。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完成材料后面的问题。

(3)小组展示,教师评析。

2、学生阅读课文,懂得承担责任会得到回报,但同时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3、综合能力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班干部竞选活动中,余圆以高票当选为班委会成员。新任班委会成员分工时,大家一致推选她当维权委员,可她觉得应该发挥自己的文学特长做宣传委员,在自己的要求被拒绝后,她宣布退出班委。你如何评价余圆的行为?()

A.她做得对,同学们应该尊重她的意见

B.她有权拒绝承担自己不乐于承担的工作

C.既然当选了班委,就应尊重大家的选择,承担班委的责任,不能单从自己的意愿出发

D.她退出班委是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表现

(二)是非判断题(先判断然后说说理由)

1.我们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承担新责任的过程。()

(三)案例分析题

他叫王顺友,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乡邮员。在海拔4000多米的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的100多座大山中,王顺友跋涉了20年,这是一条充满危险的路、一条非常孤独的路、一条透支生命的路。山高沟深,空气稀薄,行走困难自不必说,在“马班邮路”上,陪伴他的只有“丁丁当当”的马铃声„„在这条艰辛、寂寞的路上,王顺友一走就是20年,走了26万多千米,相当于绕地球6圈。邮件投递任务准确率达100%。

(1)请同学们根据案例,结合你了解的有关王顺友的事迹,分析一下王顺友的责任是什么?

(2)他的责任主要来自哪里?

(3)他不尽责任的后果可能是什么?

(4)他付出了什么代价?

(5)他得到了什么回报?

(6)试想如果他得不到任何回报还会一如既往地走他的“马班邮路”吗?

我承担我无悔(第四课时)

1、活动探究:

(1)指导学生阅读P15情景材料。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完成材料后面的问题。

(3)小组展示,教师评析。

2、阅读“相关链接”,理解“我承担我无悔”的真正含义。

3、活动探究:

(1)指导学生阅读P16情景材料。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完成材料后面的问题。

(3)小组展示,教师评析。

4、阅读“相关链接”,观看P17的图片。了解奉献精神。

5、综合能力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有千千万万个在平凡岗位上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的

人,他们忠实地履行着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富有责任心的人共有的情感是()

A.面对责任从来不言代价与回报B.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C.做好本职工作D.真诚待人

(二)案例分析题

1.进入九年级,学习任务一下子繁重起来了,班级的生活委员李颜向班主任老师提出了辞去生活委员职务的申请,理由是当生活委员太浪费学习时间。老师请她再坚持一个月,等待班干部的改选,她却说什么也不同意,放下了生活委员的担子,使班级正常的生活管理受到了影响。

你认为李颜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三)案例分析题

1.小枚的父母都是下岗职工,家庭生活非常困难,父母省吃俭用,保证小枚正常的学习花销。小枚非常有舞蹈天赋,是学校舞蹈队的成员。市艺术节马上就要到了,小枚想参加艺术节的比赛,但是培训费和报名费对于这个家庭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小枚知道父母无力承担,可为了给集体争光和证明自己的实力,她还是背着父母报了名。老师知道这一情况后,发动全班同学捐款,为她解决了这笔费用,使小枚有机会得到了市艺术节舞蹈比赛的一等奖。(1)请选择,你如何评价小枚的这种做法()

A.发挥自己的特长为集体争光,是对集体负责的表现

B.证实自己的实力,是对学习负责的表现

C.抓住展示自我的机会,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

D.没有考虑家庭经济状况的限制,是对家庭不负责任的表现

(2)请分析,你为什么会作出上面的选择?

第三篇:1至6课学案

第 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学案

【学习目标】:1.知道祖国境内的三个远古居民代表 、人与动物的根本 区别、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

2.通过观察古猿、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像,说 一 说他们的区别 ,理解人类的进化

3.认识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学习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学习难点】:对本课基本内容的理解需要科学合理的推断和想象 巩固练习:

1、暑假期间,小明计划去考察元谋人的遗址,他应该去( )

A、北京 B、陕西 C、河南 D、云南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

A、能不能直立行走 B、会不会说话

C、会不会制造工具 D、会不会使用火

3、据考古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有180万年。如果这是真实的那 么我国人类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 )

A、10万年 B、20万年 C、100万年 D、180万年

4、下列远古人类的模样,最与我们现代人相似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5、在北京人 生活的山洞里,有6米多厚的灰烬。这说明了 ( )

A、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 B、北京人已经能够直立行走

C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 D、北京人已经会人工取火

6、在原始社会早期,人们结成群体一起生活。这主要是因为 ( )

A、当时的生活环境恶劣 B、人们的体质发育 不全

C、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近 D、当时的生产工具 简陋

7、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少而禽兽众,人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木炭和几处比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兽骨和树子。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气。而人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

①、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做怎样才能够生活下去?

②、材料二证明了什么?有什么意义?

③、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出现在哪一个远古居民时期? 第 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简要概述他们的农耕生活归纳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

2、比较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哪些进步

3、分析认识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农耕生活

【学习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学习难点】:对农耕生活的理解认识

巩固练习:

1、下列属于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 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2、 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主食是( ) 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主食( )

A、玉米 B、水稻 C、 小麦 D、粟

3、下列说法最能体现原始农耕生活特点的一项是( )

A、种植粮食 B、饲养家禽 C、制造陶器 D、定居

4、如果你去西安旅游,你能就近参观( )

A、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B、 元 谋人遗址

C、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5、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 )

A、水稻、小麦 B、水稻、玉米 C、水稻、粟 D、玉米、粟

6、下列能反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比以前进步的是 ( ) ①会种植粮食 ②会饲养家禽 ③会制造陶器 ④会建造房屋

⑤用针缝制衣服 ⑥使用磨制石器

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④

7、请你判断这是哪一处文化遗址 。发掘的实物有:①灰烬堆 ②磨制的 石刀、石斧 ③骨针④彩陶片⑤有房屋痕迹( )

A、元 谋人遗址 B、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3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发现了一处古民遗址 ,出土了大 量的稻谷 、用水牛骨骼做的农具……。

材料二:1954年,考古学家在陕西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一处文化遗址 出土了 许多磨制石器的农具、粟粒、白菜种子……。

请回答:

①、材料一和反映的各是什么遗址?

②、结合材料说说这两处遗址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③、材料中“……”说明还有出土文物,你结合所学知识能补充几点? 第 三课:华夏之祖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炎帝、黄帝是我们华夏族的祖先,尧、舜、禹

理解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的含义,“禅让制”

2、归纳原始社会终结、奴隶社会形成的原因

3、认识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黄帝是我们的人文初祖

【学习重点】: 黄帝是------人文初祖

【学习难点】:对“禅让制”的认识 巩固练习:

1、“华夏子孙齐参拜,脉血胜于清水浓”。2005年5月,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到陕西祭拜“天下第一陵”,你知道他祭拜的是谁吗( ) A、炎帝 B、黄帝 C、舜 D、尧

2、下列人物,哪一个和历史上的禅让制没有关系( ) A、黄帝 B、尧 C、舜 D、禹

3、原始社会终结的根本原因是( )

A、禹想当国王 B、禅让制被破坏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贫富分化的出现

4、原始社会终结的标志是( )

A、禹当上了部落联盟的首领 B、禅让制被破坏

C、禹建立了夏朝 D、社会生产的发展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炎帝、黄帝是我们的共同祖先 ,我们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B、我们尊称黄帝为“华夏之祖”“华夏始祖”

C、我们尊称炎帝为 “人文初祖”

D、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

6、下列对夏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禹建立了夏朝 ,是夏朝的第一个国王

B、建立于公元前20世纪70年代

C、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

D、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社会的开始

7、从人类文明的起源到奴隶社会的形成,我国的原始社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①我国的人类文明起源于哪一原始人类?

②写出几个你所知道的我国远古人类代表。

③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两项世界性的贡献是什么?

④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哪一年?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第 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西周的分封制,区别开世袭制与禅让制。

2、通过分析分封制的内容理解分封制的作用

3、对比夏商周的兴亡,认识在人

【学习重点】:夏朝的建立和西周的分封制 【学习难点】:对分封制的理解认识 巩固练习:

1、我国进入奴隶社会的标志是( )

A、出现了阶级剥削和压迫 B、生产力不断提高

C、出现了私有制 D、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有人因触犯法律而被投入监狱受到惩罚,你推断一下他不可能生活在下列哪一时期( )

A、黄帝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3、“执政为民”这种思想,早在几千年前的奴隶社会时期就有所体现。夏、商、周时期,要求大臣勤于政事,“有功于民”的国王是( )

A、启 B、汤 C、武王 D、盘庚

4、史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这反映的是西周的(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君主制

5、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 )

A、打击商朝的残余势力 B、发展社会经济

C、保卫镐京的安全 D、巩固奴隶主的统治

6、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诸侯的反叛 B、统治者残暴,失去民心

C、奴隶和国人的暴动 D、少数民族的入侵

7、 西周与商朝相比,政治上最突出的不同之处是 ( )

A、实行王位世袭制 B、强化奴隶制国家机器

C、实行分封制 D、残酷压迫奴隶和平民

8、下列文学作品以“武王伐纣”为历史背景的( )

A、《三国演义》 B、《封神演义》

C、《隋唐演义》 D、《西游记》

9、阅读下列材料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天之下,莫非王臣

请回答: -------《诗经》

①这句话大体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②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

③写出几个你知道的反映这种现象的朝代? 第 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夏、商、周时期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的情况;知道著名的青铜器代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2、通过分析带枷的奴隶和殉葬奴隶图,理解奴隶制度下奴隶的悲惨生活。

3、认识灿烂的青铜文明是建立在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上的,是奴隶创造了灿烂的奴隶制文明。

【学习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学习难点】:对青铜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巩固练习:

1、著名的商朝司母戊鼎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 )

A、奴隶制的高度发展 B、农耕文明出现原始

C、奴隶的命运 十分悲惨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

2、我国古代南方青铜文化的代表是( )

A、元谋人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三星堆文化

3、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是( )

A、中国 B、古印度 C、古埃及 D、古巴比伦

4、在夏、商、周奴隶制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部门是( )

A、农业 B、手工业 C、商业 D、畜牧业

5、在奴隶社会中,从事经济生产的主要是( )

A、奴隶主 B、奴隶 C、平民 D、 诸侯

6、商朝时的贵族可以把某些人随意转让和买卖,甚至杀死或活埋,而贵族不受处罚。这是因为( )

A、这些人欠他们的钱 B、这些人是他们的奴隶

C、商朝时没有法律 D、这些人是罪犯

7、下列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青铜器 ②陶器 ③石器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③①② D、②①③

8、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青铜器出现在( )我国青铜文明的灿烂时期是()

A、原始社会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9、我国的青铜冶炼历史上已有 ( )

A、3000多年 B、4000多年 C、5000多年 D、6000多年

10、夏、商、周时期灿烂的青铜文明包括( )

①农业 ②手工业 ③畜牧业 ④商业

A、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11、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 :武官村大墓是王陵之一。……墓室两侧埋着41个殉葬人,……

①墓主是什么人?殉葬者又是什么人?

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学案 学习目标:

1、说出东周分为哪两个历史时期,了解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情况。

2、比较春秋争霸与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3、通过学习探讨改革与强兵富国之间联系? 学习重点:齐国和晋国的称霸

学习难点:春秋争霸与战国兼并战争不同特点及历史影响。

巩固训练

1.为了争霸,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发展本国势力的是

A.晋文公 B.楚庄公 C.齐桓公 D.越王勾践 2.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的标志是

A.打败周围的诸侯国 B.周围诸侯国臣服齐国 C.各诸侯王参加会盟 D.周天子派人参加会盟 3.齐桓公首先称霸有诸多原因,最重要的是

A.以“尊王攘夷”为号召 B.周天子派人参加会盟 C.齐桓公本人的威信和能力 D.管仲改革壮大力量 4.下列成语与晋楚争霸有关的是

A.纸上谈兵 B.朝秦暮楚 C.卧薪尝胆 D.退避三舍 5.战国七雄中,地处最北和最南的分别是

A.齐和秦 B.燕和楚 C.韩和赵 D.赵和楚

6.下列事件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有①“田氏代齐”②三家分晋③桂陵之战④马陵之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7.下列即属于春秋时期又存在于战国时期的诸侯国 A.齐国 B.晋国 C.楚国 D.赵国

8.齐桓公在争霸过程中打出“尊王攘夷”旗号的真实目的是 A.赢得周天子的信任 B.表白自己无政治企图 C.提高齐国的政治影响 D.维护周天子的地位 9.阅读上列材料:

“管仲相桓公,霸诸假,一匡天下”——《论语》 请回答:

⑴桓人霸诸侯成功是在什么时间?

⑵管仲在齐桓公称霸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有利措施?

第四篇:六年级7、8课学案

7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能联系课文内容说出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学习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聂将军的高贵品质,理解中日友好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重点。

二、布置预习任务:

1、读通课文,达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准下列字、词的音。

聂荣臻 无辜 照料 流露 惊恐 和蔼 包扎 菩萨 立即 慈爱 拘束 和善可亲 至仁至义

3、再读遍课文,达到读正确、读流利。

4、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请概括地写一写。

5、从文中标出下列词语,并联系上下文写出它们的意思,不明白的查阅资料。

无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残忍: 包扎: 慈爱: 和蔼: 拘束: 流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善可亲: 至仁至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读句子,先说说加点词语的意思,再体会其中所含的思想感情。

“虽然敌人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的同胞,但这两个孩子是..无辜的,她们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一定要好好地照料,决..不能伤害日本人民和他们的后代。” ..杀害: 受害: 伤害:

7、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说出各段的主要内容。

8、想一想: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9、预习了这篇课文有以下问题不明白:(写在下面)

7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会用“无辜”“和蔼”造句。

3、能联系课文内容说出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4、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课前准备】

检查生字词。1号听写6号同学,对子互相听写。 【学习过程】

同学们,课前我们都预习了课文,这节课我们交流一下,看预习的怎么样?首先回顾一下学习目标:

一、明确学习目标,重、难点。

二、小组交流:

1、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课文,生字会读了吗?词语都理解了吗?下面小组内互相检查,随即纠正,错的改正过来,

一会儿找同学读一读。看哪个组完成的最好、最快。

2、同学们把生字和词语都解决了,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吗?下面小组内分工读,读错的及时纠正,再读一读,读对为止。都读完后,小组内交流:在日本人民眼中聂将军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又快又好,老师一会儿检查。

3、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仔细读读,联系课文内容,再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结合文中有关语段来谈)

4、讨论:你是怎么看待“聂荣臻将军关心照顾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这件事的?小组内交流。

5、集体交流:

(1)通过预习,同学们可能还有不明白的地方,下面小组内交流一下,解决不了的,小组长进行汇总,一会儿提出来。

(2)小组长汇报。

(3)小组间解疑。解决不了的,老师引导读书解决。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同学们,你们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了,还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同学尝试一下。

1、分自然段读课文。(找6个同学读)师在读中随机指导,读到位。

2、全体练习读。看哪组读得最认真。

四、分配下节课展示任务。

7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展示课教案

课前评价各组1号听写6号的板书情况。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本课讲述了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相信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对聂荣臻将军有了更多的了解,对“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有了更深的体会。这节课,我们就用各种方式来展示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二、小组准备: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把分配给你们的任务准备一下,练一练,3到5分钟的时间,一会儿展示给大家。

三、小组展示:

(一)同学们,通过预习,你们一定被聂将军崇高的品质所感染了,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有关段落,谈一谈你们的认识和感受。

1组同学感情朗读第1自然段,读出两个日本小姑娘的可怜。其他组的同学评价或建议或赛读。

2组同学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说说聂将军的这段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其他组的同学评价或建议或赛读。

3组同学根据课文第3自然段编排情景剧,并在讲台上表演、展示。其他生边听边想象聂将军关心照料两个日本孤女的情景。注意听、看“聂将军”与“日本孤女”的语言、动作、表情是否到位。(提示:“先抱起„„找奶吃„„慈爱地拉过„„亲切地问„„和蔼地说„„一口一口地„„喂„„”)

4组同学感情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广胸襟。其他组的同学评价或建议或赛读。

5组同学感情朗读第5自然段,说说聂将军的伟大品质。 6组同学演课本剧美穗子和家人前来看望聂将军。

(二)过渡:聂荣臻将军关心照顾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往日军驻地的经过。这个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真实的故事,真是太感人了。下面请7组的同学把这个故事讲具体,讲完整。

7组的同学讲故事,其他组的同学补充或评价。 8组同学补充搜集到的“聂将军”的资料。

(三)过渡:“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学到这里,你是不是对这句话又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应该怎么做?

9、10组同学说说应怎么做。

(四)小练笔

展开想象,说一说40年后,美惠子和她的家人专程前来看望聂将军的情景,然后再写下来。

下面请

11、12组的同学读一读你们的小练笔。

(五)教师总结:课文真切而生动地记叙了聂荣臻将军关心照顾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往日军驻地的经过。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第五篇:高一语文 作文公开课学案

一线串珠文思明

——记叙文的结构训练

(一)

一、学习目标:记叙文的结构模式

二、情境创设

0岁出场亮相,10岁天天向上。20岁远大理想,30岁发奋图强。 40岁基本定向,50岁处处吃香。60岁打打麻将,70岁处处闲逛。80岁晒晒太阳,90岁躺在床上,100岁挂在墙上。同学们读完这个段子后,为何印象深刻?

三、自主学习

范例一

虞美人·听雨 ( 作者: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分组讨论:诗歌结构特点

范例二 雪地里的红棉袄

高吉波

(一)

三十年前,我八岁。

母亲不在了,一群孩子挤在父亲的脊梁上,讨吃求穿,日月十分凄惶。

一个好心的媒人看着可怜,说家里没个女人,日子少光彩。 于是,在那个青黄不接的春天,我大哥牵着一头瘦毛驴驮回了我的嫂子。她年长我十五岁,嫁来时,驴屁股上曾绑着两袋玉米,哥说是嫂子用彩礼钱换的。

大约是那年的冬天吧,嫂子生了孩子。有一回,大哥趁嫂子不在,悄悄端给我一碗小米粥。嫂子回来时,我已舔净了留在嘴角的米粒。嫂子却借故支走大哥,说锅里有碗米饭,

- 1范例三: 八——十八——二十八(高考满分作文)

“啪!”一巴掌猛地打在屁股上。我大哭起来。“老师怎么教你的,小草是绿的,太阳是红的,看看你,怎么画的!”我透过泪眼,看着那张被撕掉的画:小草是黄的,太阳也是黄的。为什么非要把小草画成绿的,把太阳画成红的?我戴爸爸那个太阳镜,看到的小草和太阳就是黄的。我不解。

“还有你的作文。”老师的喊声把我拉回现实,“让你写爸爸、妈妈,你怎么写的?妈妈是书童,爸爸是车夫。”“本来就是嘛,妈妈陪我读书,爸爸背我上学,不是书童、车夫,是什么?”我不服,和老师顶嘴。(八岁的两个片段。)

那年我八岁,还是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新颖、多变、极富想像力。周长长,面积小,人生阅历浅。(议论扣题)

“太过分了。”我回到家,把书包一扔,坐在沙发上生闷气。“怎么了?”爸爸关切地问,“今天考试,居然有人作弊,老师也没看到。”“他有没有抄你的?你有没有受影响?”说到作弊,父母如临大敌,紧张地问。“那倒没有。只是这样对努力学习的同学太不公平了,我要去举报。”“别傻了,没影响到你就行了。举报,万一人家报复怎么办?再说了,那么多作弊的,你举报得过来吗?”听听父母的话,有道理,于是打消了举报的念头。

回到房间,我想起刚刚被老师读过的作文。写友情的。只是我所描述的友情与我遇到的相差甚远。文中用了很华丽的辞藻,而我拥有的友情都是简简单单,平平淡淡,却又很温馨的。“文章很唯美,但很违心。”我苦笑着对自己说。(十八岁的两个片段。)

那年我十八岁,已经被渐渐改造成规则的图形,只是棱角还在,不新颖也不规范,不多变也不稳定,周长不长,面积也不小。(议论扣题)

我的这件衣服怎么样?”女伴向我展示她新买的衣服。“很不错,和你很配,你穿上这年轻了十岁。”我赞不绝口。其实那件衣服很难看,但我在“赞美”的时候,竟没有任何感觉。全然没有第一次说违心话时的慌张。

老板刚刚批评了我,说我工作的方法不对,并告诉我另一种工作方法,于是我很听话地按老板介绍的方法去工作,尽管方法更不对。但管他那么多,这是老板交代的工作方法,出了问题不关我的事。再说了,和老板顶嘴没好下场。多年的经历,已经让我有经验了。(二十八岁的两个片段。)

那年我二十八岁,已经被打磨成了一个圆,我稳定,我周长短,我面积大。我的人生阅历丰富了,我变得世故圆滑了„„(议论扣题)

一天,去幼儿园接女儿,女儿哭着扑过来。“老师说太阳是红的,小草是绿的。可我戴爸爸那个黄黄的眼镜看到的太阳和小草就是黄的,老师说不行,还打我。”女儿哭哭啼啼地讲完。这些话猛地击中我的心,尘封已久的记忆大门猛地打开。我想起了那黄的草,黄的太阳,妈妈是书童,爸爸是车夫,想起那个未经世俗打磨的不规则的多边形。我的泪水悄然滑落,为不再拥有的那个不规则的多边形„„(照应开头)

分组讨论 结构特点

四、当堂练习

1、 以“成长”为题目写提纲

2、以“呼唤”为题目写提纲

3五、拓展总结

、以“牵挂”为题目写提纲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简报第6期范文下一篇:感恩的心1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