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随想范文

2022-06-02

第一篇:课堂教学随想范文

声乐教学随想

——学会“借鉴与贯通”

内容提要:声乐专业有很多唱法,有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美声唱法,原生态等等。民族特色鲜明,通俗浅显易懂,美声庄重优雅,业内人士区分更加详细,中国式美声唱法,西洋式美声唱法,原生态唱法等等。每个唱法都有独特魅力,但我们不能被唱派禁锢,要学会各个派别的融汇和贯通,从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我个人认为原生态唱好了好听,西洋歌剧唱好了好听,不管用什么方法,好听就是目的。

关键词:唱派

歌剧从业人员

民族音乐从业人员

说实话我始终认为,如果把高中课程很好的读完,就完全可以算作一个合格的知识分子。想想高中政治课里的哲学课,我们都学什么了?人在一生里遇到的百分之九十九的问题,合格的高中教育足可以应付。当老板需要微积分吗?当歌唱家需要和声学吗?卡拉斯,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里拉斯,一个都没上过大学!人一生需要的哲学思维,在高中就学了, 那就是,要用全局的而不是局部的、用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用联系的而不是割裂的观点来看问题 。这是思考一切问题都必须遵循的一个总的原则我记得韦小宝有句名言:用刀杀人是杀,用石灰杀人也是杀,杀人就是杀人,管他上流还是下流?原生态唱好了好听,西洋歌剧唱好了好听,好听就是目的,管他是哪个派别!唱的好听都有理,唱的不好听,说下大天也是白费。整天争论美声好还是民族好管什么用?现代民族是什么?是抄袭,不错。可是难道西洋美声就不是抄袭? 既然都是抄袭,谁还笑话谁? 京剧是借鉴来的,昆曲是融汇得来的,歌剧也是借鉴来的,现代民族管他是金铁霖派还是土生土长派都是所谓的“借鉴”。如果不是“融汇和贯通”,社会也早就退化消亡了。南北朝的时候女人以瘦为美,故有赵飞燕,大唐以胖为美,故有杨玉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和需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所以不可能不融合,不可能不互换,不可能不相互拿来借鉴,既然大家都在抄袭,谁笑话谁?美声现在貌似也是大不如从前了。四百年前的bel canto是什么?是阉人唱女声,四百年前的昆曲是女人唱男声,现在让我们听,相信也不会有人爱听。八百年前的十字军东征,为了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这个问题,杀得血流成河,搞得瘟疫横行黑死病鼠疫肆虐西亚和欧洲大陆,真是荒唐!

所谓的美声伴随着歌剧起源于意大利。但是如今和意大利还有多少关系呢?没有了,四百年下来,它早就成了全世界的了,德国人拿去,照自己的口味改一改,法国人拿去,也找自己口味改一改,英国人美国人莫不如是,中国人拿来就不能改?如同火药起源于中国,可现在还是中国人的吗?还姓中吗?有人说,京剧是中国的有别国发展了吗?别忘了,歌剧之所以流行于西方世界,是因为基督教,因为罗马教廷,因为文艺复兴,因为资产阶级革命。是由它深层的社会历史原因的,而这些社会历史条件在中国没有,所以京剧是独特的。难道我们没注意到,歌剧连同所谓美声唱法的最初传播都是在基督教文化区吗?还有一个很实际的原因,也是根植于不同的文化历史环境:因为教廷与贵族的扶持,美声、歌剧的从业者,收入丰厚地位崇高,收到良好的教育,生活优裕,所以总结留下

了他们歌唱文化中的大多数合理成份。可是我们民族早年的声乐从业人员,是下九流,是社会的最底层,有很多都是文盲,无法总结保留历史发展长河中那些珍贵的东西,口传心授的办法倒是保留了很多糟粕。尽管如此,古籍中的只言片语,也足够我们回味深思的了,吃透了这些只言片语,就受用不尽,足以毫无愧色的面对全世界的同行。一个是蓝皮尔蒂,他是西方世界至今为止成就最高的声乐教育家,他的一句话点醒了我:歌唱的声音在头中,靠骨盆里的气息供养它。一个是中国古籍里留下的只言片语,我简化归纳为这样一句:气,沉于丹田,行于背;声,灌于顶,旋于百会。有心者玩味下,这俩者之间,是多么有趣多么的心意相通啊!蓝皮尔蒂大师说这话是在一百年前多一点,可是我们古籍中这种只言片语,在一千年前就有了。谁聪明呢?谁声乐文化发达?

总结就是一句话,又唱的好听,又不费嗓子,能常保艺术青春到六七十岁,就是好!至于是什么方法嘛,谁会“融汇、借鉴、贯通”就是谁的了!

第二篇:教学随想

教学随想,一位教育家说过:“如果孩子生活在赞赏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在敌视中,他便学会好斗。如果他生活在安全中,他便相信所有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积极,乐观,进取,奋斗,坚强,好学,豁达,聪明的自我,如果在学校多给孩子说:“我希望,我建议,我觉得,你能行。”重视孩子的自尊就能点亮孩子心中自信的灯。

教育要对学生负责,绝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我们在进行育人的培养,这是教师也是家长的神圣责任,希望今后我们都能做到:

1,做到尽量多表扬孩子,轻易不批评他们。

2,做到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和进步不因成绩去责备他们。

3,做到多了解孩子的心理,交往和想法,做到尊重孩子多交流,多沟通,但不放任自由,。

4,不在孩子面前说别人的缺点,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给还作表率,尊重自己和他人。教育要以人为本,绝不是为了成绩。把自信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专递给每一位学生。把和谐的笑容给每一位学生。

第三篇:教学随想

语文教学随想

张六庄小学

陈晶晶

不知不觉间以从事教师这个职业一年多了,正面临新课程的改革,下面是我教学中的一些感悟理解:语文新课程标准是:“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那么尽力使学生具备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

一、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

二、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

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

四、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

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

六、好问的习惯;

七、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

八、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必须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须规范、整洁地写字。还是以写字习惯培养为例来说,良好的写字习惯就具有极强的迁移性。学生把规范整洁地、有一定速度地写字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学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来了。

实践证明,在低年级就严格训练学生写好字,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养成沉着、镇静的习惯。学生通过写字养成的细心、沉着、注意力集中等心理素质又能对其他课程产生良好的影响,让学生受益终生。

总是,新教材充满着时代的气息,内容上的更新,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法上如何去创新。努力帮助学生从小练好语文基本功,为他们全面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体现新教材的真正价值。

第四篇:美术教学随想

美术教学随想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在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作用越发显得重要。它可以教育学生树立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具有示之以形的形象性,动之以情的情感性和寓教于乐的愉悦性,它的这一特性是其它教育所不能取代的。

美术是一门特别的学科,它能让学生学到绘画与制作的本领;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才华;能使学生感受美;能使学生热爱学习。如今的美术课不再是以前那样,教师在上面画,学生在下面画;素质教育已进入美术教学,在课堂中以发展学生为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作业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美术课堂就好像一个乐园,让学生乐在其中。多年的美术教学实践证明,美术课要想上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的情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都需要美术老师下工夫来思考、推敲。

一、美术课前的准备

美术课的准备绝不仅仅是教具的准备,它要有更广泛的内容。比如在《节日的装饰》这一课里,教具是制作好的各种各样的手工装饰品,为了让课堂更有氛围,我试着准备了一些《快乐的节日》等一些有节日气愤的歌曲,这些歌曲在课堂气氛的烘托上起了很大的作用。除了有形的课堂资源的准备之外,更要准备的是老师多方面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得靠老师长期的积累。

二、美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重点,很多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这里我想谈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和引导儿童自由创作可能会出现的无序性的矛盾。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是上好课的保证,这是大多数教师认可的原则。但有些类型的美术课往往不需要孩子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地作业,比如一些手工课,需要几个儿童合作完成,小朋友凑在一起难免会各抒己见,不会像成人那样有克制力,这样势必造成纪律不好。还有一些绘画课为了更好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加入了游戏、舞蹈等活泼的形式,课堂也会显得杂乱,问题是这样形式上的“乱”并非无效。国外的老师在上美术课不需要孩子坐得端端正正,他们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创作,可以画在桌子上,可以“乱涂乱画”。德国纽伦堡丢勒中学的谢尔先生曾说,在丢勒中学,学生作画时可以戴耳机听音乐,边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边作画。我想这在国内肯定是禁止的。学校要求课堂必须有秩序,但一味的整齐往往会抹杀孩子的个性,限制孩子的创造性。怎样兼顾呢?那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上的收放自如,既不放纵,也不压制。例如:可以采用开放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如手工制作课不妨带领学生去放飞风筝,去迎风玩一玩小风车,用制作的彩练、挂饰。窗花美化周围的环境;结合绘画课,可自办一个课堂小画展,组织学生参观发言,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学生生活相结合的能力。

三、美术作业的评价

有时候,大人在看孩子的画时,往往摇头说:“画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殊不知,儿童绘画贵在无序、天然童真,去雕饰的浪漫稚拙,而且个性鲜明,想象力丰富。有的孩子喜欢色彩,有的孩子画画喜欢用线条。还有的孩子只喜欢画抽象的形状。所以对于儿童画的批改、评价应该有多重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儿童画中闪光的东西。在评价作业时,可以采用开放的评价标准在教学评价时改变传统用“一个标准”去套学生画的内容、形式,作品评价不作硬性统一,因人而异,实行学生自评、互评,体现主体地位。教师点评时语言要幽默、精彩、风趣,让学生把你的点评听进心里去。在优秀作业上写心灵手巧”、“魔幻色彩”、“独具匠心”等给学生成功的喜悦;在表现一般的作业上写上“别泄气”、“慢慢来”、 “相信下一张会很精彩”等激励性语言,相信学生的内在潜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开放的导向、激励、反馈、调节作用。

第五篇:古典诗歌教学随想

——中国语文报协会课堂教学“古典诗

歌内容教学”主题研讨会有感 有几年的时间不曾外出听课了,因为德育副校长的头衔仿佛把自己与教学隔开了。虽然从不曾离开自己心爱的课堂,教学也还得心应手,一直自我感觉良好。但听听大师的点拨,看看名师的课堂,才知道自己教学的粗糙,自己教学的肤浅,自己教学的浮躁!两天下来,就古典诗歌教学有了一点思考!

文字·文学·文化

透过文字的层面,看到文学的灵动,积淀文化的精华。几位执教老师无一例外的都把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作为教学的突破口,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感受文学的独特魅力,感悟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最有代表性的是上海建平学校郑朝晖老师执教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郑朝晖老师先是从字词入手品读诗味,聪明的孩子们纷纷找到了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日暮苍山远”中的“远”字——不仅是一种空间距离,更是一种主观感受;“天寒白屋贫”中的“贫”字——诗人在慢慢风雪中前行,看到山中的人家很少,突然看到“柴门”,听到狗叫,感到非常惊喜,这是一个过渡,从前面的悲凉过渡到后面的惊喜。除此而外,在教师剥茧抽丝一般的引导下,学生们还品味了“白”字渲染的旷远意境、“暮”字所隐含的苍凉意味,“黄昏”这个意像的价值和意义,最后品到

了“风雪夜归人”的“归”字:

生:“归”字用得好,有惊喜感,归属感。

师:“归”字对我们中国人有特别的意义。

„„

师:刘长卿有没有真正“归”呢?他还投宿在别人家里,这首诗中还表达了什么感情呢?

生:还有漂泊的无奈,“归”只是暂时的,明天他还要继续漂泊!

师:我们不是漂泊者,这首诗为什么能打动我们呢?

生:因为我们内心都有孤独感。 生:我是这样看的,每个人都是生命的旅人,我们都在生命的旅途中寻找自己的家,这首诗唤起我们内心深处1 的这种情感,引起我们的共鸣!

师:我们要为他鼓掌!我们每个人都是生命的旅人,我们都在寻找一个家园,一个精神的家园。“归”是中国人所独有的情感,这种情感超越时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名片。

一首孩子们幼儿园时就会背诵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在郑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透过那看似浅白的文字,领悟到了诗中蕴含着的丰厚的文化元素。一节课下来,相信孩子们会顿悟:清水一般的诗句,却原来也是文化大餐!相信听课教师也会顿悟:诗意的解读必须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因为我们都是中华

文化的传承者!

心境·情境·意境

诗言志,诗歌是从诗人心底流出的泉水,诗人的心境决定泉水的流向:心境愉悦,泉水则流向鲜花芳草;心境郁闷,泉水则流向夕阳黄昏;心境安宁,泉水则流向空谷幽兰;心境孤独,泉水则流向荒山大漠„„心境的流向决定了诗歌的情境,境从心生,情从景生,情景相合,则成悠远的意境。

作为教师,古典诗歌教学时就要引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方能拎清诗歌的情感脉略,走进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领悟诗歌或微妙悠远,或闲适恬淡,或华美壮丽,或清新自然,或

2 雄伟壮阔,或沉郁悲凉,或萧瑟凄凉,

或慷慨激昂的丰富多彩的意境。

几位教师执教过程中都关注到诗歌中的意象,以及意象作为诗人情感载体的丰富内涵,通过意象群的建构所组合成一幅幅立体的画面,把学生引领入一个个感人的艺术境界!

其中典型的是南京29中的徐溪老师,她以《天净沙·秋思》和《次北固山下》为例,引导学生探究“景物与乡愁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典型的问题,这就找到了诗歌教学的最佳角度:从意象出发,沿着意脉不断注入情感,最后把学生领入诗歌创造的最高艺术境界——意境。

同是以“乡愁”为主题,两首诗

所选取的意象截然不同,一组昏暗苍凉,一组开阔明朗,但两组意象群都诗意的表达出“乡愁”这个永恒的主题。对于第一组意象如何表达“乡愁”执教者这样总结:巧点羁旅处境、乐景衬托哀情、选景寄托乡愁、绘景渲染意境。对于第二组意象如何表达“乡愁”执教者虽然没有做出概括性的总结,但在她的引领下学生基本明确了:青山绿水只不过是眼前暂时的美景,自己的目的地还在渺远的前方;虽然风平浪静水面开阔,但更衬一叶白帆的渺小孤寂;残夜朦胧中升起的太阳,旧年岁尾时来临新春,时间的流逝,冬春的更替,只会使思乡之情越来越浓;如果大雁有情,捎一封家书到洛阳吧,告诉我的家人,虽然我思乡心切,但一切还好!

这样的引导赏析,就是学生非常清楚地了解了,诗歌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任何一种景物,原来都附着着作者的感情啊!对于七年级的孩子们来讲,虽然执教者没有说到“意象”“意境”这样的词语,但她却以一种孩子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了诗人的心境,领悟了诗歌的情境,让孩子们走入一个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艺术佳境——意境。

柔情·激情·真情

五位执教者中三位男教师,两位女教师,根据词的内容,五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大体分为三种:秦燕、徐溪两位女教师婉柔,孙旺、周文福两位男教师

激昂,郑老师则是淡定儒雅。但婉柔也好,激昂也好,淡定儒雅也罢,五位教师无一不是用真情激发着学生的真情,用灵动激发着学生的灵动。

两位女教师课堂上的温声细语,不紧不慢的引领着学生朗读、欣赏、感悟。无论是钱塘江畔的早莺春燕、乱花浅草,还是北固山下的潮水风帆、江春海日,亦或是漫漫古道上的枯藤老树、昏鸦瘦马,在两位美丽的女教师引领下,孩子们都充满悟性的解读了景物里所包含的丰富情感:亦或是生机萌发的早春带来的欣悦,亦或是天涯游子的思乡愁怨。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有这样的顿悟:万水千山都是情!

孙旺、周文福两位男教师不约而同执教的都是辛弃疾的词,一个是《摸鱼儿》,一个是《破阵子》,在两位老师激情的演绎下,辛词内容的厚重,辛词风格的阳刚,辛词情感的复杂与豪放都得到很好地诠释。两位老师在关注词的艺术表达的同时,更加关注的是词人的情感变化。

周老师引领学生把握《摸鱼儿》的情感脉络:惜春不长、怨春不语、留春不住,任时光老去人亦会老去的哀怨,任春景由盛而衰王朝莫不如是的感慨不言自明;春在走,时在变,不变的是报国的情感,但小人当道,报国无门,一腔忧愤终化为勃然而张的诅咒“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但愤怒的诅咒终当不了现实的残酷,闲愁最苦,惟

有君知啊!至此,周老师的倾情演绎,学生们无不被辛弃疾的炽热爱国情怀感动!

孙旺老师比起年轻的周老师执教辛词更多了一份文化积淀的厚重,更多了一份知人论世的明朗,鉴于此,孙老师的情感引领更沁人心扉。孙老师的课堂更知性,更人文,整节课孙老师以方法引领学生译读,以方法引领学生品读,以方法引领学生评读。一节课下来,孙老师没有代替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学生在他富有启发性的方法引领下,诗意的翻译词句,抑扬顿挫、激情澎湃的朗读全词;妙语连珠的品味意象意境„„更可贵的是,孙老师以自己的激情激发着学生的激情,以自己的智慧启迪着学生的智慧,在他的感染下,词人辛弃疾无3 限深厚的爱国热情、驰骋疆场杀敌立功的豪情、报国无门老之将至的悲情,一切的一切,在师生共同的激情演绎下是那样的真诚、真切、真实。孙老师的板书也别充满个性,一柄长“剑”占据半个黑板,霸气、豪气,也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想:剑本该直指长空,直指敌寇,但词人手中的剑啊,只是成了夜半梦回时刺向心中的长痛。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豪放词人辛弃疾啊,却原来是一位悲剧英雄!

马鞍山一程,见了、听了、想了,今后再做了,这就够了。

今天上了一节特别让我享受的课—《春》《济南的冬天》小结课,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远远出乎我的预料,他们太聪明,太有灵气,太有潜力。

导语:今天我们对《春》《济南的冬天》进行小结,这两篇文章是经典美文,语文教材几经改编但这两篇文章依然作为课内阅读教材保留,下面每组展开讨论,至少找出一条理由说说它们之所以长盛不衰的让人们喜爱的原因。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考勤管理制度范文下一篇:课外拓展活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