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州园林设计者

2022-10-18

苏州园林是指在苏州城内的私家园林, 乃中华园林文化之翘楚。它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 运用艺术和技术手段, 创造而成“源于自然, 高于自然”、供人生活和休憩的空间。

苏州园林始于春秋, 形成于五代, 成熟于宋代, 兴旺于明代, 鼎盛于清代。每个园子多为不同的人在不同时间所设计建造, 尽管如此, 它们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 这些园林的设计者所具备的能力素养也具有着诸多共性。本文将这些共性进行提炼和分析, 虽不全面, 希望对当代设计师有所启示。

一、山水丹青

苏州园林的设计者皆擅长山水丹青, 他们深谙山水画之精髓, 有着极高的美学修养。如文徵明, 拙政园的设计者, 明正德年间江南四大才子之一, 人赞其绘画“以为荆关之绘也”, 足见其在山水画上的修为之深。山水绘画能力是园林设计者的灵感源泉。山水画追求感性, 讲求写意, 给人留下想象和品位的空间。设计者将山水丹青之妙运用到园林设计中, 将胸中之景落于笔下, 再将画中之境变成现实, 使游者有着“人在画中游”的体验。

二、文学修养

苏州园林的设计者熟读经史子集, 通晓孔孟老庄, 皆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计成所著《园冶》一书, 18000字中, 引用到典籍多达20多部, 涉及古人40余人, 足以窥其深厚的文学修养。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美景及其恬淡的生活方式为士人所倾倒。园子的主人和设计者们都乐于将书中之景搬到现实中来, 以此明志。所以诗词歌赋中所描绘的美景是苏州园林的设计者们另一个灵感来源。如王献臣在建造之初就本着“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的立意来设计拙政园的。在本质上说, 中国的诗词歌赋、笔墨丹青和苏州园林在精神层面是一个整体, 一个完整的文化系统。

三、侠客行

“破万卷书, 行万里路”。泰山之雄、华山之险、衡山之秀、恒山之奇、嵩山之绝, 乃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西没领略过高山之雄壮, 东没体味过大海之宽阔;没见过“清泉石上流”的小溪, 也没到过“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 一直沦为井底之蛙, 何以做到胸中有丘壑?没有游历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各方胜景, 何以将天下之景浓缩于一园之中?

计成自言“游燕及楚, 中岁归吴”。可见其游历时间之长, 范围之广。他不仅亲身体验了各方胜景, 还对所到之地进行了详细的考察记录。其书在《掇山》中提到“峰虚五老”“黄山松柏”“苏州虎丘山, 南京凤台山”等等;在《选石》中提到江苏昆山石、安徽灵璧石、广东英石等等, 可见游历对其造园的影响。

四、节约

经费是造园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之一。私家园林的经费有限, 设计者们对于经费节约又有独到的解决办法。他们根据预算和场地, 提出合理的方案, 适度进行设计。“简文之贵也, 则华林, 季伦之富也, 则金谷;仲子之贫也, 则止于陵;此人之有异宜, 贵贱贫富, 勿荣倒置者也”。“华林”也可, “片畦”也罢, 只要将自己或者甲方的世界观、个人的内心理想表达出来即可。

设计者们不仅在设计之初就根据预算进行适度控制, 而且在施工时想尽办法节约使用造园物资, 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应有的效用。他们主张对施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 通过设计, 合理的再利用。“废瓦片也有行时, 当湖石削铺, 波纹汹涌;破方砖可留大用, 绕梅花磨斗, 冰裂纷纭。”这些细节, 我们在园中随处可见。

五、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所有园子共同的设计理念。设计者们理性的将园林环境看做是一个整体的系统, “以山为骨, 以水为血, 以亭台轩榭、古寺幽刹、古宅老院为肉, 以山川草木为灵, 以文化人物之气为魂, 塑成一个有血有肉, 灵慧动人的‘女子’”。营造出一个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人文环境是代代园林设计者不断追求的目标。

1、尊重自然

设计者对于自然的尊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他们根据江南地区的气候条件, 选择适宜生长的当地植物, 对园内植物进行合理的配置;另一方面设计者们尊重原址, 进行的园林设计多是在原址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他们既保留了原有地形的特点, 同时又充分发挥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 提出合宜的设计方案, 把甲方的追求和自己的设计意图在原址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

2、以人为本

在生理层面, 苏州园林内植物茂盛, 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 空气清新, 温度湿度都非常舒适。设计者们将亭台楼阁合理分布在园内, 以廊相连接, 使得游人在游览之时免受日晒雨淋之苦。建筑内多有椅凳茶桌, 以供游人可以在躯体得到休息、悠然自得的情况下欣赏美景。这些廊亭彼此之间又相互呼应, 还形成了“双赢”的景观特色。

在心理层面, 苏州园林皆为弹丸之地, 设计者们秉承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的设计理念, 通过借景、透景、障景等的设计手法, 合理调整园内的实际空间尺度和人的心理空间尺度, 不仅给游人带来了非常舒适的游览体验, 而且形成了“移步易景”的景观特色。

在精神层面, 设计者们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积淀了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他们以诗词绘画为灵感来源, 通过丰富的想象将其现实化, 变成园中之美景。在设计时, 景观结构、建筑选址及其形式、理水、植物配置、山石的运用, 甚至包括了园中亭台楼阁的命名以及厅上的对联, 都同时进行设计, 不仅整个庭院看起来浑然天成, 而且也将文化和价值观表现的淋漓尽致。他们通过园林设计, 传达了中国人“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天人合一”的传统宇宙观;传达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法自然”的儒道哲学观;也传达了“寻闲是福, 知享即仙”“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行”的幸福观。这些价值观与园林景观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 潜移默化的影响者游人。

苏州园林是园林设计里程碑式的作品, 设计者们所具有的素养应该被很好的记录下来, 也应该被很好的继承下来。吾等后辈儿孙,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这些宝贵的财富也应该被很好的继承下来, 并且在此基础上改良创新, 使其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或许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设计出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景观。

摘要: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设计中的经典作品, 它们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 设计者所具备的能力素养也具有着诸多共性。本文将设计者的共性从山水丹青、文学修养、侠客行、节约和道法自然五个方面进分析, 希望对当代景观设计师有所启示。

关键词:苏州园林,设计者,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陈植:《园冶注释》,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

[2] 张薇:《园冶文化论》, 人民出版社.

[3] 张国擎:《拙政园的由来——拙政园往事之一》.

[4] 段蓉萍:《镇远行散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现代加工技术工程训练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下一篇:“一带一路”背景下非专业泰语教学问题之改进策略——以南宁学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