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欠费研究论文

2022-04-20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高职院校学生欠费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在"生源荒"背景下,构建高职院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促使高职院校加强财务管理,避免出现财务危机。本文把高职院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分成偿债能力、总体失衡能力、运营绩效及成长能力四个方面,共选取了十六个指标,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对每一个指标都赋予了相应的比重。

高职院校学生欠费研究论文 篇1:

高职院校筹资渠道及财务风险防范

[摘要]如何科学地选择筹资渠道,控制筹资规模,防范财务风险成为多数高职院校领导人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文章就高职院校如何合理拓宽筹资渠道、科学确定筹资规模、有效防范财务风险,以保证高职院校科学发展、快速发展进行了研究,提出要建立和完善高校财务预警和风险防范机制,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筹资;财务风险防范

[作者简介]郝林毅,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财务基建处处长,讲师,广西南宁530023

冲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 A [

一、引言

我国的高职院校大部分是在21世纪初由普通本科院校设置的二级学院、传统的普通专科学校或省部级以上的普通中专学校以及独立设置的成人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的。除少数重点高职院校外。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基本建设、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办学规模、教学管理、教育经费等条件上都远远比不上普通高校。特别是2007年,教育部要对高职院校进行办学水平评估,使得还不达标的高职院校。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各项建设。但是随着2004年国家实施宏观调控。银行紧缩信贷规模,高校举借银行贷款难度加大,导致许多高职院校经费拮据。面对紧迫的评估环境和拮据的经费状况,合理筹措资金成为各高职院校的头等大事;另外,21世纪初普通高校特别是部分重点普通高校超常规发展,盲目扩大贷款规模造成的高校发展的资金压力也警示了正在起步腾飞的高职院校。因此,如何科学地选择筹资渠道,控制筹资规模。防范财务风险成为多数高职院校领导人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本文拟就高职院校合理拓宽筹资渠道,科学确定筹资规模,有效防范财务风险,以保证高职院校科学发展、快速发展的问题进行探讨。

二、筹资渠道分析

(一)财政拨款

目前,由于我国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不高,人们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支付能力十分有限。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仍然是高职院校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但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的比重却逐步下降。1994年,我国高等学校经费总计247.54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179.02亿元,占总经费的72.32%,而到了2006年,高等学校经费总计3057.77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1302.52亿元。仅占总经费的42.60%。从整体上看,我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高,占GDP的比重偏低,2001年至200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均未达到4%。且2003年至2005年连续三年呈下降趋势。目前,全世界高等教育占GDP的平均值为4.8%,其中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值也达到了4.2铂。相比之下,我国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实在是少得可怜。显然,我国是以极少的资金投入,办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下,高职院校面临资金紧缺困雉是不可避免的。政府应针对高职院校的资金筹措问题进行深入调查与研究,例如可以发行高等教育专项国债。各省市可以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

(二)教育收费

收费是根据教育补偿和教育成本合理分摊的原则,向受教育者收取学费和住宿费,教育收费是世界各国教育财务管理的一项惯例。从1994年。国家逐步加大了对上学收费制度的改革。随着改革的深入,向受教育者收取学费和住宿费,将越来越成为高校财务收入的一条比较稳定的渠道。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学费收入突破70亿元,1999年此项收入达到了100多亿元,为我国高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财力支持。但在之后的10年间,虽然我国高职院校收费标准不断提高。已超过了本科院校平均学费的20%到50%,但仍不能满足高职院校规模发展的需要,况且收费的提高还给相当一部分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这种情况下,如果进一步提高教育收费。势必客观上造成教育资源向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倾斜,这既不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本质,也不符合我国当前国情。即便存在进一步提高收费的可能性,这种提升的空间也是非常有限的。况且我国高校没有自行提高学费的权利,因此,通过提高教育收费的途径来解决资金紧缺问题是不可行的,也不具有可操作性。

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收费标准的提高,学生拖欠学费已成为各地高职院校面临的普遍问题。并不是所有欠费学生都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交不起学费,有的是将学费款项挪作他用。有些高职院校学生欠费金额很大。几百万、上千万的学校很多,使本来就紧张的办学经费更加捉襟见肘,致使高职院校资金周转陷入困境。如果能遏止学生恶意欠费,那么这笔数目可观的资金则可以有效地利用到学校建设中。针对学生故意拖欠学费,高职院校应当制定相关制度,设立专门机构,加强学费管理信息化建设,引用激励约束机制等对策来最大限度地减少恶意欠费,同时,可以尝试一些新的办法,如挖掘校园卡功能,建成基于校园卡的电子注册系统,可以在选课、图书借阅、免费机房等数据接收系统中设定参数,拒绝恶意欠费学生的校园卡。尽可能减少在校生恶意欠费。对于已毕业学生欠费,可以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学生毕业时,将诚信档案跟随人事档案一并交给用人单位,在媒体上公布毕业三年以上仍未交清学费的毕业生欠费名单,恶意欠费信息共享给社区、银行等征信部门,建立互动的信用体系,使学生交费信用记录延伸和延续。这样学生就会充分考虑恶意欠费的机会成本,从而及时缴纳学费,教育收费资金就能公平有效地利用在高职院校的建设上。

(三)银行贷款

前面已谈到国家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这种情况下,银行信贷必然成为高职院校解决资金紧缺问题的主要选择。但是,对于扩建的高职院校来讲,贷款产生的利息将会成为学校的沉重负担,产生很大的债务风险,必须予以谨慎考虑。在发改委2007年公布的<上半年社会事业发展和下半年政策建议)中指出:高校债务风险逐步显现,据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05年底,高校贷款余额达2001亿元,个别高校由于债务问题已影响到学校正常运行,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讲,高职院校贷款是一种良性贷款,如果政府能对学校发展建设产生的贷款利息给予部分贴息,这将对学校、银行、社会都有利。可是由于全国各省市的经济实力相差悬殊,特别是西部欠发达的省份,由地方财政来分担高校的贷款利息是非常困难的。各个高职院校要根据自己的财务状况,确定合适的贷款规模,在充分考虑时间价值的基础上,确定还款方式,而且要根据学校用款进度,考虑贷款的时间顺序,选择合理的长短期贷款组合。另外,可以尝试灵活运用银行的各种融资产品,形成一套适合本

校的、具有可行性的组合融资方案,从而达到降低财务费用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例如。学校在购买价格昂贵的实训设备和仪器时。对可接受汇票的企业使用银行承兑汇票,并结合汇票贴现产品综合使用等。

(四)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携手共建,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同担,利益分享”的原则,更好地整合双方的智力与物质资源。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学生需要大量生产实训基地。在校企合作中。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校内实验实训条件不足的问题。例如,在产学研结合实践地推动下,国内100多所高校与东莞市相关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增强了办学实力,突破了资金紧缺致使学生实践条件不足的办学瓶颈。企业获得了人才支持,以较低的价格获得了急需的技术。校企双方达到了以最低成本。创造最大效益的目的,实现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当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要注意尽可能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和社会知名度,这样相关企业才愿意进一步合作。必须要注意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帮助,力争达到互惠互利。惟有如此,才能为以后长期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社会资助

如今,高等教育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社会共识。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捐助蔚然成风,社会资助已成为高校的资金来源之一。从2002年到2006年社会各界对高校的捐赠资金累计达到100多亿元。在国外,社会资助是高校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争取社会捐赠是他们的一种传统,并且向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有许多慈善家纷纷成立基金会资助高等教育事业。高校教育基金会在我国是新兴事物,近几年有些高校也意识到成立基金会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纷纷筹建申报基金会,但是还没有形成一种氛围。因此,高职院校应充分意识到社会捐赠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广泛借鉴国内外高校的丰富经验,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以及科研优势,积极争取社会各界人士和企业的资助。为高校发展募集更多资金。

三、高职院校筹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为有效控制高职院校筹资的财务风险,2004年7月,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对高校贷款的指导思想、贷款资金的使用方向和管理均作了具体规定,进一步加强了高校贷款行为和资金管理。这是政府部门为指导高校规避财务风险而制定的指导性政策。而对于具体的高职院校,在筹资过程中必须做好筹资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并在偿还债务的过程中加强财务风险的监控。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

第一要科学预测资金需要量。院校经费到底存在多大缺口,是经费需求额与经费拨款和各种渠道筹集的不需要偿还的资金之差额;财务部门要针对学校的发展规划和预算情况,明确资金的用途,优化支出结构,合理安排资金投入,防止筹资不足影响事业发展或筹资过剩导致资金闲置浪费,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和学校领导既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不思进取、不谋发展,又要避免缺乏勤俭办学的思想,不切实际地依靠融资铺摊子、上项目、盲目追求高标准,好大喜功、不计后果、过度举债,从而进一步加大财务风险,给高校的资金运转带来更大的压力。

第二要合理选择筹资方式和融资结构。目前,高职院校除财政补助和学费收入外。主要的负债型筹资渠道包括银行贷款、融资租赁(包括了OP模式)、民间融资、校企联合等,不同的筹资方式可能产生不同的融资成本,同时又存在不同的优势和缺点,比如银行贷款利率较低(存在升或降的变动可能),但实际融资过程中又受到国家政策、金融政策、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非利息性成本和非经济性成本较高;融资租赁租金率较高,但作为一种金融创新、贸易创新。具有操作性较强、租赁形式灵活、租金支付方式灵活、手续简便快捷、优质有效服务等优势,高职院校在实施筹资计划时应既考虑筹资成本。又要考虑筹资过程和客观环境,尤其考虑筹资活动的时效性和有效性,也可以多种筹资手段结合并用。

第三要合理确定筹资规模。筹资计划要留有余地,既要充分考虑此次筹资本身的财务风险,又要充分考虑其院校总体的短期偿债能力与长期偿债能力,运用稳健性原则,对筹资结构、筹资金额及期限、筹资成本和偿还计划等应事先评估,始终监督,事后考核,正确运用筹资理论,分散、转移筹资风险。高校在确定筹资规模时可以在科学预测资金需要量和合理确定筹资方式的基础上采用以下公式测算:

最大负债临界点=预算收入年增长额-预算支出年增长额-资金成本

资金成本=年内到期负债本金+年内融资利息

当最大临界点等于零时,意味着高校可用预算收入的增长额补偿负债成本,同时不影响正常的业务支出,即最大限度利用外部资金进行发展,高校的负债数额控制在最大负债临界点以内时,学校财力是可以承受的,财务风险较低,仍有一定的融资空间;当负债规模超过最大临界点时,融资规模超出高校的经济承受能力,存在由于过度举债或不良举债而影响高校正常财务支出和不能按期偿还到期融资本金和利息的可能性,甚至被债权人起诉以致查封财产,从而产生较大的财务风险,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和发展。

第四要加强筹资管理,降低财务风险,在筹资运用过程中,财务人员应多运用管理会计的手段,做到事前客观预测和分析学校的偿债能力,确定合理负债规模;事中灵活控制资金借入和偿还,优化长短期贷款组合。在减少财务风险和控制成本支出中找到均衡点。在分析高校负债状况和财务风险时可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累计对外负债总额占预算总收入的比重=(年末累计对外负债总额/学校年度预算总收入)x100%

这一指标反映学校累计负债比率。负债比率越高风险越大。

年末净存款余额占学校年总支出的比重=(年末存款净余额/年支出总额)x 100%

年末存款净余额=年末货币资金额+短期投资-借入款

这一指标反映学校净存款储备率。比率高,说明学校财务潜力大,偿债能力强;比率低,说明学校财力不足。短期支付能力不足,风险较大。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职院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面对学校发展建设资金需求与资金供给之间的矛盾,高职院校必须在合理拓宽筹资渠道的同时,吸取部分高校出现财务风险的经验教训,采取一定的预防财务风险的措施,建立和完善高校财务预警和风险防范机制,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刘瑞波,试论高等教育筹资市场化的基本方式田,教育科 学,2004。(1)

[责任编辑:陈梅云]

作者:郝林毅

高职院校学生欠费研究论文 篇2:

生源趋减形势下高职院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摘 要:在"生源荒"背景下,构建高职院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促使高职院校加强财务管理,避免出现财务危机。本文把高职院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分成偿债能力、总体失衡能力、运营绩效及成长能力四个方面,共选取了十六个指标,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对每一个指标都赋予了相应的比重。

关键词:财务风险;高职院校;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1]。在“生源荒”背景下,研究高职院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加强财务管理、避免出现财务危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指导意义。

1 高职院校“生源荒”现状

1.1高考生源总数减少

从图1可以看出,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峰1050万人之后大幅下降,直至2013年起开始止跌趋稳。图1还反应了近年小学生的存量基础,可以看出未来高考报名人数将继续保持稳中略降的发展态势。

1.2 高职院校缺乏吸引力

高职院校在招生时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不足。相比于高职院校而言,本科院校优势明显。本科院校办学条件更好、有更多的招生指标、也更受社会和家长的肯定。高职院校中成绩较好的学生在家庭条件允许时,为了获得本科第一学历,也会选择专升本。

1.3 中职院校及成人教育挤压高职生源

近年来,中职学校扩招,加重了高职院校的生源荒情况。同时,越来越多适龄青年选择不参加高考,而是在工作的同时选择譬如电大、网大、夜大等成人教育来获得文凭。中职院校及形式多样的成人教育正在挤压高职生源。

2 构建高职院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高职院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包括四点。第一,科学性原则。在构建高职院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时,各指标应该选取科学、设计合理,能切实反映高职院校的财务风险。第二,系统性原则。在构建指标体系时,要将高职院校的财务活动看成一个整体,要包含高职院校运行的方方面面,同时又要避免指标太多从而增加评价难度。第三,实用性原则。指标体系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其构建基础应该是高职院校的财务核算体系。第四,动态完善性原则。为了适应未来的动态发展,需要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动态调整。高职院校财务风险会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我们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要进行不断的调整,使之更加完善。

3 高职院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的设计

3.1 偿债能力指标

偿债能力指的是高职院校偿还到期负债的能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构建:

1、资产负债率: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该指标过高或过低都不理想。如果该指标数值过高,高职院校的财务风险快速增大,反之,则学校的发展难以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

2、流动比率: 。如果该指标水平比较高,一方面能够说明学校的营运资金比较充足,可以保证短期债务的偿还。同时,也表示学校能够迅速变现的资产规模足够,债权人可能受到的经济损失的风险相对较小。

3、现实支付能力: 。该指标表示高职院校拥有的货币资金规模能够支持资金正常运行周转所需的周期长度。它的数值越低,就说明该学校对于到期债务的偿还能力就越弱,反之则较强。结合高职院校的情况,一般将警戒线确定为3个月的长度。

3.2 总体失衡能力指标

总体失衡风险是指高职院校的财务状况在长期平衡过程中出现的失衡现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构建:

1、年末借款经费比:年末借款经费比=(年末银行借款+其他现金几款)/(国家财政拨款+预算内经费+社会与个人办学经费+学生学杂费+捐赠与集资经费+其他经费)。该指标能从相对量上反映高职院校承受财务风险的程度,数值越大风险越高。

2、银行存款保障率: 。该指标属于区间型变量指标,在一定的区间范围内,该指标数值越大,说明高职院校资金调节能力越差,风险就越大;指标数值越小,说明学校负债资金有保障,风险较小。

3、专项资金占用程度:专项资金占用程度=(借出款+应收及暂付款+投资基金-收入×20%-事业基金)/(资产总额-事业基金-固定基金)×100%。该指标越大,说明专项资金挪用的越多,学校财务风险就越大。

4、学校货币资金支付比率: 。该指标值越小,说明学校可支配和周转的财力越小,风险就越大;反之,说明学校可支配和周转的财力越强,风险就越小。

3.3运营能力指标

1、年度收支比率: 。年度收支比率反映的是本年度高职院校预算支出与收入间的平衡关系,该指标为极大型指标,可以反映高职院校隐性负债的状况。

2、资本增值率:资本增值率=(年末所有者权益-年初所有者权益)/年初所有者权益×100%。资本增值率说明高职院校总资产的综合利用情况,该指标为极大型变量指标,其值越大,则反映高职院校该年的财务运营状况越好。

3、总资产收益率: 。该指标数值越高,则反映高职院校的运营绩效越好,财务风险就越低。

4、招生计划现金比率: 。该指标是极大型变量指标,当其值小于1时,则反映该校存在学生欠费情况,当学生欠费现象较多时,会增加学校的财务风险。

3.4 成长能力指标

1、自筹能力比率: 。自筹收入包括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和其他收入。自筹能力比率反映高职院校创收的能力,该指标是极大型变量指标,其值越大,反映高職院校积累资金的能力越强,财务风险越低。

2、自有资金动用程度:自由资金动用程度=(年末对外投资+年末对校办产业投资+年末借出款+非正常运转暂付款)/(年末事业基金+年末专用基金-留本基金)。该指标为极小型变量指标,值越大,说明高职院校未来发展收到的阻力越大。

3、现金净额增长率: 。该指标中的现金指广义的现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可兑换的有价证券等。该指标为极大型变量指标,其值越大,反映高职院校支付债务和调控资金的能力越强。

4、净资产收入比率:净资产收入比率=(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期初净资产×100%。该指标为极大值数值指标,其值越大,反映高职院校发展潜力越大。

4 高职院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使用层次分析法来构建高职院校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是把与决策问题的有关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和方案等层次,再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种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模型主要分为三层: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7]。

4.1 确定评价目标

在“生源荒”背景下,本文通过构建高职院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高职院校的财务状况、衡量高职院校的财务风险,从而促进我国高职教育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4.2 建立高职院校财务风险评价目标层次

图2高职院校财务风险评价目标层次

4.3 构造判断矩阵

在层次分析法中,通常是由一定的比率标度将判断定量化,一般使用1—9标度方法,如表1。

本文指标体系中,通过专家打分法,得到各层的判断矩阵。其中,目标层的判断矩阵记为A,准则层中偿债能力指标、总体失衡能力指标、运营能力指标和成长能力指标的判断矩阵,分别记为B1、B2、B3、B4:

4.4 一致性检验

满足 ,引入指标 作为度量判断矩阵偏离一致性的指标。为了衡量不同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引入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如表2所示。

引入指标CR=CI/RI,当CR<0.1时,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此判断矩阵需要调整。本文使用Matlab软件来计算矩阵的特征根及特征矢量,计算结果如下: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可知,目标层及准则层的判断矩阵均通过了一致性检验。

5 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得到以下研究结论:

首先,根据高职院校的财务风险特点,本文把高职院校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分成了偿债能力、总体失衡能力、运营绩效及成长能力四个方面,每一个方面均选取了四个指标,即共选取了十六个指标来构建高职院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其次,本文通過层次分析法对高职院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都赋予了相应的比重。本文的十六个指标中,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年度收支比率明显比其余十三个指标的比重要高,所以在控制高职院校财务风险时,应该重点关注和改善这几个指标的数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2]许德宽.困境与出路:高职院校“生源荒”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9):7-9.

本文为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生源趋减形势下高职院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与应用—以湖南省为例”(12C111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张秦

高职院校学生欠费研究论文 篇3:

高职院校产学研园融资问题思考

【摘 要】 当前,部分示范性高职院校产学研园融资过程中面临着财政性科研投入不足,学院自筹经费有限及民间资金引入困难等多重现实困境。文章指出政府、企业、学校作为园区运行的首要利益相关者应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在成本分担基础上建立科学有效的融资体制,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产学研园; 利益共同体; 融资体系

近年来,高职教育在新一轮教育体制改革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部分高职学院以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为契机,实现从规模式外延扩张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及社会服务能力为标志的内涵式发展战略转变。创建产学研园,成为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举措。如何构建及完善多元化融资机制,突破园区项目资金瓶颈,实现产学研园健康持续发展,成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高职产学研园涵义

产学研园是指依托高职院校人力、智力及技术等资源,在校内外一定区域,由院校为绝对主体,政校企三方共同参与,联合实施科技研发、企业孵化与成果转化的园区。与研究型大学相比,高职产学研园集成了大学科技园、孵化园、产业园的特性,同时又具有自身独特的功能定位:它是以园区的形式形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满足学生实训、顶岗实习、创业就业等多种诉求。产学研园是新时期高职院校实施产学结合、协同创新的需要,是巩固示范成果、实施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教育要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紧贴区域经济发展脉搏,培养大批服务于行业及地方经济的适需人才。以产学研园为平台,构建多形式的“利益共同体”,能够有效地满足政校企三方利益诉求,通过彼此资源整合,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二、高职产学研园融资现状

基于公共产品理论:高职产学研园既不是纯粹的公共产品,也不是纯粹的私人产品,而是兼具二者特点的准公共产品。园区所具有的“实训创业”与“孵化培育”的双重属性决定院校亟需建立和完善多元化融资体制,根据受益情况在不同主体之间进行成本分担。现阶段受市场外部性及自身融资能力影响,项目融资过程中呈现出若干新的特点,同时也面临着各种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财政性科研投入总量偏低

资金是园区存在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及基本保障。部分高职院校通过“创示范”率先获取国家财力的优先支持,但基于年度预算经费核拨及单位执行情况来看,仅能维持最基本的日常开支。高职院校内部会计环境不成熟、生均培养成本不断上升、内部控制失效导致教育资源利用的低效。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层次、类型学校科研实力存在较大差距导致竞争性科研资源配置缺乏公平与合理性。一方面,高职院校难以获取经常性科研经费拨款;另一方面,各类一次性课题经费申报也困难重重。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科技平台创建等大型科研专项拨款只能成为个别研究型高校的专利。

(二)现有筹资方式粗放单一,增量空间有限

现阶段,高职院校融资结构基本是以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为主的“二元”收入结构及巨额的银行债务为主要融资渠道。其中: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属于单位内源性资金,具有低成本、低风险特性,但增量空间有限。如国家对高职院校财力投入为有限增长,学费收入总量受院校招生规模、教育收费标准、学生欠费率、教育资助体系完善程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不可控因素影响。另外,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对市场化融资方式的运用,受融资偏好度影响,倾向于采用向金融机构贷款的方式满足学校短期内的资金需求及资本投入。相对于学费收入等内源融资方式,银行借款存在融资成本高、财务风险大的特性,会对单位现金流量产生影响。目前,教育部、财政部已出台相关政策,严格控制高校新增贷款并采取多项措施帮助高校化解债务风险。可见,高职院校妄图通过新增贷款的方式筹集园区项目建设资金不具备现实可行性。

(三)民间资本难以引入

民间资本筹集是当前高职院校最具发展潜力的融资方式。积极而广泛地吸收民间资金,对于缓解公共财政压力、促进高职院校科技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民间资本难以引入高职院校的因素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其一,高职院校自筹经费能力弱,对财政性经费拨款依赖度过高,自我筹资意识不强,不重视、不懂得运用市场化手段吸引民间资金。其二,传统产学结合模式所建立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由于缺乏政府的高度介入而未能建立有效的成本分配及风险分担机制,企业难以在原有实训体系中获得预期收益,也不愿承担过高的投资风险,校企合作过程中“校热企冷”的局面长期得不到改观。其三,一些处于孵化期、具有成长潜力、投资风险高的中小企业,自身规模较小,经营风险大,信用度不高,银行不敢为这类企业提供更多的借贷资金。融资难、融资贵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入园创业的瓶颈。其四,社会对高职类院校捐赠总量相对较小,且存在地域差异。高职院校自身又缺乏完善的教育经费捐赠体制,导致捐赠收入总量偏少且缺乏稳定性及广泛性。

(四)政策性融资体系不健全,政府的作用有待加强

付晔(2009)认为地方政府对大学科技园的性质及其对区域经济、行业产业的发展推动作用认识不到位,自我角色定位不准,支持不足。总体上看,我国政策性融资体系不健全,其可持续运行的制度也未有效建立。高职产学研园聚集了大批反映区域经济主导产业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其运行机制是按照市场规律来推进。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综合实力较弱,在金融市场中不具备有利地位,与此同时,市场自发性及不完全市场中资金供需双方融投资信息不对称,导致资金难以流向需求程度更高的中小企业,资金供需市场失灵应运而生。另外,现阶段国家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不健全,提供信用贷款的机构主要还是银行,金融服务体系中的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少且缺乏必要的监管,企业也不愿随意向其借款。中小企业外源融资渠道狭窄始终制约其生存与发展,迫切需要政府从宏观上给予管理和支持。

三、产学研园区项目融资对策分析

陈晓梅(2011)以利益相关者视角论述并指出政府、企业、学校是高校运行的首要利益相关者,三者形成了共同情愿、共构组织、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的相关利益体。高职产学研园中利益共同体的构建,有效地兼顾了社会公益、企业内在利益以及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使政校企三方成为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利益相关体,最终实现政府层面的无偿资助、创业、担保等专项资金、社会层面的风险投资、捐赠与高校教育经费的有机融合。基于此,园区融资体系中,政府、企业、学校应不断进行角色调整,明确各自功能定位,为项目建设提供持续而稳定的资金支持。具体分析如下。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高职产学研园区项目建设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仅在于提高了自身办学实力,更重要的是它对推动地方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地方政府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对项目建设给予最大的政策及财力支持。付晔等(2009)指出大学科技园建设中,地方政府应将自己定位为一个“负责任的积极舞台搭建者”,努力发挥扶持、服务、引导、协调等政府功能,尽快建立并完善相关政策体系,从土地、财税、投融资、人才、服务等方面提供相应的优惠举措。具体包括:一是各级财政要继续稳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提高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标准,使之尽快达到本省普通本科院校学生人均预算内拨款标准。各级财政在平衡单位预算资金结构时,应确保经常性财政专项比例向自主创新、成果转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科研项目倾斜。地方政府还应将产学研园区建设及发展纳入当地经济发展轨道并给予政策及专项资金支持。此外,政府还应对已获批准的产业园区给予优惠地价、优先安排用地等优惠措施。二是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法律保障体系,通过法律保障及制度建设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三是构建民间金融创新服务体系与民间资本市场融资体系,不断优化民间融资环境,进一步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制和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不断拓宽企业外源融资渠道,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入园创业。四是有效配置区域院校师资及企业需求等多方资源,为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创造一切必要条件,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入驻。

(二)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利益共同体构建

解决产学研园融资难问题的关键在于激活民间资本,实现企业资本与教育资源的整合。传统校企合作中,院校往往过多强调自身主体性话语权,这种以社会责任和情感为纽带的合作机制往往忽视了企业理应获得的利益,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校企合作关系的退化与终止。产学研园引入的成本分担与利益共享机制使企业主动参与到利益共同体的构建之中。采取诸如出资创办股份合作企业、联合共建“教学工厂”、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成立“校企一体化”公司工作室、冠名班等多种形式加强与院校的深度合作。这种建立在追求双方利益基础上的动力合作机制为企业资本引入创造了条件,从根本上实现企业资本与教育资源的融合。企业主动参与利益共同体构建,可谓一举多得。一方面,高职院校丰富的人力及技术资源能促使企业加强产品创新与技术革新,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同时将产学结合过程中获取的先进教研成果灌输于生产过程,还可有效解决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并将其快速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园区内一些公共资源如研发中心、科技孵化器可对一些具有市场前景与技术含量的项目进行孵化培育,使其尽快成长并产业化,帮助企业获取经济利益。另外,校企合作、协同创新过程中,院校还能为行业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大批适需人才,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人才枯竭、员工成长受限等瓶颈问题。

(三)充分发挥院校在园区融资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当前,以院校为主导成为高职产学研园的主要形式。作为园区的创建者与组织者,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组织、管理、协调、服务等多项功能。首先,高职院校应主动加强与所在地政府的联络与合作,力争获得各类引导性或奖励性资金支持。院校还要充分发挥专业学科优势,不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积极争取更多的纵横向课题经费。其次,创造一切条件,吸引民间资本入驻。具体措施包括:一是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科技研发,为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服务,或者直接将研发成果以技术股份形式进入企业。二是向入园企业开放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中心等学校资源,为其实施科技孵化提供一切便利。三是主动送服务进园区、入企业,为园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企业注册、税务登记、财务代理、项目评估、资产评估等服务。学院可设立投资管理公司,利用综合学科优势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策略和方针,并为其引入投资与合作伙伴牵线搭桥。示范高职院校还可利用自身品牌效应,为部分信誉及发展前景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帮助其顺利融资入园创业。四是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为园区企业建立融资项目信息库,构建多元化资源对接平台。五是以校友为纽带,汇聚多方力量,支持园区建设。高职院校的校友,很多都成为了所属行业的优秀企业家,他们对母校怀有深厚的情感,也愿意支持园区建设及发展。院校在广泛吸收货币性捐赠资金的同时,还应鼓励校友入园创业或者参与园区项目风险投资。此外,高职院校要不断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的同时多形式多渠道融资。如:融资实务中引入BT、TT思维,利用资产置换、存量资产货币化等手段,获取资产公允价值增值利益,将闲置或利用率低的实训基地及附属设备进行再评估与企业资本进行整合等。

高职产学研园建设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项目融资是一个持续、动态、具有前瞻性且需不断创新及完善的过程。政府、企业、学校作为园区运行不可或缺的元素,应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政校企利益共同体构建中,积极开拓思维,不断创新融资手段,科学规划并制定相关融资策略,为园区健康持续运行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参考文献】

[1]付晔,马强.地方政府在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中的角色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1).

[2]马强,付艳茹.浅谈大学科技园模式的高职生产性实训基地[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

[3]陈晓梅.浅析校企共同体模式下高职院校利益相关者[J].会计之友,2011(13).

作者:陈茜 梁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探讨论文下一篇:连片特困区的金融支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