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2022-09-11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科学技术创新是各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核心, 科学技术创新依靠人才, 人才竞争是各国家和地区竞争的根本。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和重点是大学生。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限于首创前所未有的新知识、新见解, 更多的是指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 求异思维方式, 非常规的想象力, 以及在学习中创新性地运用知识去解决疑难问题和搞小发明、小创造等。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1~6]。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1 首先, 大学生要培养勇于创新的人格品质

谈到创新, 多数大学生首先想到的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 或者是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巨匠, 从而把创新看成一项艰巨的任务, 一般人难以达到。这种理解是片面的, 创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创造力不是少数天才的专长, 不是只有科学家和发明家才具备的特殊才能。只要具有创新性的思维, 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都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

创新过程的实施需要一定人格特质的支持, 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人格特质。鼓励大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分析问题, 培养大学生的超然独立的人格特质, 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一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是与生俱来, 而是在后天经历困难后磨练出来的, 引导大学生随时做好接受挫折的心理准备, 培养大学生具备坚韧、不畏困难的人格特质。创新人格是由个体内在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动力构成的较为稳定、持久的一种精神状态。培养创新人格是开展创新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

中外的大量研究表明, 创新不仅是一个能力开发, 也是一个特质培养。这主要包括意志力、观察力、乐观、独立、幽默、有责任感等人格品质。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智力因素相近的情况下, 人格因素可能成为创造力的关键因素。个性中的兴趣和动机是使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驱动力。兴趣源于对事物的好奇心, 兴趣和动机可以驱使个体集中注意于所从事的创造性活动。完善的智力和人格结构是必要的素质特征, 这通常包括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极强的综合思维能力和精湛的实验技巧等人格特质。兴趣和动机等因素是通过影响态度而最后影响创造性活动的。如果一个人从事他感兴趣的工作, 具有完成该工作的较高的动机, 那么他就会在这方面取得好的创造性成就。

2 其次, 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对大学生的创新起积极地推动作用, 教师自身要努力提高创新意识, 在教学科研工作中贯彻创新思想, 突出学生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创新教育是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贯彻以人为本思想, 就是要树立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和服务学生的思想。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尊重学生即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其主体地位得到突出。要了解学生的创造个性敏锐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动, 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最大地张扬。要加强创新教育的针对性, 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 使学生主动参与, 发挥能动性, 展现创造力, 把教育效果落到实处。

教师要善于吸收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和教研成果, 将其运用于教学中, 并且有独创的见解。教师应能创立民主、宽容、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我国高校现有的多数教师都是在传统教育制度中培养出来的,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承袭旧的教育思想观念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因此高校在师资培养工作中, 要重视教师更新教育观念, 实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重视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 实现文理学科的融合;重视教师角色的变换, 由原来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讲解员、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重视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社会实践, 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 使之成为德智体美等协调发展的创新型教师。心理学研究证明, 每个人都有天生的创造的潜能, 赏识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方式与行为习惯。学生得到赏识, 其积极性和被肯定的方面会强化, 内心深处的潜能容易激发, 并产生持久的动力。

3 第三, 高校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营造创新氛围

高校需要营造一种创新的文化氛围, 使大学生在一种创新竞争的环境中成长。鼓励大学生创新, 学校要扮演创新活动的推动者, 通过活动宣传展示评比, 让创新活动切实深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高校创建改革开放、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育人氛围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保证。实施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的原则, 大力开展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为大学生进行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及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同时, 积极在大学生中开展学术活动, 如讲座、科技展览、出版学生学术刊物等, 营造民主、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 引导学生热爱科学;继续开展高品位层次的人文社科系列讲座, 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坚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加强科技下厂、下乡、技术推广活动, 为大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 激发大学生创新的热情。使学生根据个人的基础和兴趣爱好, 积极主动地构建个人的知识结构, 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 创新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旋律, 创新型人才培养已成为国与国竞争的焦点,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开展新时期大学生创新教育, 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制定系统的创新培养机制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有效的推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调动社会、学校、教师等各方面力量, 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氛围, 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培养创新人才。

摘要:本文从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出发, 从大学生、教师和高校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强调大学生要培养勇于创新的人格品质, 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掘大学生的创造潜能;高校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营造创新氛围, 激发大学生创新的热情。

关键词:创新能力,大学生,教师,高校

参考文献

[1] 陆先亮, 等.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J].中国冶金教育, 2009 (4) :22.

[2] 戴宁, 刘爱军.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2) :131.

[3] 孙俊伟, 张清.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途径的探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9 (8) :110.

[4] 陈红.新时期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探微[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9 (3) :157.

[5] 陈传锋, 阙云艳.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9 (29) :5.

[6] 蒋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16) :3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下一篇:桑葚高产栽培技术与开发利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