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低碳经济论文

2022-05-09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煤层气低碳经济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低碳经济是在应对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主要特点是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目前,低碳经济已经是世界各国应对经济危机行之有效的方法,影响着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面对气候变化谈判的日益深入,各国对低碳经济的发展都采取积极的态度。

煤层气低碳经济论文 篇1:

低碳经济与政府作用分析

摘要: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全新的理念变革着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由于其追求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外部效应与具有“经济人”特征的市场主体目标的背离,引发了市场失灵,造成低碳经济发展动力的不足。在此背景下,研究低碳经济发展与政府作用的内在关系,准确定位政府角色,提出了规划指导、宣传教育、立法保障、制度强化、政策引导和带头示范等发挥政府作用促进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政府职能部门决策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低碳经济;政府作用;市场失灵

文献标志码:A

全球温室效应已经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给人类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在此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获取更大经济产出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了整个世界关注的热点。目前,发达国家普遍把引导和保障低碳经济发展上升为一种政府行为,这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公共事务。为了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各国政府起到了先导作用,既对其进行了全面规划,又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新兴工业化国家,能源消耗大、人均资源少、环境承载容量小。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优质、自主创新、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

一、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低碳经济作为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模式的创新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低碳经济的核心内容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和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市场机制,实质是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合理的清洁能源结构,以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中国作为最大的新兴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人口基数庞大,经济发展、消除贫困、保障民生的任务极为繁重。而且,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比重远远超过石油、天然气等相对洁净的能源,煤炭与天然气、石油相比,较差的能源禀赋加大了温室气体排放的强度和控制的难度。除此之外,与发达国家相比,能源技术、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的相对落后,也使得中国的低碳之路更为艰辛。即便如此,除了政治考虑,现阶段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1 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爬坡阶段,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处于上升状态,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总量与增量都不断增加。可以预见,中国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将使能源消费和相应CO2排放的较快增长趋势与世界减排温室气体、保护全球气候目标形成越来越尖锐的矛盾。低碳经济是兼顾了“低碳”和“经济”的一种发展模式。低碳,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经济,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和过程中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因此,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能够降低中国单位GDP能耗、资源消耗,缓解当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 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生产方式落后、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严重、综合竞争力弱的局面至今仍未根本改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能源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资源密集和污染严重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促使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的淘汰;另一方面引导经济内生能力的发展,提升科技与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因此,低碳经济是经济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式增长转变的一剂良药,也是中国“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重要措施。

3 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确保能源安全

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安全是继军事安全、经济安全、金融安全之后的又一大安全问题。世界各国在能源领域内的竞争与合作愈来愈密切,对于正经历经济总量与能源消费皆高速增长的中国而言,能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能源相对短缺,无法自给自足,对外依存度较高,抗风险能力较低。低碳经济不再一味依赖煤和石油等化石能源,而是大力发展核能、水能、氢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低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实现了能源利用的多元化,从而降低了能源结构单一的潜在风险,提高了中国应对能源危机的能力,是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

4 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抢占未来先机

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将是世界经济摆脱金融危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契机。低碳经济将创造一个新的游戏规则,碳排放是其新的价值衡量标准,从企业到国家将在新的标准下重新洗牌。低碳经济将催生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以低碳经济、生物经济等为主导的新能源、新技术将改变未来世界经济版图;低碳经济将创造一个新的金融市场,基于美元和高碳企业的国际金融市场元气大伤之后,基于能源消耗量和低碳企业的新的金融市场正喷薄欲出;低碳经济将创造新的龙头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遇,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向低碳高增长模式的转变;低碳经济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国际金融危机后新一轮增长的主要带动力量,首先突破的国家可能成为新一轮增长的领跑者。中国应该抓住这次机遇,跨过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避免锁定在高碳密集的选择中,确保以经济最优的方式过渡到低碳未来,在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市场失灵与政府角色

作为一种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低碳经济不同于以追求经济利益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经济,而是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等问题为首要目标,要求市场在生态环境的阈值内配置资源,追求社会经济的内涵式发展,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因此,单纯依靠市场,没有政府的强力干预,低碳经济的推进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1 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市场失灵

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就会出现“市场失灵”。市场机制内在功能性缺陷所导致的低碳经济领域内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

(1)资源、环境与市场失灵

低碳经济涉及资源和环境问题,而资源和环境的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特征,使得价格、产量、成本和进入壁垒等相关假设条件不能满足市场要

求,市场难以自由运行以有效配置资源,导致市场失灵。自然资源被看做是自然界免费赋予人类的、具有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其供给的弱弹性特征和产权界定的模糊性特征,导致自然资源消耗的附加价值被资本和劳动的附加价值所掩盖,资源类产品的价格不能准确反映资源的需求和成本,市场通过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方式失灵。现在我国化石资源的价格只计算开采和运输成本,这种不完全的价格形成机制,使资源的价格往往远低于其真实价格,致使廉价的资源常被无节制开发和浪费性使用。同时,生态环境也因其产权边界的模糊和价值损耗的难以计量,使得经济主体加于其上的无论是外部经济性(表现为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美化或净化作用)还是外部不经济性(表现为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作用)均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获得有效的补偿或承担相应的成本。因此,低碳经济所追求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态效益”也无法通过市场机制得以量化体现。

(2)市场主体的“经济人”特征与市场失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低碳经济的市场主体一一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行为均不同程度地具有“经济人”的特征。作为“经济人”的生产者,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所追求的往往是局部和短期利益,而低碳经济发展更多地注重社会的整体和长远利益,这两种利益在当前还有较大的冲突和不一致性。发展低碳经济意味着将企业长期推卸于社会并由政府为其支付环境治理费用的外部成本内部化,这势必增加企业的巨额投入,提高进入低碳经济系统的资本门槛。加之低碳经济须要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能,更新现有设备和基础设施,初始投资不仅规模大、效益发挥滞后,而且极易形成初始投资沉淀和“退出壁垒”。因此,低碳经济虽然具有极高的经济收益预期和强劲的后发优势,但经济效益获取的长期性弱化了其短期市场竞争优势,建设初期的高成本表象也阻碍了生产者发展低碳经济的积极性,发展低碳经济供给动力不足。“经济人”的消费者追求的是特定预算约束下的个人消费效用最大化。如今,中国的消费水平尚未达到追求消费质量的较高阶段,人们根据消费替代成本和替代效应选择消费对象,以此来调整消费偏好。因此,具有公益性、理性化和高成本性等特征的低碳产品,一时还难以成为消费者主动的消费选择。此外,中国消费者环境保护意识普遍淡薄,往往忽视个人消费的负外部性,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割裂开来,也使得发展低碳经济的需求动力明显不足。

(3)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与市场失灵

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人们对其的主观认知存在局限性,这主要源于自然资源稀缺性,环境污染潜在和现实影响等方面信息的不一致性、不完全性和不确定性。首先,受科学技术和认识水平所限,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具有暂时性和局限性,难以完全通晓自然资源的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其次,与对环境信息的需求相比,环境信息的供给是十分有限的。而且,如果信息公开不利于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人们就倾向于封锁信息,通过保证自身具有信息优势来谋求私人利益,这很容易导致环境信息的不对称。最后,资源、环境方面的制度和政策供给相对于需求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不完全性。

2 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角色

市场失灵是市场本身不能解决的,须要引入外在力量进行纠正,这就是政府干预。为了弥补低碳经济发展中市场机制的缺陷,政府应该扮演以下角色:

(1)低碳经济的引导者

政府不仅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而且是低碳经济的倡导者和引导者。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政府应该承担引导者的责任。首先,政府作为自然资源的产权所有人,应该将自然资源的生态成本、使用成本纳入资源价格之中,通过理顺自然资源价格机制引导经济主体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的使用。其次,政府经济活动的目标不应是单一的经济增长,而应该追求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强化制度约束力的同时,政府应该采取一系列的引导政策,支持和推动企业、公众的生产生活步入低碳经济良性发展的轨道。

(2)低碳经济制度创新的承担者

政府是制度创新的直接承担者,政府供给制度是最有效的方式,而且政府可以采取行动来矫正制度供给不足的状况。发展低碳经济本质上是一个制度创新的过程,在这一制度变迁过程中,除了个人和团体的利益蒙受损失之外,整个社会的短期利益也可能遭受损害,这必然须要由政府制定制度强制执行。低碳经济核心内涵之一的环境保护,其效益和成本都具有非常显著的跨区域流动性和外部性,这一特性决定了发展低碳经济、治理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环境污染、消除能源结构失衡等问题必须依靠政府规制才能解决。

(3)低碳经济科技创新的支持者

从“高碳”向“低碳”的转变也是一个从传统发展路径向创新性发展路径转变的过程,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撑。因此,技术创新与技术转让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技术创新的主体本应该是企业,然而由于创新者要独自承担高成本、高风险的压力,而创新一旦成功,成果不得不与别人分享,这种“信息外部性”的产生使得创新的社会收益大于创新者的个人收益,从而抑制了创新活动的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出面进行干预,平衡市场在配置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中的偏差,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条件,以保持技术不断进步的动力。目前,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普遍缺乏先进的、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低碳技术,而依靠自己的研发能力,完全形成产业化和大规模发展需要较长的时间。为了尽快地利用后发优势在工业化进程中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政府应该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方式不断从其他国家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的发展难以完全依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获得强劲动力并消弭发展中的障碍,而须要借助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外在地促进其良性运行和发展演进。

三、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作用建议

政府是公共理性的代表,是政策法规的制定者,也是纠正市场失灵的主体,所以政府理所当然地要担负起发展低碳经济的责任。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为了促进这一新的经济模式的快速发展,政府必须发挥以下作用。

1 规划指导作用

政府应加快组织编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总体规划,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量、污染产生量和碳排放量纳入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用低碳经济的理念指导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类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等,使低碳经济从规划阶段就全面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中,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从宏观的国民经济层次到微观的企业规划层次的全方位渗透。在规划决策的过程中,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从源头上控制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产生。

2 宣传教育作用

推进低碳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

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而低碳经济理念能否深入人心,能否被公众所普遍认同和接受,并逐步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对有效发展低碳经济最为至关重要。政府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培养和提高全社会成员的资源忧患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和低碳经济意识,树立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引导公众积极参与低碳消费运动,选择有利于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从而营造低碳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3 立法保障作用

低碳经济的发展须要借助法律手段来约束企业与社会成员的行为,杜绝高碳排放的短期行为以及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破坏环境的急功近利行为。目前,我国涉及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主要有:《节约能源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要求。但从总体来看,现有的法律法规还存在诸多不足,在支撑低碳经济发展上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框架体系缺乏基本法、综合法与专项法三个层面的整体联动,立法体系不够完备;另一方面已有的一些法律法规比较原则笼统,缺乏必要的强制性标准等技术法规,可操作性不强,相关法律之间不够协调,有关的配套措施不到位。因此,政府应借鉴和吸收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致力于低碳经济立法体系的构建,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法律保障。

4 制度强化作用

要实现从传统经济到低碳经济的转变,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建立相应的制度安排。低碳经济是多元利益主体通过多次重复博弈所达成的均衡结果,须要依靠制度的外在保障来实现博弈过程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政府应该通过恰当的制度安排,如建立和完善低碳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低碳标志制度、低碳税收制度、低碳消费制度等使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受到设定的资源限量与生态环境阈值的限制,从而弥补“市场缺陷”和降低“制度成本”。

5 政策引导作用

发展低碳经济,政府要通过经济政策、产业引导、技术支持等方式进行间接地宏观指导与调控,以达到鼓励和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目的。

一是经济政策。从目前来看,政府必须通过财政、税收的扶持和金融融资的支持,运用市场机制与经济杠杆,引导企业从事低碳生产与经营。同时,还应该研究并择机推出碳税、气候变化协议、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多项经济政策,并建立公开的碳交易市场,掌握市场中碳排放权的定价权,从而引导和鼓励低碳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是产业引导。转变“高能耗、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改善能源结构,着力构建低碳产业,改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钢铁、煤炭、电力、化工、水泥等物质资源消耗的高碳产业的局面,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首先,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减少国民经济发展对工业增长的过度依赖。其次,积极扶持低碳产业和绿色产品的发展,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高,降低传统产业的负面效应。再次,提高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市场准入标准,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有效降低单位GDP碳排放的强度。最后,进一步减少和弱化高耗能和高排放产品的出口政策效应,努力开发和生产高附加值、低能耗产品,实现整个产业结构的低碳化,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三大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三是技术支持。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政府应该组织力量开展低碳技术研究,优先开发诸如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的低碳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搭建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技术交流平台;完善创新机制,创造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科技环境,加快构建低碳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6 带头示范作用

政府要转变传统发展观念,树立低碳经济理念。政府在日常事务中,做到节水、节电、节能,始终做到率先垂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政府采购中,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优先采购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低碳认证的企业产品,采购有低碳标志的办公用品,引导公众低碳消费,以需求拉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之浚,牛文元,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中国软科学,2009(8):13-19

[2]冯之浚,周荣,张倩,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中国软科学,2009(12):18-23

[3]徐冬青,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做法与经验借鉴,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6):112-116

[4]段红霞,低碳经济的驱动机制探析,当代经济研究,2010(2):58-62

[5]唐建荣,张荣荣,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能路径,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4):30-32

[6]龚建文,低碳经济:中国的现实选择,江西社会科学,2009(7):27-33

[7]李飞,庄贵阳,低碳经济转型:政策、趋势与启示,经济问题探索,2010(2):94-97

[8]金乐琴,中国低碳发展:市场失灵与产业政策创新,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1):57-59

[9]张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0]王伟光,自主创新、产业发展与公共政策:基于政府作用的一种视角,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作者:张健 张再生 陈宏毅

煤层气低碳经济论文 篇2: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析

摘 要:低碳经济是在应对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主要特点是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目前,低碳经济已经是世界各国应对经济危机行之有效的方法,影响着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面对气候变化谈判的日益深入,各国对低碳经济的发展都采取积极的态度。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保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研究而提出一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气候变暖;低碳经济;经济结构

作者简介:王海霞(1963-),女,兰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学。

一、低碳经济及其特征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最早进入人们的视野是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的。在这本书里,英国政府针对进口能源高度依赖和作为“京都议定书”的缔约国有义务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提出了一系列的减排目标,即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发展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展,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对低碳经济的理解。大多数学者认同的是[1]“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还有的学者认为[2]“低碳经济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尽可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是在应对气候变暖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其主要特点是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核心是通过创新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通过引导鼓励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通过转变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理念,实现更低碳排放下的经济繁荣。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一)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回顾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其发展历经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化之后,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正在向“低碳化”发展。而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工业化时代而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更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所以对能源利用的能耗效率高,向低碳经济转型更具优越性。在此情况下,西方发达经济体都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增长点。[3]“欧盟把低碳经济作为未来发展方向,提出3个20%的目标,即到2012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20%,一次性能源消耗量减少20%,可再生能源比重提高20%。美国出台《新能源法》,加快可再生生物能开发,《气候安全法案》将在全美国引入“限排交易体系”。日本承诺到2050年减排60%到80%,建立核证减排量交易市场。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已经制定了有关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法律和计划。世界经济走向低碳化已是大势所趋,对于我国来说,及时调整思路,提高碳意识,尽快调整发展战略、产品结构,率先布局低碳领域,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才能在世界经济低碳化过程中争取主动。

(二)应对外部挑战,促进国内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化石能源的高度依赖,这就使得我国经济发展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可避免地快速增长。根据(IEA)的数据统计,我国化石能源的燃烧比重已经从1990年的约10%上升到2008年的约17%,而这一数字还在增加。同时我国还面临着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大国际压力。在中美、中欧的贸易谈判中,二氧化碳减排这一“绿色贸易壁垒”成为谈判的焦点和难点。另外,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其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明显拉开了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在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日显重要,这就要求中国除了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外,还要承担相应的减排任务,对气候变化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贡献。

再者,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与我国政府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理念是一致的,即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兼顾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就是要抛弃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经济发展模式,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经济发展模式的道路。在经济发展新的时期,我国及早推动社会经济朝着低碳经济方向转型,已经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而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现阶段经济转型时期的一项战略选择,这是我国经济承前启后,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性

(一)低碳技术国际合作的机会在增加

我国与别国之间在低碳技术方面的学习、借鉴与合作的机会在日益增加,低碳化成为引领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时尚。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以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而发达经济体国家在上述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的技术和资金优势,这种低碳经济方面的国际合作对我国是十分有利的。

受2008年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影响,欧美等发达国家都将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低碳经济”作为其经济走出困境的重要手段。如欧盟把低碳经济作为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具体的减排目标;美国出台《新能源法》,加快可再生生物能开发;日本承诺到2050年减排60%到80%的目标。

低碳经济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5]英国《斯特恩报告》预测,2050年全球低碳产品市值将达每年5000亿美元。发展低碳经济将创造大量市场机会。一是低碳产品、服务和技术。目前,全球低碳产业开发投资已达13万亿美元。联合国预计,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2012年可达4500亿美元,2020年6000亿美元。二是节能产业的发展,受气候变化和能源的约束各国都在积极发展节能产品。三是预防和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四是清洁发展机制带来互利双赢机会。面对世界各国对低碳经济发展所做出的举措,低碳经济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低碳技术国际合作的机会在日益增加。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同时在全球高度关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中国作为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理应抓住这些有利时机,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并加强与其合作,加快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创新。

(二)产业节能减排的余地大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令世界瞩目,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大规模破坏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针对这种情况,我国政府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三低”的低碳经济模式。和传统的区域性挑战不同,低碳发展为中国企业拓展了全球广阔的发展空间,其意义深远:首先是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起促进作用,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温室气体排放脱钩,是因为他们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而在与后工业化时代国家的经济合作中,有利于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其次,有利于我国的能源安全,当今世界经济对化石能源的高度依赖和化石能源储量日益枯竭之间的矛盾是世界经济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这就赋予可再生能源迅速发展空间,而我国丰富的水能、风能和太阳能正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巨大优势;第三是应对全球变暖行之有效的发展方式,是我国增强国际交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锲机。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7年9月8日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郑重的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四项建议,即研究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和发展低碳经济。这几年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如:中国已跻身于世界主要电动车、风机、太阳能光伏和节能产品生产国大国之列。不过,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高碳”依然在中国经济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中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长期制约因素。另外,中国目前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阶段,重化工产业发展比较迅速,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处于高能耗阶段,再加上节能技术水平低,能源管理不到位,这种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正是低碳企业的巨大商机,是我国经济实现转型和又一次高速发展的锲机。这需要我国在加强自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加强与发达国家的经验交流与技术引进,以此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降低能耗,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三)新形势下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模式在变化,民众的消费方式在改变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财富的创造者、经济的发展最终都要由企业来完成。在新形势下,我国政府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企业技术改造提供了融资支持。利用这种好的条件,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模式也在变化,国有企业率先实施低碳战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促进节能技术、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运用,并且将节能环保的理念直接植入了企业决策当中,逐步将投资更多转向清洁项目。企业经营模式的改变,可以开辟新的经济领域,形成低碳产业和市场,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绩效,也为低碳经济发展奠定了微观基础。

近年来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绿色环保等理念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从日常生活和消费细节做起,为减少资源消耗以及碳排放贡献自己的力量。随手关灯、步行上班、减少电梯使用、购买小排量汽车、使用环保购物袋、废物再利用等行为正成为众多民众的自觉行动。作为勤俭节约美德的发扬和提升,以低能耗、低开支为核心的低碳生活方式,在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新形势下,被赋予全新的时代含义。低碳消费作为一种利人利己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也逐渐成为一种消费时尚,并且成为一种公认的社会公德得到褒奖。民众消费理念向低碳消费转变,有利于充分挖掘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潜力,也有利于为低碳经济发展培育好根基。

(四)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6]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是对传统“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与时下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是一致的。我国经过这些年对循环经济的发展,经济类型正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社会发展由低收入型向小康社会、节约型社会迈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创立了新的发展模式,也为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四、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应积极倡导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起着关键作用,这是因为低碳经济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7]离开了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方式,低碳就像无源之水。对此,政府应通过各种媒体和手段,大力宣传低碳经济,积极倡导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人们了解并认可低碳经济。同时,政府在城市建设和公共交通建设中贯彻低碳理念,摆脱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

(二)完善低碳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

任何一项政策措施的实施必须有国家法律做后盾,才能顺利进行。完善的法律、法规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对于涉及能源、环保、资源方面的法律和法规,着眼于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应进行相关的修正,通过立法的形式来推动整个社会走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

(三)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以形成激励机制

除了前面提到的法律和法规外,国家还应出台一些财政、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对低碳经济进行扶持,利用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进行调节,引导企业从事低碳经济的生产与经营。发展低碳经济,市场微观经济体是主体。为此应鼓励微观经济体对低碳经济的战略投资,加强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加快相关理论和技术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低碳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起着同样决定性的作用。国家应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并组织力量进行低碳技术开发的科技攻关,包括新能源的开发技术、煤的清洁高效利用、二氧化碳的捕获与埋存技术等。鼓励企业积极投入低碳技术的开发,逐步形成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等完善的低碳经济体系。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国际组织、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在低碳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先进理论和经验,引进、消化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效的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积极参与全世界的碳市场,促进碳交易机制在中国的发展,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新的合作模式。

(责任编辑:云 馨)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2][3]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4]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01).

[5]龚雄军、陈霖.世界经济低碳化趋势正深入发展[J].中国经贸,2008,(10).

[6]詹花秀.低碳经济中的中国话语权[J].经济建设,2010,(04).

[7]郭印、王敏洁.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J].生态经济,2009,(11).

作者:王海霞 张建忠

煤层气低碳经济论文 篇3:

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武汉企业技术创新研究

【摘要】 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武汉市能否更好地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低碳技术创新。但目前武汉市低碳技术创新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分析分析低碳经济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上,对武汉市低碳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促进武汉市低碳技术创新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低碳经济 技术创新 低碳产业

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目前,世界各国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维护和改善现有的生态环境系统,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纷纷把低碳技术创新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不断加强和完善低碳技术创新。因此,在低碳经济视角下,低碳技术创新将成为一些国家未来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及相关理论概述

1、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出现在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中,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降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该白皮书将低碳经济归结为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从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可以说低碳经济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出现的新一轮革命浪潮,将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流模式。

2、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概述

“低碳经济”是21世纪初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有学者对低碳经济进行过相关研究。1991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学家G·格鲁斯曼和A·克鲁格通过对66个国家和地区的空气污染物(1979—1990)和水污染物(1977—1988)的变动情况进行研究,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假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认为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水平有着很强的影响,人均收入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个倒U型的曲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会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均收入的增加而不可避免地持续恶化,只有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环境污染反而会随着人均GDP的进一步提高而下降。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可以看出,发展低碳经济存在一定的可能性,人类社会可以通过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环境生产率,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进行。

在2003年英国政府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后,低碳经济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术界开始广泛深入的对低碳经济作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就。如T·特雷福斯等学者探讨了德国在2050年实现1990年基础上减少GHG排放80%的可能性,认为通过采用相关政策措施,经济的强劲增长和GHG排放的减少是可能共同实现的。岛田居二等学者构建了一种描述城市尺度低碳经济长期发展情景的方法,并将此方法应用到日本滋贺地区。我国学者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减缓气候变化。鲍键强分析了低碳经济产生的时代背景,重点研究了低碳经济对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响。尽管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低碳经济给出了不同的理解,但都认为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人类社会可以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做到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同时并行。

二、低碳经济与技术创新的内在联系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特点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撑就是发展低碳技术,要求技术创新朝着节能、减排、增效的方向发展。虽然低碳技术涉及国民经济发展的所有支柱产业的节能技术,包括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传统部门,也涉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众多新领域。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节能、降耗、减排,还是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都必须以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普及和推广为基础,低碳技术创新是解决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存在问题的首要条件,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本质所在。

但目前武汉市发展低碳经济的任务仍较紧迫。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重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5%。在重工业中,高能耗的傳统行业比重较大,能耗水平相对偏高。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增长方式依然粗放,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较低,能源需求还将继续增长,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巨大压力和特殊困难。所有这一切都必须依靠低碳技术的创新来解决。因此,武汉市必须围绕低碳技术的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能源技术,发展先进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和先进核能技术,以及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和氢能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能源消耗,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走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武汉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逐步推进,武汉市逐步确立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活动日趋活跃,创新队伍不断壮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加强,科技产出不断增加,技术创新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武汉企业技术创新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技术投入偏向“高碳”产业,“低碳”产业经费投入相对较少

武汉市企业R&D经费投入主要聚集于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四个行业。其中,电子信息行业尤为突出,2004年研发经费支出达到38969.0万元,占全市高新企业研发经费支出达36.71%;光机电一体化行业占34.99%。仅这四个行业研发经费总支出就占全市高新企业研发经费支出高达87.73%。而其他行业,如软件、新能源与高效节能、农业和航天航空等“低碳”行业则经费投入相对较少,经费投入量占全市高新企业比重不足2%。由此可见,武汉市企业R&D经费投入严重偏离于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高碳”行业,而在软件、新能源、航天航空等“低碳”行业投入严重不足。

2、民企为低碳主力,资金瓶颈阻碍低碳技术研发

融资困难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最突出因素。据调查统计,目前武汉市大部分民营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金不足,企业融资渠道少、难度大。武汉市各类商业性银行在挑选贷款客户的时候,都是采取“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产品、重点客户”的方式,规避风险追求利润,都愿意向有政策保护、商誉好的国有企业发放贷款,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大多是采取抵押贷款方式。但由于很多民营企业在初创阶段没有太多的自身积累,固定资产极为有限,因此很难向银行进行抵押贷款。据统计,截止到2010年底,全市民营企业共有14.48万户(包括分支机构1.22万户),投资者人数79.70万人,但获得银行贷款的仅为2万多户,其中中小民营企业贷款则更难。此外,一些民营企业即使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也和国有企业存在手续上的差异,审批环节多,程序复杂,手续繁琐,这些同武汉市目前大部分民营企业所需要的小额度、高频率、短周期、简过程的贷款要求有很大的差距。除商业银行外,一些政府部门向民营企业提供的融资服务如科技三项费的扶持、风险担保与风险投资等,也存在发放面较窄、申请难度大、资金占用周期短的问题,导致无法给更多民营企业提供资金帮助。由于民营企业是武汉市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的主力,因此民营企业融资瓶颈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武汉市企业对低碳技术的研发,阻碍了武汉市低碳经济的发展。

3、缺乏核心低碳技术,低碳产业受制于人

低碳技术包括节能、传统一次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其实质就是通过采用先进设备或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废物排放量或提高废物净化率,从而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目的。因此,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但武汉市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尤其是缺乏关键核心技术,这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从2007年武汉企业100强的情况来看,拥有专利的企业仅有38家,拥有发明的企业有27家,有研发经费投入的企业62家,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仅为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4、产学研结合欠佳,低碳技术利用缺少智力支持

武汉是一个科教大市,拥有105家各类科研机构,52所高等院校,64名两院院士,58万专业技术人员,60多万在校大学生,科教实力居全国第三。同时,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中国光谷),是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的中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拥有非常丰富的高新技术人才资源,通信、生物工程、激光、微电子技术和新材料等五大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已被国家信息产业部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科技教育的发展为武汉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撑。但武汉的科教优势在低碳技术领域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多数高科技人才集中在高校和科研單位,真正在第一线从事低碳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的科技人员十分有限,企业高级管理和技术创新人才缺乏,精通外语的国际型低碳技术创新人才更是紧缺。产学研严重脱离,大量科技人才游离于企业之外,无法根据市场需要有效进行低碳技术研发,而另一方面,企业由于缺乏先进的低碳技术指导,无法进行低碳产品研制,这是阻碍武汉市低碳技术创新和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低碳经济视角下的武汉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建议

1、加大“低碳”产业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完善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科技投入是推动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低碳产业科技投入力度,同时鼓励、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增加对低碳产业的科技投入,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低碳技术创新投入体系。各级政府通过建立专项基金、落实优惠政策和信贷优惠、直接补贴等方式,加大公共财政对低碳技术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企业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引导企业加大对低碳和节能减排领域技术研发的投入;积极利用中国清洁发展基金、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支持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2、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建立健全的支持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的融资机制

民营企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力,民营企业的发展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应加大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逐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建立健全的支持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的融资机制。建立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机制,鼓励发展各种形式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允许和鼓励民间资本建立商业性和互助性信用担保机构,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担保服务;建立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专门基金,对民营企业进行融资支持;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建立民营企业信用评估机制,保证信贷资金安全和效益最大化。

3、加强低碳核心技术攻关,全面提升低碳产业核心竞争力

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但目前武汉市缺乏关键的核心低碳技术,低碳产业受制于人。因此,武汉市必须加强低碳核心技术的攻关,努力提升低碳产业核心竞争力。为此,武汉市应制定和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强化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化学、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大力开发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利用技术与关键设备,大力推进工业废渣、废气、废水、垃圾等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加快发展低碳农业技术,着实解决一批低碳领域共性、关键性技术难题。同时,进一步强化低碳技术知识产权意识,大力推进低碳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战略的深入实施,为低碳技术创新提供全方位的法律保障,全面提升低碳产业核心竞争力。

4、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

武汉是个科教大市,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武汉市的科教优势在低碳领域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产学研严重脱离,低碳技术缺乏有力的智力支持。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科技人才、设备优势,促使其与企业密切合作,联合攻关,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同时,企业应加快建立完善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吸引国内外低碳技术领域顶尖人才的加入,并不断深化人事制度的改革,促进企业内部人才的健康成长。

(注:基金项目:湖北第二师范学院2008—2009年度院管青年课题,项目编号2008C009。)

【参考文献】

[1] 鲍健强等: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2] 庄贵阳:中国:以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挑战[J].环境经济,2007(1).

[3] 刘传江、冯碧梅:低碳经济对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5).

[4] 丁玉梅、廖良美:基于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思考[J].生产力研究,2010(11).

[5] 朱翠华:企业研发使用低碳技术的政府作用研究[J].开放导刊,2011(2).

[6] 龙振海:低碳技术转让的资金机制问题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4).

[7] 武汉市科学技术局、武汉市统计局:武汉科技统计年鉴[Z].

(责任编辑:刘冰冰)

作者:程金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混凝土裂缝预防论文下一篇:东西方文化差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