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下校园文化论文

2022-04-16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移动互联网下校园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现今,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顺应时代发展,抓紧构建移动互联网新兴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理应把移动互联网技术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实效性,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空间。

移动互联网下校园文化论文 篇1: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摘 要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同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和注入了强大的生机活力,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良好的思想价值观念。通过分析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深入探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以期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使大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路径

當今社会,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的逐渐普及,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以来,对人们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学生是应用移动互联网的重要群体,而移动互联网的功能特性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行为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要求也必须更新以适应思政教育的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及水平,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将移动互联网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很有必要的,其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如何运用移动互联网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

1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移动互联网能有效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与空间。一方面,移动互联网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最新的教学资源。高校教师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获取图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信息,从中选取国内优秀的教学资料、更具影响力的案例来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者整理创造出更具吸引力的新媒体教学资源,这样能大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趣味性。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为大学生搭建一个崭新的、多元的、开放的教育平台,这能全面、深层次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将移动互联网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能拓展高校教师的教学思路,使教师通过慕课、微课等教学方式,向大学生传授最新的方针政策、思想成果等教育内容,并开展思想政治教学活动。而且,移动互联网能使大学生从在线课堂、名家微讲坛及移动视频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形式,习得自己想要学习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了解当今社会热点话题与新闻,获取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各种信息。这样一来,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兴趣与积极性会大幅度提升。

(2)移动互联网能使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突显。移动互联网具有交互性,能激发大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高校教师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获取大学生的反馈建议,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予以及时的调整,使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重视,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从而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大学生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主动寻找各种网络学习资源,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而且,移动互联网能为大学生创造展现自我的平台。大学生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的即时通信软件发布信息,与其他同学实时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见解与心得,并从中找到个人价值,提高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自信心。

(3)移动互联网能汇聚各方教育力量,有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移动互联网在信息传递方面具有高效性、快捷性,且不会受到时间、空间的束缚,使得校园、家庭、社会等各方力量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将教育信息资源进行统一整合,而且各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间的交流沟通更加快捷与顺畅。各方力量的密切联系与配合,以及大学生的即时交流,能帮助高校及时了解与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移动互联网能将大学生在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有序结合,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扩展到家庭、社会,渗透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从而使大学生在这个教育系统中接受更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移动互联网能聚集各高校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联合平台的构建,从而使各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更加频繁。在此基础上,高校能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此外,移动互联网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化,帮助高校创设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

2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讨

2.1 树立与强化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一是,形成移动互联网中介作用的理念。移动互联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环境条件,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丰富与扩充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其不仅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地展现出来,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了方便。可以说,移动互联网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革。所以高校要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中介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计进行完善;通过大数据技术、VR技术等移动互联网技术创建虚拟教育环境,帮助大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教育环境产生交互,更加透彻地理解教育资源并加以吸收,这有助于开展沉浸式的、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将移动互联网的功能优势真正发挥出来,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二是,形成充分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大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思考、理解与内化,不断完善与巩固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大学生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互动,所以大学生应充分发挥主动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理解与消化。为了增强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校需要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个性化需求及学习能力,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科学合理地制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设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与趣味性,使得大学生乐于参与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三是,形成情境化教学理念。由于不同形式的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处于不同的情境,所以高校要重视教学情境建设。一般而言,教育情境包括物理环境与移动学习情境。高校在规划设计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结合情境化教学理念,将教学情境创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有效结合,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与积极性。

2.2 优化创新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及方法

一是,打造趣味性较强的移动课堂。所谓移动课堂,指的是将教学课件、视频进行加密与授权,使大学生通过移动终端能随时随地进行播放学习的教学方式。移动课堂能为课堂教学提供有力的辅助。其一,用于大学生协作学习与教师在线答疑。教师可将教学资源上传至移动课堂中,由学生自由掌握学习时间与学习方式,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与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并通过与其他人的协作研究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教师通过在线答疑,可以及时解决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方面产生的疑问,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效率,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情感交流。其二,通过设立虚拟研讨室,使得大学生能针对课堂学习内容或者某一时政热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展开充满趣味的辩论。与此同时,教师需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取向。其三,借助HTML5和原生应用程序,实现同步练习、同步测评,使大学生了解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使教师根据大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二是,创新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平台。大学生可以利用该平台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其一,打造独具特色的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使其散发出时代气息,增加大学生对其关注度,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对于网站形式,要做到网站界面简洁、风格清新、主题鲜明与内涵丰富。对于网站内容,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划分为多个模块,将有意义、有趣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引入网站,使教育内容由抽象、枯燥变得具体、生动,并且设立留言板,使大学生能就某个问题进行积极的讨论,以增加大学生对网站内容的点击率。此外,还需注意网站建设要与移动终端相匹配,以便师生能通过移动终端来浏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其二,不断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移动资料库。高校要利用移动互联网对资料库不断进行更新,以提供给教师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料如教学成果、教学视频及课件等,并且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思想政治学习资料如实践活动、学术报告等,以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需要注意的事是,该资料库要便于师生利用移动终端进行访问与下载资料。其三,加快思想政治教育APP的研发。高校要积极开发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APP,使大学生通过此APP能便捷查詢课程资料、作业布置及公告信息,观看优秀的视频作业,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课程学习感受。同时,高校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APP宣传工作,推动该APP的普及应用。

2.3 提升高校教师运用移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

高校要加强对教师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培训工作,成立专项培训小组,使教师掌握网络媒体、移动终端的基本应用,并能向大学生传授利用移动互联网广泛获取所需信息的方法。对于培训内容的规划与选择,要遵循适用、简明的原则,侧重于培训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方法。而且,高校要针对不同教师对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掌握程度,灵活、适当地调整培训方法。除此之外,高校教师要加强自我教育与自我提升,不断更新与完善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结构体系,加强对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与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钱云光,张凤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移动互联网平台优化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9.21(03):76-80.

[2] 曹天虹.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1):46.

作者:舒祥荣 徐雄波

移动互联网下校园文化论文 篇2: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

【摘要】现今,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顺应时代发展,抓紧构建移动互联网新兴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理应把移动互联网技术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实效性,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空间。本文试着给出移动互联网载体的定义,分析移动互联网载体的特点,并深入分析了移动互联网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缘由,并研究移动互联网载体如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合理利用移动互联网载体。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载体

进入21世纪,3G/4G技术的发展和完善,移动互联网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于2016年1月22日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最新数据,截止2015年12月底,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6.2亿,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高校学生是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主要人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理应顺应潮流,抓紧构建移动互联网这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更好的教育高校学生,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空间。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移动互联网载体

1.移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载体

所谓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相结合的产物,使得用户可以借助移动终端(手机、平板电脑等)通过移动互联网络访问互联网。[1] 2014年年度互联网趋势报告中指出:中国移动用户目前达到中国互联网用户总数的约80%,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达到“关键的大多数”。在新时期的条件下,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力量,迫切需要把移动互联网技术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而以移动互联网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其中一项重大举措。

所谓移动互联网载体,即以移动互联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之意,指高校思想政治部门和教育者通过移动互联网这一新兴的模式向高校学生传播积极、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使其形成一定符合社会规范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过程。

2.移动互联网载体的特征

(1)普及性与便携性

移动互联网时代,全民都可以借助移动终端通过移动互联网络访问互联网,获取网络资源。且相比于互联网时期,移动终端设备(手机、平板电脑等)更加小巧、利于携带,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网络信息。这就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有利于教育者传播健康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

(2)分众性与个性化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分众传播,根据特定受教育者的需要进行专门的信息定制,同时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针对性的选择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这时受教育者接受的教育内容具有个体自身的特点。

(3)互动性

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份日益模糊,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同时也可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通过移动互联网,教育者更加清晰的了解到受教育者的思想,以便有针对性的解答受教育者的困惑,制定更加详细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以移动互联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必要性

如上所述,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决定了它能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为我们所运用,但除了它自身特点之外,还取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要。

1.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实效性的需要

目前,高校学生逃课现象普遍存在,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课逃课情况尤为严重。有些学生只在期初和期末,偶尔在期中上几次课。有些学生即便来上课,也是低头玩手机,抬头率极低,这样到课率在这种情况下就毫无意义。面对这种状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还能微笑的出来么?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抢占移动互联网阵地就实有必要。移动互联网上充斥着丰富有趣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而且移动互联网信息声色俱全、图文并茂,更能吸引人,引起高校学生的注意,印象更为深刻。高校学生也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络可以平等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和教师形成互动,学生的参与程度大幅提高。而且当高校教师不再把移动互联技术当作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洪水猛兽,而是能转变观念,融入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过移动互联教育高校学生,就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力和影响力。

2.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目前,国家提出“互联网﹢”的概念,现在比较普及的是互联网和金融产业的融合。随着,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对于传统教育也有一定深刻的影响。而本文则落点于移动互联网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载体的现代化。而移动互联网的受众主要集中于知识层次较高、年龄较轻、思想较为活跃的人中。通过移动互联网传播比以往任何一种传播方式要更为具有时代特色,范围更廣、规模更大、传播速度更快,影响程度更深,那么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加快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现代化,同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方面的现代化也产生重要影响。

三、合理运用移动互联网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4月19日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适应人们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2],并提出“可以发挥互联网优势,实施‘互联网﹢教育’。”[3]按照这个指示,积极运用移动互联网载体,通过移动互联网向高校学生传播符合社会规范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

1.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观念

移动互联技术的盛行,高校学生成为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主要人群,有些学生不仅上课而且吃饭、睡觉都要和手机、平板电脑作伴。据研究调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学生玩手机的比例接近80%,不少思想政治教师把手机当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劲敌,上课前没收手机,但是这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学生不听课的问题么?面对新技术带来的诱惑,“疏”是利于“堵”的。高校教师不妨转变思想观念,合理利用移动互联网这一新技术,融入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不再把移动互联技术当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洪水猛兽,而是当作教学的得力助手。不仅如此,还可以开发针对教师的手机移动端产品,分享更加有效、更受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从而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更好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自身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2.开发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移动互联网客户端APP产品

为了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效性,开发一种移动互联网客户端产品。该产品有教学视频区、作业区、以及公共讨论区。只要公共领域有WIFI或者学校无线网络就可以注册登录账号,进行学习。

(1)教学视频区

教学视频区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学者的一些重大会议视频记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讲学视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也可以运用移动互联网观看课堂教学视频,但是一些关键的表格和资料主要在教师PPT呈现,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抬头率”,同时有效遏制高校学生上课玩手机现象。

(2)作业区

教师可以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上课情况,课下发布一系列训练。通过课后作业,检查高校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针对习题的训练情况,可以有效检测学生是否有效学习相关课程。同时提供正确答案,学生可以通过答题,可以进行与正确选项的比对,以便矫正错误的思想观念。

(3)公共讨论区

公共讨论区包含了学习专栏、心理专栏、就业专栏、情感专栏等。高校学生可以通过移动客户端平台匿名发布自己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并对高校教师进行倾诉。由于学生可以匿名发布消息,与高校教师能够更加平等的进行对话,互动性更强,高校教育者更能了解教育者所面临的困惑,进行指导性的教育。这种一对一的交流,更有效促进师生关系,避免了高校学生因为害羞、胆怯而不敢面对自身心理问题,更利于引导高校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思想观念。

3.有效利用微博、微信等通讯工具

新的时代背景下, 移动互联网通讯工具已经成为人与人链接的重要媒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通过这些媒介进行深入传播。

微博信息承载量大、信息形式多样化、且信息更新快、传播范围广。学校可以开设官方的微博账号,并定时发布学校相关政策与信息,以及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正确舆论导向,引领高校学生形成与社会相符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取向。

同时由于近几年,微信的广为传播。学校可以申请微信公众号平台,定期发布学校相关学术活动和文體活动,以及教育类信息,例如武汉理工大学开展“舌尖上的理工大”,高校学生投票评比武汉理工食堂的美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学校风貌。

参考文献:

[1]王新兵.移动互联网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3]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4-19.

作者:时慧

移动互联网下校园文化论文 篇3: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

摘 要: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速发展的网络快速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4G时代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研究高校学生使用移动互联网状况,分析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周围环境的改变以及自身发展的影响,提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化策略,对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4G;高校学生;移动互联网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媒体技术日趋成熟。目前,我国通信行业已宣告进入4G时代,网络时代强大的信息功能以及娱乐功能已快速改变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移动互联网的背景下,深入分析新媒体技术对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4G时代大学生使用移动互联网现状

所谓移动互联网,是指通过手机终端进行访问、通过移动通信网络进行数据传输的互联网,随着苹果、三星等一系列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已成为年轻人的必需品,它继承了移动通信与互联网共同的特征,“开放”“互动”“共享”“随时随地”,特别是当4G热潮汹涌袭来,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更为快捷和方便,使得更多年轻人更加追捧这一新媒体技术。据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4年6月,中国网民总共有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27亿,占其中的83.4%,可见手机上网已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据《中国移动互联网使用状况分析》,目前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8~34岁,占73%,其中主要是男性,占55%。另有一份关于西北政法大学学生使用手机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手机在大学生中普及率是100%,其中92%的大学生开通了上网功能,76%大学生正在使用上网功能,仅仅有3%大学生表示对上网无兴趣。

二、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难题

1.移动互联网对周围环境的改变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传播的特点是“时间无屏障”“空间无屏障”“资讯无屏障”。在这样一个开放的世界里,信息传递和交互不再受到地区、时间、国度的限制,因此不同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以及生活方式冲击着大学生的成长。同时由于移动互联网信息的传播缺少监管,导致低俗信息、反动信息在大学生中传播,严重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甚至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加大。

2.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本身的改变

随着4G时代的到来以及高校无线网络的普及,一部分大学生已成为移动互联网的“奴隶”,他们无可时刻不依赖于手机,课上课下浏览网页、阅读电子书、通过微信、QQ发信息等等,移动互联网在给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提供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不可忽略的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愈加虚拟化,他们善于捕捉目标性信息,但在现实的人际交往方面,他们变得不主动,不善于与人聊天谈心,渐渐与现实人际交往脱离,他们在现实中产生了信任危机,对自身以及他人的信任度产生了怀疑,导致他们很难在现实中获得良好的人际交往成就感,进而影响与他人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容易导致学生中情感的疏远、心理麻木和思维的混乱,面对不理想的社会现实变得悲观失望,青春期中的他们容易变得内向孤僻,情绪紧张以及其他一些不健康的心理问题,这无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疑增加了难度。目前已有学校采取上课上交手机的措施,这对于监管学生上课认真听讲无疑是一项有利于学生的举动。在高校的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上课的自由松散已成为一种常态,一部分学生完全沉溺于网络,形成网络依赖,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甚至造成退学等严重的后果。

三、基于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策略

1.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业务素养和工作能力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特别指出,辅导员应注重运用各种新的工作载体,特别是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努力拓展工作的途径,贴近学生,从而提高工作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信息,“话语权”更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渐渐丧失信息的主导权,因此学习运用新的有效载体,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传播媒介的使用,以及即时信息的涉猎和获得技术尤为重要。一是利用移动互联网建立移动办公平台建立“学生—家长—学校”沟通交流的平台,随时随地解决学生问题,大大提供工作的效率;二是深入学生,主动进入学生的虚拟空间,了解学生动态,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状态和突发事件,并采取各种措施将其扼杀在萌芽阶段,以防产生严重后果;三是利用微博、博客、人人网将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内容融合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枯燥乏味的说教转变成大学生愿意凝听的互动平台,不要求长篇大论,仅仅是闲言碎语的唠唠叨叨即可,大学生更能在这样琐碎的言语中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目的。

2.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监控与舆情分析机制

互联网是一个信息繁杂的世界,而移动互联网其本身的技术优势又为色情、赌博、反动、暴力等一系(上接第39页)列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导致一部分思想不够成熟的大学生思维混乱,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目前,业界对移动互联网信息的监控力度远远不够,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盲区,从而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增大,面对移动互联网信息监控本身技术的缺陷,一是大力宣传移动互联网安全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对不良信息的分辨能力和抵抗能力,构建多渠道的安全教育立体新格局;二是对高校网民群体进行科学研究,如对大学生使用的手机类型、每月流量、手机软件种类、上网时间等进行调查和分析,从工作理念、方式以及内容上做出一系列调整,从而提高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实际能力;三是高度重视高校学生群体的舆情分析,现代的大学校园已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他们对社会的热点问题高度关注,而舆情传播的途径主要有宿舍、社团和网络,研究大学生群体舆情的发生、传播的途径和方式有利于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四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建设一支庞大的学生网络管理、网络评论队伍。

3.构建主题鲜明、积极向上的校园手机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载体,有利于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的校园文化传播功能显得陈旧而单一,因此努力拓展校园文化传播的渠道具有重要意义,新媒体时代将手机文化建设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格局中,构建主题鲜明、积极向上的校园手机文化环境,如通过开设“手机报”“手机青年论坛”“手机博客”等传播正能量,将典型事件、重大节日等主题活动依托移动互联网在学生中大力宣传,从而让移动互联网成为高校传播先进思想的主渠道,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掌握思想传播、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总之,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高度重视4G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时效性,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海建.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其对策研究[J].天中学刊,2011,26(2):58-60.

[2]肖光荣,喻娇.3G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0(6):41-44.

[3]杜亮.3G时代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J].辅导员工作研究,2010(1):82-86.

[4]王利华.大学生手机上网行为及心理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3):90-92.

[5]刘祖清,何平.借助微博拓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7):205-207.

作者:张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学语文的古诗文教学论文下一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