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论文

2022-05-15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高度重视,颁发了许多政策规定,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与此同时,教育界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成绩。本文拟对近两年来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作一简单回顾,并结合国外先进经验,概括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未来发展的特点。

第一篇: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论文

浅论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摘 要]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而培养人才的关键在于教育,教育的质量又在于教师。因此,提高教师的素质,培养大批优秀教师,对于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趋势,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日渐凸显出一些弊端。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继续教育 现状 对策

一、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1984年以教材教法的培训为重点;1984-1996年以学历补偿为重点;1996年以后在职教师培训工作的重点转入了对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事业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使得教师学历普遍有了提高。但教师的总体素质还不高,“有文凭无水平”的现象比较普遍,甚至有些地区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合格教师数量严重不足,难以满足素质教育对师资的要求。尽管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与国外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系统相比,我国的教师继续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受教育观念的落后,导致了教师的心态尽管从总体上来说是积极的、自觉的,但其中一小部分教师的心态还是消极被动的;办学模式的单一、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教学方式的枯燥等因素使得无法调动教师受继续教育的热情。

二、中小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潮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就要全面提高在职教师的素质。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从科技的角度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进步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了,教师在学生时代里学到的知识明显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作为现代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教师就不得不接受继续教育以提高自身素质。从素质教育的角度上看,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扩大和深入,社会要求教师必然掌握现代的教学技术如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及更加广博的知识和学科的互通能力等等。总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工程,它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能否实现素质教育,也关系到整个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大局。

三、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弊端及改进的对策

尽管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弊端函待解决。

(一)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心态分析

根据调查,我国中小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心态大致可分为三种:主动自觉型、被动消极型和中间型。第一种类型的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动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水平。他们主动报名,学习中也严格要求自己,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热情饱满,对待继续教育的态度是积极主动的。第二种类型的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动机是为了履行上级下达的任务,获取文凭,为以后的评职称作好准备。他们虽然也主动报名,但大多数都是出于从众心理和他人的劝说,学习态度散漫,经常以各种借口逃避学习任务。这类教师尽管数量不多,但是其言行举止对其他教师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第三种类型的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动机可以说是既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也为了能获取文凭,为晋升职称做准备。这类教师与主动自觉型教师相比,缺少了一份对学习的热情和知识的渴望,但与被动消极型的教师相比,他们的学习自主性较强,能坚持下去。

从调查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动机是比较复杂的。其中既有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水平的内部动力,又有为了服从上级有关规定或为了以后申报职称的外部动力。从总体上说,他们的主导心态是积极向上、主动自觉的,但是还有相当比例的教师未能真正认识到教师继续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这致使一部分教师白白浪费了难得的继续教育的机会。这些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是由于教师和学校对于教师继续教育认识的错误,没有理解教师继续教育的真正含义。因此,我们必须端正认识,摆正教师继续教育的地位。

(二)教师继续教育内容的局限性及其改进措施

近几年,我国中小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内容主要以传达、解说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为主,缺乏必要的实际操作。而根据调查,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缺乏的并不是与所教学科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而是缺乏整和学科知识的能力,缺乏本专业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技能等实际操作能力。

因此,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当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一方面要重视教师专业的深化,另一方面也要扩展教师的知识面,处理好深与博的关系。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要将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实验的动态与成果、学术研究的新发展新领域等列入继续教育的课程中,使他们有所启发、有所触动、有所收获。

(三)培训者教学方法的单一及改进策略

据相关调查表明,目前大多数的培训机构所采用的基本方法还局限于集中学习、大讲座、大报告、大课堂的比较传统的讲课方式。在培训时主要以培训人讲,教师听为主。同时继续教育的师资水平较低,影响了中小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如今,教师继续教育已经逐步走上了高科技的道路,已由单向传递式的电化教育转向师生互动式的电脑教学,网络培训已经成为国际性的趋势。许多发达国家除了传统的面授教学方式以外,更多的是开发现代化的远程教育,如电视教学、电话教学、网络教学等。

(四)相关宣传与法律机制的缺失及改进提议

继续教育也是一项比较新的事业,对继续教育的概念和实质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随着继续教育的深入发展,各类相关事物层出不穷,更需要以宣传为先导,传播继续教育的先进理念,促进人们形成以终身教育思想指导的正确的继续教育本质观、价值观、实践观和质量观,在继续教育实际运行中创造出比较有利的环境。因此,我们应当广泛地对继续教育加以宣传,并逐步深入,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宣传机制,使继续教育广为人知、深得人心。

继续教育有一个从不合理的不理想的状况向相对合理的相对理想的状况逐步发展的过程,为继续教育立法,是大势所趋,为此,我们可以借鉴西方一些国家的经验。如法国在教师继续教育立法中规定:第一,教师在职教育是继续教育的一部分;第二,继续教育是政府政策的一部分;第三,接受继续教育是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第四,一定服务年限之后,教师享受一定时间的进修假,每个教师每年都应该有权享受学习进修假二周,教师一生总计有学习进修假两年;第五,以教师工资总额的5%用于教师的进修上。

四、小结

作为我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工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实现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当前,面向21世纪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己全面启动和实施,其积极影响和效果己显而易见。然而,落后的观念、单一的模式、松懈的管理、陈旧的内容、低效的方法以及教师沉重的负担,却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大大降低了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研究我国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我们也应当积极借鉴国外许多优秀的经验,真正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走上一条专业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尤登星. 国外教师继续教育发展趋势简述[J]. 继续教育, 2004, (11): 25

[2] 陈洵.小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心态分析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0,(7):52-53

作者:刘珊珊 江 伟

第二篇:近年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综述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高度重视,颁发了许多政策规定,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与此同时,教育界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成绩。本文拟对近两年来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作一简单回顾,并结合国外先进经验,概括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未来发展的特点。

一、近年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的内容

(一)继续教育的思想观念

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师教育观念,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一般的研究者认为,更新教师教育观念应着重做到:着眼深层建构,以课程“理解”促进观念更新,用通识统领具体操作,坚持面向实践,确立解决实际问题的导向,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注重专业发展,分析教师专业需求的多样性,考虑教师专业发展的渐进性;强调参与互动,拓宽教师自主合作的空间,鼓励教师审视并提升自己的经验,组织教师介入和参与培训的过程;依托基层学校,学校是教师发展的立足之地,学校是教师研修的最佳场所,也是教师培训的有力支撑。

(二)继续教育的内容

继续教育的对象一般已经受过高等或中等教育,。对他们实施教育旨在更新知识和提高学科教育的能力,这种教育的对象、任务和目的决定了它的教育内容应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实效性、先进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不少地区结合本地的社会发展需要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制订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划。在规划中对教师继续教育内容的安排,一方面选择反映国际国内最新的科技进展、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选择能切实增进中小学教师实际工作需要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的内容,努力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三)继续教育的培训模式

传统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主要是知识传授型,现在研究发现有多种更为有效的新模式,包括:教师研修模式、校本教师培训模式、互动参与式教师培训模式、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师培训模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实践反思模式、观察借鉴模式、案例教学模式,等等。这些不断涌现的新的培训模式,有利于教师从过分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向提高能力、重视求知过程、求知方法与实践反思转变。

(四)继续教育的教育手段

继续教育是一种新的制度,是教育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因此,继续教育的教育手段也应体现时代特点。从成人教育特点和终身教育的前提出发,积极探索、研究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建立继续教育网络平台。应该说,构建“虚拟学校”、“空中教室”、“荧屏课程”是教师继续教育手段的行之有效的选择。

(五)继续教育的师资队伍

开展继续教育,必须有一支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业务水平和教研能力较高,适应性较强的师资队伍。不少培训单位采取了两种通行的做法:一是提高校内教师素质,主要采取建立到中小学实践和调研制度、选派教师到高校进修,大力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等措施。二是坚持宽结构、高层次、优选优聘兼职教师。由于多方参与组合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可以充实培训资源,改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做到优势互补,确保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质量。

以上所列内容为两年多来我国学者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的重点。除此而外还有其它内容,比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教育体系的构建等。

二、近年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的不足

(一)关于教师创造性素质的研究较少或较薄弱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学生的创新的启迪者和开发者就是教师,若在教师的继续教育过程中忽略对其进行创造性素质的培养,。就不能确保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全面落实。因此必须加强教师继续教育,牢牢把握教师创造素质的培养这一主题,侧重培养教师从整体观念出发,科学设计教育活动的能力、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实践和组织指导实践的能力、自身创新能力和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能力。

(,二)关于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研究很少

教书、育人、使用教育技术和科学研究是一个老师应该具备的四项基本素质。其中科研的难度最大,也最重要,因为只有提高了教师们的教育科研能力,才能彻底解决他们自我更新知识和提高教育技能的问题。所以,在参加“继续教育”的相对比较集中的时间内,在具有较强科研水平和能力的教授们的指导下,培养教师科研能力的要求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三)关于中小学教师师德的研究欠缺

当前中小学师德教育存在的问题较多,也很突出,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假大空”,缺乏操作性、针对性、实效性,缺乏科学性,内容陈旧藐视主动性,缺乏先进性。所以,当务之急是紧密结合《现代教育思想》、《教育政策法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人生观及价值观、模范的人格影响,去提高教师正确的道德认识、增强教师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锻炼教师坚强的道德意志、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四)关于培训者角色定位研究不足

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培训者的作用和角色应该说是在变化的,因此,作为培训者必须不断审视自我,重新准确定位自己扮演的角色。我认为,在继续教育中,培训者除了担任学习参与者、成长促进者、问题诊断者、教育研究者和共同发展者之外,最重要的应当是超前发展者,即应具有深邃洞察力和深远前瞻力。

(五)在继续教育研究过程中很少能站在可持续发展角度研究教师继续教育

在《中国21世纪议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都明确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所以,必须以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开展教师继续教育;以职业需要与自身需要相结合、延续性学习与创新性学习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继续教育,并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促进教师的继续教育。

(六)关于教师继续教育评估的研究很少

继续教育虽说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重视,但如何把这一工作推向前进,并看到其实效,我们认为,对继续教育进行研究,摸索出科学且切实可行的继续教育评估指标,是保证继续教育顺利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七)关于如何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应对外来挑战的研究尚不多见

加入WTO,就已经意味着教育与经济一样放到一个竞争、开放、参与、共享概念统率下的国际大潮中去谋求生存和发展。因此,继续教育必须要在全球视野下改革和完善,原先不理想的教学方法、教学观念、专业设置、课程教材、教师水准等都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去面对这些挑战,应当引起我们教育研究者以及整个教育界的冷静思考。

三、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综观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开展较早的英、美、日、法等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及近年来的系统化、立法化、多样化、终身化及社会化进展态势,立足我国的具体情况,剖析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的趋势,正在形成以下几大特点:

(一)高要求、高标准

中小学教师“应急培训”的时代已经过去,而拓宽知识、提高素质的培训任务更为艰巨。未来世纪是一个各方面不断整合发展的社会,不仅要求人与人、集体与集体、单位与单位,乃至国与国之间的密切合作,对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复合型的要求。在美国,“教师专业化”运动得以蓬勃发展。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教师,仅靠过去那种习得单一的、较为陈旧的知识,显然难以担当重任,教书匠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各国都力图在教师的基本素质上走在别国的前面。同时,在竞争和发展中,表现出世纪之交国际教师继续教育的一条共同走向——专业化、高水准、复合型。因而继续教育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经验性的、粗浅的水平上。

(二)更注重继续教育本身的实效性研究

研究者有一种倾向,越来越多地关注我国现有的中小学继续教育中所出现的不尽人意之处,力图寻求走出困境、求得进一步发展的有效途径。如对忽视理论的研究,对继续教育培训经费紧张的研究、对目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吸引力小的研究,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继续教育工程”、“新课程师资培训”的关系的研究,等等。

(三)更多地注重“重效率,求实用”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模式研究

教师继续教育走上了高科技的通道,由单向传递式的电化教育转向师生互动式的电脑教学、网络培训已成为国际性趋势。这种以学员为本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每个教师可以在自己想要学习的时间及时获得大量的实用知识,并且随时可以与“培训人员”交流、探讨。以学校发展为本、以学员需要为本,成为各国教师继续教育共同的发展方向。在这种犬背景下,一些过于注重形式、讲究“架势”的传统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已被摈弃。相反,有些已被束之高阁但行之有效的继续教育模式、方法,如校本培训、合作探究型教师培训模式、“老带新”等教师继续教育方法逐渐在世界各国“走俏”。

(四)研究者越来越信奉“一体化、终身化、社会化”的指导思想。 英、美、德、法等发达国家先后提出了三段式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即先由综合性大学完成专业知识的教育;然后,学生接受一定年限的教育学专业理论与技术的学习;再由大学、师范院校、教师培训机构等共同承担教师任职后的继续教育,使教师永远成为学生人格、学业发展的引路人、指导者。这种三段式的一体化教师培养方式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而且,在这三个阶段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师的在职继续教育上。我们是否可以作出这样一种推测,未来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是这样一种三段一体式:第一阶段,完成基础知识和技术学习;第二阶段,完成第一阶段习得的知识与技能的实践验证,适应教学工作;第三阶段,教师不断学习,以保证自己不断发展,使自己在基本素质根深蒂固的基础上木断发新枝、长新芽、开新花、结新果。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庞大的工程,仅靠政府、教育机构显然不能适应其发展需要,只有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全社会重视继续教育的良好氛围,才能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走上良性发展轨道。这种继续教育社会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①继续教育设施社会化。国家除了各大院校和教育培训中心外,还很重视通过公共图书馆、历史博物馆、科技博物馆等社会教育设施开展继续教育工作,这些公共教育设施理应成为人们进行专业学习、从事科学实验的重要场所。②继续教育途径社会化。国家除了通过正规的学校举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班外,还应广泛发动广播电视部门、夜大、各社会团体等,通过各种途径,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及时、便利、自由、快捷的接受继续教育的条件和机会。③继续教育信息服务社会化。随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全面展开,为意欲参加培训的教师们提供综合、详细的信息咨询服务显得日益重要,因此,国家要不断通过教育部门及专门的信息咨询机构出版各种提供继续教育信息的书籍、手册,要不断通过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为广大教师提供有关如何参加学习活动、怎样利用各种教育机构和设施的信息咨询。

(五)加强对国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有机地与本土化研究相结合

近来,打开有关教师继续教育的报刊杂志,我们感觉到介绍引进国外的继续教育资料、文献越来越多,而且许多属于前沿性的,很具有研究价值。固然,国外关于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走在我们的前面,他们有很多先进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但不可盲目地生搬硬套,毕竟我们的政体和进行教师继续教育的环境与国外不一样。在此研究过程中,应立足于本土,积极推广实施教师继续教育的成功做法,加强各地、各培训点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同时,将本土化研究与国外研究有机结合,真正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既能实现我们的目标,又能经得起WT0对我们的挑战。

作者:王培华

第三篇:推动继续教育工作,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武汉市教育发展优先考虑的工作。在过去的五年,我市紧紧围绕《2008—2012年武汉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以全员培训、骨干培训和校本培训为主线,以“一德四新”(师德教育和新课程、新知识、新技能以及新技术)为主要内容,不断创新,以使我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稳步发展,并逐渐形成区域教师培训工作特色,进而打造一批精品培训项目,有力推进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最终有效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

一、理顺关系建中心,规范管理促培训

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覆盖我市教师全员,涉及面广,层次复杂。原来分设中小幼三个教师培训中心,分别挂靠两个市属大学,头绪多,条块分割,每年教师培训工作缺乏系统规划;职能不明,责任不清,已与高速发展的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强烈需求不相适应。后经市教育局广泛调研、论证,通过整合资源,理顺关系,实施职能归口,终于成立了武汉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并通过委局的统一领导和教师工作处的具体指导,统一协调与管理全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心成立后,注重市级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强化市级培训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规范区级培训的立项审批制度,还组织开展全市教师培训工作的运行与交流。这样,全市教师培训工作有序运转,市级教师培训项目逐步形成特色,区级培训异彩纷呈,既有效推动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又为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二、深入一线做调研,按需立项接地气

开展按需施训是落实“以师为本”的培训理念的集中体现。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不同,城乡及不同区域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也不同,因此,只有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培训,才是有效且能赢得教师欢迎的培训。

每年进行市级培训项目设置之前,市局教师工作处会同市继教中心认真开展培训前的项目调研,坚持与一线教师、教育行政管理者和师训管理者座谈、交流,以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并在坚持我市教师培训的连续性的基础上,科学、整体地规划教师培训项目,努力做到全员培训与骨干研修结合,短期培训与长线培训互补,理论学习与实践研修兼顾,力求项目设计针对我市教师实际,最终提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指导。

教师培训项目根据教师的需求而设定,深受参训教师的欢迎。特别是近年来,每年市级项目参训教师近15 000人次,参训率接近100%。由于项目设置和培训内容能吸引教师,所以参训逐渐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大有裨益。

三、课程设计精品化,资源整合优质化

教师培训,即给教师专业的引领和发现、利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个人素养。只有做好教师培训,才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1.市场化运作项目招标,优质培训成效显著

从2009年开始,市级教师培训实行项目外包,即通过公开招标,广泛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整体规划,基本实现了“项目专业设计、政府公开招标、资质机构承办、区校两级协同、市级整体管控”的操作模式。通过招标信息的发布,各种优质的教育资源被引入武汉的教师培训活动中。这样,教师便能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例如,常青第一学校的刘佳老师这样说:“我有幸来到位于首都北京的北京师范大学,参加由武汉市教育局组织的首届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研修班的学习。虽然11月的北京秋风瑟瑟,满地落叶,让我这个一直生活在南方的人感到无比寒冷,但培训课程如火如荼,专家高屋建瓴的讲座以及特级教师理论结合实践的剖析,不仅让我从理论高度了解到新时期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必要性,更让我从实践角度理解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这次培训学习对我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既提高了我的思想认识,又使我获得新的感悟,还令我明白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2.开发本地优质资源,锻造精品课程

我们注重本地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并组织名特优教师集体研讨,以形成适合武汉教育发展现实的精品课程。在此基础上,建立我市一线教师的优质资源库,旨在向全市教师培训基地推出一批精品课程和优质师资,以丰富教师培训的内容,最终适应教师专业的发展需求。同时,各区也在积极行动,采取“内强队伍、外联优质基地”的策略,通过内修外习的方式,打造骨干队伍,提升区域教师的整体水平。

四、优化培训打基础,立足基地抓争创

1.认真学习文件,建立市级标准

教师培训基地是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心,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孵化器。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认定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全市大力推进教师培训机构改革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服务与支撑作用。

2.优化资源配置,探索“研训一体化”

各区级教师培训机构根据区域教育发展的需要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诉求,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在完善机构、规范管理、创新模式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使教师培训基地基本成为本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集散地。例如,武昌区、洪山区积极开展“研训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有效整合区内教育资源,实现目标融合、内容兼容和过程协调,以突出“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特点,基本形成区域性教科研、中小学教研以及教师培训一体化的“大研训”格局。又如,新洲区教师培训中心根据区局教育规划的总体目标,强化自身建设,努力把培训中心建成促进教师发展的服务中心、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中心和品牌中心。总之,教师培训中心首先要发展自己,然后引领教师发展,最终带动学校发展。

3.争创达标建设,以便强基固本

2011年,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重启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认定工作,给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各区级教师培训基地对照教师司的评估标准,深化机构内部改革,既抓硬件的达标,又重软件工程的建设。例如,武昌区教培中心积极创建国家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基地,通过内挖潜力,外学经验,不断提升“研训一体化”的工作实效性,更好地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并经专家组评估考核,一次性通过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的认定,是继东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后又一个国家级示范基地,有力推进了区域教育的发展。此外,我市还创建市级教师培训示范基地3个,市级教师培训合格基地7个,为全市教师继续教育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五、跟踪考核查实效,学分管理网络化

1.出台管理规范,促进培训多样化

为了有效保障全市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市教育局出台了《武汉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办法》,就教师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业务管理以及学分考核细则等内容作出明确规定。具体有四点。其一,完善管理体制。在五年的不断探索中,逐步完善、落实三级管理、三级培训和三级考核,使全市教师继教工作层层有人抓,层层有活动,层层有督导,层层有考核与评价,努力使继续教育工作不留死角,全方位运转。其二,更新培训理念。学习和借鉴先进的培训理念,充分尊重受训教师的主体地位,牢固树立“以师为本”的观念,关注教师的需求与发展,并在继续教育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让他们有选择权,使他们由继续教育的顺从者向专业化发展的践行者转变,最终不断开创教师继续教育丰富多彩的新局面。其三,改变培训模式。注重集中培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校本研修与远程教育相结合。紧密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创新思路,改变培训方式、方法,突出教师的“自主性、开放性、合作性和发展性”原则;积极引导教师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优势,以信息化带动教师培训的现代化,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员听;教师写,学员记”的被动接受的培训模式,把交流、研讨、辩论、沙龙以及合作学习与名校访学等方式引入培训课堂,使培训课堂充满活力,使教师的灵感、智慧、创造力以及新思想、新思路在互动和碰撞中生成、升华。其四,创新考核方式。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教师是否按时完成学习内容,更在于教师的个人成长,也就是说,教师继续教育既要重视结果考核,又要重视过程考核,还要强调训后的实践。2009年,参训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后开展训后实践研修开始实施,为此,市教育局发布了《市教育局关于做好中小学教师市级集中培训后期实践研修工作的通知》,通过研修将培训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不仅发挥培训的效益,更引导教师注重反思,以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最终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

2.实行网络管理,提高学习效益

2010年,市继教中心积极筹建武汉教师教育网(以下简称“教师教育网”)。2011年3月,教师教育网建成开通,全市在职教师个人专业业务档案及继续教育信息全部实行网络管理。意义有五个:一是教师个人可随时登录教师教育网查询个人专业发展信息及继续教育学分;二是市区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可通过教师教育网了解全市和区域教师继续教育的完成情况;三是为制订教师继续教育年度及短期规划提供可靠数据,方便学校管理和市区考核,以提高工作效率;四是网页开通的“继教管理”“继教动态”“继教研究”和“培训心声”等栏目,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并扩大了对我市教师继续教育的宣传,不仅营造良好的教师培训氛围,更增强教师个人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五是网页开通的“师路心语”栏目,既加强与教师的实时互动,倾听教师的培训心声,又广泛采集教师的培训需求,为教师培训计划的制订提供有力支持,使培训更适应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最终提升教师继续教育的工作效益。

六、转变培训观念,推动继续教育

委局领导高度重视全市教师队伍建设,把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作为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将教师培训工作作为绩效考核目标,从人员、经费和制度上给予充分保障。具体有三点。其一,经费到位。每年市教育局拨出专项经费2 000万元支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以打造各区及各学科的“领头雁”。其二,指导及时。委局主要领导须听取各方意见,以宏观指导每年的市级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设置工作,并从教育政策、委局中心工作以及全市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认真审核年度工作方案。三是积极参与。分管领导经常参与全市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研讨会,并深入培训一线,以充分了解一线教师培训的现实需求,及时解决培训中的问题,最终确保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高效运行。

1.创出特色,树立品牌,助推发展

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全市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创出特色,树立品牌,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1)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大培训”格局

在汉阳区,每年局领导牵头,组织召开“诸葛亮”专题工作会,集思广益,共同商议培训大计(论证培训项目、研讨培训主题、选择培训内容、推荐培训师资和确定培训方案),以使全区形成各方关心培训、共同实施培训的“大培训”格局。

(2)落实保障机制,划拨专门款项

在江夏区,既坚决落实保障机制,又拨专款对培训设施、设备进行维护和更新,还出台了《区教育局关于落实市区两级教师培训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以确保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圆满完成。在江岸区,坚持将每周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信息刊登在局周安排上,以体现行政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推动力。

(3)加强工作保障,实施“双线”管理

在蔡甸区,2012年既出台了《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办法》和《区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管理办法》,又实施“行政线”和“业务线”的“双线”管理模式。局师训科、区教师进修学校、区教研室、各乡镇教育总支以及各中小学分级负责,层层签订责任状,时时加强过程管理,事事纳入绩效目标;同时,区教育局加强工作保障力度。

(4)努力打造平台,促进内涵发展

区教育局按照办学标准,加强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建设,保证培训经费,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例如,东西湖区基于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现状,围绕内涵提升、区域协同、全员参与、整合优化和校本导航的教师继续教育的工作内容,精心策划和严密组织各项培训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为教师搭建专业发展的平台。

2.注重宣传,资源共享,有效促进

良好的舆论导向有利于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推进,因此,我们注重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宣传,实时信息传递、优质项目推介和创新模式等都是我们宣传的内容。通过宣传,可形成良好的氛围,并激发全市教师对培训的热情,以提升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1)加强舆论导向

2009年,《中国教育报》以“培训教师是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武汉市2009年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侧记(一)”和“让教师培训成为教师最大的‘福利’——武汉市2009年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侧记(二)”为题,报道武汉的教师培训工作,从教师培训是政府的责任到让培训成为教师最大的“福利”,既体现武汉市政府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担当,又达成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是促进教育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的基础工程的共识。2010年,《中国教育报》以“让更多优秀教师迅速成长——武汉市成立‘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师辐射效应”为题,专版介绍我市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机制及工作成效,于是,武汉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模式的影响力逐渐形成。2011年,《中国教育报》以“教师培训交流‘撬动’城乡教育天平——武汉打造十万‘魅力’教师纪实”为题,全方位回顾我市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以强调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的共识。

(2)促进资源共享

我们通过教师教育网,及时传递有关我市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信息,以使教师有更广泛的学习渠道。例如,我市与《成才》杂志社联合,编辑出版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专刊,有力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3)促进区域交流

我市各区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专刊,加强了区内和区际之间的交流。例如:武昌教育培训中心的《教育改革与探索》提出“促进‘研训一体’”的理念,既服务基础教育,又呈现区域教师研训活动的实情实景;江岸区创编的《江岸教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园地,既立足江岸教育,又围绕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设“政策法规”“教师培训”“支教援教”“校长论坛”“名师风采”“园丁心曲”“他山之石”和“读者信箱”等栏目,旨在交流教师教育经验,探讨教师教育理论,研究教师教育问题,传播教师教育信息,服务教师专业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硚口区推出的《师道研究》、蔡甸区编发的《师训简讯》等都从不同侧面深入探讨了区域内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旨在推动教师培训从盲目走向有序。

3.均衡发展,以师为本,符合需求

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需求是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坚持“以师为本”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宗旨,让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走进教师的心灵,符合教师需求,特别是向农村边远薄弱学校倾斜,使教师继续教育真正成为边远薄弱学校教师的最大福利。

“以师为本”,即最大限度关注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并为这一发展提供支持,使教师在培训中提升素养和增强能力。“以师为本”体现在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过程的每个环节,旨在尊重教师,发展教师,最终增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具体有四点。

(1)一线调研

每年市教育局在设置培训项目前,都会在一线调研(既调研培训的方向,又调研课程的需求),以最大限度满足教师的需求,使教师有机会表达专业发展的愿望。之后,教育局根据教师的需求和愿望,科学设置每个年度的教师继续教育项目,并及时向教师继续教育单位反馈教师的课程需求和发展愿望,力争在教师继续教育过程中为教师提供精品课程和优良师资。

(2)突出过程

教师继续教育过程应凸显参训教师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报告式的培训模式,让参训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加强参训教师信息的反馈,以开展项目中期评估,及时调整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最终满足参训教师的需求。

(3)重视项目

每次市级骨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完成后,都坚持对全体参训教师开展无记名问卷调查,既总结项目的实施情况,又为日后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积累经验,最终更好地推进各项工作的改革。

(4)均衡发展

我市教育具有多元结构,且发展不均衡。由于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关注农村和针对薄弱地区成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重点。另外,针对农村和薄弱地区的专项培训,既要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又要解决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以推进农村及薄弱地区的教育向前发展,最终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4.创新模式,坚持研修,提升效能

要提升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就要在创新中收获经验,并坚持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后的实践研修。

(1)模式创新

我市努力改变授课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授课方法,注重引导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参与教学互动。例如,班主任培训采用任务驱动、协同合作、主动竞争和有效激励等方法,围绕班级管理和班主任专业成长等问题,探寻班纪班风的建设、特别学生的应对、班队活动的策划与实施、班级叙事的撰写(用教育情景剧)以及班级教育游戏的开展,然后由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进行自我展示,最后由专家点评。这样,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便在自主学习与快乐分享中相互促进,进而获得共同成长的体验。又如,江夏区实验小学的教师罗彩虹说:“这五天的培训真是痛并快乐着,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因为担心第二天的展示。虽然展示的结果与自己的期望还有距离,但在展示过程中,我们获得了无穷的快乐和诸多的感悟!就拿今天的分区交流来说,东西湖的教师的情景表演惟妙惟肖,生动体现了班主任对学生的爱;新洲区的教师列举了自己班级的案例,使大家意识到,班主任的工作不仅是走近学生,更要深入学生的家庭;蔡甸区的教师展示的‘复杂环境下的科学教育’,更多关注学生的成长,平朴无华,打动人心;在初中化学骨干教师的继续教育中,他们从改变学习方式开始,制定、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管理、评价机制,并围绕培训内容,适时开展小组活动,让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亲身体验‘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感受建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杜威的“做中学”理念。总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创新受到教师的热烈欢迎,并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最终形成良好的教师继续教育文化。

(2)后期研修

在教师继续教育后期开展实践研修是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促进教师不断反思,并在应用中不断提升的有效措施。在教师继续教育后期的实践研修期间,能使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增强自我计划、自我总结、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等能力,并将这些能力应用于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力求使理论思想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最终提升教师继续教育的效果。另外,让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带着后期研修任务参加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可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意识。还有,教师继续教育后期的实践研修便于各区集中管理,利于搭建服务平台,可开展有效指导与组织,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最终形成“一人研修带动一批教师发展”的良好局面。

的确,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须创新与变革,而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应求真务实。只有不断探索和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才能有效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我们将一如既往,且思且行。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

(责任编辑:梁金)

作者:施火发 赵翔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工商企业管控论文下一篇:实验室安全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