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企业客观条件管理论文

2022-04-16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跨国企业客观条件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契约存在于企业活动的每一个角落。通过契约签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信息不对称,有利于将双方的业务设置在一个信息差异较小,可以控制的范围内。盈余管理产生的前提是企业内外普遍的信息不对称,其充分条件是应计制及公认会计原则的运用,必要条件是企业内报酬计划与债务契约的签定。

跨国企业客观条件管理论文 篇1:

中国发展跨国公司的路径选择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成为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发展跨国公司就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实现跨国经营具备:较低的生产成本、即将成为FDI流出国等客观条件。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我国需要结合国际经济形势及国内经济发展水平,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跨国公司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跨国公司 FDI趋势 国际竞争

对“跨国公司”的概念,目前国际上没有一个统一的法律定义。1986年联合国《跨国公司行为守则》中的定义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即在两国或多国之间组成的公营、私营或混合所有制的企业实体,该企业在一个决策体系下运营,通过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决策中心使企业内部协调一致的政策或共同的战略得以实现。跨国公司主要考虑的是全球战略,当其做出经营决策时从宏观出发,权衡企业在全球的最大利益,使得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相互联系、密切合作,并且各个公司内部与内部间可以分享资源、信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浪潮中也实现了国内经济发展与全球经济的接轨,这既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而发展自己的跨国公司就成为我国提升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中国企业实现跨国经营的客观条件

随着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全球经济逐步形成了以知识为基础、金融活动为依托、跨国公司为载体的格局。我国跨国公司虽然发展速度快,但由于起步较晚,在全球资源配置过程中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具备跨国经营的客观条件,主要包括:

(一)较低的生产成本优势

中国的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利用东道国如柬埔寨、缅甸和非洲等成本较低、贸易条件更优惠地区的丰富资源,建立规模较小的生产基地,推动技术、装备及服务“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物流链、价值链当中。再者我国派出人员的费用、输出的设备及零件的价格低廉,节约了管理及设施费用,降低了部分生产成本。因此,我国生产的产品能以低廉的价格优势进入东道国的市场。

(二)中国即将成为FDI净流出国

2014年6月,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以下简称“联合国贸发会”)在《世界投资报告》中指出:“2012年由于欧债危机导致全球FDI的规模下降,但从2013年起FDI上扬9%至1.45万亿美元,2014年进一步上扬12.5%至1.6万亿美元。”除了规模的上升外,全球FDI流动趋势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FDI的投资数量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联合国经济学家认为,2015年流出中国的FDI可能会超过流入中国的FDI,即中国将成为FDI的来源国而不是目的国。这意味着我国结束了20多年来作为全球主要FDI目的国的角色,有能力购买发达经济体的资产,发展自己的跨国公司,实现经营活动的全球化。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加强

2014年之前,国际间的贸易清算是通过清算行和代理行模式直接或间接的接入CNAPS系统进行的,这一清算系统运用的最初目的是服务境内贸易,因而当运用于境外交易时便存在独立性差、受他国制度限制等缺陷。经过三年的筹备期,2012年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推出上线,该系统的建成运行使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效率大大提升,降低了清算时的风险,并可以完成大额的清算业务。迄今為止,人民币已经成为继美元、欧元、英镑之后的第四大全球贸易使用货币,未来随着CIPS系统的广泛运用,人民币也将不断走向国际化,届时将推动我国跨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跨国公司的设立是一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我国已经具备发展跨国公司的客观条件,但整体仍然处于跨国经营的初期阶段,无论从战略、规模、管理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二、中国发展跨国公司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规模有限,生产经营能力弱

目前我国在境外企业投资中的投资额大多在100万美元以下,经营方式以合资为主,范围狭窄,在直接参与全球运营方面仍然缺乏经验和能力。且在海外经营活动中缺乏自己的金融企业,在融资方面很难直接或间接的筹集到资金,因此在国际市场上抵御风险能力弱且很难与大企业进行竞争。

(二)缺乏明确的投资战略

跨国公司作为全球化的经济组织,必须要有自己明确的投资战略。其投资战略的一般流程是:立足,奠基,发展,稳定最终达到占领市场的目的。这一过程需要母公司与子公司携手合作,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销售及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我国的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缺乏统一的全球营销网络,很难对子公司的资源及信息进行合理的调配及利用,从而制约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

(三)管理水平有限

我国跨国公司起步晚、投资规模小,在经营管理方面经验不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并且母公司与子公司发展不协调,行政管理氛围大,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缺少应有的经营自主权力。海外子公司的创新力和积极性普遍不高,市场应变能力不足。

我国发展大型跨国公司的道路艰难,在这一过程中,既得正视过程中的重重困难,还要利用现有的客观条件为跨国公司的成立奠定坚实基础,尤其是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利于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使跨国公司的贸易来往更加便捷。另一方面,2015年的《世界投资报告》显示:“全球对外投资下降到了1.23万亿美元,即下降16%。”面对这一国际大环境,就需要结合国际经济形势及国内经济发展水平,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跨国公司发展的道路。

三、中国发展跨国公司的路径

(一)优化我国跨国公司经营的政策环境

1.国内环境。第一,支持部分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我国可以支持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在国外上市,投资建厂,开展综合经营,延长生产线及价值链、物流链,使产业可以上下拓展,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并购一些有发展潜力的国外企业,设立总部争取与国外其他企业建立联盟,有效利用对方资源,弥补我国企业的不足。

第二,进一步提高对外贸易及国外投资自由、便利化程度。政府应该减少复杂的行政审批制度,由此可以提高企业投资的积极性。此外可以适当放松融资条件,允许一定规模的企业以投资为目的,从事国际商业融资。

2.国际环境。第一,对外交往时牢牢把握“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坚持各国的合作在独立自主,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进行,为各国的友好合作,创立最佳的国际环境。运用我国在WTO组织中的权力,在全球贸易中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

第二,进一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有利于密切我国与主要经济贸易伙伴的关系,使贸易自由的谈判更加便捷,也有利于区域经济问题更好、更快的解决。

(二)加强政府的宏观服务功能

第一,加快建立企业跨国投资的数据反馈制度。目前,我国国外投资的数据反馈制度存在着数据不统一、不全面、缺乏深度分析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可以借鉴可口可乐公司的跨国经营战略。该公司可以将自己的产品销售到非洲最偏远的山村,原因之一就是其重用扶植当地创业人才,建立微型分销中心,因地制宜的采取营销方式。其二,就是他们采用实时数据(Real-Time Date)分析,即企业可以对跨国经营的产品进行追踪,知道产品是从哪一个销售点售出,进行实时监控数据,一旦出现销量下降等问题,便立即调整产品及销售战略。这就是可口可乐公司成功的秘诀,他们注重数据分析的时效性。

第二,加快建立全球营销网络。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跨国企业必须要加强母公司与子公司的联系,加快对外贸易的优化升级,使销售活动国际化。首先,企业应该对经营模式、经营方法以及合作模式进行探索及创新。与世界知名企业合作或代理其品牌,参加世界各地的展览会、推介会增加企业的影响力。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再设立新的思路,创新销售方法。其次,要想真正实现销售的国际化,必须要具备国际化的思维,没有放眼全球的思维,就没有长远的营销策略。最后,打造一支国际化的合作团队。能根据各国的国情,设计出适合的营销方案,有服务全球的能力,使企业能与世界经济接轨。

(三)发展价值型跨国公司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强了市场的竞争机制,纯粹追求经济利益的企业是不能长久发展的。事实证明,真正能在国际上占领一席之地的都是价值型企业,即以创造价值,将消费者的需求作为服务体系的最高目标。我国跨国企业要想长远发展,也应该建立价值型跨国公司。

首先,价值型跨国公司实现了经济利益与价值追求的双赢。企业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其创造价值,这是维持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的发展取决于考虑消费者需要什么,有什么价值,这决定一个企业能否长久的兴旺。而那些昙花一现的企业,缺少的就是这种“客户价值”的追求。

其次,促进知识创新。现今各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创新力的竞争,创新也是各个企业永葆生命力的动力源泉。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

总而言之,跨国公司对一国经济发展及综合国力的作用不言而喻,2015年《世界投资报告》通过监测若干领域的国际商业活动发现:“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在2014年有所上涨,跨国公司的对外销售和资产的扩张速度比他们的国内同行要快,创造了约7.9万亿美元的附加值并在全球创造了400万个就业机会”。但目前我国跨国公司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有限。因而,我国应结合当前新常态经济发展的趋势,不断提升跨国企业的学习能力,寻求内部战略规划、组织结构、管理体制、企业文化等多方面的整体协调。从而能从外贸大国迈向贸易强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建南.《经济全球化中跨国公司战略联盟新趋势及启示》[J].经济前沿,2001,(1).

[2]傅延泽.《跨国公司发展趋势对我国跨国经营的启示》[J].中国财政,2000,(9).

[3]赵伟,秦政强.《当代跨国公司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启示》[J].商业研究,2004(13).

[4]联合国贸发会.《2014年世界投资报告》[R].2014-06-26.

[5]王學鸿.《论新世纪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J].学术探索 2004(4).

作者简介:卜蝴蝶(1990-),女,汉族,宁夏灵武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巨红丽(1990-),女,汉族,甘肃平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研究。

作者:卜蝴蝶 巨红丽

跨国企业客观条件管理论文 篇2:

盈余管理相关问题研究

[摘要]契约存在于企业活动的每一个角落。通过契约签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信息不对称,有利于将双方的业务设置在一个信息差异较小,可以控制的范围内。盈余管理产生的前提是企业内外普遍的信息不对称,其充分条件是应计制及公认会计原则的运用,必要条件是企业内报酬计划与债务契约的签定。盈余管理主要是处于企业内部信息优势一方的管理者,为了取得报酬契约中的私人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种调整会计数据的行为。对于盈余管理的认识,存在着正面、负面和中性的观点。

一、盈余管理问题的提出

(一)选择契约作为基本分析切入点

信息经济学与交易成本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与原理为认识经济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各种现象的本质提供了一种分析工具,同时为我们解释盈余管理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许多活动主体。典型的有企业与政府,而这二者都与市场关系密切。本文重点将针对企业这一主体展开有关分析,分析的背景是将企业置于市场经济环境中,其中有能动型政府作用在其间;分析的内容侧重于企业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分析的基本工具选择为信息不对称。

在企业的一系列对内对外经济交往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契约行为。契约的存在,一方面保证企业约定活动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表明了进行业务双方的信息拥有量的差异。通过契约签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有利于将双方的业务设置在一个信息差异基本较小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从企业的契约网络来看,大致可以勾画出以下几条主要契约线路:一是企业与投资者、债权人签定的报酬计划、债务契约,在企业内且——以信息不对称为背景对盈余管理的探究在约定的时间内有效;二是企业与供应商、销售商签定的供销和约,在国家《合同法》约束下,条款的执行是强制的,否则违约方承担法律责任;三是企业与职工签定的劳动用工合同,在国家劳动法约束范围内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的实施;四是企业与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各种强制性契约;五是企业对社会、环境的责任与义务,它可以采取非正式方式,但对于现代企业来讲,这已经成为企业的一种约束;六是企业内各级各部门之间的权责分配,其实体现的也是一种类型的契约关系。上述企业与不同主体之间的契约签定内容各异,而且会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包含不同的内容。

(二)签定契约的根本原因:普遍的信息不对称

围绕企业存在的契约网络,给我们分析企业问题提供了一种工具。作为契约联结体,应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出现了: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企业双方或多方为什么要签定契约?根本原因与目的是什么?契约的签定在哪种程度上达到了这一目的?契约的签定又引出了什么问题?

信息经济学将信息这一21世纪最宝贵的资源进行了多角度分析,并作出了人类现实社会信息的无处不在与信息的广泛不对称是客观存在这一历史判断。信息资源的无处不在提醒企业重视信息,在对各种外部信息的获取中,企业应该说相对处于被动位置;对于由企业自己生产、运用、传输的各种信息,即使在外部有关规范条件下,企业的自主权或者主动权也比前者宽大许多。面对信息资源的广泛存在及企业的某种信息生产与提供优势,与企业签约锁定一定风险保障签约方利益成为一种必然选择。所以,在信息世界里,信息的广泛存在且普遍的不对称,是造成签约的根本原因。如果消除了信息不对称,可以预见,未来的契约将不复存在,至少契约的内容将发生实质性改变。契约的签定是以双方掌握信息以及对未来信息的共同预见为基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个交易的平台,双方尽可能消减信息不对称,或者即使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通过一些具体措施限定信息优势方的行为,从而保障企业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

将上述讨论进一步缩小范围,即将信息的生产与提供限定在财务会计领域,我们看到:财务会计信息不对称仍然是导致企业委托人与代理人签定和约、企业与债权人签定契约的根本原因。无论报酬和约还是债务契约解决了一定意义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但是由于契约优势一方的信息掌握权及现行应计制会计、公认会计原则运用中的主观判断的客观存在,又引发了另一个问题:盈余管理。

二、盈余管理及其产生条件

在现实的普遍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所有者与债权人把资金投入企业后,显然处于了解企业全面真实经营信息的劣势,如何解决这一信息不对称问题,思路有:一是亲自参与企业经营成为企业的实际管理者;二是派代表参与企业的经营,监督企业内部管理者;三是通过事前与企业内部管理者签定契约,以一定的激励与约束条款缓解信息不对称可能引发的利益损失。

第一种思路显然就是企业发展早期的经营方式——业主制。在现代化企业经营条件下,企业规模通过重组兼并不断扩大,全球化的经营环境已经并且正在塑造着日益增多的跨国企业。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第一种解决思路不能有效实施是显而易见的。除非企业退回到原始经营阶段。第二种思路就是现代企业制度下公司治理结构的一般安排,投资者通过选派代表进入公司董事会与监事会,董事会与监事会通过一定程序行使决策权与监督权,保障处于信息劣势的投资者利益。公司治理结构的设计从理论上看,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制衡机制。但在实际执行中,中外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效。原因之一是内部管理者凭借其强大的信息优势取得了在董事会中的绝对发言权,以至于股东代表成为了形式上的摆设。借助股东代表缓解信息不对称的机制失灵。于是,内部人公然借助信息优势侵害处于信息劣势一方的利益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第三种思路是被许多企业实践着的又一种平衡信息不对称的方式。董事会作为股东利益代表不直接监督经营者的活动,而是通过与经营者签定基于经营成果的报酬契约,以此约束经营者行为,解决信息不对称的不利影响。这里的经营成果就成为问题的关键。现代会计中,衡量企业经营成果的指标主要有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税前利润、税后利润,这些利润指标的计算有一定弹性,从而为内部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

利润指标的弹性特性,是由现代财务会计的应计制和公认会计原则的运用引起的。应计制下,出现了许多与经济业务的现金收付不一致的事项,它的确认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管理者的主观判断;加之公认会计原则给定会计方法的多种选择空间,二者共同引致了利润的弹性特性,所以,对于利润有两种不同认识:“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前者认为利润应该就是企业的实际经济收益。任何人为的判断与调整结果都是对利润的操纵。这种认识倾向于现金收付制下的利润概念,强调真实收益的计量。后者则认为,会计数据(如利润)不过是据以作出经济决策信息中的一种,信息观意

味着会计数据的重要属性是其“信息含量”这一统计特征。

分析以上两种观点,对利润的认识都有道理,但又欠全面。首先,就企业的分期经营来看,每期的经济收益是确定为现金收付制下的现金净额还是应计制下的利润?对现实财务会计而言,取后者符合公认会计原则。但是,如果仅仅把利润看作一种收入与费用配比的结果,由于收入的确认与费用的配比过程中大量运用主观判断,不同的管理人员即使对相似的业务站在不同的关注点上也可能作出不同的判断,这样各企业间利润将不具有可比性;由此将导致投资者无法根据各企业的财务报告的合理比较,从而不能引导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基于此,产生了约束对外财务报告的公认会计原则,将各企业的生产信息行为统一规范,但是由于各企业实际情况各异,公认会计原则的规定只能要求企业遵循客观性原则进行应计制的运用,留给企业相当大的判断空间。其次,信息观下的利润概念,认为证券价格变动程度反映了相应程度的信息内涵。因为内部管理人员拥有关于企业真实经营情况的信息优势,即使各种和约的签立也不能完全消除信息不对称;而在将拥有优势的经营信息对外报告过程中,内部管理人员又有进一步的选择报告信息优势;虽然应计制及公认会计原则的运用是有条件的,都是在客观性原则的制约下,但是对客观性的判断是一个相对困难的过程。对运用它的管理人员可能存在站在谁的角度基于谁的观点看待同一问题的不同认识,而对监管企业对外报告的注册会计师,同样甚至存在更大的真实性判断困难,本世纪初美国“五大”事件所相继卷入财务舞弊丑闻,原因之一就是对被审计客户的真实性原则运用的判断失误。

盈余管理就出现在这个职业判断空间里。但是,企业内外部信息不对称、应计制及公认会计原则的消除信息不对称的努力及其伴随的主观判断,并不必然导致盈余管理行为的出现。是企业内部契约中的报酬计划与债务契约直接催生了盈余管理。希利于1985年发表了《奖金计划对会计决策的影响》,其中对盈余管理进行了著名的实证研究,并得出结论:在进行盈余管理前,经营者拥有关于公司净收益的内部信息,而外部的利益集团,包括董事会本身都无法准确了解公司利润,所以经营者就会乘机操纵净利润,以使公司报酬和约中规定的奖金达到最大化。为了更精确地测量管理人员操纵应计项目,琼斯于1991年提出了一个更加精确的方法来估计非操控性应计项目。近几年,霍桑逊、拉克尔和斯隆研究了经营者为了奖金而操纵应计项目的行为。上述研究已经提供了足够的证据表明经营者会利用应计项目来进行盈余管理,以使其奖金最大化。

由此可见,盈余管理产生的前提是企业内外普遍的信息不对称,其充分条件是应计制及公认会计原则的运用,必要条件是企业内报酬计划与债务契约的签定。

三、盈余管理的价值取向

目前对盈余管理的认识,大体存在三种价值取向:

(一)盈余管理是好事。(节省成本、为管理者增加经营的稳定性提供了一种手段、以此增进了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从管理者角度来看,盈余管理是一件好事。客观的看,由于信息不对称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面对消除信息不对称的巨大成本,明智的选择应该是尽量减少信息不对称,而不是消除信息不对称。盈余管理给管理者的经营提供了一定范围内的选择权——通过选择改变现金流量的盈余管理手段或不涉及现金流量的盈余管理手段,协助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

(二)盈余管理是中性的。(客观存在)

大部分学者持这样一种态度。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客观存在,会计的权责发生制原则留给管理人员职业判断空间,准则中备选方法的合法性选择,造成盈余管理的客观存在。关键问题是要适度运用,在利益驱动下,需要规制一个管理范围,限制盈余管理的滥用。

(三)盈余管理是不好的。(对信息使用者而言)

对盈余管理手段的滥用,将导致财务报告中的净利润信息失去意义。目前国内外许多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就是管理者过度进行盈余管理的结果,最终表现为财务造假、财务欺诈,以致触犯法律。究其原因:私利的追逐是根源。同时,我们看到市场经济就是建立在承认个体有追逐自身利益的权利这一基础上的,所以关键问题由此下移,如何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将追逐私利行为限制在一个合理的框架内,既能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规律,保持发展经济所需的动力不短缺,同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又能在一个合理的规范框架内推进经济发展。

为了保护处于信息劣势的投资者利益,在不动摇目前的应计制会计的前提下,我国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准则制定,对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及有关经济业务入账条件作出全面规定。即会计准则应该划定一个范围,允许企业在各种可能的方法与政策间进行选择,这就意味着给出了一定范围的盈余管理限度。从另一方面看,如果会计准则整齐划一地规定一种会计政策与方法,也许可能消除盈余管理,但这是以不顾各企业的具体实际情况而主观臆断的做法,违背了会计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同时也损害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

所以,适度的盈余管理其实是一种权衡——保持净收益的相对可靠性与成本效益原则之间的权衡。

作者:赵丽芳

跨国企业客观条件管理论文 篇3: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企业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目前信息技术出现了多样化、多元化的发展特点,这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有效支撑。文章立足于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概念与技术特点,首先分析了信息管理中相关技术的应用情况,其次对应用策略进行了解析,最后则结合实际管理情况,对信息管理中数据库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判断,希望可以为我国信息管理水平的提升创造新的条件。

【关键词】计算机数据库;企业信息管理;应用

1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概述

1.1 数据库的定义

从客观上看,数据库技术实际上就是数据组织存储的技术类型,其可以通过信息的合理管理来实现更有效的数据价值管控,同时实现数据信息管理的基本目标。随着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网络化也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趋势,这也使得不同的信息得到了充分的使用,提升了生活体验与工作效率。

1.2 数据库的技术特征

数据库技术的有效应用离不开其几个优势与特征:首先,数据库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在数据库当中,不同的信息具有较强的关联特征,而这些关联特征往往决定了数据库的信息处理效率与效果。当数据库技术应用时,其可以通过各种关联性进行数据分类,从而建立共同特点结构的数据集合。其次,数据库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所谓独立性,关键在于信息中的数据化管理,而这些管理活动是独立性的保障。在应用过程中,一般会划分为物理与逻辑两个不同的层面进行处理,其中逻辑主要是采用结构优化的方式来进行处理,可以对一些不必要的数据进行修改和删减。最后,数据库具有一定的可控性。较强的可控性突出体现在数据库在进行管理数据时往往会出现一些冗余的数据,这些数据不但具有重复和不连贯的问题,同样也具有一定的无效数据类型,所以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对冗余的数据进行筛除,确保其不干预数据的正常管理与使用,提升应用的便利性。

2 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2.1 信息管理数据化趋势日益增強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目前信息管理中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变得越来越普遍和完善,而数据库技术的适应性及稳定性都来自现代化的管理空间。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下,数据库的信息管理技术水平得到了提升,这在客观上对技术更新换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信息管理朝着具体化与简单化的方向发展,当前计算机数据技术也开始逐渐向着管理对象技术的角度发展,所以,数据库技术与信息管理技术的融合也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2.2 计算机与数据技术结合水平提升

随着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目前计算机技术及数据库技术的融合也成为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从客观上看,只有实现技术的强强联合才能够表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在大多数企业当中,计算机与数据库技术的有效结合也成为实施信息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核心组成部分,同样也为顺利开展信息管理提供了思路与条件,这不但有效提升了行业的实践性与执行力,同时也促进了行业的快速稳定发展。此外,技术的巧妙结合也为数据库技术的实践与理论融合提供了条件。

2.3 数据库信息安全问题不断加重

信息安全正在成为数据库管理最为严重的限制因素,同样也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信息管理活动当中,一些信息和数据的价值很高,必须通过数据管理的方式加强管控,确保信息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在进行数据安全管理时一方面需要充分保障国家与企业的机密性文件的安全及经济利益,另一方面也需要做好个人信息管理及保障工作,确保个人信息不出现泄露及被篡改的情况。

3 提升信息管理数据库技术的应用策略

3.1 提升数据库技术的完整性

在进行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应用和检测时,为了确保信息完整、科学,首先,应该做好信息合法性与有效性的确认工作,在科学识别的条件下对各种无效信息进行处理和整合,以此实现信息处理的完备性。其次,根据信息数据的完整性进行数据资源的提供,从而帮助用户获得更为直观的利用信息,获得更好的系统反馈效果。再次,信息反馈内容的真实性也是需要关注的焦点之一,这方面需要结合服务器端的实际情况进行反馈,尽可能保持输入信息的一致性,同时利用多层加密的方式保障数据安全,从而提升数据的完整性。此外,服务器还可以采用约束的方式降低开发量,确保正常运行的同时降低维护成本,以此强化数据安全系数。

3.2 提升数据库安全性

在开展信息管理时,信息的安全与系统稳定是核心也是管理的关键。在确保个人隐私的同时,需要杜绝各种经济损失与信息丢失的问题。在数据库的信息得到安全保障之后,才能够避免出现信息被不法入侵的情况,从而确保非法利用信息及信息窃取等问题不再出现,确保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并降低信息安全隐患。此外,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过程中需要重视其可靠性,通过整合数据资源并加强信息管控,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也能够提升数据的安全质量稳定性。在数据管理技术的安全性管控过程中,要着重提升对国家机密及商业信息的管理,确保个人资金安全及医疗信息的安全。同时,安全可靠的环境同样是社会长治久安的客观要求与需求。

3.3 提升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实践性

数据库技术应用于信息管理必须以实践性为核心,避免出现纸上谈兵的情况,选择一些切合实际的做法能够有效提升技术应用的延展性。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数据库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进步,而信息技术中的数据库技术的实践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应用与发展。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投入实践过程中,要兼顾好经济性、安全性等方面,确保信息管理能够稳定快速地发展,提升信息管理的整体质量水平。

4 信息管理中数据库技术的应用

4.1 数据库信息管理特征

信息管理过程中数据库技术的应用范围需要持续扩大,而范围的扩大就是其特征之一。在技术融合过程中,不但可以应用于数据库的信息管理,工农业生产中也可以得到有效的应用。在数据库技术的革新过程中,信息管理的应用水平也在持续提升,会经历网络数据应用、关系数据库建立及发展对象数据库体系建立等环节。

4.2 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跨国企业也开始选择信息管理的方式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扩大覆盖面并获取更强大的产业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涉及企业员工的管理制度、个人信息及各方面事务的协调等内容。在确保企业合理快速运行的同时,网络技术的渗透也使得网络通信平台建构越发完善,有效提升了企业的综合经营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也使得跨国企业更好地处理海外关系,确保企业运行的稳定性。

4.3 产品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商品经济已经发展到了崭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当中,产品的记录与基本检测已经无法满足产品发展的要求,还需要加强数据的保存与后续处理,方便后续的使用。比如,一些产品在监测时可能会经历多个环节,不但成本較高也十分浪费时间,当检测完成后,各种数据还要进行综合和对比,只有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后才能够流入市场。在这样的管控条件中,信息管理能够有效提升管理效率,并实施独立经营,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提升了效率,加快了产品的流动性。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数据库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其在网络平台的构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立足于计算机信息管理的需求,在时代条件下给予其更多的关注与充分使用,充分体现出技术应用与管理的价值。尽管目前我国的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水平还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但是其中许多问题也正在得到技术方面的解决,也希望可以为我国信息管理中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提供策略,同时推进信息管理的规范化与科学化进程,为我国信息管理工作的顺利完成创造条件。

参 考 文 献

[1]李琳,贾利宾.浅谈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8):148.

[2]钱坤.信息管理中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探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0(34):8093-8094.

[3]王连忠.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运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7(4):103-104.

[4]许少红.信息管理中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探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7(1):131,133.

[责任编辑:陈泽琦]

作者:胡晓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施工企业集中采购管理论文下一篇:控制煤炭企业成本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