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022-09-12

随着语文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 语文教学如何科学地实现“创新性地教”和“创新性地学”的和谐统一, 将成为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由此, 如何建构科学化的和谐创新性教学结构模式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深钻教材, 不断探索, 用语文的魅力去感染学生, 开拓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1 大胆设计, 放宽质疑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造性思维是一项复杂而抽象的思维活动, 不是凭空产生的, 必须借助某些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 提出贴近学生思维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前进行教课设计, 放宽教学范围的束缚, 让学生课余时间消化课堂内容, 在大思维环境下消化课本知识, 在大智慧下产生巨大的能量。如《社戏》一文, 对学生可问文章的题目是《社戏》, 但文章真正写看戏的内容却不多, 而写了许多看戏外的小事, 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去读书, 就能较快地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精心设计提问的同时, 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深入地因势利导。阅读《故乡》时, 文中所描述的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简直判若两人, 其中也写了杨二嫂前后外貌、语言、动作行为的不同。经过对闰土、杨二嫂前后的比较分析, 就可提出以下问题:20年前的闰土和20年后的闰土有什么不同?这变化表现在哪儿?杨二嫂有什么变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正是在这种质疑发难中不断得到发展与提高。

2 悉心引导, 引发联想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一个人的知识是静止的、封闭的和有限的, 而想像力是运动的、开放的和无限的。因此, 教师要想方设法教会学生运用假设想象、补充想象、超前想象、比拟想像等多种想象, 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化越来越多地迸发出来。

“联想是从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能力。是侧向思维的一种形式”, 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类比联想、因果联想等联想形式, 让学生打开思路, 使思维向纵、横、逆等多向扩散, 变单向的直线思维为多向的辐射思维, 从而有可能创造出新的形象、新的思想来。例如读了有关“仿生学”的文章, 引导学生展开类比联想:从鱼鳃功能联想到制造类鱼鳃, 人们戴上它就可以长期遨游海底:由蝙蝠夜间飞行发出超声波。联想到给盲人安上“超声波收发仪”。可以像常人一样行动自如……

例如鼓励学生组成剧组, 自编、自导、自演《变色龙》、《孔乙己》等课本剧;举行小制作比赛, 然后写成说明文或小论文, 相互交流;把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所列的课外阅读书目向学生推荐介绍, 鼓励学生广泛阅读, 坚持写读书笔记;引导学生深入工厂、农村体验生活, 学写调查报告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必然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获得知识、方法和创新能力。

3 发散探索, 和谐教育

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 促使学生围绕既定的学习目标, 对学习课题或问题情境作多角度, 多层次的观察分析、思考, 尽可能寻求多种答案, 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 多渠道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并有所创新。从思维过程的特点来看, 这一阶段主要体现了创新性思维与收敛思维和谐辩证统一的过程, 体现了创新想象和联想的发挥及灵感直觉的勃发。当学生对某一问题展开发散思考时, 其思维触角迅速、流畅地向各个角度、层次扩展开去, 力求与众不同, 并与创新想象、联想不断协同发挥。其间的关键是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这一发散中心“轴”展开发散思考。因此, 教师怎样通过课堂提问拓开学生的思路, 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探索, 二者和谐互动, 是关键阶段中的关键一着, 主要的方法有以下几方面。

(1) 多向性提问即教师先提出思考某一个问题的出发点, 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这一问题情境, 沿着不同的方向 (正向、侧向、逆向) 、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理解、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多种答案, 鼓励学生不断向自己提问:还有什么新的角度?还有什么方面没有考虑到?想方设法寻找最佳答案。这种提问尤其适合于内含丰富的课文。

(2) 联想性提问即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 从多种角度去发挥创新想象和联想, 把课文中没有写到但又有密切关系的内容推想出来, 以加深和拓宽对课文中人物、主题或写作方法的领会。有的是引发学生换角度推想情节内容;有的是引发学生根据课文的情节、结局推想未来情节;有的是引发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推想被省略的部分。

(3) 求异性提问即向学生提出不满足予课文中现成的结论和观点, 用突破课文“束缚”的新角度, 新观点去认识事物, 提出与课文不同的见解。其中包括引发辩证求异、逆向求异和多向求异三种。

(4) 拓展性提问即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把对某个问题的理解从课文中“跳”出来, 作时空上拓展延伸, 联系现实来谈出新的看法。

发散探索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思维活动过程, 但也离不开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二者和谐互动, 才能促进学生思维创新发展。

总之, 只要教师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思的全面训练, 并且指导得法, 就一定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教学实践而真正转化为创新能力。我们只能根据教材特点, 教学内容及目的, 教学对象的发展思维特征和学习心理特点灵活而适当地运用, 切忌把它绝对化、凝固化, 不顾实际情况而盲目套用。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 要“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 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教师的创造性教学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谐互动, 创新发展。也就是说, 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教学实践而真正转化为创新能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创新型思维

参考文献

[1] 陈克勤.中学开设“创新思维训练”课程的实验研究报告[D].华中师范大学, 2000.

[2] 姚银秀.中学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 200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试述井下作业修井技术现状及新工艺的优化下一篇:2009-2018年陕西省入境旅游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