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管理之我见

2022-10-04

第一篇:农村学校管理之我见

农村学校“办学特色”之我见

揭东区教育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学校管理)

农村学校“办学特色”之我见

揭东区玉湖镇洋边小学

冯晓生 2015年1月10日

农村学校“办学特色”之我见

摘要: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的个性化和办学的特色化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一所学校,无常规不稳,无人和不兴,无科研不精,无特色不活。所以,坚持办学特色理念、走办学特色之路是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农村教育更是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发挥得天独厚的资源,找出适合学校发展的战略之路,改变落后的学校面貌,激活教育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吸引力、向心力、感召力,从而减少学生的流动。

关键词: 农村

办学特色

科学研究

正文:

1.办学特色的必要性 1.1发展办学特色的重要性

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的个性化和办学的特色化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一所学校,无常规不稳,无人和不兴,无科研不精,无特色不活。所以,坚持办学特色理念、走办学特色之路是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特色的过程也是传承文化、凝练文化的过程。要将学校特色与学校文化建设融为一体。学校特色是学校长期积累所形成的,是学校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传统中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特点,是最能够表现学校个性和独特性的方面。因此,学校要在加强特色建设,创建个性化特色品牌,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平台上凸现办学个性,提升办学品位,塑造学校品牌。

1.2创强给学校办学特色带来机遇

以前说要坚持办学特色,发展学校教育,提高学校品味,都只能说说空话,因为,大部分农村小学仍然是经济境况窘迫,因为没有经费,校舍和教学设施改善的速度十分缓慢。大部分小学依然是简陋的校舍,陈旧落后的取暖设施,不达标准的操场,黑板加粉笔这种落后的教学手段,实验仪器、图书、教学设施等极度匮乏。并且教师的待遇偏低,导致了一些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更不能吸引高素质的人才,从而使基础教育质量呈现下降的趋势。再加上教师结构性的缺乏,图、音、体等学科专业教师的缺乏。根本不可能开展有效的“特色”教育。 近两年来, 在通过创强建设中,各地行政部门多方筹措资金, 增加对农村小学的教育投入,校舍和教学设施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学校教学设备进一步完善、更新。特别是图书室、音乐室、美术室等功能室的开展使用,加之专业教师的引进和有特长教师的专业培训,促使农村小学师资结构配备的完整。学校的办学特色就如鱼得水,有声有色了。

1.3办好特色教育,减少生源流失

以前学校没有特色,“千校一面”,导致不少重视孩子教育的家长舍近求远,择校上学,使得生源大量流失,被动实施“小班化”教育,本来就不充裕的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办出特色就是把学校办成具有个性化的学校,如果找到了学校个性的优势资源,也就找到了适合学校发展的战略之路,如果找到了适合学校发展的方向,那么,这个学校的活力就被激发了,学校的面貌就改变了,甚至这个学校的命运也就被改变了。所以,适合学校特点的鲜明的办学理念一经确立,并成为全校师生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学校就有了自我超越、追求特色的可能,学校的凝聚力、吸引力、向心力、感召力也会得以增强。自创强后,我校根据本校特点,结合实际,加强特色办学的新理念,发动宣传,敢于实践。深受群众与学生喜爱。现在我校择校生为零。

2.科学、深入研究办学特色之路

尽管农村小学设备、师资、生源等比不上城市学校,信息相对闭塞、观念相对落后。但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及时吸收现代教育理念,要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转变思维方式,以新的视野和新的角度进行新的谋划,科学正确的指导思想,确定办学目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办好一所具有特色的学校,首先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发展规划。计划制定之后,关键的问题是付诸实施。只有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内化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动,并持之以恒地努力实施,学校才能逐步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2.1认识到位。农村地区普遍文化底子薄,艺术氛围不浓。发展特色教育需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环境氛围。我们一方面做好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教师是办好特色学校的主力军,学校要鼓励教师主动承担有关特色的教学和管理,注重教师搭配,发挥教师特长,挖掘潜力,解决创建特色学校过程中专业教师不足的困难,以适应特色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辅导到位。特色学校的创建与特长学生的培养是密切相关的。一般来说,没有无特长学生的特色学校。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特长,

2.3管理到位。全校领导班子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从认识到统一,进行集中再学习、再研讨,学校要有良好的管理系统,坚持从“项目研究—系统运作—特色办学—形成文化”这样一个发展序列。学校特色要有系统的规划,要从校情、师情、生情出发,加以谋划并建设,要把特色建设与实施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既要体现稳定的特点,又要体现创新的特性,既要重视历史的积累与积淀,还要结合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不断融入新的元素,新的增长点。

3.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彰显学校特色

农村小学具有极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的优势,学校拥有生物园地、劳动基地和校园周边的美丽环境,这些资源可以丰富儿童生的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农村教育改革过程中一定要打破“为升学而读书”的传统观念,结合得天独厚的乡土资源开发独具特色的乡土教材,适时给学生传授一些与当地经济发展及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知识,这样可以为教师提供表现与创造的舞台,为学校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运作平台。有利于调动学校教师的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校更有特色,教师的教学更有特点,学生的发展更有特长。所以,办学特色是以人的特色为根本的。如学校领导风格,教师的教学特色,学生的特色以及学校所在地区的特色等。

例如:我们玉湖镇新寮小学的办学特色是开发“生物园地”“劳动基地”,坚持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教育学生“有付出才有收获,只有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工作,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通过德育基地活动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爱劳动、爱学习的良好品质,使学生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具备了较强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又如:玉湖镇吴厝小学的办学特色是开展兴趣小组:象棋组、书法组、舞蹈组等,培养学生的特长、爱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和自信心。同时也给教师展现自我的平台,发挥专业才能的空间,体现教师的自身价值,教师也能收获成功的感受。

我洋边小学的办学特色是开展阳光课间特色活动:“古诗韵律广播操”“阳光校园舞”。跟11月份雷原教受来我揭东开设的讲座《传统文化与教育改革》相吻合。把文化与健身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我校积极倡导“我与古诗文同行”的思想,努力践行“我读诗、我锻炼、我成长”的理念,以 “古诗文诵读与健身”为特色,积极推广普及古诗韵律广播操。该操采用学生一边吟诵经典古诗词,一边做韵律广播操的形式,结合学生爱动的特点,选取学生必背古诗词篇目,完成“古诗韵律操”的编排和演练。同学们在学习古诗词文化的同时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既丰富了课间操的内容,又让学生全面的去感悟、领略祖国古典诗词文化的魅力与内涵,让学生在活动中收获了快乐,在快乐中积累了知识。让学生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进一步陶冶性灵,开阔心胸,端正品行。

所以说:“有用心就有特色,有个性就彰显特色,有特色才会形成品牌。

总之,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有优秀的学校文化就等于有鲜活的学校特色,传统积淀、文化氛围、办学理念、学风、教风等就构建起了学校特色的根基。在农村的办学特色要以人的特色为根本的,因地制宜,根据学校需要,教师的教学特色,学生的特色以及学校所在地区的特色等。只有“在研究中深化,在实践中提高”,才能不断推进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优化教育教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第二篇:农村学校勤工俭学之我见

南阳市新野县王集镇石头小学校

撰稿人: 符会杰

2010年4月10日

农村学校勤工俭学之我见

勤工俭学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优良传统和特色之一,是社会主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史上功不可没,而且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历程中大有作为。但现阶段,勤工俭学现状却不容乐观,一些农村中小学的勤工俭学工作近乎荒废。尽管农村的生活水平比不上城市,但农村学生的那种骄横奢侈,养尊处优的小皇帝生活却和城市学生差不多,他们鄙薄劳动,贪图享乐,拈轻怕重的观念和行为令人十分忧虑和担心。有的人认为,过去搞勤工俭学,是因为物质条件差,不搞不行,现在物质条件好了,还让学生们搞勤工俭学没有必要。这种认识显然是不正确的。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基础教育,我们不一定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才,但我们可以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热爱劳动的人,让他们在劳动中体验生活,感受艰辛,培养他们勤俭朴实的好习惯。一个合格的公民首先应该是劳动的人,只有能劳动,才会生存,只有会劳动,才能致富。鄙薄劳动,游手好闲就可能会成为社会的渣滓。有位家长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学生没用了,眼高手低,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上了几年学简直就成了一个书呆子。这样的感慨发人深思,让人警醒,它反映我们现行的学校教育存在很大的弊端。作为学校教育者应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一、更新观念,正确认识勤工俭学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目前现状来看,不少的学校依旧受各种考试评价的限制,认为只要学生拥有骄人的考绩,那就是一白遮百丑,自然教师有光、学校有名。于是拼命地夯实文化考试科目的教学,从而忽视诸如劳动技术的教育和勤工俭学的开展。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也有的学校领导认为有利可图就搞,“保本经营”就犯不着去折腾。党的十六大提出,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教育要为人民服务,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新时代下,作为中小学校,勤工俭学要以创收为重点转变为以育人为重点,要让学生通过劳动来锻炼自己,

感悟生活,认识世界,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前有许多教师把勤工俭学狭隘地理解为就是赚钱,赚钱就是勤工俭学,缺乏正确的组织和引导,整日让学生交这个拿那个的,引起了许多家长的不满,使勤工俭学在社会上产生了诸多不良的影响。

记得笔者小时候上学时,每逢周末回家,放下书包,帮助父母种地、收庄稼、栽树、去田里捉害虫等,做了很多农活。还经常挎上篮子,给牲口割草、拾柴禾、捡树叶。甚至有的女孩子从母亲那里学绣花、捺鞋底。那时觉得劳动是学习生活的调节,感觉特轻松,既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身心。而现在的教育,整天把学生关在校园里,关在教室里,书本知识学得多,实践锻炼机会少。学生不仅不劳动,而且在思想上厌恶劳动,鄙视劳动。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的思想离他们渐行渐远。这样懒惰成性、好逸恶劳、四体不勤的学生将来怎样为祖国做贡献?我们不敢保证把每位学生都培养成才,我们至少可以把学生培养成能劳动,爱劳动的人。他们既便不能成才,至少也会凭着自己的勤劳找一份事干,也会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整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将会给家庭,社会带来隐患。这样,教育就失去了以育人为目的的初衷。

二、因势利导,多角度,多渠道挖掘学校教育资源,搞好勤工俭学活动。

现在的农村中小学大部分是不完全制学校,学校校舍简陋,资源匮乏,加上一些教师观念落后、狭隘。曲解了勤工俭学积极的教育意义,抓不住勤工俭学的有利契机,把可怜的一点点宝贵的教育资源也给白白浪费了。其实,学校教育资源还是有潜力可挖的,就是看你是不是能把勤工俭学找准位置,能不能用新时期的眼光给勤工俭学赋于新的内涵和生命。

作为农村中小学,我认为在勤工俭学方面有以下几点作法:一是倡导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学校可以以少先大队为龙头开展诸如保护环境、废物回收、捡拾垃圾等活动,不但可以变废为宝,废物利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二是凭借学科教学传授勤工俭学技能。比如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选订好适合的《劳动技术》教材,通过《劳动技术》课的教学向学生传授一些糖

蒜、盐蛋的腌制方法、松花蛋、各种面食的制作要领以及喂猪、养鸡等实用技术,然后将劳动的成果用于学生生活的改善和参加一些饲养业的实践;通过学习花卉栽培技术,引导学生们用自己的双手美化校园,扮靓校园。三是上好劳动实践课,由老师组织学生走进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走上田间地头,走进校办实体企业,利用学生学到的劳动技能,鼓励学生参于生产实践,锻炼自己的劳动能力。

例如前几年,我们学校许多学生乱丢纸屑,一时间校园纸屑乱飞,严重影响校园的校容校貌。尽管学校教师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反复教育警告,可收效不大。后来有人想出办法,提议开展回收废品、美化校园的活动,全校以班为单位拾废纸,每周上缴到学校,由学校教师组织评比,班上所得经费用于学校的各项活动和演出的开支。这个制度一出台,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争先恐后地抢拾废纸,有了废纸就存放在班上的纸篓子里,有的学生还提着袋子到学校垃圾堆上去拾,有的甚至还将校外的废纸收集起来交到班上,捡拾废纸的热情空前高涨。校园里干干净净,再也见不到一张废纸了。这个活动产生的经济效益并不大,但使学生养成了不乱丢东西,讲卫生的好习惯,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同样因势利导,我们继续开展了给学校树木剪枝、整理草坪、栽植花草、帮助食堂清洗碗筷等一系列勤工俭学活动,凡是学生力能所及的事都由学校引导、组织、实施,从中找到教育的契机,树立典型、推介表扬。通过这些活动,不但陶冶学生情操,调节身心,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而且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光荣,奢侈安逸可耻。

三、拓展学校勤工俭学渠道,开辟社会实践基地。

社会实践基地是勤工俭学的真正场所。教师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上好实践课,让实践基地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让学生流汗,让学生疲惫,让学生感受劳动的快乐与艰辛,让学生感悟有耕耘就有收获,让学生体验“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惟艰。”在劳动中学会合作,在劳动中探求事理。每所农村学校可根据自己学校实际情况开辟劳动实践基地。例如可以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合理开发荒山,种植果木、蔬菜;可以承包学

校周围的农田、茶园的采摘任务;可以组织学生参于一些校办企业的参观、实践等。

我校东边有一大片荒地,前年学校组织学生把这块地深翻了一遍,做为学校的勤工俭学实践基地,种上了各种各样的蔬菜。然后教师利用每周的劳动实践课,带领学生在这片基地里播种、除草、浇水、施肥、收获,学生们乐此不疲,都干得热火朝天。望着他们一张张晒得红扑扑的笑脸,一个个累得汗流浃背的身影,我不由得又想起自己当年的读书生活,他们一定也有了自己的劳动心得吧。从此学校不但有了自己的蔬菜来源,而且以前杂草丛生的荒地,现在都变成了学校的一道亮丽的景观,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体验了“汗滴禾下土”的艰辛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快乐,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实现了育人、创收双效益。

总之,科学合理地开展勤工俭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有利于陶冶学生身心,还可以改善办学条件和师生生活,弥补教育经费的相对不足。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把它作为辅助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紧紧结合当地教育实际,因地制宜,灵活运用,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全面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南阳市新野县王集镇石头小学校

符会杰

2010-4-10

第三篇:农村供电安全管理之我见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浪潮中,作为电网末梢的管理单位农村供电所,正承担着"先行官"的重要使命。那么在新的农电管理体制下,如何搞好农村供电所安全管理,让农民"安全用电、用好电、多用电"?对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管理抓安全

农村供电所是县级供电公司与农电班组联系的纽带,紧紧抓住这个纽带,供电所的安全管理工作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有效地提升农电安全管理水平。

本人认为,在安全管理中,一是应建立农村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管理目标、规划和措施,自上而下,层层分解、层层落实;台区与台区,线路与线路、配电设施与配电设施之间,均要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但目的相同的安全生产竞赛活动,形成若干层面的安全操作平台;运用网络化技术,创建安全生产信息监控系统,实现对各级管理人员上岗行为、责任追究和事故隐患整改情况24小时动态监控。

二是要坚持开展农村供电所安全性评价活动,对安全隐患和不安全因素的诊断方法做到心中有数,关口前移、超前控制,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对安全生产中的主要问题和危险点,如农电工的责任事故等,要及时开展定性和定量分析,提出防范和控制措施。坚持在"节日"、"春季"、"三夏"、"秋季"、"冬季"进行安全大检查,与月抽查、季考核相结合,对查出的问题,填写"设备缺陷消缺通知书",责令限期解决,并按照"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

和"奖惩办法"兑现奖惩。

三是在农村配电台区管理方面,要做到配电台区总保护器的安装率和投运率100%,用户家用触电保护器安装投运率达到100%,详细建立了保护器投运记录,每月进行不定期抽查,确保三级技术保护网的良好运行。根据农电体制改革后农村用电安全管理的需要,坚持与农村用户签订《安全用电合同书》,明确产权分界点,维护职责和责任范围,使农民群众安全用电的自觉性得到提高,确保了农村安全用电。还可推广变事后抢修为事前预防的超前农村服务措施,使农村安全管理制度更加科学规范。

二、强化教育促安全

为了避免抓安全工作"停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在具体工作中,供电所一要做到"三个围绕"、抓住"四个重点"(三个围绕"即围绕安全生产实际抓培训,围绕落实"电力安全生产规程"抓培训,围绕安全事故案例抓培训;"四个重点"即把提高全员安全意识作为重点,把反习惯性违章作为重点,把消除事故隐患作为重点,把提高农电工业务技术素质作为重点)。采用定期举办各类人员培训班、以会代训等形式强化安全教育;对安全意识薄弱的个别人超前进行预防性教育,从而使不同岗位的员工树立起操作"零违章"、安全"零事故"的理念。同时还要利用板报、标语、宣传栏等工具广泛宣传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强化农电工对安全管理的认同,营造"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氛围。

二是农电管理人员还要利用当前农村开展的"四五"普法教育活动,重点向群众宣传《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安全生产》等有关法律、法规,使农民群众学法、懂法、用法,增强安全生产、安全用电意识,提高遵章守纪、依法用电、安全用电的自觉性。三是对农电工采取情感投入和亲情

教育法促进安全管理。各供电所可以设立员工"全家福",把每一个家庭对亲人的安全企盼和祝福写在上面;可以采取为农电工送警句、召开安全恳谈会,使农电工在情感交流中受到安全教育;开展员工家属"安全共保"活动也是安全管理的有力措施。四是不断加大对农电工的安全教育与培训。从正反两方面开展安全教育,让农电安全管理的实施者养成自觉遵循安全生产规章的习惯,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对农电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现场操作规范培训,逐步养成农村电工规范化操作的习惯,以达到减少安全事故的目的。

三、强化监督保安全

要提高农电安全管理水平,加强监督网络建设是相当重要的。农村安全监督网络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农村重大电力施工现场农电所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到位,进行现场安全监督;二是不定期派人到不同的村组配电台区和对低压线路运行情况进行安全相互督察;三是针对各类活动中查出的事故隐患落实情况,开展检查过后"回头看"、"整改落实督察"活动,确立了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安全、任何地方都不能忽视安全、任何事情都不能冲击安全、任何人都有责任搞好安全的"四个任何"安全工作准则。针对这三个层次,我认为首先要建立以农村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安全规章制度,强化农电员工的安全责任意识;落实安全责任制,做到压力可分解,责任可追踪;健全安全监察体系,安全监察工作的重点放在村组基层,从上到下对安全工作实施全过程监督。其次要建立起以围剿"三违"为主要职能的监督管理体系。除严格遵守《电力生产安全工作规程》及《电力安全生产奖惩规定》等法规外,还应结合农村安全工作实际,制定出《各级人员安全职责》、《安全生产管理细则》、《安全生产奖惩实施办法》、《对习惯性违章现象的处罚规定》,使安全

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违章必究。在安全生产组织制度、技术措施、防范措施上狠抓落实。还要根据"两措计划",经常检查落实情况,严格要求,班组一线在生产施工时首先落实安全措施,在有安全保证下实施作业;明确安全责任,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有效地保证工程质量、工艺和施工安全。

农村供电所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工作,每一位农电管理人员都应该义无返顾地担负起农村安全生产的责任,筑牢农电安全的坚强防线

第四篇: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之我见

农村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教师理念偏差、力量薄弱、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学科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这严重影响到整个农村素质教育的进程.下面我仅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这方面谈谈个人的思考.

一、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新的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农村办学条件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宽敞明亮的教学楼拔地而起,美化绿化日新月异,但师资队伍很不尽人意,特别是实施新课改以来,很多教师是力不存心,已成为制约教育教学的关键。 1.教师观念落后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理念对于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由于农村学校绝大多数处于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交流不畅、文化氛围落后的环境中,对新事物接受慢,教师在教学理念的认识上虽有所转变,但与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相比较知识的更新远远落后,新的教学理念难以实施于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师仍采用“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没有承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等多种角色。他们仍是课堂的“权威者”、“独裁者”、“统治者”,忽视了学生能力、素质、人格等方面的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落实。甚至,部分教师把发展学生的能力理解为放手教育。在课堂中老师绞尽脑汁让学生回答问题,无论正确与否,总是面带微笑的表扬学生“你真棒”、“真聪明”掌声不绝于耳,气氛异常活跃.在热闹的背后,我们不得不思考,对于学生的表扬过于泛滥、虚伪,缺乏针对性和真实性。学生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同学之间没有差别比较,也就使得表扬失去了激励意义.这种一味的追求“探究式”完全排斥“接受式” 的学习方法,最终导致教学速度慢,教学质量差,教学目标没完成. 2.教师专业合格率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虽然达标,但实际素质偏低.农村小学教师大

1 多是高校分派的大中专师范和非师范的毕业生及民转公的教师。近年来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进修学习,实际培训考核把关不严,几乎百分之百的教师培训后都能顺利过关,取得了国家承认的专科和本科学历,但实际能力质量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很大的提高。再者,教师在职进修的经费和名额有限,教师参加培训机会不多,也制约着教师教学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3.教师老龄化严重

农村地区教师年龄结构偏老,在从事教学活动时不仅表现为体力和精力不足,而且他们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教育方式老化以及思维反应迟钝,缺乏创新。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儿童启蒙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人的成长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又由于教师队伍长期缺乏活力和进取精神,不但难以保障教学质量,并且作为培养小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等发散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小学生长期处在爷爷奶奶的呆滞教学环境中,不可避免的对他们的身心,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同时几年后,老教师退休到时教师队伍将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 4.学科结构不合理

在农村学校,像体育、美术、音乐、品德、科学、综合实践等专业教师很少。学校为了开全学科, 有些教师只能是拔尖使用,一个老师同时带几门课程.而他们大部分缺乏专业素质, 此类课程只能是畸形的开展,无法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目标。 5.优秀教师流失严重

首先,近几年国家不再限制教师参加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等各类招考,大多符合条件的农村教师纷纷参加招聘考试,并且他们大多是有活力有创造力的青年教师,这毫无疑问的给教师带来人心浮动,无心从事教学。其次,农村教学环境和城市相比虽有改善,但有些偏远农村的“一个教室,带几个学生”的学校,教师也不愿意居住.刚刚培养成熟进入骨干行列的教师又被条件优越的学校挖走,导致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非常稀少,没有骨干教师的辐射效应,青年教师成长缓慢,中老年教师知识陈旧,造成教育教学呈畸态的恶性循环发展,教学质量跟不上,

2 家长不满意,社会不认同.最后,农村教师的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农村学校的学生虽然不多,但是必须按班教学,一位教师同时担任着多门不同学科,教师教学负担重,导致有些教师有了“跳槽”想法.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

教育要发展,师资是关键,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应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博学善研,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新型农村教师队伍.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树立教书育人的责任感

师德是提高教师素质的精髓,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应加强学习,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产生提高自己业务的强烈愿望,才能克服种种困难,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在教师队伍的培养过程中,应自始至终把师德放在第一位,要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促进教师对师德修养的认识,不断约束自己,提高自己,形成热爱工作,终于教育事业,献身于教育事业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形成良好的师风. 2.转变教育观念,落实三维目标

首先,转变学生观。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个性张扬,挖掘潜能,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其次,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融入师生活动的全过程,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引导、启发、激励等作用。教师既不能包办教学的全过程,更不能放手让其自生自灭。最后,转变教学观。改变原来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由注重教师“教”到引导学生“学”并重的转变。这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备好教法、学法的同时,还要注重教学内容由单一的知识传授向多元的能力培养,改变单边教学活动。与学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学相长的和谐发展. 3.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活动。可以采用多种培训形式:(1)

3 开展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中,教师是研究的主体也是研究的对象,课题研究立足学校具体实际,研究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2)认真组织集体备课.学校可以组织同学科同年级教师,开展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共同讨论教学方案,可以弥补教师个人备课中的不足和缺陷。(3)坚持专业引领。学校邀请专家来校授课,由专家引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二是,加强对教师的约束力度,强制教师参加培训。教师通过参加校外培训,可以近距离的聆听专家的报告,同时与不同地区的教师分享和交流经验。从而拓展视野,更新观念。三是,对缺乏经验的新教师,通过“传”“帮”“带”的方法,安排有经验的老教师为指导老师,每周安排新教师听他们的课,并完成听课笔记和心得体会。另外,组织他们上公开课、汇报课,指导老师给予点评,并给出评价意见。 4.提高教师待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教师的生活环境,福利等发生了较大变化,但还存在交通不便,文化氛围落后,城乡差别依然明显。因此,学校领导在工作和生活上多关注教师,必须尊重人才,在管理中少点命令,多一点协商,给教师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增强教师的集体荣誉感和学校归属感。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在中高级专业职务聘任及表彰奖励中的比例,切实改善教师待遇,对长期在农村一线任教的恪尽职守、不计名称、默默耕耘的教师,在工作、职称上实施倾斜政策,完善津贴标准,吸引优秀人才长期到农村一线从教. 改善教师队伍现状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虚心好学,不断进取,需要终身学习。只有全社会都来关注农村,关注农村教育,关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切实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壮大农村教师队伍,才能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第五篇: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之我见

现在我们研讨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基础教育,那么抓住农村教育则是关键,在农村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尚不具有总结性质,初中后学生分流是主要趋势,义务教育质量与效益如何,主要看初中。办好农村学校教育,不仅是落实“两基”之重中之重的重要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近几年来,农村和城镇教育教学质量差距越来越大,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更是迫在眉睫。

一、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现状

目前农村教育现状如何?如果不夸大其词的话,我们可以给予这样的评价,即农村教育基本上是属于“应试教育”,办的是单一普通学校------为升学而办学。在指导思想上,不考虑或很少考虑为当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问题,升学是主攻目标,在教育操作中,重智育轻德育,重尖子生轻大多数,重升学考试科目轻非考科目,重知识记忆储存及应试轻技能与能力培养,结果学生学习被动,负担过重,全面发展谈不上,个性特长也受压抑。“走出校门,回到农门,致富无门”,如此,社会对我们农村教育颇有微词也不足为怪了。

二、影响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

1、实施绩效工资改革制度,没有真正发挥“绩效”功能。

实施绩效工资改革制度本是令广大教师欢欣鼓舞的一件事情,可是绩效工资制度在基层实施后却没有发挥到调动广大教职工工作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究其原因是绩效工资在基层发放不能体现“绩效”功能。绩效工资按学校教师人数下拨,绩效工资的发放没有统一的标准,绝大多数学校基本上或变相人均发放。从去年开始起取消了职称、工龄差别,虽然有利于公平公正,提高年轻教师工作积极性,但该制度还有不合理之处,绩效工资发放上级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明确绩效工资分配指标系数,充分体现教师劳动价值,让绩效工资真正体现“绩效”功能。

2、教师待遇不高,年轻教师频繁调动

教育教学质量下滑,农村学校尤为明显,虽然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教育愈益重视,设置了“农村教师艰苦津贴’’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村教师收入和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尤其是随着绩效工资的发放,农村学校像中考奖等一些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奖励制度的纷纷取消,出现了“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与干坏一个样”的不正常现象,导致农村学生中高考成绩大幅度下降,学生不断涌向城市,城区学校办学压力加大。我县教师工资同等条件下与周边县、区相比低很多,尤其是农村教师的生活条件差,与现在的农村生活极不协调,教师非常悲观。我们学校的中年教师没有一个孩子上师范院校,就是这个问题。

我县毕业生资源是丰富的。可是,由于我县进入教师队伍门槛高,许多毕业生远走他乡。另外,许多优秀教师因为没有得到重用,而离开庐江。即使考编进入教师队伍,一般都分配到农村偏远学校任教,一年半载就要求工作调动,根本无心立足在农村学校任教。从而导致农村学校年轻教师调动频繁,这不是良性流动,给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3、农村学校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学科不均衡。

许多农村学校,教师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且是民师转正人员,年龄大,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能力弱。许多小学老师要包班。近几年新增的教师太少,不能满足需要。农村初中学科不均衡现象是常有的事,专业教师不配套,导致学校无法开齐开足开全课程,素质教育就无从谈起。同时受一些功利主义影响,像一些文科学科正在被“边缘化”,中高考成绩和城区学校差距明显。受一些客观因素影响,不同学科教师收入差距明显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一些教师工作积极性。这些现象希望能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

4、家庭教育意识淡漠

(1)农村没有形成“尊师重教”之风

在广大农村,由于家长的文化水平低,加之近几年高校收费多、分配难,很多家长都有:“上大学有什么意思,不如打工收入高!”,所以“顺其自然”,缺乏教育。孩子从小就受“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影响,没有学习目标,自然学习自觉性不高

(2)“留守学生”多,缺少监管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太多,大部分学生属于“留守学生”。这类学生,有的交祖辈代管或交给亲友代管,没有尽教育责任,只是负责其生活,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这类孩子的家长,以多给孩子钱来买安慰,不求上进的多,还养成了铺张浪费的坏习惯。这些缺少家庭监管的学生,能自律吗?

(3)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相当多的学生家长自身素质低,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有的学生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一味地让孩子“死读书”,不知道鼓励,成绩下降就冷嘲热讽,甚至用“棍棒教育”等,缺少与孩子沟通;有的家长重言教,轻身教,自己在家打麻将赌博,却要孩子念书。如此环境,显然对教育极为不利。

三、群策群力,努力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1、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

希望上级主管部门根据教育实际情况,制定完整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让绩效工资真正起到绩效作用,更大程度上调动教师,尤其是农村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加大宣传氛围,让每一位教师都了解绩效工资的原则、作用和目的。以吸引更多的优秀教育人才扎根基层,为我国农村的义务教育奉献力量。”

2、加大宣传,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政府要通过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改善教师生活条件,运用媒体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只有教师得到尊重,才会形成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舆论氛围,才能让教师安心从教、才能让更多的优秀毕业生从事教育。

3、让农村学校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

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各种方式,改变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让更多的城镇名师自愿(或必须)来农村支教,支教年限至少一年。通过名师的“传经送宝”,不仅让农村学校享受到优质教学资源,也通过教研提高了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行政领导要改变短视行为,要通过多种方式让更多的优秀毕业生加入教师队伍,让农村优秀教师乐意在农村任教!当然,前提是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出台相关政策,使教师的合理流动常态化。

4、加强学校“留守学生”管理

学校通过“留守学生”之家建设,学校建立“留守学生“档案,指定由班主任负责管理。档案要详细记这些学生的思想、品行、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他们父母的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等,在此基础上,班主任还要对此类学生进行跟踪教育、定期家访,一方面向这些隔代抚养者反映该生在校的情况,另一方面指导他们如何配合学校教育管理好孩子。通过家长会,对代理监护人进行专题讲座,使他们了解留守学生的特点,懂得留守学生的心理,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以便加强管理。通过家访,加强与代理监护人联系。寄居家庭更需要教师上门家访,帮助代理监护人分析留守学生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想办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帮助孩子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鼓励孩子的每一个进步。父母对孩子最了解,因此父母与代理监护人之间也应加强联系,了解各种信息,交流教育方法。

“留守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是一项系列的社会工程。近年来,我校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欠缺的地方还很多,今后还需继续努力。愿与社会一齐携起手来,为全面造就一代新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而共同奋斗。

5、农村学校应加大自身的管理力度

农村学校应通过强化内部管理,落实教学常规,通过教研活动采取“赶上架、逼上台”的办法,加强样本教研,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城镇学校要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办学特色上做文章,使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当前受媒体影响,教育部门出台了很多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办法。殊不知,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城市现象,广大农村学生负担不是重了,是轻了!“双休日”学生无人问津,学生天地宽。在校期间,受舆论影响和教师本身的责任感不强,学生几乎没有课外负担。长此以往,教学质量肯定不高。农村学校要加大学生的管理力度,不仅要向课堂要质量,还要向课外要效益,适当、适度地安排学生课外作业,并督促学生必须完成,教师对学生适当的惩戒措施是必须的,要知道“钻石只有在很大的压力下才会发出璀璨光芒”,这些未成年孩子自律性差,没有外部压力,学业成绩不可能很理想!

当然,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还与当地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积淀有一定关系,不会一蹴而就。要想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求教育决策者必须正视矛盾和问题,统筹考虑各类教师利益,不畏艰难,勇于改革,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家庭、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实现庐江教育又好、又快、全面、和谐、持续发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宁德市城市发展规划下一篇:南昌县教体局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