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走进我们的科学课堂——浅谈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022-09-12

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广, 科学素质已越来越成为一个现代人基本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从不同侧面构成人的科学素质。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以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当今教育的首要任务。生物学是基础科学, 又是自然科学。中学生物课程是中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所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 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主阵地之一。生物教师应该努力让学生经过课程的学习成为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人。如果说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是科学素质中的操作系统, 在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起着工作机的作用;那么, 科学精神则是学生科学素质中的驱动系统, 它们在学生认识自然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起着发动机的作用。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谈点个人意见。

1 创设奇趣意境, 培养学生科学兴趣

科学兴趣是学生求知欲望的集中体现, 它是学生在探索自然获取知识过程中一种特殊的认识倾向。每个学生都是天生的科学家, 他们生来就对周围的世界、尤其对自然界中那些有生命的东西充满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就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的精神做起。教师在课堂中创设一个让学生“期待”、“好奇”、“激动”的求知意境, 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十分重要。

初中生物的第一课我首先提出无数个“为什么”, 如“为什么地球上有多种多样的生物?为什么一粒小小的种子可以萌发长成参天大树?为什么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地球上的生命是从哪里来的?人类是怎样来的?……”这些“为什么”把学生带进了充满奥秘的生命世界, 从而产生探索奥秘的欲望。课后再带学生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和生活环境, 让学生走进大自然, 接触真实的生命世界。在生物教学中, 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等方面, 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 通过显微镜, 学生看到了肉眼看不见的细胞;在做“检测蛋白质”的实验时, 向稀释的蛋清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后, 蛋清发生紫色反应。学生对此产生好奇, 并激发兴趣, 增加了求知欲望。

2 坚持实践标准, 培养学生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探索科学真理、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品质和工作作风。严肃认真、团结奉献、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 在学生的科学素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培养。

2.1 实事求是, 去伪存真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师可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例如, 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活动中, 我把全班同学分成6个小组, 在组织学生完成鼠妇对光照反应的实验后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然后让各组汇报数据, 其中5个小组的数据表明80%以上的鼠妇在阴暗中活动, 但有1个小组的同学在争吵。原来他们小组的实验结果表明70%的鼠妇在有光的环境中活动, 小组中有的同学想修改实验数据来达到与其他小组的统一, 但有的同学不同意, 因此争吵起来。我抓住这一机会让全班同学想办法:“这一组的同学应该怎样做?”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 如“他们不能修改实验数据”“分析实验过程是否有误差, 找找产生误差的原因”“重新设计实验方案, 重做一遍”,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使学生懂得观察结果一是一, 二是二, 不能说谎骗人, 不能伪造实验报告。他们在学习到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2 团结合作, 共学共赢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 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也是社会人文精神所提倡的。实验教学倡导合作性学习方式, 例如在实验活动中, 把每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每个小组推选1个小组长, 在实验课前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系统的培训, 让他们事先熟练地掌握实验内容和方法, 以便在实验课里能起“小教师”作用。小组中其他成员各有分工, 齐心协力, 共同完成实验。这样, 通过小组成员的积极合作,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使学生学会了尊重他人, 陈述己见, 达成共识, 分享成果。

3 鼓励多疑多思, 培养学生质疑精神

爱因斯坦曾说:“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 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追求问题罢了。”在传统的教学中, 学生习惯了接受式教学, 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十分薄弱, 大多数学生只会读出课本中的问题, 自己提不出问题。而“质疑”体现出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一种积极参与, 通过调动已有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 在求知中蕴蓄突破, 标志着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 从学会走向会学。科学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我国科学家袁隆平, 他偶然在田边发现几棵变异水稻之后, 对当时水稻是自花传粉的论点产生了怀疑, 从此开始了长达9年艰苦的研究工作, 最后终于培育出了高产抗病的杂交水稻。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经常鼓励学生不唯上, 不唯书, 多问“为什么”, 积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我还要求学生在阅读时把问题记录下来, 然后在课堂上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互相讨论。经过长期的努力, 学生从不敢提问到勇于提问, 进而到善于提问。例如, 学习血管的知识时, 当了解到毛细血管的直径很微小, 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时, 有学生提出:“白细胞的体积比红细胞要大, 那么它们是怎样通过毛细血管的呢?”又如, 学习维生素和无机盐的知识时, 有学生问:“维生素和无机盐缺乏时, 会使人患病。如果吸收过多的维生素和无机盐, 对人体健康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这些问题的提出, 就好像“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们兴奋的讨论着, 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 像科学家似的作起研究来。“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 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到教室, 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继续探究, 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4 倡导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开发创造力, 培养创造型人才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发挥, 重教材知识的理解轻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重教学结果轻过程, 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要转变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在思考中学习, 在游戏中学习, 在合作中学习。在教学中营造一种民主的、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 在学习“食物中营养成分的作用”时, 我采用下列的自主学习方式。

(1)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贫血、佝偻病、“大头娃娃”等资料。

(2) 创设问题的情景:婴儿吃了劣质奶粉会变成大头娃娃, 并且智力低下, 这是怎么回事?

(3) 实例分析。

(1) 2008年2月9日, 挑战绝食纪录的奇人李振家走出了天津水上公园的玻璃屋, 创造了连续57天只饮水不吃饭的停食纪录。之前有美国魔术师大卫·布莱恩绝食44天和四川老中医陈建民绝食49天的纪录。他们的绝食成功说明了什么?

(2) 1913年, 俄罗斯的“圣虎克号”载着“格向奥奇·塞多夫”北极探险队的队员在北冰洋的冰块间越冬。没过多久, 队员们就得了一种可怕的病。他们的牙床一块块裂开, 充血肿胀, 牙齿都松了, 脸也浮肿, 皮下青一块紫一块。分析:第一, 这些海员, 有可能得了什么病?第二, 后来, 医生将这些病人分成几个小组, 分别给他们每天吃果子酒、醋、淡水、柠檬和豆腐。结果, 过了一段时间, 发现每天吃两个柠檬的人很快恢复健康。通过这一现象,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第三, 海员们为什么最容易得这种病?第四, 生活中, 什么样的食物中含有能预防这种疾病的物质?

(3) 隋唐时期我国医学家孙思邈在一个地区发现, 当地有许多人患脚气病, 这种人一般食欲不振, 消化不良, 孙思邈称之为“富病”;而当地的穷人有很多人皮肤粗糙, 患有雀目, 孙思邈称之为“穷病”。后来, 孙思邈通过食物疗法治好了这种病。请你判断:“穷病”主要缺乏什么营养成分?雀目是什么病?“富病”主要缺乏什么营养成分?你认为怎样用食物治疗“富病”、“穷病”?

(4) 为什么不宜多吃“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

(5) 小红患了贫血, 体内可能缺乏什么?

(6) 一婴儿患佝偻病, 其父母查阅有关资料, 提出四种治疗方案。请你预测这四种治疗方案的效果。

(4) 学生分组讨论, 探究出问题的答案。教师指导各组学生的堂上交流, 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质疑, 发表自己的见解。

科学探究活动是生物学科学习的中心环节, 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获得探索新知的经历和体验, 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主动完成了对新知的建构过程, 通过将过程与结果有机地统一起来, 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 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让孩子走进我们的科学课堂。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初中生物教学应该加强科学方法教育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本文试在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方面作一些探讨, 浅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体会。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生物,科学精神,探讨活动

参考文献

[1] 张伟.开发生物课程资源,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J].中学生物学, 2009 (7) .

[2] 范玉英.浅议初中生物教学中科学精神的培养措施[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09 (12) .

[3] 刘亚新.中学生物学教学与科学精神的培养[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 2008 (8) .

[4] 李玲.刍议中学生物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J].当代教育科学, 2007 (22)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时期高校办公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下一篇:城市地下综合管线内外业一体化测量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