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引导基础教育论文

2022-04-21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计算机技术引导基础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其被广泛应用到了生活与生产的各个方面,并彰显出巨大的优越性,这就使得人们对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效果更加关注。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应积极采取措施尽可能优化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效果,从而为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岗位需求。本文就提升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计算机技术引导基础教育论文 篇1:

关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改革的思考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于高职来说,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促进计算机基础教育再上新台阶值得深思。该文在对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简单的历史回顾基础上,针对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提出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基础教育 教学改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Internet在全球广泛普及,信息化社会中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负担着系统地、全面地介绍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进人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大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重任。虽然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各高职院校在不断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启用教学先进手段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促进计算机基础教育再上新台阶,还需要们深入地研究和进一步探索。

一、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历史回顾

为了更好地探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育改革,有必要对近30年来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所走过的道路做一个简单的历史回顾,进行认真思考,并从中总结出一些重要的经验。

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过近30年的努力,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从无到有、由点到面,从少数理工科专业率先实践,发展到所有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都普遍开设了相关课程;随后,又从大学校园走向中、小学,走向社会,形成了全民普及和应用计算机的热潮。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当时出现了向大众普及计算机的极为有利条件,学习计算机、使用计算机技术成为各行各业的迫切需要。许多理工类大学为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开设了计算机课程,进行计算机知识的初步教育,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进入了起步阶段,为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形成了全国计算机第一次普及高潮。

20世纪90年代,全球出现了计算机普及的第二次浪潮。在我国,计算机普及的对象进一步扩展,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97年教育部发布155号文件,全面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内容。提出了计算机教育的三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各校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层次结构并确定课程。

进入21世纪,我国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教育迎来第三次全国性的普及高潮。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规划,2001年开始,凡是受过义务教育的人都要接受信息技术知识的初步教育,同时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

从以上历史回顾中不难看出:计算机已逐步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而计算机基础教育通过近30年努力,尤其是教育部从2003年起全面实施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明确了以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教学定位,注意大学阶段的专业培养目标区别,突出它的基础性、实用性和时代性的“三性”特点,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式改革,使其得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这既是各高校计算机教学在实践中的宝贵经验,也是今后进一步前进的重要基础。

二、当前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

当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大学生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志之一,当然也成为一个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尺度。对此,各高校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给予了应有的重视,已基本构建起了一套较完整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保证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开展,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高职在教学中存在的现状。

1 思想认识重视不够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处于入门位置,多数本专业学生开始抱有浓厚的兴趣,然而学习计算机必须先掌握的大量抽象基础知识与枯燥的操作要领,与学生预先的期望和急欲动手的要求产生矛盾,学生的重视程度下降。同时,许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认为,只要学好本专业知识即可,计算机只是一种操作工具,会操作就足够了,基础理论懂不懂无所谓,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此门课的教学效果。

2 教学内容更新较慢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出现了新的飞跃,知识点和新技术更新很快,我们在教学内容上也应随着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的变化而不断更新。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学和考试环境还停留在windows XP上面,新知识、新技术教授得不够,与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产品不匹配。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而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又具有基础性、实用性和时代性的特点,我们的教材急需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3 教学方法传统落后

在传统的理论课程教学中,一般都是从理论人手的方法,采用的是“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三部曲,先理论,后实际;先抽象,后具體;先一般,后个别。同时,以课堂教学为主,实验只是验证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加上《计算机应用基础》已成为公共必修课,而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比较紧缺,导致他们的教学任务繁重,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的时间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以至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迅速地进行改革创新。

4 考试存在较大弊端

在教学过程中,考试是检验教学质量、评价教学得失和教学信息反馈的一种手段,也是稳定教学秩序,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高职院校每学期只有一次期末考试,平常很少考核测试,即使考试,也多是笔试,甚至许多院校还是自己教自己出卷。试题较容易,教考不分离,一考定高低,学习无压力,长此下去,出现有些同学笔试得高分,上机操作十分差,明显的理论脱离实际,高分低能现象严重。而且,统一的考试往往只照顾到大多数,难以照顾到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需要,标准化的试题也难以测试出学生计算机应用的实际能力,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明确定位,以应用为主线组织教学

在高职教育中,我们要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知识,能够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用于其工作领域,成为既熟悉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专业技能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的教学实质上是计算机应用的教育,而且应该面向各专业应用,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与本专业紧密结合的计算机应用实践,使高校的计算机教学真正全面、深入和持久地进行下去。因此,计算机教育的定位应该是计算机应用的教育,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育,我们必须牢固地树立以应用为目标的计算机教育的思想,要以应用为目

的,以应用为出发点,以应用为主线组织教学。在组织教学中,还不能把应用简单地理解为使用或操作,使用、操作和应用不是同一个概念,它们属于不同的层次。应用的含义不仅是对计算机的简单操作和基于应用软件的使用,更包括了能够综合应用计算机硬软件知识,解决本专业中的实际问题。

(二)注意区别,加强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包含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计算机应用基础》就是大学生专业素质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但是,目前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忽视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区别,仅仅把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照搬或浓缩到非计算机专业中。同时,也往往会忽视本科与高职教育的区别,把本科的教学内容或教材仅做简单的删减,就搬到高职高专,教学内容雷同。混淆了两者的培养目标不同。因此,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育中,应针对各专业的实际需要来构建知识体系,创立符合各自专业特点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同时,高职计算机教育中,更应当强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扩展知识,力求压缩课内学时,增加实践环节和课外自学时间,大力加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三)突出“三性”,在教学内容上处理好两个关系

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具有基础性、实用性和时代性的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突出这个“三性”特点,在有限的课时前提下,力求“广度优先”,不追求对某一项知识“学深学透”,尽可能地让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知识有较多地了解,知识面宽一些,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在教学内容上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既要追踪先进水平,又要保持教学内容相对稳定。不能出现一個新软件就轻易改动教学内容,也不能因某项新技术的出现就随意调整课程设置,所学的知识应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实用”、“够用”为度,处理好“静态”与“动态”的关系。二是既要照顾到当前广泛使用的计算机配置和软件,还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趋势,要有适度的“提前量”,处理好“当前使用”与“未来发展”的关系。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符合计算机应用教育的特点和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尽可能用最少的学习时间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能力培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三部曲要用新的“提出问题一解决问题——归纳分析”的三部曲来代替。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是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是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概念,使教师由原来的“教育者”角色转变到“引导者”角色上来,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侧重于学生的兴趣培养、上机实践以及自主学习的灵活运用,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轻松愉快的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我在讲Word2003时,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设计出个人求职简历,校园小报以及贺卡等,并通过上网相互编辑和发送电子邮件,他们的学习兴趣会在一个个规范的文档,一副副精美的贺卡诞生后得以激发,抽象的理论转变为具体的技能,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五)以考促学,改革教学手段

考试是对学校教学的一种补充,而不是指挥棒。因此,我们要以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原则,大力改革旧的考试方法。在现阶段、可以试行开放式的无纸化考试(机考),“开放”是指考试时间不固定在期中、期末;“无纸化考试”就是随机抽题考试。这样,着重考核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促进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在突出能力的培养中,要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各种有关计算机的技能比赛,将考证考级和比赛结果也纳人到对学生考核的成绩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为他们更好的就业提供有力帮助。同时,此举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加强教师的责任心和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谭浩强.迎接计算机普及的第三次高潮[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李静.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探讨与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6,(04)

[3]陈宏麟,杨卫燕,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科技资讯,2006,(04).

作者:李祖睿

计算机技术引导基础教育论文 篇2:

如何提升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效果

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其被广泛应用到了生活与生产的各个方面,并彰显出巨大的优越性,这就使得人们对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效果更加关注。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应积极采取措施尽可能优化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效果,从而为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岗位需求。本文就提升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基础教育 教学效果 有效策略

在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计算机技术和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的融合交叉更为紧密,这就使得各个企业在选聘人才的过程中,将应聘者所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术的应用能力作为评价人才素质的重要指标。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增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及职业水平,就需要计算机教师依据各个专业及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基础教育活动,尽可能优化教学效果,从而为高职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升添加筹码。那么,如何提升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學效果,是教师需要研究的关键问题。

1 与时俱进,创新教学目标

基于计算机在各个行业与领域应用范围与程度的日益增加,传统的教学目标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的的用人标准。因此,高职院校应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全面而精准地了解各个专业对口企业对从业者计算机水平的需求标准,并将该标准作为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新目标,从而为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的提升提供明确的方向指引,最终使得他们所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能较好满足未来的岗位需求。本文在研究中发现,在新时期,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目标应为:以提高应用水平为目标,与专业特点向融合,尽可能满足社会需求。在具体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中,要想充分发挥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目标的引领与依据价值,所设计出的教学目标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彰显出服务于社会及专业的特点。计算机是一种生活、学习与工作中十分必要与重要的辅助手段,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综合能力,以及借助计算机工具处理未来岗位事务的能力。因此,应把提高学生借助计算机技术获得、分析、整合及应用信息的能力,及借助计算机软件自主学习与创新、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只有显著提高教学活动对社会的积极价值,才能为学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做好准备。②各个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目标应具有差异性。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所选用的教材具有过于统一的版本,虽然教学内容十分丰富,但是难以体现各个专业的特点,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不利于学生的扎实掌握,并且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服务于未来岗位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各个专业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将学生未来岗位所需要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作为教学主要目标,以提高教学活动的目的性与有效性。比如,法学、文秘等专业应将文字编辑、文字输入作为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经济专业应把电子表格作为主要教学目标;电气、机械等专业需要把多媒体设计、数据库建设等作为主要教学目标。

2 大胆改革,优化教学方法

2.1 积极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教材具有内容丰富的特点,再加上课时数目有限,借助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让学生扎实掌握,从而制约了教学效果的优化。针对这一情况,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师应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将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入到课堂活动中,充分发挥微课教学法的优势。比如,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从网络上检索一些优秀教案,将其与学生特点有机结合之后,加以调整与优化,使得所设计出的微课内容具有更高的合理性。在课堂教学中,由于知识面广、点多,再加上受到课时不足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做到面面俱到,所以教师应恰当设计重点知识,确保详略得当。在微课教学中,教师可插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典型案例,用精简的语言将各个知识点描述清楚,尽可能提高知识点的直观性。教学实践表明,在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中引入微课教学法,不仅可借助耳目一新的形式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减轻学生负担,有利于学生学习时空的大幅扩大,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明显提升。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是新时期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另一种新方法,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教会学生一些使用互联网技术的方法与措施,并在课堂中为学生预留较为充足的时间让其通过网络搜索的方式精准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源,使得他们都能借助互联网技术这一教学辅助手段,更加扎实地掌握教材知识,并推动自身信息获取及处理水平的提高。

2.2 恰当提升实践教学的比重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确保学生具有较高的操作计算机的能力,以便可顺利实现高起点就业。计算机属于一种工具,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应用水平,就需要其在大量的实践操作中逐渐积累经验、摸索技巧。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充分重视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特点及教学目标的需求,大胆摒弃传统的以讲练为特点的教学模式,适当提升实践教学在总课时中的占比,主动为学生提供生生协作、师生协作、自主探索等机会。通过上述几种教学方式,使得师生有更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域教学内容,并获得更高的操作能力,最终实现灵活运用知识的教学目的。在实践教学中,学生拥有了亲自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机会,其可在真实的面对事物的过程中创新、独立思考,逐渐提高他们的触类旁通及随机应变能力,还可不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协作能力,最终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岗位需求。

3 重视认证,增强就业能力

认证考试是增强学生就业的重要筹码,也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动力源泉。因此,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各种专业资格认证,针对省区或国家组织的各种计算机等级考试,院校应引导学生积极报考,为学生安排必要的强化及复习培训,督促他们借助自己的努力,不断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中,“Microsoft Office 软件”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教研及教学活动中,应把其和Microsoft 办公认证活动恰当结合在一起。具体来讲,高职院校可借助开设选修课的模式,激励那些有精力、有能力的学生主动报名参与考试认证,给报名者安排有效的强化培训及训练。教学实践表明,高职院校帮助与鼓励学生主动报考计算机基础教育相关认证考试,不仅可长时间维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可增强学生的发展、竞争及就业能力,并且可推动计算机基础教育效果的明显提升。

总之,计算机技术在各个行业中所彰显出的优越性有目共睹,因此要想使得高职毕业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可更高地满足未来工作需求,就需要教师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并将认证考试当成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式,最终显著提升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熊会芸.浅析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思路与方法[J].高教学刊,2017(3):183-184.

[2] 刘萍.试论新时期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J].通讯世界,2016(19):253-254.

[3] 王荣.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16(24):70.

[4] 张波.试论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5,18(2):259-260.

作者:符月平

计算机技术引导基础教育论文 篇3:

浅谈计算机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显现

摘要:随着经济知识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作为信息工具,逐渐应用与各个领域中,尤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频繁。可以说,计算机技术对中小学教育有着很强的作用和价值,即:能够直观的展示知识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尤其,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学中开始出现教师对文字处理、电子指标软件、多媒体课件等的应用。计算机技师的开发与应用深深的渗透到了中小学的教育领域中,对教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中小学教育;应用

随着经济知识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其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入到各个领域中,对社会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和作用。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开始作为教学工具出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应用过程中,计算机技术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欲望的形成。现如今,可以说计算机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和价值。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师应与时俱进,结合学科的特点来合理的、科学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借以来直观的表达知识体系,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内容,最大限度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计算机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显现。

一、中小学计算机学科教学内容及其目的

中小学计算机学科作为计算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等有着直接的渗透作用。可以说,计算机学科是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运用计算机知识、提升计算机技能的最佳途径。目前计算机课程已经逐渐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独立学科。一般来说,中小学计算机学科在每个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及其教学目的主要表现为如下:

小学可以分为两个时间段,即:1—3年级为计算机的初级阶段,其教学内容主要以练习、熟悉键盘为主,其要求是:学生必须掌握英文和汉字的熟练输入。其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对英文、汉字的不断输入来能够掌握一些window的基础操作,锻炼学生对计算机掌握的初步技能,培养其学习计算机的兴趣,陶冶其学生的情操,进而为下一阶段的计算机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练习键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其记忆能力。4—6年级为第二阶段,其教学内容是以编辑软件为主,即:上机操作window写作、表格制作等等,并分析、比较各个软件系统的不同特点、不同作用,深化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归纳能力。

初中计算机学习阶段,延伸window、表格制作实践内容的同时,加了一些DOS指令、网络综合知识、硬件比例等等,其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和深化学生对计算机的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其学习计算机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计算机知识结构体系,升华计算机教学内容和目的。

二、计算机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中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就其课程所承担的任务可以将课程分为三种,即:第一种是基础文化课程。如:语文、数学等学科知识,其教育目的在于促使全体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以及技能训练,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学会自主生活、自主学习等一般能力,初步形成一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种是劳动技术课程。如:社会、思想品德、自然学科等,其教育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性,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而掌握一些日常的生活、劳动技能,这种课程是在文化课程的基础上开展的,属于是以基础文化课程为依托开展的。第三种是计算机技术课程。计算机技术就其学科的本质而言,其属于是智力工具,具有很强的劳动技能教育性,然而其应用广泛,不仅仅属于是职业教育,更多程度的是和文化课一样,对学生的发展、文化知识教育、人才素质培养等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可以说,计算机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型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其在中小学的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如:计算机技术的实践性与操作性使得中小学教育对其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即:中小学的一些文化课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来相对稳定的展示其基础知识,诸如:定义、概念、原理等。因此,计算机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一般占据首要位置,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展示等,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工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的发展。

三、计算机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体现

(一)计算机技术构建了现代化的、新型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技术作为教学工具、教学资源充实、创新了教学模式,运用计算机的特点,学校为学生提供了现代化的、新型的教学模式。即:教师通过计算机技术的特征、本质出发,加强了学校的一些硬件设备,诸如:多媒体教师、计算机配置上规模等等。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模式,同时也引导教师对计算机技术的一些片面认知和了解,促使其深入了解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进而重视起科学的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与时俱进。将现代化的计算机设备合理的应用到教学中来,延伸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探究途径,进而,推动课堂教学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将软件建设放在比硬件建设更重要的地位,应用具有前瞻性的软件,可以保证学校购买的硬件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根据学科特点、教育需求,全面合理地优化配置。

(二)运用计算机技术辅助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课堂教学中倡导教师结合一定的教学内容,制作CAI课件(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I)。而有效的课堂教学课件不仅仅是直观的展示复杂、抽象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能够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来自主的探究、学习。一般在教学中,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往往呈现在这几方面,即:

教学设计。通过计算机技术手段将教材中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更直观的展示给学生,促使学生开展思维,主要是变传统的教师平铺煮熟的讲授为课件模拟动画,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有助于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知识来分析、总结一定的学习规律,很好的实现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转化,如:运用课件充分的展示学科内容的发展过程、概念形成的过程、分析与判断以及推导过程等等,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思维的渗透和发展。

收集信息。教师结合学生个性特征制定好教学计划的进一步工作就是收集相关的信息、素材。信息的收集是教学计划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假设没有充分的素材、信息,课件设计的再好、教学计划在完美也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运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拓展收集信息的渠道,进而收集到多样化的信息。如:一位生物教师在制作《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课件时,就从一张介绍细胞的光盘中截取了一段与本课密切相关的实验录象插到课件的开头作为引言,既生动又紧扣主题,一下子将学生引入到了细胞的世界。

制作课件。课件制作的全部过程必须通过计算机技术来完成的,其主要步骤有:结构设计(运用计算机技术的特点,采取超文本结构来组织学科信息,即:将相关的知识点相连接。形成一定的结构,如:计算机文本、源程序、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等,相融合使用)——导航系统设计(导航系统,顾名思义,是指引灯的作用。超媒体内容丰富,涉及的信息量较大,其结构也相当复杂,如果没有导航系统的设计,很难能够保证学科知识与需求的相同性。在教学课件中,一般常用的导航类型有:帮助导航、检索导航、演示导航和浏览导航。)——页面的交互设计(这里提所说的交互指的是: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流,即:用户通过交互界面将自己的意愿传达给计算机,计算机也通过交互界面将其处理结果反馈给用户。交互界面应设计得尽量友好,即用户对计算机提供的界面容易理解和掌握。一般常用的交互方式有:按钮、窗口、图标、菜单。)——整合设计(将以上的各种设计内容相融合、科学的、合理的、有顺序的组织在一起,确保课件的完整性。)

(三)运用计算机技术,丰富学生的知识内容

计算机技术运用到中小学教育中能够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局限性,尤其通过互联网可以为学生随时对地提供知识,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快捷、灵活、多样。如:笔者所在的学校,运用计算机技术建立了学校自己的网站,为学生提供校园趣闻、学习辅导资料、留言板、文章发表等板块的内容,促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同时,还运用计算机技术,设计了电子图书室,以供学生参考、查阅学习资料等,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形式。

总的来说,整个中小学教育阶段始终都贯穿着计算机技术应用的理念,促使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同时,中小学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也有效的推动了学生文化知识、综合技能等全面发展。可见,计算机技术已经深入的渗透到中小学教育中,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炜,郝嘉林,梁煜.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9

[2]宋培义.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作者:齐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与改革论文下一篇:书法教学中德育教育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