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每一个孩子积淀成长的自信——我的课堂教学反思

2022-09-11

“叮铃铃……”踏着上课铃声, 我快步走进了教室。

咦!今天的课堂气氛与往日不同, 同学们正有气无力地爬在桌子上, 教室里所有的课桌都反向摆放。一打听, 原来孩子们上节课考试, 刚刚才交完卷子, 来不及把桌子掉个。

现在怎么办呢?我灵机一动, “将错就错”吧!我让全班的孩子起立, 面向教室后面的黑板就坐。这下原来的最后一排现在就变成了“第一排”, 我也走下讲台, 来到后面的黑板前, 开始了我的语文课。

这节课上得出奇的顺利, 学生们听得认真, 发言踊跃, 前几排 (原先的后几排) 的学生尤其投入。下课后, 我走到这节课坐在第一排的一个上课时常做小动作的学生面前, 拍了拍他的肩膀, 说:“这节课你表现得很好, 还要加油啊!”这个学生听了, 腼腆地笑了:“老师, 这可是我第一次坐在前面上课呢!”听了他的话, 我愣住了, 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这个学生的话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我开始留意学生们对座次的感受。坐在前面几排和中间的学生, 因为老师的目光经常注视着他们, 提问时也常常在他们身边, 而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 因此他们上课较认真, 能积极发言, 对学习有信心。与之相反, 坐在后面几排的学生因为老师的目光很少能扫射到他们, 再加上老师质疑解答时总是被前面的学生包围着, 很少走到后面, 则认为老师不重视他们, 因而也放松了自己, 不认真听课, 做小动作。时间长了, 成绩上不了, 对学习也缺乏信心。有个坐在后面的学生甚至戏称:“老师往后排走就意味着有人要挨批了。”看来, 我们已经在有意无意间伤了这些坐在后几排的, 尤其是因为成绩差而被排在后面的学生的心。

作为教育者, 实事求是地说, 我不愿意“丢掉”一个学生。可客观上, 诸如学生太多, 基础太差, 教学环境, 传统教学理念等众多因素却使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忽视了某些东西。初中生具有明显的附属内趋力, 即他们渴求得到老师的赞许和认可, 需要从老师那里获得情感上的满足。老师即使只是关注地一瞥, 微微地点一点头或一句真诚地赞美, 这些细微的动作都会使学生们感到快乐, 认为那是一种“师爱”情感的流露, 是一种安慰和鼓励。这将引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此看来, 是我们忽视了那些座次靠后的学生的情感需求, 他们的要求并不高, 只是不愿受到冷落而已。

其实, 工作中我们有意无意间冷落的又何止这些学生呢?一位学生曾在周记中这样写到:“我生在单亲家庭, 没人疼爱我, 我习惯差, 成绩不好, 没人愿和我玩。每次听到老师表扬成绩好的同学, 看到他们的笑脸, 我好羡慕!我只是只被人遗忘的丑小鸭。”这句话多让人心疼, 他道出了多少学生的心声!一个班级为数众多的不正是这样的一批学生吗?他们一向成绩不好, 习惯糟糕, 是校园的弱势群体。但这个群体更需要老师的关注。

很多教师都认为:“差生”的学习之所以欠佳, 是因为其行为习惯不好。其实我认为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 通过对大量后进生的观察和研究, 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差生”的行为习惯不好, 其实是其学习成绩欠佳造成的, 由于家庭文化背景、个体智力状况以及学生性格差异等因素, 某些学生在学习上落下一大截:知识欠缺, 能力低下, 学习成绩分数总是不及格……试为这些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面对老师讲授的知识他一窍不通, 面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他束手无策, 他能不胡思乱想, 调皮捣蛋吗?因为学生首先是人, 需要一种精神寄托, 既然无法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精神乐趣, 这些所谓的“差生”必然会通过其他令教育者头疼的不良行为来体现自己的存在。

所以, 在教育教学中, 我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感情倾斜。教师对后进生真诚的爱, 是转化他们的第一剂良药。后进生们几乎是从受教育起伴随着呵斥, 嘲笑, 不被重视甚至体罚, 因此必须帮助他们战胜自卑, 树立起做人的尊严。我要特别强调地是, 首先这种“爱”不是故作的特殊的“偏爱”, 而是自然而然的和其他学生一样平等的爱。不然, “后进生”仍然会觉得老师对他是另一种形式的“另眼相看”。其次, 这种“爱”不应该仅仅来自老师, 还应来自学生集体, 要让后进生感到老师没有歧视他, 而且同学们也在真诚地尊重他, 进而唤起他对集体的热爱之情。并把这种感情转化为上进心。

2、培养后进生的成功感。让“差生”成功, 不少教师都感到难以企及。的确, 在现行教育体制中, 要让所有的“差生”“达标” (主要是考试成绩达标) 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教育要让一部分学生失去成功的快乐, 乃至失去人的尊严!既然孔夫子早就提出“因材施教”, 既然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多次谆谆告诫教育者“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 既然我们的社会主义教育——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是面对所有学生。那么, 我们就没有任何理由不充满真诚地帮助每一位学生获得求知的乐趣进而享受成功的快感。但是何为“成功”。不同的人, 其一生成功的标志不可能一致;同样的道理, 对于不同的学生衡量其成功的标准也不应是同一尺度。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教育者的明智, 就在于他能够从似乎都“差不多”的学生中, 发现每一个人特有的兴趣, 爱好, 特长和志向, 大胆地让每一个人的才能得到尽量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并不以及格率和升学率来衡量自己教育工作的成败, 他感到满意的是:他的每一个学生都成了“合格的公民”, 能够成为科学家的成为了科学家, 能够成为集体成员的成了有道德有知识的普通劳动者 (参见《给教师的建议》) 。

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 让我们给这个被遗忘的角落以特别的关心。上课时, 把目光多投向这个角落一点, 把学生拉回到课堂教学的轨道上来;质疑解答时, 主动走向这个角落, 给学生以鼓励;下课时, 融入这个角落, 倾听学生的心理话。让我们对每一位学生都充满由衷的热爱、真诚的信任和热切的期待, 让他们在素质教育的舞台上, 成为能够体现自己个性尊严的角色, 从而尽情挥洒其独具魅力的创造色彩, 并自由舒展其澄明自然的心灵空间。

(作者单位:重庆市天宝实验中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眼科护理干预下一篇:框架结构竖向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