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文化广场规划范文

2022-06-15

第一篇:村文化广场规划范文

乡镇 村 文化广场简介

XX乡XX村文化广场简介

XX乡XX村位于乡政府以西4.5公里处,距离县城2公里。该村交通便利,西姜晚霞湖旅游路横贯全村,地理位置优越。全村有5个村民小组,310户1522人。经济收入以农业、劳务输出为主,2011年人均纯收入2752元。XX村文化广场位于XX村党员活动室前,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

XX村原党员活动室在5.12地震中受损严重,致使基层组织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为适应新农村建设新形势,丰富活跃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XX乡党委积极汇报争取,申请“中央特殊党费援建项目”,于2009年新建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包括二层砖混结构办公楼一座和文化广场一处。文化广场于2010年10月正式竣工,现配套有篮球架2个,乒乓球桌2个,健身器材6套,太阳能路灯4个,广场地面铺设马路砖。广场集各项村规民约、文明公约、民主制度、科普宣传和健身器材于一体,是一个集美化、亮化、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科普服务为一体的农村文体广场,文化设施建设得到了明显改善,广场作用发挥良好,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成为群众农闲时的议事台、活动场、休闲园,为群众参与评议村务、了解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学习宣传知识搭建了平台,促进了村民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已成为该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第二篇:六合村文化广场奠基仪式致辞

皋兰县忠和镇六合村文化广场开工奠基仪式

致 辞

皋兰县地方税务局高希麟

(2012年4月26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父老乡亲们:

和风送暖,绿意欣然。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皋兰县忠和镇六合村文化广场开工奠基仪式。文化广场的开工建设是我局“双联”活动中文化惠民的一件实事,更是六合村文化建设中的一件大好事。在此,我谨代表皋兰地税局全体职工对文化广场的开工奠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莅临奠基仪式的各位领导和来宾表示热忱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向皋兰县忠和镇六合村的全体农户致以亲切的慰问!

按照省委关于在全省开展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重要部署,我局党组积极响应上级号召,精心筹划,及早部署,使我局“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迅速启动,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通过实地考察、多方论证听取群众意见,紧密结合村上的发展规划,以村民关心的农村文化广场建设项目为帮扶工作的首要重点来抓,经过县局和村委的共同努力,制定预算方案,我局挤出部分办公经费,组织职工进行捐款,向社会各界募集爱心捐助等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

和建筑材料,在短时间内将六合村文化广场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准备就绪。

建成后的文化广场集村民休闲、文体活动、农家书屋、农业技术学习培训、农产品集散销售等多功能为一体,为提高村民综合素质,方便农产品销售起到重大作用,切实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和水平,着实把老百姓关心的问题解决好、落实好。文化广场的建成必将为六合村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也是将“双联”工作落到了实处,让群众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在此,希望村支委、村委会要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质量管理、高效能运作”的原则,把六合村广场项目建成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形象工程;施工单位要严格施工规范和质量标准,确保按期保质保量地完成文化广场的建设。

我们坚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皋兰地税人和六合村村民共同的努力下,六合村这片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热土,一定能够带动全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六合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最后,衷心祝愿文化广场建设工程早日竣工投入使用! 祝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第三篇:蓼泉镇蓼泉村群众健身文化广场简介

蓼泉镇蓼泉村辖区20个合作社,774户,2813人,耕地5451亩,2011年人均纯收入元。

蓼泉村群众体育健身广场位于集镇东端,在规划建设的住宅小区内,地理条件优越。广场总面积2100平方米(42m*50m),安排如下设施场地规划:⑴篮球场地:占地面积420平方米。⑵乒乓球活动场地:占地面积100平方米。⑶室外健身场地:占地面积620平方米,装20套健身器材。⑷羽毛球场地:占地面积320平方米。(5)演艺台:占地面积80平方米。(6)花带:占地面积460平方米。(7)文化长廊:占地面积100平方米

该群众健身文化广场具有以下特点:⑴集村住宅小区,人口密集,方便群众开展活动。⑵ 2千米的半径覆盖人口达2000人,可以满足最大范围的群众健身需求。⑶交通四通八达,群众来往方便。⑷群众习惯、也都乐意在此聚集活动,有很好的群众基础。⑸水、电、路等施工基础条件好,而且不必新征耕地。

广场建成后,可以同时满足1500人开展活动,安排专人管理,提供以下服务:⑴健身设备:安装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设备,健身路径16套器材。⑵健身指导:定期刷新宣传栏,宣传有关运动医学保健知识,提供疾病预防、治疗资讯。⑶竞赛活动:组织各类人群的各种体育赛事,促进竞技水平的提高。⑷健身组织:定期组织全镇体育协会负责人会议,促进健身活动。

第四篇:鲍家墈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一 规划目的

为保护鲍家墈村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古村历史格局,改善村落居住及环境品质,指导保护与更新协调发展,统筹安排各项保护与建设工作,特编制本保护与发展规划。

二 规划原则

1.格局完整性原则: 鲍家墈村老村内部格局保存相对完整,在保护与利用的过程中注重村落自身、村落与周边环境的完整性。

2.风貌原真性原则: 鲍家墈村整体风貌古朴,乡土建筑和村落风貌保存相对较好,因此,规划中应注重村庄原有风貌的保护与延续。

3.生活延续性原则 :鲍家墈部分历史建筑年久失修,老化严重,已不能满足现坚持深入挖掘与特色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活力重塑村庄。

三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的主体是鲍家墈村古村范围,东侧和北侧以上位规划道路为界,南至张鄞公路北侧边界,西至村落建设用地边界;总面积为10.833公顷。为进一步对村落建设用地、道路交通、乡村景观等进行统一规划和布局,研究范围涵盖鲍家墈自然村村域。

四 规划期限

规划期末为2030年,与《宁波市鄞江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2015-2030)》规划期限一致。近期规划期限为2017-2020年,远期规划期限为2020-2030年。

五 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1. 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对象名录及保护要求:

(1)保护内容:

 保护鲍家墈古村的村落格局,包括整体格局、景观格局、街巷格局。 保护鲍家墈古村的历史建筑(共13处))、传统风貌建筑(共19处)以及古桥(共9处)、河埠头(共24处)、古树名木(共3处))等历史环境要素。

保护鲍家墈的自然环境,包括山体景观、水系景观以及田园景观。

保护宗族文化、隐逸文化、农耕文化及相关的历史名人、民俗庆典、民间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2)历史建筑保护:

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划将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构)物列为历史建筑。规划将现状13处风貌、品质较好的传统建筑公布为历史建筑,总占地面积4230方米

2.保护区划: 保护范围分为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两个层次。同时,为了保护村落整体环境风貌,在保护范围外划定环境协调区。

(1)核心保护范围:东侧北侧以秀水河为界(包括秀水河),西侧以环村道路为界,南侧以从三路为界,共34754.33平方米,合3.48公顷。

(2)建设控制地带:东侧北侧以规划道路为界,南至张鄞公路北侧边界,西至村落建设用地边界。总面积为108332平方米,合10.83公顷。

(3)环境协调区:北至鄞江,西至悬慈村,东至洞桥镇,南至前门山,多为基本农田控制区。

(4)根据建筑自身风貌特点及规划要求,对核心保护区以及建设控制地带内的现状建筑进行整治模式分类,分别采用修缮、改善、保留、整治、改造、拆除等六种模式。

修缮:对于风貌特色较为典型,质量较好的历史建筑,按其原有特征进行维修,可增设厨卫、水电管线等内部设施,改善居住条件。

改善:对于传统风貌建筑,应保持和修复外观风貌特征,特别是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细部构件或装饰物,内部允许进行室内装修,配置厨房、卫生间、水电管线等内部设施,提高生活质量。

保留:对于核心保护区内建筑质量好,同时对古村风貌影响不大,较为协调的建筑,维持现状,予以保留。对于核心保护区范围外,非沿街、沿河等对古村风貌有影响的建筑也予以保留。

整治:对于建筑质量较好,但风貌较差的现代建筑,通过立面整治达到与环境的协调,包括对其进行降层、平顶改坡顶、改造外观细部及色彩等方法处理。

改造:对于核心保护区及建设控制地带内对传统风貌有较大影响的建筑,在维持历史肌理的前提下,采用整体改造的手段进行处理,使其符合古村整体风貌。

拆除:核心保护区内,破坏传统院落格局及肌理的违章搭建,予以逐步拆除。另一类是建设控制地带内,出于恢复历史景观风貌格局要求而必须拆除的建筑。

3. 历史空间格局与传统风貌保护:

(1) 村落整体格局保护

保护鲍家墈环村皆水、环水皆山,山、水、村落三者相互依存, “溪河似金带,环抱鲍家墈”的基本格局。保护因环村秀水河而形成的古村形态,维护秀水河河道走势及其水利功用。深入分析鲍家墈村落肌理,分析其各房院落形态,并根据历史资料适度恢复历史院落,对堂前遗址作保护性景观设计。 (2) 景观格局保护

保持村口、主广场、七星桥遗址区景观节点周边的开放空间特征或传统空间特征,拆除或整治障碍建筑物。重点保护及整治秀水河沿岸景观带,恢复传统水乡界面特征。 (3) 街巷格局保护

保护秀水河沿岸环形村道,以及村内南北向八条巷道(由西至东分别为鲍元里弄、柏树桥头弄、食堂埠头弄、低桥头弄、高桥头弄、马食埠头弄、东弄堂以及地房弄),恢复因张鄞公路开通而逐渐湮灭的原南侧主村道。 (4) 传统风貌建筑保护

除历史建筑外,鲍家墈村内尚有一些同时期建造,但后期改建较多,保存状况较差的传统民居,以及一些反映特定时代特征的公共建筑,同样对村落整体肌理形成具有较大作用,规划列为传统风貌建筑,要求参照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共十九处。

4. 历史环境要素保护:

(1)村内现存历史环境要素

村内现存历史环境要素共三类,包括:古桥、河埠头、古树。 (2)山体

对村落四周的自然山体必须实行严格的保护培育,严禁乱砍乱伐和毁林开垦。同时应注重绿化和美化工程和季相变化,现状基本为杂木,规划可结合桃、李、竹等经济作物设置成大片多样化的观赏林,既能丰富村落外侧的景观面,也能完善古村的旅游景观体系。

(3)水系

秀水河是鲍家墈村落选址的重要地理环境要素,也是古村落格局、肌理形成的重要依据。重点保护水体、岸线、驳岸、栏杆、溪流断面的保护以及周边环境的改造完善。

(4)田园

保护古村周边环境协调区内的农田及田间道路。属于国家基本农田的,严格遵守《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要求;不属于国家基本农田的,保护田园景观、传统作物和耕作方式,维持生态平衡,拆除影响田园景观的建构筑物。

六 村庄建设发展规划

1.空间布局规划

鲍家墈古村的空间结构为:一环、一心、三区、六节点,传统建筑鳞次栉比,山水田相拥。

2.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行政管理设施、旅游管理设施、商业服务设施、文体科技设施和医疗卫生设施。

3.道路交通规划

根据鄞江镇总体规划,鲍家墈村落南侧张鄞公路将成为镇区主要的对外交通干道(西环线),东侧为城市次干道。同时,在村落现状及镇总体规划的要求基础上,形成四个等级的道路结构。

(1)村庄外围城市道路:张鄞公路红线宽度28米,村东侧次干路红线宽度16米,其余为7-12米支路;村庄内部环村道3.2-3.5米,一级巷道0.6-6.2米,二级巷道1.5-5.2米;

(2)新村住宅建筑按每户0.5-1个停车位的标准配置;

(3)除消防需要等特殊情况外,机动车不允许在古村保护区内通行。

4. 基础设施规划

包括给水规划、排水规划、电力工程规划、电信工程规划、燃气工程规划、环卫工程规划及管线综合规划。规划管网全部入地埋设,埋设路线不得穿越历史建筑,应主要沿街巷走向敷设。按照“先地下,再地上;先给水,排水,再供电、邮电、有线电视、路灯”的原则,考虑实施的便利和现有街巷尺度小等一些实际情况,宜采用共同管沟等措施解决现有宽度不足与管线地埋需求的矛盾,满足市政工程的技术要求。

5.旅游发展规划

(1)主要游线:

村内以游客服务中心——从三路——沿秀水河环村路——鲍氏宗祠——从三路——游客服务中心一线为主,串联起传统建筑、特色院落、特色巷道、堂前等众多历史文化节点。

村外以北侧的古道(局部根据镇总规路网改线),途径陈家山窑址、贺公亭、贺公钓台,沿两山间山道成环。

村南侧则通过整治后的机耕路,延伸至前门山的田园体验区,直至白鹭生态观赏区,规划将建设采摘亭两处,观鸟亭一处,采用自然生态的选型,与周边边境融为一体。

(2)旅游展示节点

主要是古村核心保护范围内的13座建议历史建筑,和19座传统风貌建筑,以及重要的历史巷道。涵盖了公共建筑、大型民居院落、公共空间、水系、街巷空间等多种类型,可以从多个角度展示鲍家墈的历史文化特色。

七 规划实施

1、明确先后顺序,重点优先整治。

规划重点整治的建筑、街巷、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近期由政府主导实施,整体提升鲍家墈古村整体风貌。其余项目的修复可在整治项目完成之后,视资金状况、整治状况,分区分单位逐步实施。

2、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拆分式实施。

实施项目,采取一座一座建筑、一条一条巷道、一块一块场地推进。修复一个,成功一个,再把成功经验推广到其他建筑和场地的整治恢复过程,不要求一次性整体实施所有项目。

3、实施时序

分期逐步实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根据实际情况和资金等外部条件,制定近、远期计划,区分轻重缓急,稳步推进。规划分近期(2017-2020年)和远期(2020-2030年)两个阶段。

(1)近期实施内容

1)鲍家墈村落保护规划的报批、宣传工作。 2)历史建筑的修缮工作,特别是村内保存状况较差的历史建筑的抢救方案及抢修工作。 3)村内巷道、人行便桥等恢复传统地面铺设,并做好标识工作。 4)秀水河沿线的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工作。 5)堂前遗址及村口广场的景观建设工作。

6)标识系统建设:利用道路牌、广告、标志牌、路灯、公交站等载体。 7)古村基础设施整治工作,给排水、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关系的埋地敷设。 8)制定古村保护与发展的相关政策及管理制度。

(2)远期实施内容

1)完成村内传统风貌建筑改善工作,开展村庄周边环境景观的整治,以及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完成与传统风貌不协调建筑的拆除与整治。

2)同时,为推进鲍家墈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远期应重点推进旅游相关服务设施的建设。

第五篇:城市广场规划设计随感[广场尺寸 注意的问题]

城市广场规划设计随感

1 大与小

当前在我国城市广场建设中存在的一个严重的误区就是盲目求大,特别是在一些中小城市,此风更甚,5~6hm2甚至十几hm2的广场比比皆是,更有甚者大到几十hm2,以为大就是好,大就是不落后,其中也有互相攀比的因素。天安门广场面积39.5hm2,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但这是在一种特殊的政治背景和政治需求下产生的。不知这是否是我国城市广场普遍求大的深层次原因。但是从历史上看,大型广场的出现,的确与举行军事和政治仪式分不开,并且是专制和集权的一种象征,如罗马的圣彼得广场、巴黎的协和广场等。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政治性集会将越来越少,城市中需要更多的是市民广场或文化休闲广场。

广场大小并非简单的面积问题,它是受活动内容、结构布局、视觉关系、光照条件、空间围合、周边建筑等诸多因素共同制约的,同时也与相邻空间的对比衬托有关。例如在欧洲许多中世纪城市,人们走在狭窄弯曲的只有2~3m宽的街道中,突然进入一个也不过20~30m宽的开敞地带,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广场感觉。阳光照在广场上,暖洋洋的,广场周边摆着咖啡座和鲜花,人们三三两两自由悠闲地互相交谈着,民间艺人弹着吉他在吟唱,整个广场充满了无限的生气与惬意,尽管面积不大,却让人感到这小小的空间已成为生活的必需。这才是真正的广场意义所在。相反,有些广场面积不小,但除了让人感到空旷、渺小、无所依靠外,并不能够引发交往和留下深刻的印象,芒福德称之为“广场恐怖”。笔者在长春市文化广场上就有这种感觉。广场面积究竟应该多大为宜,虽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应该以人为尺度。有关研究表明:观看人的面部表情的最大视距为20~25m,观看人体活动的视距为70~100m,观看群体和大轮廓的视距为150~200m。因此一个大型广场的边长不宜超过200m,换句话说,一个5hm2以上的广场,即使在今天的城市背景下也显得有些过大。另外,一个好的城市广场要有适当的围合感,这也是广场区别于绿地的特征之一。凯文·林奇指出“室外围合空间的墙高与空间地面宽度之比为1:2~3感觉最舒适。”卡米洛·西泰在总结欧洲城市广场设计手法时提出广场宽度的最小尺寸等于建筑高度,最大尺寸不超过建筑高度的两倍。所以广场一大,很难有围合感,不能产生向心力,凝聚性差,削弱了广场作为社会交往空间功能的发挥。虽然在具体设计中我们不可能照搬这些条条,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广场的好坏不在于大小,而在于是否能创造丰富的社会交往活动,是否有良好的空间视觉感受,能否体现城市或地区的文化特征,以及能否满足市民心理和情感的需求。美国纽约洛克菲勒中心广场面积不到半hm2,却被认为是美国城市中最有活力、最受人欢迎的公共活动空间之一。原因就在于它富有生气,冬天可以作为溜冰场,其他季节则摆满了咖啡座和冷饮摊,集功能艺术为一体,是现代城市广场设计的成功范例。

从另外一方面说,城市广场多是建在城市的中心地段,建筑密集,土地价格高,在这些地段修建大型广场,势必有大量的拆迁,增加建设投资。同时由于出现一个大型的开敞空间,还会影响到城市中心的结构,许多中小城市往往因为一个巨大广场而失去尺度感,显得那么不相称,其对改善城市景观面貌所起的作用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大。济南泉城广场就是一个不成功的例子。泉城广场投资13亿人民币,除了让人感到是一大片硬质铺装和一个地下商场外,并没有什么生气和吸引力,尽管在主题立意和空间塑造方面下了许多功夫。同时巨大的尺度和轴线也与济南历史文化名城“一城山色半城荷”的传统文脉格格不入。如果将这笔投资分散开来,结合城市的古泉和名胜,建设一批特点鲜明的小广场,形成广场体系,我

想对于改善济南的城市面貌,再现名城风采,方便市民休闲,所起的综合效果要远远超过目前这个泉城广场。所以笔者认为,从当前的社会需要和可能出发,我们应该结合旧城改造、城市重要公建以及商业文化建筑分布,多建一些小广场和小广场群,这样不仅花钱少,利用率高,而且有利于提高城市空间品质。

2 看与用

对广场内涵的不同理解,将直接影响到广场的规划设计以及最终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笔者看到许多城市决策者在谈到为什么要建城市广场时,十分强调“塑造城市新形象”,“展示城市历史文化、发展建设的窗口”等等,话虽不错,但容易造成“形式主义”。只要稍微留心一下我们城市中那些新建的广场和还没有建的方案,不难看出大多是规则对称,强调轴线,大草坪、大喷泉、中间放个大雕塑。原本想突出特色,实则似曾相识,中看不中用,有的甚至既不中看也不中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决策者的好恶,也有设计者的水平,但关键一点还是在于对广场这一“外来事物”缺乏深入的理解。

城市广场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西方看,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广场起源于古希腊。早期主要是商品交换的市场(Forum),但是人们聚集在一起,不光是为了做生意,信息和意见的交流与货物的交流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的功能越来越综合多样,有司法、行政、商业、生产、宗教、文娱、社交等等,形态也由杂乱、很不规则,逐渐趋于统一完整,成为城市中最重要、最富活力的因素。芒福德称它为一种非正规的俱乐部。正是这种开放场所的社会功能,成为数千年城市广场发展的精神原型。与古希腊城市广场相比,古罗马城市广场集中了更为丰富的活动。它的有序化程度更高,而且出现了广场群,设计手法也臻于完善。然而最让人们心动的还是欧洲中世纪以意大利为代表的城市广场,如佛罗伦萨的西格诺利亚广场、锡耶那的坎波广场、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等,以至于有学者认为,“如果离开了广场,意大利的城市就不复存在了”(Akinori Kato,1980)。这些广场多与教堂、修道院、市政厅等相结合,构成城市的核心,它们一般具有较好的围合性,规模尺度与所在的城市社区以及地位作用相匹配,空间具有显著的识别性与良好的视觉感,在密实的城市形态中真正起到了“城市起居室”的作用。由于这些设计是从需要出发,有机规划,不断修正,完美地、精巧熟练地把实际需要和高度的审美力融为一体,给我们今天的城市设计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笔者从搜集的广场资料中,选择了10幅欧洲城市广场实景照片刊载在彩页上,以飨读者)。巴洛克时期的城市和广场发生了重大变化,“把城市的生活内容从属于城市的外表形式,这是典型的巴洛克思想方法。”“几何在规划中的作用是起到澄清和指导”。(芒福德,1961)。巴洛克式的城市广场一般多是圆形或方形,面积比较大,空间开敞,中间竖起一个纪念性建筑物,如方尖碑、纪念柱、凯旋门等,两旁安排对称的公共建筑,笔直的大道从广场放射而出,看起来很气派,但是与中世纪城市广场相比,缺少了生活气息,似乎只是为了纪念和炫耀。巴洛克的规划思想和手法对后来有很大的影响,我们现在搞的许多广场不难看出有巴洛克的痕迹。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巴洛克风格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是绝对君权的产物,除去政治背景,仅从功能使用和空间环境上看也有很大的局限,与“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格格不入。现代城市建设在经过一段“功能至上”和“唯物质论”的追求后,开始认识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性。人们的价值观念也由单纯追求“效率、实用、方便”转为重视,“历史、文化、环境”;从注重空间转为注重场所。广场作为改善城市品质的重要元素之一,重又回到城市之中。现代城市广场与古典广场相比,无论在内涵还是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表现在对城市空间的综合利用,立体复合式广场的出现,场所精神和对人的关怀,以及现代高科技手段的运用等方面。

通过上述简短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出在漫长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广场始终是作为城市中重要的社会交往空间而存在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广场是市民心目中的精神中心之一,体现着城市的灵魂。广场不是摆在那里像一幅画,或一件展品,让人去参观、去欣赏,它必须要融入城市居民的生活。干干净净,漂漂亮亮,那不一定就是好的广场,充满着市井图画和生活气息才是我们的追求。因此,我们搞广场建设要明确一个基本点:简洁实用,为市民服务。当前实际工作中出现的盲目求大、追求气派、大量使用高档豪华材料等现象,都是违背广场自身规律的,说到底就是形式主义在作怪。广西南宁市朝阳广场,处于城市中心,周围有许多大商场和公共建筑。此地原本是个小公园,这一地区每天都有大量的本市居民和外来人口来此活动。为了适应形势的要求,市政部门拆除了公园的围墙,疏伐一些树木,在林下开辟了许多铺装场地,增添了坐凳和休息设施,尽管没有大喷泉、大雕塑,看上去普普通通,却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3 关于广场设计

3.1 广场主题

当前在广场设计中碰到的一个很大的难题是如何表达广场的主题。这个问题业主往往看得很重,认为花钱修广场,就得表达点什么。要把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统统体现于广场之中。笔者看到某个广场规划罗列了龙文化、冰雪文化、企业文化达六七种之多,牵强附会,不知所云,而且手法上不外是主题雕塑、浮雕墙那么一套。广场作为城市的“客厅”、“起居室”,肯定是要体现城市社会文化的某些侧面,但是这种体现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历史的积淀和延续。今天看到圣马可广场,就想起了威尼斯,但是不要忘记圣马可广场有

八、九百年的历史。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操之过急。另外笔者认为,不是所有的广场都需要有明确的主题,从类型看,纪念性广场、城市中心广场主题性比较强,而一般的文化休闲广场、商业广场则还是应该以活动和使用为主。

对于广场主题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第一是广场的选址 广场应该选在城市的中心地段,有意义的地段,最好与城市中重要的历史建筑或公共建筑结合在一起,通过环境的整体性来体现广场的主题和氛围。特别是起支配和控制作用的建筑,其对广场主题的表达十分关键,往往决定了广场的性质。试想如果没有天空门城楼,天安门广场恐怕也就不存在了。现在好多城市在城市的偏远地段建一些大广场,根本不考虑广场与环境的关系。这样的广场纵使摆满了雕塑,也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第二是软环境的创造 通过培养一些有意义的、持久性的活动,来体现广场的特色,如广场音乐会、广场文化艺术表演等。实际上很多人是冲着活动来到广场的。意大利锡耶那坎波广场不仅是政府职能的中心,而且保留了自中世纪以来的活动如赛马会,成为世界公认的著名广场。

第三是广场设计的艺术性问题,特别是对于广场雕塑

雕塑是表达主题最直接的手段,不仅要有好的创意,还要有美的形式。雕塑本身要成为

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艺术品。笔者在山西榆次晋商文化广场规划中设想了一组驼队雕塑作为广场的主景,理由是一则晋商的发展历史是从驼队长途贩运开始的;二则骆驼的形象代表吃苦耐劳,与晋商的奋斗精神相吻合。广场铺装图案为世界地图形状,反映晋商的市场开拓意识。创意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可是雕塑的水平很差,不能反映出构思,广场形象最终大打折扣。

3.2 广场使用

衡量广场设计好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看设计能否为丰富广场活动创造条件。有关研究表明提高户外空间质量,有助于诱发和延长自发性活动,从而间接地促成社会性活动。所以我们在广场设计中要把重点从对平面形式的追求,转为对空间行为的研究。结合读书学习和实际观察,笔者认为在设计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空间划分 现在的广场一般都比较大,需要划分成不同的领域,以适应不同年龄、不同兴趣、不同文化层的人们开展多种活动的需要。在划分过程中,要有一个集中的大空间,这个空间占据主导地位。小空间的划分要适当,不宜琐碎,并且与大空间之间要有联系。不管是大空间还是小空间,广场空间应以“块状空间”为主,“线状空间”不适应活动的开展。北京西单文化广场空间划分缺乏对比,而且“线状空间”过多,实际效果不理想。空间划分可以结合广场地面的升降,铺地材料质感的变化,以及建筑小品的运用,但要把握好度。关键是整体性,广场不像园林要求空间丰富多彩,广场是以活动和场所取胜的。

第二,边界效应 实践表明广场四周的边界是公共活动的密集区和环境依托点,人们滞留其间,形成一定的场所感,活动、事件都是从这里开始并向中心部分扩展。因为从心理上讲,人们不愿意完全暴露在空间之中,而且在不同空间的交界处,功能和活动的类型是多样的,比如等车、购物、出入建筑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广场往往不重视边缘的处理,简单、草率,好像一条人行道,而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广场的中心上。广西北海北部湾广场是个好例子,它在广场的边缘布置了林荫广场、集会广场、下沉式文化广场以及展览馆,中间是主广场和草坪区,该广场无论在景观上还是使用上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第三,环境依托 有关研究表明,人们在广场中用于进出和行走的时间只占20%左右,而用于各种逗留和活动的时间约占80%。人的逗留和活动行为总是选择那些有所依靠的地方,人们宁愿挤坐在台阶和水池壁上,也不愿意坐在没有依靠的空地上。所以广场不能过于空荡,要有一定的依靠物,如柱子、廊架、台阶、林荫树、花地、栏杆等。现在许多广场以草坪为主,一马平川,很不合理。

第四,进出交通 过去的广场与街道是一个步行系统,而现在机动车道往往将行人与广场分开。所以广场设计一定要解决好进出问题、停车问题,可以采取立交方式,安全方便是前提,这一点千万不要忽视。

3.3 广场绿化

古典广场一般没有绿化,以硬地和建筑为主,而现代广场不论大小,都要充分考虑绿化问题,体现了现代广场设计对于人和环境的关怀。但是我们也要辨证地看待这一问题,广场就是广场,不要搞得象块绿地。笔者在有些广场规划设计文件中看到广场的“生态效益”、

“环境效益”等提法,感到值得商榷。广场的功能是高人流量的开放性的社交空间,其作用不是用来解决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绿化在广场设计中应该处在一个次要和陪衬的地位。现在有些城市广场设计大片的草坪,如大连的人民广场、长春的文化广场等,草坪成为广场的主体,而我们的国情,草坪是不能上人的,这样广场虽大,但活动面积有限,大量的人群被局限在几条道路之上,严重地影响了广场多样化活动的开展,同时也不利于广场空间的围合,空空荡荡,广而无场。广场绿化从功能上讲,主要是提供在林荫下的休息环境以及调节视觉、点缀色彩,所以可以多考虑铺装结合树池以及花坛、花钵等形式,花坛、花钵最好结合坐人。大树特别是古树名木应该作为重要的构成元素,融进广场的整体设计之中。如北海的北部湾广场,三棵大榕树不仅界定了广场的一条边,而且构成了视觉焦点,同时在巨大的树荫下,还形成了相对安静的小空间。广场绿化要和广场的其他要素作为一个整体统一协调。北京西单文化广场东北侧的斜坡绿地,是地上地下空间的巧妙结合,而西南侧的草坪方块,则是纯从形式出发,人们走在其中感觉不到这种形式美,相反却像误入迷宫,十分不方便,以至出现为抄近路而践踏草坪的现象。

3.4 广场铺装

铺装是广场设计的一个重点,因为广场是以硬质景观为主。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广场都因其精美的铺装设计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米开朗基罗设计的罗马市政广场、澳门的中心广场等。但是我们现在的设计对于铺装的研究,特别是仔细琢磨,似乎还不够。不是去研究如何发挥铺装对广场空间构成所起的作用,而是片面追求材料的档次,大量使用花岗岩板材,甚至是磨光花岗岩,以为这样就好,其实不然。且不说投资、雨雪天防滑等问题,单从美学上看,质感来自对比,如果没有衬托,再高档的材料也很难充分发挥出效果。另外还有场合,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要用高档材料,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欧洲有许多著名广场,其铺装都很简单朴素,只在重点地方稍加强调。过去广场铺装大多用水泥方砖,现在流行广场砖,但是产品的式样和色彩比较单调,其实混凝土可以创造出许多质感和色彩搭配,是一种价廉物美使用方便的铺装材料,国外在这方面研究得很深,一些重要地段的铺装也都使用混凝土材料,如巴黎艾菲尔铁塔下的广场铺装与坐凳小品都是混凝土制品,并无不协调或不够档次的感觉。所以,不论是设计者还是生产商,都应该在开发混凝土铺装材料上多下功夫。广场是室外空间,铺装应以简洁为主,切忌室内化倾向,同时要与功能结合,比如通过质感变化,标明盲道的走向,通过图案和色彩的变化,界定空间的范围等。

3.5 小品与细部

坐凳是广场最基本的设施,布置坐凳要仔细推敲,一般来说在空间亲切宜人,具有良好的视野条件,并且有一定的安全感和防护性的地段设置坐凳要比设在大庭广众之下更受欢迎。使用者可以舒服地坐在上面,但这种设计是不合理的。西单文化广场由于不可能在广场上摆满坐凳,只好在狭窄的道路旁摆了一排座椅,因为没有其他可坐的设施,游人只好坐在上面,但这种设计是不合理的。可见,设计必须提供辅助座位,如台阶、花池、矮墙等,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喷泉是广场中重要的景观小品,由于现代技术手段的先进,制造喷泉变得很容易,而且喷泉的形式和功能都很多,但是也带来一个问题。现在凡是广场都造大喷泉,声光电控制,气势不凡。西单文化广场就有三组大型的喷泉水景。可是从我们的国情看,这些喷泉使用率都很低,建得起用不起,花那么大投资,有没有必要?我们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要珍惜每

一分建设投资,其实国外的广场也没有那么多大喷泉,许多水景都很小,与雕塑结合,成为一件件艺术品,让人过目不忘。喷泉水景的设计要考虑气候条件,最好能与活动相结合,不单单是让人看,这也是广场水景的一个特点。

广场的细部设计很重要,一个广场的好坏不仅要看结构,也要看细部,从台阶的尺寸、花池的高矮、雨水口的处理,到铺装的图案建筑的立面种植的方式都很关键,要反复推敲。设计师要提高处理细部的素养,在这方面我们的差距还不小,当然也有施工的问题,但设计师不能推卸自己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美)芒福德著,倪文彦,宋峻岭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2]刘永德,等.建筑外部环境设计〔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3](丹麦)杨·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餐厅交接班制度范文下一篇:超市业务员须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