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实现汽车智能舒适论文

2022-04-12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电子技术实现汽车智能舒适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和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现代科学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和实际应用提供了环境基础,给汽车智能制造带来了新的变化。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汽车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相关理论,并结合社会实际,分析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汽车智能制造中的應用表现。

电子技术实现汽车智能舒适论文 篇1:

分析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和标准发展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社会的智能化水平也越来越高,体现在汽车产业,智能网联汽车也逐渐成为了新时期下的汽车发展趋势。如何构建智能网联汽车的标准体系,推广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是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构建;标准发展

1 引言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和我国传统的汽车技术相比较,具有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决策等各种优势,在很大限度上也可以优化汽车的运行环境和使用性能,因此,在我国汽车产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基于此,下文就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几种主要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构建原则、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技术逻辑结构构建、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应用措施以及标准发展要点方面做了简单分析。

2 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

智能网联汽车又被称为Intelligent Connected Vehicle,简称是ICV,智能网联汽车的系统如图1所示,从定义上来讲指的是指通过结合车联网和智能车,在发展过程中,利用新时期下较为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然后再融合当前的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行驶过程中,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并提高汽车使用的安全性、舒适性、节能性和高效性,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全自动控制和驾驶,代替人工操作。

3 主要智能网联汽车技术

3.1 车辆整体感知技术

车辆整体感知技术是当前最主要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在我国汽车行业中的应用也较为广泛,其技术主要内容是对道路的环境感知、车辆之间的感知、对周围车辆的位置的感知和对驾驶辅助模块的感知。其中,对道路环境的感知主要指的是利用汽车系统中的互感设备,对汽车在使用过程中的交通信号、交通状况和当前路面的状况进行分析,然后利用智能系统进行分析;车辆之间的感知则主要指的是利用智能技术实现汽车的无人驾驶,且在驾驶过程中不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对周围车辆的位置的感知则指的是利用当前的GPS技术,在汽车使用过程中调整汽车的行驶速度和对汽车驾驶进行监控;对智能驾驶辅助模块的感知指的是利用以上各种智能技术,代替人工操作。

3.2 全辅助驾驶技术和车载自组织网络技术

全辅助驾驶技术指的是对周边环境进行测量和探测的过程,保证汽车在实际行驶过程中可以维持安全车距,如果出现距离偏差会及时预警。目前,全辅助驾驶技术主要应用在汽车的高级辅助驾驶系统中,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相关的雷达传感器或者是激光雷达传感器等,进而实现对汽车相邻车距的合理控制。车载自组织网络技术指的是利用汽车之间的短距离的信息交互,建立完善的汽车移动网络系统。

3.3 无线通信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

无线通信技术从内容上来讲主要包含长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和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两个方面。其中,长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指的是利用当前的互联网技术,对资源进行融合,从而帮助信息使用者实现汽车智能网联系统的有效应用;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指的是利用短程通讯技术,在特定区域内进行信息交互和移动目标的识别。数据处理技术从内容上来讲主要包含云计算技术、数据加密技术、大数据储存技术、多源数据预处理技术等各种相关技术,目前,主要被应用在云计算交通数据处理模式中,对于实现数据储存和维护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4 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构建原则

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如图2所示,在实际构建的过程中,要想充分发挥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的优势作用,需要遵循智能化、可持续、兼容性、多样化的原则。具体解释如下:第一,在智能化原则方面,主要指的是在构建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的过程中,相关构建人员要综合考量汽车网联化、智能化等因素,结合汽车网联化的效果,分析道路交通设施、交通参与者以及基础设施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实现汽车的智能化发展[1];第二,在可持续原则方面,则指的是构建人员要分析我国汽车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发展前景,进而将汽车智能网络标准体系的构建和其他相关行业结合起来,拓宽我国汽车行业的为了发展空间,实现汽车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在兼容性原则方面,构建人员需要在汽車、信息通信、交通等产业自动智能化遥控的基础上,构建统一的、完善的标准体系,以此来实现多个产业的有效协同发展;第四,在多样化原则方面,构建人员需要分析智能网联汽车应用模块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性质,然后进行适当的调整,保证所构建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和我国实际的汽车行业的发展相符合。

5 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技术逻辑结构构建

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技术逻辑结构在实际构建的过程中,构建人员需要结合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完善汽车的信息通道,提高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的作用。另外,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技术逻辑结构从内容上又包含了信息数据和控制两点。其中,在信息数据方面,构建人员需要合理分析汽车的信息数据和汽车驾驶之间的联系,提高信息的有效性;在控制方面,构建人员则需要在保证汽车控制系统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合理分析汽车驾驶人员的作用,从而利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汽车的辅助驾驶控制。即对汽车的基础模块进行控制,合理调节汽车的行驶方向、行驶速度等。

6 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应用的措施

6.1 加强顶层设计

汽车行业要想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应用,充分发挥网联汽车技术的作用,首先应该做得就是加强汽车的顶层设计。首先,智能网联汽车是新时期下的一种新型产物,汽车行业要加强对其的了解,从国家和汽车行业的角度上综合分析网联汽车技术的概念、作用、标准体系和发展定位、发展目标等,从而实现技术的统筹协调,促进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其次,汽车行业要结合网联汽车的实际发展需求,不断提高汽车的智能化水平,严格遵循我国的《汽车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完善智能网联汽车的环境感知系统、无线通信系统、人机交互与共驾技术、集成控制及执行系统技术,促进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的终端装备的发展;最后,汽车行业要结合多种信息技术,建立并完善交通体系,实现我国建立智慧生态环境城市的目标。

6.2 完善相关的标准法规体系

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对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支持,不断完善相关的标准法规体系。首先,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分析,明确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的构建要求和汽车行业的发展目标,从而成立全国性的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委员会,为汽车行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其次,相关部门要联系起来,编制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及上路验证规范准则,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提供依据;最后,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不断优化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环境。

6.3 加强关键技术的突破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领域,例如汽车领域、电子技术领域、信息通信领域和交通领域等等,这些都增加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难度。为此,我国汽车行业应该加强关键技术的突破,进而将现有的资源整合起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汽车行业要联合相关高校展开技术攻关,对环境感知技术、控制执行技术、人机共驾技术、通信与平台技术等关键技术进行重点突破,从而加快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速度,最终促进我国汽车行业的整体发展。

7 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的发展要点

第一,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在构建完毕以后,构建人员要加强对智能网络汽车标准体系运行的分析,分析智能网联汽车相应模块间标准化体系应用效力,保证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持续发展;第二,在促进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发展的过程中,构建人员还需要构建智能网联车辆标准体系明细表,并将表格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应用模式的变化结合起来,不断优化智能网联车辆标准体系明细表;第三,在实现智能交通、车载信息产品一体化的进程中,相关人员要不断提高车辆、道路信息与车载性的交互效率,进而避免智能网联汽车的信息传输中间模块失去效用;第四,汽车行业要加强对智能网联汽车系统的分析,在推动标准体系发展的过程中,注意结合汽车的信息感知、网络信息交互和汽车模块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对智能网联汽车的标准体系进行优化和调整,拓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前景。

8 结束语

总而言之,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是新时期下的一种新型技术,是车联网与智能车的有机联合,和我国传统汽车技术相比较,具有自动化和智能化等诸多特点,因此,在我国汽车行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为此,我国汽车行业应该加强对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分析和投入,建立和完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并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關的标准法规体系以及加强关键技术的突破等措施来促进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最终促进我国汽车行业的整体繁荣。

参考文献:

[1]陈跃.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与标准发展研究[J].电脑迷,2018,11:238.

[2]张亚萍,刘华,李碧钰,樊晓旭.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与标准发展研究[J].上海汽车,2015,08:55-59.

作者:薛亮 冷粤 郭刚

电子技术实现汽车智能舒适论文 篇2: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汽车智能制造的应用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和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现代科学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和实际应用提供了环境基础,给汽车智能制造带来了新的变化。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汽车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相关理论,并结合社会实际,分析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汽车智能制造中的應用表现。探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汽车制造业中的应用,使汽车生产更加智能化、功能化,为人们的日常出行带来便利。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汽车;智能制造

引言

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随着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大量创新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不断深化。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一种应用广泛并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重要技术,在汽车智能制造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通过汽车智能制造,不仅可以优化汽车的基本效率,还可以有效地提高汽车的安全性和便利性,最终将技术效益转化为社会福利。因此,抓住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关键环节,探索其与汽车智能制造的有机结合,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1 机电一体化及智能制造

1.1 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述

机电一体化是多种技术形式相结合的新技术。能够快速、连续地分析各类信息数据。由于受许多传统信息处理技术的限制,各种平台如物联网、互联网等进行远程共享,观察系统运行状态,避免系统故障,减少安全隐患。此外,在当今的智能制造行业中,机电一体化技术表现出线性和非线性双重控制,使系统自身的稳定性不断提高,达到系统调节精度,从而成为工业生产的关键。优化结构,实现精确控制,挖掘更多的人力物力。智能制造是仿效人类思维,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工业生产过程进行监控,解放人力,使生产过程智能化,从而实现生产自动化。毫无疑问,智能制造需要机电等多种技术手段的支持和应用。实现了生产的智能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效益。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于提高整个制造过程的准确性,提高网络切换效率,保证系统处理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技术形式伴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变革和创新,将充分发挥自身的综合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智能制造中的作用,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成就。

1.2 智能制造技术简析

智能制造技术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系统获取各种信息,以保证决策的整体效果。应用后,可有效减轻工人的工作压力,同时节省机械制造的一些物力和财力。对于智能制造系统,它是一个人机一体化的智能系统,人的工作主要是控制机器,计算机是主要的控制工具。人机高效结合,全面提升制造效果。

2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汽车智能制造中所体现出的技术特征

2.1 通过优化整体结构来达到理想状态

在传统生产方式中,控制功能并未完全融入到生产过程中。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为提高系统的变速性能,需要结合机械结构的控制,如安装传动、传动等来实现对设备系统的控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强电子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取代传统的变频器齿轮箱,有效地发展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设备与机械设备的结合,可大大缩短生产周期,提高效率,强化设备整体结构,达到预期效果。

2.2 系统的智能化控制

在汽车智能制造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其主要特点是能对系统进行智能控制,完成生产过程的计划与管理。近几年,智能已成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流。智能化系统改变了传统生产方式的根本缺陷,生产过程不再依靠人力。并通过智能汽车控制系统对预设的系统和程序进行统一调整,充分发挥了自动处理、修改、自动检测、故障诊断、信息记录等多种功能。仅需操作员输入相应指令,即可实现后续的自动化操作与控制。在系统发生故障或存在风险时,能迅速制定和发布明确的处置措施,在保护体系基础上提供预警。管理人员可通过预警功能快速了解系统运行情况,有效保障系统安全运行,大大减少生产中的风险因素,确保生产稳定发展。

3 机电一体化在智能制造领域的主要应用

3.1 自动变速器

采用自动变速器可以有效地减少汽车的动力损失,改善驱动系统,提高汽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是实现现代汽车智能化生产的一条有效途径。其应用体现了机电技术的基本特点。例如,汽车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传感器技术能够及时掌握汽车的工作状态,信息监控设备可以接收到数据,从而有效地选择切换程序,切换自动跳闸信息,安装换挡信息等。自动变速器技术的出现,使汽车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检测,有效地消除了汽车使用中的安全隐患。汽车自动变速器的应用符合汽车智能制造的发展要求,其应用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直接体现。

3.2 制动防抱死系统

(1)车轮智能控制系统。车轮智能控制系统主要由制动执行机构和制动执行机构中央电控单元组成。该轮式智能控制系统需要电力来实现制动,需要有电信号输入和电流输入两种输入方式。夹持力通过电流或电子转子的旋转角度估计。但是刹车系统在工作过程中还会受到外界温度变化和磨损的影响,很难准确预测。所以,在计算制动器夹紧力时,借助综合助力传感器和力矩传感器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是必要的。利用制动力和转矩的计算,可对制动系统进行有效的设计,使整个制动系统更加可靠和安全。(2)中央电子控制单元。中央电子控制单元主要接收各类信号,并能智能地发送数字指令。(3)电子踏板智能控制系统。该系统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踏板智能控制系统需要踏板模拟器来实现操作和应用。电控踏板模拟器能够有效地分析人们施加在踏板上的作用力,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通过一定的装置传送到中央电控单元。对中央电控单元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分析受力程度,然后对其进行控制。

3.3 激光测距雷达系统

激光测距雷达系统也是现代汽车必不可少的关键系统,通常安装在汽车的后部和尾部。其主要功能是解决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的盲点问题,使他们更准确地掌握汽车的前后障碍物的实际情况,更安全地选择驾驶模式。与此同时,激光测距雷达系统还使倒车过程更方便,减少了因视觉问题而引起的倒车偏移和碰撞,可以起到保护汽车设备和乘客安全的作用。作为一种机电一体化技术,激光测距雷达的关键在于与传感器系统和中央处理系统的有效配合,从而及时、准确地捕获障碍物,实现测距的自动化。碰到障碍自动报警,司机接到报警后,可根据内部反馈装置进行有效的调节,以避免匆忙造成安全事故。今后激光测距雷达系统的精度和应用范围将不断提高。

结束语

汽车智能制造技术是典型的集成技术,这既是其自身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科学技术条件和市场需求的反映,符合现代智能化发展的方向。为了更好地实现这项技术的发展,必须提高机电一体化应用研究开发的技术含量。

参考文献

[1]刘世豪,李斌勇.基于物联网的汽车制造系统集成设计云平台[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6(12):84-92.

作者:朱志强

电子技术实现汽车智能舒适论文 篇3:

智能汽车的概念与分析

摘 要:智能汽车是一种正在广泛研制的高新科技汽车,是未来汽车发展方向。文章介绍了智能汽车的概念,并对智能汽车的功能特点和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最后对智能汽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智能汽车,车联网

Concept and Analysis of Intelligent Vehicle

MA Zhuo LUO Huijing CUI Lin GAO Lin

收稿日期:2014-07-10

作者简介:马镯(1982—),女,河北保定人,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审查员。通信方式:mazhuo@sipo.gov.cn。

一 智能汽车的概念

智能汽车(intelligent vehicle, IV),简称智能车,又称轮式移动机器人,是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多等级辅助驾驶等功能于一身的综合系统,它集中运用了计算机、现代传感、信息融合、通讯、人工智能及自动控制等技术,是典型的高新技术综合体。目前对智能车辆的研究主要致力于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以及提供优良的人车交互界面[1]。汽车从上个世纪末诞生至今,已经走过了将近100多年的历程。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汽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等要求越来越高,各种先进技术在汽车领域被应用和研究,使得汽车工业迎来新的挑战。智能汽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所制订的“战略计算计划”任务书中。2005年美国的《汽车新闻》和《汽车工程》等杂志对于未来汽车工业技术发展的十大趋势的预测表明:下一个汽车销售的高潮将从普及“智能汽车”开始。智能汽车的研究、设计与开发,将从根本上改变现有汽车数据采集处理、数据交换、行车导航与定位、车辆控制、汽车安全等技术方案和体系结构,使汽车工业的研究发生重大变革,智能汽车是装有四个轮子的计算机[2]。正是基于这点,智能汽车逐渐成为世界汽车领域的研究热点,智能汽车将成为未来汽车领域的发展方向。

二 智能汽车的主要特点

一般情况下提到智能汽车,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无人驾驶汽车,无人驾驶汽车是使计算机来代替人完成车辆驾驶任务,以弥补人工驾驶的不足,实现汽车的安全、可靠和高效的驾驶。无人驾驶汽车可有效减轻驾驶员负担,减少驾驶员疲劳驾驶现象,有利于提高交通安全;同时,配合城市的交通控制系统,可以合理地分配交通流,实现交通系统顺畅运行。而要实现无人驾驶不能够仅局限于对汽车本身的研究,还应该包括汽车与周边环境的交互。根据日常的驾驶经验看,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所面临的周边环境可大致分为四类:其他行驶中的汽车,驾驶员以及乘客,路况、行人以及交通情况、通过通信设备相互联系的车联网。基于此,智能汽车一般具有以下四项功能特征:

1.多车互动

多车互动能够扩展驾驶员的感知范围,其主要特征是驾驶员或者车辆能够在任何时间与临近区域的驾驶员或车辆交换数据信息并获取本车不能直接获取的数据信息。例如:(1)在同向行驶车队中,前车紧急刹车的信息可以即时发送给后车,防止发生汽车追尾事故。(2)在交通信号灯控制的路口,头车启动时便把数据信息发送给后车,可以减少后车启动延迟时间,增加路口通过效率。(3)如果能和逆向来车取得数据信息交互,便能够提前获知前方道路上的交通路况,以及天气等信息。(4)在十字路口,建筑物或其他车辆会遮挡驾驶员的部分视野,通过车车交互实现的数据信息分享则可以让每位驾驶员都能够清楚地获知其他车辆的方位、运动速度和加速度等信息[3]。

2.人车交互

人车交互是通过监控驾驶员的驾驶状态并据此采取警告或安全措施,以辅助驾驶员安全行驶。人车交互能够很大程度地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比如,通过监视驾驶员的头部位置、眼睛的眨动次数以及呼出的气体等来判断驾驶员当前状态。如果发现驾驶员有异常点头、低头或频繁眨眼情况,可以初步判断为驾驶员疲劳驾驶;如果检测到驾驶员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酒精浓度高于预定阈值,则可初步判断为驾驶员酒后驾驶,此时智能汽车可立即启动警报或强制车辆不能启动或靠边停车。

3.车路交互

车路交互主要是利用安装在汽车上的多种传感器来收集道路环境信息并服务于智能汽车的行驶[3]。比如,通过安装在汽车上的摄像头识别汽车前方的障碍物;还有交通标志识别、防跑偏控制、道路拥堵状况预测、目的地天气情况预测等。现在已经进入实际应用的包括自动泊车系统以及自动变速巡航系统。

4.车联网

车联网利用先进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技术、控制技术、智能技术,对道路和交通进行全面感知,实现多个系统间大范围、大容量数据的交互,对每一辆汽车进行交通全程控制,对每一条道路进行交通全时空控制,以提供以交通效率和交通安全为主的网络与应用[4]。车联网能够使智能汽车像智能家居一样,驾驶员可以通过手机实现对汽车远程进行遥控,检查汽车是否上锁,或开关车窗等。在炎热的夏天,如果下班之前就能够先将车内空调打开,会变得舒服许多;或者如果智能汽车能和驾驶员手中的智能终端相连,在停车场就可以及时查找到汽车位置,省去了找车的麻烦。

三 智能汽车的发展现状

从智能汽车概念的提出,到智能汽车功能模块的开发、研制,再到部分辅助驾驶系统在部分汽车上的应用,智能汽车正一步步地从假想走向实践,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经验。比较突出的有:(1)由美国俄亥俄(Ohio)州立大学和奥什科什(Oshkosh)货车公司合作,将军事战术车改装成为能够自主行驶的智能车,取名为TerraMax,车上有六部摄像头、四个光雷达、两个毫米波雷达和十二只超声波传感器共同动作,用于检测车辆周围的障碍物。两个高精度GPS、一个电子罗盘、一套惯性导航系统用于对车辆自身状态的原始信息采集,采集到的数据传入中央计算机(含有8个高性能处理器) ,由卡尔曼滤波算法进行处理后得到车辆的状态信息。最后利用有限状态机来确定车辆的各种运行模式,最终完成自主行驶任务[5]。(2)法国国家信息与自动化研究所与其合作伙伴合作开发的能够辅助驾驶的智能车。该车包含七个模块,分别是决策与控制模块、电机驱动模块、传感器接口模块、无线通信模块、供电模块、跟踪模块、数据传送模块,每个模块都包含有独自的微处理器,各自承担独立的功能,模块之间通过CAN总线来进行通信连接[5]。(3)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和吉林大学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从2001年开始,展开汽车辅助驾驶的合作研究,已经完成道路偏离警告系统的硬件框架设计、道路检测和识别算法以及系统软件结构的设计工作,并在西安、长春两地高速公路上进行了实验,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搭建的Springrobot智能汽车实验平台,其原型车为一辆SUV。对原型车的方向盘和油门、刹车进行了改装,通过一套交流伺服电机来控制方向盘,一套步进电机来控制油门和刹车,从而实现了车体的横向和纵向控制,解决了油门和刹车独立控制所带来的可靠性差的问题[5]。

四 智能汽车的发展趋势

随着互联网技术对各个技术领域的渗透,智能汽车技术的发展正迎来新的篇章。特别是电脑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现代信息融合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等高科技与汽车相结合,未来的汽车业将走向数字化的智能汽车时代。汽车业数字化的应用将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和驾驶相关的,包括驾驶的安全性以及便利性;另一方面是和娱乐相关的,包括视听享受以及沟通交流等。

在未来的智能汽车发展中,很可能将会出现一些这样的新技术:智能GPS、智能安全气囊、智能车载网络服务系统、车载应用软件、智能语音识别等,车联网、手机终端与汽车的云链接等创新应用也可期待,而这一切将会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五 结 语

智能汽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需要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机械制造技术等众多领域技术发展的共同推动,其发展又可以推动其所涉及的学科和技术进一步发展。这是一个能够将汽车业、交通系统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新领域。智能汽车的研制与开发正为世界各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又一广阔的发展空间。虽然欧洲、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走在了前面,中国与他们相比还有一些差距,但目前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因此,中国汽车行业要把握住这一机遇,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发展策略,勇于科技创新,在国家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和大力支持下,在改善和发展中国交通、提高交通安全性的同时,缩小在该领域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1]。

参考文献

[1] 智能汽车[EB/OL].( 2013-06-14)[2014-07-10].http://baike.so.com/doc/5875523.html.

[2] 梁玉红.智能汽车研究与发展策略[J]. 电子技术,2010(6):66-69.

[3] 王国胤,陈乔松,王进. 智能车技术探讨[J]. 计算机科学,2012(5):1-12.

[4] 车联网[EB/OL].( 2014-04-27)[2014-07-10]. http://baike.com/wiki/%E8%BD%A6%E8%81%94%E7%BD%91.

[5] 李舜酩,沈山亘,毛建国,等.智能车辆发展及其关键技术研究现状[J].传感器与微系统,2009(1): 1-3.

作者:马镯 罗慧晶 崔琳 高霖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动物疾病控防下的畜牧养殖论文下一篇:我国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