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教学设计范文

2022-06-01

第一篇:集合教学设计范文

集合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问题

淮北市刘庄小学 刘 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适度让学生亲历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

2.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集合图中每一部分的含义,通过语言的描述和计算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重复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交流、猜测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图形成过程,体会集合图的优点,能直观看出重复部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个体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养成勤动脑,乐思考、巧运用的学习习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探究情境,引领学生初步感知。

1、游戏:哪个同学既有红色卡片,又有白色卡片。

2、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每人都得买一张票),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

二、创设实践情境,引领学生深入理解。

(一)活动:课件出示例题,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信息? 交流后出示问题:

1、哪些同学参加了跳绳小组,哪些同学参加了踢毽小组?

2、哪些同学既参加了跳绳小组,又参加了踢毽小组?

3、参加这两个小组的一共多少人? 学生讨论,师生交流。

在活动中,学生七嘴八舌地说着,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着,在一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辩论中,学生们积极地参与着、聆听着、思考着、辩论着、理解着并整合着。

(二)总结集合的方法,简单介绍集合图。

三、练一练,课件出示课本习题,并一一解答。

四、全课总结。

第二篇:《集合》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铜冶小学 马艳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适度让学生亲历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4、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先一起来做两道脑筋急转弯,看看大家脑筋够不够。 (1)昨天,蒋老师到超市去买东西,在付款的时候,从前往后数我排在第3,从后往前数,我排在第4。这时,一共有多少人在排队付款?

指名回答,并说出算式及算理,借助示意图理解算理。 (2)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一起去看电影,他们只买了3张票就顺利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讨论,指名回答:有一个人有双重身份,所以有三个人。

这两道趣味数学题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数学广角,来研究有重复现象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二、善用例题,引入新课

(一)初步感知

1.情境引入(课件出示)

森林运动会上各种动物参加篮球赛和足球赛的情况。

(1)问题:仔细观察过这个统计表,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发现有参加两个比赛的动物,从而得出“重复”或相近的意思。

(2)了解信息,提出问题

参加比赛的一共有几种动物?(为什么?)8+9-3=14(种) 2.认识集合圈,深入了解集合图中的各标题含义

(1)引导学生整理统计表,呈现集合圈。

(2)进一步观察集合圈,说说你还有什么发现? a.两种比赛都参加的有3种。 b.只参加篮球赛的有5种。 c.只参加足球赛的有6种。

3.再次解决问题,更深入的理解集合图的含义。

指名回答并讲解算式含义:5+3+6 5+9 8+6

(二)动手实践 1.课件出示“通知”

(1)了解信息,提出问题你认为三(1)班要选拔多少名同学参加这两项比赛?

(2)课件出示三(1)班参赛学生的名单的统计表,让学生观察。

问题:仔细观察过这份报名表,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发现有参加两个项目的同学。 (3)设疑:你能从这份报名表中一眼就看出有几位同学参加两项比赛吗?激发学生想重新整理名单的欲望。 2.探究方法

(1)理解分析不同整理方法,比较各自的优缺点。 (2)自己尝试画集合图 3.据图列式,运用集合图

谈话:你了解图中各部分的意义吗?

(1)课件演示各部分,让学生比较正确表述各部分的意义。 (2)利用数据,列式计算出该班参加比赛的人数。 指名学生计算,反馈交流,理解各算式的意义。

可能会出现:8+9-3=14(人);6+3+5=14(人);8-3+9=14(人)9-3+5=14(人)

三、巩固应用,建构模型 1.基础性练习

(1)民族运动会垒球裁判和亲自活动裁判名单。

指导学生把动物的序号填进合适的图中,并请学生说说集合图中各部分的意义 2.趣味性练习

3.拓展性练习

三年级有20个同学参加竞赛,其中参加数学竞赛的有15人,参加作文竞赛的有13人,既参加数学竞赛又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四、全课总结,呼应课题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用集合图来解决有重复现象的数学问题。这是一种数学思想,叫集合思想。我们利用集合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学习上能多观察、勤思考,探寻更多的数学奥秘。

第三篇:集合教学设计

课前谈话

1、课前两校学生相互问好

2、同学们,老师在家总跟我的女儿说你们很聪明,但是她居然不相信,说要出题考考你们,你们怕吗?

一、巧用对比,初悟“重复” 第一组;父与子

(1)提出问题:有2个爸爸2个儿子,一共有几个人?怎样列式计算? 第一种:无重复情况。

预设:列式一:2+2=4(人) 第二种:有重复情况。

学生说课件出示祖孙三代的图片

这个小朋友是中间这个叔叔的儿子,他的身份是儿子;中间这个叔叔是小朋友的?是老爷爷的?所以他有两个身份,他的身份重复 了(课件显示身份重复)这个爷爷是这个叔叔的?他的身份是爸爸。这就是2儿子,2个爸爸,一共有几个人?算式怎么列?

列式二:2+2=4(人)4-1=3(人) 师追问:为什么要减1?(因为中间这个叔叔的身份重复了,既是爸爸又是儿子,我们算了两次,但每个人只能算1次,所以要) 第二组:小棒拼三角形

摆1个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摆2个这样的三角形最少需要几根小棒? 预设:可能会说6根,表示3+3=6(根) 还可能会说5根,表示3+3-1=5(根) 图片出示有重复情况的2个三角形。

教师追问:根据图中摆的方法,哪种列式是正确的?为啥要减1? 思考与发现

(课件出示)把2组有重复情况的图片放在一起。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有重复现象,第一幅图是身份重复,第二幅图是小棒重复使用)像这样有重复现象的问题在生活里很常见,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重复现象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引入(课件出示“通知”)

2、你我会选拔多少名同学参加这两项比赛?

3、 仔细观察过这份报名表,你有什么发现?

发现有学生既参加了拔河比赛,又参加了跳绳比赛(重复的参加了比赛)

4、谈话:你能从这份报名表中一眼就看出有几位同学参加两项比赛?

请同学们重新设计一份报名表,可以用表格的形式,也可以用其他形式,但是有一个要求,能让人一眼看出拔河的人数,跳绳的人数和两项都参加的人数。

5、学生展示,教师展示。(让学生说优缺点)

6、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站圈圈。老师准备了两个圈圈,跳绳的同学站在红圈圈里,踢毽子的同学站在蓝圈圈里。我们看这些参加比赛的同学会不会站。

7、现在,老师把同学们刚刚站的圈圈变到了大屏幕上,大家看,像这样的图它有一个名字叫韦恩图,是由英国数学家韦恩发明创造的, 维恩图常用来研究表示数学中的“集合问题”,也叫集合图。这也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集合(补充课题)

8、现在,请同学们比较一下,韦恩图与之前的表格比较,它有哪些优点? 让学生感悟集合图能直观看出参加各项运动的人数,尤其是重复参加两项比赛人数的部分很清楚。

9、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幅韦恩图各部分所表示的含义。

10、列式计算出该班参加比赛的人数。 可能会出现:8+5-2=11(人);6+2+3=11(人);8-2+5=11(人)5-2+8=11(人)

三、练习

教师在引导中要让学生意识到先填写哪部分,再填写哪部分会更好些。

四、全课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认识韦恩图,又叫集合图,可以解决重复问题)今天我们学习了用集合图来解决有重复现象的数学问题。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学习上能多观察、勤思考,探寻更多的数学奥秘。

第四篇:太阳教学设计集合

三年级下册《21太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上限目标:

1、会写“差、抵、氏”3个生字,理解“寸草不生、抵得上、摄氏度”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三个特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3、了解说明文体的特点,感受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作用。

下限目标:

1、会写“差、抵、氏”3个生字,正确认读“寸草不生、抵得上、摄氏度”等词语。

2、了解太阳的三个特点,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太阳的特点,掌握有关太阳的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作者怎样运用举例了和列数字等方法说明太阳的特点的。

教学过程:

一、导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同时也让学生的课外知识得到了交流。】

1、猜谜语:有个老公公,天亮就上工。那天不上工,准是下雨或刮风。(猜一物)板书:太阳。

2、同学们,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我们在太阳下生活、生长,那么,你们对太阳有了哪些了解呢?

3、同学们对太阳的了解还真不少,太阳给人类送来了光明与温暖,从古至今,有许多关于太阳的故事。出示“后羿射日” 师读,学生思考:用这个故事开头有什么优点?(

1、这些神话故事反映了人类在远古时代对太阳的认识。

2、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课文

【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帮助理清文章的思路。】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说一说你读到的信息。

3、师归纳小结:课文介绍了太阳的特点以及它和人类的关系

三、学习太阳的特点

【培养学生自学课文、发现问题的能力,在阅读中去寻找答案。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写作方法,使理论与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一)、学习“远”:

1、出示幻灯:太阳离我们有(

)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

)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

)。

2、口头练习: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

3、引导学生发现(

)里面填的是数字,通过数字具体说明,我们对太阳的“远”就了解了。所以我们知道了:在说明某一事物的时候,列出一些具体的数字,可让我们更好地来理解,但数字必须是精确的,有科学依据的。这就是列数字的方法。师板书:列数字

老师今年34岁了,我想坐飞机到太阳看一看,你们算一算,我回来大约有多少岁了。真可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你们看见不认识,笑问老人哪里来?太阳离地球真是太远太远了。 写太阳“远”这个特点还用了其他什么方法,找找看。(举例子)

(二)学习“大”:

1、出示句子: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课文也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大”,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等于1个太阳。(对学生能说出列数字的方法进行鼓励。)

2、教师板画演示,然后填写数字。进而进行引导:左边是地球,右边是太阳,中间由等号连接引出:你体会到了什么?(作比较)师板书:作比较

小结: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对我们而言,地球非常大,我们不可能走遍地球的每个角落,拿地球和太阳一比,更突出了太阳的大。这就是作比较的方法。

出示关联词练习:引导学生发现一二自然段的关系:

1)、(

)太阳离我们很远,(

)我们看太阳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2)、我们看太阳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太阳离地球太远了。

3)、(

)太阳很大,( )太阳离我们太远了,(

)看起来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三)学习“热”:

1、过渡:老师小时候在书上看到宇航员乘宇宙飞船登上月球,这时,我想,要是有一天我能登上太阳看一看改多爽啊!你们说说,老师的愿望能实现吗?

2、出示句子: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6000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

1)这段话用了什么方法?(作比较)

2)进一步引导“估计”:真有一千八百万度吗?

3、过渡:这么高的温度,简直就是一个(大火球)出示句子: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理解比喻句就是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

(四)练习运用

【通过练习运用,让学生对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巩固】

1、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解了说明文的几种方法(看板书)

2、完成作业本P37第四题。

3、练笔:

1)出示资料:月亮距地球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公里,到月亮上去步行要800天,骑自行车要400天,坐飞机要200天,49个月亮等于1个地球。(师出示的资料为程度差一点的学生保底。) 2)先让学生说出资料上月亮有几个特点(远、小)。 让学生自由说出有关月亮的资料。 3)生进行练笔。

要求:选取月亮的两三个特点写一写,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争取把月亮的两个特点说清楚。

五、总结

今天通过学习课文《太阳》,知道了介绍了太阳的几个特点,还知道了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关系。(用填空的形式)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但是它与地球的关系十分密切。下节课我们在一起去看看太阳和地球的关系。

板书:

21、太阳

远(列数字、举例子)

特点

大(作比较)

关系密切

热(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运用数据、比较等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2、经历学习过程,获得学习体验,培养语感。

3、认识自然,热爱自然。

教学过程:

预备铃两分钟:《种太阳》歌曲播放

学生了解歌词,跟着学唱。

一、散文欣赏引出:

1、出现巴金的《海上日出》片段,师朗诵。

2、这段话给你怎样的感受?带着这种感受美美地读读?

二、初读文,感知《太阳》的语言。

1、读题,这是一篇说明文。

2、实话实说,这篇文章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硬邦邦,硬生生)

三、再读文,进一步了解文章内容

1、课文写了些什么,每一自然段用一个词或一个短句概括。

2、2-8自然段分别让学生板书段的概括。

3、师生讨论:根据自然段的意思,归并意义段。

4、交流板书内容,小结:课文介绍了太阳的特点和她与人类的关系。

四、细读1-3节,品味语言特点。

1、说明文的语言也有自己的魅力。(笑脸图贴上)哪些地方值得夸一夸?

2、交流,边让学生板书。(数字、举例等等)

3、自读,把特点表现出来。

6000度,你感觉怎样?你想到了什么?把你的这种感觉读出来。

4、同桌互读互评,如果你的同桌读得好,鼓鼓掌。

5、师生合作读。谈感受:说明文的语言给你的感受。

五、读4-8节,感受密切关系。

1、(奖励大家到阳光底下去走走。)看录象。

2、读课文,读到哪些地方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某些镜头或学过的知识,就在这句话旁边打五角星。

3、用“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但是他跟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开头说话。

4、小结。(你们都在用举例的方法。)

5、引读第8小结。

6、对大家,对太阳说句话,写在课文后面,交流。

生:啊,太阳,你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世界。

生:太阳,您是大地的母亲,是万物生长的源泉。

生:太阳,你给予我们„„

生:太阳,谢谢您„„

生:人类呀,我们要破译太阳的密码„„

师:刚才我们用感恩的心,发烫的文字来赞扬太阳,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

六、拓展阅读

1、歌曲《心中的太阳》

2、艾青的《给太阳》。师生配乐朗诵。

3、小结: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心理充满了阳光,最后让我们带者阳光般的笑脸和大家送别,带着阳光般的心情走向未来。

板书:太阳

(学生的板书)

《太阳》教学设计[岳林中心小学集体备课 江薇 执笔] 查看更多本课内容

一、教材简说

这是一篇科普短文,文章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和太阳相关的一些知识,说明太阳和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课文内容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分别从“远”“大”“热”三个方面介绍了太阳的有关知识;第二部分讲人类和太阳的密切关系。这两部分内容互相关联。正因为太阳那么大,温度那么高,距离我们又那么远,才能给地球送来适合人类生存的光明和温暖,我们生活的世界才会这么美丽可爱。

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是本文写法上的重要特点。课文在介绍太阳时,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方法,使一些抽象的或不好懂的知识显得具体、通俗、明了,这样描写太阳的特点因此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摄氏、钢铁、庄稼、生存、繁殖、蔬菜、比较、杀菌、预防”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4、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三、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课件出示课文第一段前两句(学生自由读) (2)、说一说: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故事?(指名说)

师:《后羿射日》是一个古老而又美丽的神话故事,但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太阳》与它在写法上完全不一样。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它将会给我们介绍些什么呢?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词多拼读两遍,把课文读通,不通顺的地方再读一遍。 (2)、学生按要求自读。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①、课件出示:(指名读开小火车读) 摄氏度差不多生存繁殖估计 杀菌治疗蔬菜比较凝成

②、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4)、说一说课文介绍了有关太阳的哪些知识?

教师:概括起来讲,课文围绕太阳讲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太阳的特点,二是太阳与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下面我们来深入学习介绍太阳特点的这部分课文。 学习课文(l-3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l-3自然段。思考:这三个自然段介绍了太阳的哪几个特点? (2)、学生汇报交流。 ①、交流“远”的特点:

a、师:我们知道太阳离我们居住的地球很远很远,那到底有多远呢?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它说清楚的呢?请从课文中找出句子读给大家听。

“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b、比较:“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

c、师:这样写好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通过数字来进行具体说明,这些数字要精确、有科学依据。用人们熟悉的例子来说明,学生很容易理解) (板书:列数字举例子) d、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②、交流“大”、“热”的特点: (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

a、“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作比较列数字) b、“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打比方)

c、“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六千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列数字)

小结:作者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今后在说明事物时要注意学习运用这些方法。太阳离我们那么远,它与我们的关系是不是也很远呢?

4、学习课文第8自然段

(1)师: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太阳与我们密切的关系?

出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指名读) (2)交流: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师:可见,我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太阳带来的。也就是说,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5、学习4-7自然段

1.默读4-7自然段,思考:太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2、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讨论自读情况。

3、选代表交流汇报。

(l)课文是从太阳同动植物、同人类生活的关系、太阳同气象的关系以及太阳同防治疾病的关系这几方面来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的。

①第四自然段讲太阳和动植物及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太阳与动植物的关系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明的:“如果有了太阳„„、如果没有太阳„„” 太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从吃的、穿的、烧的三个方面举例进行说明的。

②第

五、六自然段讲太阳和气象的关系,是通过云、雨、雪、风的形成来说明的。 ③第七自然段讲了太阳和防治疾病的关系。

④第八自然段总起来说太阳和人类的关系。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的。 第一句“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这是从正面说。 第二句“如果没有太阳„„自然也不会有人”。这是从反面说。 在从正反两个方面说的基础上,又把上面所有的内容归结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对“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的理解。)

6、总结全文

《太阳》这篇课文集中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是从它具有的特征和它与地球的关系两方面来具体讲的。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还知道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7、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四个人的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本课生字的。 (2)教师重点指导“蒸”“蔬”等字的书写。 (3)读写词语。

8、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必须背诵最后一段)

(2).课外阅读有关太阳的知识,可阅读书籍,也可网上测览。 (3)、练习写《太阳的自述》, 】

《太阳》教学设计

甘肃省酒泉市共和街小学 杨丽玲

【设计理念】

1、打破传统的直接导入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进行谜语引题、动画导入充分激发学生兴趣; 2、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利,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其积极参与;

3、给学生提供自学指南,使他们掌握科学的自学方法,在合作交流中自悟自得;

4、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把网络教学引入课堂。实现学习与广袤的时空、生活、网络接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2、了解说明文描写事物的写法。 【教学重点】

了解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受到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么把太阳的特点写具体的。 【教学设施】

网络教室、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题,动画导入

1、电脑出示谜语:(齐读)

不是吃的,比吃的更重要;不是穿的,比穿的更少不了;眼睛能看见,手却摸不到;实际上很大很大,看上去却很小很小。没有它就没有世界,有了它就万物欢笑。

(板书课题)

2、播放《后羿射日》Flash动画:

师:太阳给人类送来了光明与温暖,从古至今,有许多关于太阳的故事和神话传说,现在我们一起来观看《后羿射日》这部动画片。

从学生喜欢的谜语动画入手,学生学习兴趣一下被激发了。

二、师生互动,寻找答案

师过渡语:我们的课文就是用“后羿射日”的故事开头的。大家想一想这个故事可能发生吗?

生:不可能。

师:为什么不可能呢?请你们打开书,读一读1~3自然段,找出答案。

生:因为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所以后羿射不到太阳。

(板书“远”)

生:因为太阳太大了,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抵得上一个太阳,小小的一支箭根本射不下太阳。

(板书“大”)

生:因为太阳表面温度有三千度,箭还没有碰到它就熔化了,所以后羿不可能把太阳射下来。

(板书“热”)

师:太阳的三大特点决定了后羿不可能射下太阳,那么作者是怎样把这三个特点写具体的呢?请大家看这句话。

电脑出示:⑴ 太阳离我们有(

)„„如果日夜不停地步行,差不多要走(

);就是坐飞机也要飞(

)。

生:(口头填空)(师随机逐个出示答案)

师:你发现括号里所填的内容有什么特点?

生:数字。板书:列数字

师:对,列出一些具体的数字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但数字必须是精确的、有科学依据的,这就是列数字的方法。 再来看下面这句,你觉得这样写好不好,为什么?

电脑出示:太阳离我们很远,„„如果日夜不停地步行,要走很远;就是坐飞机也要飞很长时间。

生:这样写不好,意思表达的不清楚、不具体、不明确。

师:说的真好,下面请你们分小组讨论这两道题。

电脑出示:⑵ 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

)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这里把太阳和什么作比较?这样比有什么好处?)

⑶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

),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

)。(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为什么用钢铁作比较?)

生:个人汇报。

师引导交流,体会“估计”一词之妙。板书:作比较 打比方 举例子

齐读1~3自然段,感受太阳的三大特点。

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利,充分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三、学法指南,合作解疑

师小结过渡:

在1~3自然段中,作者用列数字、作比较 、打比方、 举例子的方法把远、大、热的特点写的清楚而具体。那太阳的这些特点和我们生活的地球以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有什么关系呢?请你们用老师提供的学法指南自学4~7自然段。

电脑出示学法指南:

1、读一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4~7自然段,要求读通顺流利。

2、想一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清楚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的?

3、画一画,画出重点词语、句子以及不理解的地方。

4、议一议,在小组内交流,你学懂了什么?请同学帮助你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生自学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解决了什么问题?指名汇报

师:刚才同学们分别汇报了太阳和植物、动物、天气、煤炭、细菌、人类生活的关系,说的真好,这样看来,太阳对我们来说实在太重要了,那你们说,如果没有太阳,世界将会是什么样?

生: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光明和温暖,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没有人。

师:大家说的这么多,谁能用一句话概括总结一下?

生: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板书出示中心句:

师:现在你从4~8自然段中任选一段你喜欢的大声地读给自己听。

生有感情自由朗读:

师:看到同学们读的这样投入,老师也想读一段,这样吧,咱们师生合作读第8段,我读前两句,最后一句咱们齐读。好吗?

给学生提供自学指南,使他们掌握科学的自学方法,在合作交流中自悟自得。

四、扩展延伸 网络探究

师:学习了《太阳》这篇课文,我们了解了有关太阳的知识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老师现在要考考大家,看看谁的课外知识最丰富,谁能说说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都利用太阳进行了哪些发明?

生:太阳能汽车„„

师:你们将来还想利用太阳发明什么?

生:„„

师:真不错,希望有一天老师和更多的人也能用上你们发明的东西。通过学习《太阳》这篇课文,同学们知道了很多有关太阳方面的知识。我想,仅靠教材还不能满足大家的探究欲望,对吗?对于太阳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呢?

生自由发言。

师:大家真会学习,提出了这么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作为我们研究的专题。可是,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要想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该怎么办呢?

生:看书、查资料„„

师:除过大家介绍看书、查资料能解决问题,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上网。

师:对,上网是目前查找资料最方便最快捷的方法,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登录太阳网站,探求太阳的奥秘。

生登录老师做好的太阳网站浏览、学习、探究。

提供自主探究空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资源,扩展学生视野。

师小结:同学们,太阳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人类对太阳的了解还十分有限,宇宙中还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待人类去揭开,希望在将来,你们能揭开这些奥秘,有信心吗?

生:有!

师:那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

生:好好学习,热爱科学„„

〖板书设计〗

说明方法:列数字 打比方 举例子 作比较

远:150000000公里

第五篇:最新集合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第一小学 王建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亲历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

2.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集合图中每部分的含义,通过语言的描述和计算的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复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交流、猜测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图形成过程,体会集合图的优点,能直观看出重复部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个体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养成勤动脑,乐思考、巧运用的学习习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材分析:

集合是非常有趣的数学活动,也是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这部分知识主要要求学生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借助集合圈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集合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节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借助几何直观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了解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会解决简单重复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一).观察与比较(课件出示图片)

第一组;提出问题: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一起去看电影,他们只买了3张票就顺利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活动:学生猜测各种可能性,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 1

意见,师引导总结:有个人既是爸爸又是儿子,他的身份重复了;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研究有重复现象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简单实例,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唤醒探究热情,也让学生初识重复问题的基本含义。

(二)善用例题,引入新课 1.情境引入(课件出示“通知”)

(1)了解信息,提出问题你认为三(1)班要选拔多少名同学参加这两项比赛?让学生尝试回答参加比赛的总人数。

(2)出示名单,引发认知冲突课件出示三(1)班参赛学生的名单的统计表,让学生观察。

2.观察名单,验证人数,初悟“重复” 问题:仔细观察过这份报名表,你有什么发现?(条件允许可让学生演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发现有参加两个项目的同学,从而得出“重复”或相近的意思。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熟悉情境引入,通过具体情况引发矛盾冲突,提出问题,“在参加人数数据较多的情况下,发现重复的人数”,找准教学的起点,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三)合作探究,体验过程

1.策略分析谈话:你能从这份报名表中一眼就看出有几位同学参加两项比赛?让学生意识到如果能直观看出重复的同学就不会计算错误的问题,激发学生想重新整理名单的欲望。借助学具,小组合作,同学间相互交流。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要解决重叠问题,就要清楚看出重复部分的数量,从而引发学生操作意识,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整理,在小组合作中完成。

2.探究方法:引入韦恩图(集合图),了解集合图中的各标题含义,进行填写。 介绍韦恩,拓宽视野课件出示:在数学中,经常用平面上封闭曲线的内部代表集合,以及用以表示集合之间关系。这种图称为韦恩图(也叫文氏图),是由英国数学家叫韦恩发明创造的,韦恩图常用来研究表示数学中的“集合问题”,也叫集合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历整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合作、思考、交流、比较等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现重复部分怎样做到既直观又美观,还能表示每部分的内容。结合各小组的展示,引出韦恩图,让学生了解韦恩图的同时,又体会到数学文化的底蕴。

3.辩论感悟谈话:现在用维恩图来表示各项参赛的人数,与之前的表格比较,它有哪些优点?让学生感悟集合图能直观看出参加各项运动的人数,尤其是重复参加两项比赛人数的部分很清楚。

4.据图列式,运用集合图谈话:你了解图中各部分的意义吗? (1)课件演示各部分,让学生比较正确表述各部分的意义。

(2)利用数据,列式计算出该班参加比赛的人数。指名学生计算,反馈交流,理解各算式的意义。可能会出现:8+9-3=14(人);6+3+5=14(人);8-3+9=14(人)9+5=14(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集合图的意义,并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不同的策略中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

(四)巩固应用,建构模型

1.课件出示:指导学生把动物的序号填进合适的图中,并请学生说说集合图中各部分的意义。

2、课件出示两天的进货情况,请同学们解答两天一共进了多少货?

3、我们班男同学的饮食习惯调查,一共调查了多少名同学?课件出示集合图,让同学们解答。

4.拓展性练习:三年级三班参加作文竞赛的学生有4人,参加数学竞赛的有6人,猜猜看,这个班里参加作文和数学竞赛的总人数可能是多少人?为什么?

【设计意图】设计一组由梯度的练习,从简单应用到开放,从正向思维到逆向思维,既链接所学知识资源,又实现对学生思维的拓展。这样的练习设计不仅能让学生结合集合思想进行分析,还能结合可能性的知识解决问题。

(五)全课总结,呼应课题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用集合图来解决有重复现象的数学问题。这是一种数学思想,叫集合思想。今天我们利用集合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学习上能多观察、勤思考,探寻更多的数学奥秘。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秸秆还田工作范文下一篇:机关机构词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