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项目管理论文

2022-05-02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环境监测项目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核电与核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阔,使得社会大众对核与辐射环境监测工作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辐射环境监测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就是对核与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管理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核与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的概况,并为加强核与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环境监测项目管理论文 篇1:

项目管理理念在城市环境监测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 本文首先阐述项目管理的含义和作用,分析城市环境监测管理中运用项目管理理念的必要性,介绍基于项目管理理念的城市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并给出系统的开发思路。

[关键词] 高项目管理;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0 . 24 . 021

0 引言

在举国提倡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今天,作为该项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城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理应为城市的绿色环保做出应有的贡献。如何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发挥员工的潜能,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利用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高效、高质量地做好城市环境监测工作,是城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应考虑的首要问题。

项目管理是一门应用科学,一种管理方法体系,从20世纪50年代末诞生至今,在不同国家、不同行业获得了很好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在城市环境监测工作中借鉴项目管理相关的方法和经验,提高城市环境监测水平,是一项有益的尝试。

本文将探索和研究项目管理理念在城市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实践应用。

1 项目及项目管理的概念

所谓项目,英国项目管理协会(APM)提出的定义是:为了在规定的时间、费用和性能参数下满足特定的目标而由个人或组织所进行的具有规定的开始和结束日期、相互协调的独特的活动集合。

项目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项目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一个期望的结果或产品;②项目的执行要通过完成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任务,即许多不重复的任务以一定的顺序完成,以便达到项目目标;③项目须运用各种资源来执行任务;④项目有具体的时间或有限的寿命;⑤项目可能是独一无二的、一次性的努力;⑥每个项目都有客户;⑦项目包含一定的不确定性。

所谓项目管理就是通过项目经理和项目组织的努力,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组织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旨在实现项目的特定目的的管理方法体系;是一种已被公认的管理模式;是面向成果(关注任务的完成)、基于团队工作的、借助外部资源提供跨职能部门的解决方案。

项目管理的过程主要分为5个阶段:

(1)启动过程,认定一个项目或阶段应当开始并保证去做。

(2)计划过程,为实现承担项目所致力的商业需要而做出并维持一个可操作的系统的计划。

(3)执行过程,为了执行计划而协调人和其他资源。

(4)控制过程,通过监测和测量进展并在必要时采取纠正行动确保项目目标得到满足。

(5)结束过程,项目或阶段的正式接受并使其有序地结束。

2 城市环境监测管理中运用项目管理的必要性

城市环境监测主要涉及例行监测和企业委托监测两大类,例行监测根据国家、省、市及相关部门的规定又分为不同类型的例行监测。监测的对象主要有:水与废水、空气与废气、噪声、固体物(废渣、土壤和底泥)、油烟、辐射源等。同时,监测还要针对不同的时间、地点进行。每项监测任务都必须经过总工室、监测技术室、中心实验室、综合技术室等不同的部门,由不同部门的人员及设备资源来完成。因此对各项监测任务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保证每项监测任务高效,高质量的完成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必须借助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完成。

项目管理理念是目前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理念,它主要是用于项目的分解、组织、协调,控制项目按计划进行,以及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合理使用各种资源,保证项目的圆满完成等方面的管理思想。对于城市环境监测,每一项监测任务都需要涉及不同部门的人员及各种实验设备资源,因此对于每一项监测任务,首先要对其进行任务分解,将任务分配到相关的部门,由相关部门的人员利用相应的实验设备资源,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完成。由此可知每一项监测任务与项目管理的基本特征完全相符。

对于城市环境监测站,每年要有上万项甚至几十万项的监测任务,要想控制每一项监测任务都按时、高质量地完成,利用现有的管理方法,难度是相当大的。因此,在城市环境监测管理中利用项目管理的理念,借助与项目管理有关的各种工具及信息技术来进行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3 项目管理理念在环境监测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项目管理的过程主要分为5个阶段:项目启动过程、项目计划过程、项目执行过程、项目控制过程、项目结束过程,将项目管理理念应用在城市环境监测管理中也主要经历这5个阶段。

3.1项目启动过程

城市环境监测站应建立一个总管各个项目的部门(如总工办),该部门的人员应具备项目经理的能力,对某类环境监测的工作流程比较熟悉。该部门的员工作为各类环境监测项目的项目经理,负责某类环境监测项目。项目经理首先对于管理的项目,根据各项规定标准和经验,进行评估,从业务流程、时间、利用的资源以及人员配置方面进行思考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项目计划书,并启动项目。

3.2 项目规划阶段

该阶段项目经理将项目进行任务分解,指定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为分解的任务指定执行人及开始和完成时间,为任务分配资源(如仪器设备、试剂、器皿等),最后形成计划文档。

3.3项目执行过程

项目经理将具体任务分配给相关人员,相关人员按计划进行工作,并将工作过程情况及工作结果(监测结果)形成文档以便查阅。

3.4项目控制过程

项目经理对相关工作人员在按计划进行工作时出现的问题,如人员出差,进行工作人员的调整,对于同时承担多个项目的人员,在时间上出现冲突时进行协调或计划调整,对所利用的资源出现冲突等问题进行协调或计划调整。

3.5项目结束过程

项目经理对完成监测项目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整个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形成文档,归档到项目知识库中。

4基于项目管理理念的城市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

在当前的信息时代,管理离不开信息系统。利用信息系统辅助实现基于项目管理理念的城市环境监测管理,是必要的手段。基于项目管理理念的城市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除了应具有一般管理信息系统的共同特征外,还应该具有有别于其他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以项目为中心进行组织与管理业务信息,通过项目工作分解结构(WBS)与组织责任分解结构(OBS)相结合进行范围管理,以作业活动和工作包为项目业务管理的“基本单元”,根据作业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项目实施过程模型,以作业活动的时间安排作为组织协同工作的基础,应用目标管理方法进行组织行为的过程控制。

4.1需求分析

根据需求分析,该信息系统主要需要完成以下任务:

(1)根据系统使用人员的工作内容,为系统设置角色,主要包括3种基本角色:系统管理员、项目经理和项目成员。每种角色可以设置相应的权限,属于某个角色的用户只能完成相应权限范围内的任务。

(2)担任系统管理员角色的用户,能实现对系统的初始化工作,实现对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

(3)担任项目经理角色的用户,能根据环境检测站下达的任务情况,创建项目,为项目设计工作流,通过工作流管理实现项目管理技术中的“网络计划”功能。工作流中的每个步骤对应一个工作分解结构中的一个具体工作任务,并具有一个开始时间与完成时间相关联。项目经理能够为每个具体任务指定项目参与成员、样品和所需的资源(如实验设备)。

(4)担任项目经理角色的用户,能对其创建的项目进行管理,并且具有该项目所有参与者所具有的所有权限。

(5)项目成员,能根据自己的工作任务情况建立工作任务日志,并对工作任务日志进行管理;通过工作流管理功能,项目成员能实现对自己参与项目的工作任务进展情况进行管理。

(6)项目经理能监督所负责的项目,并对与该项目关联的工作任务日志和工作流程进行管理;系统管理员可监督所有的项目,并且可管理所有项目的工作任务日志和项目工作流。

(7)项目成员,能将在项目进行中产生的文档,如监测结果,上传到一个共享目录,并且能利用项目编号或其他关键字,下载或在线打开文档进行浏览。

(8)项目成员,能管理环境监测站的设备状况(项目执行中利用的资源),查阅设备的可用时间、设备的常规维护周期,以便安排项目进度。

(9)项目成员,能将与项目有关的质量标准文档上传到一个共享目录,能对项目进行中产生的监测结果与质量标准进行比较分析。

(10)项目成员,能利用一个公共平台进行信息交流,以便协调、解决项目进行中遇到的问题。

4.2系统软件架构

为满足城市环境监测站管理的基本需求,该管理信息系统应能够实现以下主要基本功能:用户及权限管理、项目管理、流程管理、工作日志管理、文档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样品管理、数据综合分析管理、信息交流平台、新闻及公告管理。其系统软件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4.3系统设计的逻辑思路

将环境监测站确定的监测任务当作一个项目来进行管理并指定一位项目经理。项目经理负责在系统中新建一个项目,并为项目指定一个工作流程。工作流程在流程管理模块中设置,工作流程中包括项目的所有参与人员,他们工作的顺序,以及他们完成任务的时间要求和资源要求。一个新的项目建成后,项目流程中的第一顺序人将获得“一张”待处理的任务单,该参与人员完成相应的工作后,在任务单界面填写任务日志,若有相关文档,则上传文档到服务器上的某个共享目录,最后将项目执行流程转移到下一流程责任人。除了流程中的第一顺序人外,其余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后,可以选择“向下传递”或“回退”。流程的最后责任人是项目经理,项目经理具有强行将流程传递到指定人的权力。结束流程是项目经理的权力。

项目管理:项目系统管理员可用通过项目管理模块对所有项目进行统一管理,项目经理对所负责的项目进行管理。操作功能包括创建新项目,修改已有项目的基本信息,删除不再需要的项目。

流程管理:该模块用于设置项目任务的参与者、他们的执行顺序以及完成任务的时间;为相关参与者分配可用资源(实验室设备)。项目管理技术中的网络计划功能可利用该模块来实现,流程中的每一步骤代表了工作分解结构中的一个工作任务,并通过为每一个工作任务设置制约关系来实现工作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可以实现项目实施过程计划控制的功能。

工作日志管理:项目参与者利用该模块将自己完成任务的情况登记到任务日志中,将执行任务时产生的相关文档上传到服务器的某个共享目录。项目经理可以利用该模块查阅与该项目相关的所有任务日志,根据这些日志对整个项目进行辅助控制。

文档管理:在项目的进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文档,该模块提供对这些文档的管理,文档上传到服务器的某个共享目录,以及从服务器中下载或在线查看文档。文档上传到服务器时需要相关人员对文档进行确认。文档的上传除了在该模块中可以实现外,在工作日志管理模块也可以进行。

质量管理:该模块实现将质量标准上传到服务器的某个共享目录,实现从共享目录中查阅质量标准。每个项目被建立时,项目经理需要指定一个关联的质量标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监测结果与标准数据在Excel中形成对比数据,帮助项目经理对整个项目的执行结果进行管理、分析。

设备管理:该功能模块实现对项目实施时所利用的主要资源(实验室设备)进行管理,以保证项目的顺利执行。项目经理在设置流程时,根据该功能提供的设备情况为相关参与者指定设备。设备维护管理主要用于记录设备日常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设备正常维护周期的设置;设备可用时间的查询;同类设备可用状态的查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果出现设备故障,可以利用该模块提供的知识库找到解决方法或可用的替代设备,保证项目正常进行。

样品管理:该功能模块实现对项目实施所针对的样品进行管理,以保证项目的顺利执行。该功能模块主要完成样品的登记、编号以及使用情况的管理工作。

数据综合分析:该模块将后台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存储的多维数据集利用MDX查询语句进行综合查询,并将查询结果导出到Excel的数据透视表中,进行多层次、多视角的分析,实现数据在线分析(OLAP)。利用数据挖掘算法对存在后台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实现监测结果分类,或进行分类分析,实现将监测结果归并到已有的分类中。

信息交流平台:当项目中进行工作任务传递时,提供提示功能;借助该平台,项目成员可以进行信息交流。

5结论

项目管理是一种已被公认的管理模式。项目管理在运作方式和思维模式上最大限度地改善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它从主要针对工程项目的管理逐渐推广到其他业务的管理,并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对于城市环境监测管理,利用项目管理的理念来进行管理是一种有益的管理创新,它将会为城市环境监测管理水平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目前市面上有许多成熟的项目管理软件,如微软的Microsoft Project、Primavera公司的P3(Primavera Project Planner)等,它们要么是通用型的软件系统,要么是针对工程项目的软件系统,将这些软件系统直接用于城市环境监测管理并不适合。因此,针对城市环境监测管理的具体业务,利用项目管理的理念进行专向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是提高城市环境监测管理水平的有效的信息系统解决方案。

主要参考文献

[1]林则夫.项目管理软件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美]哈罗德·科兹纳. 项目管理:计划、进度和控制的系统方法[M].第9版,杨爱华,译.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3]王合生.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分析——走中国式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道路[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6(5):1-3.

[4]蒋蕾蕾.环境监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9).

[5]张哲,汪波. 中小型制造企业项目管理的应用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10).

作者:刘 坚,李 维

环境监测项目管理论文 篇2:

论核与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管理

摘要: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核电与核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阔,使得社会大众对核与辐射环境监测工作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辐射环境监测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就是对核与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管理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核与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的概况,并为加强核与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核与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管理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7.03.117

Key words: nuclear and radiatio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apacity building; project management

核与辐射环境的检测能力间接反映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的软实力,因此,我国的核与辐射环境监测系统也在十二五期间就已经趋于成熟,监测范围涵盖全国的辐射环境质量。核与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管理作为我国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中的一部分,保证其质量能够使我国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取得更好的质量。因此,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一步完善核与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管理,通过完善机制、加强人才建设等方式,促进我国核与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管理质量的提高。本文就是关于核与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管理的分析。

1 核与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现状

我国核事业的发展历经一个快速上升的阶段,再加上面临着反核恐怖的严峻形式,使得越来越多人都开始意识到核与辐射环境管理的重要性。核与辐射环境的监管力度的体系直接关系这我国发展的壮大趋势,也是世界立足的新要求,因此,为了更好的适应新形势,我国先后实施了“一网络两中心”、“边境地区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国家辐射环境监测国控网建设项目”等多个项目,同时还对我国众多省级辐射环境监测实验室进行了改建和扩建工作,全面提高了我国整体的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又组织了“中央財政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核与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对相关单位与众多项目进行综合协调,在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将预设的各项要求与指标在预算范围内如期完成,实现了我国在核与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方面的最大化投资效益。

2 完善核与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管理的对策

2.1 建立一个合格完整的供应商管理数据库

对于核与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来说,不只是总承包商具有的系统集成能力会对项目建设成败产生影响,而且设备供应商所提供产品的性能以及售后服务也会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成败。因此,要分类筛选项目中涉及到的所有设备以及服务,将工作重点集中在可以提供关键服务与设备的供应商上,对供应商的各方面进行严格审核,然后再将其列入到关键供应商名录中,并与供应商之间保持密切的沟通与互动,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2]。同时,对供应商的管理工作可以与新时期的科技发展相结合,做的真正的与时俱进,因此可以将供应商的管理导入计算机,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库,数据的导入还必须要有时效性,即数据的真是和有效性最好通过计算机的相应功能进行审核,审核无误就可以将客户的基本信息收入数据链,数据链不仅从根本上降低供应商团队的管理难度,对一些潜在供应商的各方面详细信息,也能进行动态管理,同时供应商管理数据库的存在,也提升了每一次交易的自我审视,对于监测建设的管理实施可持续发展。

2.2 建立一个完善的设计变更管理机制

在项目建设的前期阶段,要进行相应的项目调研以及设计、进度、合同等管理,并对用户需求进行细化分析,通过这些措施使设计变更向零趋近。同时,对于设计变更问题也要引起重视,要建立一个完善健全的设计变更管理机制,让问题可以在萌芽阶段就被发现并予以解决,将损失的程度降到最小[3]。

2.3 将项目信息管理中心的各项职能充分发挥出来

项目信息管理中心的职能是将信息整合、核实,然后实现数据与数据之间的交接,这种管理中心的存在会让整个项目的变化及时的反映出来,也能折射出动态趋势,但是我国的项目管理机构在这一方面有待加强,管理中心的各项职能形同虚设、定位不准,因此将信息管理中心的相应职能充分发挥出来是一条必经之路,而且还可以将有效的项目信息及时传递给与项目相关的各方。

2.4 加强项目管理团队的建设

项目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对项目执行质量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因此要积极开展各类专业培训与项目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挑选合格优秀的人才,培养一支具备核与辐射环境监测专业技术能力并且又懂相关国际惯例和项目管理知识的人才队伍[4]。

3 结语

综上可知,在全国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中,核与辐射环境监测的能力建设是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核与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的规范化与高效化管理可以为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创造一个更加有利的环境。因此,加强与完善核与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管理是十分必要的,能够推动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取得更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陆巍巍,岳会国,李宏宇等.我国现行辐射环境监测标准体系的缺项分析[J]. 核安全.2013,(04):24-28.

[2]认真贯彻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努力提高全省环境保护工作监督管理水平——甘肃省环境保护厅厅长王建中在2012年全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环境研究与监测,2012,(01):1-9.

[3]张建岗,姚仁太,任晓娜等.福岛核事故对中国的影响及应急经验[J].辐射防护,2012,(06):362-372.

[4]李干杰. 承前启后 锐意进取 努力实现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在2015年度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年终工作总结会议上的讲话[J]. 核安全,2016,(01):1-10.

收稿日期:2017-05-09

作者简介:周琪(1964-),男,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辐射监测的质量保证与管理体制及机制。

作者:周琪

环境监测项目管理论文 篇3:

环境监测市场化有理有据有需求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2012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和督察体制机制。我们想知道,现行环境监测体制存在哪些问题?要改变目前环境监测无法满足环境管理需求的局面,环境监测市场化是否可行?我们又该如何推进监测市场化进程?

现行环境监测体制的问题

记者:在目前的环境形势下,我国的环境监测体制能否满足环境管理需要?存在哪些问题?

马中:环境监测作为环境管理执法的科学依据,是环境保护的科学手段,也是衡量环境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自1980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建立以来,30年来,中国环境监测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国家—省、直辖市—地级市—县”4级环境监测体系,环境监测机构已有约2500个,全国环境监测人员为约5.3万人,已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国的国家环境监测网。环境监测已成为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的重要支撑。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国民对于良好环境状况诉求的日益增长,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势必向着立体化、纵身化、一体化方向发展,这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要求无疑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但就目前的环境监测工作而言,尚无法充分满足环境管理的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环境要素的多样化、污染物的复杂化以及人们对与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势必要求环境监测对象更加多样、监测程度更为深入、监测技术更趋高新,但从科学发展的角度而言,从新的环境污染现象出现到有效环境监测方法的确立,是有一个时间进程的,因此,做到环境监测完全跟上环境变化是非常困难的。

技术装备不足,导致环境监测难以适应环境管理的需求。这一点在县一级的监测部门表现得尤为突出。我国基层县区地大面广,污染源众多,污染治理水平普遍偏低,基层环境监测任务繁重,但《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表明,达到建设标准的区县级环境监测机构不足17%,不少地方环境监测仍存在着眼观废水、耳听噪声、鼻闻废气的原始环境监测方式,必要技术设备的缺乏已成为制约环境监测充分发挥作用的主要瓶颈之一,并且直接影响地方环境监管的效果。

人员能力薄弱,制约环境监测更加有效的发挥作用。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人员编制少。日本环境省内设水大气环境局负责水、大气、土壤、自动车(流动源)的环境监测管理工作,人员编制约140人(属公务员),同时各地方也有比较充足的环境监测专业人员。而我国环境监测人员数量相对少得多,全国区县级环境监测机构平均仅为16人,低于《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中三级标准,人员不足直接影响环境监测各项任务的有效开展。二是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监测站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学历相对较低、专业技术人员比重不高、专业人才流失等现象在一些地区还比较普遍,缺乏足够的专业人员保障,环境监测工作也就难以有效开展。

监测经费短缺,阻碍环境监测工作顺利进行。我国基层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尽管环境保护已经列入当地财政预算科目,但难以足额及时地予以拨付,导致不少地区连环境监测日常工作经费都难以保障,出现了“必需设备没钱买,有了设备用不起”的尴尬局面,严重影响环境监测工作顺利进行。

技术装备、人员能力与资金保障这三方面因素相互影响,加上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本身的日益复杂化、精细化、系统化,使得当前环境监测工作难以完全满足环境管理工作的需求。要改变这一局面,除了进一步加大对环境监测技术、人员、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完善相关制度外,探索环境监测市场化或许会提供一条可行之路。

环境监测市场化的可行性

记者:环境监测市场化是否可行?为什么?

马中:诚如上面所言,环境监测当前主要依靠政府提供的体系已无法完全胜任我国环保工作的发展。转变职能,以市场为纽带形成政府与社会相互补的环境监测体系将成为探索环保新道路的重要一环。而环境监测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服务,实现其市场化,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有理、有据、有需求的。

从理论上讲,在传统公共管理理论指导下,长期以来,政府不仅是政策的制定者,而且还要负责政策的执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公众需求的日益增加,政府所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单纯依靠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其结果是政府机构日益庞大臃肿,行政成本日益上升,而办事效率较低,严重制约了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和公众福祉的快速提升,同时也使得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下降。这一点在西方国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得到广泛印证。在此背景下,新公共管理理论应运而生,并被各国广泛接受应用。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政策的制定者,是通过分析社会问题的本质来寻求解决方案,并通过政策评估等来制定出合理完善的政策制度,从而将传统的管理与政策执行一分为二,明确了政府的主要职责。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无疑是公共服务的重要提供者,但绝不是唯一提供者,应当在公共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招投标、合同承包、特许经营等市场运作方式,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和供给方式的多样化,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互相补充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从而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对于政策执行的监督与考核的职责,认为这是确保公共服务市场化顺利进行的基础条件之一。简而言之,政府角色应由“划桨”转为“掌舵”。当前,新公共管理理论应该被社会广泛接受,并成为政府管理转型的基本依据。

再回到现实中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于良好环境的诉求日益强烈,加上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得环境监测无论在监测内容上,还是监测项目以及频度上,或是监测技术上都有了更广、更多、更深的要求,单纯依靠政府的环境监测系统已无法满足国家、社会和公众的要求,这就产生了对于环境监测市场的需求。我们知道,只有需求没有供给,同样也是无法实现环境监测市场化的。

那么,我国除了政府之外,有没有具备提供环境监测的其他主体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仅就我国高校而言,目前全国设置环境类专业的高等院校超过300所,已遍布我国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这些院校绝大多数具备良好的环境监测的实验条件以及科研实力和人才储备,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科研项目,使得众多实验室大部分时间处于空置状态,造成了极大了科研浪费。因此,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条件,在环境监测中引入高校资源,可以减轻政府环境监测的繁重任务,同时也可充分发挥高校特长,可谓双赢。当然,除了高校以外,众多企业、研究机构、环保社会组织等都具备了相当的环境监测能力,只要采取的方式方法合理到位,这些都可以成为政府环境监测体系的有效补充,从而有效促进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

国际上可借鉴的经验

记者:发达国家建立了怎样的环境监测体制?是否以市场化为导向?有何值得借鉴之处?

马中:西方发达国家在公共服务市场化方面可谓是面广、内容多,根据贾西津,苏明二位学者的统计,公共服务市场化的范围涵盖了基础教育、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养老服务、残障服务、文化与传统保护、促进就业、规划等领域。而其中日本、美国在推进环境监测市场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值得借鉴。

日本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主导思想就是: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职责和功能,相关环境事务能委托给市场运作的,尽可能交由市场主体(如社会专业性机构、劳务型公司、社团式活动等)承担;在必须依靠政府能力完成的事物,则由国家为主体承担。具体到环境监测,日本采用的做法是将关系重大、涉及大多数公众的监测工作(如流域监测等)由政府监测部门承担;而对于企业环境监测,则采取的是政府监管下的市场监测模式。具体而言,日本的监测体系是由政府和相关市场主体构成的。其中政府主要承担项目管理、资质审核、技术监督等职责,而企业等则对污染源进行常规监测,二者之间通过招标、委托管理等形式构成联系。日本这样一套“政府规划监管、市场运行监测”的模式,大大节约了行政成本,提高了环境监测的效率。

美国则在环境监测商业实验室运作方面,为环境监测市场化提供了很多可供借鉴的经验。美国政府对于商业实验室的建立和运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标准,将实验室依照监测能力、监测内容、监测范围划分不同等级(美国商业实验室可以提供的报告级别有第二级、第三级和第四级,其中第四级的要求最高,可以为美国环保局提供监测报告),详细规定了不同等级实验室应当具备的条件。一旦实验室达到某一级别,就可以通过投标等形式获得政府委托的监测项目进行运营,同时其在运营过程中受到政府的严格监管,一旦出现疏漏,就面临处罚、降低等级甚至取消监测资质的危险。

通过分析日本、美国的环境监测市场化机制可以发现,明晰政府和市场职能、完善监管机制、市场主体多样化是这些国家在推进环境监测市场化进程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为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提供了参考。

如何推进我国环境监测市场化

记者:在目前的国情下,如何推进环境监测市场化进程?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马中: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着力推进政市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分开,建设科学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就环境监测工作而言,同样也面临着如何发挥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环境监测工作效率的问题。在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进程中,要保证环境监测市场化道路走得平稳有效,需要在职责界定、制度建立、强化监管等方面做足文章。

首先,为使得有限的政府环境监测资源能够更加集中、有效地应用于基础性、公益性的监测项目,同时调动市场相关主体的积极性,应明确政府和市场主体在环境监测中的职责,厘清环境监测内容的特性。政府在环境监测中应当承担起政策(包括规划、标准等)制定、监管、信息收集发布以及基础性的环境监测工作;而科研院所、社会组织及企业等市场主体则应当通过投标、接受委托等形式承担政府外包的环境监测项目,进行监测并确保监测方法、过程和结果的完整准确性。这其中需要明确哪些环境监测项目应由政府承担,哪些应由市场主导。可以将环境监测项目划分为公益性监测和服务性监测。对于像流域水环境监测、海洋环境监测、核监测等涉及面广、基础性的监测项目应由政府主导;而对于企业污染源监测等监测项目,则可以交由市场完成。

其次,为保障环境监测市场化进程有序、高效,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加以保障。应针对环境监测的特点以及市场化的特征,对环境监测的标准、方法,监测机构的资质、能力,监测质量控制及数据采集、处理、发布等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从而为环境监测市场化提供依据。同时效仿国外做法,建立环境监测机构资质认证分级制度,建立监测信用档案与淘汰机制,从制度层面规范市场的环境监测行为。

记者:市场化虽有助于提高效率,但也存在失灵的问题。如何确保市场充分发挥作用?政府需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马中:市场化确实面临着失灵和寻租的困境,为保障市场充分发挥作用,应加强对环境监测市场行为的监管。也就是说,通过监管,促进政府做好“放”和“收”两方面工作。具体来说,就是政府采取定时、不定时等多种形式的监督检查举措,对市场主体环境监测工作进行考核,并引入绩效考核机制和公众监督,确保环境监测承担者行为合法合规,对于在环境监测过程中违法相关规定、出现差错事故的,依照情节严重程度采取吊销监测资质、清退出环境监测市场等措施,维护环境监测市场有序、规范。

环境监测其本质是一种公共服务,虽然通过市场化可以提高其效率,但绝不意味着政府完全放手,相反,政府要在环境监测市场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市场化切忌抱有一蹴而就的思想。我国的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在推进市场化的进程中更需谨慎,可以通过“试点先行、分步推进”的模式推动我国环境监测市场化进程。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石油企业经济管理论文下一篇:城市设计技术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