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新教法管理论文

2022-04-28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新教材新教法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一堆石头没有“组织”只能是一堆乱石,经过一定的“组织”就可以成为著名的建筑,金字塔就是这样的建筑。“怎样组织”是一门管理科学,不同的管理就会产生不同的组织形态与性质。新时期的教育实践催生新的管理理念。知识管理是能真正产生新思维、新策略的创新型组织的管理;活力管理是能给组织带来蓬勃活力及无穷创造力的管理;特色管理是通过特色创建的过程形成组织文化的管理。

新教材新教法管理论文 篇1: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编者按:

创新是个永恒的话题。随着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新问题。这样,学校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等的创新需求也日益凸现出来。本期“视点”,我们从众多的来稿中选出一些与之相关的佳作刊登,以飨读者。

一、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矛盾重重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包括高考改革)的实施过程不可避免地会给学校教学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校现行教学管理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一)新课改对教师的角色要求与教师转型困难间的矛盾

新课程重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重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和运用。在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的角色要求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对教师的类型要求由“权威型、稳定型、单一型”转向“反思型、创新型、综合型” 。同时,由于教材体系的变化和教学目标、内容、结构、要求、知识呈现方式等的变化,许多教师感到难以把握,以往在教育中习以为常、驾轻就熟的东西与新课程的要求发生了明显的冲突。面对教育理念与教材体系的变化,几乎所有教师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困惑。

(二)新课程的选择性与现实教学管理间的矛盾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通过有效地减少学生必修的课程内容,从而相应地增加选修的课程容量。依据课程方案,学生有权在一定的时间选择自己想学的模块。这给学校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首先,从学校课程方案和课程管理的角度,面临的实际问题是学校究竟能开出多少选修课程。如果学校开不出足够的选修课程,那么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也就无从谈起。

其次,就一个学生而言,理论上如果他有一个模块修习没有合格,还可以重修。事实上,由于学校教学资源有限,恐很难做到。

再次,我国教育区域差异大,教育发展不均衡,许多地方的学校班额过大,师资及设施也跟不上要求,有的根本无力顾及新课程方案,能把高考所要考的科目和模块开出来已经很不容易了,很难顾及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

最后,“走班选课制”,理论上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由于出现了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新型教学组织和学生管理形式,这增加了学校对班级的行政管理和对学科教学的质量管理的难度。

(三)新课程目标与社会认同心理、教材体系、教师的专业水平间的矛盾

首先,由于高考的特殊性,它关系着学生和家长的切身利益。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仍改变不了其选拔性的主要特征,社会对教育的认同心理还是高考升学率的高低。

其次,新课程标准缺乏广泛深入的实验研究与实践检验。新课程结构变化大,目前的教材体系编写显得不够完善,由于其对教学资源的要求高,但各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差异却很大,教育发展不平衡。因而对教育欠发达地区而言,其目标要求显得过高。

再次,新课程目标与教师目前的实际专业水平有差距。部分教师现有的专业水平还达不到其教学的要求,这会严重制约学校在课程改革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抑制着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四)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受制约间的矛盾

一方面,学校受物力、财力诸硬件因素的制约,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的开发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处于“应为”却“难为”的境地。另一方面,当前与课程标准相统一的辅助性教材较少,一些学校受师资、学校管理水平等要素的制约,难以满足学校课程开发和管理的需要。同时,学校对建设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缺乏具体有效可操作性的指导。许多学校现有的社会实践基地类型、规模、作用和运用机制也需进一步丰富、扩大、加强和调整,才能满足课程开发的需要。

(五)综合素质评定受到公正性和严谨性的考验

新课程要求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注重用多样化的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以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以模块为单位进行学分认定,实行学分制管理,综合素质评定将作为高等学校录取新生的“参考依据”,即“软挂钩”。理论上,这是完善评价体系、避免把考试分数作为录取的唯一尺度的重要改革举措。但实际上,如果将其作为录取时的真正“重要参考”依据,那么学校以何种方式评价,如何记录,如何确保模块学分认定的科学、公正与规范,如何避免弄虚作假等现象的发生,将会是很现实的问题;如果是作为高考改革作秀式的“参考”,难免会出现 “走过场”现象,这与改革的理想愿望相去甚远。

(六)学生面临痛苦的选择,学校与社会承担更多的负担

浙江省新课程高考方案规定:2009年高考,对所有考生实施分类测试考评,即不同院校可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的考试科目,不同层次的考生可选择不同类别的考试、选择不同的考试科目,并且改变以往的一次考试为有条件的科目实施多次考试(如:英语听力和技术每年有两次考试,其成绩两年有效)。同时,录取时,也是分类分批次地依次录取。

从理论上来说,这更加体现了考试的公平性与合理性,减轻了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一考定终身的现象,减轻了学生的考试压力,也扩大了考生、高校自主选择的权利。但实际上,这使相当多的家长和学生产生选择上的痛苦,对学业水平处于各类别边际部分的学生往往选择兼报。同时,更多的学生家长由于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业层次,往往会选择高一类或者出现脚踏两只船的兼报现象。对这些学生而言,不但没有减轻学习压力与负担,反而增加了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对此,学校要做大量的宣传工作和思想工作,而且往往效果不佳。再者,由于每年要组织多次高考科目考试,给社会事业管理带来很大的压力,大大增加了政府的社会管理成本,相应也增加了学校的组考压力。

二、对学校教学管理的几点建议

课程改革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必然要和旧有的一切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发生激烈的碰撞和摩擦,如何采取恰当的策略,使新课程的实施走向成功,本人认为学校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转变学校管理方式,切实有效地创新校本培训

要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必须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学校管理要由行政领导向课程领导转变,由管理和制约教师向服务和促进教师的发展转变,这实际上是本轮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所在。学校要在尊重教师的专业自由和培养学生的精神自由两个基本点上,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以培育人的自由精神为基本导向的课程领导模式,根本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化。

要强化和创新有效的校本培训。通过校本培训,有效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使教师不断深化对课程标准、教学指导意见的理解,提高对新知识学习和新学术成果应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同时,要让教师不断熟悉初中教材,要对学情有基本的把握,以便更好地认识和把握高中新课程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学校可采用“分式—合作”“主导—参与”“参与—互动”等不同模式,加强同学科教师间经常性的“同课异构”研训活动,更好地把握高中新课程知识体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要唤起教师参与课改的主体意识

要营造良好的学校课改氛围,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以严格的考评制度加以保障;要改革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以形成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关注教师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专业发展需求,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控能力,引导教师正确认识教师的职业特征,正确认识和消除职业倦怠现象,通过适当调适来克服面临的困难,从而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参与新课改,主动适应新课程的教育要求。

(三)要强化课程意识,推进校本课程建设

要强化教师课程意识。现代课程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大要素整合起来的生态环境。一般说来,教材资源是潜在的,需要经过教师着意开发,才能有所利用,而环境资源则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有意识地加以创设的。因此,教材与环境的资源能否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使潜在的变成现实的,隐性的变成显性的,薄弱的变成强化的,这些关键在于教师的课程意识。

要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校本课程的建设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特色及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举措。学校要将教师定位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竞争机制,也可以邀请校外专家广泛参与,注重突出学校特色,建立符合校情的校本课程体系,从而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

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要进行教材资源的开发与研究,注重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重视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重视学生经验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研究以及学案的编制等。

(四)要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的过程。新课程教学的灵魂是创新,它需要教师借鉴、融合各派教学理论,需要教师的智慧和教育机智。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无常规,也不应有常规,循规蹈矩的教学是与新课程精神相背离的。

在创新的基础上,更要不断规范教学常规管理。要以新课程的理念制定教学常规,让教师将新课程理念转化成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这样才能使广大教师真正健康地走进新课程。学校要找准教学常规管理的“切入点”, 不断提升学校教学管理的眼力;找准“兴奋点”,不断保持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耐力;找准“落脚点”,不断锤炼学校常规管理的功力。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要重视集体备课。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而集体备课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集体备课可集思广益,准确理解教学内容,精确把握教学要求,抓住教学的重点,有效解决存在的难点与问题,提高教师把握教材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可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五)要科学分类分班,减少因分类走班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

2009年是实施课程改革后新高考的第一年,由于缺乏相应的教学管理经验,选课走班教学会受到时间、场地设施、师资、学生学习精力等方面的多重制约,因而许多学校无法安排学生并行选择更多的模块。为此,各校必须从实际条件出发统筹安排,尽量减少因分类走班给教学管理带来的不利影响。建议2009届高三毕业班尽量将必修、选修IA内容的学习和复习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考虑。由于IB选修课的安排会冲击现有教学秩序,建议在对选修模块的提供和课时的安排上,要力求避免对“3+综合”课程学习的影响。对以后的毕业生,建议在文理分班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业现状和其对高考选择意向,科学分类分班,减少选课走班的人数和门类,尽量降低其对学校教学管理的不利影响。

(六)要家校合作开展对学生的人生规划指导

课改的主要实施者虽然是学校和教师,但同时也牵涉到千家万户的利益,让家长了解新课程,取得家长对课改的支持,也是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此,学校应采取多种方法与途径与家长沟通,如采用召开家长会、家访、致家长公开信、讲座、问卷调查等形式,主动向家长宣传新课程知识,让家长了解新课程的有关情况,也让其充分了解孩子的学习现状、发展潜质和特长,使其尊重并根据孩子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发现孩子的优点,引导孩子正确学习,适时对孩子进行人生规划指导。学校也要以近年高考各类统计数据为基础,切实引导家长理性评估孩子,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特长,结合家庭条件和社会发展的趋势,让学生合理选择报考门类,更好地实施分层分类教学,努力使每一个孩子享受到没有分歧的良性教育。

(七)要积极创造条件探索高中小班化教育

上海是本轮课程改革的发源地和试验地,现在上海的学校在变大,而学校里的课堂却在变小, “小班化教育”在上海已经很普遍。

小班化教育的核心在于实现以人为本,其在教学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教育设计和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使课堂教育变得更加精致。小班化教育需要教师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尊重学生主体选择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分层分类教学;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作业批改、教学评价等各环节上要做到因材施教。小班化教育所带来的对个体受教育的充分关注程度,体现了教育上的人文关怀,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教育,也势必会引起教师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根本改变,也更加符合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将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和问题。新课程对学校、校长、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有时难以预测,十分复杂,也不可能找到唯一的应变办法。发现问题本身也是改革的任务,但解决问题更是我们的责任。

作者:张长江

新教材新教法管理论文 篇2:

以新理念引领学校管理变革

一堆石头没有“组织”只能是一堆乱石,经过一定的“组织”就可以成为著名的建筑,金字塔就是这样的建筑。“怎样组织”是一门管理科学,不同的管理就会产生不同的组织形态与性质。新时期的教育实践催生新的管理理念。知识管理是能真正产生新思维、新策略的创新型组织的管理;活力管理是能给组织带来蓬勃活力及无穷创造力的管理;特色管理是通过特色创建的过程形成组织文化的管理。新时期学校建设需要以这些新的管理理念来促进学校变革,引领教育发展。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信息时代提出的新观念,它是针对知识的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等因素而实行的管理。信息时代,信息随时更新,知识管理不可能只是对原有知识或信息作简单的记忆及整理,它需要对繁杂的知识作出选择。知识管理还要求知识创新,它预示着对未来知识进行管理,它会产生与创造新知识,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产生新思维、新策略。知识管理对学校管理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使学校从本质上来理解新课程。

新课程是时代的产物,也是知识经济的产物。知识经济的到来,使知识不断扩展、裂变、更新,以记忆及反复训练为主的知识学习方式,已很难适应新情况。学生从书本、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在其知识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而从同伴、网络、社会上学到的东西将更多。面对不断变革及转型期的学生及不断丰富的课程内容,再用原有的包括课程管理在内的学校管理制度已难以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了。所以,实施新的格局下的新课程,需要借助“知识管理”理念来推动学校和教师的管理变革。知识管理,将更关注知识经济所带来的知识的传播与学习的变革,将更关注信息时代学生知识结构、学习特点、学习方式、学习爱好等方面的变化。

同时,新课程实施后面临几大问题:教师不熟悉新教材的知识体系;教师备课时间较紧,工作压力大,教师需花更多时间进行知识的更新与处理;与新课程配套的课程资源没跟上———教材是新的,但教辅还是旧的,课后的习题是旧的;新课程强调的新的教学方式与传统学习方法、评价方式、学校管理等产生冲突,活动课开设后教学任务完成不了,等等。这些问题困扰着学校和教师。

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师及学校在知识管理中的问题也是明显的,例如,教师对于教科书与课程资源的认识问题;教师课程开发问题;学校对教师的评价问题等。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依托知识管理的理念,促成教师对旧知识进行筛选与加工,不断地学习新知识;需要提高教师的知识创新能力,特别是提高教师们的课程意识,形成新的教学观与学生观。所以,知识管理促使学校从本质上来理解新课程的理念,而不是以往所认为的“新课程仅仅是开设了几门活动课”,或“对学生多了一些表扬”等。

2.要求学校从管理的视角来认识教育技术。

“知识管理”的诞生源于知识经济的到来,本义是对日益膨胀的知识运用一定的技术(主要是IT技术)进行管理,使之“简单”与“适应”。所以,知识管理是需要技术支持的。知识管理对技术的要求可以这样概括:便于管理,便于学习,便于共享。

技术服务于学习,应是知识管理的一个目标。知识管理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特别是能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与建设课程资源库,方便教师的学习与教学。学校应依靠广大教师的力量与优势,建立一个能让教师共享的教学资源库,加强对知识的管理,提高教师的知识收集与管理的能力。

这一点也是教师们所希望的。一位新教师在谈到教研组建设时说:“新课程的实施,使得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没有时间去听课,天天都忙着备课,而一个人的力量有限,难免质量不高。要是教研组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就好了!”有一个教研组采用电子教案共同备课的方式,先由组内老师搜集资料,然后,由大家讨论共同决定教学内容,制订初步的教学方案,再由各教师根据各班级情况及教师个人特点进行调整,最后进行教学。

管理的核心要义就是通过对有限资源的调配,使其作用发挥到最大,并非技术越先进越好,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知识管理要求教育技术(包括教学方法)达到最优,最优的标准是最利于学生学习,而不是技术本身的新与旧。

3.学校要建立以“知识共享”为特征的教师学习方式与组织。

知识管理对于技术的真正意义是要建立知识能够共享的平台,使之更方便教师学习。知识管理也要求学校建立以学习为中心,以“知识共享”为特征的学校学习文化。

知识的获得、重组、变革、更新需要学习,新体系的构建,新思维、新策略的产生都需要学习。只有学习才能适应未来世界。

“知识共享”是信息时代的一个特征,不能共享的知识是死知识,不能共享知识的组织是死的组织。学校建设也一样,需要这样一种共享的文化。不可想象,如果学校中每个教师的想法与经验都封闭起来,彼此不进行交流,只有讲话没有对话,那将是怎样一种状况呢?纵然每个人都有“独门秘诀”,这样的学校也是一盘散沙。

案例学习,是教师进行知识学习与共享的好方式,也是学校进行知识管理的好载体。教学案例,是能体现一定教育教学现象,能揭示一定教育教学规律的实例,它具有典型性,也是知识管理的典型事例。学校重视案例学习,可以缩短教师教学探索的时间,为教学问题的解决提供参照。案例学习的方法是多样的,如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学研讨,对一般教师或名师的课堂或课堂片断、实录进行分析等。

案例的收集与编写是较高级的知识管理。案例的收集与编写本身就是一种知识的加工与管理,学校如能加强这方面的指导与实践,将会大大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学校的科研管理应把教师的案例研究及总结作为他们重要的科研成果或形式加以重视和推广。

知识管理与共享需要一个平台,而学校教研组就是这样一个平台。教研组应通过自身的变革与努力,使之成为教师获取知识、智慧,相互交流、提高的平台。

总之,学校需要提高自己知识管理的能力,建立有利于学校和教师进行知識管理的机制,促使教师对已有知识进行有序、有效管理,并能不断更新知识,为教师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及平台,促进知识共享。

活力管理

“活力,一个全新的管理挑战。”这是新时期管理学的一个核心理念,同样也适用于学校管理。

一个组织,是否有前途与希望,就看它是否有活力。组织是有生命的,组织的生命来自于自身的活力。活力管理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能有效激发组织活力的管理,组织管理把有效激发组织内每位员工的积极性及创造性,视为成功管理中的一个“法宝”。活力管理对学校管理意义同样重大。

1.学校管理者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团队。

活力管理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发掘自己团队的优势上。让团队充满活力,也需要吸收优秀的人才加盟自己的团队。但这些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要基于原有的基础,发掘团队自身的优势,让每个员工都能觉得自己在这个团队中很重要,并能意识到这样的团队是最适合自己发展的。相信自己的团队,要从相信自己的员工开始。

相信自己的团队,要求在学校慎用“末位淘汰制”。一些学校的“末位淘汰”是把企业或市场经济的竞争法则照搬到学校的管理中,而没有考虑到学校作为学习型组织有着不同的特性,需要不同的管理理念。一个组织的发展,其竞争是必需的,但其外部竞争的意义要大于内部竞争的意义,即组织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内部过度的竞争会带来一系列负面的影响,会抑制教师的合作与对话,会危及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最终也会削弱组织的竞争力。对竞争者来讲,其竞争的目的是为了生存,一个人的成功是以另一人的失败为代价。其最终结果是人与人之间关系趋于紧张,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组织就有可能成为一盘散沙。

相信自己的团队,要让团队内的教师具有一种共同承担的责任意识。如果组织内的人员能建立一种同舟共济的关系,那将是一个强大的团体。1970年,美国经济衰退,社会失业率高涨,而惠普公司没有裁员一个人,而是实行“全体人员一律减薪20%,工时相应减少2%”的策略,从而保持了全员就业,顺利度过衰退期。惠普的用人之道就是:信任员工,尊重个人,持久雇佣。

2.活力管理要求营造一种积极的组织文化。

与“活力管理”相悖的还有“平庸文化”。文化是组织的DNA,它浸润在每个教职员工的言行中,融化在不同的物质或精神的形态中。一个组织表层的竞争是质量的竞争,而其深层的竞争是人才和文化的竞争。

不同组织对应着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也决定了组织的不同命运。“平庸文化”带来的是平庸的组织。在“平庸文化”主导下,教师们不关心学校的发展,不关心自己的成长,更不关心别人的成长,教研活动中不肯当面表露自己的意见,而背后却喜欢指指点点。“平庸文化”很难给教师带来工作热情与职业自豪感,教师们往往靠牌艺、麻将、游戏打发自己的业余时间。对于学校而言,一个人平庸不可怕,可怕的是整个组织的平庸。

“活力管理”则不同,它给教师们带来的是一种进步的、积极的文化,教师们可以敞开心扉,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们常常在书籍与思考中度过自己的业余时间。“活力管理”倡导的是“和而不同”的教研文化,不同观点、不同思想、不同教法的交流甚至冲突被视为一种尤为可贵的资源。

特色管理

个体讲个性,组织讲特色。

学校发展应该有个着力点或抓手,学校的特色建设无疑是一个极好的着力点和抓手。特色管理即学校依托特色建设来管理学校,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与活力,激发教师的学习与工作热情,促进教师发展。特色是学校的管理目标,也是发展目标。特色管理与一般管理的不同,在于通过特色创建带动全体教师的发展,特色创建的过程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

⒈以正确的价值观来引领学校发展。

名噪一时的学校有的是,但名垂青史的学校却不多。名噪一时的学校大多以追求名利为自己的办学目标,而名垂青史的学校则把培养健全的人格与着眼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作为己任。真正的特色也应是符合社会发展及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的,是能反映人类正确的价值观的。

价值观决定着学校的特色。比如,有两所学校同样是讲到教师备课的问题。一学校为了强化教学质量,要求同一年级的老师进行集体备课,不但统一教学内容与进度,而且统一讲稿,教师的备课笔记需要经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签字后才能进课堂;另一学校则主张个性化备课,它也统一进度及内容,但不统一备课,它强调的是资源共享,要求把所有教师的备课笔记及备课资源在网上公开,让教师们依据个人特点与班级特点设计自己的讲稿。前一所学校更关注所谓“教学质量”,其实主要是学生的成绩;后者更看重教师的发展,以教师发展带动学生发展。前一个确立的是短期的、立竿见影的发展目标;而后一个确立的是长期的、追寻教育及教师发展本身规律的发展目标。因其目标不同,显示了两所学校不同的发展方向。

⒉要有“人有我精”的管理品质。

学校的特色建设是个十分艰难的过程,需要管理者具有坚持不懈、追求卓越的精神。一所学校要正常运转,只需要完成日常的教育教学事务就可以了;但要有所成就,那它就一定要有特色或亮点,应该有些区别于他人的东西。一个卓有成效的组织必定会有一些非同寻常的东西,做到“人有我精”。

不同学校的职能部门与制度框架大致相同,但特色学校与一般学校的差异,就在于这些人人都有的职能部门与制度的有效定位及高效管理。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无疑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让学校创造了“奇迹”。“复习资料的优选重组”,哪个学校在会上没有强调过?但学生作业还是越做越多。而栟茶高级中学严格要求教师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百里挑一”,保证发下去的都是针对性强的好题。教师要对学生作业和试卷实行“精选、精编、精讲、精练和有发必收、有练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的“四精四必”规范。栟茶高级中学这种“把事情做精”的制度,成为了学校管理中的一个典范。

⒊要选好带动学校发展的“突破口”。

特色,是学校的一面旗帜,特色管理重在价值的引领。

学校特色管理可从几个层面思考和探索:教师发展,如上海市北郊学校,把“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重视教师对自身精神性方面的关注与追求;课程建设,如江苏省锡山高中的校本课程;学生发展,如美国的斯凯威尔初中,提出了“脱颖而出”方案,要求年级内每一位学生发展一个智能长项,勉励学生“在你身处的社团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让世界变得不同’”;课堂教学,如李吉林的“情境教学”等。学校发展中,选择一个既能体现优势,又能引領学校发展、化解学校问题的工作点,这是学校特色建设和特色管理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无锡市羊尖高级中学)

作者:陈平

新教材新教法管理论文 篇3:

基于《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的职业教育教材改革探析

[摘要]职业教育教材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结合《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对教材管理及改革提出的新要求,通过分析思政入课堂、产业经济发展、教学改革,阐述职业教育教材管理改革的动因;从教材管理、教材内容、教材开发的层面,分析职业教育教材现状问题;从思政入教材、教材管理、教学改革、选用与评价的角度,提出职业教育教材改革路径及建议,为职业教育教材管理、开发及选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材管理办法;教材改革;思政教育

[作者简介]宋以华(1986- ),男,山东莒县人,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师、讲师,硕士。(广东  广州  510650)钱堃(1986- ),女,山東济宁人,人民交通出版社,副编审,博士。(北京  100011)陈勇平(1972- ),男,浙江龙泉人,广州松田职业学院,讲师,硕士。(广东  广州  51137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项目“基于教学质量的专业诊断与改进的研究——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课题编号:GDJG2019101)和2017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一般课题“基于职业能力分析的三维两体数字化教材开发及实践——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设备》为例”(课题编号:GDGZ17Y011)的研究成果。

职业教育教材是教学的基础载体,职业教育教材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基础。2016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提出健全国家教材制度,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统筹国家教材管理工作。2017年,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9年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二十条”)中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提出建设一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规划教材。2019年12月,教育部印发的《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这是我国第一个职业教育教材管理办法,系统健全了教材管理的各个环节,是我国职业教育教材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在我国职业教育教材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一、职业教育教材管理改革的动因

1.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职业教育教材体系的需要。“职教二十条”中,旗帜鲜明地确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职业教育教材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职业教育中,更应加快教材改革步伐,从源头上把好意识形态关,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材体系,把导向正确的优秀民族文化、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融入教材建设。

2.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我国职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职业教育人才培育现状与社会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其中,教材作为基础组成部分,短板体现得更为明显,即教材知识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不匹配。当前,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训知识体系等提出新要求。教材作为教学的基础载体,已经跟不上时代要求和产业发展,所以职业教育教材改革迫在眉睫。

3.职业教育教材体系改革发展的需要。“职教二十条”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进入新时代,《办法》的出台成为推动职业教育教材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办法》进一步落实了各方职责、管理内容,指明了教材管理与改革的方向。随着现代学徒制、1+X证书制度、“互联网+”教育、项目化教学等教学新理念的研究和应用,教材改革已经得到广大职教从业者的认可。可见,无论是在教材管理和规划层面,还是在教材使用环节,职教从业者都认识到职业教育教材改革的迫切性。

二、职业教育教材现状分析

1.教材管理层面上,尚未形成系统化管理体系。职业教育教材管理体系是实现教材管理的基础,利于落实责任主体与职责。笔者根据“国家—地方—院校”的管理框架,就存在的不足分析如下:

第一,职业教育教材体系总体管理层面上,一是未建立贯通的教材管理框架,大部分地区没有形成“国家—地方—院校”教材管理机制,管理主体责任未落实;二是缺乏专门的教材管理制度,没有建立严密的管理内容和流程,教材管理无据可依;三是对教材的过程管理未落实到位,教材规划建设、编写审核、选用用书、评价监督各环节缺乏指导和监督;四是教材管理闭合链条不完善,教材修订制度未确立,教材评价、淘汰的退出机制不够健全。

第二,职业教育教材院校管理层面上,没有建立完整的校内教材管理办法。一是对教师编写教材缺乏指导和监督,造成校本教材质量参差不齐;二是在教材选用环节,缺乏选用指导,包括选用原则、标准及形式的要求;三是在选用教材过程中缺乏统筹协调,一般以授课教师为主导,教师间缺乏沟通、各自为战,造成教材间的知识模块重叠或缺失;四是选用教材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达不到教学要求;五是教材编写和选用环节乱象滋生,如图书公司与教师合作出版包销图书,图书公司根据用书量返点回扣,甚至部分院校为追逐不当得利,滥用非正常出版教材。

2.教材内容层面上,职教特色不明显,内容陈旧。第一,职业教育教材内容职教特色不明显。有些职业院校教师选用本科教材、企业培训教材等不合理教材,该类型教材不适用体现在:一是忽视职业教育教学与教材的适应性,教材的职教特色不明显;二是出现教学“学问化”或脱离理论的“实操化”倾向,不能反映行业企业真实生产场景和工作流程;三是过于重视理论学习或技能培养,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第二,职业教育教材内容陈旧。2019年4月,孙春兰副总理在全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电视电话会议讲话中指出,“教材建设的重点是解决陈旧老化的问题”“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材”。职业教育教材内容陈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教材结构角度看,缺乏整体内容规划,缺乏职教特色的系统设计;二是从教材内容角度看,教材内容与行业企业的需求偏离程度较大,与生产实践相脱节,不能体现真实工作过程;三是从教材载体形式看,大多是传统的纸质教材,教材拓展的广度、深度不足,无信息化资源、在线课程配套,无法适应“互联网+”信息化教育的需要。

3.教材开发层面上,开发体制机制不完善。第一,职业教育教材开发缺乏整体规划。虽然近年来相关部门不断强化职业教育教材管理,但《办法》出台前依然未形成从国家到院校完整的规划,没有解决职业院校要用什么教材、缺乏什么教材、开发什么教材、倡导什么教材的问题。

第二,职业教育教材管理缺乏规范和标准。职业教育教材开发需经过规划、编写、审核、出版与发行等环节,在这个过程中缺乏明确和严格的规范和标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材质量的提升。一是教材开发规划性不强,缺少相关数据反馈,不能及时开发所需教材;二是编写审核过程不规范,编写队伍结构组成缺乏约束,缺少审核环节或审核流于形式;三是缺少开发教材的技能技巧培训和指引;四是新类型教材开发缺乏参考标准,案例式、工作手册式、活页式等新型教材没有形成相对规范的样式等。

第三,职业教育教材开发力量不足,教材质量参差不齐。职业教育教材虽然总体上种类繁多,但真正高质量教材仍然不足,原因分析如下:一是职业教育教材开发仍然以职业院校主导的形式为主,编书人员获取的参考资源不足;二是在教材编写及审核环节缺乏有效的管控,加上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差异,难以保障教材质量;三是部分教师从追求职称评审业绩的角度出发,致使教材存在图表格式、文字表述等细节不规范的情况;四是相关激励措施不到位,编写者投入大量精力编书的积极性不高。

第四,校企合作“双元”开发教材的长效机制不完善。职业教育教材编写需要校企双方的参与,教师单独编写的教材难以把工作场景、真实工作流程、行业企业标准融入教材,所编教材的职教特色不明显;企业人员开发的教材往往忽视学习规律,缺乏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结果造成教材的“企业培训手册”化情况。

当前,虽然相关政策、文件鼓励校企合作编写职业教育教材,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企业人员参与程度小,甚至没有企业人员的参与。一直以来,校企合作“双元”开发教材流于形式,没有形成企业人员参与编书的可持续机制。

三、职业教育教材改革实施路径

1.多项举措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近年来,在相关重大会议文件中多次提到职业教育改革问题,国家成立了国家教材委员会,国务院相继出台了“职教二十条”、《规划》《办法》等一系列职业教育改革文件,这一系列举措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职业教育教材体系的体现。贯彻和落实这些管理措施,逐步建立我国职业教育教材管理体系,必将开创教材建设新局面,全面规范教材管理,全面提升教材质量,推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

《关于组织开展“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化职业教育教材改革。以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为抓手引导职业教育教材改革发展方向,一是探索教材内容选择、组织与呈现的新模式;二是尝试教材与教学组织、思政入课堂融合的新形式;三是规范活页式、案例式等新型教材的編排标准;四是建立“国家级—省级—校级”教材梯队的根基。

2.以教学改革为抓手,推动教材体系建设。第一,加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体系建设。“职教二十条”、《办法》等纲领性政策,提出在专业教学标准的基础上组织编写教材。专业教学标准体系建设是我国职业教育走向现代化必不可少、最接地气的一环。专业教学标准规定了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等内容。专业教学标准是教材改革的基础,让教材框架编写有据可凭,让教材内容编写有的放矢。现有的专业教学标准体系仍不够完善,建议相关部门加快完善教学标准:一是加快完善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二是建设区域特色的省级专业教学标准;三是建立特色明显的校级专业教学标准;四是已建成的专业教学标准,需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有关部门组织定期修编、修订。

第二,加强“三教”融合改革。“三教”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三教”改革融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为一体,是一项综合改革,三者联动,相互促进。教师是教学组织的主导,是教材编写的发起者和使用者,也是教学方法的创造者和运用者;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师依托教材开展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改革是途径,能够反推教材内容和形式的革新。通过“三教”改革,把教材融入教学组织、教学设计中,是教材改革执行层面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第三,加强职业教育教材编修队伍建设。教材编修队伍建设不是简单的调研学习、邀请专家,需要建立长效可持续的机制。提高教材编修队伍的综合素质是实现教材改革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打破教材建设队伍以院校教师为主体的现状。合理的职业教育教材编修队伍包含但不限于一线教师、职业教育专家、行业企业专家、一线技术能手及出版社编辑人员。一线教师更为熟悉课程的教学规律、教学设计等基础内容;职业教育专家把控教材总体框架设计等方向性内容;行业企业专家把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工艺方法引入教材设计;一线技术能手把工作流程、案例等现场实践内容融入教材;出版社编辑人员把控教材文本组织的规范性。

职业院校教师是建设教材编写队伍的关键。绝大部分教师没有企业一线工作经验,缺乏编写教材所需的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提升教材编写能力。然而,绝大部分院校没有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人才交流机制,因此建议相关教育部门引导建立教师长期(连续3个月以上)入企实践的机制。

一直以来,行业企业人员参与教材编修的积极性不高。除了加强校企合作这一行政化手段外,可以从知识产权版权费或专家费的角度出发,以市场化手段提升行业企业人员参与的积极性。

3.职业教育“新”教材建设与改进策略。第一,加强既有职业教育教材的修订与更新。职业教育教材修订指导意见已经在《办法》中明确提出。体制上,除国家统编教材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修订外,其他教材建议由教材管理部门指导出版社、编写单位、用书单位及行业企业合作修订;理念上,以适应现代学徒制、“双元”育人等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修订教材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以适应新学习模式的需要;内容上,本着科学先进、针对性强的原则,吸收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模式入教材,对接职业标准、职业技能需求。此外,既有教材修订工作量较大,建议由出版部门牵头联合用书单位,本着市场化原则统筹分层次修订教材。

第二,鼓励校企合作“双元”编写新专业教材。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主题,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关键措施。教材是职业教育的基础,也必然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切入点。现有职业教育教材内容、形式滞后于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各级管理部门应在《办法》框架内,鼓励新教材开发,遵循市场化原则,因地制宜地满足多元化教材需求,让更多高质量教材脱颖而出。

第三,探索开发与“互联网+”融合的教材类型。“互联网+”教材不再是单一的纸质教材形式,而是一个丰富的教材载体体系。“互联网+”背景下的教材类型,以纸质教材为根基,依托互联网技术把传统教育和信息化教学融合为一体。教育信息化时代,把课程建设、教学素材、教学资源等庞大的信息化资源整合到一体化教材中,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教学融合、资源整合。“互联网+”教材的研究和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发展趋势呈现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线上资源动态更新、配套在线课程与教学资源库的特点。

第四,强化“课证融合”教材开发。1+X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1”指的是学历证书,“X”指的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是推动整体育人模式的改革,其中,教材改革方向为“课证融合”的形式,也就是教材融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内容。“课证融合”教材开发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修订既有教材;二是开发新教材。

第五,引导开发职业教育的新型教材。“职教二十条”提出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我国现有教材多为传统形式,该类型教材开发严重不足。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基本原则是校企合作共同开发,遵循职业教育学习规律导向,重塑知识结构,建设多功能学习体系。具体来说,一是鼓励开发新教材,引进国外教材,改编既有教材;二是鼓励使用适用性高的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三是教学组织过程中,引导使用以真实生产项目、典型工作任务、案例分析为载体的教材类型。

第六,吸纳适用性高的著作作为教材。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投入使用,出现了现有教材无法整合的情况,相关部门可以规划或吸收一部分著作作为教材投入教学使用,这样能够解决教材与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对接的问题。

4.职业教育教材选用及评价。《办法》明确提出,教材选用单位组建教材选用委员会,注重结合区域和学校实际为人才培养服务,禁止以岗位培训教材替代专业教材,严禁使用未过审教材和盗版教材。

第一,教材选用应立足于专业教学标准。一是基于专业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选用教材,避免出现知识体系的内容交叉或遗漏;二是引导教师选用近三年出版的国家级、省级规划教材,鼓励选用校企合作开发的校本教材;三是选用教材注重教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遵循职业教育特点和学习规律。

第二,教材评价方面。职业院校负责调查分析教材使用情况,报送给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把职业院校教材工作纳入相关考核指标体系。教材评价是筛选教材的过程,即淘汰低质量的教材,让高质量教材脱颖而出,建议职业院校对高质量教材编写者和使用者进行奖励。

总之,职业教育教材改革,应立足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教学标准和行业企业实践的基础上,注重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要求,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国家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培养优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范竹君,徐国庆.在规制与市场之间:职业院校教材管理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20(4):27-32.

[2]伏梦瑶,李政,徐国庆.我国职业教育教材研究的进展及展望[J].教育与职业,2019(17):97-102.

[3]嵇波.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教材建设的实然问题与改进策略[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97-100.

[4]朱琦,陳清华.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建设国内研究综述[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12):26-32.

[5]吴海东.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22):80-84.

[6]周建松,陈正江.高职院校“三教”改革:背景、内涵与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9(9):86-91.

[7]许远.基于“1+X”证书的“课证融合”教材开发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9(7):32-40.

[8]李鹏,石伟平.什么样的教材是“好教材”——职业教育教材评价的理论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19(19):59-67.

作者:宋以华 钱堃 陈勇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石油企业行政管理论文下一篇:经济犯罪法律制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