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术论文范文

2022-05-11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经济学术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具有促进人文社科研究和人文社科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有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人文社科学术期刊需要采取不同的经营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根据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不同性质和受众群体数量特点,采取国家投资经营和市场化程度不同的多种方式进行经营。

第一篇:经济学术论文范文

新政治经济学的学术旨趣

摘要:新政治经济学是现时代经济和社会转型的产物,是人们对社会、政治、经济运动规律认识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尤其是经济学和政治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对社会、政治、经济运动规律研究方法创新的必然结果。综合学术界的各种主张,新政治经济学的学科范围和主要内容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比较政治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发展的政治经济学、政治的经济学、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法律经济学、规制政治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等等。可见,新政治经济学是一个相当宽泛的理论体系,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流派。它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研究领域中重新占有主流地位的一系列方法的集合、学科的集合和理论的集合,它的学科方向和地位尚处于凝练之中。新政治经济学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其理论体系的广博性,而在于其研究取向或学术旨趣,其学术旨趣为观察、分析中国经济问题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带来诸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学术旨趣;制度结构:方法论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以及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西方社会科学跨学科、交叉研究以及整体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强,新政治经济学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并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有关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在许多方面都取得突破性进展。但由于新政治经济学尚处于发展之中,新政治经济学还是一个相当宽泛的理论体系,学者们对于新政治经济学的阐释仍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人认为,新政治经济学从本质上讲属于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复归;有人认为,新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帝国主义”扩张的结果;有人认为,新政治经济学的“新”是相对于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以及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言的。本文以政治经济学的演进与新政治经济学产生为出发点,站在时代和社会科学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新政治经济学的学术旨趣——新政治经济学研究取向,以期从中获得有益的借鉴。

一、政治经济学的演进与新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政治经济学演进的历史可以说是政治学和经济学关系变动、发展的历史,也是新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前史。从政治经济学到新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7世纪初,“政治经济学”一词出现。最初,作为社会科学,政治学与经济学并没有分家,甚至经济学从属于政治学,如亚里斯多德的《政治论》论述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家务。1615年,法国重商主义者孟克列钦写了一本名为《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的书,第一次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个术语。孟克列钦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术语是为了同以往的奴隶制经济和封建家庭经济区别开来。因为“政治”一词,希腊文的原意是指“社会结构”、“国家”,用“政治经济学”一词表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已经由家庭经济转向整个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

第二阶段,18世纪中叶以后,政治学和经济学共存于作为单一学科的政治经济学中。此时,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工业社会的来临,政治经济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1767年,斯图亚特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原理之探究》一书,从此,研究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理论通常都冠以“政治经济学”的头衔。如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9年)、西斯蒙第的《政治经济学研究》(1819年)、让·巴蒂斯特·萨伊的《政治经济学概论》(1803年)、纳索·威廉·西尼尔的《政治经济学大纲》(1836年)、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年)、约翰·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年)、卡尔·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1959年),等等。

第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政治学和经济学分道扬镳。其标志就是致力于纯粹的经济学研究与政治学研究的职业组织开始出现。促成经济学独立的因素有:一是19世纪70年代,随着边际革命的发生,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表述发生改变——由古典时期对财富的生产、消费、交换和分配的研究转向研究如何合理地配置稀缺资源。二是英国经济学家斯坦利·杰文斯在《政治经济学理论》第二版序言中曾明确提出用经济学(Economics)代替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他认为,Polit-ical Economy这一个双名是麻烦的,应尽早放弃;Economics这个名称最好,它既与旧名称比较接近,又在形式上与其他各种科学的名称可以类比。三是1885年美国经济学会成立。其主旨是致力于经济问题的研究。四是1890年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一书,“经济学”取代“政治经济学”这一学科名称。促成现代政治学自立门户的因素有:一是1880年10月在美国成立了“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研究院”,进行具有学科意义的政治学研究;二是1886年美国《政治学季刊》创刊;三是1903年美国政治学会成立,随后《美国政治学评论》创刊。从此,经济学家将政治与制度结构视为既定的条件,重点研究个别厂商和消费者行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的行为。而忽略了任何的政治学考量。政治学家则致力于研究在没有市场的状态下制度如何与个体互动,以及个体如何为制度塑型。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末,在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的努力下,政治学和经济学在各自的领域里都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当然。20世纪20-30年代的福利经济学的兴起、凯恩斯革命的出现,标志着经济学领域中对国家和政府作用的关注开始回潮。

第四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以来,政治学与经济学出现整合的趋势,新政治经济学得以产生和发展。从历史过程看,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分道扬镳“尽管有利于特定科学的发展,但却令经济学家与政治科学家在许多问题的看法上出现了分歧。学科的分离帮助它们建立了相应的适当方法与最有效的研究路径,也对许多重大社会问题的研究设定了人为的束缚。”于是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一些经济学家又开始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新政治经济学逐渐浮出水面。“1949年,在JPE(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布坎南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文章,呼吁主流经济学家关注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当时还没有这口号,就是关注北欧学派的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重新关注政治经济学就是为了在那些个体、制度与市场的互动至关重要的领域中将分立的观点重新统一起来,从而深化我们对政治、经济行为的理解和分析。20世纪90年代。西方政治学者明确主张“政治学研究不能孤立于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之外”。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在思想认识上逐渐趋向一致,从而推动了新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可见,新政治经济学的繁荣只不过是最近20多年的事情。

二、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取向

当下,新政治经济学尚处于进一步完善的过程之中,其体系结构尚未形成统一定论。对于新政治经济学的范围和内容,詹姆斯·麦基尔·布坎南(James Mcgill Buchanan)、迪帕克·莱尔(DeepakLal)和明特(H·Myint)、安德鲁·盖保尔(AndrewGamble)、《新政治经济学》杂志等人或组织给出了不同的主张。综合学术界的各种主张,新政治经济学的学科范围和主要内容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比较政治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发展的政治经济学、政治的经济学、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法律经济学、规制政治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等等。可见,新政治经济学是一个相当宽泛的理论体系,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流派。它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研究领域中重新占有主流地位的一系列方法的集合、学科的集合和理论的集合,它的学科方向和地位尚处于凝练之中。然而,新政治经济学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其理论体系的广博性,而在于其研究取向或学术旨趣。

一是时代性,即新政治经济学是对时代要求的回应。新政治经济学的兴起,是现时代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必然反应。“西方新政治经济学是在国际经济日益一体化和自由化,而民族国家的政治和主权走向高度民主和独立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它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政治与经济、国家与市场、社会与个人这些矛盾激化的产物。”各国社会发展中经济与政治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要求人们在研究经济问题时考虑政治因素,分析政治问题要使用经济学的方法。“现代‘国家’与‘市场’的共存及其相互作用产生了政治经济学,没有国家和市场就不可能有政治经济学。没有国家,经济活动的结果将完全由价格机制和市场力量来决定,这是纯经济学的领域。没有市场,经济资源将由国家或类似的权力机构来分配,这是纯政治学家的研究领域。”所以,新政治经济学总是从社会现实出发,从整体上和结构上强化对社会、经济、政治背景的认识。凯波拉瑟和莱温(D.Levine)在《政治经济学理论》一书中指出,新政治经济学与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承认以下两个核心假设:一是政治和经济过程与制度是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应该作为一个复合体来研究,它们是一个内在联系的整体而不是彼此分离的研究领域;二是正确地理解政治需要对经济结构和经济过程的解释给予特别的重视。它重点在于试图解释总体的经济政策中政治和经济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样的前提下,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更贴近社会现实,更具有政策性、实践性以及可操作性。

二是公共性,即对公共事务的关注是新政治经济学各子系统之间联系的纽带。社会越是发展,公共权力、公共服务、公共政策、公共利益等公共事物越引人注目。新政治经济学把端正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视为天职。新政治经济学“关注社会集体选择中多元互动的行为者,在选择、决定公共政策时的行为动机、行为过程、行为方式;关注为有效提供各种公共物品而构建激励制度的努力;关注公共资源配置:关注社会公共福利提高中政府组织与市场组织组成及相互作用。”通过对公共权力、公共服务、公共事务的研究,促进了公共选择理论、发展的政治经济学、新制度主义经济学、规制政治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相互包容和互为促进。

三是政治性,即把目光聚焦在政府角色、政府职能以及政府缺陷的分析上。新政治经济学的出现,反映了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拓宽,经济学开始涉及越来越多的国家经济事务和政府的作用。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目的是为了理解在现实社会中政治对经济的影响,特别是政府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改革决定的形成和实施。“新政治经济学把研究的目光投向政府,关注政府政策、制度对经济的作用,形成了涉及政治问题的经济学说,是对二战以来西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中出现问题的深层原因的揭示和解答。”在用经济方法分析政治学的内容时,“新政治经济学把政府行为与制度过程看作是经济政策的化身,看成是影响经济体系的内生因素,其目的是要从对政治过程的分析中探索财政赤字、通货膨胀、资源浪费和政府管制(干预)失灵以及政府规模过大等经济困境的根源。它得出的结论是经济问题的根源不在于经济领域,而在于政治过程。因此,纠正市场失灵不是要用政府来取代市场,而是需要另一套规则来纠正市场失灵,因为市场失灵的根源是现行的法律一政治规则的失灵。”从而使政府的行为更具现实性和可预测性。

四是制度性,即借助“制度”这一概念来实现政治学和经济学的互动。经济学家已经充分认识到,政治是决定经济资源配置的核心因素之一,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新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以寻求经济运行的制度基础和政治基础。新政治经济学家,尤其是制度经济学家以强有力的证据向世人表明,制度是经济理论的第四大基石。制度至关重要,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些要素,有了制度才得以发挥作用。制度通过提供一系列规则界定人们的选择空间,约束人们的行为和人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减少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减少交易费用,保护产权,促进经济活动的开展。“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不仅具有时代的针对性,更以综合性、创新性的特点,把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纳入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包容了政治、法律、文化、历史、习俗等超经济因素,揭示制度要确保人们进行各种选择的自由,以便改变资源的配置状况,甚至改变资源的结构,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反映了人类对社会运行规律及其本质特征认识的深化,引起了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制度创新的浪潮。”

五是跨学科性,即用跨学科的视野来增强对现实问题的理解。新政治经济学打破学科界限,形成了“以问题为中心”的知识产生途径,它从各个学科不同侧面或视角展开对同一问题的研究。“在专业性政治科学的最新发展中,再没有什么事件比政治经济学的出现并迅速成长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更引人注目……,它所产生的论著已经跨越且侵入传统上被认为是政治理论、比较政治、国际关系、行政学尤其是美国政治等的研究领域。”在经济领域也是如此。例如,同样是对政府的关注,国际政治经济学关注的是国家(政府)在形成国家经济政策时的作用问题,规制政治经济学则直接研究政府规制职能对经济过程的影响:公共选择理论关注的是政府失灵问题。新制度经济学则关注国家与产权制度形成的关系,等等。“政治经济学跨学科的视野对分析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并对之作出反应具有巨大的潜力。”新政治经济学“提供了扩展和改进现有经济学与政治科学研究边界的自然方法。政治科学家强调制度,而且他们的工作可以帮助经济学家搞清楚经济制度的结构是如何影响经济绩效的。反过来,经济学家的个体选择方法也已令政治科学更为严肃地反思它关于制度的形成、演化与维护的理论。毫无疑问,这样一种跨学科的交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从企业管理到宪法设计等一系列重要的政策问题。”

六是综合性,即运用综合的分析方法实现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整合。新政治经济学试图以社会科学的各种研究方法为基础,发展出一种综合的分析方法,从而超越了现有的多学科之间的方法论分歧和僵化的思维模式。“这种研究方法有其科学性,更进一步说,这种综合的分析方法集中地反映了新政治经济学对布雷顿金融秩序崩溃以来世界政治一经济体系的变化,对各国政府管理庞大的公共部门以及发达国家维持福利资本主义越来越困难的敏锐把握。”因而新政治经济学的实践性、应用性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运用综合的分析方法,有利于说明和解释市场经济社会普遍存在的政治与经济、国家与市场、社会与个人的矛盾:有利于解决将市场、政治与制度的概念分离的问题:有利于“将政府经济政策制定、产业管制、立法结构和绩效,以及经济与政治制度的发展或变换等问题连接起来。”总之,新政治经济学“是19世纪古典政治经济学视野的宽度与20世纪社会科学分析方法进步的融合,打破主体与结构、国家与市场之间的二分法,其采用的主要理论方法是:(1)经济学中的制度一组织方法;(2)经济学和经济史中制度和经济变迁的比较理论;(3)社会学中的结构理论和战略相关理论;(4)国际关系的批判理论;(5)新公共选择 (6)文化政治和认同理论。”

三、新政治经济学的繁荣引领中国经济学发展的路径

长期以来,我们有一种传统的思维定式,即把经济学的实用性视为主旨,而经济学的历史性与社会性等都是附属的。总以为只有实用主义的经济学才是我们的现实经济生活必需的,忽视了经济学流派之间的交融与综合。这是经济学的方法论演进使然。新政治经济学的繁荣和发展在于其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引领了社会科学发展方向。新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及其学术旨趣为我们观察、分析中国问题,促进中国经济学发展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研究、分析中国问题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而不能从本本或教条出发。新政治经济学的繁荣和发展告诉我们,环境塑造人们的思维,是现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界定了经济学家所提问题的实质和特定时代经济理论的内容和方法。所以,研究中国问题、制定方针政策,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从中国特有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出发,而不能套用国外现成的理论模式。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是历史上商品经济不发达,又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政治经济学的繁荣和发展告诉我们,中国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如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体制改革不到位问题;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发展中的不合理、不道德、信念不坚定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只有在经济与政治、社会与个人、国家与公民的相互关系中才能找到答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正确处理好政治和经济、社会和个人、国家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

其次,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从政治经济学的演进和新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政治与经济、政府(国家)与市场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永恒主题。从一定意义上讲,从“政治学与经济学的一体到政治学与经济学的分道扬镳再到政治学与经济学的融合”的逻辑视野,再次验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寻找平衡的历史。这种演进的轨迹再次证明了——尽管市场有缺陷,市场仍是经济运行的基础;尽管政府有失灵,政府仍是依靠力量;只是政府作用的方式将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政府和市场不是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两者之间如何协调发展的问题。中国既然选择了市场经济,就必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要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如何行使职权、通过什么方式行使职权将成为两者关系的核心和焦点。而且,在当今社会,单纯地依靠政府已经很难解决复杂的公共事务问题,政府需要更多地和私人部门、非营利组织或公民个人合作,共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实现多主体的“共同参与、合作共治”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吸收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任何理论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科学的根基。新政治经济学是人们对社会、政治、经济运动规律认识进一步深化的结果;是在广泛吸收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也是如此。从历史上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产生与社会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对19世纪社会科学主题的回答;是对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的三种主要思潮的批判、继承和发展。从现实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完善更需要社会科学的支撑,需要与其他社会科学理论的碰撞以及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借鉴和扬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也罢,只有是开放的,才是有生命力的。

第四,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新政治经济学强调制度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变量。而制度又有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之分。正式的制度是指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则,它涵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从宪法到具体法规,再到特殊的细则,它们共同约束人们的行为。非正式的制度主要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内容。因而,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我们要加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理论研究,对正式制度与价值信念、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对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发展的影响要有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要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的改革,加强正式制度建设和价值信念、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的建设,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化、系统化,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正式的、非正式的制度保障。

(责任编辑 陈孝兵)

作者:时家贤 武巍

第二篇:市场经济与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经营

摘 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具有促进人文社科研究和人文社科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有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人文社科学术期刊需要采取不同的经营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根据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不同性质和受众群体数量特点,采取国家投资经营和市场化程度不同的多种方式进行经营。

关键词:市场经济;学术期刊;经营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使我国各行各业全面地得以迅猛发展。社会经济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在整个国家的繁荣景象中,也有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所作的贡献。虽然说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直接起到的作用是促进学者学术思想的传播和学术水平的提高,但是,它们对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全国人民人文社科理论知识的普及提高,以至国家的繁荣富强,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1.促进人文社科学者学术水平的提高

人文社科学者辛勤研究的学术成果需要在公众中公布出来以后,才能在社会公众中得到传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则是专门为人文社科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的面世提供平台或载体,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既为人文社科学者的研究成果提供了面世的平台或载体,也为其研究成果的面世提供了机会,由此使个人的学术研究成果得到社会的承认而获得社会价值。从而使人文社科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由个人财富转变为个人和社会共同的财富,同时,人文社科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只有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以后,才能使众多学者以及学者与读者们相互进行交流、批评、争鸣和借鉴,也即经受社会的检验。在经受社会检验的进程中,有的学术成果会受到称赞、二次文献学术期刊会全文转载或观点转摘介绍,有的学术成果会受到批评和质疑,从而促使人文社科学者在学术研究活动中坚持学术创新、修正谬误,这样就可以促进人文社科学者学术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2.促进人文社科事业的繁荣发展

人文社科学术期刊都力求选择、编辑、发表具有创新性、前沿性的高水平学术研究成果。尤其是为那些经过长期潜心研究、专业性很强而非一般学者都可以撰写的、填补某些学科研究领域空白的学术成果提供尽快面世的载体和机会。学术期刊这样的办刊宗旨,既使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成为高水平学术研究成果直接面世的载体和展示的窗口,也成为人文社科学者调整自己科研方向、科研方法和科研深度的参照物,还向全社会人文社科各个领域不断提供新理论和新知识。因此,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具有导向性的社会功能。

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导向性,一方面是引导人文社科知识的生产。也就是引导人文社科学者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挖掘更新的研究课题、运用更新的理论和方法。撰写出更具学术深度的研究成果。也即引导社会连绵不断地生产出优秀人文社科成果,为人文社科各领域提供更丰富的理论内容;另一方面则是引导人文社科知识的积累和传播。人文社科学术期刊选择并发表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的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也就是引导社会人文社科知识积累的方向以及优秀人文社科理论知识的积累过程。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引导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生产和对人文社科理论知识的积累,其目的就是促进人文社科研究和人文社科事业的繁荣发展。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不断发展的结果,极大地推动了人文社科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3.促进国家人文社科理论水平和知识水平的提高

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正常运行过程,就是人文社科理论知识的生产过程最后环节和积累过程,也是人文社科学者改进、创新自己的学术研究并向社会连绵不断地提供最新理论知识的过程;同时,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正常运行过程,更是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理论水平不断创新、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向全社会不断输送最新人文社科理论知识和传播最新人文社科理论知识的过程。这样一来,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正常运行,一方面促进了学术理论的交流和学术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则促进了我国人文社科领域基础理论的不断发展,为人文社科应用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指导,更有力地促进了人文社科应用科学和对策研究的发展。这样,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就促进了最新人文社科理论知识的传播,使人们更多地接触到人文社科理论知识,并接受人文社科理论知识,从而促使全社会的人文社科理论水平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

4.促进国家软实力的提高

国家软实力,指的是国家通过吸引而不是用强制和利诱手段来实现所期望的目标和结果的能力。具体地说,国家的软实力,是通过制度创新与规则的制定、文化和观念等方面的吸引或感召作为手段,一方面增强全体国民的凝聚力和意志力。另一方面对其他国家产生各个方面的深刻影响。在信息时代,国家软实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市场经济与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经营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繁荣发展。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和困惑。最大的挑战和困惑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究竟应当怎样经营。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市场经济体制有一个重要的基本特征,那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的经济活动、宏观的经济运行和经济资源的配置及转移都要由市场来进行调节。那么,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这种基本要求。是否所有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都要自负盈亏,都要进行市场化经营呢?有人认为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人文社科学术期刊都要由市场调节、都要市场化经营。我认为这个问题需要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进行分析,市场化经营不是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唯一的经营方式。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产品或两种物品。一种是公共产品或物品。另一种是私人产品或物品。私人物品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它的供求完全由市场来进行调节,实行的是市场化经营。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种性质就决定了公共物品应当由政府来提供。如果由市场来提供,要么有些公共品是市场完全不能提供的,要么有些公共品虽然能由市场来提供、但提供的数量低于社会最优水平。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并不是所有的物品的供给都是市场化经营的。而要根据物品的性质选择经营方式,因此,物品韵经营方式不是由某些人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物品的性质决定。如果有人硬要坚持什么物品都要市场化经营,那么可以肯定他不是信奉完全的自由主义,就是信奉新自由主义。

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是具有不同层次的。我们大致将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分为三个层次:(1)专门进行基础理论研究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这类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发表、交流高水平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其宗旨是促进我国的人文社科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促使人文社科基础科学不断创新并立足于学科的前沿。这类人文社科学术期

刊,不断地为人文社科基础科学拓展新领域、补充新内容、深化新认识。为我国的人文社科基础科学的完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兼顾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这一类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既设置有人文社科基础理论研究的栏目,也设置有应用研究的栏目。这类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发表、交流有较高水平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以便为人文社科基础理论和应用学科的完善和发展,以及为人文社科相关知识的传播作出积极贡献。(3)专门进行对策性研究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这类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专门发表、交流人文社科领域里各种现象、问题与特征、产生原因和解决对策或发展设计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人文社科领域里各个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对策思路和具体框架设计,具有实用性和操作性,因而这一类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所发表的研究成果可以对人文社科领域里各种问题的解决直接产生作用,可以直接为人文社科领域里各种问题的解决服务。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中大量的期刊属于这一类学术期刊。

虽然这三种层次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都属于学术期刊的范畴,但是它们的基本性质是有差异的。第一种层次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应当属于纯公共物品的性质,因为基础理论研究和基础科学研究是纯公共物品。第二种层次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既具有一定纯公共物品的性质,但是质和量又都没有达到第一种层次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公共物品那样的程度,因此,这一类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可以算作带有纯公共品性质的准公共物品。第三种层次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可以算作准公共物品的性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纯公共物品和自然垄断性很高的准公共物品通常是由政府直接投资生产,而准公共品则可以通过政府一定的预算安排并引进市场和私人力量进行投资生产,或者更多地引进市场和私人力量进行投资生产。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第一种层次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应当由政府直接投资经营,因为这是国家发展人文社科各门基础科学的需要。而第二种层次和第三种层次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则可以采取市场化程度不同的多种方式进行经营。例如,第二种层次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经营,可以在政府一定预算条件下引进部分市场和他人的力量进行共同投资经营。第三种层次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则可以直接引进更多的市场和他人的力量进行投资经营。力争做到自负盈亏的市场化经营。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需求特点来分析其是否可以完全市场化经营。具有大众性消费特点的期刊,才具有市场化经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但是,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本身是发表和交流人文社科领域里的学术研究成果,只是从事人文社科学术研究的人员才有对该类学术期刊的消费需求,而且该类人员还可以利用该类学术期刊的公共资源途径获取资料(通过各类图书馆、资料室获取),也并非人人都会订阅该类学术期刊,因而,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消费者是小众群体。学术理论层次越高的学术期刊受众群体就越小,其发行量就越少,市场化经营的可能性也就越小,但是,对于国家的人文社科事业的发展及其对人文社科方面各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来说。又必须发展而不可缺少。既然国家需要此类学术期刊,又不能市场化经营,那么,此类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就只能由政府直接投资经营。学术理论层次低而读者、需求者较多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虽然仍属小众群体期刊但受众毕竟多一些,因而可以尝试引入市场和他人的力量进行投资经营。

以上分析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并不是所有人文社科学术期刊都能够实行自负盈亏的完全市场化经营。而是应当根据学术期刊的性质和受众群体的特点采取市场化程度不同的多种方式进行经营。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全面健康发展,并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经营方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根据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性质和层次以及受众群体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经营方式。

1.主办单位投资经营

专门进行基础理论研究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和兼顾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人文社科期刊,一般来说属于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应当由政府来投资经营,具体地说就是那些专门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和偏重于基础理论研究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应当由主办单位直接全额投资经营。这两类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一般是由各级社会科学院和研究型综合性大学主办。由各主办单位投入全额经费、组成机构,进行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和发行工作。由主办单位解决刊物的经费后,可以只设置精炼的期刊编辑出版机构,集中精力专门进行学术期刊的策划、稿件编辑和发表发行,总之尽有限力量从事刊物的学术质量管理,不断提高期刊的理论层次和学术水平,从而促进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和人文社科事业的繁荣发展。

2.理事会投资经营

有些专门进行基础理论研究或偏重于基础理论研究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可以设立理事会。因为,许多企事业单位及其负责人和许多个人由于各种原因或出于各种目的,关心并支持人文社科学术研究及学术期刊的发展。因此,有些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可以充分利用他们关心与支持人文社科学术研究和学术期刊发展的积极性,成立学术期刊理事会,来共同讨论学术期刊的经营发展大计,并充分利用学术期刊各理事单位与众多理事的经济支持,共同经营这些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维持其长期运行与发展。

3.基金会投资经营

有些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单位和个人愿意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某些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经营与发展。以促进人文社科研究和人文社科事业的繁荣,因而,有些专门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和偏重于基础理论研究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可以充分利用并联合更多关心支持学术期刊发展的单位及个人,成立学术期刊发展基金会。将筹集的期刊发展基金存入银行,同时动员并征集更多的捐款来扩充学术期刊发展基金总额,每年将基金的利息作为学术期刊的经营经费,维持学术期刊的正常运行。

4.合作投资经营

有些专门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和偏重于基础理论研究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可以以主办单位为主。联合其他一些单位合作投资经营。这种合作投资经营,以主办单位投资的经费为主,其他合作单位也各自投资一定量的经费,各方共同来合作经营这些人文社科学术期刊。

5.以经营收入投资经营

那些偏重于应用研究和专门进行对策性研究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读者面稍宽一些,例如除了有关方面的研究者和作者之外,还有各级管理部门的管理者和有关行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们,他们也会通过这类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提供的应用研究和对策性研究成果,在自己的工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实现学习、借鉴和运用这些研究成果中的对策思路和具体设想。这类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可以利用自身载体的优势进行多种经营,例如经营广告、投资经营其他赢利企业、开展有偿咨询活动等。通过从事多种经营获得经营收入后,用其中的利润作为投资,来经营这类人文社科学术期刊。

6.市场化发行经营

由于偏重于应用研究和专门进行对策性研究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具有实用性强和具有操作性的特点,因而,对人文社科领域许多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直接的参考作用和借鉴作用。因此,这一类学术期刊的读者面较宽,已有读者也较多。这一类学术期刊可以通过市场化运作和市场化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熟悉该类期刊,充分挖掘潜在读者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市场化发行。通过灵活多样的市场化宣传活动和市场化发行活动,不断增强期刊的社会影响力,逐步扩大期刊的发行量,争取实现自负盈亏和自主经营,做到以刊养刊,促进该类学术期刊的繁荣发展。

7.市场化收费经营

有些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在办刊实践中形成一整套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和信誉保障制度,在能始终坚持稿件质量评价标准科学、公正的前提下,可以试行期刊版面收费的经营方式。目前,我国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投入逐渐增长。各类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需要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经受社会的检验,得到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的认可、在该载体上发表的科研成果,是对该成果学术质量的肯定,也是科研成果对人文社科事业的贡献和促进,而这些科研项目的总经费中就有科研成果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所需要的经费的预算。所以,学术期刊发表这类研究成果时收取版面费是正当的和正常的,同时,发表科研论文收取版面费也是国外学术期刊经营的惯例。

作者:李 晨

第三篇:学术期刊版面费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摘 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判断学术期刊版面费收取问题。收取版面费的初衷是弥补办刊经费的不足,也是我国市场经济作用的必然产物,有其合理性。但版面费严重膨胀,也对我国学术水平提升造成更大压力。必须分门别类进行规范:国家级“精品期刊”、 科技“核心期刊”应财政全额经费办刊,杜绝一切名目收费现象;其他学术期刊可部分财政投资+全国统一收费标准(不能超过100元/A4版)。并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制度:严格“精品期刊”、“核心期刊”全额财政投入制度;以法保护作者监督制;弱化学术水平“量化”考量,减少期刊“收费稿”。

关键词:学术期刊;版面费;经济学思考

Discussion on the Publishing Dues in Science Periodicals

LI Gui-li,YANG Ji-tao, LIXia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712100)

Key words:science periodical;publishing dues; thinking from economic perspective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学术期刊版面费便悄然而生,而且越收越高,由此产生的争议也越来也强烈。目前,学术界人士认为: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交纳文章版面费或者发表费是“学术不端行为”之一,是把学术领向歧途的风向标,等等,批评言词之激烈,可谓触目惊心。然而,大多数期刊界人士却不如此看待。因此,有必要从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出发,理性地对此问题进行经济学思考。

一、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学术期刊收到版面费的初衷是弥补办刊经费不足

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进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国家财力困难时期,全国上下紧缩银根,国家向科技领域大幅度削减投资,断粮断奶,科技部门给学术期刊的经费也随之逐年下减,可学术期刊的成本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大幅度提升,为了弥补办刊经费的不足,本着读者、作者和期刊社共同办刊的原则,学术期刊开始酌收部分版面费用于维持学术期刊的生存与发展。因为,学术期刊不同于大众期刊,缺乏广泛的读者,以发行费和广告费养刊不可能抵挡成本的提升。因此,收取版面费的初衷也得到了国家有关科技管理部门的默认:学术期刊版面费的初衷是弥补办刊经费不足。

(二)学术期刊版面费的收取已经进入不成熟的完全市场化状态

进入21世纪以来,学术期刊版面费收取进入完全市场化状态。一是99%的学术期刊都收版面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念指导下,人们的价值观也悄然变化,同样都属学术期刊,办刊经费再如何富裕也要收取版面费,以扩充期刊社经济收入,提高办刊人员福利待遇。二是期刊社追求部门利益最大化。20世纪80年代,标准16K,五号宋体,一般版心,近2 000字一个版,一般版面费收取为50元/版左右,一篇文章一般5000字左右,版面费也不过200元左右。然而,目前同样的版面,平均版面费收取标准200元/版,一篇文章将收取600元以上。三是各种“加快费”、“审稿费”、“修改费”等不同名目的费用,使版面费更加膨胀。在版面确定以后,如果作者为了提升职称或获取学位需要加急刊登自己的文章,期刊社在利益的驱使下加收“加快费”,该费一般因作者而异,也因期刊社人员“价值观”而异,一般“加快费”在版面费基础上翻番。四是“名刊费”悄然而生。有些“核心期刊”以其自身的独特“地位”,版面费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设“名刊费”。

(三)学术期刊社(编辑部)运营模式企业化加速了版面费的升级

据不完全统计,大多数学术期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本属于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运营模式,学术期刊社(编辑部)具有双重身份:既可享受事业单位财政拔款办刊的优越重要条件,办刊人员工资和部分办刊经费由财政负担;期刊社(编辑部)又可以企业的身份以各种名目收取高额版面费,提高办刊人员和主办单位部分人员的福利待遇。因此,运营模式的企业化势必促使学术期刊社(编辑部)无论办刊经费多与少,都会以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为原则。

(四)经济全球化使我国学术期刊版面费收取日益国际化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西方文化与期刊的经营理念流入中国,强势地洗礼着期刊界人士的办刊思想,学术期刊从各个角度与国际接轨。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已成国际惯例,比如美国的学术期刊就收取版面费。但是,美国的学术期刊在收取版面费以后,都会在期刊出版时附带有版面费使用的明细表,让作者知道版面费用在了何处。

(五)科研评价体制不健全也是导致版面费膨胀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我国的科研、高校、卫生、出版系统晋升职称都要求在相关核心的刊物上必须发表若干篇论文,科研、出版和高教系统的年度考核及评优均与发表论文紧密相联。因此,作者向学术期刊支付版面费的深层次原因就很明显:在于职务职称晋升的需要和供求关系的不平衡。当前,学术期刊相对不多,发表论文的园地和途径非常有限。由于学术期刊掌握论文发表的垄断权,许多人为晋升职称,只能无奈地向刊物出版部门交纳版面费。

二、学术期刊版面费收支模式探讨

学术界对于学风浮躁及大部分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等现象的批评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质量是学术期刊的生命,为了提高国内学术期刊的质量,使中国的学术期刊全面与国际接轨,并跻身国际一流学术期刊行列,作为一个学术期刊应该正视“版面费”的严重危害性。与此同时,也应该正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向科技投入不足的现实。本着系统改革我国科技投入制度、强化行业规范的思想,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版面费”收取改革:

(一)国家级“精品期刊”、 科技“核心期刊”——财政全额经费办刊,杜绝一切名目收费现象

首先,必须规范、强化“精品期刊”、“核心期刊”的遴选原则和程序。

1.遴选原则。(1)国家统一标准评定“精品期刊”、“核心期刊”的原则,杜绝政出多门的混乱局面。(2)科技“核心期刊”实行三年动态管理:三年评定一次,一次评定三年有效。这对所有科技期刊都是一个动态激励机制。也给科技“核心期刊”管理和评定办法的进一步改进留有一定空间。(3)严格科技“核心期刊”学科领域总量指标限制:同一学科领域最多一两种“核心期刊”,宁缺勿滥,使评定出来的“核心期刊”真正起到该学科领域的风向标作用。(4)确保学术专家对科技“核心期刊”评定的权威性:在期刊管理部门的组织下成立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动态专家委员会,某个学科领域的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如何,一定要同学科学术专家说了算,不能由期刊管理部门独家评定。每次期刊评定,专家委员会人员应该有所调整,不能固定,以免走“后门”。以保证科技“核心期刊”的学术质量。[1]

2.遴选程序。(1)自愿申报:由期刊主办单位直接向当年的“核心期刊”评定办公室提出书面申请。(2)资格审查:由“核心期刊”评定办公室按照遴选原则、范围和评定指标要求对报送的“核心期刊”评定材料进行严格审查,本着宁缺勿滥的责任精神严格资格审查。(3)评审:对于资格审查通过的申请材料,交送当年的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动态专家委员会进行集中评审,由申报单位简介报送材料,然后进行评委质疑答辩,最后,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择优选出不同学科领域的科技“核心期刊”。(4)公示:由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办公室对评审通过的被选“核心期刊”进行为期3个月的公示。公示期内,“核心期刊”评定办公室对于有异议的材料进行调查、核实,并进行严格处理,还公正于民。(5)审定:公示期满后,根据公示反馈意见,由“核心期刊”评定办公室对反馈意见进行整理,上报当年的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动态专家委员会进行审核,最后研究正式批准当年科技“核心期刊”,并向社会公布当年入选的期刊名单。

其次,在统一规范期刊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国家要强化对“精品期刊”、“核心期刊”的财政投资,而且,严格主办单位向期刊的投入制度,让期刊在宽松的经济条件下运行,真正使“精品期刊”、“核心期刊”不断提高质量,为期刊界树立“行业标兵”,也为科技领域良好的学术气氛树立“风向标”。[2]

(二)其他学术期刊——部分财政投资+全国统一收费标准

除“精品期刊”、“核心期刊”外的其他学术期刊,一律按国家统一收费标准收取版面费。根据不完全统计和测算,如果学术期刊由主办单位担负办刊人员工资,再补充的80%的排版、印刷费,其他成本费由收取版面费来支撑,版面费可按100元/A4版统一标准收取,一般可以满足期刊的正常运营。

三、 规范版面费收取的措施建议

(一)严格“精品期刊”、“核心期刊”全额财政投入制度

“精品期刊”、“核心期刊”无论是对学术界、期刊界都起一个“风向标”的作用,不能因为经济利益问题使我国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行为陷入混乱局面。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范“精品期刊”、“核心期刊”的财政投入:通过国家科技部专款拔款到期刊主办单位,专款专用,严格管理。主办单位不得限制和截留期刊经费。期刊社(编辑部)强化公益办款思想,不得以任何理由向作者索取任何名目的发表费,一经发现某期刊有违规行为,立即取消“精品期刊”、“核心期刊”资格,追回财政拔款,并处10年不得进入“精品期刊”、“核心期刊”的处罚。

(二)以法保护作者监督制

对于“精品期刊”、“核心期刊”不能以任何名目索取作者任何发表费,其他期刊只能按规定收取100元/A4版,以法律的形式明文规定。作者也以法律的形式向有关管理部门反映乱收费现象,管理部门按法行使职权,并有责任保护作者的声誉。以法律的形式管理期刊,使中国期刊的发展走向良性循环[3]

(三)弱化学术水平“量化”考量,减少期刊“收费稿”

对学术界以论文、著作数量多少评价人才的做法,5月10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意见》提出,要克服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把是否发现新问题、挖掘新材料、获得新数据,是否提出新观点、采用新方法、构建新理论,作为衡量科研质量的主要指标,改变简单以数量多少评价人才、评价业绩的做法。建立符合各学科特点的分类评价标准,推广同行评价和优秀成果代表作制度。这一学术研究评价机制由“量”到“质”的转向,将对学术文章收取版面费的现状产生重要影响。各期刊社(编辑部)应该在《意见》精神指导下,杜绝一切“收费稿”,把没有学术思想的稿件拒之门外,强化期刊的学术质量要求。

参考文献:

[1] 公晓红,冯广京.我国期刊核心竞争力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2):182-188.

[2] 蒋菡,尹遵珊.核心期刊定义质疑[J].编辑学报,2002,14(5):387.

[3] 朱晓东,宋培元,曾建勋.我国科技期刊现状及管理政策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6):1 045-1 049.

作者:李桂丽 杨继涛 李 侠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农业化的论文范文下一篇:金融证券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