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下高校校园文化论文

2022-04-13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工学结合下高校校园文化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一环,是打造高校品牌的关键一步。高校结合自身优势、打造特色文化,是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的核心。以四川长江职业学院为例,浅析学院利用港资优势,借助“川港青年互动交流”活动平台,学习香港先进的教学管理和教育理念,不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

工学结合下高校校园文化论文 篇1:

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在开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为高校校园文化注入灵魂,让校园文化在制度行为以及物质文化建设等层面有更好表现,本文将主要探讨如何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校园文化;建设

前言

进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同时校园文化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指明方向,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灵魂,将两者进行整合是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本文将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提出当下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定的针对性解决思路。

一、当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欠缺理想和个性

很多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都存在个性不足的问题,导致校园文化较为趋同。这一现状反映出的是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缺乏对自身特色和个性的认识与挖掘,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其次,一些校园精神文化在建设上缺少人文理念的融入,只是强调批判、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而没有将人文素养看重的民主、平等精神融入其中。

(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缺乏合理性

很多学校在校园文化相关组织和人事管理制度上存在较大问题,学校并没有专门的校园文化建设教师参与,组织活动时候往往由其他教师兼任,而这些教师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置在自身教学层面,也缺乏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导致校园文化呈现结果不好。

校园文化只有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融合,才能够促进学生自发性和自觉性的提升,很多高校所开展的校园文化建设过于偏向于思想性和学术性,服务性的文化活动较少,学生参与多、教师却很少融入其中,这些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层面的缺失,也导致了了校园文化建设不利。

(三)校园文化建设缺乏人文关怀

很多高校所推进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缺少人文性的支持,只是由学校管理者进行规划和布局,缺少学校个性化内容的融入。校园内很少有关于学校历史、精神、文化的人文活动内容,导致校园文化缺少鲜活的个性化气息以及文化内涵。人文层面的缺失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补充,只有思想性和趣味性相互融入和渗透的活动,才能够真正让学生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得到精神和认知的引领。

二、以思想政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策略

(一)对校园精神文化进行凝练与提升

校园精神文化的建立要能够从时代精神的角度汲取营养,让校园文化更适应社会的发展节奏,这些指导性的思想要从传统文化中进行借鉴,让学生能够吸收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校园文化的建立也要注重传承以及创新,融合性的将校园的特色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训、校歌、校徽等等,塑造个性化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内容要扎根于高校的发展历史,从学校自身的角度提炼,在师生生活中进行发掘以及创造,只有依托于实践进行升华的校园文化,才能够真正带动学生参与其中。

(二)与制度文化进行整合

校园文化的建立也需要学校管理层在制度方面给予配合,多关注到学生在思想和身心发展角度的特点,制定和完善各种行为规范,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个体的引领性和约束性体现出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学校要在党、政、工、团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之下推进制度文化建设,也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按照“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导青年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并且运用民主决策、党风廉政建设等方法,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这也是和谐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模块,在规范制度的前提之下推进思想政治建设,也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激励以及自我约束。

(三)增加校园内人文关怀的物质化体现

校园文化除了有精神层面的体现之外,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以物质文化的形式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对此,学校在建筑设施上可以在保留原有建筑雕塑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些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同时兼顾艺术性,让这些校园内的公共陈设更加整洁优美,塑造积极的育人环境。校园内的景点要兼顾审美功能与教育功能,构建科学、民主、友爱、开放的人文环境,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除此之外,也可以创造更多校园精神的物化体现,例如,设计校徽、校歌、进行校史陈列等等,这些校园内的公共场所,都能够帮助思想政治教育落地,并营造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校园文化建立的过程中,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引领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校园文化对个体认知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让学生在高校阶段除了获得知识技能层面的提高之外,也能够以更好的品德修养,进入社会贡献力量。教师也要正确认识到校园文化建立的必要性,对学生的思想认知进行动态跟踪,牢牢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带动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构建体系中,让学生成为校园文化的主体,从而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帮助学生成为身心平衡发展、品学兼优的全面人才。

参考文献:

[1]易素贞 新时期大学生榜樣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6.

[2]黄志斌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56.

[3] 覃轶珊.朱百里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教育研究.2010.6.

[4]王俏华 对学校道德教育中榜样教育方法的伦理学追问,教育探索,2011:32,33.

[5]吴潮霞 学习共同体视阈下的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堂文化建设研究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教育研究 2013,6.

[6]杨殿军.杜会永 高校构建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培育体系的理论试析,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3.

作者简介:

谢思婷(1990.10-),女 ,汉族, 江西 ,助教 ,本科 ,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教学工作。

作者单位:南昌工学院

作者:谢思婷

工学结合下高校校园文化论文 篇2:

川港青年互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研究

摘要: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一环,是打造高校品牌的关键一步。高校结合自身优势、打造特色文化,是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的核心。以四川长江职业学院为例,浅析学院利用港资优势,借助“川港青年互动交流”活动平台,学习香港先进的教学管理和教育理念,不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

关键词:川港;交流;校园文化;建设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2.067

在當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树立文化自信的背景下,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而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传承和创新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应以高度历史责任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但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政治多元化相互交融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如何把握校园文化发展脉搏、推进校园文化向特色化发展已成为高校提高核心竞争力所面临的迫切命题。

四川长江职业学院作为具有港资背景的民办院校,发挥独特优势,坚持推进“川港青年互动交流”活动。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此活动已经形成规模并成为学院的常规活动。活动的开展为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1川港青年互动交流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

四川长江职业学院自2011年开始组织“川港青年互动交流”活动,主要由“四川大学生香港行”、“香港青年学生来川交流”、“香港大学生来川实习”三项活动组成。其中,“四川大学生香港行”是活动的主要部分,即组织我省高校学生赴香港进行短期学习交流,在港开展“讲座与讨论”、“座谈与分享”、“交流与联谊”、“参观与访问”等实践活动。从2011年起截止2016年12月,共选送了省内42所高校138批次合计2066名学生到香港学习交流。本文主要以此为基础,分析论述该项活动对四川长江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运行过程中逐渐积淀形成的特定文化形态,“从文化学角度说,校园文化乃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在长期的校园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的总和”[],从结构上看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全面、协调的发展,共同形成高校完整的校园文化形象和氛围。

2“川港青年互动交流”活动在塑造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2.1活动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

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是以实物形态表现,包括各种教学场所、科研设备、生活设施、校园建筑及校园自然生态环境等。这是校园文化存在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校园文化活动的规模和质量。四川长江职业学院作为具有港资背景的高校,以“川港青年互动交流”活动为载体,在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始终注重香港元素的注入。

在生活方面,学院专门修建公寓“香江之家”供川内赴港学子及香港来川学子交流实习和居住。同时学院在图书馆二楼打造香港小屋,方便川港学生进一步交流学习。学院食堂也能处处体现香港元素,设立旺角餐厅,以香港主要地区名称红磡、葵涌、赤鱲角等命名分设小包间。这些基础设施的构造和设计对身在其中的学生起到了环境育人的作用。

在教学方面,学院借助与香港高校及省内高校建立的紧密联系及校企合作资源,联合川内五所本科高校与香港五所高等院校、教育机构,以及四川省内行业优势企业,建成了“川港金融实验中心”、“川港动漫与创新媒体发展中心”、“川港社会体育发展中心”、“川港通信与网络安全实训中心”、“川港不动产研究发展中心”五个川港合作特色实训中心。五个特色实训中心在川内高校与香港高校及教育机构的支持下,形成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行知合一”的优质职业教育理念和模式。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为培育全面发展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2活动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

校园制度文化主要是指以文字形态表达的规章制度中所体现的文化,包括学院制定的各类制度、章程、条例及培养方案等,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在推动“川港青年互动交流”活动进程中,学院吸收香港高校及教育机构的相关管理理念及模式,制定和完善了以人文关怀为前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推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归属的各类制度文件,例如:《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互动教学指导意见》、《港标课程建设指导意见》、《大学生香港行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手册》等。同时学院依托五个特色实训中心,与香港明爱专上学院、VTC、香港专业进修学院等香港院校合作,将香港能力标准说明和“以成效为本”的教育理念渗透到课程开发与改革中,对我院的课程建设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学院与香港明爱专上学院共同开发《中国金融服务》与《汉语普通话研习与文化交流》课程,目前这两门课程已获得香港教育局审核通过,已对川港两地部分高校学生开放。这些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促进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起到了调节和规范师生行为的作用,进一步实现了学院的有序化管理。

2.3活动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

校园精神文化以思想观念形态为主要表现形式,是在校园活动中逐渐形成和体现出来的大学精神和风貌,包括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自学院成立以来,组织相关科研团队研究学习香港素质培养理念,包括义工服务、环保意识、情绪健康、体验拓展等八个方面。经过研究和沉淀,实现了香港八个方面素质教育培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形成了独具我院特色的十大文化,即“法治、诚信、公益、自强、环保、尚礼、体验、分享、感恩、健康”。十大文化强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已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成为凝聚全体师生共同为之奋斗的精神动力,起到了价值引导作用。

2.4活动在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

校园行为文化包括校内师生的日常言行和开展的各类娱乐性及学术性活动,主要通过师生的活动形态表现出来。在开展“川港青年互动交流”活动过程中,学院成立了香港协会,定期举办香港主题活动,同时在团委的组织和各系部配合下,形成了与十大文化相关的主题文化月活动,由辅导员老师定期组织召开主题班会,宣传和学习十大文化主要内容,使十大文化深入人心。

学院多次组织举办大型主题活动,连续六年举办以川港交流为主题的大型迎新晚会,如“赞两江风华 谱青春乐章”、“两江缘 追梦行”;连续举办九届“交流、合作、实践、创新”大型系列活动。同时以五大实训中心为载体主办“川港通信与网络安全实践教学研讨会”、“川港金融教育與实践研讨会”、“川港不动产发展实践教学研讨会”等实践教学研讨活动,充分利用高校与高校、企业与高校、四川与香港相结合的多重优势,进行实践教学建设的研讨,发挥了特色中心实践教学研究平台的积极作用。

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学院先后组织各类特色学风建设活动。例如组织了“寄梦动漫,创意无限”川港动漫学子互访交流、“东方之珠对接成功之都”川港金融学子互访交流、“通信引领未来,网络连接你我”川港通信学子互访交流等活动。同时学院联合香港和川内部分职业院校共同开展“创新科技行”、“寻中山先生足迹,追民族复兴梦想”“两江缘 中国结”等主题活动。系列主题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推动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使具有学院特色的十大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结语

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内涵丰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参与,整体推进。川港青年互动交流活动作为学院的一大特色活动,应常抓不懈,学院将以此活动为载体塑造的特色校园文化应成为长期战略发展重点,以此为契机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和软实力,凸显学院办学特色,增强综合竞争力。在物质文化上坚持人文性,立足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环境育人;在制度文化上坚持规范性,立足在约束激励中促进大学生协调发展;在精神文化上坚持凝聚性,立足在引导熏陶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在行为文化上坚持实践性,立足在身体力行中使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参考文献

[1]郑予捷.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234.

[2]寿韬.高校校园文化的层次结构及特征初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58.

[3]张群,韩丽佳.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99.

作者:张丽丽 李泽虹

工学结合下高校校园文化论文 篇3: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发展中网络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作者简介:刘伟(1987-),男,陕西西安人,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哲学硕士。

袁旭(1980—)男,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工学硕士。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当下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网络资源以其独特的优势不断丰富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网络道德教育,蕴含在网络之中,存在于教育之内,内外结合,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逐渐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又一突破口,在新时期它承载着更多的教育内涵及价值,对于综合提升“人”的价值理念和文化环境有着重要作用。

一、网络道德教育的基本内涵

1.网络内涵

在网络发展的今天,网络世界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娱乐的重要场所,在日常生活中展现网络的价值与作用。可以说网络道德是如何合理、正确应用网络资源的价值与行为指导。在3G、4G等手机媒体新型的时代,新媒体与网络的关联性显而易见。因此,正确认识网络内涵需要处在身心发展关键期的大学生们加以理解和掌握。在认识网络客观知识与技术的同时需要认识到作为网络主体的人对于网络的重要作用。“人”既是传播者也是接受者,这是人们如何规范网络道德的重要环节。

2.道德内涵

网络道德中重要的一方面是“道德”,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水平、历史渊源等有密切关联。目前网络正在以其特殊性不断适应人们的要求,给人们以多样的感官体验。辩证地看,网络道德向人们提出了道德指向性,在网络世界中仍需要有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正确规范网络主体行为是必要的。“道德主体只有依据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自觉自愿自主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选择、认同并履行社会道德规范和准则,才能调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自我完善,推动社会的进步。”[1]大学生们作为一支特定的社会群体在学习知识、文化的同时需加强“三观”的学习,逐步形成健康成熟的观念。大学生们需从我做起,关注社会公德的主要内涵,关系自我的价值建设,提升综合素质,提高网络自控力,宣传网络道德的规范力和价值内涵。

3.教育内涵

教育内涵成为网络道德如何输出和提高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在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网络道德不仅是大学生个体提高道德素养的重要教育内容,更是高校提升大学文化氛围,提高大学品味,凝练大学精神的重要途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强大学生对于网络道德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多途径将网络道德的内容与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品牌文化项目建设,增大投入,加强多校联系,使大学生们切身体验到网络世界的道德指向,帮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教育内涵对于大学生们而言是必不可少的,道德的综合力量能给予人们足够的道德力,但更需要人们在生活中体味公德的内涵,促进人们在网络世界中应用并完善,切不可因网络世界的虚拟性而忽略道德力,从而出现不道德甚至违法行为。在高校教育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关系到学生的个人规划与成长成才教育的效果,更与大学的人才培养密切相关。

二、网络道德教育的特征

1.目的性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注重网络道德建设有其目的性的。针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少高校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尤其是对于网络线上和线下的同期建设。在高校内道德教育与思政教育关系紧密,在大力开展“第二课堂”的同时加强学生对于网络道德的认识力和判断力;高校在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时多立足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发展。大学精神的凝练不仅仅要熟识院校的优良传统和历史渊源,同时需要师生互动,在古与今,传统与时尚,硬件与软件,积累与成效之间建立合理的关联,从而体现出本校的特质,从而凝练精华。更多的网络道德力能给大学校园文化以新鲜的途径,帮助学生辩证地理解网络道德,更好地树立“三观”。

2.多样性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网络道德教育的多样性表现为内容的多样性,形式的多样性,关联的多样性。多重内容结合多样的表现形式,丰富着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和价值。网络技术多样性毋庸置疑,终端形式也日渐丰富,而网络传播信息的可见形式更是日新月异:图、文、声等基本因素在技术手段下表现地更为多样,因此形式着多样的教育途径。同时高校校园文化中的网络道德教育内涵与其他教育内容有密切关联性,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术教育,主题教育等;关联性赋予了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广阔的外延,同时也给予了网络道德教育重要的价值导向。

3.长期性

高校中网络道德教育需要长期开展,在确定教育开展的方式、方法后亟待提升网络道德教育的参与度和认可度。在高校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活动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状况,同时需要形成多方面合力帮助教育活动有序长效地开展。在网络道德教育中行为规范的建立是极为重要的,在教育成效中突出表现为网络行为。网络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成果,因此建立、适应、反馈、互动、提升联动机制成为了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过程。校园文化活动的长效发展同样也带动着网络道德教育的长期进行,在交流和互动中拓展网络道德教育的价值内涵,分享网络道德教育成果,更为合理地吸收和配置资源,为合力形成优秀的校园文化夯实基础,厚积薄发。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道德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网络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也促进者校园文化的建设,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是共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更是学校整体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目前,高校网络道德建设成果显著,仍需要各方面共同促进,让网络资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提供所需,让网络资源为高校文化建设提供最为丰富的资源库,共同展示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学检 刘强. 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8月,第312页。

作者:刘伟 袁旭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公路工程质检及质量管理论文下一篇:施工图预算编制课程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