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2022-05-03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懂得感恩是一个人立身处世必须具备的一种品质和修养。感恩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手段,是中小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加强中小学生感恩教育,是学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篇1:

孝文化影响下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

【摘  要】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要立足于社会首先要学会孝顺,学会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近些年来,素质教育成为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目标,而学会感恩是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针对目前中小学生缺乏感恩的现状,提出用传统孝文化培养中小学生感恩情怀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孝文化  感恩教育  中小学生  方法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对中华儿女的品格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不断的提炼,孝文化中的糟粕不断被剔除,留下来的文化精华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塑造高尚的品格,更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目前,中小学教育工作人员充分意识到了孝文化对于塑造学生品质,培养其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意义,利用孝文化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已经成为相关教育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 孝文化的基本内涵

孝文化自古有之,作为一种积极的意识形态,孝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孝文化涉及社会的所有阶层,为人子女最重要的就是要善待自己的父母家人。尊敬老人、孝敬长辈、承智耀亲都是传统孝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子女不仅要在生活上给予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还要在立业等方面多遵从父母的意见,袭承祖志,光宗耀祖。

自近代以来,中国孝文化经过了不断的扬弃,不断剔除其中的文化糟粕,使子女在尊敬孝顺父母的同时,养成了自身的独立品格,对事物形成了自身的独立的判断。当今社会,孝文化已经成为评价一个人道德素养的重要标准。孝文化讲究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形成一种和谐平等的关系,父母应该身体力行为儿女做出表率,儿女必须要孝顺父母,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与心理情感。

二 中小学感恩教育的发展现状

所谓感恩,就是要感激别人给予自己的恩德,孝文化体系下的感恩是指为人子女一定要感激父母对自己的养育和教化之恩。中小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有限,他们的思想观念尚不成熟,在这一阶段对其进行品德培养与教化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并不成功,其中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很多学校虽然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长期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常会忽略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更不用谈教会学生感恩父母、感恩生活。教师对于感恩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既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也与自身的教育能力和方法不足有关。很多中小学校的教师在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都是通过解读书本故事这一形式,感恩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这种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只是将这些课本内容当作一种硬性的学习任务,很难真正了解并学会感恩。感恩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书本中,更应该将其转化为一种实际行动,使感恩这种心理情怀变得更加真实。

除上述原因之外,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付出,以及家庭感恩氛围的缺失也是造成部分孩子缺少感恩情怀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的物质生活越加丰富,父母竭尽所能地为孩子提供一切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家中的长辈更是对孩子无微不至地照料。对于感恩父母这一环节,很多家长虽然赞同,但是认为孩子还没有长大,他们照顾子女是理所应当的。久而久之,部分孩子认为父母的付出都是必须的,他们只懂得享受父母为其带来的便利条件和物质,对父母的辛苦付出却一无所知,失去了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也不懂得如何奉献和分享。虽然近年来,学校和家庭越发重视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但仍有部分中小学生对父母缺乏感恩。

很多学校非常注重创新感恩教育的具体形式,通过为学生和家长布置交流沟通任务、举办演讲比赛、召开班会等形式进行感恩教育。但是由于并未构建起一个充满感恩氛围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缺乏潜移默化的教育,导致这些感恩活动只能在短时间内发挥效果。而且学会感恩,对父母有感恩意识并不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的一项硬性标准,虽然在进行考试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问题涉及对父母的感恩问题,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学校并未设立起一种关于感恩父母的具体要求。因此,很多学生只懂得理论,但是却不具备将感恩落实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三 孝文化影响下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

感恩是每个人一生都应掌握的生活哲学,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都值得人们欣赏和感激,只有心怀感恩,才能做一个善良、快乐的人。感恩的对象具有明显的多样性,作为子女最应该注重的就是对父母的感恩,只有学会感恩父母,才能塑造更加高尚的品格。为了实现对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学校必须充分利用孝文化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首先,学校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感恩环境,创建一种充满孝文化的校园环境,比如张贴宣传画报、出黑板报,组织学生进行孝文化故事比赛或者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等。这样一来,在学校就会形成一种浓厚的孝文化氛围,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孝顺父母、感恩生活的重要意义,并充分学习通过哪些方式可以实现对父母的感恩。

其次,学校教师的个人素质应该进一步提升。教师是学生最主要的模仿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学生学习并模仿。因此,让教师担当起感恩父母的表率是非常必要的。相关教育研究者曾提出,“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树立感恩的道德榜样。”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要在言语中渗透关于孝文化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意识到父母养育之恩的伟大,让他们学会感恩。同时,教师应该整合与孝文化和感恩教育相关的教育资源,在进行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其中蕴含的孝文化知识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念。

为了强化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很多学校都在不断尝试与努力,对相关的教学方式进行了不断的创新。比如,某中小学开展的情景体验教学,让学生组织班会或是进行话剧表演,通过角色的表演,让学生对父母的良苦用心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有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相关活动,比如“给妈妈洗脚”,在活动后让学生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不仅加深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也使子女对父母的辛劳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

同时,对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也要注重家庭环境对学生品质的影响。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尚不成熟,他们对于世界的观点大部分来自于家庭。因此,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学生的感恩情怀的塑造是非常必要的。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应该注重对子女进行教化,要让他们了解到自己所享受的优越物质条件并非凭空而来,要让他们对父母的辛苦付出有深入的了解,让他们对父母的养育恩情充满感激。家长应该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与孩子形成一种亲密无间并且知心交心的平等关系。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用中国传统孝文化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帮助学生塑造良好品格的重要方式。只有懂得孝顺、懂得感恩,学生才有立足于社会的根基,才能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郝振君、苏亮亮.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15(8)

[2]邵珠玲.感恩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1)

[3]马祥甸.美韩感恩文化特征及其对我国感恩教育的启示[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

[4]王永强.中小学生孝德教育重建策略[J].教育评论,2011(6)

[5]李文萍.小学生感恩行为现状与培养策略的研究——以广州市越秀区海珠中路小学为例[J].教育导刊,2012(10)

〔责任编辑:庞远燕、汪二款〕

作者:宋秀娟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篇2: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之我见

【摘 要】懂得感恩是一个人立身处世必须具备的一种品质和修养。感恩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手段,是中小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加强中小学生感恩教育,是学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中小学生 感恩教育 有效途径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的情感,这种情感包含着尊敬家人,师长、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珍爱生命等等。感恩是人类的美好品德,也是健全人格的具体表现。我国古代的儒家视孝和感恩为“人伦之公理”,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有了父母的养育之恩,上学后有老师的教育之恩……如果人们之间没有施恩与感恩,很难想象这个社会还能正常发展下去。学会感恩应该是做人的最基本的标准。中小学是养成良好品行的关键期,学校要努力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加强感恩教育是要培养学生让他们拥有一颗阳光般的心灵、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一切对我们关心、关爱的人,从而使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一 正确认识感恩教育

感恩是儒家思想,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古代就有“齐家、治国,方能平天下”,古代皇帝对孝特别重视。孝文化——感恩教育作为儒家思想的精华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中国人际关系、伦理道德,乃至治国国策的影响深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传的不竭动力!感恩是孝文化的表现形式,学生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只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感恩教育,才能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因此,對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关键。

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因为,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的“小皇帝”,从而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关心他人。学会感恩,先要学会知恩,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等。让孩子学会感恩,关键是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共同教育,才能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

二 社会和谐需要感恩教育

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把民族精神教育与改革创新、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引导中小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中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爱国爱家、尊老爱幼、无私奉献等优良传统,并进行文明礼貌等教育。

当前一些学校在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不了解传统文化,不孝、不敬、不体谅父母和长辈,见到老师漠然视之,见到朋友如同路人等现象。所以,在中小学生基础教育中开展感恩教育,让中小学生学会对所有人感恩,对自己、对父母和对社会负责,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通过感恩教育,使他们学会感恩、学会回报。孝(感恩)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基础,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和谐文化。感恩教育表现在以孝待亲、维护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弘扬孝文化,开展感恩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养成礼让兼爱、和衷共济、热爱和平的性格,可以促进和睦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学生只有学会对人对事多一分谅解、宽容,少一分抱怨、仇恨,对家庭多一分责任、承担,少一分推卸、倦怠,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只有对自然物多一分珍惜、怜爱,少一分浪费、残暴,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 做好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

1.教学中渗透感恩文化意识

学会感恩首先要认知感恩,如果一个人不能识恩、知恩,就不可能有感恩的意识和行为。因此,感恩教育首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一切并非理所当然的。因此,要唤醒学生的感恩情感,让他们学会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学会知恩图报的同时,教会他们施恩不图报。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中,使整个教育过程中都有感恩的内容,特别是引导学生在课外活动、阅读课外书籍中汲取感恩的营养。在现实社会中,特别是汶川地震中、舟曲地震中,那些真实感人的事迹,那些有着英雄壮举中的人们都是知恩不图报的人,他们处处为别人着想,以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为重,他们的奉献精神感动所有人,他们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正力量,他们是人民的英魂,是人们的楷模,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是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标本。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克服奢侈、攀比、享乐、懒惰等毛病,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懂得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做到自律自爱、自尊自信。作为教育工作者,对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同时也应做到“德高为师、学高为范”,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2.用典型事例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父母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父母,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让我们成为人类社会的一分子。无论你的父母是否富有,是从事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是干部或百姓,他们都为你的到来而欢欣鼓舞,为你的成长操心、劳累,为你的成长、成才、成家奔忙。那你是否在父母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卡片、送上一份祝福,在他们失落时给予问候与安慰,他们往往为我们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精力,而我们又是否记得他们的生日,体会他们的劳累?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不会嫌孩子长得丑或是有残疾,高兴时欣慰地一笑,困难时一碗稀粥为你存留。母亲的胸怀是温暖的,父亲的臂膀是结实的,为你遮风挡雨。每位父母都是伟大的,他们从来不觉得苦或累。作为中小学生,要从在家做起,为自己的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洗碗、洗衣、打扫卫生等家务劳动,不提过分的要求,节约每一分钱,从小做到勤俭节约,勤劳上进,为父母分忧,关心、尊重、体贴父母,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一个人只有懂得爱人,才有被爱的资格,首先应该爱父母,这样才会爱社会上的其他人,所以学校要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孝亲敬老的感恩教育活动。“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意思是“可怜我的父母啊,如此劳苦地养育我”,这句诗充分体现了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可以说,父母很伟大,他们为孩子可以付出一切而不求回报。

自古以来的伟人无不有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要一句问候、些许安慰。作为教师,我们要用一些典型的例子来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如2009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陈玉莹请求医生用手术将自己的肝移植给儿子,为挽救孩子的生命,她每天锻炼身体……

3.创造良好的感恩环境

一个良好的感恩环境,对中小学生能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感恩环境对实施感恩教育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把感恩情景即各种人际互动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使中小学生的心灵从中受到感染,激发他们的感恩情怀,感受祖国给我们带来幸福安康的自豪。对中小学生进行感恩祖国的教育,应从他们耳闻目睹的现实生活着手。祖国强大、富有,才有我们现在安定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传承振兴中华民族希望的火种和接力棒,长大后报效祖国。还可以以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感恩节为契机,开展各种体谅父母的艰辛,感谢老师的教诲以及回报社会等活动,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另外,在家中父母也要给孩子营造一种环境,就像在电视中有一个孩子给一个劳累一天的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中,这个孩子就是受到妈妈给老人洗脚这种举动的感染之后才有的动作,这就将感恩教育融入生活,孩子才能更好地学会感恩。

总之,通过传统手法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加强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所有人,那么你会发现自己是快乐的、幸福的。学会感恩,因为这会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王以富〕

作者:陶俊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篇3:

教师如何促进留守儿童学困生的转化

【摘要】学困生的形成有多种因素,智商因素、家庭环境、学习基础、心理因素、教师教育理念、学习情感、自信心、荣誉感、作业习惯和态度、课堂表现、学习伙伴、家人素质等等,本文首先分析了留守儿童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就个人的一些教学体会作如下分析。

【关键词】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我们学校,有一部分孩子是从农村进城来学习的,这一部分学生的父母大多数都离乡去了其他城市打工。这些学生当中,多数为留守儿童,他们在家基本上是祖辈照顾,而父母这方面的监护教育角色却完全缺失了,这样的现实情况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针对这种现实情况,我对我班上的所有进城学生作了一番细致的了解,这部分学生中存在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思想不够上进,不良习惯比较多,久而久之逐渐失去了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降低了继续学习的兴趣;另外一种是很想学好并且又诚实,但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对路,教师辅导缺乏持久连贯性,家长由于外出打工对他们缺乏督促,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不理想。这些学生,我把他们称之为学困生。

作为老师,应当怎样对他们进行合适的教育,不仅是我作为他们老师的职责,更是自己应尽的一份社会责任。面对这些学生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应如何鼓励他们端正学习态度?

一、从思想上启迪,情感上关怀

经过细致的询问,发现绝大部分进城孩子都不理解父母,不愿和父母沟通,甚至有不少内心怨恨自己的父母。因此让他们消除这些不良情绪便是我在转化他们前面临的首要问题。因为教师无论做多少努力也不能代替父母的角色。基于此我决定从思想上抓起,因为我认为思想左右一个人的品性,影响一个人的行动。如何从思想上给孩子们启迪,我觉得“感恩”至关重要。我利用自习课时间让全班学生观看于丹教授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讲座》,通过观看与探讨交流,针对性地帮助这部分学困生架起与父母沟通的心灵桥梁,之后我加以诱导,让他们自己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联系他们的父母并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不管是什么样的话都行,关键是要交流。这次活动让部分同学学会“感恩父母”,有些同学和父母联系频繁了,和父母的关系越来越融洽,学习态度端正了,学习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从行动上帮助,细节上改变

用关爱的阳光照亮进城的留守儿童学困生前进的路。进城儿童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不是一定的,而是各有不同。因此要深入实际,调查掌握学困生“困”之所在,然后给予关爱帮助。比如我班的李伟同学,他一直以来都是和自己的奶奶一起生活,在生活上缺乏父母的爱,他变得孤僻、厌学、缺乏自信心,经常和同学发生冲突,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针对这一情况,为了不影响到他的情绪,我在课间做了一次家访,了解到他的家庭条件很差,奶奶体弱多病,父亲母亲在外工作,收入很低。我了解到他敏感、自尊心强,班主任在全班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从学校给他争取到了一部分补助。除了在学习上给予关心,我给他买了一本书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通过他的好朋友送给他。大家的关心爱护感染了他,他含着眼泪表示要努力学习,不辜负老师和同学的期望。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关爱”不仅要体现爱,更重要的是拿出行动,给进城儿童学困生前进的勇气。

三、从特点上挖掘,激励其进步

俗话说:“山中林木有高矮,十根手指有长短。”虽然是同一个老师教学,但是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统一的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以及学生个人接受能力高低不一,班级内不可能达到平均每人都相等的水平,总有个别学生较之其他人而言学习效果相对不够稳固,从而影响学习成绩。这就要求老师要有极大的耐心去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也就是所谓的优点。

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留守儿童学困生也不例外。对于他们非常微小的进步进行赞扬,并给予他们优点发挥的空间,比嘲笑他们显著的缺点更来的高明。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找到了这一切入点,可以激起他们的斗志,并且给予促使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勇气,从而达到转化学困生的目的。

总之,作为老师,我们只要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积极地、辩证地看待问题,用爱心去与他们交流,赏识与发现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那他们的提高与进步就一定能实现。

作者简介:傅丽,江西新余分宜三中,邮编:336600

作者:傅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清洁生产循环经济论文下一篇:环境污染社会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