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规划建设论文

2022-05-15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网络规划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网络生态建设是落实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一环,是决定网络良序发展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分析该战略关于构建网络生态环境或直接或间接的治理手段,从而准确领会其中的深层内涵。

第一篇:网络规划建设论文

FTTH网络规划建设探讨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FTTH网络规划建设方面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合理规划FTTH网络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光纤到户(FTTH);网络规划;光节点

随着世界信息化的高速推进,已创造出了不可估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力量。而信息化的发展必将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国际实力和人民的精神、文化、健康等素质的提高乃至对整个综合国力产生重大的作用和影响。有研究结果表果,宽带普及率每增加10%,将带动GDP增长1%。因此,宽带的发展是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直接或间接的诱导效应。现我国正处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设当中,如果“调结构、转方式”没有实质性进展,“十二五”的目标将有落空的可能。要彻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信息经济的投入必不可收。作为信息化的基础,“宽带中国”战略的落实已经刻不容缓。

近几年来,但随着数字宽带用户规模的不断扩大、业务量的增长、业务种类的增多,尤其是各种新业务出现,如高清IPTV(高清网络电视)、VOD(视频点播)、云计算、云储存的不断推广和应用,大大地增加对数据宽带的要求,因此大力提高用户接入带宽也成为各大运营商的业务发展重点。随着电信网接入技术的发展,用户宽带接入方式层出不穷,xDSL、FTTx+LAN、WLAN等方式已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但近年,随着PON网络(无源光网络)建设成本的不断降低,光纤到户(FTTH)已成为有线宽带接入发展的终极目标。各大运营商(特别是固话运营商)也提出了“光进铜退”的战略规划,这也使得近几年光网络工程的投资在不断地加大、光网络的覆盖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广。

在接入网中用光纤取代铜缆、发展全光纤接入网应该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接入网环境中用光纤取代铜缆可带来一系列的好处:长远计算可节省建设投资、降低维护成本、易于提供高速信息数据、提高传输质量和通信可靠性、消除电信网的瓶颈、方便未来扩容及向客户提供更多种业务等等。另外,由于生产光缆的厂家数量增加、产能提高,加之厂商间的竞争,使得光缆及相关元器件价格一路的走低,这也进一步推进了接入网全面光纤化的建设步伐。而接入网络的光纤化应必须以实现FTTH为首要目标,因此规划好一个FTTH网络对各个电信运营商来讲无论是从初期的建设投入、后期的维护运营和扩容都是至关重要,也是网络规划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另外出于光网络综合利用方面的考虑、FTTH网络规划建设还必须结合现有接入光网络的现状情况,综合考虑一些运营商非PON业务、无线业务的光纤需求。

从上图看出,上面的为FTTH网络,而下面的为传统的光网络,他们最大的区别就在于FTTH网络引入的splitter(光分路器,简称OBD),有了OBD,光网络出现了1分N的效果,即与传统的光端口端局至远端1对1的方式不同,FTTH网络能实现局端光端口至远端实现1对多效果,这样,能使ODN网络中主干层光缆得到高效利用。由于这些的不同之处、FTTH网络规划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OLT设备节点规划注意问题

规划FTTH网络需要注意必须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规划,即首先需要规划的OLT设备节点的布局问题。OLT设备节点主要考虑的因素为覆盖的范围和覆盖用户数。而经过实际测算,建议城市地区OLT设备节点应主要部署在现有的核心机楼或一般机楼,尽量采用“大容量、少局所”的布局方式建设。当一般机楼覆盖范围较大时,可考虑OLT节点下移。下移的OLT节点FTTH终局容量应根据用户密度覆盖2-5公里,终局容量在2-5万用户之间。对于用户密度较低的区域(如城乡结合部),OLT规划容量最低不得低于1万用户。而对于郊区、农村地区应依托现有一般机楼部署OLT节点。由于农村用户分布以点线形式分布为主,OLT节点的覆盖范围应按照PON系统的最大传送距离进行规划。

2.主干层光网络规划注意问题

主干层光缆规划是整个FTTH网络规划中的重点,主干层规划必须需足运营商3-5年的FTTH业务和其他光业务的发展需求。而个人认为FTTH网络规划与以往接入光网络的规划最大的不同在于光节点位置的设置。以往接入光网络一般考虑设置在市政路边或道路交汇处附近,而FTTH网络的光节点则需要更进一步,向用户侧延伸,即光节点需要规划考虑设置在用户小区内、商务楼宇内等。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化地发挥无源分光网络中无源分光器件的最大优势。而在FTTH网络规划建设中,光节点的角色就相当于铜缆时代的电缆交接箱的作用,因此光节点的规划建设数量必将比以往接入光网络的规划数量大大增加。以往的接入光网络光节点至用户侧一般距离城区在500-1000米、郊区、农村则在1000米或以上,而现在的FTTH网络规划中,则需要将这最后一公里的距离缩减到200-500米。

对主干层光缆规划的组网形式主要有环型结构和树型结构,而环型结构又分为环型递减和环型不递减结构。而根据实际应用效果,在物理路由规划允许的条件下,建议优先采用环型不递减结构的组网形式,他的主要优点有以下几点:

A.环型不递减结构对于实际施工备料方便。在实际光缆建设方面,比较常用的环型纤芯数量为288或144芯光缆,接入光节点的光缆为24或48芯,因此,实际实施时需要的光缆纤芯种类为2-3种,而采用树型结构时,通常会采用树型分支递减的方式对各光节点进行接入,以288芯树型递减结构为例,可能需要到288、144、96、72、48、24等类型的光缆,即4-6种。相比之下,环型组网在这方面优势明显。

B.其次是节点扩容便捷性,光网络建设需要分期分步的实施,主干层光缆需要充分考虑后期新增光节点的扩容需求,但光节点扩容的先后顺序又是比较难预测的,因此采用树型结构时,光分纤点位置就比较难确定而容易造成一些扩容光缆需要走重复路由的情况;而采用环型结构,出现光节点扩容需求后,只要在最近的光缆位置抽取所需芯纤接入,这样即可减少不必浪费,特别大城市区域,由于土地升值及市政管理要求不断提高,运营商的管道、管孔资源价值显得越来越珍贵,如何高效利用好现有管道资源也是主干层光网络规划需要考虑的问题。

C.采用环型不递减组网方式,光节点上联局端是物理路由的双向保护,即实现在光缆主干层面上的物理保护。在整个FTTH网络中,主干层的物理长度为最长,因此他所存在的潜在中断危险系数也是最高的。而采用环型结构,在主干层上物理路由中如某一段出现中断,维护能先采用物理倒换或设备倒换等方式立即将中断业务改至另一侧来恢复,而再去抢修故障点;而树型结构则必须立即对故障点进行抢修复通,而且,故障点越接近网络结构的根部,所影响的用户数量则越大,因此,环型不递减组网方式在网络保障方面有着绝对的优势。

D.另外,为了形成对用户安全性级别的差异化对待,对一些高端用户,特别是有比较高网络安全性要求的用户,运营商可以为其提供备份路由,而在FTTH网络中,可采用2:N分光器或双光口的终端设备解决方案,但这都需要采用不同路由的纤芯来连接,而实现这种备份方案的最佳主干层光缆组网形式就是环型组网。

3.配线层、引入层光络网规划注意问题

配线层、引入层光缆规划(很多运营商所称的光驻地网规划建设)更多地是根据不同的场景而采用不同的接入方案。但总来的讲,主要是注意以下几点:

光缆接入网的发展趋势必将是FTTH(光纤到户)。其显著技术特点是不但提供更大的带宽,而且增强了网络对数据格式、速率、波长和协议的透明性,放宽了对环境条件和供电等要求,简化了维护和安装。FTTH将光纤的距离延伸到终端用户家里,使得家庭内能提供各种不同的宽带服务,如VOD、在家购物、在家上课等,提供更多的商机。最近两年,各运营商都开始大力发展FTTH业务,抢占高宽带这块大蛋糕,如只守着传统铜缆来提供宽带业务,则必将被市场淘汰。现在FTTH单线接入的建设成本已能控制在1000元以内,基本与传统铜缆建设不相上下,但FTTH又有传统铜缆不可比拟的高带宽优势。作为任何一项新技术,FTTH已走向成熟,FTTH替代铜缆传输已不可逆转,而接入网的全面光纤化也是大势所趋。

总之,从1970年到现在虽然只有短短40年的时间,但光纤通信技术却取得了极其惊人的进展。然而就目前的光纤通信而言,其实际应用仅是其潜在能力的2%左右,尚有巨大的潜力等待人们去开发利用。不在久将来,10G级别的OLT设备的应用,将会使现有的宽带再提高一个数量级,因此,光纤通信技术并未停滞不前,而是向更高水平、更高阶段、更贴用户近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宽带普及率与GDP成正相关 高性价比服务期待产业链合力[J].通讯信息,2012,2.

[2]陈品洲.基于EPON的FTTH网络规划建设研究与应用[J].北京邮电大学,2007.

[3]张成良,余景文.FTTH网络的建设与运营[J].通讯世界,2007,08B:21-22.

[4]解奕鹏,梁泽,解金山.无源光网络在宽带接入网中的应用[J].世界宽带网络,2007,3:66-68,70.

作者简介:彭少昆,男,广东南方电信规划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珠海分公司中级工程师,项目经理。

作者:彭少昆

第二篇:落实网络强国战略大力加强网络生态建设

摘要:网络生态建设是落实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一环,是决定网络良序发展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分析该战略关于构建网络生态环境或直接或间接的治理手段,从而准确领会其中的深层内涵。网络强国战略下网络生态建设核心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通过落实体系化联合建构模式来维护良好的网络秩序,在健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推进多主体联合治理,同时突出网信企业的责任主体地位;二是要通过强化正面宣传与舆论引导来增强网络主体的凝聚力,不仅要争夺网络意识形态的斗争主动权,而且要进一步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三是要全面构建网络安全體系,包括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建立网络攻击处理机制以及鼓励网络安全技术创新。

关键词:网络强国战略;网络生态;网络安全

文献标识码:A

“网络强国”战略即通过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适应新时代网络空间发展特征,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的重要国家战略。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会议上第一次提出网络强国战略,吹响了网络强国建设的号角。同年4月,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释了网络强国的战略思想,并对其中关键的网络生态问题进行了专门论述。网络生态是指关于网络主体、网络客体、网络环境三者之间协调发展的平衡状态,从“网络强国”战略的根本要求上来看,网络生态环境的建设已成为目前国家发展的重要一环。因此,大力加强网络生态建设,对于提高网络生态治理能力,深入推进网络强国战略落实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维护良好网络秩序:落实体系化联合建构模式

网络强国战略着重强调了网络良序环境的重要性。网络生态环境建构的第一步就是维护良好的网络秩序,按照体系化建设思路,围绕制度机制责任主体等方面构建联合治理模式,提高网络治理的科学性有效性。

(一)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依法治网是网络生态建设的根本之策,是建设网络强国的关键环节,也是依法治国思想在互联网领域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要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扎实稳步推进网络法制化建设,网络空间治理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2017年6月l日起正式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适应网络治理的迫切需要,在网络空间安全管理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同时应该看到,我国在互联网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等热点问题上还有不足。应围绕网络安全、网络基础资源与设施、网络商务、网络服务、网络信息传播、网络知识产权等方面,全面建设法律法规体系。同时,应加强宣传普及,把法律规定转化为网络用户的自觉行动。

(二)推进多主体联合治理

网络生态治理涉及多元主体,不同主体知识结构、立场、能力、资源等不同,使得在网络治理过程中有其优势和不足,互联网治理不可避免地从单向管理向双向互动、从单纯政府监管向多主体协同治理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则多主体联合治理是党的群众路线在互联网治理领域的深刻反映和灵活运用,以开放式协同合作为核心,强调线上与线下、政府与社会各方的跨时空协同治理,充分体现了网络主体间和谐共生、互惠互利的生态关系。综合来看,体系化联合治理以整体性的视角为基点,在健全法律基础的前提下,综合使用多样化的治理手段,联合多主体进行体系化的协同治理。

(三)突出网信企业责任主体地位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网信事业,持续推进“互联网+”、数字中国建设,互联网企业成长迅速,规模质量大幅提升,但同时诸多乱象也随之而生。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办网站的不能一味追求点击率,开网店的要防范假冒伪劣,做社交平台的不能成为谣言扩散器,做搜索的不能仅以给钱的多少作为排位的标准。”B这就明确指出了当前我国互联网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对互联网企业责任定位不清追责不力,导致其不落实主体责任,在内容审核安全管控上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压实互联网企业的主体责任,决不能让互联网成为传播有害信息、造谣生事的平台。”凹互联网企业发挥主体作用,一是要加强网络内容和安全审核,完善内容审核机制;建强与自身规模相适应的审核队伍;在适应相关行业发展的同时,与时俱进更新审核标准;坚决遏制有害信息扩散传播。二是要加强从业资格审查,健全完善从业标准,严格开展身份认证和资格审核。三是要强化问题监管和追责,开通有害信息举报端口,加强自查自纠、自省自律,建立健全问责和追惩机制。

二、增强网络主体防御力:强化正面宣传与舆论引导

正面宣传与舆论引导是网络强国战略关于网络治理的重要举措。通过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利用网络媒体强大的社会影响与动员能力,正确引导民众,促使全体社会成员依法用网,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一)全力争夺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意识形态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防线,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把意识形态渗透作为获取利益、渗透他国的“软攻击”武器,试图改变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动摇我党执政根基,推翻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阻断我国崛起进程。争夺网络意识形态主动权,已经成为维护网络生态秩序和国家安全不可回避的问题。为此,一是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利用多样化工具,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意识形态的传播与教育;二是加强传播内容监管,落实工作责任制度,围绕意识形态领域重大敏感问题主动发声,及时引导网络舆论;三是要推动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体系,通过打造网络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文化交流,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二)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

信息污染使得网络环境恶劣,网络空间失序严重影响人们的思想健康,尤其是对年青人,在人格尚未成熟时沉迷网络,忽略学业与征常人际交往,导致人格缺陷。网络治理除了利用法律等相关手段外,正面、积极的伦理道德引导必不可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n网络伦理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只有提高网民思想道德水平和自律意识,才能够从根本上纯洁网络生态。因此,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弘扬民族与时代精神,引导网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不断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网络媒体特点,以多样化传播方式,增加网络伦理道德宣传的吸引引与说服力;要注意线上线下工作的配合,利用法律宣讲、评比竞赛等多种方式,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三、处理网络环境危机:全面构建网络安全体系

全面构建网络安全体系是网络强国战略中直接有力的网络治理手段。网络不断发展的同时,网络空间也成为了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地方,因此必须把网络安全提高到战略位置,大力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全面构建网络安全体系,增强自我防护能力,维护网络生态环境良序运行。

(一)持续打击网络违法犯罪

近年来,各类犯罪加速向网络蔓延,产业化、链条化特点明显,网上诈骗、网上窃取和售卖个人信息、制造传播电脑病毒等问题频发,网上赌博、网络洗钱等犯罪跨国、跨地区倾向明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依法严厉打击网络黑客、电信网络诈骗、侵犯公民个人隐私等违法犯罪行为,切断网络犯罪利益链条,持续形成高压态势,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叫由于网络犯罪具有隐蔽性、技术性、数量庞大、跨地域性、跨类别性等特征,依法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的工作难度较大。严格依法处理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一是要以《网络安全法》为出发点不断完善法律制度,增强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性,避免执法滞后与冲突现象;二是要划清执法权限,建立各部门协作执法的协调系统,避免多地域、多部门联合执法困境;三是要推进网络安全技术相关的学科建设,组建具有较高执法技术水平与侦查水平的执法队伍,提高打击网络犯罪能力。

(二)建立网络攻击处理机制

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成为不同国家主体、不同社会主体斗争的重要渠道。目前,网络已经成为外国情报机构获取情报的最主要手段,网络攻击带来的将不仅是部分网站功能丧失乃至网络瘫痪,更可能造成社会瘫痪,严重影响国家发展和社会秩序正常运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防护,加强网络安全信息统筹机制手段平台建设,加强网络安全事件应急指挥能力建设,积极发展网络安全产业,做到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国当前,应重点加强三个能力建设:一是威胁感知能力,加快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成立专业网络监测机构,全天时监控互联网遭受攻击情况;二是网络防御能力,大力发展网络入侵主动防护技术,完善威胁处理机制,明确不同网络威胁对应的应急处置主体、流程和手段;三是网络威慑和进攻能力,有条件发展网络监听、网络攻击技术,确保有效慑止敌对势力肆无忌惮对我实施窃密和攻击。同时,应加强相关能力使用涉法问题研究,并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研究制定管控审批、使用相关条件、限度和实施主体,制定规范使用程序,确保不被滥用。

(三)突出网络安全技术创新

当前,全世界共有13台根服务器,执行域名解析和IP管理,其中美国掌握10台。世界互联网十强企业,中国占了四席,但核心技术元器件多依赖外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我们要掌握我国互联网发展主动权,保障互联网安全、国家安全,就必须突破核心技术这个难题,争取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实现‘弯道超车’。”叫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规划,集中国家资源,充分调动市场积极性,有计划、有步骤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同时应着眼长远加强基础建设,将优质资源投向科研机构、基础教育等领域,从根本上扭转网络安全面临的不利局面;另一方面,要突出网络安全技术创新,围绕数据加密等关键技术协同攻关,提高互联网安全系数。此外,由于云计算大数据背景下的网络攻击更为迅捷,影响面更为广泛,其治理难度与成本较高,因此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要与人工智能结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高精度、自动化、智能化的优势,降低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率。

四、结语

构建良性循环的网络生态环境,就要以整体性视角把握其中的复杂共生关系,不能孤立地针对某个或某类问题。网络强国战略恰恰是基于这一视野,在准确把握网络主体与网络环境之间内在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治理。良好的网络秩序是网络事業发展的基石,网络主体凝聚力是网络事业的最强防御网,通过打击犯罪、建立危机处理机制以及不断发展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提高网络主体的生存能力,从而全面构建网络安全体系。在网络强国战略的指导下,健全的网络安全体系使得网络环境与网络主体之间得以良性互动,国家的富强能够为网络事业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吸引并留住高层次人才,促进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同时,国家富强带来的是文化自觉乃至文化自信,有利于加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以及意识形态的传播进程,从而全面提升国际话语权。

网络强国战略立足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整体性视野,在切实把握网络生态共生关系的基础,上,利用多主体联合治理的模式实现网络生态链的动态平衡。网络强国战略不仅蕴含深刻的治理思想,是综合性的生态治理方法,而且更是建设21世纪数字丝绸之路的科学方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方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2-17.

[2]习近平.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历史机遇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N].人民日报,2018-04-22.

[3]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

[4]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何洁(1987-),汉族,江苏南京人,哲学博士,南京审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责任编辑:马双)

作者:何洁

第三篇:网络课程特征与网络课程建设

摘要: 本文详细阐述了网络课程的定义,深入分析和总结了网络课程的要素特征,并从网络平台建设、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及教师队伍的技能培训三个方面对网络课程建设意义、原则和具体要求作了重点论述。

关键词: 网络课程网络平台课程资源技能培训

一、引言

当前,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迅猛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计算机网络以其承载的信息量大、延伸的范围广、传播的速度快、交互方便等优点,逐渐成为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网络教育的有力工具。网络教育不仅突破了传统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实现了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而且冲破了学校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藩篱,带动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它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利用网络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特性,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展示功能,实现教师、学生、媒体多向互动,体现教学的个性化和协作化;它提供学习内容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基础、兴趣、习惯来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网络课程的定义及要素、特征

1.网络课程的定义

网络教学实际上是网络辅助教学,网络课程是网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网络技术发展异常迅猛,而网络教育应用历史太短,可资借鉴的经验有限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不少教育机构与个人对网络课程的认识肤浅,一味随着潮流,将零散的教学资料搬到网上,便认为完成了网络课程建设,甚至实现了网络教学,从而走进了网络课程的误区,使得对网络课程的理论研究与课程建设实践处于迷茫状态。

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和11项试用标准简介V1.0版》指出,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因此可作如下定义:网络课程是基于网络的关于专门学科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的总和,包括按一定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两个组成部分。网络课程是网络教学的基本单元,是通过综合教学设计,以计算机互联网络为主要交流平台建设的教学科目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因而它既不是一些商业网站未经教学设计所设立的吸引用户的课程,又不是一般性的辅助性网络教学资料。

2.网络课程的要素

网络课程是一个完整的专门的教学系统,一般意义上的要素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两个方面。按照教育技术学者的观点,网络教学系统的具体要素有教师、管理者、学习者、信息资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教学组织形式、学习环境、网络平台等。概括起来,网络课程要素包括四个部分:(1)专门学科的教学内容;(2)面向学科的教学资源;(3)基于网络的教学环境;(4)实施课程的教学管理。各具体要素均可归结到这四个要素的功能模块中。

3.网络课程的特征

网络课程具有计算机网络的基本运行方式,即信息在后台储存,通过网络中介传送,前台以屏幕方式呈现。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网络课程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

(1)开放性。网络课程的开放性表现为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它不仅在技术上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而且对所有个体开放,学习者无年龄、性别、种族差异,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网络学习。另一方面,它的结构体系和内容安排能够让课程管理者(教师)方便地进行及时调整和更新。

(2)交互性。在网络教学中,一方面,学生通过课件可以有效地获得图文并茂的教育信息,并可进行在线练习和测试,了解自己学习的掌握情况,即人机交互。另一方面,师生可以实现个体异步学习和同步学习,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相互之间可以通过发送E-mail或在线聊天的方式互动沟通,学生可向教师反馈教学信息,教师则可根据学生随时发送的教学信息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促进教学,学生之间的交互也可以进行协作学习。这种双向交互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视、听手段获取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协作性。网络支持下的学习更能体现协作的优势。网络群组管理员(通常为教师)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人物,引导、促进、帮助小组成员的协作学习,成员之间的协作学习能加强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共处能力和探索精神,不仅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大有裨益,而且能提高网络课堂的交互能力,摒弃传统课堂中单纯的人机“刺激反应”的交互形式,并且对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4)共享性。网络课程不但可以利用已有优秀教师资源、教学资源,而且可以通过网络链接等多种方式引入国内外日益丰富的网上动态学习资源,并通过网络传送把课程资源传输给每一位网络学习者,从而实现最大范围内的跨时空、跨地域的资源共享,真正地做到“全球化学习”。

(5)自主性。自主性指网络课程以教师为主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主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学习的主动构建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利用网络课程教学,可以让教师、学生通过讨论、合作、竞争和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完成一个确定的学习任务,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

三、网络课程建设

1.网络平台建设

加强网络平台建设是网络课程建设的基础。网络课程是基于网络技术的教学环境,需要一个运行在互联网环境下的网络教学支持系统(教学平台),包括支持网络教学的硬件设施和网络教学的软件系统。随着人们对网络教学特点的认识不断深入,网络教学系统的开发也日臻完善,一些顶级教育机构纷纷开发了各具特色的教学系统,如美国的WebCT系统和TopClass系统,Arizona大学的Polis系统,清华大学的网络学堂(网络备课系统和网络辅助教学系统)等。在开展信息化、数字化校园的今天,要开展全校性的网络教学,学校就要重视校园网络服务器和和网络教学支持系统等硬、软件设施建设,并加大投入力度,研制或引进支撑网络课程所需要的硬、软件环境,创造网络课程建设条件,推进网络平台建设。网络平台一定要上升到全校统一的高度,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对网络平台建设,要各校根据实际需要及发展来选择自主研发或引进,要坚持平台运行稳定、功能强大、操作方便、快捷原则,坚持易于更新、升级和维护原则。

2.网络课程资源建设

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是网络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现代教学理念下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网络课程资源是指基于计算机网络支持课程教学的相关资源,广义上讲,可以将其范围扩大到一切有助于教学活动的任何事物,是由教育者、学习者、教学资源、支持系统等四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从网络课程的结构上看,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学习指导、实验指导、电子教案、电子课件、视频动画库、图形图像库、习题试题库、教学讨论、疑难解答、心得体会、网络资源链接等。网络课程资源不是简单零碎地搬到网上,而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和网络教学的特点,对各种优质课程资源的综合集成和共享。另外,课程资源建设还应包括课程资源管理建设,即各项资源以数据库形式进行网络存储,具有完善的资源分类、检索、上传、下载等功能。

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目的是为学习者提供所丰富的教学内容和乐于接受的学习方法,为教学者提供一种更优化的教学途径,因而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要符合课程教学的需求,也要体现网络的时代特征,大力开发立体化教材和数字化学习资源,体现先进性和高效性;要坚持自我开发与引进外援相结合,体现个性,鼓励多样化发展,但又要避免重复性建设。总之,课程资源建设应做到开放、共享和提高。

3.教师队伍的技能培训

高质量网络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但需要便捷的网络平台和丰富的网络资源,而且需要课程的建设者依照学习模式和课程特点精心制作课件、组织安排教学内容。优雅的界面、生动的课件、丰富的内容无疑会增加学习者的愉悦感和吸引力,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大有帮助,这就要求课程的建设者能熟练掌握网络平台的各项功能,并具备制作多媒体课件的一般能力。提高教师队伍的课程建设水平,必须从三方面做起: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自觉将注意力投入到这方面来。其次,学校要重视加强对教师多媒体技术培训和考核,使之掌握常用图形、图像、声音等数字化文件获取和制作技术。最后,学校要注重对网络平台软件系统功能的展示和推广。高质量的网络课程不是简单地将丰富生动的课程资料的上网,而是依据网络平台系统功能和结构,科学地组织和编排教学内容,形成连贯的、系统的学习单元。教师队伍的技能培训是网络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始终坚持下去才能取得成效。

四、结语

网络课程的内涵随着网络技术、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而不断丰富,课程建设始终应坚持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从平台选择、课程设计、资源建设到课程管理都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加强网络环境下新教学模式的研究及网络课程的进一步开发,努力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多样化网络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马红亮.网络课程的概念及特征[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6).

[2]杨晓丹.浅谈网络课程的特点及设计原则[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9).

[3]杨再石.网络课程要素特征模式实例.

[4]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网.

作者:程仁志 杨培霞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互联网利与弊论文下一篇:小学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