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事业贡献管理论文

2022-04-30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中医药事业贡献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卫生事业管理对新疆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卫生事业是全人类的事业。建国以来,新疆卫生事业管理的高速发展形成可规模,为保障各族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同时也存在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总结卫生事业的历史经验,迎接21世纪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事业贡献管理论文 篇1:

中医药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医药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认为管理主体不明确、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梯队不健全、配套制度不匹配等问题制约了中医药事业发展。提出将中医药事业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理清改革思路,形成发展合力,在健全管理组织体系、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顺利实施、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发力,促进中医药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医药管理体制;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瑰宝,是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在悬壶济世、治病救人过程中的智慧结晶和经验积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过巨大贡献。经过几千年来无数中医药大师的探索和总结,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中医药理论体系。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医承担起了治病救人的重任,促成建立了新中国的初步医疗体系,一批中医药人才脱颖而出,整个行业进入繁荣期。

随着医疗体系的改革和西医主导地位的确立,中医药行业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开始显现,影响了整个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因此,推进中医药管理体制改革,形成系统的中医药管理体制和管理构架,是目前我国中医药改革的第一重任。

1 中医药管理体制的建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的发展工作得到了我国各级领导和政府的重视。毛泽东同志多次接见过我国中医药行业的代表,高度称赞了中医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做出的突出贡献,并指出中医药行业的发展是我国发展的重要奠基石,可以在改善我国几亿人口的卫生环境方面做出重要贡献,提出中医药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获得快速发展,使其承担治病救人,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医疗水平的重任。1958年,毛泽东同志就曾做出指示,中医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个巨大的宝藏,要充分的挖掘并努力提高中医医学水平。在中共中央的政策引领下,中国医疗体系出现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三足鼎立的局面。

1954年,卫生部在《关于加强中医工作的请示报告》中指出:“我国中医工作目前还存在大量问题,因此要加强中医的学习和研究,发掘中医学的精华部分,并设立中医院校,培养专门的中医人才,为中医的储备大量的后备人才,推动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并着手开始中医药管理体系的建设,由此形成了完善的中医药管理体系构架。

改革开放后,中医药事业重新获得党和国家的重视,开始步入发展快车道。在《关于卫生工作的决定》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两个报告中,我国明确提出“中西医并重”的发展策略,第一次确立了中医的地位,成为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有效保障政策。

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国务院通过建立监管部门、监察制度和法律建设来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确立了完整的中医药事业发展管理构架,推动了我国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1988年,国务院专门批准成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隶属于卫生部,成为中医药管理的最高行政机构,负责管理全国的中医药事业发展。2003年,国务院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为中医药行业制定的行政法规,从法律上规范了中医药行业的行医准则,为保障中医药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与此同时,各地地方政府也专门针对辖区内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出台了系列规章制度,中医药发展全面获得政策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为中医药发展指明了方向,2016年12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成为我国第一部中医药方面的专门法律,将于2017年7月1日正式实施,将为我国中医药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2 香港、台湾地区的中医药管理体制

台湾地区和中国大陆的中医药行业同宗同源、一脉相承,受限于各种现实因素,台湾地区的中医药管理体系在不断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了解臺湾地区的中医药管理体制,能够为大陆中医药管理体制改革与完善提供借鉴。

台湾地区在“行政院”专门设立了“卫生署”,中医药管理是其职能之一,负责制定中医医疗机构的行医标准,审查中医药行业执业人员资质,并出台中医执业人员标准对中医执业人员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针对中医药行业人才需求特点,发展成熟了一套中医人才培养体系,扩大了中医行业的人才储备。此外,专门设立台湾中医药委员会,以此推动中医的现代化、国际化和中西医的融合,推动中医走向世界。

在中药管理方面,台湾地区专门设立了“卫生署药政处”,其职能之一就是加强中药生产、采购和使用各环节的监管,通过出台一系列中药生产规范、采购规范和使用规范,使中药从生产到使用的整个流程都处于透明监管之下,可以避免因药物问题而出现重大医疗事故,推动台湾地区中药事业健康发展。

由于长时间被英国侵占,港英殖民政府不重视中医药事业的管理,西医占据主导地位,1997年之前香港的中医药管理体系非常混乱,问题频出。1997年之后,香港地区中医药事业逐步走上正轨,1999年成立了香港中医管理委员会,明确其主管中医药的职能,通过制定完善法律法规规范管理体制、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药物生产等环节,推动香港中医药事业有序健康发展。

3 现行中医药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医疗体系中西医主导地位的确立,重西医、轻中医趋势越来越严重,采取“一刀切”方式,用西医模式管理中医药导致国务院的一系列中医药扶持性政策难以有效落实,严重制约了中医药发展。

3.1 管理主体不明确

中医中药实行分别管理,管理主体不明确是我国中医药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首要问题。中医管理方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是主要管理机构,负责总体指导全国中医工作,管理职责较为明确。而中药管理体制方面则较为模糊,相关职责分别属于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农业部、工信部、林业总局、食药监局、科技部、教育部、质检总局、中医药管理局等多部门,每一个部门都有在某一个环节管理中药生产的职能,各部门的职权范围重叠。这种“九龙治水”的多头管理模式造成部门职能交叉、管理主体缺乏、职责不明确,同时违背了中药“源自临床、用于临床”的特殊性和“药为医用、医因药存”的相依相成的自然规律,导致中医中药学科分离,中医药整体发展战略规划缺失,阻碍了中医药学科的正常发展,严重影响中医药发展。

3.2 管理体系不完善

与中央层面缺乏明确的管理主体相同,地方各级政府也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与之匹配。虽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指导全国中医药事业,但是各级地方政府的管理体制却较为松散,缺乏固定有效的地方管理机构,难以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现有效对接,没有形成上下统一的管理体系,政策落实难度增大。目前,在管理机构设置方面,全国有15个省区市设立了副厅级中医药管理局,有16个省市区成立了处级中医药管理机构,54个地级市成立了中医药管理局,仅占全国280个地级市的19.3%,不少地级市甚至没有设置中医科。至于县市区等基层政府机构设置方面,更是缺乏统一的中医药管理机构,许多县没有专人负责中医药工作;在管理职能分配方面,各省市对中医药管理职能的分配不明确,也没有统一规范中医药管理机构的行政级别和职能范围。这种纵向不健全的中医药管理体系导致国家颁布的各项中医药政策和方针难以得到真正贯彻落实。

3.3 管理梯队不健全

1998年以来,我国各级政府进行了多次政府机构的精简与调整,处于政府机构边缘的中医药管理部门受此影响较大,部分省级地方政府中的中医药管理单位人员被调整到其他岗位,由此导致这些机构中的人员配置不合理,出现工作体制不健全等问题。在地级市和县市区等基层政府中,中医药管理人员队伍更为薄弱,有些地方甚至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造成人员梯队不完善,政策难以执行等问题。同时,受到财力和物力等条件的限制,我国中医药各级管理部门的机构编制、管理人员素质和监管设备等都没有达到应有的要求,难以开展正常的检查管理工作,限制了中医药事业发展。

3.4 配套制度不匹配

近年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与做法建立的西医西药管理体制逐渐占据中国医疗行业的主导地位,相关组织机构认为西医和中医同属于医学范畴,两者在本质上不存在任何差别,因此西医西药的管理体制同样适用中医药管理,由此导致没有根据中医药的特点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此为基础建立的管理配套制度并不能很好适应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简言之,在中医药管理机构、人员、技术准入、中医药人才培养、从业资质、中医药的研究与开发等方面,我国都没有形成一套符合中医药行业发展实情的配套管理制度。

4 中医药管理体制改革方向

随着中医药行业的整体发展,现有的管理体制已经不再适合中医药市场现状,制约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改革管理体制,提升管理水平,是当前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应当遵守“循序渐进,逐渐深入”的原则,对中医药管理体制进行由内到外、自上而下的彻底改革。

4.1 健全管理组织体系

建议将保护促进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根据中医药行业的特点和内在要求,做好顶层设计,完善中医药发展政策和机制,建立垂直领导体系,实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级中医药管理局、地市级中医药管理处、县市区中医药管理科的四级机构有效对接,全面提升中医药组织管理水平。

在中央组织机构层面,明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主体地位,将分散在其他相关机构中的中医药管理职能划归中医药管理局,建立“中央领导,一部门主管,多部门配合”模式,集中中医药生产、运行的各个环节,统筹协调各部门,加强互联互动,实现有机融合,形成多元主体共治的合力,促进中医中药协同发展。

在省级组织机构层面,规范地方政府中医药管理机构,建立省级中医药管理局,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改革模式,将原本属于省级政府其他直属部门的中医药管理权力划归省级中医药管理局,赋予其更多中医中药方面的管理权,以便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职能衔接,解决政策难以有效贯彻的问题。

在地级市和县市区基层政府层面,需要改革地方政府行政机构,增加人员编制,设立与省级中医药管理局对接的中医药管理处(局),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建立健全县市区地方政府的中医药管理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中医药管理科(局),形成完整有效的自上而下管理体系,并赋予这些部门以明确权力和责任,使其充分发挥管理组织引领作用,促进中央政策能够得以贯彻落实。

强化各级中医药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权,使其具备强大打击各种中医药行业犯罪行为的能力,维持中医药行业的行业秩序,维护广大中医药从业者和消费者的根本利益;明确中医药管理部门对中医药行业衍生行业的监管职权,避免出现监管真空地带,避免出现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使中医药行业衍生的行业得到有效监管,实现衍生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4.2 推动《中医药法》顺利实施

201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将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中医药方面的法律,其顺利实施将是中医药发展的关键,因此,需要做好相关配套工作,确保各项条文落地生根。首先要清理现行的中医药政策和法规,废止和修改不符合《中医药法》的法规条例;其次需要面向社会和民众做好普法宣传工作,为民众解读相关热点和难点问题,同时在中医药管理系统内部做好学法用法培训,使相关管理人员能够做到依法行政;再次尽快出台配套文件及实施细则,确保相关法律条文顺利实施,避免《中医药法》成为纸上空法。

4.3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建立高效的支撑体系,鼓励高等院校扩大中医药专业的招生规模,加强中医药特色高校建设,加大对中医药专业教育的财政投入,持续培养大批中医药人才。完善院校教育、师承教育以及家传、自学等多层次、多元化的中医药教育与培养体系,以全体中医药工作者传承为基础,以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为重点,重视民间医疗和民族医疗的传承与发展,确保中医药可持续发展。学习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采用院校与师承相结合方式,加大培养力度,为基层免费、定向、带编制培养一批留得下、用得上的中医大专生。对有一技之长的中医药从业人员,通过国家或省级一定程序考核后纳入乡村医生管理。

5 结论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发展,现有中医药管理体制不健全、机构薄弱、职能分散、人员缺失、中医中药分别管理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中医药事业进一步发展,本文在分析这些问题基础上,根据现有政策体系,提炼了一套体制改革方案,期望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适合我国中医药发展现状的管理模式,提升中医药行业管理水平,促进本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曼莉.新医改背景下我国基层中医药发展策略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11.

[2] 董研林,王明旭,张平川. 建立中医药专有法律保护制度的可行性分析[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8(10).

[3] 王月,于海龙,郭利平. 浅谈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点[J]. 世界中西医结合, 2014(7).

[4] 黄传贵,陈圣忠. 利用机遇,迎接挑战,加快我国中医药发展步伐[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4(2).

[5] 桑滨生.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解读[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7).

[6] 郭子华. 关于中医药发展与管理体制建设问题的思考[J]. 湖南中医杂志, 2008(1).

[7] 高睿,魏巍.中医药健康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医药管理, 2016(13).

作者:张沐欣

中医药事业贡献管理论文 篇2:

新疆卫生事业管理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摘 要】卫生事业管理对新疆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卫生事业是全人类的事业。建国以来,新疆卫生事业管理的高速发展形成可规模,为保障各族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同时也存在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总结卫生事业的历史经验,迎接21世纪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疆;卫生事业管理

卫生事业管理学是一门包括医学科学和社会科学内容,应有管理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研究社会 卫生需求,合理分配与使用卫生资源,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具有综合性、边缘性特点的应用科学。它是管理科学在卫生事业中的具体应用,是国民经济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卫生事业管理是研究中国卫生事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卫生政策;研究与正确的政策相适应的组织管理和工作方法;研究中国及世界各国卫生事业管理的经验。可以说,卫生事业管理学是保障和推动卫生事业的重要学科[1]。

建国以来,新疆卫生事业管理的高速发展形成可规模,为保障各族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同时也存在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总结卫生事业的历史经验,迎接21世纪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2]。

2 新疆的卫生事业管理目前可以开展的工作

2.1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研究环境中的氟,砷及氟砷联合中毒的防治研究,新疆特色环境与特殊人群健康关系的研究、新疆环境特征与基因关系的研究、职业人群与健康关系的研究、重金属中毒保护因子的研究、以及科研服务与边疆教育。

2.2流行病与卫生统计:流行病的预防防治研究工作,及卫生问题的调查,采集,统计。进行设计,选择,解释。

2.3 营养与妇幼保健工作:主要是营养调查,膳食调查、常见食品卫生食品卫生调查,病人营养。

2.4 卫生毒理的研究工作

2.5 社会医学:保护人群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和人群健康水平。

2.6 卫生事业管理工作:包括医院管理和卫生防疫

3 新疆卫生事业管理工作的发展情况

3.1新疆卫生事业管理之所以能在30年前就具有相当规模,而且此后一直不断夸大。其原因与政策导向、传统体制、卫生发展归观以及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的问题等诸多因素有关。

1.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关怀:为尽快解决新疆缺医少药的局面,中央从政治上、资金上给予了倾斜[3]。

3.2新疆卫生事业管理事业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与发展的,这种体制在一定时期内对发展新疆卫生事业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其固有的弊端,在卫生事业管理发展中日益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产品铲平经济的影响、供给制思想严重、发展卫生事业管理搞大而全、小而全、条块分割、各自办政、不仅条块间重复设置、条块内部机构重叠。

3.3卫生事业管理指导思想上的偏差:传统观念将卫生事业管理当作纯粹的福利事业,因此,为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盲目追求高福利、脱离国情与区情发展卫生事业管理,扩大规模。同时,混淆发展与增长的概念,将“发展”与“增长”等同起来,以为只有数量的增长,才能发展一味追求机构、床位、人员的增长速度,在指导思想上外延发展占主导地位。

3.4.改革不配套、互相撞击:其中以教育改革影响最大。

3.5新疆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长期以来经济欠发达 ,卫生资源短缺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基础条件差 ,设施简陋 ,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不尽合理 ,技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与新时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殖健康需求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

4 新疆卫生事业管理规模超前发展的弊端

4.1新疆卫生事业管理规模超前发展有一定的弊端:新疆卫生事业管理的超前发展,对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卫生事业管理发展本身都带来了不良影响1.卫生事业费用超过了各级政府以及各产业系统的承受力。2.影响卫生人力资源素质的改善和卫生服务能力的提高。3.造成卫生投入不足与资源浪费并存的方面。4.增加病人不合理负担[1]。这些问题最终引起了新疆卫生事业管理机构的认识与重视,在2000年新疆进行了首次卫生服务调查,得到了新疆卫生服务的基线数据。经过研究人士的认真观察,分析问题、对新疆卫生事业规模的超前发展制定了有力的政策,笔者就今后新疆卫生事业发展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①深化改革,实施卫生区域规划;②整合卫生资源,提高卫生服务效率;③积极探索不同形式的医疗保障制度;④营造公平竞争的医疗服务市场环境;⑤大力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提高卫生人员素质;⑥建立健全信息服务体系;⑦积极开展卫生改革政策专题研究等。[2]

5 卫生事业管理工作的挑战

5.1.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是维护人类整体健康水平的保证。21世纪,人类社会将会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在保障人民健康中将发挥更大作用。然而,从现状看,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化,导致相关疾病发病率上升;频繁的突发性灾害和城市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以及吸烟、吸毒、卖淫等不良现象的泛起,都给卫生事业管理增加了新的压力。

5.2.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医疗机构不但面临医疗技术、服务质量、人才等竞争 ,而且面临着自身求生存、求发展的局面。现代社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卫生行业职业道德建设,努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医学职业道德观念业已成为医院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谭一文,坚持从实际出发,控制卫生事业发展规模-兼析新疆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国卫生经济,2012,31(17):11-13.

[2] 王向松,吉斌,才万,对医院改革的几点认识,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6(4):36-37.

[3] 王忠,井明霞,刘军,新疆卫生事业发展的探讨与思考,2011,26(3):208-211.

作者:温靖玄

中医药事业贡献管理论文 篇3:

医药类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就业情况调研

20世纪90年代,各大医学院校纷纷开设卫生事业管理(以下简称卫管)专业,卫管专业人才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与青睐。在江西省医药院校中,开设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只有江西中医药大学和赣南医学院(南昌大学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每年该专业毕业生共计100余人。对江西各大医药类高校卫管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分析,能有效反映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基本素质与社会受欢迎度。同样地,也有利于院校改进完善人才培养方式,为国家持续深入的医疗制度改革源源不断输送卫生事业领域的高层次管理人才。

一、卫管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基本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通过问卷星向江西中医药大学以及赣南医学院卫管2018年毕业生发放网络问卷,共收到80份ID填写问卷,去除无效ID,共74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度为92.5%。

1.就业去向与就业层次。根据调查,毕业生就业单位为医药企业的就业人数为34人,岗位类型集中为医药销售类与人力资源管理类,占调查人数的45.95%;就业单位为事业单位的就业人数为18人,岗位类型主要为行政类,占调查人数的24.34%;就业单位为卫生机关的人数为12人,就业层次主要为县市级,占调查人数的16.21%;就业单位为政府部门(除卫生行政部门外)的人数为6人,就业层次主要为县市级机关单位8.10%;其他就业去向的主要是自由职业,占调查人数的5.41%。调查结果显示:卫管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为医药企业,约占调查人数的一半,可见药企是吸收卫管毕业生的主要单位,但是专业对口度并不高。同时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其他学生更倾向于在政府部门寻找一个铁饭碗的工作,而从事与医疗卫生相关仅有12人。总体来看,卫生事业专业对口度并不高。

2.就业自我评价情况。①专业知识有效度的评价。对在卫生行政部门文职岗位、医药企业销售管理岗位、医药机构信息管理科室等三大方面对江西往届卫管毕业生进行随机的拜访与访谈,在卫生行政部门的卫管毕业生在专业知识重要程度上认为管理学知识是最重要的,以十分满分记其评分,平均分为7.5。在医药企业担任销售管理的往届毕业生在专业知识重要程度上认为管理学知识是最重要,其平均评分为7.5,在医药机构管理科室的往届毕业生在专业知识认知上认为数学应用与医学知识最重要,分别为6.5与7.5。②综合能力的评价。综合能力包括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心理素质、职业技能等方面,在调查问卷中给出的多项选择中,卫管毕业生的对各项能力的评价结果如下:11人(32.43%)看中公文写作能力;10人(27.03%)看中外语能力;6人(16.22%)认为计算机应用能力重要;达20人(54.04%)认为协调沟通能力有助于工作的开展;14人(37.84%)看中分析决策能力;12人(32.43%)重视培养组织管理能力;11人(29.73%)在应急能力方面十分重视;11人(29.73%)强调创新能力;15人(40.54%)重视信息分析处理能力。③人际关系的评价。人际关系体现毕业生融入工作环境的程度。调查显示:18人(48.65%)表示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适应时间较短。17人(45.95%)表示不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需要较长时间慢慢融入工作圈。而有2人(5.41%)表示不愿意主动融入工作环境中,在随后的访谈中,二人表示,除开性格方面的因素,档案管理类的工作性质使得他们并不需要太多的人际交往。④工作满意度的评价。对工作表示满意的卫管毕业生有3人(8.11%),原因是薪资待遇高、工作强度不大;对工作表示比较满意的有7人(18.92%),原因是薪资待遇高但是工作压力大、工作强度高,个人时间太少等;对工作表示一般满意的有6人(16.22%),原因是虽然工资待遇不高,但是让他们感到满足的是工作不太累,有较多的个人时间发展业余爱好;对工作表示不太满意的有21人(56.76%),原因是觉得薪资待遇低于自己的工作应得,薪资待遇等与自己工作辛苦不匹配。

二、就业心理与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伴随着近年来的高校扩招与经济形势紧张,毕业大学生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着供求失衡的情况,作为卫管毕业的大学生既希望谋求理想的工作,但又对自身专业普遍不自信,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心中担忧焦虑。卫管专业自90年代末期开设至今,被设置成宽口径的专业,与卫生行政机构、医药相关机构等的窄口径需求存在着矛盾。这导致有部分学生选择继续读研,以期研究生学历能达到以上单位机构的专业素质要求。在随访中,毕业生告知笔者,在选择工作类型、工作地點、笔试与面试这些过程中均表示有较大的压力,具体为焦虑、紧张、不安。

卫管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就业期望过高。经济社会逐渐发展,社会资源分配出现不均,大城市有更受期待的生活条件,居住环境、医疗环境、子女教育环境、起点待遇都比一些地级市、县城要优越一些。因此,许多卫管专业的毕业生也更倾向于重大城市的、高层次的卫生行政机构与医药相关机构。第二,就业途径单一。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挫折后,有些毕业生便失去继续求职的动力,转而期待校方推荐的岗位与行业。而大多数毕业生依赖于校园招聘、朋友介绍等方式,导致在就业问题上比较被动。

三、 卫管专业毕业生就业对策

1.更新就业观念,正确认识自我,提升自身能力与素质。从学生本身来看,受到社会评价的影响,本科生高考填报卫管专业为第一专业的人数较少,大部分都是第二第三志愿乃至调剂到该专业。很多学生对于卫管的背景与学习目标都知之甚少,对于卫管没有注入感情、热情、理想,难以使得毕业生将卫生管理当做一生的事业。另外,从用人单位待遇来看,由于毕业生就业观念的沉痼以及事业单位起点待遇低等原因最终导致毕业生离开了卫生行业。大部分卫管毕业生对就业感到沮丧是从面试大城市岗位开始的,实际上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深入,国家急需更多基层的卫生管理人员,而大城市接纳卫管毕业生数量有限。这就需要毕业生认识到基层有广阔天地,家乡也需要医疗管理人才。同时也要毕业生创新就业途径,积极创业。在树立正确就业观念和正确的自我认识之后,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便是提升自身的能力与素质,这便要求卫管学生在校期间考取专业技能证书、职称证书等为就业增加筹码;积极参加校园举办的活动,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控制能力等等;学会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开阔视野,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动态。从而真正掌握核心竞争力。

2.完善课程设置,优化教学资源,创新培养方式与路径。①从院校角度来看,大部分卫管专业是建立在医药类院校中,而实际上医药院校设立卫管专业,在教师资源、图书资源、管理经验上都与综合院校存在较大差距,同院校比较,卫管专业所能获得的资源也比医药类专业少。不仅如此,由于医药院校医药立身是根本,所以在各种政策向医药类专业倾斜上也不利于卫管学生认同感培养与建立。江西省医药类院校要结合本土医药资源特色,充分利用樟树药帮、旴江医药等优势培养与本土医药相结合的卫管毕业生。江西中医药大学和赣南医学院在对卫管专业认识上存在着较大不足,对比卫管院校中较强的安徽医科大学来看,安徽医科大学的卫管专业不仅是学校高考招生分数投档线最高的专业之一(甚至超过该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分数线),而且卫管再次细分为了卫管(文)与卫管,卫管专业的建设水平居于全国前列,并且安徽与江西同处于中部地区,且经济水平相差不大,两省存在着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相似之处与地缘上的便利之处,安徽医科大学在建设卫管专业的先进经验可为江西省多院校采用。②从学制方面看,在江西三所高等医药类院校中,开设卫管专业的江西中医药大学与赣南医学院都设置的四年制教育模式,而设置类似卫管的南昌大学医学院的五年制预防医学的学生培养模式相比以上两所高校更具专业化、科学化,与卫生市场需求更相符合。在社会转型阶段,国有单位吸纳能力下降,迫使单位减员增效,单位对卫管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要求更高。这将使得四年制卫管毕业生具有更大的就业压力。因此学制改革应当纳入卫管学科建设的议程当中。③在课程设置方面,在江西中医药大学与赣南医学院的课程设置中,医学课程分别占据了全部课程的33%和45%,数学应用类科目也贯穿卫管学生大一到大三的生涯。管理课程的安排欠缺特色,如某大学提出“外语+医学+管理”则侧重了英语的课程设置,也有“信息化+管理+医院”则侧重了计算机应用教学的课程设置,反观江西高校的课程设置,需要反思课程设置,突出培养重点。④在教材方面,许多院校卫管专业与预防专业共用教材,而非根据专业要求的深浅难易程度单独拥有一套教材。同时,中医院校的卫管并未和全国医药院校共用一套教材,这由于现阶段中医药院校在中国医药学院中未占有主体地位,产生的后果便是中医药院校的卫管无法和中国卫管专业主流平等对话。除开这些因素来看,中醫药院校还存在着学科间的交叉重复,造成了师资浪费。在全国第二轮卫生管理专业规划教材目录,新编的管理基础课程部分和专业课程都作出了较大修改。从全国第二轮卫生管理专业规划教材更新目录上来看,教材内容涵盖了卫生管理、卫生财务、卫生人力资源、卫生技术支持等教材,减少了线性规划、高等数学等经济类专业的数学课程。在专业认识上进一步加深,在课程规划上更加全面。

四、总结

卫管专业是建立在专科教育与成人卫生管理教育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新兴的学科,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卫管的本科教育在整个江西省卫生管理教育体系中都是居于主体地位和重要地位的。江西省各医药院校可与卫生行政单位、医药相关单位、医药企业等双向合作乃至多平台合作建设“实习基地”。同时卫管专业毕业生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良好就业心态,积极投身卫生事业,为国家新医改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作者:李鲜 贾琼 章德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可持续发展高职教育论文下一篇:加强中职班主任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