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预习方法的高中数学论文

2022-04-15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基于预习方法的高中数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内容提要: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发现新规律、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基于预习方法的高中数学论文 篇1:

关于独立学院概率统计教学的几点体会

摘要:独立学院作为新生办学模式,如何提高其概率统计课程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概率统计方法的理解及应用能力已成为独立学院公共数学基础课教学的焦点和难点。基于作者的概率统计教学实践,针对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从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习和心理特点出发,重视绪论课的介绍,精炼内容侧重应用,恰当使用多媒体探索统计部分的试验,阶段性的复习整理五个方面提出了对概率统计教学的体会和施教策略,以期为探索独立学院特色的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概率统计;独立学院;教学改革

独立学院是近1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创新,将母校优质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相结合,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然而独立学院发展历时短,针对其主要培养各类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依托院校的教学模式不能完全照搬。概率统计又是本科阶段最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其理论和方法应用之广泛,掌握其基本思想与方法既是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也是一些专业后续课程的基础,因此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内容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实际教学中较之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的学习,学生普遍反映概率统计的理解和学习更有难度,加之实践性又强,概率统计课程教学一直成为独立学院数学公共课教学的瓶颈。本文根据作者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对独立学院概率统计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摸清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特点

独立学院学生高考成绩大部分在二本左右,普遍基础薄弱,对数学类课程学习不愿花精力,学习的愉悦感较少。其中相当部分学生家庭条件相对优越,学习过程中畏惧困难,主动性欠缺,应付了事,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学习勤奋然但效果一般,学习方法和习惯不够科学,这部分学生是班级良好学风的主要构建者,他们的积极性和潜力若再能挖掘,能起到示范和榜样作用。甚至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公共课学习有排斥心理和厌学情绪。心理方面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普遍不高,对老师依赖性强自学意识淡薄,尤其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较差,但是课堂外学生相对活跃沟通能力强,理论学习要求不高。对教师而言,除了知识的传递,言谈举止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尊重与关爱,心理的疏导和鼓励同样重要,否则教师教得再认真,学生不愿意学,积极性不高,也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上好绪论课,将学生吸引进来

作为整门课程的总体介绍和切入口,师生第一次交流的绪论课至关重要,心理上的好恶感一般在绪论课形成,一旦形成今后是很难改变的,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绪论课不仅要解决学生对概率统计是一门怎样的课程,为什么要学习,学什么,怎样学的疑惑,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直观地感觉到概率统计有趣和有用,将他们吸引进来。大体说来绪论可以包含这几层内容:第一,说明必要性该门课程在学生所学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对它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以此激励学生的斗志和责任感;第二,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大体介绍概率统计的起源和发展进程穿插其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及其相关趣闻,作为科普常识拉近学生与课程的距离,以此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第三,勾勒出概率统计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以概率论为例内容一共五章,第一章与所有学科一样介绍该课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引入基本概念,第二、三章分别处理一维和二维的随机问题,衔接类似高数里定积分往重积分的过渡,第四章是中学大家较为熟悉的数字特征如期望的计算,第五章理论部分说明一个经典现象--正态分布的广泛存在性,形象的类比就像天体物理里,介绍完每个天体的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最后自然要总结出规律性的经验。这样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勾勒课程体系轮廓,对学习情景做整体性了解,促进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同化、顺应、平衡概率知识;第四,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习的动机,一定要举一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学好概率统计对自身学习和生活具有指导意义;第五,既然学生认识到概率统计重要应用如此广泛,兴致被调动起来,当然要引出学习方法来鼓励他们,任何一门数学课都要遵循课前预习、课上仔细下复习实践(做习题)的步骤,认真遵循这样的步骤就一定能学好该课程,关键要进行积极的心理提示,学习上并不困难,有基本的高中数学知识、大学微积分就完全可以愉悦地学好这门课程,进而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目标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精炼内容,重点突出,要求明确,强调应用

独立学院概率統计教学内容,进度和难度安排上也要与母校区别开来,一定按照循序渐进和直观性原则,深入浅出,内容酌情处理一定要精练力求“少而精”,在数学的严谨性和有些定理的证明上可以淡化处理会运用即可,多举例子新概念尽量由实际的例子或熟悉的内容引入,根据各章节的内容选择适当的经济生活中实例服务于教学,使得课堂讲解生动清晰,营造轻松愉悦又有收获的课堂氛围。但对于要求掌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每节课前要明确摆出突出重点,讲解时尽量使用贴近生活的语言将定理本质的内容表达出来,比如“期望”的概念实际上就是中学平均数的延伸--加权平均,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念学生普遍感觉抽象,可以通过计算一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真实的感到它的存在性,再利用高数里定积分精髓的回顾帮助学生理解连续求和模型的结果自然是一个定积分,这才会出现标准定义的形式,并且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复一遍加深理解。课堂上还要围绕重点不断帮助学生整理思路,每节课结束前与学生一起检查课前设置的目标完成效果。另外遇到讲解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时,教学应侧重于其实际应用,如中心极限定理理论性很强,教师要做好翻译工作,先把定理内容通俗化表达出来,后多举经典的实际例子比如电话机分机线问题,安排工人提高效率问题等,保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新颖性,学生很感兴趣乐于接受和参与。

四、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探索统计部分的试验教学

单靠传统的板书授课已不能满足如今的教学要求,多媒体技术具备直观、形象、动态的特点,同时利用数学软件强大的计算演示功能,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体验大量数据的处理分析过程,有助于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另外多媒体信息储备量大传递速度快的优势,与板书有效结合恰当运用它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时的利用率。相对于概率论的抽象和随机思想较难把握,数理统计实用性更强,但学生在初学统计部分基本概念时,面对一大堆的定义定理和公式,十分茫然和被动,直接影响后面内容的学习。甚至相当一部分学生学完课程后,仍一头雾水掌握不了基本的统计思想,感觉不到统计的强大应用价值。因此,对于实际联系最为紧密的统计课程,在教学中尝试引进实验手段不仅十分必要事半功倍,还可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的设计和处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和应用本课程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实用型创新人才。具体落实起来,先在部分专业进行Matlabe数学实验教学探索,尝试增加一些上机试验教学,将基础知识讲授通过计算机软件操作,或者选择恰当实例进行深入观察、探讨和研究,学生能体会在常规课堂教学学习中无法体验的感受,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五、利用习题课进行阶段性的复习和测试

所在独立学院概率统计总学时48,周课时3并且分单双周教学,课时不多间隔又长。因此非常必要每节课前的花一点时间复习上节课的重点,并结合一两道典型习题的测试和讲解,保证知识的连贯性。此外对于学生常常学习后面忘记前面,单元习题课一定要跟紧,每一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无缝连接”,从而在学生思维中形成一个完整有机的知识体系。在习题课上,一方面对所学的基本定理、基本概念再次提炼,还要分析各知识点之问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完整、印象深刻的知识链,比如随机变量数字特征这个章节,通过独立与不相关关系的总结把几个数字特征类比串起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另外不仅要完成对知识点的梳理,最主要的还是借助对作业中普遍问题的解答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精心挑选一些相关典型的习题,尽量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最后留一定时间给学生自己练习,及时巩固。课时允许对于重点章节可尝试进行阶段性的测试,有要求学生才会有动力,争取调动更大多数的学生跟上教学进度,获得学习知识的满足感。

以上是笔者在独立学院教学一线工作中的几点体会,希望能抛砖引玉,为提高独立学院的概率统计教学质量,促进适合独立学院实际情况的教学改革,实现独立学院培养有特色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梅长林,王宁,周家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习与提高[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蒋春梅,于大光

基于预习方法的高中数学论文 篇2:

浅谈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内容提要: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发现新规律、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教师应从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

关键词:数学教育 创新意识 培养

一、 创新意识和特征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发现新规律、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著名美籍华人学者杨振宁教授也指出:“中外学生的主要差距在于,中国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待加强;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 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所谓创新意识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入、延伸或推广。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提高,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驾驭个局,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开展数学活动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

二、注重问题教学,以问促变,培养创新意识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年轻从教时,特别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他总是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从而获得主动地发现机会。

(1)问题的来源及选择。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疑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书本的问题,收集大家思考的错误问题,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所提出问题作为问题的来源;例如,“角的概念的推广”的内容,我们用时钟拨快、拨慢的区别来作为问题,从而引入角的新概念。

(2)讲究问题呈示方式。对于问题,教师应把它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最好能由学生根据情境自己发现问题,将发现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展示问题的过程,因为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来讲,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3)问题的解决。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独立操作(或思考)还是集体研究,或小组讨论?是先独立研究再相互交流,还是带着问题看书自学?这与所研究问题的难易程度有关。通常的做法,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活动,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数学交流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交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及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及问题解决后进行小结,将触发思维的因索(即问题是怎样想到的?是什么使我这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的?)进行显现,将引导思维的方法、策略进行提炼,让学生分析把握,为今后创新思维打下基础。教师对教学中的例题的设计和选择,要有针对性;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延伸出更多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创设民主氛围,激发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意味着学生主动参与自身发展,以达到他们身心充分、自由发展的开始。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其对自己身心发展的自知、自主、自控的程度。主体意识愈强,学生参与自身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强。高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主要是用来传播和再现前人研究。发明所积累的科学成果的,不再具有首创性,加上其自身严谨的逻辑性和抽象的理性,要求高中数学的创造教育必须创设一定情景、氛围,引导、启发学生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呼唤学习主体能动参与联想、判断、推理、综合分析、归纳等学习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发扬民主教学作风,创设和谐、为促成学生潜在的创新之火迸发异彩的必要先导,成为关键。基于此,在数学教学中,我认为应提倡如下做法:

1.允许“插嘴”

创新意识始于积极思维,始于质疑提问。插嘴是一种特殊提问方式。当学生不由自主地插嘴的时候,正是他触发主体意识,积极思维探讨,发现新知识、产生新思维的时候。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插嘴” , 勇于质疑,师生合作,探求真知。无论课中、课后,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义,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质疑解惑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曾讲:“创新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在学习《 三角形的中位线》 一节时,师生一起证明定理后,一学生突然插嘴:“老师,我觉得还有一种证法,就是截取第三边中点,即折半法。”我要求同学们都证证看。人家都证不出,这个同学们都明白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只能用延长中位线(加倍法)来证明,我说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学生心领神会,愉悦地笑了。问题也就在民主、活跃的氛围中解释,而且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2.动手和动脑相结合

脑手二者的相辅相成,能使大脑左右两半球趋于阶同活动,使两方面的能力都得以充分发挥并结合,这对激发主体性,培养创新意识,无疑是非常大的,“心之官则思”。思维是学习的基础。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是十分重要的。某种意义上,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想”来的,牛顿在谈及成功的秘诀时,曾说“我一直在想、想、想”。只有解放了学生的头脑,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才能冲破旧藩篱,立异标新,发挥共创造性的威力。在培养想象力方面,数学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3.释放学生时间,拓延学习空间

现在不少学校,课程从早到晚,作业又多得做不完,试问,学生还有什么主体性可发挥,有什么时间去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教育应以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载体,离开了时间的保证,又哪里去寻找这样的空间?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认真落实素质教育,扎实抓好课堂实效,把学生从“题海”之中解放出来,同时,也要指导学生科学运筹,高效利用时间,开展丰富多彩、自愿性、多样性、灵活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的课外活动,拓宽教育领域。鼓励学生扩大自己的活动领域,向社会实践求新知,延展学习空间。陶行知曾说:“测造需要广博的基础。”只有节余了时间,解放了空间,学生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知的眼界,发挥内在的创造力。

四、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好奇心,培养质疑精神

观察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的一种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常言说:“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回”。如科学巨匠牛顿、爱因斯坦和大发明家爱迪生,不仅具有惊人的观察力,而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这样做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与辐射。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要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习题教学中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联、一题多变、一题多问,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联想能力及思维的流畅性;采用多题归一,训练求同思维能力;用整法解题,锻炼统摄思维能力;用反证法、倒解题等训练逆向思维。同时培养学生勇于质疑也不可忽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去发现真理。科学发明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质疑就是要善于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这种品质在青少年时期培养尤其重要。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提出问题;二是要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尤其对教学中疑点和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启发学生思维探讨,逐步解疑,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三是鼓励学生间积极争辩,陈述矛盾,各抒己见,揭露弊病;四是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向教师质疑提问;五是鼓励学生破除迷信,活读书,敢于对课本参考书提出疑问,“吹毛求疵”,并进行批判;六是组织学生间相互批改作业,评阅试卷,发现问题,改正错误。

总之,教师通过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个重大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共同研讨,交流;教师要鼓励,重视学生的创新,对求新,求异的学生大加赞赏,对于不成功的思路,也应允分肯定,鼓励,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被激发,学生的创新才能成为一种可能。

作者:赛音图

基于预习方法的高中数学论文 篇3:

基于新课程标准下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

【摘 要】现行初高中数学教材内容不衔接,教学方法的差异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导致高中新生的数学学习出现了一定的困难。针对初高中数学衔接存在的问题,本文对教学实践中采用的方法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的策略。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差异;衔接

很多数学教师发现高一新生有着很好的求知欲和学好高中数学的强烈愿望。然而,一段时间之后,不少学生就感到高中数学晦涩抽象;在解题时磕磕碰碰,成绩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学习信心逐渐消失。如何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成了高一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和高中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针对这种情况,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初高中数学的不衔接问题和可能的解决策略。

一、初高中数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教材内容不衔接

把初、高中的《课程标准》进行对照,不难发现:初中数学内容少且直观具体;高中数学内容多且抽象理论。自实施义务教育以来,初中数学教材删减了一些内容,降低了难度和广度。例如,把二次不等式、解斜三角形等部分留到高一阶段。虽然高中数学教材内容也做了调整,降低难度。但受高考的影响,高中数学在实际教学中难度并没有降低。可以说,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加大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同时,初中数学教材内容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直观性强,对每一概念配备了足够的例题与习题。相比较之下,高中数学的概念抽象,侧重培养抽象逻辑空间思维能力,解题技巧灵活多变。

2.初中教师与高中教师教法的差异

初中数学内容少且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都有充足的时间反复强调。在侧重测试基础知识的中考数学的指挥棒下,初中数学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取得高分,常机械地反复练习达到熟记题型,结果造成了重知识轻能力,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高考数学则是侧重考查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所以高中教师比较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而这种差异性使得刚步入高中的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

3.学习方法的差异

在初中,学生习惯跟着老师走,缺乏独立思考和钻研问题;而高中数学则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举一反三。例如,很多的高一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课下穷于应付作业,对难题没深入钻研,喜欢按老师上课讲的例题方法套着解题;遇到问题不去分析思考,而寄希望于老师的讲解,因此不能真正理解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同时,不会科学安排时间,缺乏自学能力。所以,高一学生普遍反映数学课能听懂而课后不会做题,或者作业会做但考试不会,在数学上花很多的时间,但效果却不好。

二、基于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1.利用旧知识衔接新内容,注重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迁移

初、高中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可以说,高中数学知识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但不是简单的重复。因此,在教学中,高中数学教师要深入研究两者彼此潜在的联系和区别,正确处理好两者的衔接,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所以,在讲授新知识时,可以有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新旧知识,找准衔接点。而且要以“低起点、小步子”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分散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能够理解和掌握高中数学知识。

2.活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使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在教材的处理上,不妨打破模块之间的先后顺序。例如,可以把“一元二次不等式”、“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作为衔接内容先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做好初高中数学的知识衔接,而且可以为高中数学的学习做好准备。同时,因为初高中数学在教材内容存在断层,所以有必要做好衔接的补充教学。在高中起始阶段,需要引领学生掌握一些知识点,例如:常用的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方法、方程与方程组、一次分式函数、三角形内角平分线定理,中点公式,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和边长间的关系等。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而兴趣则是最好的老师。缺乏对该学科的兴趣使得不少学生畏惧数学。因此,教师要着力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疑,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用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技巧让学生从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这样才能让学生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

4.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许多学生有很强的依赖心理和不好的学习习惯。与初中数学相比,高中课堂显得密度大,教学进度快。机械照搬的学习已经不能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因此,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例如,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努力创设机会让学生自主提问,因为只有经过分析和思考,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可以指导学生去做课后反思,章节反思,解题反思来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的习惯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去总结和归纳,复习和巩固。只有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潜能。

总之,高一数学是高中数学的起始阶段,只有认真分析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才能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顺利地接受新知识和发展新能力。让“初高中衔接教学”更好地为高一新生铺设一条成功的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试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第八中学)

作者:方章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红外通信技术的发展特征论文下一篇:医学院人才培养医疗保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