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技术在深层油气勘探中的创新与展望

2022-09-27

深层油气勘探主要是指对埋深4500-6000米的地层油气进行勘探。在深层油气勘探过程中对技术性要求较高, 且具有投入、难度、风险“三高”特征, 因此有效实现对深层勘探位置的预测以及储集层物性的提前勘探十分重要, 这就要求地球物理技术水平满足应用需求, 对其精度要求较高。下面本文将对地球物理技术在深层油气勘探中的现状进行分析, 并积极探讨地球物理技术在未来油气勘探中的挑战, 以促进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未来发展目标更加明确。

1 地球物理技术在深层油气勘探中的现状分析

以深层碎屑岩为例, 我国深层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主要应用情况如下。

我国深层碎屑岩储集层主要分布在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等。以塔里木盆地库车盐下构造来看, 发育于天山山前冲断带, 在勘探过程中主要难点在于该地段地势起伏较大, 接收激发条件相对较差;该地段构造断裂较多, 地震场波较为复杂。基于这种勘探背景下, 可以总结其主要勘探问题为:资料信噪比低, 勘探过程中成像清晰度、精度不够, 圈闭落实难。

针对这一些列问题可以采取的主要技术测量为:应用宽限大组合以及山地宽方位技术完成对原始资料的信噪比分析, 此外也可以应用起伏地表异性叠前深度偏移方式实现偏移精度上的分析。最后, 也可以对复杂构造基础上的技术以及变速成图技术等进行有效解释。

利用这种技术进行采集信息, 并进行针对性技术处理, 能够大大提升深层构造的成像准确度与清晰度, 提升资料信噪比, 并有效改善其可解释性。与此同时, 通过该技术应用能够将平均深度误差降到2.0%之前下, 这对于进一步促进库车地区的深层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支持, 为技术人员勘探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另外在深层碳酸盐岩、深层火山岩领域中也是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应用的主要范围。在不同深层地区的油气勘探地质情况不同, 因此地球物理技术应用也存在不同。但总体来看地球物理技术的应用均能够有效促进深层油气勘探成功率的提升, 促进我国油气开采量的进一步提升。

2 地球物理技术在深层油气勘探中的创新展望

深层油气复杂结构成像主要问题表现为构造形态以及分布规律等的组合关系问题。前路冲断带复杂构造、碳酸盐岩以及碎屑岩等不同类型的潜山与台地边缘形成的礁滩之间勘探问题, 这些目标在实际勘探的过程中条件相对较好, 圈闭完整性方面也属于控制油气实现聚集的重要因素, 为此, 构造成像十分清晰, 偏移产生归位更加准确, 因此也形成了深层复杂构造勘探过程中的最重要要求。

弱信号+强信号会造成地震资料产生信噪比方面的问题。就深层目标来说, 因为地震波实际传输的过程中会发生扩散、吸收以及衰减, 有效信号实际能量相对较低。深层复杂机构目标相对环境更加恶劣, 容易受到各种形式的干扰, 面对这种双重因素的影响, 目的层地震资料的信噪比相对常规可能更低。甚至可能无法识别层位。

当前阶段应用的采集技术创新发展需要结合实际解决地震资料低信噪比方面的问题, 大度为低频可控真元也属于提升深层反射能量的重要途径。可以对提升速度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低频数字检波器能够产生最大限度的记录全低频信号, 这样可以有助于实现较高效果信号能量。

3 结语

我国深层油气资源总量丰富, 在世界深层油气资源中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这也代表着我国深层油气勘探进入关键时期。基于深层油气勘探本身难度较大, 勘探风险较高, 因此在技术应用上应更加注重专业性, 加大对地球物理技术研发, 以提升其整体技术水平。近年来我国深层油气地球物理技术应用不断取得突破性研发进展, 不断解决深层油气勘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进一步促进了油气勘探的开发进程, 以及我国油气勘探的发展前景。

摘要:本文针对地球物理技术在深层油气勘探中的现状为研究出发点, 对深层碎屑岩等勘探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地球物理技术在未来油气勘探中的展望进行探究, 总结其主要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的关键技术, 明确未来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地球物理技术,深层油气勘探,复杂构造,深层碎屑岩

参考文献

[1] 孙龙德, 方朝亮, 撒利明, 杨平, 孙赞东.地球物理技术在深层油气勘探中的创新与展望[J].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5, 04:414-424.

[2] 王永刚.集结科研生产最新成果, 铸就油气物探一流平台——2014年《石油地球物理勘探》评述[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5, 04:776-808+8.

[3] 滕吉文, 张子萌, 杨辉.第二深度空间 (5000~10000m) 油、气形成与聚集的深层物理与动力学响应[J].地球物理学报, 2013, 12:4164-4188.

[4] 袁桂琴, 熊盛青, 孟庆敏, 周锡华, 林品荣, 王书民, 高文利, 徐明才, 史大年, 李秋生.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应用研究[J].地质学报, 2011, 11:1744-1805.

[5] 陈洁, 温宁, 张亮亮, 王鹤轩, 陈邦彦.重磁电震联合反演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7, 05:1427-143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隧道工程中施工机械的质量管理分析下一篇:浅谈影像艺术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