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新课标下的初心理领域教学浅谈

2022-09-12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科技的迅猛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体育课程是初中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 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它关注的并不仅仅是通过体育教学增强学生的体质, 而且还要通过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过去, 我们对促进学生心理的全面发展等问题认识不足, 重视不够, 研究不多。现在, 我们都将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体育新课标下促进和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笔者就体育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一些探讨。

1 认知初中生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

1.1 初中生不良的个性因素

有些学生虚荣心强, 喜欢在课堂上引起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注意, 再遇到一些力不从心的动作技能时, 知道自己完不成, 也要为了“面子”, 硬撑着去做, 结果往往导致失败, 久而久之, 这种挫败感会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 今后既使有了自己能做的练习, 也不敢于表现自己, 怕万一失败, 而被其他学生讥笑, 被人看不起。脆弱、敏感、辨析力差、自私、自我中心、缺乏同情心等。

1.2 初中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因素

有些学生对动作技能学习的能力较差, 或是身体素质不好不能跟上正常的教学进度, 在平常练习中, 同一些身体素质好、运动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比较时, 总觉得自己是只“丑小鸭”, 既使自己再努力, 也是不如人, 无法赶上其他学生, 从而在练习时放不开, 思想包袱较严重, 显得胆小怯懦, 缩手缩脚, 结果导致越来越差, 从而产生自卑感。

1.3 初中生心理方面的不足因素

初中生心理方面的不足大致可以概括为:高一阶段新环境的适应问题、学习方法不当、学习目标不明、人际交往敏感、与家长的代沟问题、学习的自信心不足、对自我的评价不完整等。高二阶段学习负担与焦虑问题、“早恋”问题、自我形象设计与校规冲突问题、价值观的形成与文化多元性难以调和问题、亲子关系淡漠问题、心理的可塑性、敏感性与教育要求的理性化之间的矛盾问题等。高三阶段学习负担“过重” (主、客观) 与学习适应不良、理想的期望与现实的能力之间的差距造成的心理困惑、各种心身疾病 (焦虑症、疑病症、神经衰弱、考试恐惧症等) 。另外还有人际关系紧张、厌学、性抑郁、暴力倾向、师生关系淡漠。

2 体育教学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策略

尽管我们意识到初中生心理健康情况有些不佳, 但并不一定处在心理健康的最低水平, 我们认为可以通过自我教育、心理咨询和治疗, 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教学或锻炼活动来对初中生心理施加影响, 培养和提高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

2.1 教学中教师应熟悉初中生心理现状

平时教师应主动接触学生, 深人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 心理健康水平现状, 体能、技能现状, 并逐一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比较, 切实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 在体育教学中做到有针对性, 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采用教学组织形成的多样化, 选择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 注意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科学性。这样做能较好地影响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

2.2 教学中教师应协调初中生人际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常常可以发现, 人际关系好的学生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什么事情都充满兴趣, 能在生活和运动中感受到愉快、舒畅;而人际关系不好的学生常常无精打采, 抑郁寡欢, 缺乏生活或锻炼的乐趣。而体育教学过程可以改变这一现象, 因为体育教学总是在一定的运动环境中进行, 它总是与不同人群或学生发生着交往和联系, 在教学或训炼中能够较好地克服孤僻, 忘却烦恼和痛苦, 协调人际关系, 扩大课堂社会交往,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从而对培养心理适应、心理耐受挫折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3 教学中教师应提高初中生自我认知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进行心理的自我调整时, 必须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积极地自我认知, 学会辩证的一分为二的看待自己, 在认知自己的缺点短处的同时也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长处, 消除自卑感, 树立自信心。为了让学生做到这一点, 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 多进行鼓励, 如在进行短跑测验时, 对一些确实因身体素质差, 身材矮小等原因导致运动技能不理想的学生, 要求他们重在参与, 同时也应提出他们的运动技能并不比别人差, 而只是因为身体素质和先天条件差造成的。勤能补拙, 充分正视不足, 克服不利条件也同样能取得好的运动效果。

2.4 教学中教师应改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教学中对心理健康影响的重要标志, 也是人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体验。情绪儿乎参与到人的所有活动之中, 对人的行为活动起着很大的调节作用。体育教学能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 激动人心并能降低紧张度和不安, 从而改善心理状态。如教学活动中可合理采用宣泄不良情绪, 清除心理紧张, 放松身心, 调节心理状态的方式, 维持心理平衡, 达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5 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初中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提出:学生的学习光靠智力不行, 光有学习的热情也不够, 还应有坚持到底的意志, 才能克服大的困难, 使学习取得成功。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 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教学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和主观困难, 努力战胜主、客观方面的困难, 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可见体育教学过程是影响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重要途径。

3 结语

(1) 做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提高学生生理健康水平的同时, 更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知道学生的心理状态好坏会直接影响其生理的健康状况及学习的态度与成绩, 甚至影响学生今后的个性成熟与发展, 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应融健康知识, 体能、技能, 道德品质培养为一体, 使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健康水平得到共同的提高。

(2) 在体育新课程教学中,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一个值得广泛重视的问题,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心理状态不同, 引起的反应也不同, 如不认真对待, 势必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摘要:体育教学的中的心理健康教学是教学目标之一, 本文主要论述了认知初中生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 体育教学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策略。

关键词:体育新课标,初中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季浏, 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 赖天德.学体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

[3] 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与专业结合的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实践下一篇:完善行贿罪立法——兼论《刑法修正案九》行贿罪新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