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论文范文

2022-05-12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语言文字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但就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来看,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在描写说明类课文中,问题尤为突出。

第一篇:语言文字论文范文

如何让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的快乐平台

《语文课程课标》(2011版)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崔峦老师也曾在2012年第9期的《小学语文》第13页,语重心长地谈了课标修订背景下的阅读教学。谈到如何加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时,崔峦老师说应在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中全面落实。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对十年来的语文课改也有了很深的认识与感悟。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加强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让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的快乐平台呢?下面结合崔峦老师的讲话和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

一、注重对文本的正确理解

“理解是运用的基础。只有通过理解、欣赏、感同身受,才能自然而然地学会运用。”(崔峦语)无论是在哪一学段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都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文本,去感受语言文字,体会文本的内涵。

在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注重识字写字这个重点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能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来理解词句,进而培养学生准确的遣词造句的能力。

如:教学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从现在开始》一课时,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在理解“议论纷纷”这个词语的时候,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当轮到猫头鹰当‘万兽之王’时,它要求大家都像它一样,白天休息,夜里做事。大家会是什么感觉?可能会说什么?”然后请同学们自由谈一谈。老师总结:“大家你一言,他一语的,这就是‘议论纷纷’。” 在理解“叫苦连天”的意思时,可以这样问:“小动物们虽然生活得很苦,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只好天天熬夜。一个星期下来,大家会是什么感觉?”请同学们假设自己就是其中的一种小动物,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然后总结:“大家你也说苦,他也说苦,这就是‘叫苦连天’”。

在第二学段,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继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并且能够体会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更要注重在整合信息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掌声》一课中,了解“英子的忧郁”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一些关键词句“总是默默地”“早早地来到”“最后一个离开”“立刻把头低了下去”“慢吞吞地站起来”等来理解英子内心的情感。

在第三学段,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教师在进行评价中,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培养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伯牙绝弦》一课时,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中“绝”字的意思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拒绝进食叫“绝食”,与好朋友断绝关系叫“绝交”,那么试着推想一下,“绝弦”会是什么意思呢?进而理解题目中“绝”的意思。

二、注重方法指导,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标的根本精神就是转变:由“教会知识”转变为“教会学习”。达尔文也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引导与渗透。如:朗读的方法、理解字词的方法、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批注的方法、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等等。如果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及时总结、引导、渗透这些阅读方法,学生自然也就会试着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真正内化为自己的阅读能力。

如:在执教《北京亮起来了》一文时,可以针对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批注的方法。孩子们一开始不会,教师可以首先做出示范。“文中的哪些地方描写出了北京夜晚的明亮与辉煌呢?同学们,刚才老师找到了一个词‘金碧辉煌’(板书在黑板上),它就写出了北京夜晚的明亮与辉煌,快来读一读吧。”然后提出“你能像老师这样找出文中描写北京夜晚明亮与辉煌的词语吗?”在汇报完这一部分后,老师要及时总结:“像这样抓住关键的词语进行品读,就能使我们读出文字背后藏着的意思,下面我们就运用这样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孩子们会很快掌握这种阅读方法,积极地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像这样,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不会再苦于不会学习,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三、注重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无不寄托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就是为了不教,是叶老先生不变的名言,也是我们每位教师追求的一种境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应该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得言、得意、得法。教师可以根据不同题材、体裁的作品,随课安排改写、续写故事或者安排小练笔等。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27课《陶罐和铁罐》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的故事,感受他们不同的特点。陶罐易碎但不易氧化,而铁罐坚硬却易氧化。真是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这是一篇有趣的童话。学完课文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改写童话,还可以根据课文的行文结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可能会有哪些物件之间发生过有趣的事情呢?写一写。这样,不但学习了课文,了解了内容,读出了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还学会了写童话,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只要教师用心思考,巧妙设计,学生的学习就会乐此不疲,兴趣愈加浓厚,真正在阅读这个平台上不断迸发思维的火花,燃烧起创作的激情,创作出迷人的文段。

总之,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要通过一篇篇具有典范性的例文,来引导学生掌握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要力求“真实、朴实、扎实”,上出语文味,回归语文的本色。真正地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有所得,得而能用,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的快乐平台。

作者:李丽红

第二篇:聚焦语言形式,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但就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来看,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在描写说明类课文中,问题尤为突出。因此,现就此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对三个課例的分析,找出原因,试图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多形式语言思维训练的方式,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让学生“骨感”的语言文字丰满起来。

关键词:语言文字;理解;运用;训练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也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因此,新课标规定,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索养。而就目前来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常常为学生干瘪的语言、骨感的语用而烦恼。为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小学描写说明类课文教学的三个示例,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运用、思维训练的方式,提高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让学生骨感的语言文字丰满起来,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小学描写说明类课文教学的三个教学课例

课例(一):三年级课文《秋天的雨》。

1、第二自然段:“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的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田野像是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天里频频点头。”

(1)联系全段理解第一句话。

(2)比喻、拟人句修辞手法运用的作用、妙处。

(3)“总分”构段,有何作用。

(4)把这一段读得有感情。

(5)这一段的背诵也很有必要。

2、第三自然段:“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苹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小朋友的脚,常常被那香味勾住!”

(1)“总分”构段式,有何作用。

(2)联系上下文,读懂“非常好闻”一词。

(3)语句运用的优美。

3、第四自然段:“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小喜鹊衔来树枝造房子,小松鼠找来松果当粮食,小青蛙在加紧挖洞,准备舒舒服服地睡大觉。松柏穿上厚厚的、油亮亮的衣裳,杨树、柳树的叶子飘到树妈妈的脚下。它们都在准备过冬了。”

(1)“总分总”构段式。作用与注意学习运用。

(2)拟人手法运用的妙处。

4、全文不仅“总分”构段,而且还有“总分总”构篇。

课例(二):三年级课文《花钟》。

什么是花钟?有人经过留心观察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还有人曾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得像钟面一样,组成了花的“时钟”。这些花在二十四小时内陆续开放。本文就是介绍花钟是怎样形成的。全文只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人们经过留心观察,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第二自然段,介绍不同的花为什么开放的时间会有不同呢?说明其中的原因。第三自然段,一位植物学家据此种植了一个大大的花钟,人们只要看看什么花开放了,大致就能知道是几点钟了。这个花钟非常美,非常有趣。

1、第一自然段:“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时间是不同的。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放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1)同时写花开,却用词不同,避免重复,非常丰富,而且用词很美,值得我们学习。

(2)分号的作用,省略号的作用,给人什么感觉。

(3)课件展示各种花,学生欣赏, 学生觉得一定很美,让学生美美地朗读课文。

(4)把这一段背下来。

(5)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同类事物的方法,以及运用不同的词汇描写同类事物的方法。

2、第二自然段,介绍不同的植物为什么花开的时间不同。

如果去掉第二自然段,当然也可以,作者为什么又加上这一段,它有什么作用呢?它的作用是:让人读了以后增加知识,更觉得这些花不仅开放的时间有趣,而且开放的原因也挺有意思,增加了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也显得文章很有逻辑性。这对我们写作文是一个很好的提醒。写文章要注意前因后果,顺理成章,让人读后觉得文章比较完整,给人一个完整的印象。

3、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最后一句话:“这是不是很有趣?”

想象画面,想象钟面上陆续开放的花朵,体会花钟的美丽、有趣。可是很多教师并没有抓住这一句话,没有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失去了一次想象思维训练的机会。

4、这是一篇非常生动、有趣的说明文,也让学生把课文读得非常有趣,津津有味。

课例(三):五年级课文《鲸》。

这篇课文共有七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鲸是一个很大的动物;鲸的演变;鲸的分类;鲸的吃饭;鲸的呼吸;鲸的睡觉;鲸的出生与成长(胎生、吃奶、长大、寿命)。

(1)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2)介绍动物要抓住它们的主要特点,要抓住别人一般不易了解但是很有价值的知识,有意思的地方,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

(3)用词准确,生动,通俗易懂,也值得我们学习。

(4)学习写说明文,应该像这篇课文一样,篇幅不要太长,每段不要太大,语言简练,条理清晰,把事物说得清楚、明白,语言运用生动有趣。

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以上三个教学课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描写说明类课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很少有自己的独特发现。

由上面三个课例中,不难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够重视语言文字的运用与表达方法。仅仅是简单地理解词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而少有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与训练。不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比如作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教课文想不到作文,想不到口语交际。这就导致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也只是停留在最浅显的基础上,并没有上升到理解运用的认识和实践上。究其原因,一方面,教师没有意识到语言文字运用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教师在这一方面很少有自己独特的发现,因此,教师只能按照自己较为浅显的认知去讲解。学生往往是教师讲什么,就学什么,很少提出自己的要求。这就导致教师不讲,学生不学,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越来越薄弱的后果。

(二)教学中缺乏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环节。

在以上三个课例中不难看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少有专门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学习的实践环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只是泛泛地说,课文中有很多生动,准确,通俗易懂,语句优美的词句,值得我们学习。但并未针对典型的字句做詳细分析,也并没有让学生去运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文字去进一步探讨和表达运用,这就导致教师讲的这一句话,变为空话。学生根本体会不到语言文字运用的魅力所在,更不会在以后的写作,口语交际等实践活动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三)不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思维的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教授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进行语言思维的训练。只有语言思维有了,学生才能举一反三,由点扩充到面,语言文字能力才能不断提升。从课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够,学生朗读课文很不理想,使语文课堂少有浓浓的语文味。这就导致学生对语感的缺失,语言文字在学生的大脑皮层没有任何思维烙印,也就更加不会迁移到其他实践中了。2、课堂教学中不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教学,不注重提高学生阅读思考、品味揣摩的能力。到目前为止,语文教学还没有一套固定的适合于学生的方法,这也是语文这门学科本身固有的特质,因此,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感到很茫然无措。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方法不当,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时,教师往往会处于教学倦怠期。教师的倦怠,学生的不感兴趣,导致的后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的语言思维训练,学生也没有想要进行语言思维训练的意识。

三、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策略。

从以上课例中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在教学中应该主要注重的是:理解语言文字意思;关注语言表达,体会表达作用;语言思维实践迁移。

(一)学生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才能学会运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的运用和建构;思维的提升和方法;审美情绪的培养和思考;文化的理解和传承。由此看来,最基础的是语言的运用和建构,其他三个不是独立独特的,是在语言的运用和建构中渗透的,所以说,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是要求我们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走一个来回。在阅读教学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路径应该是: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学生最后收获的应该是语言文字。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应该让学生应该留下许多美好的东西。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让学生建立在理解语言文字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才会运用,才能体会语言表达的魅力,才会迁移。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关注语言表达,体会表达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何时何地,都应关注学生和自己的语言表达,应时刻要求自己语言表达要精确,要适合学生的年龄水平,心理水平和接受能力。也应对学生的准确表达给予表扬,以及易混淆的语言文字表达及时进行纠正和分析讲解,使学生能逐渐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讲解语言文字运用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运用所表达的作用以及精妙之处,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以此对学习语言文字产生兴趣。

(三)语言思维实践迁移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由此可见,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教学,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理解词语表达的意思,还应加强语言文字的组织训练,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容和形式,注重表达方法。让学生知道语言文字使用的规律,能够熟练地掌握并使用语言文字,进行语言思维实践达到迁移。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依据单元教学的训练重点、关注学生学习的需要点、考虑文本语言表达的特色点,来找准最具教学价值的语言文字训练点,让语言文字运用教学事半功倍,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总之,通过以上对描写说明类的课文教学的诊断和探讨。我们应该反思的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想要加强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教师应重视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研读;重视对语文教材的研读;重视对学生的研读;要改变过去已有的教学习惯;重视读书学习。在小学的语文教学当中,首先教师应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意思,从生活、文本中进行语言训练,然后运用所理解的语言文字进行语言思维的迁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让学生骨感的语言文字丰满起来,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谷铁军.浅谈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高.教育创新学刊,2013(2).

[2]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上、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黄成沐.在品味表达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J].华夏教师,2014(08).

[4]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M]. 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5]刘吉才.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着力点[J].教学管理, 2014(02).

[6]申小龙. 文化语言学 [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7]孙维奇.语文教学应重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J].中学语文,2011(6).

[8]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9]叶圣陶.语文随笔:中华书局,2014(8):47.

[10]余文森.可以这样教作文:華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26.

[11]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2]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4]张倩.新课标下语文知识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作者简介:张利娜,女,1989年2月,民族:汉,河北省邯郸市人,硕士学位,淮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作者:张利娜

第三篇:浅谈语言文字训练

到底何为语言文字训练?很多语文教师都认为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语言文字训练的本质在于指导学生反复进行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练习,进而帮助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得到提升。但是如果细细深究,则会发现其实关于语言文字训练并不局限于语文教学中,也不局限在课堂之中。比如在数学教学中,关于应用题的理解就涉及语言文字训练。即使在家中,学生和父母的沟通,以及父母对他的语言文字纠正,不也是一种语言文字训练吗?所以语言文字训练并不是语文课程专属,还同时存在其他教育情境,唯一区别在于不同的教育情境下对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和要求。

但是,作为语文教师并不能因为语言文字训练并非自己课程专属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看语文教育的性质。关于语文教育的性质存在不少争论,其核心在于语文教育到底是干什么的,语文教育到底要实现什么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而当我们在考虑这三个问题时,恰恰说明我们关于语文教育的思考还是局限在语文教育的功能和目的层面。社会与语文教育的价值评价、语言文字内在的逻辑、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价值期待将语言教育进行了界定。如今语言文字的内在逻辑并没有得到重视,这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功利目的。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并不是社会道德的角色代言人,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让语文教育回归本质,要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内在逻辑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生学习语言的发展规律。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这种新的教学理念逐渐得到更多语文教师的认可,它很好地体现了教育对于人性的呼唤和重视,这种深入思考语言教育的精神需要坚持。

语文教育应该加大语言文字训练,语文教育就是为了学生掌握系统的语言文字,形成成熟的语言逻辑系统,而这些是不能离开语言文字训练的。如果不进行这些训练,那么语文教育就成为了空中楼阁,失去了自己的根基。那么,怎样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呢?

笔者并不认同把语言文字训练当做一种纯技能的、知识灌输式的训练。显然如果这样理解和操作语言文字训练,那么就会重新走入传统教育模式。很多教师即使意识到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意义,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处处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即使在跳出的传统教育模式限制的同时还不由自主地回到其中,比如语言文字教育的实践中,很多教师关注的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更多的是关注于教师层面的问题。而对于学生层面,学生怎么来学和学什么则考虑不多。这种完全由教师的教决定学生学的理念并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其实对于教师而言,教什么并不是一件难题,因为教学大纲都已经做了详尽的限定。教师往往是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转换,教师教学阶段彼此间的联系以及程度都呈现被动状态,而学生学什么完全由教师所决定,学生因为没有自主性,只好被动地去接受,这种状态并不利于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不得不说的是,我国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这也是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的重要环节。由于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教师教学自主性没有被激发或者不能实现,导致创造性教育无法实现。笔者曾经观察过一些特级教师的授课过程,他们并没有恒定的教学模式。虽然曾经有教育专家试图对特级教师的教学模式进行总结,但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当我们在找寻一种适合绝大多数情况的授课模式时,恰恰说明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学实质所在,甚至是为了满足教师的偷懒心理。试想如果真的有固定的教学模式,那么直接放视频录像就可以了,还用教师做什么呢?所以笔者认为做好语言文字训练需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教育。教师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时既能体现标准化、简单化,同时也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只有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才可能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显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语文教育并不只是语言文字训练。如果过于强调语言文字训练则会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储存知识和语言的机器,而不是一个可以很好使用语言的具有成熟标志的人。教师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语言之美、文字之美、体验之美、感情之美。笔者认为以下几种误区是教师容易在语言文字教学中产生的:

1.教师因为受应试教育影响,在教学中更加注重的是书面語言的训练,忽视口头语言的训练,从而导致学生考试成绩很好,但是语言表达能力欠缺。

2.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指导,忽视学生的练习。教学中依然存在满堂灌的问题,教师占据主导地位不停地去灌输,讲得太多,管得太多,而学生除了听得太多,就是说得太少、练得太少。

3.教师和学生地位的不对等,使教师较为重视学生的反复性学习,而忽视学生具有创造性的学习。尤其是因为反复性学习更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往往把精力放在此。对于学生的揣摩和创新,教师认为和考试无关,内心也认为是学生天赋使然,并不注重培养。

4.教师容易在教学中将语文教学当做一种既定的展开模式。在这种框架内,教师展开教学,如果学生具有自主性意识,则会认为学生打扰了自己的教学进展,强行打断学生。这种状况说明教师希望自己上课过程永远按设计所走,不期望被打破,学生则在此影响下成为框架的牺牲品。

5.教师在教学中易受家长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左右徘徊中丧失了自己的教学方向,缺乏坚定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到底要实现什么、完成什么,教师要时刻清楚,而不是随波逐流。

综上所述,语言文字训练并不是易事,尤其在各种误区之下,想较为完美的实现语言文字训练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精力。教师要能将自己的言行,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长远发展相联系。教育是一门艺术,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品质,给予学生美的陶冶。而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语文教学中的基础语言文字训练。作为语文教师要努力消除家长和社会的误解,消除自己教学中的误区,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明确教学方向和目标,使语文教学更具有科学的人文主义色彩。

(责编 张晶晶)

作者:赵振霞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家长学校论文范文下一篇:美术史鉴赏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