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中民间艺术论文提纲

2022-08-08

论文题目:山东民间舞蹈研究

摘要:山东作为民间文化大省,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而民间舞蹈更是其中独树一帜的一支。历史上曾流传于山东地区的民间舞蹈多达200余种,时至今日仍有120余种散落于山东各地,在当地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鲜明的艺术形态、审美特征、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并始终伴随着社会发展与文化赓续不断演变,在不同历史环境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纵览学界以往对山东民间舞蹈的研究,成果数量虽不在少数,但多是采取个案研究的方法对其中的某些舞目进行针对的、单一的、局部的研究,而鲜有将山东民间舞蹈视为整体,进行整体性的把握与研究。因此,本文试图从宏观角度出发,对山东民间舞蹈进行整体性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既要体现山东民间舞蹈的整体性,又要尊重各个舞目的个性特性;既要依托历史文物与文字记载,更要依托当世文献与现存舞目;既要进行表象观察,提炼其风格、形态、审美特征,更要进行本质分析,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美学风格、社会价值。同时,本文将借用艺术人类学、舞蹈生态学、民族舞蹈学的学科理论与方法,通过深入细致的田野考察工作,获取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作为研究的重要支撑。在研究过程中,将注重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力求从理论、实践层面,全面、系统地呈现山东民间舞蹈的发展全景。本文共设计绪论、结语以及六个彼此关联又相互独立的章节。每一章节既统摄于“山东民间舞蹈”这一总体研究对象,彼此之间形成一定关联;又分别聚焦于山东民间舞蹈的存在、历史、形态、价值、传承、策略、走向等多方面的问题。从逻辑框架上来看,章节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层层递进或并列的逻辑关系,而是沿着理论研究——实践研究的路径渐渐展开。绪论。绪论部分主要用于探讨本论文研究的相关基础问题。其一,清晰阐明选题背景、原因、研究意义;其二,对选题的研究现状与学术史进行述评,总结已有研究经验,分析当前研究的局限;其三,对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创新点进行一定阐释。第一章山东民间舞蹈存在论:概念、分布与类型研究。本章节试图从存在论的角度对山东民间舞蹈的概念、分布情况与类型特征展开研究。首先,民间舞蹈作为一种舞蹈类型虽古来有之,但作为专有名词被提出,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概念生成的过程,并在不同历史时期与社会语境下,被人们以“俗舞”、“土风舞”、“民间舞”等不同称谓所表述。民间舞蹈与民族舞蹈、民族民间舞蹈、民俗舞蹈、传统舞蹈、自然舞蹈、社会舞蹈、群众舞蹈等专有名词,不仅在表述上较为相似,在指代对象上亦多有重叠、交织。明确辨析其中差异,是准确认知民间舞蹈的前提。在厘清民间舞蹈定义的基础上,本章节继而框定了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山东民间舞蹈的内涵与外延;其次,山东民间舞蹈虽遍及山东各个地区,但在舞目分布上又呈现出一定地域性特点。将山东分为鲁中、鲁西南、鲁西北、胶东半岛四大地区,通过对当地流传的民间舞蹈进行统计与掌握,更利于对民间舞蹈地域特点进行提炼与归纳,并为下文审美特征与地域文化之关系的研究提供一定铺垫;最后,当前山东民间舞蹈的分类方式存在类型与舞目割裂,分类依据不统一等问题,致使类型之间相互重叠、交叉,未能做到有效排他,继而导致了由类型划分出的舞目陷入了一种模棱两可的境地。本文基于中国民间舞蹈的分类方式,力图规避现有分类方式之局限,将山东民间舞蹈分为:“秧歌”、“鼓舞”、“灯舞”、“征象舞”、“其它”五大类型,开展类型研究,提炼类型特征。第二章山东民间舞蹈历史论:螺旋上升的发展轨迹。本章节从历史的角度对山东民间舞蹈从古至今的发展轨迹进行梳理与考察。梳理过程中主要依托官方文献、地方县志以及舞蹈文物与民间传说中的舞蹈文图,意在厘清山东地区民间舞蹈的发展脉络。远古时期,随着舞蹈萌芽在齐鲁大地中出现,山东民间舞蹈的发展也随着《清角》的问世正式开端。夏、商两代虽缺乏山东地区民间舞蹈的活动痕迹,但作为夏商标志性乐舞的“大夏”、“巫舞”却又对后世山东民间舞蹈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周代是山东民间舞蹈发展的高峰期,齐、鲁两国俗乐舞发展尤其兴盛,并出现了许多标志性的舞目。汉代山东民间舞蹈的活动空间较为广泛,遍及宫廷与乡野,其活动情况多被汉画像砖石、舞俑等舞蹈文物所记录;魏晋时期,人口流动促进了南北方民族融合,为后世山东民间舞蹈风格多样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唐代山东民间舞蹈的发展基本延续前朝态势。宋代民间舞蹈发展空前繁荣,民间舞队中出现了《村田乐》《竹马》《旱龙船》《扑蝴蝶》《舞判》等较为成熟的代表性舞目。这些舞目在今日山东民间舞蹈中亦能找到一一对应,足以证明其后世影响之深。元、明、清时期,统治者通过颁布一系列禁令限制民间歌舞的发展,但民间舞蹈仍凭借顽强的生命力在民间地区如野草一般持续生长。山东民间舞蹈中的绝大多数舞目都起源于明、清两代,这一情况继而奠定了今日山东民间舞蹈种类丰富、形态鲜明的特点。1912年至1949年,山东民间舞蹈多于固定区域缓慢且稳定的流传。许多舞目由于形态鲜明,在战争期间发挥了宣传革命口号、团结群众的重要作用。当代以来,山东民间舞蹈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至1966年,大量舞蹈工作者开始深入民间,扎根乡土,对山东地区的民间舞蹈进行恢复与整理;“文革”期间,山东民间舞蹈因被当作“封建主义的流毒”、“小资产阶级闲情逸致”遭到严重摧残与打压,各种舞蹈活动更是被明令禁止;新时期以来,山东民间舞蹈迎来了阔别已久的发展生机。不仅正常活动回归正轨,各类民间舞蹈展演、比赛也陆续恢复;同时,舞蹈工作者继续对山东民间舞蹈资源进行整理与保护,并深入挖掘民间舞蹈的训练价值与审美价值,推动了民间舞蹈课堂化与舞台化的发展。第三章山东民间舞蹈审美特征论:审美属性主导下的形态建构。本章节主要涉及对山东民间舞蹈审美特征及其成因的提炼、归纳与研究。由于民间舞蹈形态的建构需基于审美这一前提,审美特征因而成为民间舞蹈形态最集中、最凝练、最直观的体现。山东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舞蹈语言丰富独特、表演角色鲜明多样、唱词伴奏风趣热闹、服装道具醒目形象、表演模式自由灵活、演出程式规范严谨六个方面。在对山东民间舞蹈审美特征成因的探寻上,主要借用舞蹈生态学的视角、方法与理论,将民间舞蹈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系统分为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两部分,后针对其中诸多要素展开分析。自然环境包含地形、水域、物种三个组成部分。这三者又分别对民间舞蹈传衍者的性格、民间舞蹈的形态、民间舞蹈的传播方式施加影响;文化环境分为民俗文化与传统文化两部分。民俗文化中的岁时节令民俗推动了民间舞蹈的形成与发展;游艺民俗则为民间舞蹈舞形、舞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信仰民俗则是民间舞蹈起源的重要契机,并奠定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中包含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对山东民间舞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山东民间舞蹈注重演出程式的规范性与礼仪性,以及部分舞目中体现出对于阴阳调和的追求。第四章山东民间舞蹈价值论:以审美为中介的价值体系构建。本章节主要研究山东民间舞蹈的多元价值体系,并突出了审美在价值体系构建中的核心作用。山东民间舞蹈的社会价值虽是自古有之,但并非是一成不变,而是在后世发展中经历了多次价值递嬗。在远古社会,民间舞蹈是先民们自娱自乐、抒情达意的重要工具,审美自娱价值为主导价值,还兼及些许的教育价值(礼仪教育、狩猎教育等);奴隶制、封建制社会,随着统治阶级的出现与职业舞人的登场。民间舞蹈由自娱艺术转变为可供人观赏的表演艺术,审美娱人价值取代审美自娱价值成为主导价值;步入当代社会,随着民间舞蹈作为一种教学内容进入课堂,其审美教育价值得到进一步开发与深化。同时,民间舞蹈因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基因、文化因素,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认知价值。但是,无论如何变革,审美始终是诸多价值得以存在的重要前提。只有建立在审美基础上,基于民间舞蹈的审美属性,其他价值才得以有效贯通,统摄于价值体系之中。第五章山东民间舞蹈传承论:机遇与困境的交织。本章节主要基于当代社会环境,对山东民间舞蹈的传承趋向、传承困境以及成因等方面进行分析。当代,是山东民间舞蹈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在当代以来70余年间,山东民间舞蹈经历了由内而外的深刻变化。舞蹈形态上,原本复杂的动作元素,趋于精简与审美化;传承模式上,依附于血缘、地缘关系的家族传承与地域传承,转变为更为灵活的师徒传承与社会传承;社会功能与文化内涵上,功利性的娱神功能,转变为非功利的审美自娱功能与审美娱人功能;庄严神圣的祭祀仪式,转变为平民、世俗的民间艺术。与此同时,山东民间舞蹈也正面临着传承主体缺位以及传承受众严重流失等前所未有的传承困境。这些困境的出现并非一日之寒,而是随着时代的不断推移渐渐显现且呈加剧趋势,并已严重制约了民间舞蹈的日常传承,对民间舞蹈的存续构成了严重威胁。究其原因,在城市化进程的裹挟下,乡土空间发生着由内而外的急剧变化,极大压缩了民间舞蹈的传承空间;当代艺术与当代娱乐方式对传统艺术的冲击,撼动了民间舞蹈的社会地位;经济发展加速了乡土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使村落出现了严重的空巢现象,继而导致了传承主体与受众的严重缺失;保护手段与传承策略上的单一、偏狭,加剧了民间舞蹈传承困境;民间舞蹈自身在形态、功能等方面的局限性,使其错失了宝贵的发展良机。第六章山东民间舞蹈策略论:全方位、多维度的策略探索。本章节承接上一章节中对山东民间舞蹈传承困境及其成因的分析,试图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的保护与传承体系,探索针对的地保护与传承探索。山东民间舞蹈若想摆脱传承困境,实现经久不息的流传与发展,需要上与下、主与客,内与外的多方合力。从政府层面来看,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包括政策、制度在内的民间舞蹈保护机制建设,为民间舞蹈营造良好、有序的传承空间。同时,主管部门应积极探索针对性的传承与保护措施,明确传承对象与传承主体责任,健全代表性传承人评价与选拔制度,完善民间舞蹈保护资金的调配与使用;从传承主体层面来看,民间舞蹈传承人、艺人应充分发挥主体责任,积极拓展传承路径,在有限条件内,最大化地挖掘民间舞蹈的多重价值;从舞蹈工作者层面来看,舞蹈工作者要以合情、合理的方式介入民间舞蹈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既要正确区分民间舞蹈传承与发展的含义,把握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更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传播平台等多方面的有利条件,积极拓宽民间舞蹈的传承路径。同时,要加强民间舞蹈相关学科建设,促使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科学化方向发展。结语:山东民间舞蹈的当代命运与未来走向。本章立足当下山东民间舞蹈发展现状,对民间舞蹈的当代命运与走向进行深切思考。山东民间舞蹈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前进与倒退交织。一方面,民间舞蹈由乡土空间进入当代社会,并在社会环境的多重影响下,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型与突破;另一方面,民间舞蹈在当代社会,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作为当代的舞蹈工作者,既要积极作为,竭力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要正确看待民间舞蹈的兴衰,尊重民间舞蹈发展的必然规律,立足当下,为民间舞蹈的未来走向进行前瞻性思考。从长远的角度看,不论社会如何发展变化,始终会留有属于民间舞蹈等民间艺术的一席之地。并且,随着旧的民间舞蹈形态的退场,势必又有新的民间舞蹈形态加入,使民间舞蹈能够始终彰显其独特的审美特征、社会功能、文化价值,为不同时期的人们所接受与喜爱。

关键词:山东民间舞蹈;历史流变;审美特征;传承困境;发展策略

学科专业:文艺学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一章 山东民间舞蹈存在论:概念、分布与类型研究

第一节 山东民间舞蹈的概念辨析

一、民间舞蹈的概念生成

二、民间舞蹈的定义

三、民间舞蹈与相关概念之关系

四、山东民间舞蹈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山东民间舞蹈的分布情况

一、鲁中地区民间舞蹈发展概况

二、鲁西南地区民间舞蹈发展概况

三、鲁西北地区民间舞蹈发展概况

四、胶东半岛地区民间舞蹈发展概况

第三节 山东民间舞蹈的类型及特征

一、中国民间舞蹈的分类方式

二、山东民间舞蹈的类型划分

三、山东民间舞蹈的类型特征

第二章 山东民间舞蹈历史论:螺旋上升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 萌芽初现:远古时期的山东民间舞蹈

第二节 发端与形成:夏、商、周时期的山东民间舞蹈

一、夏、商乐舞对山东民间舞蹈的影响

二、齐、鲁乐舞交相辉映:周代山东民间舞蹈的发展

第三节 空间延展与种类丰富:汉、魏晋时期的山东民间舞蹈

一、活动空间广泛:汉代山东民间舞蹈的发展

二、民族融合下的种类丰富:魏晋南北朝山东民间舞蹈发展

第四节 延续与变革:唐宋时期的山东民间舞蹈

一、延续前代发展:唐代山东民间舞蹈的演进

二、情节性舞蹈的兴起:宋代民间舞队的后世影响

第五节 夹缝中的顽强生长:元明清时期的山东民间舞蹈

一、高压下的艰难处境:元代山东民间舞蹈的发展

二、在前代慰藉中顽强发展:明代山东民间舞蹈的发展

三、秧歌引领下兴盛与繁荣:清代山东民间舞蹈的发展

第六节 稳固与提升:1912 年至1949 年的山东民间舞蹈

一、乐舞氛围浓郁与新舞目的产生

二、民间舞蹈在革命战争中的作用

第七节 回归正轨与形态延展:当代山东民间舞蹈的发展

一、恢复与整理:1949 年至1966 年山东民间舞蹈的发展

二、倒退与遗失:1966 年至1978 年山东民间舞蹈的发展

三、重建与提升:新时期以来山东民间舞蹈的发展

第三章 山东民间舞蹈审美特征论:审美属性主导下的形态建构

第一节 山东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

一、舞蹈语言丰富独特

二、表演角色多样鲜明

三、唱词伴奏风趣热闹

四、服饰道具醒目形象

五、表演模式自由灵活

六、演出程式规范严谨

第二节 山东民间舞蹈审美特征成因探赜

一、自然环境:对舞体的粗线条塑造

二、文化环境:对本体的细节性雕刻

第四章 山东民间舞蹈价值论:以审美为中介的价值体系构建

第一节 山东民间舞蹈的审美娱乐价值

一、山东民间舞蹈的审美自娱价值

二、山东民间舞蹈的审美娱人价值

第二节 山东民间舞蹈的审美教育价值

一、山东民间舞蹈的审美教化价值

二、山东民间舞蹈的审美教学价值

第三节 山东民间舞蹈的审美认知价值

一、掌握当地文化生态的重要依据

二、研究民俗事象的重要参照

三、赓续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依托

第五章 山东民间舞蹈传承论:机遇与困境的交织

第一节 山东民间舞蹈的传承趋向

一、由繁杂到精简:舞蹈形态的变化

二、由家族到社会:传承模式的演变

三、由娱神到娱人:社会功能与文化内涵的转变

第二节 山东民间舞蹈的传承困境及其成因

一、山东民间舞蹈的传承困境

二、山东民间舞蹈传承困境的成因

第六章 山东民间舞蹈策略论:全方位、多维度的发展策略探索

第一节 政府主导:山东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机制的建设

一、明确保护对象,健全保护工作覆盖面

二、完善代表性传承人评选与评价体系

三、加强民间舞蹈文化空间的保护

第二节 主体担当:民间舞蹈传承主体的责任与使命

一、强化责任意识,发挥主体能动性

二、保护发展并举,探索针对性传承策略

三、提升业务能力,加强交流合作

第三节 专业助力:舞蹈工作者参与民间舞蹈传承的路径与方式

一、丰富民间舞蹈记录方式

二、加强民间舞蹈艺术创作

三、深化民间舞蹈文化研究

四、完善民间舞蹈学科建设

五、拓宽民间舞蹈传播路径

六、探索民间舞蹈产业开发

结语:民间舞蹈的当代命运与未来走向

参考文献

附录1:山东民间舞蹈统计表(由作者本人制作)

附录2:调研采风照片

致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乡村新闻传播论文提纲下一篇:基金筹资农村合作医疗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