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论文

2022-04-23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生活、工作的环境却日益恶化,于是以回归自然、融入自然为特色的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然而,由于对生态旅游的内涵不甚了解,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在生态旅游实际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论文 篇1: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对策初探

生态旅游从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至今,已得到广泛认同,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主流。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0年全球旅游人数将超过30亿人,其中5亿人要到森林等原始环境中进行生态旅游。到2004年底,我国已建立森林公园1 658处,规划面积1 900多公顷;建立自然保护区划1 757处,规划面积1.5亿公顷。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自然保护区年总旅游人数约2 500万人,年旅游收入约5.2亿人民币。森林生态旅游的年旅游人数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100多万人已上升到3 000多万人次。生态旅游迅猛发展,带来极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旅游是一种学习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市场活动和教育活动。作为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形式,生态旅游是“以生态资源(包括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生态资源)以依托,以生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内涵,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具有明确生态环境意识,参与性强,品位高雅,能为地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的旅游体系”。

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在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受益者、厂商行为和影响方式上具有不同特征。

对于传统旅游,利润最大化是开发者追求的目标,而追求享乐则是旅游者的目的,因而传统旅游必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可能得到持续发展。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我国旅游开发史较短,目前依然采取发展中国家旅游开发模式,人们对生态旅游还缺乏科学理解,仅仅停留在到大自然中去旅游,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破坏。

1.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旅游是缓解环境压力,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条好途径,真正的生态旅游是“为保护环境和维持当地人的福利而前往自然区域的负责任的旅游”,这种责任感就要求生态旅游者有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旅游经营者有长远发展规划并真正实施。

而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保护委员会的问卷调查发现,一些自然保护区违反有关管理条例,在缓冲区甚至核心区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在已经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自然保护区中,有44%存在垃圾公害,22%由于开展旅游活动造成保护对象受到损害,11%出现资源退化,30%有空气污染,真正达到生态旅游要求的寥寥无几,这说明人们对生态旅游还缺乏准确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2.生态旅游管理体制不完善

作为生态旅游的主要载体,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在部门上归属多头领导,分别归林业部门、建设部门、环保部门和水利水电部门管理,作为主要行业管理者的国家管理局很难有所作为。这种生态旅游载体的归属不清,必然导致管理上的混乱,同时也导致在规划上缺乏全局观念,生态旅游不同于其它旅游产品或旅游方式,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多重目标的统一。因此,只有通过专业人才、科学的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才能使多重目标协调起来。

3.对生态旅游尚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现在不少人对生态旅游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走向大自然,对生态旅游缺乏充分的认识,忽视了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和文化保护的意义。这种认识上模糊不清必然导致经营者在开发生态旅游产品时市场定位不清晰,盲目开发,一窝峰、同质性开发普遍,进而丧失自己产品的个性。另外,就是把传统旅游开发方式和管理方式套用到生态旅游上,造成环境破坏。

三、齐心协力推进生态旅游的发展

可持续旅游可以如下形式管理所有资源,在保持文化完整性基本生态进程,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活支持系统的同时,使经济、社会以及审美方面的需求得以满足。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旅游的一个重要形式,如何让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当地社区及居民共同受益。需要旅游、环保、建设等部门共同努力,齐心协力推进生态旅游的发展。

1.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旅游归根到底就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问题,人们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也要学会保护大自然。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发展生态旅游必须依赖一定的生态环境,保护好生态环境就能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他提到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严格保护和管理,使森林覆盖率达到96.3%,生态环境保持优良,当地居民旅游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条件得以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由此促进生态旅游良性循环发展。保护环境需要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当地居民共同努力,实现环境友好型旅游活动。

(1)培养旅游者绿色消费观念。通过导游或宣传对旅游者进行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将一个普通旅游者逐渐塑造成能够自觉维护环境、有良好生态意识、积极参加生态活动的绿色旅游者。

(2)创建和支持绿色旅游企业。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角度出发,企业只有积极维护生态环境,保护环境,以一种负责的态度面对环境,企业发展才会是可持续的。

(3)强化旅游地居民生态环境意识。当地旅游开发部门在做生态旅游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当地人民的利益,以谋求旅游可持续发展。为此,可通过对当地居民的教育,使其了解生态旅游可给他们带来的利益。在做生态旅游规划和计划时不妨和当地居民一起制定,也可让当地居民参与管理,这样既可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又可以使他们的权益受到保护。

2.树立全局观念,规划开发旅游精品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指出:“要坚持把实施精品建设作为生态旅游发展的一项主要战略。”要推出一批旅游精品,就需要保证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的高品位,规划开发时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调查,以便针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开发服从保护,开发促进保护”的原则,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势就景,体现自然之美。

3.建立健全旅游环境保护规章制度,促使生态旅游健康发展

政府与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相关部门应从生态旅游的发展要求出发,建立健全旅游环境保护的各项规章制度,协调各部门统一制订生态旅游规划;在旅游地建立永久性监测点,科学监控生态旅游临界容量;对旅游经营者的行为进行有效引导和规范。▲

作者:李 焱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论文 篇2:

试论生态美学对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启示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生活、工作的环境却日益恶化,于是以回归自然、融入自然为特色的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然而,由于对生态旅游的内涵不甚了解,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在生态旅游实际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伴随着生态危机而出现的生态美学或许会为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生态美学;生态旅游;存在问题;启示

[收稿日期] 2012-11-22

[作者简介] 谢立敏,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

自古以来,对于什么是“美”,人们众说纷纭。但是无论他们对“美”的界定有多么的不同,“美”所特有的和谐性却是大多数学者都认同的,而“美”的这种特性同生态学系统性、整体性的基本观点相吻合,这使得生态美学得以成立,并对生态系统的建设起到指导作用。

一、 生态美学的基本内涵及现实意义

(一) 生态美学的基本内涵

生态美学这一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生态问题日益成为国内外讨论热点的形势下,由我国美学家首次提出的,其基本内涵目前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生态美学仅研究人与自然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而广义的生态美学则研究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人自身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1](P11),其根本内涵“是一种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存在观”[1](P11)。这一基本内涵包含着全新的时代内容,彰显了对人类永续发展、世代美好生存的人文关怀,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理论支持。

(二) 生态美学的现实意义

生态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学科,是适应当今社会现实和发展而提出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思维方式的转变

生态美学的产生,标志着人类摆脱传统“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思维方式,向着“此在在世”的存在论方向演进和发展。

所谓主客二分,即是把人和世界截然两分,认为人是拥有理性认识能力的主体,世界是等待人去感知、认识的客体,人想要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征服大自然。特别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认识得更深刻,创造出许多前所未有的辉煌。但就在人们为自己的能力感到自豪的时候,地震、海啸、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频出现。这些灾难向我们说明这样一个事实——工业革命以来,给我们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主客二分”思维方式已经不适合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想缓解人类面临的危机,恢复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就必须转变人类的思维方式。

与传统认识论思维方式不同,生态美学所倡导的存在论思维方式,强调此在“在世界中存在”。在世界之中,就是说此在像其他存在者那样属于存在整体,与世界浑然一体,不可分离,这就充分肯定了物种的平等性,反映出生命之间的和谐交融。这种具有崭新思维方式的存在论美学观,为传统美学理论带来了新的气象,为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2 价值观念的转变

思维方式的转变,必将引起价值观念的转变。生态美学用存在论的思维方式代替了认识论思维方式,在价值观上有助于人们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使以“和谐共生”为特征的生态整体主义成为当代最基本的价值观。

人类中心主义这种观念自古有之。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这种思想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后,已经进一步完善,蒸蒸日上的工业革命和蓬勃发展的生产力,更是赋予了它神奇的力量。在它的指导下,人类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主宰,自然界的全部意义就在于为人类服务,从而忽视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对此,恩格斯早就告诫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要小心自然界对我们的报复。我们人类并不是自然的主宰,只是整个生命有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个整体中,人有生存发展的权利,但不能对外界任意施加手段,人类“必须轻轻的走过这个世界,仅仅使用我们必须使用的东西,为我们的邻居和后代保持生态平衡”[2](P227)。这种新的价值观,可以让人们重新审视和调整对自然的态度,通过对自然的观照,缓解人与自然的生态危机,重建人类美好的家园。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其“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正是生态美学的重要思想资源。我们必须结合时代发展对其进行改造和充实,使之焕发全新的色彩,给人以理论上的指引,精神上的宽慰。

二、当前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同时也严重破坏了人类生活和工作的环境。面对无所不在的喧嚣和污染,人们越来越向往回归大自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与恢复,生态旅游因此而产生。

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也就是说,生态旅游不是一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旅游活动,而是重视人与自然和谐一致,尊重整个生态系统有机联系的旅游类型,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但是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类型,生态旅游在显示其巨大发展潜力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依托于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自身有着一定的发展规律和适应能力。但是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人们更多关注生态环境的经济效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力度还有所欠缺,由此导致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少数地区乱砍、乱伐、乱建、破坏原始植被等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盲目的开发不仅使景区景观遭到破坏,严重的将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甚至再也无法恢复。这种对生态环境的掠夺式开发,势必会影响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

(二)旺季游客数量庞大

近些年来,随着国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不再单纯满足于物质生活的丰富,而是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的充实,这种愿望促使出游的人数不断增多。猛增的游客数量对景区的资源与环境施加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毫无节制的客流让游客无法领略身心的愉悦和放松,旅游设施的超负荷运作使旅游服务质量和安全问题更为突出,参差不齐的游客素质和不合理的规划使环境破坏已不可避免,生态旅游最终变成了“破坏生态”的旅游。这种做法是与生态旅游的初衷背道而驰的,无法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 景区环境污染严重

庞大的游客数量、较差的生态意识和不当的旅游行为使我们国家的旅游发展出现这样一个现象: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与旅游活动如影相随。2012年“十一”期间,长城的清洁工每天大概要弯腰六千次。在一些驰名的风景区,各种垃圾在人群中四处散落着。这些在旅游过程中产生的垃圾需要花费巨资去清除,有的因没有得到妥善处理,使污染范围越来越广,对环境破坏程度越来越深。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使人们逐渐失去了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神奇与美好,也使人们的精神无法安然地栖息。

三、 生态美学对生态旅游发展的启示

为了使我国生态旅游健康的发展,我们必须深刻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人类在从大自然中获取必须的知识和利益的同时,永久地保持全球生态系统的完整和平衡。

(一)生态美学从整体性视野帮助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生态美学的观点来看,生态危机根源于在人类中心主义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人类对自然无休止的破坏和掠夺。如果不丢弃原有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人与自然之间就很难和解。生态美学的产生和发展为解决人类面临的种种危机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营养。它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看到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孤立存在,任何一方的过度发展都可能给对方造成严重伤害。这种整体性的视角,以一种崭新的理论纬度,重新审视人类在整个大自然中的权利与义务,与生态旅游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可以纠正生态旅游建设和发展中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偏差。

(二) 生态美学对生态旅游规划和开发具有指导作用

生态旅游的规划和开发是以地区的生态资源容量及生态适宜性为基本依据,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推动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但是有些地方政府急于发挥生态旅游的经济效益,不顾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盲目地将生态旅游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这种错误的定位干扰了旅游规划的科学性和导向性,如果不加以纠正,最终将会把生态旅游引向非正常发展的边缘,更会给以后的规划和开发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生态旅游规划和开发时,必须坚持生态美学的基本原则,尊重和关怀所有的生物,敬畏与呵护整个生态系统,既要使生态旅游项目满足人类的审美情趣和需要,也要强调开发和规划的合理性、科学性,学会在尊敬自然的前提下达到我们的目的。

(三)生态美学倡导人文精神的复归

旅游是一项大众参与的活动,也是人们释放心灵、自我治疗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公众自觉的环保意识和人文精神在生态旅游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今社会,颓废、压抑、畸形的精神生态导致人们不能够正视周围的事物,使得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丧失了起码的人文关怀。

生态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真、善、美重新灌注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恢复人们完整、健全的精神生态,修复被扭曲、断裂的自然,还原生态系统的有机整体样态,从根本上扭转生态危机,重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这种人性的复归和人文精神的张扬会使以认识自然、保护自然、不破坏自然生态平衡为宗旨的生态旅游得到更好的发展,也会使人类在与自然的共生共存中体会心灵的自由超脱,实现人类社会的完整统一。

总之,生态美学是对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危机的一种独特回应。它以生存论的思维方式重新确认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地位和责任,使人与自然走向和谐发展之路,为我国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曾繁仁 试论生态美学[J] 文艺研究,2002(5)

[2]大卫·雷·格理芬 后现代精神[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 孙广耀]

作者:谢立敏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论文 篇3:

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问题及对策

生态旅游是随着旅游行业正式进入国民经济第三产业而衍生的,也随之产生了生态旅游设施体系。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1999年是中国国家旅游局规定的生态旅游年。世界人士预测,以走向保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将会在全球兴起。

一、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对生态旅游缺乏正确认识和理解,仍属大众旅游

我国的生态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政策和体制管理上没有形成系统、成型的体系,大多数开发经营者是根据对生态旅游的字面理解而实行经营和管理,距生态旅游的要求有很大距离,所谓的“生态旅游”大部分仍属于“大众旅游”,特别是近阶段,我国出台了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加大了生态保护的力度,这样一些新开发的旅游区,便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在根本不了解什么是生态旅游,怎样去开发和管理的情况下,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开发,这样就不可能开发真正的生态旅游,并可能造成许多珍贵的动植物资源被损害和浪费。由此,全面理解和正确认识“生态旅游”十分重要。

(二)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受经济利益驱使,开发者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往往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和规划,便匆忙开发,并在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旅游资源的掠夺式和无序利用,也造成了许多不可再生资源的损害和浪费。如被誉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由于上游和周边森林的大面积砍伐,使那里原湖泊水位每年降低6-30厘米,致使黄龙钙化堤已开始退化、变色,如不采取保持措施,那里的岩溶湖将会过早衰亡。另外,多数开发者热衷于在景区修建餐馆、旅店、索道、休息厅等旅游设施。以索道为例,世界各国在作为国家公园的名山修建索道都是受严格控制的,其中美国、日本是明令禁止的,日本富士山海拔3776米,公路只修到2000多米,游人到山顶都是一步步登上去的。但在我国,小旅游景区都兴建索道,有的山相对高度不到百米,也修建索道。索道的修建,一方面破坏了旅游环境的原始和野趣,另一方面也使游人集中于索道区域,导致景观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总之,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建设会引起景区生态环境系统的破坏和失调,从而丧失其应有的古朴、自然和生态格局。

(三)生态保护措施不到位,环境污染严重

旅游业是以经济效益为重要目标的,但生态旅游并不排斥经济效益,它提倡在把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的同时,争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这是发展经济的需要,也是取得生态环境保护资金的途径。但目前的状况却是大多数开发者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最大可能的短期利润,而忽视了对生态资源的保护措施的落实,致使生态旅游的核心——资源的再生和可持续利用成为一句空话,生态旅游也就不能成为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旅游形式。据资料报导,大多数的风景名胜区,包括驰名世界的黄山、庐山等景区垃圾随处可见,生活污水剧增,部分景区出现水污染和噪音污染,垃圾危害日益严重。可以说旅游景区开辟到哪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就延续到哪里。因此,如何在开发资源的同时实现资源的再生和可持续利用,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性措施,遏制环境污染的进一步扩大,是开展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不能科学控制游客容量,缺乏生态旅游氛围

开发者在进行生态旅游时,一般主张区内的景点要多,游客数量要多,这样经济效益是十分明显的,但很少考虑到旅游黄金季节过多的游客和区内景点的过于集中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同时拥挤感会减少生态旅游的氛围。因此,控制游客游量,使游客在一定的宽松环境容量下进行生态旅游是十分重要的。

二、环境教育和知识普及跟不上旅游需要

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是生态旅游的核心内容,但好多景区缺乏环境教育知识讲解标牌,有些已建的设施也陈旧不堪,知识性标牌更少,远比不上景区内商业性广告标牌的数量和质量,这也大大削弱了景区的生态旅游氛围。另外,景区导游环境知识的贫乏也导致了生态旅游品味不高,知识性不强,甚至同类于大众旅游,缺少生态旅游的特点和特色。

三、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统一规划,有方开发

做好旅游开发规划,并在其中充分贯彻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首先要划定自然环境的保护范围,尽可能地减少生态旅游活动给自然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其次,在实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时要在规划的范围内建设,建筑风格、材料、装饰必须与当地的环境和人文历史相协调。

(二)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

在旅游区,通过相应的宣传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获取生态知识。享受自然风光的同时,把保护环境变为自觉的行为,尽量减少和避免对自然环境和地方文化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也要努力培训大批高素质的生态旅游导游和讲解人员,加强对当地居民的教育,不但能够在日常经营中注意环境保护,而且也可同时满足生态旅游者的需求。

(三)生态旅游中合理的经济利益配置

很多生态旅游地区处于边远山区,当地群众生活水平较低。如果生态旅游不能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则不能吸引企业对生态旅游设施进行投资。同时既要使从事生态旅游开发的企业获得相应的回报,也要重视地方社区利益分配,尤其是要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方可保障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对山区、林区等发展生态旅游业应当实行经济扶持政策,增强山区发展旅游业的潜力。

(四)利用现代技术和方法进行生态旅游的管理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依赖资源环境的产业,必须严格依照相关法规来完善管理。同时积极借鉴别国的先进管理方法,逐步建立一套生态旅游区管理技术运作机制,形成统一规范的服务标准,完善的旅游市场竞争规则,使严格管理、合理开发纳入制度化的轨道,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强对基础信息的监测和预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总结

生态旅游强调旅游地居民的参与,使他们成为生态旅游的直接受益者,从而提高他们爱护环境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当地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当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各方面工作的实施,生态旅游的发展必将走向成熟。

作者:杜 鹃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当前我国食品安全论文下一篇:钢铁企业物流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