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穴位敷贴改善咳喘论文

2022-04-17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中药穴位敷贴改善咳喘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穴位敷贴疗法是中医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从敷贴药物选择、穴位选择、敷贴药物炮制、敷贴时间和日期选择、疗程选择等方面介绍了近年来穴位敷贴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概况,并讨论现有研究之不足,启迪科研思路,以期提高穴位敷贴对本病的疗效。

中药穴位敷贴改善咳喘论文 篇1:

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

【摘 要】 穴位敷贴疗法多用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可调整人体脏腑功能、消除炎症。本文从贴敷穴位、药物、治疗时机及治疗机理等方面入手,系统整理近年来穴位敷贴疗法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应用。穴位敷贴疗法不良反应小,花费少,病人容易接受,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外治疗法。

【关键词】 中药;穴位敷贴;支气管哮喘

支氣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平滑肌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1]。数据显示,全世界哮喘患者约有2.75亿,而我国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死亡率高达36.7/10万,位居全球第一[2]。目前,糖皮质激素是西医治疗哮喘的首选药物,能够达到缓解症状、暂时控制病情的目的,但是,如果长期使用,副作用巨大且较易产生耐药性[3],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同时形成较重经济负担。本病属于中医“喘证”、“哮病”等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喘呼”、“喘鸣”的记载;《伤寒论》中称本病为“上气”;至《丹溪心法》始独立命名成篇,其产生大多与宿痰伏肺和外感寒邪相关。中医学对本病的治疗独具特色,特别是穴位敷贴疗法,具有历史悠久、疗效显著、作用迅速、使用安全等特点[4]。现将近几年来穴位敷贴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1 贴敷穴位

清代张璐《张氏医通·卷四·诸气门下》中对穴位敷贴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早有论述,“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指出穴位敷贴法治疗哮喘的常用腧穴为肺俞、膏肓俞和天突穴。通过文献查阅,临床医家大多以足太阳膀胱经穴为主,同时配合使用经验效穴如大椎、定喘、天突等对本病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结合临床症状进行中医辨证取穴、对症取穴,或者根据疾病的分期不同进行分期取穴。

1.1 辨证选穴 以患者的临床症状为主要依据,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在辨证分型的基础上予以腧穴的加减选取。陈铭等[5]根据临床实际辨证选取穴位进行贴敷,肺气虚者用大椎和肺俞;脾气虚和肾气虚者在分别大椎和肺俞的基础上加灸脾俞和肾俞,可以显著提高三伏灸的疗效。纪彤等[6]对哮喘缓解期的患儿进行临床观察,以肺俞为主穴,辨证选用腧穴:肺气亏虚加用厥阴俞、膈俞;脾气亏虚加用脾俞和膏肓俞;肾气亏虚加用肾俞和脾俞,总有效率为82.4%。李燕燕[7]治疗慢性咳喘以大椎、膻中、天突、风门、定喘、肺俞、厥阴俞和膈俞为主穴,辨证属于虚寒者配肾俞、足三里;辨证属于痰热者用大椎、丰隆,总有效率为93.5%。

1.2 对症选穴 支气管哮喘患者在咳嗽、哮喘的同时,常伴有其他兼症,可以在选择常用主穴的同时加上对症选穴,以提高疗效。张巧玲等[8]治疗儿童慢性咳嗽主穴选用肺俞、大椎和膻中;咳嗽剧烈者加中府,痰多喘促者加丰隆,反复感冒者加脾俞、关元,喘息者加肾俞、定喘,总有效率92.3%。刘战平等[9]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以膻中、天突、大椎、定喘、膏肓、肺俞和风门为主穴;素体虚弱,疲乏无力者加足三里、脾俞,痰多者加丰隆,心功能不全者加心俞,肾不纳气者加肾俞,总有效率为99.17%,总治愈率达71.67%。

1.3 分期选穴 亦有部分医家依据不同疗程或初、中、末伏不同治疗时段或不同病程取穴,效果显著。耿小茵等[10]在支气管哮喘发作期选取肺俞、定喘和风门进行穴位敷贴治疗;缓解期则选取膏肓、肺俞和肾俞。另外在进行三伏灸的过程当中还根据时间选用了不同的腧穴,初伏选用定喘、肺俞和膏肓;中伏选用脾俞、大椎和风门;末伏选用肾俞、大杼和肺俞,总有效率94.74%。毕丽丽等[11]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主穴取定喘和肺俞,病程较长的加肾俞和脾俞。王奕儿等[12]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时,不拘于三伏天进行贴敷,共进行三次穴位敷贴,第一次取定喘、肺俞和膏肓;第二次取脾俞、大椎和风门;第三次穴大杼、肺俞和肾俞,总有效率92.38%。

2 贴敷药物

芳香走窜的药物易于贯通经络、深达脏腑,因此常被选用进行穴位敷贴,旨在“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拔病外出”。在相关文献报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前三位药物分别是白芥子、细辛和甘遂,出现频率分别高达87.7%、77.8%、75.5%,其他药物当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延胡索和麻黄,使用机率分别为30.6%和20%[13]。

在临床中,根据中医辨证分型选择贴敷药物更能体现中医特色,毕美芬[14]即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对寒哮和热哮进行处方不同的穴位敷贴治疗,寒哮以细辛、附子、苍耳子和白芥子组方,热哮则在1号方加夏枯草和石膏,全部患者均选用大椎、定喘、肺俞、膏肓和膻中进行敷贴,近期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86.40%,远期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92.50%。侯小藏等[15]以白芥子、延胡、细辛、葶苈子、皂角、甘遂、麻黄、苏子、肉桂等药物为敷贴组方,具有温阳补肺,益肾健脾之功,用以治疗寒痰犯肺型哮喘,总有效率95.6%。蔡行平[16]采用白芥子、苏子、延胡索、细辛、甘遂、丁香、丹参、肉桂、麻黄、吴茱萸为敷贴药物组方,对肺俞、心俞、膈俞和双侧涌泉进行敷贴,对不同分型的哮喘患者进行穴位敷贴治疗,结果显示:在使用相同药物和相同腧穴的情况下,虚寒型哮喘患者的有效率为92.31%,虚寒挟痰热型患者的有效率为74.19%,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辨证选用贴敷药物可以有效提高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效果。

穴位敷贴还能够有效延长哮喘潜伏期,王茵萍等[17]以《张氏医通》中所载的“白芥子涂法”对哮喘模型豚鼠进行敷贴治疗,发现本法可以有效延长豚鼠诱导后哮喘潜伏期,并且药物当中白芥子的预防与控制实验性哮喘作用最强。沈惠风等[18]采用豚鼠哮喘模型,将麻黄、细辛、白芥子、甘遂、生姜等10味药物贴敷于豚鼠背部,然后记录诱喘潜伏期。结果显示,中药贴敷治疗后潜伏期较治疗前明显延长(P<0.01)。

3 贴敷时机

本病的发生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发作期进行穴位敷贴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氨茶碱组[19],缓解期患者的贴敷时间主要集中在三伏天,即在头、中、末伏的第1 d各贴药1次。也有研究[9]认为必要时可以在伏前和伏后各加强1次。除三伏天进行贴敷外,也可在三九天进行贴敷,夏敏[20]在三九天即“初九”、“二九”、“三九”的第一天进行穴位敷贴治疗,结果发现可明显改善哮喘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P<0.05)。在治疗过程中,亦可采取伏九天同时进行贴敷的方法,王恩杰等[21]分别在三伏和三九天对小儿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给予中药穴位敷贴防治,能够有效减少哮喘发作次数,提高哮喘治疗的有效率,显著改善肺功能。伏九天是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比较常用的时间节点,除此之外,还有医家在不同的节气日进行敷贴,也收到了较好的疗效。陈铭等[22]即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4个节气日用敷贴疗法治疗本病,以第1秒呼气容积作为客观指标,并取节气日前后为对照组。结果表明,经治疗后,节气日治疗组疗效显著,其中夏至组疗效明显好于其他3个节气日组。

4 机制研究

4.1 对肺功能的影响 来暮等[23]用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贴敷哮喘患者的大椎、肺俞、膏肓俞、天突、膻中等穴位,治疗后发现,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呼气峰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 ,PEF)和一秒率(FEV1/FVC)明显提高(P<0.05);狄留庆等[24]建立豚鼠哮喘模型并以“定喘膏”进行穴位敷贴,然后记录其肺溢流曲线。结果表明,“定喘膏”能减少豚鼠肺溢流量值,扩张豚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

4.2 对炎症因子的影响

穴位敷贴治疗可以减轻哮喘时气道的炎性反应及气道高反应性,而这一作用的实现是通过调节炎症因子水平来实现的。司小兵等[25]用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紫苏子、生姜汁等药物对哮喘模型大鼠进行穴位敷贴,发现经过敷贴可以显著降低大鼠血清中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P<0.05)。王平平等[26-27]发现穴位敷贴和经皮给药药贴能够降低哮喘豚鼠支气管肺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环氧化酶2(COX-2)水平,从而对支气管哮喘产生治疗作用。李建保等[28-29]以甘遂、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等药物为主,对哮喘模型豚鼠进行穴位敷贴,发现治疗可以促进哮喘豚鼠血清γ干扰素(IFN-γ)的分泌,且早期敷贴还可以促进哮喘豚鼠脂氧素A4(LXA4)释放,在哮喘的发病中起保护作用。姜受志[30]以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自制贴敷经验方“咳喘停”对哮喘模型大鼠进行穴位敷贴,发现治疗可以提高实验性哮喘大鼠血清中IFN-γ、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2(IL-12)的水平;朴汉诚[31]也发现进行穴位敷贴后,哮喘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3(IL-13)的水平可以显著降低,这些炎症因子的改变可以有效兴奋Th1细胞的活化分泌,阻断或抑制Th2细胞的活化,进而调整Th1/Th2的失衡状态,来抑制气道的炎症反应,降低大鼠模型气道内膜的厚度、纤维组织厚度及小气道的平滑肌厚度,达到治疗哮喘的作用。另外,穴位敷贴还能显著降低哮喘患者血清中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33(IL-33)的含量[32]同时升高血清中IL-12的含量[33]。

4.3 对炎症细胞的影响 王雪玮[34]用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等药物在三伏天贴敷患者定喘、肺俞、肾俞、百劳,发现治疗后患者的EOS水平能够显著降低(P<0.05),从而进一步减轻炎性介质对气道的刺激,进而抑制气道重塑。

4.4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 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35-37],穴位敷贴可以有效降低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的水平,从而通过免疫功能调节达到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

4.5 代谢组学 代谢组学的研究方式与针灸疗法的作用方式都具有多层次、多途径、网络化的整体特点[38],而代谢组学对整体代谢产物的定性定量分析能够更加全面地阐释针灸的作用机制,李博林[39]在研究中发现,哮喘患者治疗前后的代谢谱有明显不同,初步推测半胱氨酸、同型半胱氨酸、鸟氨酸、腺嘌呤等为治疗前后差异性的潜在代谢标志物,这也提示穴位敷贴疗法可能是通过调节氨基酸代谢及能量代谢来发挥治疗作用的。

4.6 基因表达 乔明[40]发现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能降低tATA-3mRNA的表达,增加T-betmRNA的表达,达到双向调节基因表达的作用,能够促使T-bet/GATA-3恢复平衡,纠正哮喘Thl/Th2的免疫失衡,从而起到治疗哮喘的作用。邓桂明等[41]发现穴位敷贴能够降低JAK1、STAT6 mRNA蛋白表达,从而减低支气管哮喘大鼠支气管及肺组织炎症的炎症反应。

5 结语

近年来,穴位敷贴疗法防治支气管哮喘因其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在国内已得到广泛运用,且深受广大患者欢迎,相关机制的探討也逐渐深入,但是本法在临床和实验研究当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在临床研究方面,目前大多为临床疗效观察,还缺乏不同腧穴组之间的大样本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另外,敷贴过程中的穴位选取,药物处方、敷贴的时机、时间以及治疗疗程等方面大多为个人临床经验总结,规范化程度不足;在实验研究方面,哮喘模型的制备方法较为成熟,但是对哮喘机制的研究当中有很多领域还涉及较少,诸如黏附分子、细胞因子受体、基因水平等,与之相对应的研究还有待加深。

因此,今后在临床和试验研究中应加强多学科的合作,进一步探索明确穴位敷贴的作用机制,规范穴位敷贴的临床操作,使穴位敷贴成为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有效手段,能够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服务大众健康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31(3):177-178.

[2]王长征. 改善支气管哮喘控制现状需要重视患者的长期管理[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3,6(4):296-2984.

[3]Spangler DL.The role of inhaled corticosteroids in asthma treatment:a health economic perspective[J].Am J Manag Care,2012,18(2):S35-S39.

[4]邓鹏军. “三伏穴位敷贴”疗法在儿童哮喘缓解期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09.

[5]陈铭,徐维,郑偶然,等.三伏灸中医辨证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观察[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5,15(2):39-41.

[6]纪彤,田永萍,何天有.综合外治法治疗小儿哮喘96例[J].中医儿科杂志,2006,2(1):46-48.

[7]李燕燕.穴位敷贴治疗慢性咳喘疗效分析[J].湖北中医杂志,2007,29(8):50.

[8]张巧玲,付晓红,章振永.冬病夏治法治疗儿童慢性咳嗽156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24(9):567.

[9]刘战平,杨长青,孟慧阁.加味金丹穴位敷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临床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3):352-353.

[10]耿小茵,李小球,戴春禧,等.外敷加中药合治支气管哮喘57例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7):416-418.

[11]毕丽丽,袁淑华.穴位敷贴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观察[J].中医药信息,2003,20(1):53.

[12]王奕儿,郭雄伟.敷贴疗法治疗儿童哮喘105例[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 2005,12(7):51.

[13]石建芳,曾红英,王建明,等.咳喘膏穴位敷贴防治咳喘病临床总结[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17(2):155-156.

[14] 毕美芬.药物穴位敷贴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160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5,5(5):144.

[15] 侯小藏,潘分乔.冬病夏治哮喘163例[J].陕西中医,2007,28(8):948-949.

[16] 蔡行平.穴位敷贴治疗哮喘证型与疗效相关性研究[J].医药学报,2009,37(2):63-64.

[17]王茵萍,徐月红,陈宝,等.“白芥子涂法”复方及单味药抗豚鼠哮喘效应的比较[J].江苏医药,2011,37(14):1643-1645.

[18]沈惠风,闵亮,李鹤,等.中药循经敷贴抗豚鼠实验性哮喘的作用机理初探[J].上海医药,2001,22(9):417.

[19]王丹霞.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发作期[J]. 光明中医,2013,3:541-544.

[20]夏敏,史红,宋晓平.“三九天”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J].新疆中医药,2009,4:25-27.

[21]王恩杰,王晓燕,张朝霞,等.伏九天穴位敷贴对缓解期支气管哮喘患儿肺功能、IgE、EOS的影响[J].新中医,2017,49(5):110-113.

[22]陈铭,蔡宗敏,卢希玲,等.节气灸与支气管哮喘肺功能变化关系初探[J].中国针灸,2000,3(2):155.

[23]来暮,韦伟,王嘉麟,等. 中药穴位敷贴对哮喘患者肺功能及血常规的影响[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11:1200-1202,1227.

[24]狄留庆,许惠琴,王维,等.穴贴定喘膏的平喘作用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18(3):161.

[25]司小兵,陈淑彦,关东升,等. “咳喘宁”贴膏对支气管哮喘模型大鼠血清IL-8及TNF-α的影响[J].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6,6:6-8,13.

[26]王平平,王升旭,唐纯志,等.穴位敷贴经皮给药药贴对哮喘豚鼠支气管肺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32):4116-4118.

[27]王平平,王升旭,王艷杰,等.穴位敷贴经皮给药药贴对哮喘豚鼠血清中环氧化酶2水平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7(3):236-238.

[28]李建保,田金娜,刘小凡.小儿防哮敷贴粉穴位敷贴对哮喘豚鼠血清IL-4和IFN-γ的影响[J].中医临床研究,2011,3(13):1-2.

[29]李建保,田金娜,刘小凡.小儿防哮敷贴粉穴位敷贴对哮喘豚鼠血清IFN-γ和LXA4的影响[J].四川中医,2012,30(2):21-22.

[30]姜受志. 咳喘停穴位敷贴对哮喘缓解期大鼠INF-γ等哮喘抑制炎症因子的影响[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

[31]朴汉诚(PARK HAN SUNG). 咳喘停穴位敷贴对哮喘缓解期大鼠IL-4等哮喘促进炎症因子的影响[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

[32]张婉琳. 敷穴化痰散对哮喘缓解期(肺脾气虚型)的临床观察及对TGF-β1、IL-33的影响[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

[33]丁蕾. 敷穴化痰散治疗哮喘缓解期(肺脾气虚型)的临床观察及对ACT评分和FeNO的影响[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

[34]王雪玮.三伏天中药穴位敷贴与艾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对比观察[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

[35]司小兵,陈淑彦,关东升,等.“咳喘宁”贴膏对支气管哮喘模型大鼠血清IgE影响的研究[J].甘肃中医,2007,20(1):51-52.

[36]陈玉,郭冬梅,胡晓灵.三九贴穴位敷贴对哮喘大鼠血清IgE水平影响的研究[J].河南中医,2011,31(11):1242-1243.

[37]何强,张磊,胡晓灵. 三九贴穴位敷贴对哮喘大鼠血清IgE含量影响的研究[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3,2:200-203.

[38]李英帅.阳虚、阴虚体质理论及代谢组学比较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

[39]李博林. 基于代谢组学的冬病夏治穴位敷贴防治支气管哮喘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研究[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6.

[40]乔明. 穴位敷贴对哮喘大鼠肺组织中T-bet、GATA-3 mRNA表达的影响[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

[41]邓桂明,蒋司晨,肖小芹,等. 咳喘穴位敷贴对哮喘大鼠肺组织JAK1、STAT6表达的影响[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7(5):514-518.

(收稿日期:2018-06-11 编辑:杨希)

作者:武淑娟 虞跃跃 孙娜

中药穴位敷贴改善咳喘论文 篇2:

穴位敷贴干预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研究概述

摘要:穴位敷贴疗法是中医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从敷贴药物选择、穴位选择、敷贴药物炮制、敷贴时间和日期选择、疗程选择等方面介绍了近年来穴位敷贴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概况,并讨论现有研究之不足,启迪科研思路,以期提高穴位敷贴对本病的疗效。

关键词:反复呼吸道感染;穴位敷贴;小儿;综述

Overview of Clinical Research on Acupuncture Point Application in Treating Children with 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DING Dan-dan, LI Min*

(Beiji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10, China)

Key words: 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RRTI); acupuncture point application; children; review

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RRTI)是儿科常见病,凡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及下呼吸道感染次数增多,超过一定范围,称为反复呼吸道感染[1]。临床研究表明,中医穴位敷贴疗法对预防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具有较好疗效[2]。该疗法基于中医经络理论,具有药物和穴位的双重治疗作用,通过药物的经皮吸收,刺激局部经络穴位,激发全身经气,从而达到增强人体防病抗病能力、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标准化项目〔SATCM-2015-BZ(256)〕

第一作者:丁丹丹,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儿科呼吸系统疾病。E-mail: dingdandan@sina.com

*通讯作者:李敏,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儿科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E-mail: mylittlefish66@163.com

减少呼吸道感染在秋冬季节复发的目的。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结合各自的经验和地域、气候特点,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操作技术,在影响临床疗效的药物组成、药物炮制方法、剂型、敷贴穴位、敷贴时机、治疗时间、发泡与否等关键因素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对现代文献中穴位贴敷疗法的主要要素:药物、穴位、刺激量及敷贴时机等进行综述。

1 临床应用进展

1.1 敷贴药物的选择

敷贴药物种类繁多,药物组成少则3味,多者达13味。如蔡建新[3]等选用芥子、麻黄、细辛;黄丽华等[4]选用芥子、甘遂、细辛;彭锦等[5]则采用《张氏医通》冷哮丸的组成,药用麻黄(泡)、川乌(生)、细辛、蜀椒、白矾(生)、猪牙皂(去皮弦子,酥炙)、半夏曲、陈胆星、杏仁(去双仁者,连皮、尖用)、甘草(生)、紫苑茸、款冬花。大部分医院采用《张氏医通》消喘膏(即芥子涂法)为基础进行了改进。如陈芳等[6]自制抗感乳膏敷贴,其成分为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防风、生姜,按4∶1∶1∶2∶2∶2比例制成。刘华[7]选择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肉桂各等分,加入姜汁调成膏状,敷贴于相应穴位。霍莉莉等[8]采用上海市名中医朱瑞群教授所创“敷贴方”,夏季用芥子、细辛、白芷、甘遂、黄芩;冬季则加用地龙。罗健青等[9]用芥子(微炒)、延胡索、甘遂、细辛、黄芪、白术、肉桂、丁香混合研末为敷贴膏药。沈秀凤等[10]穴位敷贴方组成为芥子、延胡索、生黄芪、胆南星、生白术、细辛。有些医院将中西药混合应用。如吴新泉等[11]自拟中药贴剂,采用中药百部、桔梗、细辛、胆南星、延胡索、冰片与西药扑尔敏、氨茶碱共研成细末,再用鲜榨姜汁调成糊状,敷贴穴位。

辨证是中医学中富有特色与原创的科学方法,有医家主张根据辨证进行加减用药。如陆建中[12]以《中医儿科学》中有关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证型标准分型,辨证采用穴位敷贴法,痰湿内蕴型用芥子5 g,皂荚5 g,取双侧肺俞,白天使用,隔天1次;气阴不足型用五倍子10 g,取神阙,白天使用,隔天1次;阴虚火旺型用肉豆蔻5 g,取双足涌泉,睡前使用,隔天1次。张臣[13]对171例肺脾气虚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传统方(芥子、延胡索、甘遂、肉桂、细辛)加黄芪进行穴位敷贴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辨证加减敷贴药物能够提高疗效。程志源等[14]采用肺俞、心俞、膈俞、大椎,偏阳亢体质去大椎。

1.2 敷贴穴位选择

敷贴疗法除了可使药物的药性得以充分发挥外,还通过经络穴位传导而起作用。敷贴的部位一般以腧穴为主,最常用的穴位为背俞穴和募穴,如大椎、肺俞、心俞、膈俞、天突、膻中等。背俞穴和募穴为五脏六腑精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调节脏腑功能之要穴,医家对腧穴选择有所不同。朱富华[15]仅采用3个穴位(双侧肺俞、膻中);田彩霞等[16]敷贴穴位多达11个(双侧肺俞、双侧心俞、双侧膈俞、双侧中府、天突、膻中、神阙)。大多数医家则选用5~7个穴位。如黄丽华等[4]用天突、双侧肺俞、双侧膏肓。孙灵芝等[17]选用双侧肺俞、双侧定喘、双侧膏肓。陈芳[6]等选择双侧肺俞、双侧膏肓、大椎及天突穴。郑军等[18]、刘卫红等[19]选择大椎、膻中、双侧肺俞及双侧膏肓。霍莉莉等[8]、张霞[20]均采用了膻中及双侧肺俞、定喘、膏肓共7个穴位治疗。另有一些医家选择了不太常用的穴位进行敷贴。如秦文等[21]选用风门、关元、肺俞和脾俞。李小艳[22]、王利然[23]除了选用传统的肺俞、膏肓外,加用足三里、神阙等,认为神阙位于脐中,乃一天然存药隐窝,加之脐部血管丰富,更有益于药物的吸收。

还有医家在三伏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敷贴穴位。如谭洛等[24]“初伏”及“一九”取定喘、肺俞、膏肓、大椎、天突;“中伏”及“二九”取风门、膻中、膈俞、脾俞;“末伏”及“三九”取双侧关元、肾俞、足三里、丰隆。姜伟强等[25]“初伏”取大椎、肺俞、脾俞、定喘、风门、膻中;“中伏”取肺俞、膈俞、脾俞、天突、膏肓、定喘;“末伏”取肺俞、肾俞、定喘、膏肓、风门、膻中。涂一世等[26]依据五行相生规律,按脾(土)、肺(金)、肾(水)的脏腑功能及穴位主治作用选取相关穴位。如脾:脾俞、大肠俞、足三里、神阙;肺:肺俞、定喘、膏肓、膻中;肾:肾俞、命门、涌泉、大椎。再按脾-肺-肾顺序连续循环敷贴。

1.3 敷贴药物炮制

同一中药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以芥子为例,前所述大部分医院采用生芥子入药,也有的医院采用生芥子、熟芥子同入的方法[27]。而不同方法炮制的芥子对穴位刺激的作用有很大区别,生芥子容易引起局部发泡,熟芥子则很少发泡。不同成分的敷贴治疗引起强度不一的局部皮肤反应,就儿科用药而言,大多数医院支持非发泡的敷贴疗法。

关于制剂,目前敷贴药物多先将药物研细末、过40~200目筛,加入生姜汁混合制成膏状,做成直径1~2 cm、厚0.2~0.5 cm药饼备用,用时用脱敏胶布固定。有些学者另有一些独特的制剂工艺。如文献发表较早的黄丽华等[4]将中草药反复煎炙提取药汁,制成浸膏,并将浸膏浸润在直径1.5 cm、厚0.2 cm的消毒海棉中,然后把含药膏的海棉块贴在长方形的斑贴试验胶布上,再用透明塑料薄膜将海棉块封闭,以防药液外溢和污染。使用时将透明塑料薄膜撕掉,把含药膏的海棉块和斑贴试验胶布贴于相应穴位。近年来,陈芳等[6]将中药制成乳膏制剂,用时直接将乳膏涂于穴位表面,再予敷料覆盖、固定。夏以琳等[28]采用醋调拌,搓成药饼后蘸少许姜末。刘艳[29]采用新型中药微粉技术将中药材超微细粉化,使粒径达到μm级,认为能增加单味中药的溶出率和生物利用度,保留中药的挥发性活性成分,增强药理作用,还能提高比表面积,改善颗粒均匀性等,更能使复方中药材各有效成分均匀化,增强了药效。张霞[20]、黄辉等[30]主张在使用时在膏药中央点少许麝香。朱杰等[27]用藿香正气水调配药粉。

在固定方式上,除了传统脱敏胶布外,也可采用纱布或带垫环膏贴。汤菲菲等[31]采用了将药物涂在纱布上,并用胶布固定的方法。蔡建新等[3]将药膏置于4 cm×6 cm网状纸胶膏中心部位半径为1 cm的垫环内。也有医家为提高透皮效果采用纳米穴位贴或巴布膏等[32]。

1.4 敷贴时间和日期选择

敷贴治疗时间与敷贴药物剂量共同决定了穴位敷贴治疗的单次刺激量。从各医家敷贴时间比较可看到显著差异。敷贴时间短的只有20~30 min[2]、30~60 min[33]。敷贴时间长者一般在8~24 h[34]、10~12 h[22],时间最长者可达24 h[3]。绝大多数的文献中单次敷贴时间约为2~6 h[21,35],尤以2~4 h为最多[13,18,19]。

对于敷贴日期的选择,有的医家选择每“伏”或每“九”第1天开始贴,每间隔2~3 d贴1次(每“伏”或每“九”间断贴3次)[6]。有的医家选择在“初伏”“中伏”“末伏”或“一九”“二九”“三九”第1天各贴1次[3]。还有的医家选择在“初伏”“中伏”“末伏”或“一九”“二九”“三九”第1天起连续贴3 d的方式[27]。还有的不分节气随时进行敷贴治疗,有的隔天1次[12],有的每周1次[9],也有每日1次[4],3 d1次[26]等。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在疾病的调治过程中,将平衡人体阴阳与四季气候的特点有机结合,会有事半功倍之效。中医学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而“冬病夏治,冬病冬治”是中医学的一种特殊治疗方法。近10余年研究表明,大多数医家利用穴位敷贴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多选择三伏天及三九天进行,这是依据中医“天人相应”理论,顺应四时特性的一种“内病外治”疗法。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是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的有利时机,使本病得以恢复。冬季天气寒冷,寒邪极盛,“冬病”患儿阳气更显不足,寒邪最易乘虚袭人,导致本病发生,因此选在三九时节再行穴位敷贴,扶正祛邪,调补阴阳,不仅能够帮助人体抵抗外邪,预防疾病,而且也会对三伏贴疗效起到加强和巩固作用。宣小平等[36]将240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三伏组和伏九组,治疗1年并随访1年,结果显示伏九组临床疗效优于三伏组,伏九组不同时间点分泌性免疫蛋白A(sIgA)呈持续上升趋势,三伏组不同时间点sIgA呈轻度下降趋势,提示冬夏伏九方案优于夏季三伏方案。

1.5 敷贴疗程选择

中药穴位敷贴治疗近年已形成常规的治疗体系,常俗称本疗法为“三伏贴”“三九贴”或“伏九贴”。疗程方面,有的医家[23]采用传统的每“伏”1次(即每伏第1天)、共3次的疗法。也有医者[18]改良传统方法,采用每“伏”或每“九”3次,全夏或全冬9次的疗法,均获得较好疗效。有研究者采用更多次的疗法,如15次疗法[37]、10次疗法[15]等,旨在增加治疗疗程,力求更好疗效。李杰等[38]的大样本回顾性研究观察到,本疗法疗程与疗效呈正相关,说明坚持一定敷贴年限,对巩固治疗效果很重要。

刘卫红等[19]在北京进行了1项885例的3年研究,用温肺化痰穴位贴从每伏第1日起,隔2 d敷贴1次,每次4 h,每伏贴3次,共贴三伏。连续3年观察并随访3年,显示敷贴第2年干预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给予穴位贴敷模拟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敷贴第3年后干预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三伏贴对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确切,干预疗程以3年为宜。

1.6 辅助加强敷贴作用的方法

有医家在敷贴前后采用一些辅助方法,认为可以加强敷贴的疗效。最常用的方法是在敷贴前用鲜生姜将穴位局部皮肤擦至潮红,随擦随贴,以加强药物透皮吸收力[19]。孙斌等[39]将摊好的敷贴用膏药先用电炉加热烘开,趁温敷贴。黄丽华等[4]在敷贴后磁疗20 min以加强疗效。何芸[40]敷贴前采用超声药物导入仪,理疗贴片均匀涂抹药物后贴于穴位上,加速局部血流,将药物导入经络腧穴,以利于药物快速吸收,治疗时间为20 min。周晓霞[41]主张配合电脑中频离子导入仪(强度5、时间5 min)的超声离子导入治疗。夏以琳等[28]在敷贴同时采用微波照射,每穴1 min。郭永坚等[42]敷贴前先用超短波电疗机,电极板放在胸背部以脉冲波(频率为 27.12 MHz)治疗20 min。沈秀凤等[10]敷贴时在药饼中央放置长度为1.5 cm的艾条灸,反复灸3壮。另有配合按摩[14]、点刺四缝穴[25]等,作为合并治疗方法,认为可加强预防呼吸道感染的作用。

2 现代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临床实践充分表明,穴位敷贴疗法对预防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具有较好疗效。且该疗法目前在国内具有广泛的应用人群和巨大的社会影响,但在临床规范中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通过检索查阅文献,我们看到,目前对于此类文献尚存在一些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大量的中医临床治疗文献,往往缺乏重要的科学数据,科学严谨性不强。且报道的病例数不多,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报道,难以形成级别较高的循证医学证据。

第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华,但从已有文献看,极少有研究者对敷贴治疗进行体质辨识或对临床辨证分型进行探讨。个别研究涉及相关内容,但所观察病例数也较少,尚缺乏同类研究证实。

第三,敷贴治疗的机制、基础研究少见,这是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共同遗憾。

综上,中药穴位敷贴预防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各医院大多采用自拟的穴位敷贴方案进行复感防治。时间、药物及穴位等技术要素的选择不尽相同。如何筛选出最佳方案,制定临床操作标准,进而提高穴位敷贴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节约医保费用,节省患儿及家长时间,是目前临床医务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王力宁,汪受传,韩新民,等.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诊疗指南[J].中医儿科杂志,2008,4(6):3-4.

[2] 霍莉莉,虞坚尔,夏以琳,等.穴位敷贴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方案优化[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2):218-222.

[3] 蔡建新,陈华,陈建华,等.咳喘三伏贴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分析[J].光明中医,2011,26(5):985-987.

[4] 黄丽华,方风,赵玉环,等.中药敷贴加磁疗治疗小儿哮喘及“反呼”的疗效观察[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1995,7(11):516-517.

[5] 彭锦,吴夏秋,何丽云,等.“‘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防治慢性发作性肺系疾病复发的多中心大样本队列研究”的研究方案[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2,10(1):39-47.

[6] 陈芳,闫慧敏,柳静,等.冬病夏治穴位敷贴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随机对照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2,31(8):577-579.

[7] 刘华.芪风健中口服液配合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72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1,33(9):1323-1340.

[8] 霍莉莉,虞坚尔,夏以琳,等.离子导入三伏贴防治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36(5):40-43.

[9] 罗健青,陈秀芳.穴位贴敷加针刺四缝穴对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73-75.

[10] 沈秀凤,邱建萍.中药加穴位敷贴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 观察[J].四川中医,2011,29(1):105-106.

[11] 吴新泉,彭建.中药贴剂穴位贴敷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 68例[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6):69.

[12] 陆建中.中药辨证穴位敷贴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J].当代医学,2015,21(7):144-145.

[13] 张臣.辨证穴位贴敷治疗肺脾气虚型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 观察[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

[14] 程志源,金妙青,陶宏平,等.三伏天手法穴位按摩结合穴位贴敷预防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3):517-519.

[15] 朱富华.儿童临床冬病夏治300例之体会[A]//第九次全国中医外治学术年会暨“耳穴诊疗技术防治疾病应用”学习班论文集[C].佛山: 2013.

[16] 田彩霞,牛丽云,刘苗.扶正方穴位贴敷配合穴位拔罐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47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3,21(12):33-34.

[17] 孙灵芝,林山,佟淑云,等.穴位贴敷防治小儿呼吸道复感288例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1995(5):21-22.

[18] 郑军,丁丹丹.“冬病夏治”贴敷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C]//第28次全国中医儿科学术大会暨2011年名老中医治方(儿科)疑难病临床经验高级专修班论文汇编.宁波:2011.

[19] 刘卫红,胡晶,张会娜,等.三伏贴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医杂志,2015,56(8):667-671.

[20] 张霞.“伏九贴敷疗法”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09.

[21] 秦文,林秋芳,裘红玲,等.穴位贴敷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53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0,42(12):19-20.

[22] 李小艳.三黄屏风膏穴位贴敷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150例的临床研究[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4,22(2):101-102.

[23] 王利然.传统穴位加神阙穴贴敷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126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09,1(4):349-350.

[24] 谭洛,李巍,石秀丽.热敏灸配合穴位贴敷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6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4,22(9):30-31.

[25] 姜伟强,娄万爽,张亚君,等.穴位敷贴配合点刺四缝穴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9):740-741.

[26] 涂一世,谢华.非时令序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恢复期64例疗效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13,9(5):43-

作者:丁丹丹 李敏

中药穴位敷贴改善咳喘论文 篇3:

中药穴位贴敷作用机理研究概况

摘要:中药穴位贴敷历史悠久,临床疗效确切。本文基于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和经络学说,从药物对机体的局部刺激、经络传导、透皮吸收3方面阐述中药穴位敷贴的作用机理,并结合中药经皮给药系统、代谢组学、药效物质基础等研究热点,提出中医药系统生物学这一新的研究模式。

关键词:穴位敷贴疗法;作用机理;中医药系统生物学;综述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3.033

Research Review of Functional Mechanism of Treatment by Way of Pasting TCM on Acupoints HE Yan-ping1, XIAO Xiao-qin1, DENG Gui-ming2, OUYANG Lin-qi2, CHEN Zhen2, ZHANG Zhi-guo2 (1.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208, China; 2.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007, China)

Key words: acupoint pasting therapy; mechanism of action; systems biology of TCM; review

穴位貼敷疗法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原则,根据经络学说,选取一定的腧穴,并采用适当的药物进行贴敷,通过经络刺激与药物的作用,调理脏腑阴阳,疏通经络气血,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疗法[1-3]。

穴位敷贴疗法是中医外治法的特色,目前在临床上已经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科急慢性疾病,疗效肯定,尤其对肺系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防治效果显著[4-8]。

穴位敷贴疗法作用机制非常复杂,在国内外研究者对中药穴位给药机制进行的初步研究中,一般认为是药物透皮吸收和经络系统对人体调节的双重效应[9]。本文主要从以下3方面论述穴位贴敷疗法作用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炮制学重点学科(2012年);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项目(201443);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3A067);张志国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2016年)

通讯作者:肖小芹,E-mail:xqaxy99@163.com

机理,为今后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提供依据。

1 对机体的局部刺激

即相当于药物灸疗法,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并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现代研究表明,当药物作用人体穴位后,使该穴位的组织结构、皮肤、神经、血管、淋巴均发生一定的变化,某些中药能刺激穴位使局部的温度增高,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药物成分通过皮肤穿过毛孔不断地进入淋巴液、血液,从而发挥其药理作用。穴位敷贴还可能通过刺激机体局部以及药物的吸收、代谢对机体的有关物理和化学感受器产生影响,直接反射性地调整大脑皮层和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10-11]。

但目前中药药效成分及经络调节机制尚未阐述清楚,寻找其他途径的研究方法对于揭示中药穴位贴敷给药的机制更有意义。而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代谢组学探求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已经成为当今中医药界乃至整个药学界关注焦点问题[12]。刘莉等[13]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结合高分辨率质谱联用(UPLC-Q-TOF- MS)技术研究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豚鼠尿液代谢物图谱,初步确认部分哮喘发作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哮喘潜在的生物标志物。该研究建立了基于豚鼠尿液的UPLC-Q-TOF-MS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初步阐释了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哮喘的代谢组学机制和中医穴位敷贴透皮给药的内涵。研究结果对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解释传统中药制剂理论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2 穴位刺激及经络传导

研究表明经络和穴位不同于血管和血液,它可以使药物直接到达相关脏腑发挥作用,而不是像血管和血液将药物广泛分布到全身[10]。各种病邪侵犯人体,脏腑功能受损,导致经络涩滞,郁而不通,气血运行不畅,引起各种疾病,此时可能在经络循行部位尤其在其所属腧穴部位出现麻木、疼痛、红肿、结节或特定敏感区及与经络相关脏腑的疾病等异常情况。用中药贴敷相关穴位,激发经气,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通过经络传导,使药物充分发挥其功效。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纠正脏腑的阴阳失衡,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具有良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从而达到抗御病邪,保卫机体的作用[14]。腧穴作为脏腑气血汇聚之所,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还认为,经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感性和放大效应,经络系统是低电阻的运行通道,因此,药物贴敷于特殊经穴,能迅速在相应组织器官产生较强的药理效应,起到单相或双相调节作用[11]。

3 透皮吸收

药物贴敷于相应穴位后,经皮肤渗透吸收,进而通过血液循环最终到达脏腑经气失调的病所,发挥药物的“归经”和功能效应,从而产生治疗疾病的作用[15-17]。

中药经皮给药系统(TDS)是将中药或中药提取物与适当基质和/或透皮吸收促进剂混合后,敷贴于皮肤表面或相应穴位以起到治疗作用[18]。穴位贴敷与TDS概念不谋而合,因此对TDS和中药体外透皮吸收的研究对揭示中药穴位给药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穴位敷贴具有经皮给药的优点,不仅可以避免因口服给药导致胃肠内消化酶对药物的分解作用和肝脏的首过效应,还可以通过控制药剂输送的速率,产生持续稳定的血药浓度,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减少给药次数,经济安全,简便易行。故将中药经皮给药与穴位功能结合起来研究其作用机理可以发挥更大的优势。

传统的穴位敷贴给药局限于丸、散、膏、糊等制剂,药物的溶解率不高,且有效成分难以迅速充分透皮透穴吸收利用,限制了药效发挥和进一步研究应用[19-20]。国内外研究者从物理促渗、化学促渗剂促渗和剂型因素3方面进行了中药经皮给药促渗技术的研究[21-24],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课题组曾对咳喘穴位贴散进行了质量控制研究及剂型改进,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了咳喘穴位贴散配方药物的有效部位[25]。在处方确定的基础上优选了基质的配比组成,筛选了1%氮酮为贴片透皮促进剂,对贴片的成型性进行了研究,采用热熔法制备了新型咳喘穴位贴片[26];并进行了贴片体外透皮吸收和释放性研究以及2种剂型的体外透皮特性比较研究[27]。这些工作都表明利用现代科学和实验技术可以进一步促进穴位敷贴药物的渗透吸收,更好发挥其药理作用,为穴位敷贴进一步的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4 展望

中药穴位敷贴疗法以中医整体观念和经络学说为指导,既有药物本身的渗透吸收作用,又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以及经络穴位的传导功能,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共同发挥整体叠加治疗作用。中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环节的整合效应而发挥其综合作用的优势。但传统的中医药理论只对方药效果给出直观和取象比类的说明,没有药效物质成分,也没有揭示产生药效的过程和机制,且中医理论没有指出疾病的病因病理的物质基础,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中医药研究在国内外得到空前的重视和发展,各种现代科学和高新技术介入传统中医药研究开发,给中医药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系统生物学在目前中医药方法学创新研究中最受关注,系统生物学以整体性研究为特征,以整合多种组学信息为手段,力图实现从基因到细胞、组织、个体的各个层次的整合,是当前复杂生命体系研究中比较公认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手段,中医药同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理论中最具特色的“整体观”“辨证观”“动态观”,与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思路十分一致。因此,积极引入系统生物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将可能成为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探索一个突破口,也开辟了系统生物学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中医药系统生物学。因此,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科学分析与生物信息学技术,基于中医药系统生物学模式进行探索,加强基础研究,从药效物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方面研究中药穴位敷贴疗法治疗疾病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将可能发现穴位敷贴药物药效作用的活性分子群、作用机理及可能作用靶点,实现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研究的一体化。基于临床疗效确切的咳喘穴位贴散,同时对传统敷贴进行剂型和制作工艺的改革,借鉴现代透皮给药的新技术、新方法,研制高效、新型的外用敷貼药物,将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 潘林梅,孙亦农,邱碧菡.经穴位给药的研究应用现状及问题探讨[J].中医外治杂志,2011,20(5):3-6.

[2] YANG J, XU H. External application of herbal medicine to acupoints[J]. J Tradit Chin Med,2008,28(1):21-23.

[3] 朱晓龙.穴位敷贴疗法的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0,32(2):1-3.

[4] 廖韩波,王升旭,黄冰,等.穴位贴敷治疗肺系疾病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7):802-804.

[5] HSU W H, HO T J, HUANG C Y, et al. Chinese medicine acupoint herbal patching for allergic rhiniti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J]. Am J Chin Med,2010,38(4):661-673.

[6] HUANG J. External application of chinese drugs on acupoint Shenque combined with salpingostomy for treatment of sterility caused by obstruction of the fallopian tube -a clinical report of 45 cases[J]. J Tradit Chin Med,2005,25(3):174-176.

[7] 陈芳,闫慧敏,柳静,等.冬病夏治穴位敷贴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随机对照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2,31(8):577-579.

[8] 邓玉萍.咳喘三伏贴对小儿哮喘缓解期患儿肺功能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2012,34(12):19-20.

[9] 刘强,吕志平.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进展及发展趋势[J].中医外治杂志,2004,13(1):31-33.

[10] RONG P, ZHU B, LI Y, et al.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regulating visceral sensation and mobility[J]. Front Med,2011,5(2):151-156.

[11] 谢洋,余学庆.试述穴位贴敷的作用机理及其临床运用[J].中国医药指南,2008,6(24):320-322.

[12] 景怡,任远.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9,26(1):45-48.

[13] 刘莉,李慧,孙学刚,等.“冬病夏治”方药穴位贴敷治疗哮喘豚鼠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15):180-183.

[14] 吴桂华,孙通华,崔艳霞.穴位贴敷的临床实验研究概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2):265-266.

[15] 张洁,吴强,林栋,等.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哮喘随机或半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9,19(2):43-45,49.

[16] 范春,何若安,周力军,等.中药穴位敷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8(5):484-487.

[17] 冼雁葵,余冬冬,胡丽萍,等.穴位敷贴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观察[J].广州医学院学报,2012,40(4):63-65.

[18] 刘起华,文谨,王菲,等.中药穴位给药应用研究概述[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2):104-106.

[19] YANG J, XU H. External application of herbal medicine to acupoints[J]. J Tradit Chin Med,2008,28(1):21-23.

[20] PENG J, WU X, HU J, et al. Influencing factors on efficacy of summer acupoint application treatment for allergic rhinitis:a retrospective study[J]. J Tradit Chin Med,2012,32(3):377-381.

[21] 瞿敏明,陳志鹏,蔡宝昌.中药经皮给药促渗研究的进展[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0,21(4):451-452.

[22] 何爱明.中药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4, 6(1):46-47,51.

[23] 潘林梅,周静,徐小燕,等.中药经皮给药制剂促渗透研究策略与应用[J].中国药房,2012,23(11):1039-1041.

[24] 郭林,王红,韩俊泉,等.中药经皮给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J].山西中医,2011,27(12):48-49.

[25] 邓桂明,陈镇,杨广民,等.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咳喘穴位贴片药材的工艺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11):1493-1497.

[26] 杨立平,邓桂明,杨广民.咳喘穴位贴片成型工艺研究及透皮特性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6):118-120.

[27] 杨立平,邓桂明,杨广民.咳喘穴位贴片体外透皮速率和体外释放规律研究[J].中国药房,2009,20(18):1372-1374.

(收稿日期:2016-02-22;编辑:向宇雁)

作者:贺艳萍 肖小芹 邓桂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医学专校教学护理专业论文下一篇:责任保险发展策略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