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基础知识总结

2023-02-24

总结是一次反思过程,是一种记录工作情况、回顾工作不足的重要方式,在总结写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全面化的分析工作情况,这有利于我们的工作成长。怎么写出有效的总结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机械原理基础知识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机械原理基础知识总结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机械原理是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一 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是研究机械的工作原理、构成原理、设计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特别是机械原理

课程中关于机械运动方案的设计是机械工程设计中最具有创造性的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起

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机械原理教学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以往我们在机械原理课程设

计中存在着很多不足,主要问题是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后,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中,不能正确地选用和

设计机构,特别是创造性设计能力与分析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显得不足.高等

学校工科本科《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对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提出的要求是:“结合一个简单的机

械系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使学生受到拟定机械运动方案的训练,并能对方案中某些机构进行

分析和设计”.它要求针对某种简单机械进行机械运动简图设计,其中包括机器功能分析、工艺动作过程确

定、执行机构选择、机械运动方案评定、机构尺度综合等.依据这一基本精神,要求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

开拓能力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课程设计的始终,在深入掌握机械原理基本知识、强化学生运算能力和绘图

基本功的同时,开展创造性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性设计能力.如何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体现这种能力培

养,几年来我们不断地对课程设计内容、设计方法和设计手段等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1 合理安排课程设计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对于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内容选择,以往教学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选用已有的典型机 械,对其进行比较系统的运动分析与受力分析等,以加深学生对机械原理课程各章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另一种认为根据某些功能要求,要求学生独立地确定机械系统的运动方案,并对其中的某些机构进行设

计.前者侧重于分析,后者则侧重于设计.我们在课程设计内容选择问题上也进行了多年探索,如以培养学

生的运算、绘图的基本技能和巩固基本知识为主要目的,选用对典型机械进行分析设计的题目,但是在后

续的课程教学中发现学生创造性设计新机械的能力与分析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和适应能力显得不

足.我们也曾经尝试只给出设计题目,让学生自己独立地进行机械运动方案确定和对其中某些机构进行设

计.虽然这种设计内容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独立思考,自觉地进行一些相关资料的查询,但是由于学

生没有进行过一次比较系统的设计过程训练,大多数学生不知从哪里下手,较难进入设计状态,设计

过程

中出现多次反复修改使得设计进度非常缓慢.从最后的设计结果来看,只有少数学生比较理想,多数学生

的设计都出现了一些错误,设计结果不能满足题目要求,而且由于多次修改使得图面质量较差.经过多年

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认为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分析与设计都是很重要的两个环节,对典型机械的分析__和学生独立创新机械的设计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不能缺少的.那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设计时间内把这些内

容都安排进去而又同时能保证设计质量呢?我们结合现有实际条件,交给学生的课程设计内容是:先进行

典型的机械分析,然后进行创新机械设计.我们选择了牛头刨床传动方案作为课程设计题目,要求学生不

能照搬现有牛头刨床传动方案,每个学生必须至少提出一种新的传动方案,并且提出的方案越多越好.学

生在方案构思过程中,积极查阅资料,热烈讨论,表现出了极大的主动性,提出了很多方案,最后经过归纳

得出l0种可以实现刨床运动要求的方案,如图I所示.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突破了固有传动方案模式,

拓宽了方案构思思路,得到了一次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二篇:机械原理实验报告

2013.10.25

周五晚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书写要求

明燕老师

(下边附带创新题图片)

第三篇: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小结

经过四天的奋战,我们小组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总算告一段落。在这五天内,我们小组共同努力,集思广益,虽然时间很短,但在这段时间内我个人学到了不少东西,也第一次把课上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了实际应用中。

刚开始接到老师布置的课题,以及听了老师对于这次课设的要求,觉得这次课程设计也许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老师要求我们不能用已经被别人用过的机构方案,这一点让我们有点一时找不到方向,因为凭我们有限的知识,是想不出那么多种机构的,即使想出来一种,也不一定符合要求。所以我们就只能求助图书馆了,我们去图书馆借了三本厚厚的机械设计手册,经过翻阅与自己理解,总算确定了我们的方案,当方案得到老师肯定之后,心里油然而生一种愉悦的感觉。这个过程让我了解到了学会运用知识是多么的重要。

其实这次课程设计的每个步骤都能让我们学到很多东西,领悟很多道理,能发现自己光是能解决课本上的死题目是远远不够的。就拿确定机构形式后的计算来说,就需要我们对机械结构分析方面的知识的融会贯通,知道要在什么时候用什么知识点来解决问题。而且,有些计算光靠一个人是不够的,需要全组成员的一起计算并且验证等等,是一个工作量浩大的工程。

1x6>6,这是课程设计中的另一体会,六个人的团结协作肯定比六个人各干各的来的效率高,而且质量好。在团结协作的同时,我也从其他小组成员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他们的一丝不苟,他们的不怕辛苦,他们的做工细腻等等,这都是对于我以后的学习工作很重要的。在合作的时候,难免成员之间会出现意见分歧,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分析,最终确定一个最合适的方案,不能因为自己的一己之见而使整个小组的设计做出问题。 课程设计之前,我以为一切都是那么的理所当然,生活中看见的基本机构也不屑一顾,现在经过课程设计之后才知道,不管多么简单的东西都是要经过工程师们的精心计算的,这让我感到以后的学习道路还很漫长,要学的东西还是非常多的。

在设计结束后,再回过头来看,发现一开始感到的困难现在想想也没有当初那么的恐怖。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只要一开始抱着克服重重困难的决心,一切都会迎刃而解的。

本人的心得小结就差不多这么多了,从今以后,要多思考多学习,争取以后做一个卓越的工程师。

第四篇: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体会

黄永涛

接触机械原理这门课程一学期了,而这学期才是我真正感受到了一个学习机械的乐趣以及枯燥,被那些机械器件、机件组合而成的机器所吸引,尤其是汽车、机器人、航天飞机等机械技术所震撼,感慨机械工作者的伟大,。然而这种激动就在接近本学期结束之时,终于实现了,我们迎来了第一堂机械课程设计。

由于第一次做这样的事情,脱离老师的管束,和同学们分组探讨自动送料冲床的结构设计,把学了一学期的机械原理运用到实践中,心中另是一番滋味!

在设计之前,指导老师把设计过程中的所有要求与条件讲解清楚后,脑子里已经构思出机构的两部分,即送料机构和冲压机构,把每一部分分开设计,最后组合在一起不就完成整体设计了吗?这过程似乎有点简单,可是万事开头难,没预料到这个“难”字几乎让我无法逾越,如槽轮间歇机构,要满足送料间歇条件,就必须按照规定的运动规律即参数,设计一个满足运动条件的槽轮机构,这是机械原理课堂上没有讲过的,因为这部分只是课本了解内容,但涉及这个槽轮机构对整个课程设计来说又是势在必行的,所以我跟郑光顺跑到图书馆,恨恨地找了一番,终于借到与这次课程设计有关的六本参考资料书,拿回来后一本一本地看下去,把槽轮有关的内容一一浏览,结果,令我们欣喜的是这槽轮机构的各种参数都被罗列出来了,而且还有一道例题,按照例题的思路很快地设计出了槽轮机构,即送料机构设计完成。

做成了槽轮送料机构,我们的冲压机构有存在很大的难题,将凸轮机构和连杆机构组合完成一个特定的运动,这是没有学过的,凸轮机构倒是很容易地算出来了,但是连杆机构既要满足角度条件又要满足高度条件,解析法是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弄懂的,为了争取时间我们只能选择图解法了,组长张瑞朋和郑光顺大晚上的坐在电脑旁边,用CAD作图,用QQ语音进行交流,高科技显然被引进了我们的课程设计,两位“工程师”边做图边把存在的问题说出来,最后在他们二位加夜班的情况下,与第二天早上突破了这个难题。与此同时我们另外五人也拿出了两套备用方案,各自完善了参数。一周后方案基本完成,进入作图阶段。但在作图之前经过七人反复讨论决定采取第三套凸轮连杆组合方案,因为这套方案可以很好地满足急回这一特性,而其他两套方案都在这一特性上欠缺,方案的选择就这样尘埃落定了。

作图可以说是学机械的家常便饭,不过这最基本的功夫又是最耗时、最考验人的耐心和细心的。从本周一起2张2号图纸必须在周三完成,将我们设计机构完全呈现出来。由于我们组合机构比较复杂,所以除作最基本的结构件图外还得完成结构件图的侧视图,以便答辩时老师能够读懂我们的作业,这一任务无疑加大了我们的工作量,最为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周二下午一点钟到工作室后,为了在晚上离开前完成图纸,一直作图到晚上九点钟,下午五点那时肚子实在饿得不行了,就干脆把快餐叫到工作室,几个人在一起呼呼呼地吃了一顿特殊的作图晚餐,这样的事情在毕业后也许将成为同学之间的一段美好的回忆了。

周三完成课程设计报告,完善图纸。准备好一切后,等待周四的答辩到来。只希望我们组能够在答辩中取得好成绩,即过程与结果的双重完美,当然这是本次课程设计的最完美的结局。

2010.07.22凌晨

第五篇:《机械原理》教学大纲

Syllabus of Theory of Machines and Meachanisms

一、 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

机械原理是为工科各专业而开设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它是以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机械制图及理论力学等课程为基础,同时又为以后学习机械设计和有关专业课程以及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打好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 ,并能受到一些必要的严格的基本技能和创造思维的训练,为二十一世纪祖国的腾飞,为现代化建设创造条件。

在高等工业学校开设本课的目的是在于使学生们学到有关机械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机械设计、机床等有关专业课程,以及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打好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并能使学生受到一些必要的严格的基本技能和创造思维的训练。

2.课程主要任务 《机械原理》课程是机械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着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它具有很强的工程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不仅是机械类专业,就是近机类专业也要学习该课程,不但为学生后续机械类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将增强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性,提高其开发创新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1.教学目的

本课程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学到有关机构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机器动力学方面的某些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具有机构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并受到有关机械的设计计算和实验研究等某些必要的技术技能的初步训练,为学生学习有关的后续课程和掌握专业知识及新的科学技术成就打好工程技术基础。

2.教学要求

1.熟悉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及运动分析方法。 2.熟练掌握各种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以及各种常用机构的运动设计方法。 3.了解机构造型的组合概念,能对简单机械系统具有初步确定方案的能力。 4.了解机械动力学的有关原理和减轻机械震动的基本知识。

三、学时分配计划

本课程3.5学分,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0学时,实验教学4学时,课程设计1周。 具体学时分配表如下表:

章次 1 2 3 4 5 6 7

教学内容

绪 论

平面机构结构分析 平面机构运动分析 平面连杆机构及设计 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齿轮机构及其设计 轮系及其设计

学时 1 4 5 5 4 14 6

实验

1 1

2 8 9 10 11 12 13 1

4 其它常用机构 机构运动方案的拟定 平面机构力分析 平面机构平衡 机器的机械效率

机器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 计算机在机构分析和综合中的应用 合计学时 课程设计 1 4 4 3 3 4 2 60 1周

4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机械原理课程的特点,树立工程观点,即“选择与比较”“理论分析与实验根据相结合”的观点。

2.用心观察,仔细分析,逐步熟悉各种机构,“动态”地学习本课程。

五、课程教学内容

(一)基本内容

1.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2.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3.如何进行本课程的学习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明确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及教学内容。 2.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及教学基本要求

3.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及学习时应注意的事项。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程研究对象及内容 (四)教学建议

为弥补同学的感性认识缺乏的弱点,建议安排一次电教片《机器的组成》,以使同学们能通过认识具体的机器来加深对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及内容的理解。

第一章

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一)基本内容

1.机构结构分析的内容及目的 2.机构的组成 3.机构运动简图

4.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5.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

6.计算平面机构的自由度时应注意的事项 7.机构的组成原理及平面机构的结构分类* 8.平面机构中的高副低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运动副及其分类。

2.平面机构运动简图。

3.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概念及其绘制方法。 难点:机构中的虚约束的判定问题。 (三)教学基本要求

1.各种平面运动副的一般表示方法,搞清运动副,运动链、约束和自由度等重要概念 2.机构运动简图的概念及其绘制方法。

3.熟练掌握平面机构的自由度的计算。能识别平面机构运动简图中的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经常见的虚约束?会运用自由度计算公式,计算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并判断其运动是否确定。

(四)教学建议

1.为使同学掌握重点内容,应安排一次机构运动简图测绘实验

2.对于本章难点可在搞清什么是机构中的虚约束这一概念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在什么情况下会有虚约束存在,但要注意此难点非本章的重点,不能占过多的精力。

3.本章主要研究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重点是看懂和绘制平面机构运动筒图,并计算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判断虚约束是个难点,只要求掌握教材中列举的几种实例,不宜对此花费过多精力。

第二章

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一)基本内容

1.机构运动分析的目的和方法

2.速度瞬心及其在平面机构的速度分析中的应用 3.用相对运动图解法求机构速度、加速度 4.用解析法作机构的运动分析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速度瞬心及“三心定理”的运用, 速度多边形、加速度多边形作法。

难点:机构处于特殊位置时,其速度多边形及加速度多边形的作法。 (三)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速度瞬心的有关概念及其在速度分析中应用。 掌握相对运动图解法对一般平面机构进行速度、加速度分析。能以解析法写出一般平面机构的位置方程式、速度、加速度方程式。

熟练掌握速度瞬心以及“三心定理”、相对运动图解法的综合分析。 (四)教学建议

1.本章平面机构速度分析和加速度分析的方法,理论基于《理论力学》中的运动学,在学习本章前应布置学生复习理力中的运动学部分,特别是点的复合运动和刚体有平面运动部分,务必把点的相对运动,牵连运动和绝对运动,速度合成定理和加速度合成定理,哥式加速度,瞬时转动中心等概念搞清楚。

2.建议安排一次课堂讨论,通过讨论及练习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第三章 平面连杆机构及设计 (一)基本内容

1.平面连杆机构的特点及设计的基本问题 2.平面四杆机构的类型和应用 3.平面四杆机构的主要工作特性 4.平面四杆机构运动设计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四杆机构形式及演化,四杆机构的一些基本知识及设计方法。 难点:四杆机构工作特性。 (三)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有关四杆机构的一些基本概念,了解四杆机构设计的基本方法

2.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及其演化和平面四杆机构设计中的一些共性问题。 3.熟练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主要工作特性及根据给定的运动和几何条件设计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四)教学建议 1.“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与演化”安排看—次展柜,上课时可带一定的教具模型。 2.如果条件和时间允许,建议带学生到农机库看一看农机具,以了解连杆机构在农业机械中的广泛应用。

3.建议上一次多媒体课。 4.建议安排一次习题讨论课。

第四章 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一)基本内容

1.凸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 2.推杆的运动规律。 3.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 4.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动件运动规律,压力角和机构尺寸和受力关系,轮廓曲线设计。

难点:基本尺寸的确定与受力关系。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的特点,凸轮机构压力角与机构尺寸的关系,盘形凸轮机构的设计。

(三)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了解凸轮机构应用及分类,了解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了解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确定及设计方法。

掌握推杆常用运动规律的特性及推杆运动规律的选择原则。 熟练掌握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确定的方法。能够根据选定机构型式和推杆运动规律设计出常用凸轮的轮廓曲线。

(四)教学建议 1.“凸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可安排一次展柜参观,不作课堂讲授。 2.“用解析法设计凸轮的轮廓曲线”课堂讲授时只简单介绍,解析方程式的推导方法,留待课程设计再作编程,上机,练习。

第五章 齿轮机构及其设计 (一)基本内容

1.齿轮机构的应用及分类。 2.齿廓啮合基本规律。 3.渐开线及渐开线齿廓。

4.渐开线齿轮的各部分名称及标准齿轮尺寸。 5.渐开线齿轮的啮合传动。

6.渐开线齿轮展成法加工及根切现象。 7.变位齿轮及其传动。

8.平行轴斜齿圆柱齿轮机构。 9.蜗杆机构及圆锥齿轮机构。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渐开线直齿园柱齿轮外啮合传动的基本理论和设计计算。

难点:渐开线齿轮传动的基本理论中一些概念的理解和区分。变位齿轮。 (三)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齿廓啮合基本定律及有关共轭齿廓等基本概念。了解渐开线及其性质,掌握渐开线齿轮的啮合特性。了解齿轮变位和变位齿轮传动的概念。

掌握渐开线齿轮各部分的名称,基本参数及各部分的尺寸关系,能对渐开线齿轮传动(包括直齿及斜齿圆柱齿轮,直齿圆锥齿轮,一般蜗轮蜗杆)进行几何计算,了解基本参数的选择,会计算基本尺寸。

熟练掌握熟悉渐开线齿轮传动的正确啮合条件,连续传动条件及有关啮合参数。能对齿轮传动进行几何设计。

(四)教学建议

1.本章重点是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外啮合传动的基本理论和设计计算,其他类型的齿轮及其啮合传动对照直齿圆柱齿轮来讲,除介绍它们与直齿圆柱齿轮啮合传动的共同点以外,着重介绍它们各自的特点。

2.渐开线齿轮传动的基本理论的一些概念既是难点又是本章的重点,建议在讲直齿圆柱齿轮外啮合传动及变位齿轮传动的基本概念之后,安排一次课堂讨论,以加深对一些容易混淆概念的理解,如分度圆与节圆,啮合角和压力角,正负变位与正负传动等。

3.本章内容较多,其特点有“三多”,名词术语参数多,计算公式多,各种图表多,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切实搞清楚各符号参数的意义,一些重要的图例要强调动态地去看,要看懂,搞熟。

第六章 轮系及其设计

(一)基本内容

1.轮系及其分类。

2.定轴轮系传动比及应用。 3.周转轮系传动比。

4.复合轮系传动比及应用。

5.行星轮系各轮齿数及行星轮数的选择。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周转轮系及复合轮系传动比计算。 难点:复合轮系传动比计算。 (三)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了解轮系的类型及功用。 掌握各种轮系传动比的计算方法。

熟练掌握复合轮系的正确划分及传动比的计算。 (四)教学建议

本章内容较单一,主要就是传动比的计算,而且又是重点。就传动比的计算来说本身并不复杂,关键是如何正确区分轮系,所以建议精讲多练,在讲完计算方法后,安排一次习题讨论课,通过课堂讨论及较多的课堂练习来突破难点,掌握重点。

第七章 其它常用机构

(一)基本内容 1.棘轮机构。 2.槽轮机构。

3.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 4.不完全齿轮机构。 5.螺旋机构。 6.万向铰链机构。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万向节、螺旋机构、槽轮机构、棘轮机构的介绍。 难点:各种常用机构基本参数的确定。 (三)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不完全齿轮机构,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非圆齿轮机构的工作原理,应用。各种常用机构的特点及工作原理。

掌握棘轮机构和槽轮机构的工作原理,传动特点及其参数的确定。 熟练掌握棘轮机构和槽轮机构的工作原理,传动特点及应用。 (四)教学建议

1.本章教学要求在于向学生介绍一些其它型式的也还比较常用的传动机构,以开阔视野和思路,故对于它们的传动性能和设计问题将不作过多的讨论,而着重介绍它们的传动特点和应用实例。

2.组合机构的内容不作课堂讲授,安排观看展柜。有条件时可安排一次多媒体课程。 3.不完全齿轮机构,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非圆齿轮机构安排提示性自学,然后简单小结。

第八章 机械运动方案的拟定

(一)基本内容

1.机构组合方式及有关的设计方法。 2.机构选型。

3.机器执行机构的协调和运动循环图。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机构选型,机构组合方式及有关设计方法。 难点:组合机构设计方法。 (三)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机构选型和组合的基本概念。 掌握机械传动系统方案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熟练掌握运动循环图的绘制与机械传动系统方案的设计。 (四)教学建议

本章内容可安排一次多媒体课并参观展柜,能使学生拓展思路。讲解时重点介绍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第九章 平面机构力分析

(一)基本内容

1.机构惯性力的确定及运动副中摩擦力确定。 2.不考虑摩擦力的机构力分析。 3.速度多边形杠杆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动态静力分析,运动副反力的确定。 难点:运动副反力的确定。 (三)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动有关基本概念。了解机构中作用的各种力及机构力分析的方法。 掌握态静力分析的方法。

熟练掌握运动副反力的确定。 (四)教学建议

本章的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掌握对机构进行力分析的常用的工程方法和力分析的过程,其教学的要求是能使学生掌握对一般平面机构进行动态静力分析的过程。在教学时数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要求学会运用茹科夫斯基杠杆法(速度多边形杠杆法)确定加于机械上的平衡力或平衡力偶短。因为这在理论力学中未讲过,而且又有实用价值。

第十章 平面机构平衡

(一)基本内容

1.机械平衡的目的及内容。 2.常用刚性转子的平衡计算。 3.刚性转子的平衡实验。 4.挠性转子动平衡简述。 6.平面机构的平衡。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回转体的动、静平衡方法。 难点:动平衡计算,机架上的平衡。 (三)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平衡问题在机械工程中的重要性及挠性转子平衡的概念及平面四杆机构的平衡方法。

掌握刚性转子静、动平衡的计算方法。

熟练掌握其静、动平衡基本原理及平衡方法。 (四)教学建议

鉴于本章课堂教学只安排两个学时,介绍刚性转子静、动平衡的计算方法。如果能开平衡实验,建议将中有关刚性转子静、动平衡实验的内容穿插到实验课中讲。

第十一章 机器的机械效率

(一)基本内容

1.机器的运动和功能关系。 2.机器的机械效率和自锁。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机械效率和自锁。

难点:确定效率和自锁的方法。 (三)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机器的运动和功能关系,机械效率和自锁情况。 (四)教学建议

重点讲解机器的运动和功能关系,机械效率和自锁情况。至于瞬时效率的计算分析,主要讲清概念。

第十二章 机器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

(一)基本内容

1.研究机器运转及其速度波动调节的目的。 2.机器等效动力学模型。 3.机器运动方程式的建立。 4.飞轮的设计。

5.两类速度波动的调节。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机器的等效方法,两类速度波动及调节方法,飞轮的设计。

难点:等效质量等的确定,机器运动方程式的建立及求解,飞轮的有关设计。 (三)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调节的目的,机器运动方程式的建立,两类速度波动的调节方法以及一些基本概念。 掌握建立单自由度机械系统等效动力学模型及运动方程式的方法。等效质量,等效转动惯量和等效力,等效力矩的意义,并能根据转化的需要进行计算。

熟练掌握机械运动周期性速度波动和非周期性速度波动产生的原因,性质的区别以及它们各自的调节方法,并掌握飞轮转动惯量简易计算方法。

(四)教学建议

本章主要介绍速度波动的调节方法以及一些基本概念。重点讲解等效动力学模型及运动方程式的建立,以及飞轮转动惯量简易计算方法。至于飞轮的解析法设计可根据学时情况灵活掌握。

第十三章 计算机在机构分析和综合中的应用

(一)基本内容 1.概述。

2.单杆及杆组运动分析。 3.单杆及杆组力分析。 4.平面机构综合分析。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各种杆组的数学模型建立,程序框图的绘制。 难点: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三)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计算机在机构分析中应用。 掌握运动分析和力分析程序框图。 熟练掌握各种机构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四)教学建议

由于课时的原因,该章教学时主要讲解各机构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有条件时让学生编程上机调试,输出机构综合分析的各主要参数。

六、教材及参考文献:

(1)郑文纬、吴克坚主编.《机械原理》第七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7 (2)孙 恒主编.《机械原理》.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6 (3)王知行、刘廷荣主编.《机械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 (4)邹慧君、傅祥志等主编.《机械原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5)黄茂林、秦伟主编.《机械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8 (6)B.PAUL.《机构运动学与动力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借阅档案申请书如何写下一篇:竞选宣传部部长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