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册语文教学计划

2022-08-18

无论你是处在何种工作岗位上,书写工作计划都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通用工作技能。在新的年度,很多人又在为如何写好计划苦恼了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12册语文教学计划》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12册语文教学计划

六年级语文12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现在学生46人,其中女生23人,男生 23人。总体来看,本班的知识基础处于显的两级分化,处于中间位置的学生寥寥无几,有近十名学生基础知识不太乐观。班上的部分男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平时放松自己,学习上和生活上皆如此,特别是特殊家庭的孩子,各方面表现要相对落后。基本情况如下:

上课时善于动脑,积极发言,平时又乐于帮助同学,学习成绩优秀的占班级总人数的近40%,是这个集体的主体力量。他们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较好,团结同学,不仅能较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还能和后进生结对,解决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但自身的学习主动性还有待加强,竞争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激发。

基础较差但要求上进的学生有等,他们上课能积极发言,认真完成作业,态度好,但缺乏一定的学习方法及缺少学习毅力,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不能够严格要求自己。

总体来看,本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处于两级分化,处于中间位置的学生成绩也不稳定,有些学生基础知识不太乐观。部分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平时放松自己,学习上和生活上皆如此,特别是特殊家庭的孩子,各方面表现要相对落后。

二、教学要求: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

(2)继续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培养朗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的习惯。

(3)继续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

(4)继续培养专心听别人讲话的习惯;能够当众说话,声音响亮、态度大方;养成爱护学习用品的习惯

(5)继续学习写钢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习惯;培养预习课文的习惯。

(6)继续学习写毛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习惯。

(7)继续培养留心观察的习惯;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读书做记号的习惯。 (8)继续培养写日记的习惯;能够做到爱护图书,并养成习惯。

(9)继续培养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学会使用工具书,并养成习惯。

(10)继续培养自己修改作文和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的习惯。

(11)继续培养勤于搜集资料和不懂就问的习惯。

(12)培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和在实践中运用所学语文的习惯。

2、汉语拼音。

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

3、识字写字。

(1)准确认读147个生字。

(2)能够按笔画顺序正确默写生字125个,能够按字的结构把字书写端正、写匀称。

(3)继续学习用钢笔书写,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继续练习写毛笔字,知道各种类型汉字的间架结构及笔画特点。

4、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一段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4)能当众说话,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有礼貌。

(5)乐于参加讨论问题,敢于主动发言,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5、阅读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并注意默读的速度。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5)继续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初步养成预习习惯。

(6)能阅读程度适合的少年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7)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6、习作。

(1)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造句。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2)学习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从字顺的短文。

(3)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4)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破折号。

(5)学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学习使用常用的修改符号。

三、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本套苏教版教材的一项主要目标,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前几年的学习培养,学生已初步养成一些好的习惯,如课前预习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上课作笔记的习惯,勤查字典的习惯,但还需要引导学生长期坚持。

2、抓好朗读背诵复述课文和字词句的基本功训练。

四、教学措施

1、教学时,注意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严格要求自己,学习、领会新的教育理念,取长补短,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 继续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方面,培养本册安排的关于读书做笔记和不懂就问的习惯。另一方面,对以往所提的习惯要常抓不懈。

4、在教学中,坚持"以读为主,以讲助读,以各种教辅手段促读"指导学生把书读好。注重感受领悟、积累、运用,从而提高语文水平。

5、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指导学生做好读写笔记,使读写的内容更加丰富,指导学生做好读写笔记。

6、指导学生关注生活,注重说话练习,创造多种活动机会,使学生得到充分的体验,为写作做充分的准备。

第二篇:教学反思12册

1、《长江之歌》 教学反思

《长江之歌》是一首歌词。第一句是“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我让学生体会“春潮”的意思。在理解了词语表面意思即“春天的潮水”后,我让学生紧扣“春潮”进一步体会这句话的意思。有的学生说:“因为雪山上的雪在春天、夏天两季融化,因此雪水从山上流下来时,可能速度快,形成气势磅礴的景象。这就是“春潮”的风采。也有的学生说:“春天的潮水一路滋润着花草,孕育着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也是“春潮的风采”,还有学生说:“春潮从山上一路下来,发出响声,似乎是在高唱祖国的赞歌,这也是春潮的风采。”我说:“是呀,气势磅礴是风采、孕育生机是风采、高唱凯歌也是风采。因此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文中“风采”的“风”用的是哪个“风”啊?同学们恍然大悟:“丰富”的“丰”,“丰采”!“那你们怎么理解这个特殊的词语呢?”我故弄玄虚地问。同学们叽叽喳喳地说了起来„„ 教学具有连贯性,一个词语的成功教学可引发其他环节的精彩:正如“春潮”的成功体会引发“丰采”的成功辨析一样。不忽视重要细节,是我从这环节的教学中得到的启示。

2、《三亚落日》 教学反思

《三亚落日》这篇文章写得那么美,所以刚拿到课本的时候,我就读了此文。在备课的时候,就有一个疑问产生了:本文是写落日,同时文章的第

一、

三、

四、五自然段都与落日有关,而第二段则好像与文章的主题没有关系,第二段是写三亚热带风情的,是从整体上来介绍三亚的自然风光的,其中没有一处谈到落日。怎么会这样呢,作者们为什么会把与主题无关的内容还用大段的文字来描写呢? 上课的时候,我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也引起了学生们的思考, 经同学们这一分析,我心中的疑团也解开了,教学相长,说得没错!

3、《烟台的海》教学反思

课文《烟台的海》,描写了烟台的海由于北面临海,有一份独特的景观。 第四节中,作者描绘了烟台的海夏日的浪漫。对于浪漫,我们觉得,六年级的小孩真是太难理解了。有阵阵海风吹来,觉得凉爽和惬意,怎么就是浪漫呢?看海上日出,怎么说是浪漫呢?晚上,万家灯火,海水拍击着海岸发出的声音,怎么说是浪漫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在教学时首先帮助学生理解什么叫浪漫。 此教学过程在设计时,我们觉得,当课文中有些内容学生无法理解时,我们不妨放开些,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大胆地说一说,再读懂课文,可能难度会小一些,效果会好一些。

4、《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教学时,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让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进行游览,然后对学生感兴趣的孔隙部分进行重点教学,如此安排,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 但 教学内容过多,对各个教学过程挖掘的深度不够;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不够,教学气氛不活跃。今后我在教学工作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5、《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

我采用了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语言材料,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先让学生根据课后作业3(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的要求自读课文,边读边想,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圈画出关键词语,感受敌我双方的表现,激发强烈的爱憎情感。再次自读课文的时候,力求弄清事件的基本过程和关键所在,并着力体会关键词语的意义、作用,不明白的地方可向老师、同学质疑问难。最后,在学生进行了充分阅读准备之后,指名学生练习复述并根据具体情况,相机提示学生进一步朗读感悟课文。这样在教学过程中阅读与理解相辅相成,学生读得充分,有所感悟,并熟记精要,才能述得顺当。教学时还得按时间和事情的发展顺序,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把读书感悟和复述事件经过都能练习到位。学生对课文的知识要点就很容易地掌握了。学生掌握了新知识以后,让其充分发挥,自我表现,不要求复述答案的统一。这实际上就是学生表现力、创造力的发挥,还包含着审美能力的培养。最后,让学生自己给予自己评价,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

6、《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当我第三次询问同学们,谁还从哪些文字中发现了伯诺德夫人的机智呢?吴阿红举手,她找到了“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行车德军。”并且还发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词“显眼”。“为什么放在显眼地地方反而能骗过德军呢?” 其实,吴阿红同学的发言真好比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许多同学这时竟然脱口面而出了一句话“最危险的地方其实也是最安全的地方!” 师:“文中的伯诺德夫人是机智的,我们班的吴阿红同学也和伯诺德夫人一样的聪明。另外她还具有一双惠眼,发现了咱们许多同学没有发现的要点所在!” 我们在学习伯诺德夫人的两个孩子的方法与此相同。 我感觉这堂课上得比较得意,在于我把握住了文章中人物的主要特点来学文,一个问题贯穿全文,在学习的时候抓住了重点句,然后从重点词来体会人物的特点,目的比较明确。

7、《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把学习本文的重点放在了对聂将军这一人物形象的品味和感悟上。读课文时,我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写了关于聂将军的什么事,读完后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感受。因为朗读比较充分,要求发言的学生很多,他们都开始急切地表达着,内容不约而同地是说对聂将军的印象:“聂将军是个和善可亲的人”、“聂将军是个好人,他不滥杀无辜”、“聂将军不记前嫌,好心地收留了日本小姑娘”、“聂将军至仁至义、有始有终”、“聂将军爱国爱民,有着国际主义精神”„„我静静地聆听着他们的发言,频频点头向他们表示赞同。待再没有人举手,我说:“刚才同学们通过朗读课文有了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和感悟,这是很好的。大家的发言也证明了自己的理解是独到的、富有思想的,我向你们表示祝贺,因为这就是‘会读书’的反映。”

8、《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往往容易些,但是不容易上好.六年级的字词教学还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我设计了两组词,分别是描写白骨精和孙悟空的词语,让学生读完以后找出规律,并且让他们说上一段话,用上这些词语.这是我自认为效果最好的一个环节设计了.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也让学生间接地概括了文章大意.当然,能够实现这个教学预设,还是因为这篇课文本身的内容较浅,学生对其兴趣较浓,而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了较强的语言组织和概括能力.

9、《如梦令》教学反思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早年时候一次郊游的经历。我主要是按照“读通——读胖——美读——读瘦”这四个程序进行的,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再加以引导,以达到所期望的目标。 教案准备得过细,上课时就跳不出设定的框框。到美读这一步实施得不够理想。课堂上,我只是让学生在读词过程中,边想象词里所描写的画面,然后说说自己所读到的画面。重在引导学生说话了,而忽略了美读的指导。如果在学生说完美景之后,就让学生来读读句子,再针对学生的不足对症下药,这样有针对性的朗读指导会让学生的感悟更深,读得自然也就美了。

9、《渔歌子》教学反思

教学本词时,采用“读、找、议、读”四步学习法,先让学生默读,自由读,齐读,将之读通、读顺。然后让学生找特点,引导学生发现27个字写了9样景物。通过讨论,这看似罗列景物的写法,实则借精妙的连接词而生辉,动词、形容词的巧妙运用,使得诗句琅琅上口,给人印象深刻。最后让学生读出体会,读出感情,开展小小朗诵会,一堂课充实又活泼。

10、《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书后面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深入感受课文内容。

1、 少年讲的故事巧妙,发人深思。 抓:“知了 螳螂 黄雀 少年”之间的厉害关系来理解,以及他们与吴国、楚国、其它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来理解。

2、 少年劝阻的方法间接巧妙,使人容易接受。 抓少年和大臣们不同的劝阻方式来理解。 “吴王为什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个问题理解了,随而理解“一个人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就不难了

12、《夜晚的实验》 教学反思

经常听到概括段意必须做到十二字要求——语言简洁,语句通顺,要点明确。这样的要求,对于大多数学生还是比较困难的。其中的“要点明确”更是让学生不知道“要点”究竟在何处,究竟如何来抓住要点?同时抓住了要点如何通畅顺利的概括,并且用较少的文字来叙述,这培养学生推敲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别看小小的一个概括课文的段意,蕴涵其中的能力可是不容小窥的。要点可能是文中或神会的一个字,一个词。我想也可以是一种心会的一个符号,一个成文于胸的朦胧的纲领„„。关键是学生如何统揽全局,锲入文本的中心,才能真正的很好地去意会概括的要点。这个需要我们大家好好思考的问题吧!

13、《海洋——21世纪的希望》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我感到有许多深的体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气氛非常活跃,发言和讨论都好很积极。这是在以前的课堂中很少见到的情景,说明了我们这个集体还是一个团结向上、有凝聚力的团体。为此,我十分高兴。

1、在课堂教学前,学生对课文了解的程度,朗读熟练的程度训练的不够到位。造成了在上课时候学生朗读课文出现了漏字、掉字的现象。使文章朗读中出现了断裂。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环节。

2、在我备课的时候对学生的估计不足,实事求是的说,现在有种方式说,备课就是备学生,我比较赞同,但是真正做到却是非常困难的。我想这里有经验和水平的问题,同时也有自身对学生课前了解和学生预习的问题。在这一方面我还需要大力改进。

14、《学会合作》 教学反思 1 、保证初读的数量。

课堂上,导入课文后,我即布置了初读的要求,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中间检查生字词的读音也没有占用多少时间,前后总共算来,给学生的自读时间应有25分钟,4次完整地读完整篇课文。应该说初读的时间还是比较充分的。

2、加强初读的指导。

指导初读,一是要激发学生初读的兴趣,二是要让学生明确初读的具体要求。回顾自己教学过程,我发现自己在这两点上也想到了,但做的都还不够细。初读的时间是交给学生了,但学生是否就真的聚精会神融入课文中呢?学生看似已经读了四五遍课文了,但或许还存在很多阅读障碍和困难。这一切我都没有注意到,把初读简单理解成放手让学生读,老师只等时间一到坐等检查就行了。因此,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15、《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试图抓住课文对扫路老人的外貌描写和三次对话描写来贯穿全文,让学生从这些描写中来朗读品位,体会人物的特点和精神。因此设计了一个大问题,即“你从这段文字中对老人有什么印象”。通过这个问题串起全文,引导逐步深入挖掘人物形象和内在精神。同时我也注意到了课文对天游峰的又险又高的文字描写,设计了相应的环节让学生读中体会。

但是对自己所设计的种种问题想放又不敢放,因此造成了对学生自主性的局限,使自己的主导性过强。同时,对于文章中峰与人的关系没有能够将钻研教材时的处理实施贯彻,造成了文本上的分裂。是一个遗憾。

16、《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

在教学《最大的麦穗》一课是,学生提出这样的质疑:我们幼儿园小朋友的故事里都讲:小熊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难道苏格拉底学生还不知道这个方法吗?(在教学《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时曾经提出类似的:经过十年游学的学生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居然如此不得法是不是太贬底这些学生?或是这些学生没有真才实学?)

其实,苏格拉底的目的就在于教育弟子们要把握机会。我给学生留了一个题目:不管在寻找最大麦穗中弟子们的表现如何,苏格拉底这一课是一定要上的。假如有一个或一些弟子手中拿了麦穗走出麦地,苏格拉底会怎么说?假如所有的弟子都摘了麦穗,苏格拉底又会怎么说?孩子们回答非常好啊:“假如有人手中拿了麦穗,苏格拉底会说‘同样是摘麦穗,你们有的摘到了,这一穗也许不是最大的,但总算有所收获;有的两手空空,为什么会两手空空呢?(再用课文中苏格拉底的话)”:“所有弟子都拿着麦穗出来了,苏格拉底会说:‘孩子们,你们摘的或许不是最大的麦穗,但是你们都有了一定的收获。你们让我非常欣慰,因为,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

总觉得这篇课文在思维上不够严密,与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存在同样的问题。

17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

《山谷中的谜底》讲述了两位旅行者看到加拿大魁北克的一个山谷中的奇异景象后得到人生启发的故事。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勇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陶冶性情和培养意志的好教材。在整个教学中,我以“读”作为贯穿整个教学的主线。注意课外延伸。力求“读中感悟、导之以行”。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探索的空间。在教学中抓住以下两点:

一、 感悟文本,突出重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具体的表现了雪松与积雪抗争的傲然姿态。“反复的积,反复的弯,反复的落,反复的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在教学时,我以读为主线索,以读促情,以悟促读,以自读、默读、齐读以及创设情境的引读这多种形式的读,边读边想象,让学生感受到雪松与积雪抗争时的情景,使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让雪松那顽强抗争的形象清晰印入学生的脑海中。

二、导之以行,突破难点

文中的启示比较难懂,也是本课的难点,我通过以下几条途径来突破难点:首先诱导学生身临其境,与旅行者一道感同身受;其次引导学生感悟旅行者的话语,把握重点;然后通过《卧薪尝胆》这则小故事让学生具体感悟“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的含义,并留下鲜明的形象,深刻的印象;最后通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课堂延伸体验启示,突破难点。 18.《广玉兰》 教学反思

重视字词的教学。高年级的生字教学,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但在课堂上一定要认真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从音、形、义多角度全面考查,扎实训练。检查的方式要有变化,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六年级学生应该关注文章的某些写作技艺,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运用。但单纯的讲解会削弱文本的人文情感,使学生感到枯燥。因此,本文的构段修辞的妙处我也采用了较为隐蔽的方式渗透。如问学生从“迫不及待”中体会到什么,学生会说到感受到了花儿的香气,师追问本句话有没有说到花?没有!但却通过小蜜蜂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种香,这就是“侧面烘托”。还有“总分总”构段,拟人,比喻,数据等,让学生明白,文章的美是离不开巧妙的写作手法的。

19、《夹竹桃》教学反思

在教学《夹竹桃》一课的教学中,我以“可贵的韧性”和夹竹桃引起的“美妙的联想”为重点,引导学生课文所表达出的作者喜爱之性,找准了文本精髓所在,也把编者的意图正确地融入了教学活动之中。

首先初步感知教材,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

一、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在哪里?

二、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人带来哪些幻想?然后再让学生去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语句,想象书中描写的画面,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接着,我又带领学生由情入境,将美好的语言文字记在心里,就如同在心里刻记下动人的画面。随后,又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模仿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人们带来的幻想这种由眼前景产生联想的写作方法,欣赏日光下的夹竹桃图片,展开幻想,仿照句式说话。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学生促进对课文的阅读、领悟和背诵,感受语文在生活中的作用和魅力。这也体现了语文教学读写合一的原则,由读向写迁移,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写作指导。

20、《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1、让学生在课前按照学法进行充分的预习,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直接把首首古诗一起交流,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2、在理解古诗诗意的时候,不要求逐字逐句的解释,只要说出大意即可。

3、在交流汇报的时候,形式不要过于单

一、三首诗同一个模式汇报下来,要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汇报。

4、对古诗的朗读练习还不够到位,一定要保证充分的读的时间,多读、熟读、有感情的读、有感情的背诵。

5、朗读、背诵古诗的形式也要灵活多样。

6、可以扩展第二课时作为古诗背诵大赛,摘抄积累,模仿创作,激发学生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

21《莫泊桑拜师》教学反思

上课的气氛不是和活跃,但想想自己也没有给学生的机会活跃,导入课题,我直接提出问题:"莫泊桑是怎样拜师学写作的?"让学生带着这样的一个问题自渎课文,给孩子一个充分读的时间,检查自读效果,我出示生字词检查,并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结果大家居然不能够很好的理解,于是乎我让学生再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义,有点注重知识点的教学了,这是失策,在逐段朗读课文的同时,我觉得学生的朗读有所欠缺,而且我本人也缺少那些上课的激情,学生虽然读了,但读的效果并不是很好,似乎并没有反映出自主朗读的味道来.

但细想来,六年级的学生自主读课文,按照四步导读里读课文,表面上都做到了,但深层次的东西似乎没有发掘出来,而且这也不是偶一朝一夕就能把学生应到成功的,说到这里,偶也在那反省,教学这个东西,教无定法,但里面的精髓还是在于教师自己的挖掘,这节课也给我一个教训,既要教教材,又要用教材教,给学生一个充分自主的朗读空间,让学生真正的体会文本之美. 希望自己以后真正能够的能做到与文本,与学生,的发至内心的对话.

22、《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小学生处于儿童时代,对什么都感到好奇、善于模仿。很容易对一些想象中的英雄人物由于佩服而崇拜,特别是童话、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常常希望有朝一日也象他们一样能够神通广大,大干一番。因此理想就向这一方向去追求。所以我觉得这一些都需要我们去发现,并加以引导。在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大胆追求的同时,必须引导他们怎样去通过奋斗来实现理想。并指导他们去掉那些不切合实际的幻想(如前面所说的孙悟空的72变、大闹天宫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的成长。

23、《孔子游春》教学反思

孔子论水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诚如学生所说:水就是水,真有那么多特点?就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来讲,要由平常的水中悟出“水是真君子”的道理的确不容易。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来理解这段文字,理解这段文字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呢?我试着从“紧密联系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着手: 上 述片断中对“水有德行”的理解,学生抓住了“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来谈,因此,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想《长江之歌》及上文对泗水河的描述,从而来理解“水滋润万物”,万物生长都离不开水,但水却无所求的精神,点明这便是“水”德行的一个方面:无私奉献。然后顺势引导,水的德行是不是仅仅这一个方面呢?让学 生结合“奔流不息”联想到水的“顽强、坚持不懈”的品格„„由于这些内容都是学生以前习得的,它已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当这些旧知与课 文内容相关联时,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文中的“新知”:原来,“水有德行”并不空洞,就是从水中悟出的它的“无私奉献”“坚持不懈”的品行啊!抽象的知识变得 具体形象,思维的闸门打开了!接下来理解水有情义、有志向及善施教化便“水到渠成”了。像理解“水有情义”时,学生联系到《山谷中的谜底》,从中感悟水 “顺势而行”——处世要讲究策略,有时得适当退让、弯曲的道理;理解“水有志向”时,学生联想到了“水滴石穿”、《烟台的海》等文,感悟到“水的韧性”; 而理解“水善施教化”时,学生就是从生活中的平常小事来谈的,人们用水淘米、洗衣等等,理解它“荡涤污垢”的含义——用它的品行来影响熏陶他人,得到做人 的启示,这不就是水的“善施教化”吗?通过联想、推想、思考、分析,水“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的特点,在学生头脑逐渐清晰,而且具体可感。由此,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真君子”,“真君子”会具备哪些特点?什么样的人才是“真君子”„„

24、《明天,我们毕业》教学反思

对话是平等的相互交流的过程。在学生生字读不准、句子读不通的情况下,谈什么平等交流呢?因此对话也应建立在学生与文本的充分对话的基础上。首先走近文本,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初步感知文本,然后才能与文本进一步对话。与作者对话,听听文本讲了什么,是怎么讲的。即站在与作者平等的地位去感受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去体会作者是怎样诉诸语言文字的。这才是经过消化吸收以后所形成的新认知,是生命自身获得的感悟,是蚕食桑而吐的丝,蜂采花而酿的蜜。

但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毕竟是浅显的,因为,小学语文篇幅虽然短小,但大多是经典性语言凝炼精美,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要去深刻理解,需要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积淀,这需要时间,需要过程。因此,学生与文本对话必须充分。

第三篇:数学12册教学反思

《负数》第一课时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在设计时我首先考虑让学生感知负数产生的必要性,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几个城市的温度作为切入点。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小组交流,发现了有比零度还低的气温,体会当温度越来越往下时,温度就越来越冷,离0越远,负数就越来越小;反之,温度越来越高,正数就越来越大,在观察温度计同时,不仅可以让学生发现负数、0、正数的关系, 通过几个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的例子,让学生解释生活中的正、负数的意义,从中不仅掌握了正、负数的记法、读法,还体会到了正负数是表示在一个情境中成对出现的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学生只有在理解了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运用到生活中,解释生活中用正、负数来表示的现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知识性目标方面能够很好地落实,同时学生对所学过的数也能初步地形成知识系统,对负数的知识也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情感性目标也应能落实得比较到位。

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语言总结上,应该更为简洁;正数在日常生活中,正号省略不写,有个别学生还未掌握.

《圆柱的认识》

教学反思 :

学习立体图形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比较薄弱的。因此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在复习导入阶段,首先通过课件展示圆柱体的实物,引入学生对圆柱的初步感知,然后通过师生共同出示生活中的圆柱形物体,导入课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在教学新知识时,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纲自主探究,通过亲自动手摸一摸、比一比,小组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在讨论圆柱的两个底面的大小关系以及侧面时,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认识到长方形与圆柱侧面积之间的关系。

在练习阶段,我设计了针对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都有体现。

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圆柱形实物,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观察,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并利用课件辅助教学,使学生对圆柱的特征有直观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 整个教学的过程,操作性强,学生参与面广,思维活跃,不但获取了数学的知识,又掌握了学习方法,发展了数学能力。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吸取经验教训,弥补自己的不足,更好的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

《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反思:

圆柱的表面积这课,我把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作为学习的重点。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本课的学习中,我通过圆柱侧面展开图的探索过程,以及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圆柱有关量的关系这两个环节来体现。

一、操作与思考、想象相融合,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先想象圆柱展开后的形状,然后用自己的办法加以说明,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办法发现圆柱展开后的形状,并和同学进行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尝试、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在想象、猜想的基础上进行验证,在操作过程中体验图形变化的思想和方法。课堂中,学生有很多自己的办法,而且探索出圆柱侧面展开后可以是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图形等。另一方面,我又借助多媒体,演示圆柱侧面的展开。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验图形变化的思想和方法。在我启发下,学生与小组内同学合作交流,并辅以电脑动态演示,最后探究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经历探求圆柱侧面积计算的过程,培养了探索精神和学习的自信心。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计算圆柱表面积的需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在教学时对时间没有把握好,探索圆柱侧面展开时耗时过多,影响后面教学环节的达成。

《圆柱的体积》

教学反思:

圆柱的体积一课,重点是体积公式的推导。公式导出后,如何进行计算应用。

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是:

1、学生对推导过程理解有困难,不深入;

2、在计算的过程中,单位名称用错,体积单位用面积单位。

3、对于书中所给的立体图形,认识不到位,不能正确分辨直径、半径以及圆柱的高,做题出错。圆柱的高也可以叫做圆柱的长(个别学生不清楚)

突破难点的方法:

1、为了避免单位名称的错误,可在课前复习中设计单位换算的填空题,辨析题等。例如:1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00平方厘米=1立方分米。

2、在学生利用学具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时,应放手让学动手动脑自己解决,但动手之前一定要把任务布置清楚,让孩子们自己发现圆柱与长方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3、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突破以往数学学习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情感、能力、智力的全面发展。小学阶段,操作活动是数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

《圆锥的认识》

教学反思:

“圆锥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们认识了圆柱体积之后进行的教学内容,因此它与圆柱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们有了学习圆柱体的知识与技能基础,认识圆锥应不成问题,再加上学生们会在动手合作中进行学习,这是他们非常喜欢的学习方式。教学设计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抓住重点、难点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的改革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能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学生想学什么,想怎样学,这都应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在认识圆锥体的基本特征时自己的设计是先认识底面,在认识侧面,教师演示教具后再认识高。在学习中,有圆锥转化到圆锥后,学生们先说出了高,我就顺势让学生先讲高。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圆锥的基本特征,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难点是利用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因此我设计在本节课上利用大量的时间充分让学生们自己动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削、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等方法,找到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把公式的应用这一教学任务放在了下一节课,这样学生们会有更加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动手探究。

《圆锥的体积》

教学反思: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之前,学生通过预习或其他途径,可能已经知道了体积的计算公式,也知道了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一般这节是由教师去演示一下:把圆锥里的水或沙子倒入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倒三次后不难发现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但他们很多人已经知道结论了,我再重复一遍,似乎意义不大。想到学生只是模糊地知道“三分之一”,却对“等底等高”这一前提并不是很清楚。

在上课前,我让学生先根据我给的数据自己动手做一些圆柱和圆锥。然后上课时让他们自己倒沙子,从倒的次数看,研究两者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实验做完以后却发现:有的小组倒了两次就将圆柱倒满了,有的倒了三次,有的倒了四次。

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结果呢?难道书里的计算公式是错的,学生马上产生了疑问。这时再让学生观察倒了3次的圆柱和圆锥有什么关系。利用这一“错误”资源,让学生思考问题,找到原因:原来另外两组的圆锥和圆住不是等底等高。几经碰壁终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思考问题的实际过程展现给学生看,让学生经过思维的碰撞,这样做实际上是非常富于启发性的.学习数学不仅要学会这道题的解法,而且更要学会这个解法方法是如何找到的。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一堂《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课,课后的第一感受就是学生一头没有把握好,以致于练习的内容都压缩了。下面对整个教学做如下反省:

一、开始阶段写比这一环节,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原本的意图是通过找相等的比后引出比例这一知识点,在教学中,没料到学生举手少,发言少,稀稀拉拉的几个比,没有任何两个比是相等的。因此这一环节还不如直接出示几个比,直接求比值,从比值中看相等的比,既让学生了解比例是怎么来的(看比值是否相等),又进一步为学习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打下基础。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时候,教学比较含糊,没有突出点,学生在判断的时候,弄不清哪个是用意义在比较,哪个是用基本性质在比较。教学过程应该改为上面这一段,在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时候,抓住关键,让学生多说,说完整。

三、练习难度偏高。从这堂课来看,似乎难度高了些,以致于学生思考时间比较长,这也恰恰说明了前面的环节没有教扎实。如果前面的问题都解决好,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而且还能成为这课的亮点。

《解比例》

教学反思:

本课学习的内容是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在解比例中,要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再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比例。这个内容是后面学习比例尺和用比例解决问题都要用到解比例。

上课一开始我先给学生复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一个铺垫,然后直接向学生揭示什么叫解比例。

本课的新授阶段是通过两个例题来教学的,其中例2是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教材上也呈现出了解题的过程,于是我让学生通过自学、汇报的方式来学习,总结出解比例应用的的5个步骤:

1、根据问题设未知数;

2、列出比例;

3、根据比例列出方程;

4、解方程;

5、写答句。例3是解用分数形式表示的比例。

回顾本节课,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解方程,对于我们班的学生来说难度都不大,只有极个别学生有一定的困难,难点在于根据题目列出比例,部分学生是比例中的比的前后项混淆,还有部分学生把题目中给出的比拆开重组,发生了一定的错误,追究其原因就在于在教学比例的意义时,是通过国旗引入的,但是没有让学生明确它们虽然大小不同,但是都是按照一定的比制作的,而其他的模型也正是如此,题目里给出的比的前项是表示模型的大小,后项是表示实际大小,所以只要未知量表示模型它就在前项,反之则在后项,教学是由于自己急于把知识教给学生,忽略了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以后一定要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亲自体验。

《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并初步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象特征,并能根据图象解决有关的简单问题。

根据教材和内容的特点,我选择了师生互动,以教师的“引”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去理解成正比例的量这一概念。

首先,让学生弄清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我引导学生从表格中去发现时间和路程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在变化中发现: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方向性。

其次,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考虑: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学生看了表之后,发现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是一样的,都是90。这时,教师也举了一个例子,就是450÷9=50,从反面的例子,让学生理解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都是90,从而突破了正比例关系的第二个难点。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会一定。把学生对成正比例量的意义的理解成一系统。由于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之后,例2的学习还是让学生对比着例1来自己理解数量和总价的正比例关系。

最后,在两个例题学习的基础上总结出成正比例量的意义,把这意义从局部的路程和时间、数量和总价推广到其他数量之间的关系。

不足之处是在练习方面,学生找不到哪些数量成正比例时应让学生讨论,每个正比例关系都应让学生互相说一说,这样或许会懂得更多。

《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反思:

反比例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数量关系,它渗透了初步的函数思想。所以本节课体现了以下2点:

1、温故知新,渗透难点。

对于学生来说,数量关系并不陌生,在以前的应用题学习中是反复强调过的,本节课的教学并不仅仅停留在数量关系上,而是要从一个新的数学角度来加以研究,用一种新的数学思想来加以理解,用一种新的数学语言来加以定义。因此在复习题中我让学生大量的复习了常见的乘法数量关系,并且联系教材复习了教材及练习中涉及到的一些数量关系,渗透了难点。

2、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加强思维训练。

在教学《成反比例的量》时,我通过复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从生活事例中引出数量关系,然后给这种数量关系一种新的理解,将这种数量关系重新定义为成反比例关系,沿着这条线索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体验了概念形成的过程。

其一是“选择材料、主体解读”的“原型体验”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借助三则具体材料让学生经历商量选择、独立解读、交流互评和推荐典型等数学活动,积累了较多的与反比例有关的信息和感性认识;

其二是交流思维、点化引领的数学化生成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学生立足小组间的交流和思维共享,借助教师适时介入的适度点拨,生成了“反比例”数学概念,并通过回馈材料的概念解释促进了理解的深入,并能利用概念准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比例尺》

教学反思

在教学比例尺的过程中,针对课本上出现的两种问题,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另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学生很容易混淆。

第一个容易混淆的地方是,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用方程解答,在解设未知数的时候,教材上出现的方法是在设未知数的时候,单位上就出现了不同,以至于学生不知道如何区分,什么时候该怎么设。

第二个就是方法的选择上,其实在这一块知识上,利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也是一种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的原理很重要,从学生的课堂和课后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这种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一样的画葫芦罢了。

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今天又对比例尺的内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实关键还是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比例尺的概念。例如:比例尺1:500000这是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的时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进行解答的时候,如何进行解设只要抓住一个要点:对应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相同的才能列出方程。这样就不用去顾及怎么设,只要抓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怎么设都是可以解答的。

在学生出现问题之后,针对学生的情况,及时地给学生适当的进行归纳整理,会加强学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反思:

一、注重数学术语表述的明确性

教学中让学生体会、理解“变大”与“放大”含义的上不同时,教师把图片先进行“变大”后再“放大”,让学生有直观的体验,再直观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放大的含义,学生因为是第一次接触,不能准确地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清楚,这里就需要教师用标准的数学术语指出:“现在的图片形状与原来的相同,只是图片的尺寸变大了,这样改变图片的大小,我们数学上称为把图片放大”,学生有了明确的术语指出“放大”的含义,就会从直观的体验升华到理性的认识,便于学生在思维中建立好“放大”的概念。

二、注重教学磨到细微变化处

在练习“试一试”教学中,学生在练习把三角形按2:1放大后,教师应细心观察学生所画情况,虽然有部分学生在画前有了教师对三角形特征地提示后知道三角形按2:1放大的后,不仅底和高会按2:1放大,第三条斜边也会按2:1放大,但大部分学生没有直观的进行验证,只有空谈的概念是没有办法在头脑中形成强烈的直观意识的,所以对与放大和缩小是把条边的放大和缩小体验不深刻,不利于对放大和缩小含义的理解,不利于对比例含义建立。

《用比例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含正、反比例的问题,这里主要学习用比例知识来解答。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用比例知识解答正、反比例的,问题的关键是使学生能够正确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然后根据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所以我在教学前先给出一些数量关系,让学生判断成什么比例,是依据什么判断的。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然后设未知数,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接着解比例求出未知数。并且把X的值代入原等式进行检验。但在列方程的时候出现了多种方法,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我们习惯应用“总价÷数量=单价”,当单价一定时,可以列成正比例式,而有同学却将等式的左边写成“数量÷总价”,班内同学议论纷纷,我借势引导学生,抓住正比例关系的对应量对等的要点,使一个比例式拓展成了两个,让学生明白了,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规律和依存关系。课堂中无意的错误点,生成了新的知识点,让学生广开世面,更深层次地理解最简单的函数知识。

教学例6,学习用反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课本编排思路与例5相似,我就参照例5的教学进行。我注意启发学生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种量成反比例的特点和解决含反比例关系的问题的方法。

<<自行车里的数学>> 教学反思: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反思这是一节很新颖的课,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主线、辅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经历“提出问题---实验---寻找解决方案-----再次提出问题---实验-----建立数学模型---利用模型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色:

1、容量大,条理清楚。首先从寻找关于自行车学过的知识为切入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出发,为学习自行车里的数学,作好铺垫。然后再通过质疑引入例题教学,让学生在说一说、试一试的活动中分两个层次及由浅及深地全程参与到“要是蹬一圈,能走多远?”“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的问题讨论全过程。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仔细的观察、动手操作,建立数学模型,最后通过收集数据得出结果。然后通过一组同步练习巩固新知,通过一组开放题的学习,拓展学生思维。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2、动手操作,时间充分。课堂中我比较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从复习引入开始就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等数学活动充分激活知识储备。在例题学习中让学生实际操作简易的自行车模型,把操作、探究和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学生放在了主动的地位。缺点:教学设计梯度不够明显。本节课可以将一个知识点分为两个层次进行,指导学生由基础开始探究,理顺探究知识的方法,

<<统计>> 教学反思:

1、创设现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美国教育家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因此本节课通过创设“帮王明找工作”这一现实情境组织教学,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的氛围中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下,尽情地感受数学,品味数学的价值。

2、优化教材资源,提高学习效率。要想上好一节课,就要合理利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设计好教学过程。本节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信息,不存在知识的衔接问题,所以在设计中有意将例

1、例2顺序交换,并融于现实情境之中:首先在电器商城通过两幅折线统计图帮王明了解彩电部和冰箱部的员工工资情况,接着又来到彩电部帮王明决定给哪个品牌的彩电做促销员。这样安排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使学生智力、能力的培养和互助、合作的意识得到和谐发展,使其高效地进行学习。

3、重视方法指导,培养综合素质。课堂是传授知识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才昌课堂的主人。本节课的设计中我结合实际问题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疏导、辅导,不仅重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观察、记忆、表达、想象、操作、思维等基本能力,而且也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及创造能力。

《抽屉原理》

教学反思: 抽屉原理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由于初次接触新教材,对这部分内容不太理解.在教学设计中我亦有着一些困惑与问题:

1、如何定位教学目标,抽屉原理原属奥数内容,使学生初步感受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广角”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但在具体的课堂中如何适度把握教学要求。

2、如何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建立起解决“抽屉原理”问题的一般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也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 生活情境导入 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引入新课时我设计了与生活有关的小问题,给学生造成悬念,激发他们积极思维,很快进入学习情境。

二 从简单问题着手 发现一般规律

在解决复杂问题时,为寻找规律可从简单情况入手分析,直到找到规律,再加以运用。本节课就是从较小的数据变化中探索规律、发现规律的。

三 加强说理 帮助学生弄清所以然

本节课从始至终我都要学生说理,叙述自己的思维过程。重在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叫“最不利”的情况。我觉得让学生弄清原因,比直接知道结果更重要。真的希望自己能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奥数的快乐。

《节约用水》

教学反思: “节约用水,从我做起”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本节课我从学生实际出发,从三方面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

课前:为了解决“节约用水”问题,我把教学内容渗透至课前,给学生提出导向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水资源的宝贵。先让学生自主分成若干小组,选出组长,再指导制定相应的活动计划,提出针对性问题,主要是资料查询和实地调查,然后分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展开活动。除此之外,各组还组织到社会上实地考察,观察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并提出相应的节水措施。

课中: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和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开始,努力创设一个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令学生感悟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迫切性。在此基础上介绍有关地球及我国水资源现状相关的资料与数据,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触动:水资源实在太匮乏了!然后,让学生思考:生活中我们的用水情况如何呢?——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统计的家庭生活、社区用水情况,观察统计图表,对比分析人均日用水量的多与少,引导发现浪费水的现象。最后,看看算算,体会一滴水的重要性。整个探索过程把数学问题和生活问题有机地融合,体现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课后:课后,让学生成为小小监督员,从我做起,节约用水。这是全课总结阶段,是学生理性认识上的一次新收获。同时要求学生课外做好节约用水的宣传活动,把课内活动向课外延伸出去,使整个活动首尾呼应,联系紧密。

总复习《数与代数》

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求突破传统复习课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科结构论,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设计教学过程,先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结构,然后分系统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复习,最后在实际运用中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

力和创新精神。

1.注重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

根据教材编排意图,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的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从三方面进行:一是让学生全面回忆本学期学过的“数与代数”部分的主要内容以及各部分的知识所包括的具体内容,以此为知识结构的概括提供材料,二是引导学生根据知识系统性去对所回忆的知识进行编排,使学生形成一种有序的知识系统;三是教师对学生概括给予适当的评价,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2.给学生一个开放、探究的学习空间。

“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选择;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去探索;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飞翔。”所以在这节课中我创设了多个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机会,引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这样学生的潜能得以激活,思维展开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本节课不是重复的、机械的做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复习的过程中,我注意设计一些综合运用的习题,使学生在“创造”中享受成功的快乐,人人在“运用”中感受数学的价值。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得以提高。

总复习《常见的量》

教学反思:

复习课的核心是“整理与练习”,恰当地处理好整理与练习的关系,也是复习课应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毕业班第二个学期的学习中几乎占了一半以上的时间。那么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构建量的计量的知识基础,同时也学会学习,学会与人合作交流,掌握学习技能。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量的计量知识网这块,但这个教学过程又不是绝对的,它是随着学生的交流即时调整每一板块的交流顺序,随着学生自主交流的不断展开,我引导学生逐渐、深入地复习每一类计量单位。精心的预设,灵活地处理生成,师生的合作恰到好处。

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并非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各计量单位间的进率,更注重学生的体验。多次让学生通过比一比、说一说、估一估等不同的形式,使学生多方位的理解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正确使用计量单位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复习中还能渗透知识间的联系,更深层地挖掘数学间的密切联系,更好地将数学知识进行疏理,让复习的内容更上一个台阶。

介绍不同计量单位的字母表示,一方面与新的课程标准接轨,在新教材中用字母表示计量单位是纳入教学内容的,另一方面对于没学过新教材的学生来说,也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满足了一些优秀学生的需求。尽可能的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尽可能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不同的发展。

总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

教学反思:

“平面图形的面积总复习”是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总复习”中的内容,是将小学数学中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集中进行复习。这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最基本的计算。通过复习,系统整理知识,弥补学习缺陷,促进认知结构的完善。通过本节课教学,以下两点我认为比较满意:

1、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主动地建构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尽量的让学生去说、想、做,让学生在参与中复习好知识,增长才干,提高素质,求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注重“知识的生活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知识,构建网络是复习的最终目的,但更重要的是应用。通过应用,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也存在着不足:由于是复习课,所含知识广,范围大,时间有限(只有40分)在知识复习时对知识的运用上还不够全面,深度不够,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有反映,那些练习题太简单了,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如何突出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我今后教学时应注意思考的内容。

复习的目的不仅要使知识系统化,还要对知识有新的认识、拓宽、延伸和提高。合作交流,可以发展和深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它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型的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单一化、模式化、教条化、静态化的弊端,能把一个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多边互动,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第四篇:1-12册语文教材成语名言警句归类

第一册

1、红日东升 秋高气爽 窗明几净 书声琅琅

2、

古朗月行(李白)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3、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第二册

欢声雷动

欣喜若狂

载歌载舞

灯火辉煌

春暖花开

春色满园

春光明媚

春意盎然 精卫填海

愚公移山

百折不回

勇往直前

骨肉之情

痛痒相关

情深似海

恩重如山 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

日积月累

温故知新

漫山遍野

绿叶成阴

天长地久

树大根深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有备无患, 防患未然

临危不惧

多谋善断

从容不迫

方寸不乱

1.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 关于珍惜时间的谚语: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3.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 4. 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5 、有关气象的谚语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6、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第三册

金风送爽

雁过留声

秋色宜人

天朗气清

日月如梭

光阴似箭

寒来暑往

星移物换

风吹草动

雨过天晴

瓜熟蒂落

水到渠成

人外有人

天外有天

学无止境

一往无前 滴水成冰

地冻天寒

鹅毛大雪

雪兆丰年

勤能补拙

笨鸟先飞

人一己百

奋起直追 宁折不弯

义正辞严

威武不屈

大义凛然

火树银花

数不胜数

灯火通明

观者如堵

1、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选自《三字经》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选自《老子》

3、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

——莎士比亚

4、存心要干凶恶残酷的坏事情,那是很容易找到借口的。—伊索

5、

长歌行 (节选) 汉乐府民歌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6、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7、春联

春回大地

福满人间

松竹梅岁寒三友 桃李杏春风一家

3 第四册

张灯结彩

欢聚一堂

普天同庆

喜气洋洋 百花盛开

争奇斗艳

五彩缤纷

色色俱全

跋山涉水

餐风饮露

水送山迎

赏心悦目

舐犊之爱

乌鸟私情

天伦之乐

其乐无穷

摩拳擦掌

生龙活虎

身强力壮

铜筋铁骨

莘莘学子

立雪求道

春风化雨

孺子可教

感人肺腑

可歌可泣

艰苦卓绝

惊天动地

披星戴月

流星赶月

众星捧月

烘云托月

1、12生肖

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龙 巳蛇 午马 未羊 申猴 酉鸡 戌狗亥猪

2、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3、

江南好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第五册

1、大雨滂沱 夕阳西下 一帆风顺

草长莺飞 连绵不断

湖光山色 根深固本 浇树浇根 根深叶茂

叶落归根

2、高堂广厦

玉宇琼楼

错落有致

曲径通幽

千岩竞秀

万壑争流

目不暇接

美不胜收

3、雏鹰展翅

老马识途

鱼贯而入

倾巢而出

鸡飞狗跳

狼奔豕突

群龙无首

狡兔三窟

4、忍辱负重

以屈求伸

发奋图强

救亡图存

催人奋进

羽翼丰满

报仇雪恨

卧薪尝胆

5、大街小巷

人头攒动

风驰电掣

车水马龙

华灯初上

流光溢彩

美轮美奂

巧夺天工

6、和风细雨

春风化雨

呼风唤雨

栉风沐雨

未风先雨

见风是雨

凄风苦雨

暴风骤雨

7、戎马一身

身经百战

刮骨疗伤

传为美谈

约法三章

秋毫无犯

运筹帷幄

好谋善断

8、学海无涯

书山有路

九牛一毛

沧海一粟

孜孜以求

全力以赴

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

1、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古今贤文 劝学篇(上)》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若使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悔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

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4、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中。

5、《古今贤文 劝学篇(下)》

身怕不动,脑怕不用。手越用越巧,脑越用越灵。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心二意,一事无成。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熟能生巧,业精于勤。

6、

梅花 (南宋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第六册

气象万千

风云变幻

奇峰异岭

若隐若现

腾云驾雾

飘飘欲仙

白云苍狗

瞬息万变 有利可图

有机可乘

有根有底

有始有终

有口难言

有恃无恐

有求必应

有志竟成 风华正茂

出类拔萃

才思敏捷

后生可畏

文思如泉

手不停挥

笔下生花

力透纸背 精妙绝伦

炉火纯青

活灵活现

栩栩如生

梦笔生花

浑然天成

斗酒百篇

鬼斧神工 沙漠之舟

自强不息

忍辱负重

始终如一

飞沙走石

志在千里

义无反顾

坚定不移 坐观成败

按兵不动

操之过急

轻举妄动

兴风作浪

蠢蠢欲动

雷厉风行

闻风而动 波涛浩渺

一碧万顷

游人如织

谈笑风生

一帆风顺

风平浪静

鸥水相依

海波不惊 杯弓蛇影

螳螂捕蝉

鹬蚌相争

叶公好龙

狐假虎威

黔驴技穷

揠苗助长

郑人买履

1、行政区歌

辽吉黑蒙,冀晋陕宁,鲁皖苏浙,渝沪津京,川黔滇桂,甘新藏青,豫鄂湘赣,台闽粤琼,港澳回归,举国欢腾!

2、夏日田园杂兴(其七)(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3、

清明(杜牧)

6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林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5、《古今贤文 环保篇》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树木成林,空气清新。绿了大地,润了人心。功在当代,造福子孙。山上树木光,山下走泥浆。治山治水不栽树,有土有水保不住。植树造林镇风沙,遍地都是好庄稼。

6、

明日歌 (钱鹤滩)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第七册

1.后人的成就超越前人:文思敏捷

聪明过人

青出于蓝

一鸣惊人

桃李争妍

2.关于教育:后继有人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3.人物的品质:以身许国

碧血丹心

疾恶如仇

大义灭亲

敢怒敢言

忧国忧民

横眉冷对

浩气长存

4.写景色的美、祥和: 湖光山色 人间天堂

明月清风

桂子飘香

水光接天 相得益彰

江山如画 鱼米之乡

5.天地之间的变化的:混沌不分 昏天黑地 大刀阔斧 开天辟地

与日俱增 顶天立地 变化万端 改天换地

6.学识渊博、书读得多:学富五车 满腹经纶 学贯中西 博古通今

7.精读:咬文嚼字、品词析句、追根究底、合英咀华

7 8.泛读:一目十行、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9.读书刻苦:手不释卷、囊萤映雪、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10.成绩显著:功成名就 著作等身

11.修养气质:温文尔雅 文质彬彬

12.互相信任、合作的友谊:肝胆相照 开诚相见 同舟共济

心照不宣 志同道合 亲密无间 荣辱与共 唇亡齿寒

13.人们生活祥和、美好:春满人间 欣欣向荣 千帆竞发 万马奔腾

六畜兴旺 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人寿年丰

1、

风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文天祥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3、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鲁迅

4、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5、竹篮打水——一场空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6、人无信不立

言必信,行必果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火心要空,人心要实

黄金失去可再得,名誉失去难挽回

7、对联:

8 山河增秀色

大地沐春晖

神州有天皆丽日

祖国无处不春风

春雨洗尘埃一片清新好风光

东风送和煦千株红艳最芬芳

第八册

1、景色秀丽:春深似海 风月无边 世外桃源 山外有山(除外)飞瀑流泉 古木参天 诗情画意 蔚为壮观

2、学习本领不扎实:浅尝辄止 囫囵吞枣 浮光掠影 不甚了了

3、关于勤奋:天道酬勤 熟能生巧 寻根问底 无所不晓 秉烛夜读

4、评价诸葛亮一生的成语:初出茅庐 才华横溢 料事如神

胆大心细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独木难支 回天无力

5、鼓声大振 喊声大举 天摧地塌

岳撼山崩 ——选自“关云长温酒斩华雄”

6、赞扬护士的:白衣天使

玉洁冰清

救死扶伤

处变不惊

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

含辛茹苦

舍生忘死

7、倦鸟知还 成群结队 一唱一和 呼朋引类

欢呼雀跃 如痴如醉 夜深人静 昏昏欲睡

8、欲言又止

吞吞吐吐

闪烁其词

支支吾吾

口若悬河

妙语连珠

谈笑风生

眉飞色舞

9、继往开来

革故鼎新

一衣带水

以德为邻

唯才是举

知人善任

科教兴国

与时俱进

1、真知

真知不像哗啦啦的小溪,俯身就能将溪水捧起;真知不像红艳艳的桃李,举手就可摘下它的果实。它像美玉,深藏在岩芯,它像原油,奔涌在地底。只有用“探索”这部钻机,才能探知它的秘密„„

2、三国故事:

9 空城计 苦肉计 夜走麦城 刮骨疗毒 过五关,斩六将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3、做人的道理、学习的道理: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摘自《三字经》

4、《古今贤文·合作篇(上)》

人心齐,泰山移。独脚难行,孤掌难鸣。水涨船高,柴多火旺。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一块砖头砌不成墙,一根木头盖不成房。一根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根竹竿容易弯,三根麻绳难扯断。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5、

小池(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6、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滕王阁序》

7、保护环境的宣传语:芳草青青,踏之何忍。

8、《古今贤文·合作篇(下)》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酒肉亲。豆角开花藤牵藤,朋友相处心连心。

10 第九册

1、

题秋江独钓图(清代 王士禛)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2、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3、观察的名言:

观察,观察,再观察。——巴甫洛夫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伽利略 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苏霍姆林斯基

4. 成语故事补充: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画蛇添足 负荆请罪 愚公移山 卧薪尝胆 闻鸡起舞 悬梁刺股 老马识途 凿壁借光

5、跟戏曲有关的谚语: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要练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若要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艺多不压身,艺高幼时功。 百日笛子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

6、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请君入瓮

唇亡齿寒

退避三舍

指鹿为马

围魏救赵 背水一战

7、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 螳臂当车

滥竽充数 掩耳盗铃 买椟还珠 东施效颦 邯郸学步

8、生活中不能没有绿色!

知识就是力量。

水,生命之源。

9、朝代歌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10、哀鸿遍野 妻离子散 逆来顺受 官逼民反 忍无可忍 逼上梁山

劫富济贫 铤而走险兵来将挡 水来土掩 替天行道 志存高远

11、水浒故事:《武松打虎》《杨志卖刀》《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林冲雪夜上梁山》

12、说名道姓:

省査任盛单

华乐仇燕

和强盖解

於宁应干

过区翟朴 佘冼曾菅

夏侯诸葛欧阳上官

尉迟司马

端木呼延 东方皇甫

令狐轩辕

第十册

1、有关看的词语:左顾右盼 东张西望 高瞻远瞩 睹物思人

一览无余 面面相觑 虎视眈眈 登高眺远

2、仪态风貌:风流潇洒 气宇轩昂 温文尔雅 文质彬彬 仪态万方

神采奕奕 满面红光 威风凛凛 相貌堂堂 风度翩翩 落落大方 处之泰然 习以为常

3、令出如山 振臂一呼 浩浩荡荡 络绎于途 惊涛骇浪 水土不服 讲和通好 观风问俗 奇珍异宝 互通有无 五湖四海 心悦诚服

4、桃红柳绿 芳草如茵 骄阳似火 大雨倾盆 金风送爽 万里无云 风雪交加 寒气袭人(春夏秋冬) 岁月如流 一刻千金

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5、头头是道 娓娓而谈 信口开河 夸夸其谈 理直气壮 侃侃而谈 胡编乱造 无稽之谈 海阔天空 无所不谈 拾人牙慧 老生常谈

6、对称的古都—北京

音乐之都—维也纳

花城—法国巴黎

雾城—英国首都伦敦

佛教之都—曼谷

沙漠古都—开罗

绿色首都—莫斯科

狮城—新加坡

水城—威尼斯 日光城—拉萨

春城—昆明

7、

清平乐 六盘山 (1935年10月 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8、《上下五千年》 大禹治水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李广射虎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刘备三顾茅庐 郑和七下西洋 林则徐虎门销烟

9、节约用水的成语:滴水成河 积水成渊 细水长流 饮水思源

10、公益广告:水是生命的源泉,农业的命脉,工业的血液。

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珍惜水资源。

假如人类不珍惜水源,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的眼泪。

第五篇:六年级12册语文课文内容复习要点

第一单元 壮丽山河

1、本学期培养的学习习惯: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②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2、《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词作者是胡宏伟,曲作者是王世光,作者以雄浑的气势,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热爱、依恋,全诗用第二人称,全诗的中心句是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第一小节,写了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第二小节写了长江的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A、课后题三: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是因为长江源远流长,资源丰富,滋润着、养育着两岸的动植物。

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是因为长江无私奉献,哺育着各族儿女,胸怀宽广,像母亲般纯洁、神圣。

B、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是我国的第一大河,它与黄河都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C、描写长江的诗句: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②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④星垂平野阔,日涌大江流。 D、描写黄河的诗句:

①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③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④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E、我国的名山大川: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九华山、普陀山、武夷山、黄山。 F、背诵、默写课文。

3、《三亚落日》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运用清新活泼的语言,准确生动地描绘了三亚落日美丽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美丽的风光的赞美。 A、《三亚落日》中依次将落日比成孩童,大红灯笼,跳水员。 B、“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总括全文,点明题意,是点睛之笔。

C、三亚在我国海南岛的最南端,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素有“天然大温室”、“东方夏威夷”、“天下第一湾”之称。 D、背诵课文

3、4自然段。

E、课后第3题(品味一下带点词在句子里所表达的情感): ①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担心”表示不放心,表现了“白鸥”飞翔得很低,让人觉得接触到海面了。)

②……生怕眨眼的一瞬间,那盏红灯笼会被一只巨手提走。(“生怕”表现了人们全神贯注地欣赏落日之美。)

F、美妙绝伦:美好到了极点。硕大无朋:朋,比。大得无与伦比。

赤朱丹彤:赤,红色;朱,大红色;丹,一般红色;彤,红色。本课指程度不同的红色。

4、《烟台的海》这篇课文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了烟台的海独特的景观:冬日的凝重,春天的轻盈,夏天的浪漫,秋日的高远及在大海的背景下烟台人的劳动与生活,激发人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A、全文围绕“独特”这个中心词展开,行文结构:总——分——总,按季节(冬春夏秋)的顺序描写烟台的海上景观。

B、为什么作者把烟台的海说成是“画”,是“广阔的背景”,是“壮丽的舞台”? 答:说它是一幅画,是因为它像画一样美丽多姿,说它是广阔的背景,是因为它是烟台人物质文化生活的依托,说是壮丽的舞台,是因为它为烟台人的生存、发展、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C、背诵课文。

D、课后习题2(体会两个“扑”字的细微差别):

①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扑”让人感到了海的壮观景象。)

②……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扑”展现了“微波泛起”的可爱与轻盈。)

E、前赴后继:前面的人冲上去了,后面的人紧跟上来。形容奋勇向前,连续不断。

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5、《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是叶圣陶,是一篇游记。课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的路上,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明艳的景色,欢唱的溪流,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奇、大”,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秀丽山河的热爱。 A、叶圣陶:中国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B、课文浏览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另外,从课文中有关写泉水的语句可以看出“泉水流经的路线”也是文章的线索,泉水从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山下。 C、背诵第5自然段。

D、课后习题3(体会带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挤压”“稍微”“准会”(采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突出表现了山石离“我”很近,表现了孔隙的小、窄、低。)

②“再加上”“即使……也……”(不仅说明石钟乳、石笋形状各异,更强调了它们颜色多样,值得观赏。)

6、练习一

A、拟人的修辞方法

注意点:(1)直接把一个事物当作人来写,拟人句中不要出现“像”、“好像”、“仿佛”等词语。(2)拟人句要写得恰当。(3)灵活运用拟人句能够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可以使句子更生动有趣。 B、背诵成语。

寒冬腊月

北国风光

风刀霜剑

塞外边疆

漫天飞舞

纷纷扬扬

银装素裹

雪照云光

狂风暴雨

雪上加霜

风卷残云

神清气爽

第二单元

正义必胜

7、《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叙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恺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A、卢沟桥事变:也称“七七事变”。 “九一八变事变”:1931年9月18日。 B、背诵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C、课后习题2(体会带点词语的感情色彩):

①“偷偷地”、“摸”揭示了日本军队的险恶用心及卑鄙的行径,带有鄙视的感情色彩。

②“悄悄地”“进发”表现了我国守军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含有表扬、赞许之意。

D、积累本课有关战斗场面的成语:人仰马翻

哭爹喊娘

鲜血四溅

狼狈而逃

鬼哭狼嚎

抱头鼠窜

E、万籁俱寂: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形容四周非常寂静,没有一点声音。

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众寡悬殊:众,多。寡,少。悬殊,相差很远。双方人力多少相差很大。 出乎意料,来不及防备。抱头鼠窜:形容急忙逃走的狼狈相。

震耳欲聋:欲,快要。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同仇敌忾:忾,愤恨。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夜以继日:日夜不停。多用以形容人勤奋。

猝不及防:猝,突然,出乎意料。

恼羞成怒:由于羞愧怨恨出发怒。 如火如荼:荼,茅草的白花。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来比喻军容之盛,现在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

8、《半截蜡烛》这篇课文生动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A、课文以“半截蜡烛”为叙事主线。

B、课后习题2(想一想带点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①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似乎”一词准确地反映了危机的过去只是暂时的。) ②……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似乎”逼真地反映伯诺德夫人此时紧张的心理,不能去掉。) C、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沉着冷静、机智勇敢。

9、《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文章真切而生动地叙述了聂荣臻将军关心照料在战场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把她们送往日军驻地的经过,反映了聂将军宽仁大义和中日人民浓厚的友谊。 A、日本人民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因为聂将军无微不至地照顾两个日本孤女。称他是“中日友谊的使者”,是因为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大襟怀缔结了中日人民的友谊。

B、课后习题2(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并联系课文体会这段话所含的思想感情): “杀害”是指非法杀死。“受害”是指遭到损害或杀害。“伤害”是指使受刑损害。这句话突出表现了聂将军的国际主义精神和至仁至义的品质。 C、背诵聂将军的两段话。

D、聂荣臻:中国无产阶段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宽仁大义、胸襟宽广、慈善心肠) E、十大元帅:朱德、叶剑英、聂荣臻、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贺龙、林彪、彭德怀、刘伯承

F、无辜:辜,罪。没罪的意思。

至仁至义:至,最。最仁爱,最讲正义。

10、练习二

A、认识农具:木犁、耙、耧、镰刀、锄头。 B、读读诗句,说说下面带点的词语和什么农具有关。

昼出耘田夜绩麻。耘田:锄草(与锄头有关),也可泛指种田。 童孙未解供耕织。耕:耕田,用犁把土翻松(与木犁有关)。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锄禾:用锄去掉禾田里的杂草,翻松土壤(与锄头有关)。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种:播种(与耧有关)。收:收割,收获(与锄头有关)。

C、背诵《夏日绝句》。

人杰——人中豪杰。项羽——秦末农民起义的首领之一,自称西楚霸王。 D、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英语六级历年pdf下一篇:用友erp功能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