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话题设计

2022-11-15

第一篇:阅读教学中话题设计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已经占主导地位,而关系到阅读教学质量,最为讲究的首推提问设计。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经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是课堂教学使用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提问设计的得体、精巧,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和阅读的欲望,培养他们表达的兴趣和习惯,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促使他们掌握知识,发展智力;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获取知识,积极探索,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对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能起到极大作用。

在英语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中,教师要注意提问的质量;提的问题要明确具体,要有启发性,难易适度,能为学生所理解,符合学生的水平,使学生有思路可循,而不能 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提问要有训练思维能力的价值,学生不动脑是回答不下来的,但经过努力,是一定能答出来的;提问对象要普遍,对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问题要适当地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问题与问题之间,在 内部联系上要相互衔接,层层深入;问题设计要有计划性,要全面安排提问内容,不能信口开河。据此,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精心组织,甚至对某一个问题学生可能有的几种回答;对于学生这种或那种回答 怎么引导,怎么分析,怎么有意识训练学生能力等,都要在事先有所估计,有所考虑。笔者根据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就提问设计谈几点看法。

一、提问要诱发学生兴趣。如果我们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过于浅显,或过于简单、容易,学生就 可以几乎不动脑筋回答,一哄而上或脱口而出,这只是一种很表面化的“积极”与“热闹”,实际上学生思维仍停留在低级、单一的水平,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设计问题应该在学生现有逻辑思维的 水准下,换换角度,换换说法,凡问必曲,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智力,努力学好英语。如在教学JEFC BOOK 3 , Lesson 54-55《Christmas Day》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一组问题:

①Is Christmas Eve the night of December 25th? ②Why do children in England put stockings at the end of their beds before they go to sleep on Christmas Eve? And if you're a child in England,what will you do that night?

③What does Father Christmas do on Christmas Eve? And can you imagine(想象)his action(做法 )? ④Do you think there is really a Father Christmas in the world?

⑤Why do the children get up early on the morning of Christmas Day?And what about you on the morning of the New Year? Why? 因为问题设计时考虑到学生兴趣,课堂上许多学生跃跃欲试,竞相发言,动口动脑,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二、提问设计要设阶梯,层层递进,逐级攀登,以完成教学任务。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我们尽量设计一些铺垫性的问题,依据学生水平,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近及远,一环扣一环,逐步解决大问题,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看,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如教学JEFC BOOK 3 , Lesson 42-43 《Thomas Edison》一课的问题设计可以一个比一个难,一个接一个揭示文章的主题,使学生逐步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所学知识,向问题本质靠拢,培养分析理解能力。在提问设计时,我抓住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心 理,逐层展开,步步深入,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①Who was Thomas Edison?

②Why did Thomas Edison sit on some eggs one day when he was five years old? ③Why did Tom's teacher send him away from school?

④Do you think Tom was clever? Why? ⑤Why was Tom's mother saved?

⑥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fact(事实)that Tom's mother was saved?

这六个问题的设计基本包括了这两篇文章涉及的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等,通过由浅入深的逐步分析和理解,使学生掌握知识,让学生思维在问题的坡度上步步升高,最终达到“能自己跳起来摘到果子”的理想境界,迫使学生在定势范围内连续思维。这种提问设计的程序应该说是合理的。

三、提问设计应有“度”。,它应该包括提问设计的难度、深度(铺垫 性设问)、亮度(讲究感情色彩,抓住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新接受信息不适应而产生的心理失衡,提出问题,打动学生的心)、跨度(抓住教材重点、难点,问得集中,施行浓缩法,加大问题容量)、角度、精度、密度 等,尤其是提问设计中的难易度的把握。提问有一定难度,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注意力,刺激学生思维,让学生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当然要注意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这要求我们教师设计 问题时,要看准,要有眼光,要恰到好处。我们不能凭借主观想象,想当然,推已及人,胸中无数,而是要通过摸底调查,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如果提问太易,学生就会不以为然,失去提问价值,教师也会失去与学生沟通的机会,浪费教学时间;如果提问太难,学生不敢答,不能答,就会损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信心。当然,提问的难易适度还有两个标准:①问题本身;②具体学生的素质。倘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又能够想到这两点,教学双方必然会呈现如鱼得水般的景象。比如教学《Thomas Edison》一课,我们可根 据学生预习情况,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实际出发,利用有关提示,引导开启学生求异思维,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学习了JEFC BOOK 2 ,Lesson 18 Animals后,我给出这样一个题目让学生们讨论:If dangerous animals are not in cage, how can people visit them? 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他们各抒己见,展开热烈讨论。如: People can wear some kinds of special suits that keep them safe. People can give the animals meat to eat so that they will not hurt them. People can ride bikes which are made of glass or metal to visit dangerous animals.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认识事物的多种可能的结果,以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四、提问设计要“巧”。在英语阅读教学的提问设计中,教师对题型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因为从纵向看,它必须考虑因课堂教学流程中各个时机、环节的不同而不同;从横向看,则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有所区别。如此纵横交织,就必须用多种提问方式来体现不同的教学功能,才能适应提问的运行机制。这就要求 教师匠心独具,在“巧”字上下功夫。一般地说,①要采用多种提问方式,如投石激浪式、选择比较式、填充补续式、检查整理式等。②要讲究操作调控方式。要注意提问的时机、提问的对象、提问的方式 、答问的评价等。③要防止提问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提问忌深、忌偏、忌浅、忌滥。④要讲究提问的逻辑:问题要合理,概念要清楚,表达要明确,答案要未知。在英语教学中,提问设计的“巧” ,越来越显出其重要作用,既能节省教学时间,又能提高教学质量,此法必须持之以恒。如在教学JEFC BOOK 3, Lesson 74 《The Great Green Wall》一课时我所作的问题设计

①What does the Great Green Wall mean?

②What does the Great Green Wall do?

③Why was the Great Green Wall built?

④What should we do after reading this passage?应该说是“巧”的:问①从课文内容本身提出问题, 投石问路,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的情绪;问②在问①基础上更进一层,因为有问①铺垫,学生已尝到甜头,感到学有奔头;问③承前追踪,探求因果,使提问跌宕有致;问④向纵深处又作探索,要学生去“跳一跳”摘到果子。如果教师在操作过程中能把握提问时机,掌握火候,启发引导,那么,本课的教学重点就得到了落实, 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得到了又一次训练。

五、提问要注意对学生回答的处理。有丰富课堂教学经验的教师,对于学生回答,不会不作出处理,不会不作出恰当的评价,这个教学环节不能省,不能松。当教师自己评价学生的回答时,必须肯定学生什么地方回答得好,回答得正确,什么地方回答得不正确,或不够正确,并指出原因。这样做,就能使学生对掌握的知识 是非分明,界限清楚,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而切忌对学生的回答作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评价,甚至不作评价。不少青年教师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应引起足够重视,这个教学环节疏忽不得。 一般地说,教师应向全班学生提出问题,待学生略作思考后,指名学生个别回答。学生答题后,教师应再恰当地指名其他学生,引导他们对这一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评价。这样做,有利于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到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上来。如果原来指名的学生,仍然不能订正、补充前一学生的回答,教师可再另换一个角度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并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听取别人的发言,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作答,教师作概括 、小结性的评价,以求得问题较全面、较透彻的解决。这样做,才能加强学生对知识记忆的刺激,加深记忆印迹,学得扎实、全面。

六.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多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再说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产生疑问和解决疑问的过程,因此教师在阅读指导中要善于激疑,鼓励学生质疑多问,让学生把疑问一个个提出来,触类旁通。即使某些提问是低层次的甚至是错误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以便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如教JEFC BOOK 2 ,Lesson 78 时,笔者引导学生质疑:Why didn't Lin Feng come to school that afternoon? 学生因此而引发多种类似的问题:When did he write the diary? What was the weather like? What day was it? Why did his classmates go to Summer Palace? 这样由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由浅入深,更能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致于学生提出Is it very tired to look after a baby? What about looking after an old man? 这样一来,既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又能使学生面对日趋老龄化的社会,其尊老、爱老的中华美德得以发扬光大。

英语阅读教学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多因子动态结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关系到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必须充分重视。提问设计,作为阅读教学的一个聚焦点,更应作全面的理论研究和反复的实践探索。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设计是否恰当,是否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关键是教师必须做到既备课又备人,设计什么问题,层次深浅的安排,对“度”的把握,对“巧”的研究等等,都要在深入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来考虑。只有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才能对提问的角度、引导的方法、预期的效果等做到胸中有数,作出合乎科学的设计 .

第二篇: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常见的课堂提问类型:

1、有效提问和无效提问:

2、无效提问:过于简单、过于繁琐、内容雷同、模糊不清

3、有效提问:难易适中、具有启发性、内容具体、体现学生主体

4、直接提问和间接提问:

5、口头提问和书面提问

6、宏观提问和微观提问

一、问题设计的重点在主问题的选择

1、 什么是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

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琐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它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支撑作用,能从整体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提问或问题。

2、 主问题的特征: (1)从设问内容上看,主问题是经过精心思考概括的,是可以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而非“是否”来简单回答。

(2)从设问时机上看,主问题是有意安排的具有一定思维科学顺序的,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作用,而非随意地一时兴起。

(3)从设问效果上看,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有内在牵引力,并能形成教学活动板块,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而非转瞬即逝。 例:《长亭送别》主问题设计:

(1)这是一个关于___________的故事。 (2)故事中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为什么? (3)本文中你认为最值得品味的语句有哪些? (4)如果让你置身故事中,你最想对谁说什么话?

3、研究设计主问题有什么教改意义

能减少无效提问,能带动整体阅读,能深化学习活动 例:对关键语句主问题设计意义

(1)促使感悟:本文中的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是什么?为什么?

(2)激发联想:本文的某一句话让你想到了什么?你为什么这么想? (3)深入主题:你能从这句话中看出作者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吗? (4)引发质疑:对这句话你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4、如何进行主问题的设计

(1)初读阶段:以问题牵动对全文理解,凝聚阅读兴趣,提高品读质量。 例:为什么说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女?(《祝福》)

为什么要以一群女人来写一场战争?(《荷花淀》)

(2)主体阶段:以问题形成教学活动板块,形成清晰教学思路,激发学生参与讨论。 例:课文共写了几次祝福,设想一下祥林嫂在每一次祝福来时都想说些什么?(《祝福》)

课文写了女人们哪些活动?讨论一下她们卷入战争是因为必然还是出于偶然?(《荷花淀》)

(3)深化阶段:以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寻文章主题、意义、风格,形成教学波澜,制造教学高潮。 例:“祥林嫂是注定要往死路上走的”,那么谁该为祥林嫂的死担负责任呢?(《祝福》)

有人说,通过女人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你能用课文中的细节加以说明吗?(《荷花淀》)

二、问题设计要形成易于操作的“问题流” 例:《促织》基于“小说要素”的设计

(1)本文说的是一个怎样的怪异的故事?

(2)故事是以什么线索展开的?情节有何特点? (3)在小说中人物的感情是不是一成不变的? (4)你能从人物命运变化中读出什么?

(5)这个故事让你来写,你会安排这样的结局吗? (6)通览全文,你认为这样的故事是悲剧还是喜剧? 例:《孔雀东南飞》中的问题设计:

1.焦仲卿的母亲出于何种心理让儿子休妻呢? 2.除了殉情,刘兰芝和焦仲卿们还有哪些路可走?

3.与焦刘遭遇相似的陆(游)唐(琬)却走了另一条路,这又是为什么? 4.爱情如此美好,但是什么让爱情偏离了航向?

三、问题设计的思维焦点在文本语言 例:《项脊轩志》解题导入: 课文中写“项脊轩”,除了称“轩”,其它的字还有“阁”、“室”,作者是随意用的吗?称“轩”带有怎样特殊的生活感受? 例:《项脊轩志》细节教学

你认为课文中最让你感动的细节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找出并翻译、评点分析、给评点内容拟题、形成细节图) (1)优美恬静的月夜桂影图 (2)颓败凌乱的家道衰落图 (3)真挚深沉的至亲关爱图 (4)勤勉发奋的书生苦读图 (5)一往情深的夫妻相伴图 例:《药》中数字艺术

(1)三个与钱有关的动作(掏、按、抓)

(2)五个“无声意义符号”的道具(灯盏、茶桌、夹被、大铜壶、橄榄) (3)华老柱说的“24”个字 (4)三种可怕的颜色

黑(黑夜、黑衣、黑眼圈) 白(白发、白光、白胡子) 红(红眼、红圈、红包子)

四、再有创意的问题讨论也不能脱离文本、脱离语文 例:(1)杨志如何押解生辰纲才不会丢失呢?应该注意什么? (2)《陈情表》中“忠孝”对今天人们有何启发? (3)《面朝大海》中讨论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 ? (4)有人说,愚公没有环保意识,经济头脑,移山不如搬家,你怎么看?

五、问题(讨论)教学的现存弊病:“四不两假一无”

(1)不给时间(2)不给背景 (3)不给方法(4)不交锋辩驳 (5)假答案、假统一(6)没有结果(任何结果)

六、什么问题需要讨论

(1)涉及到思想方法,讨论增进价值; (2)涉及到事物本质,讨论增加理解; (3)比较于其他方法,讨论经济有效。

第三篇: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任明新

《中学语文教学》 2007年第8期

目前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大多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对学生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的几个环节设计也往往能做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由语言到手法等。其环节设计大体可以用一个永恒不变的程序进行教学:1.激趣导入;2.朗读课文;3.整体感知;4.合作探究;5.美点赏析;6.拓展延伸;7.创新训练。

这样六七个程序的设计对于一篇现代文的阅读来说是诚然不错的。然而很多的课听下来以后,给人最强烈的感觉是虎头虎尾马蜂腰。“激趣导入”和“作者简介”等很精彩,“拓展延伸”的内容很丰富,然而对于文本的语言却知之甚少,多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尤其是不少教师在“合作探究”的名目下让学生讨论的问题,其设计往往过于繁多、零碎,抓不住文章的重点,突不破文章的难点,品不透文章的妙点,没有围绕文章的重难点精妙点进行必要的精当的主问题设计。因而尽管课堂气氛显得十分活跃和热烈,但对文本却是走马观花,所得甚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让学生实现以上种种目标,就必须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语言内部,汲取文本语言的养分。如此,方能改变目前对文本语言浅尝辄止、浮光掠影式的阅读弊端。我以为对每一篇课文或每一节课作一个精当的主问题设计是可以起到以一驭

十、提挈全篇的作用的。

教学的主问题就是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

主问题的设计要深,要能迅速提挈全篇的学习,要能奋力搅动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的主问题设计呢?

1.要紧扣教学的重点设计主问题

教师在确定每一篇课文及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就要明确其中的教学重点,要把解决教学重点作为教学的主体任务。

从文章的主旨入手设计主问题是紧扣教学重点的捷径。例如,《邓稼先》一文是表现邓稼先作为“两弹元勋”如何为祖国核武器事业做贡献的传记性文章,此文用六个小标题提起全文,脉络清晰,条理分明。每一个标题均能起到概括本部分内容的作用。于是,在解题和充满深情的朗读及点评后,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文中哪个地方最让你感动,你为什么感动?可以是一个事例,也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词。这一主问题的设计,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到深入理解,到对人物精神品质的感受、学习,到对本文在写法上的收获,对语言的品味等,都一包袱拎起来了。

2.要为突破教学难点设计主问题

《土地的誓言》一文是“东北作家群”之一的端木蕻良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写的散文。此文抒发了难以遏止的思乡之情,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自己的誓言。从文章题目看是对故乡土地发出的誓言,主体内容在第二大段的后半部分,但作者却用了大部分的篇幅写自己对广大关东原野的热烈而深沉的热爱,以及故乡美好的生活所留下的记忆。

很多学生不易理解,就可依此难点设计一个主问题:作者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写自己对广大关东原野的炽痛的热爱以及故乡美好生活留下的印记?

围绕这一主问题,师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文中一浪高过一浪的感情波澜在作者发出誓言时已达到了高潮。很显然,文章大量的篇幅是从感情上为誓言的决心而蓄势,从内容上为发出誓言作铺垫。

3.要依据学生的学情设计主问题

我们要换位思考,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过程,把自己的阅读感悟转化为学生的内化体会。因此教师必须将阅读策略转化为阅读教学策略,让学生“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朱熹语),感受言语生命的活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如:鲁迅先生的《社戏》一文,以“我”看社戏的经过为中心情节。一般的教学设计多是按照小说的三个要素梳理情节结构,然后分析人物形象,赏析景物描写。这样的设计,难以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在将本文的情节从“事情”的角度概括为“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归航偷豆—六一送豆”八段情节以后,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情感特点、兴趣特点设计了两个主问题:1.你读哪一段情节觉得最有趣味,说说理由。2.你认为文中哪个段落或句子写得最精彩,说说理由。

因为文中有很多充满童真童趣的情节可以调动学生童年生活的体验,触动了学生的兴趣点、情感点,因而学生们说得兴味盎然。

主问题设计的切入点、难易度要紧扣住学生的认知点、兴趣点、情感点,教学才可能是高效的。

4.从课文的标题入手设计主问题

如: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的教学,在指导学生充分预习后,我从解题入手设计了一个提挈全文的主问题:你从题目中读到了什么?消逝前的罗布泊是怎样的,消逝后又是怎样的,是什么原因使它消逝了?围绕这一主问题,师生深入到课文内部,通过对罗布泊消逝前后的对比,深究出了它消逝的原因。

5.从关键词或关键句入手设计主问题

张晓风的散文《行道树》的结尾说:“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这一句是全文点明题旨的话,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收束。我就从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忧愁而又快乐”入手,设计了一个主问题:行道树为何忧愁,又为何快乐?从文中找出语句来理解。

通过这一组相互矛盾着的关键词,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理解行道树忧愁和快乐的真正内涵,从而深入理解了行道树在奉献中快乐着的奉献者形象。

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一文的第一段末句说:“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句领起了下文中的第

二、三段,在文中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可以扣住此句设计一个提挈全文的主问题:下文中那些句子写了奇山,哪些句子写了异水,作者是怎样表现他们的“独绝”的?

6.从事件的发展变化和人、事、理之间的关系入手设计主问题

这种设计适合于故事情节复杂曲折、人物众多、人物关系纷繁的叙事类作品。

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我就从小说的三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设计了一个主问题:文中人物鲁提辖、镇关西、金氏父女,他们是怎样互相对待的?各分三个步骤说明。

围绕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理顺小说的情节变化,鲁提辖对金氏父女是一问(为何哭),二赠(赠银两),三救(救出虎口);镇关西对金氏父女是一占(霸占金翠莲),二弃(赶走金翠莲),三诈(诈骗银两);鲁提辖对镇关西是一耍(消遣他),二揭(揭其罪),三打(三拳打死);镇关西对鲁提辖是一从(顺从伺候),二拼(拼命),三求(求饶)。

通过这样的梳理,人物关系一目了然,情节发展条理分明,鲁提辖的形象也呼之欲出了。

总的来说,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就是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于明析之中透露出细腻,这种高屋建瓴的设计风格直指教学目标,有利于达到高效目的。

第四篇: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安徽省濉溪初级中学 任明新

一、从一节精彩的公开课说起

2005年暑假,我在宁波国际万里学校听了著名特级教师邓彤老师在全国报刊协会举行的课堂教学大赛上上的一节示范课,课题是从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节选出来的《宝玉挨打》。

按大多数语文教师惯常的教学思路,要先大说特说《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相关剧情,然后可以先播放《宝玉挨打》的电视片段,其后再接触文本,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一系列问题或赏析语言。

然而,邓彤老师却未按此思路设计。而是用张爱玲和王蒙等几位现代作家对《红楼梦》的颇具新意的评价来激趣导入,然后扣住小说题目《宝玉挨打》,‚研究题目‛设计了两个主问题:

(一)为何挨打?

(二)贾政如何打宝玉?品味几个‚打‛的动词。在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以后,再让学生对小说中使用精妙的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细节、一段情节进行精彩评点(教师先做了一个评点示例)就显得信手拈来、水到渠成了。

何其精美的一节语文课!没有声、色、光、电等多媒体手段的渲染,也没有热闹非凡的辩论、说唱、表演,只是紧扣住题目设计了两个主问题,小说错综复杂的情节就理顺了,人物关系也弄清了,小说的主题、写法也明确了,整堂课始终都围绕课文的语言进行思维训练,进行精妙点赏析,大量汲取了小说语言的养分。何等朴素自然而又美不胜收的一节课!

二、当前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的现状 目前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大多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对学生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的几个环节设计也往往能做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由语言到手法等。其环节设计大体可以用一个永恒不变的程序进行教学:

一、激趣导入,

二、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四、合作探究,

五、美点赏析,

六、拓展延伸,

七、创新训练。

这样

六、七个程序的设计对于一篇现代文的阅读来说是诚然不错的。然而很多的课听下来以后,给人最强烈的感觉是虎头虎尾马蜂腰。‚激趣导入‛和‚作者简介‛等很精彩,‚拓展延伸‛的内容很丰富,然而对于文本的语言却知之甚少,多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尤其是不少教师在‚合作探究‛的名目下让学生讨论的问题,设计的往往过于繁多、零碎,抓不住文章的重点,突不破文章的难点,品不透文章的妙点,没有围绕文章的重难点精妙点进行好必要的精当的主问题设计。因而尽管课堂气氛显得十分活跃和热烈,大多数学生都纷纷发表了意见,但对文本这样一个精美无比的大花园却是走马观花,所得甚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让学生实现以上种种目标,就必须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语言的内部,汲取文本语言的养分。如此,方能改变目前对文本语言浅尝止、浮光掠影式的阅读弊端。我以为对每一篇课文或每一节课作一个精当的主问题设计是可以起到以一驭

十、提挈全篇的作用的。

三、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的原则

什么是教学的主问题? 就是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要具备‚三力‛,既要具有吸引学生参与的牵引力;具有在教学过程方面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又要具有在课堂活动方面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

主问题的设计要新,要深,要能迅速提挈全篇的学习,要能奋力搅动学生的思维。

在对主问题的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要紧扣教学的重点设计主问题

教师在确定每一篇课文及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就要明确其中的教学重点,要把解决教学重点作为教学的主体任务。

如:莫怀戚的《散步》一文,体现了一家三代四口人浓浓的亲情。这是本文的主题,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据此重点,教师在指导学生充满情感地朗读课文后,为本文拟换一个新标题与原标题比较,然后就可以设计一个主问题:你从文中哪些语句体会到了浓浓的亲情?

通过这一主问题的设计,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赏析了其中蕴涵的三代人浓浓的亲情,很轻松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

2.要为突破教学难点设计主问题

《土地的誓言》一文是‚东北作家群‛之一的端木蕻良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写的散文。此文抒发了难以遏止的思乡之情,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自己的誓言。从文章题目看是对故乡土地发出的誓言,主体内容在第二大段的后半部分,但作者却用了大部分的篇幅写自己对广大关东原野的热烈而深沉的热爱,以及故乡美好的生活留给的记忆。 很多学生不易理解,我就依此难点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作者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写自己对广大关东原野的炽痛的热爱以及故乡美好生活留下的印记?

围绕这一主问题,师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文中一浪高过一浪的感情波澜在作者发出誓言时已达到了高潮。很显然,文章大量的篇幅是从感情上为誓言的决心而蓄势,从内容上为发出誓言作铺垫。

3.要依据学生的学情设计主问题

山东省青年名师朱则光老师这样说:‚学生的学情永远是教师教的原始出发点,一切为了学生,应当成为教师的课堂生命姿态:教学的准备是‘学生’——以学生的眼光审视文本;教学的序幕是‘学生’——着眼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学的起点是‘学生’——从学生的心头扬帆起航;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要贴着学生教;教学的归宿是‘学生’——让学生激动一阵子,更要管用一辈子。‛

我们要换位思考,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过程,把自己的阅读感悟转化为学生的内化体会。因此教师必须将阅读策略转化为阅读教学策略,让学生‚虚心涵咏,切己体察‛(朱熹语),感受言语生命的活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如:鲁迅先生的《社戏》一文,以‚我‛看社戏的经过为中心情节。一般的教学设计多是按照小说的三个要素梳理情节结构,然后分析人物形象,赏析景物描写。这样的设计,难以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在将本文的情节从‚事情‛的角度概括为‚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归航偷豆——六一送豆‛八段情节以后,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情感特点、兴趣特点设计了两个主问题:

1、你读哪一段情节觉得最有趣味,说说理由。

2、你认为文中那个段落或句子写得最精彩,说说理由。

因为文中有很多充满童真童趣的情节可以调动学生童年生活的体验,触动了学生的兴趣点,情感点,因而学生们说得兴味盎然。

主问题设计的切入点、难易度要紧扣住学生的认知点、兴趣点、情感点,教学才可能是高效的。

4.要紧贴住对语言的品味设计主问题。

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上海市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老师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

朱则光说:‚语文教学应该是‘贴着文本的地面,漫步在言语的丛林,穿行在字里行间。’‛

重庆市青年名师王君说:‚教师要以语言解篇章,以语言绘形象,以语言激情感,以语言开智慧。‛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说:‚千万别脱离了文本,千万别冷落了语言。‛

可见,教师在对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进行教学主问题设计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应当是对语言的品味,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

四、如何设计好阅读教学的主问题

1.从课文的标题入手设计主问题 如: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用长江大河生动形象地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以扬子江、黄河比喻我们的民族的精神,譬喻生动,哲理性强。

文章题目就点明了文章主题中两个要素及其互为条件的关系,教师可以就此设计一个主问题: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各是什么意思,两者之间有何关系?

学生结合课文可以说‚艰难的国运‛指‚艰难险阻的境界‛,‚很逼狭的境界‛,‚绝壁断崖‛,‚极其险峻‛,‚崎岖险阻‛;‚雄健的国民‛是指有雄健精神的国民。是艰难的国运造就了一大批有雄健精神的国民,只有雄健的国民才能改变艰难的国运。在国运艰难的时候,要发扬雄健的精神,为民族的尊严和发展而奋斗、牺牲。解决了这一主问题,全文通过生动譬喻所阐释的深刻哲理也就易于理解了。

再如: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的教学,在指导学生充分预习后,我从解题入手设计了一个提挈全文的主问题:你从题目中读到了什么?消逝前的罗布泊是怎样的,消逝后又是怎样的,是什么原因使它消逝了?围绕这一主问题,师生深入到课文内部,通过对罗布泊消逝前后的对比,深究出了它消逝的原因。

2.从文章的主旨入手设计主问题

《邓稼先》一文是由邓稼先的同学兼好友杨振宇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写的一篇表现邓稼先作为‚两弹元勋‛为祖国核武器事业所做贡献的传记性文章,此文用六个小标题提起全文,脉络清晰,条理分明。每一个标题均能起到概括本部分内容的作用。

对于本文的教学,在解题和充满深情的朗读及点评后,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文中哪个地方最让你感动,你为什么感动?可以是一个事例,也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词。这一主问题的设计,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到深入理解,到对人物精神品质的感受、学习,到对本文在写法上的收获,对语言的品味等,都一包袱拎起来了!

3.从文章的构思特点或结构脉络入手设计主问题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记叙了十九世纪的几位大作家星期天在福楼拜家里聚会交流的情况。刻画了四位作家的群像,个个神态活现,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却又气质不同,性格迥异。表现了作家们高雅的生活情趣和对文学创作事业的狂热追求。

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本文对人物气质、性格刻画的精妙传神,我一反很多老师将人物填表对比分析的方法(那样太烦琐且生硬乏味),为本文的教学主体设计了一个饶有趣味的主问题: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位作家,说一说理由。

这一主问题的设计,是在‚解题‛和‚绘声绘色读课文‛以及‚从插图中找出四位作家‛三个教学环节完成以后水到渠成而设置的主问题,这一主问题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几位作家特异的气质和感人的性格品质。

4.从关键词或关键句入手设计主问题

张晓风的散文《行道树》的结尾说:‚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这一句是全文点明题旨的话,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收束。我就从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忧愁而又快乐‛入手,设计了一个主问题:行道树为何忧愁,又为何快乐?从文中找出语句来理解。 通过这一组相互矛盾着的关键词,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理解行道树忧愁和快乐的真正内涵,从而深入理解了行道树在奉献中快乐着的奉献者形象。

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一文的第一段末句说:‚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句领起了下文中的第

二、三段,在文中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可以扣住此句设计一个提挈全文的主问题:下文中那些句子写了奇山,哪些句子写了异水,作者是怎样表现他们的‚独绝‛的?

5.从事件的发展变化和人、事、理之间的关系入手设计主问题

这种设计适合于故事情节复杂曲折、人物众多,人物关系纷繁的叙事类作品。

如:《鲁提辖拳打镇江西》这篇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描写细腻的小说,我就从小说的三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设计了一个主问题:文中人物鲁提辖、镇关西、金氏父女,他们是怎样互相对待的?各分三个步骤说。

围绕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理顺小说的情节变化,鲁提辖对金氏父女是一问(为何哭),二赠(赠银两),三救(救出虎口);镇关西对金氏父女是一占(霸占金翠莲),二弃(赶走金翠莲),三诈(诈骗银两);鲁提辖对镇关西是一耍(消遣他),二揭(揭其罪),三打(三拳打死);镇关西对鲁提辖是一从(顺从伺候),二拼(拼命),三求(求饶)。

通过这样的梳理,人物关系一目了然,情节发展条理分明,鲁提辖的形象也呼之欲出了。

教师就势作出精当的板书设计:

鲁提辖 镇关西(郑屠)

金氏父女 再如:鲁迅的小说《故乡》一文,可设计一个主问题:小说中‚我‛的故乡在二十年前后分别有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由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从文中归结出故乡在景物面貌方面、故乡人物方面、‚我‛和故乡人物的关系方面均发展了巨大的变化。师生沿着这一主问题研究课文,既理清了小说的情节,也明白了人物性格;进而就自然地归结了这篇小说的深刻主题。

总的来说,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就是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精炼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直指教学目标,达到高效目的。

通过合理有序的主问题设计,能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表现出一种高层建瓴的设计风格,有着鲜明的主体把握教学内容的特色,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于明析之中透露出细腻。

愿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将主问题设计的手法运用得更纯熟更精炼更高效吧。

参考书目:

1. 余映潮《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之三)

2.朱则光《在语文的路上幸福追梦》

3.王君《诗意的创新孕育青春之语文》《从〈春〉的教学看语文课的‚抓人‛和‚放人‛之道》

第五篇: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是当前最受关注的教育话题。要想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寻求更为有效的方法,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对阅读教学进行有效的问题设计。本文以《散步》一文的问题设计为例,提出了问题设计应关注学生的起点、问题设计应抓住教材的重难点、问题设计应走近作者写作的原点的观点。

问题设计 学生的起点 教材的重难点 作者写作的原点

一、关于问题导学及问题设计

新课改背景下,随着高效课堂的实施推进,学生的主体地位越发受到重视。教学更加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关注学生的“学”。教师也由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转变。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可实施问题导学法。问题导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创设问题环境,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来完成问题,获取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品质。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变以往教师“硬灌”、学生“死学”的局面,真正体现“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新理念。教师的“导”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用“问题”启发学生来自学、钻研,促进学生从渴望知道到主动求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问题的设计者,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鼓励者。

在问题导学法中,问题设计至关重要。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古语亦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提问是相当重要的。然而,并非所有的语文课堂教学提问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或形成有效的生成,尤其是当前语文教学遭到各方面的责难,其中课堂提问的失败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些肤浅平庸的提问,零敲零打、毫无联系的提问,单调、陈旧、八股式的提问,置学生于被动地位的提问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与学生智能目标背道而驰。这样的提问的结果,只能是得不到学生有效的生成。因此,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须先通过问题预设才能完成有效的阅读教学。

好的问题设计是引起学习活动的强烈刺激信息,具有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它使学生定向思考,注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它能引导学生发现、分析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它能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口语训练,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使师生交流思想感情、交流反馈信息;能发挥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作用;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加快教学的进程。

问题设计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散步》一课的问题设计

基于上面的认识,在执教《散步》一文时,我将教学主目标定为探究文章的主题。为了主目标的达成,我的问题设计分三大部分:

(一)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学生快速抢答问题

1.散步的时间

2.散步的地点

3.散步的人物

4.散步中发生了什么?(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5.什么分歧?(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6.谁来解决分歧?

7.为什么我来解决?(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8.我是如何解决的呢?(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9.最后是如何选择的?为什么?

10.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幅画面?(读出来)

11.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本文的主题。

(二)在对课文有了初读感受之后,再次思考问题

1.“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这种责任感课文中还有一段话有体现,哪一段?

3.用另一个词语来概括本文的主题。

(三)在学生再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合作探究问题

“其实我骨子里是想写生命”――《二十年后说散步》,你能理解吗?

链接材料:父死母垮

回读课文,你是否处处读出了“生命”?

三、《散步》问题设计引发的思考

(一)问题设计应关注学生的起点

“学生的学情永远是教师教的原始出发点,一切为了学生,应当成为教师的课堂生命姿态:教学的准备是‘学生’――以学生的眼光审视文本;教学的序幕是‘学生’――着眼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学的起点是‘学生’――从学生的心头扬帆起航;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要贴着学生教;教学的归宿是‘学生’――让学生激动一阵子,更要管用一辈子。”

所以,我们问题设计的切入点、难易度要紧扣住学生的认知点、兴趣点、情感点,应该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为起点,只有这样,教学才可能是高效的。而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问题,也正好遵循了传统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点。

《散步》这一课问题设计的第一个部分,我关注的是学生的起点。

《散步》一文出现在七年级上册(新版)第一单元,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单元学习要求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抓住重点难点问题,深化理解,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丰富多样的情感。根据刚进入初中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我设计的问题是快速抢答,抢答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问题的难度不大,这些问题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幅画面?”“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本文的主题。”这两个问题是第一部分中的提升,引导学生开始关注文章的主题。

教学实践说明,这个环节效果特别好,学生们踊跃抢答,马上进入到课堂和课文之中;因为问题关注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很多学生都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样就为第一部分中的最后两个小问题做好了铺垫,学生们发现,原来“跳一跳”,他们也能摘到“胜利的果实”,也会有收获。

(二)问题设计应抓住教材的重难点

当然,如果我们的教学一直都停滞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上,那么这样的教学是无效的,所以,问题设计还应该抓住教材的重难点,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去,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及语文素养。

在问题设计时,教师要理解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要紧扣教学的重点设计问题。

莫怀戚的《散步》一文,体现了一家三代四口人浓浓的亲情,但如果仅仅读出亲情这是远远不够的,亲情的背后,更宣扬了一个家庭的伦理道德及人所需要承担的责任。这是本文更深一层的主题,也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所以,我在本课的问题设计的第二部分,按序设计了3个小问题:

1.“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这种责任感课文中还有一段话有体现,哪一段?

3.用另一个词语来概括本文的主题。

这3个小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从关键句子、段落品味课文所表达的主题,经过细细的品味,学生豁然开朗,原来文章别有洞天!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所以,抓住了重难点,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这样的问题可以直接挖掘文章的主题,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三)问题设计应走近作者写作的原点

一般情况下,《散步》这一课学生能通过品读读出孝顺和责任,这篇课文也就到此为止了。

但是,我总觉得还不够。这是一篇寓意深刻而言辞冲淡的文章,是一篇越读越想读、越品越有味的文章。“只见表层,不见深层,是肤浅;由表及里,方为深刻。”确实,深度常常就是一篇文章的亮点,只要在亮点上下工夫,文本的解读就会满目生辉。而教师解读文本的深度对学生解读文本起着向导作用。因此,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我们在问题设计的时候应尽可能地走近作者写作的原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及作者对话,以实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和多元解读。

由于一些经典作品年代久远,学生在学习时会有许多障碍,从而对文本体验不深,理解不透,甚至产生曲解和误解。美学家朱光潜曾说:“文艺好比老酒,年代愈久,味道愈醇。但是时空的‘距离’如果太远,我们缺乏了解所必须的经验和知识,也就无从欣赏。”所以适时介绍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知其人入其世,是欣赏作品必不可少的环节。

莫怀戚曾这样说《散步》的写作契机:因为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此外,作者写这篇文章前刚刚经历父死母垮的家庭状况。基于此,我设计了第三部分的问题:

“其实我骨子里是想写生命”――《二十年后说散步》,你能理解吗?

链接材料:父死母垮

回读课文,你是否处处读出了“生命”?

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们马上沉静下去,在学生们独立思考过后,我让他们小组合作进行交流和再探究。这时,学生们似乎很有话说,讨论的非常激烈,一脸的兴奋劲。在接下来的全班交流时,我就听到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

有同学说:“‘南方初春的田野,铺展着生命的新绿,嫩绿的芽孢,消融的春水……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一切都透着生机,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铺写的是自然生命,这么充满生机的大自然,让我们充满了对生的渴望。”

有同学说:“‘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熬过了一个严冬……’,这个‘熬’字抒写的是人的生命,作者老母亲的生命如此珍贵,这个词充满了作者的担忧和庆幸之情。”

有同学说:“母亲刚开始不愿出来,后来竟被春天的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及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所吸引而改变走小路,可以看出母亲重新燃起了对生的渴望!”

还有同学说:“‘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两个‘蹲’和‘背’可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生命之源头和生命之延续,生命之泉汩汩流淌,绵延不绝。”

……

听着同学们的发言,我突然觉得很幸福,因为我看到了一个个独立而有思考生命,嗅到了来自生命的芬芳!

四、结束语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觉得,在《散步》这一课的问题设计中,我做到了!

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问题设计,如果我们可以时时关注学生的起点、抓住教材的重难点、走近作者写作的原点,把大问题分解成几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学生定能拾级而上,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学修养将得到不断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范丽恒:《教师不良的课堂提问观及其改善策略》,《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第8期

[2]施良方、崔允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姜雪杰:《语文有效教学实施策略探究》,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宋运来: 《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年5月

[5]黄厚江: 《享受语文课堂》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年7月

[6]《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1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运动会广播稿的写作下一篇:移动公司班组文化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