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书写忠诚范文

2022-06-29

第一篇:用生命书写忠诚范文

用生命铸就忠诚 用热血书写担当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用生命铸就忠诚 用热血书写担当》

有人说:“模范人物只存在于黑白银幕的革命片中”,也有人说:“先进人物仅仅停留在党刊报纸上”。然而,今天模范人物就在我们身边--- 他,就是我们金乡县纪委纪检监察室主任陈新宁。

从事纪检监察工作13年来,他连续8年受到县委、县政府嘉奖。由于长期高负荷工作,不幸患上脑瘤,2014年5月经抢救无效离世,年仅40岁。告别仪式上,近千人自发前来送他最后一程,一名曾因违纪被他审查的干部含泪说:“虽然他查过我,但也救了我。他走得太早了,真是可惜!”

在同事眼中,他低调、敬业、踏实;

在被查人员看来,他一身正气、铁面无私、刚正不阿;

他曾担任“第一书记”的唐庄村村民说,他为我们村操的心、跑的腿、吃的苦,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妻子李欣花说,真没和他过够。

陈新宁十几年坚守在基层纪检监察第一线,他用有限的生命为金乡县纪检监察工作“做了实事”,他用他的果敢担当为金乡县树立了风清气正的环境。他用生命谱写了忠诚爱民,用廉洁书写了两袖清风,用敬业诠释了责任与担当。用光辉而短暂的一生诠释了一名纪检监察干部的无私与奉献,奏响了一曲“忠诚、担当、干净”的赞歌,留给了我们无限的正能量,也让我接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和灵魂的净化。为此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工作人员,我决心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向陈新宁同志学习,做一名忠诚的卫士。

纪检工作是关系到党生死存亡的重要岗位工作,案件查办是纪检监察的主业,作为党的纪律执行者,必须对党绝对忠诚。“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只有忘记了心中的‘小我’,做到了思想行动上的‘无私’,才能做到‘无畏’,才敢于同腐败分子作坚决的斗争",陈新宁同志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在案件查处工作中,他有时连续几天几夜奋战在办案第一线,白天调查取证,晚上研究案情。在查出患有脑瘤、接受开颅手术后,他依然心系工作,病情稍有好转就又投入到工作中去。近年来,他和同事们密切配合,牵头或参与调查各类案件90余起,其中大案要案48件,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3000多万元,弘扬了正气,震慑了犯罪,捍卫了党纪国法的神圣和庄严。"向陈新宁同志学习,就是要像他那样,牢固树立"查办案件是尽职、有案不查是失职"的理念,有案必查、有腐必反、有贪必惩,以业绩写忠诚,以忠诚之心再写明天。坚决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二、向陈新宁同志学习,做一名干净的卫士。

纪检监察工作是腐败与反腐败、腐蚀与反腐蚀激烈交锋的最前沿,总会经受各种利益诱惑和人情攻势。陈新宁同志视廉洁奉公为座右铭,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自身硬,才能有底气”。他洁身自爱,把自身干净像眼睛一样呵护。对于金钱的诱惑,他不为所动;对同学、朋友、亲人,他不徇私情;他爱憎分明,对贪腐现象的恨和对人民群众的爱在他身上完美结合。担任第一书记,他为民请命,改电、修路、排涝„„把每一件事都办在了老百姓的心坎上。作为纪检监察干部, 向陈新宁同志学习,就是要像他那样,禁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干净办案,坦荡做事,自觉做到敬畏人民、敬畏法纪、敬畏权力,始终坚守干净做人、一心为民的底线。

三 、向陈新宁同志学习,做一名敢于担当的勇士。

“我的爸爸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虽然他不能经常陪我,也不如别人那么有钱,但他对我的爱都装在心里„„”这是陈新宁的女儿写的一段话。提起陈新宁,他的妻子说:“我和新宁共同生活的16年,是相知相爱的16年,他执着于工作,也深爱着家庭,他永远是我的好丈夫、孩子的好父亲„„”在党的事业和家庭的温馨面前,陈新宁同志选择了党的事业,相信对于家庭他也是满怀愧疚,但他无怨无悔;在监察工作中面对重重困难,他迎难而上、一丝不苟;面对违纪违法行为,他顶住阻力、敢于碰硬;这就是一种担当。陈新宁同志用行动诠释了如何担当。

纪检监察干部作为党的纪律的维护者,没有担当精神就做不好纪检监察工作。向陈新宁同志学习,就是要像他那样勇敢的扛起责任,为正义,为群众利益敢于较真碰硬,敢执纪、敢问责,善于打硬仗,勇于担当,只有这样才会让腐败分子望而生畏。 四 、向陈新宁同志学习,不断提升履职能力,做一名纪检监察工作的行家里手。

陈新宁同志坚持学习理论、政策和业务知识,即便在医院治病期间,也从未停止过看书学习。纪检监察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业务性很强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这就要求我们纪检监察干部一定要不断学习,广泛涉猎,注重借鉴各地反腐倡廉的有益成功经验,提高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能力,在工作中创新机制,改进方法,积极探索破解纪检监察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真正成为纪检监察工作的行家里手。

当历史走到今天,我们已经告别了那个血与火的年代。但作为一名纪检工作者,要在反腐败的战场上,开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要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维护好党纪国法的尊严;要在千百种利益争夺中,保护好群众的利益;

虽然反腐败斗争的形式会更加严峻,但榜样的力量会一直传承在齐鲁大地。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以陈新宁同志为镜,对照查找自身的差距和不足,用生命铸就忠诚,用热血书写担当。

同志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

用忠诚奏出执着的追求, 用干净擦亮殷切的希冀,

默默无闻担当奉献在江河大地,

真切切将“清廉之风”吹遍祖国神舟。 青山不会忘记, 绿水不会忘记 祖国不会忘记, 人民更不会忘记! 待到捷报传来时

采一束圣洁的百合花献给您—— 果敢担当的红盾卫士们, 人民爱戴您!向您致敬!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第二篇:用爱心书写教师的忠诚与生命的精彩

淇滨区一中

张鹏辉

2014年6月

用爱心书写教师的忠诚与生命的精彩

张鹏辉

张皓是淇滨区一中一位平凡的老师,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但就是他对学生的最平凡的关心和爱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

张皓老师出生于 1986年10月,本科学历,自任教起 ,一直担任数学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作为一名年青教师, 他服从领导分配 , 严格要求自己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在有限的时间内做高效的事情 。张皓老师能够虚心地向富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同时自己也认真钻研,精益求精,因而在业务上迅速成长起来.

在四年的工作中,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语言文明,举止端庄,以身作则,并用自己的品德言行来教育影响学生。他在实际工作中,讲敬业,比奉献,团结同志,绝对服从领导和学校的工作安排,对工作尽职尽责,敢挑重担。在工作和生活中他本着学校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坚定个人利益服从学校利益的信念.。

他是09年参加工作的,当年学校就安排他当了七年级六班的班主任。当他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踏进讲台时,他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多么自豪!然而,俗话说得好:醉后方知酒味浓,为师方知为师难。当教学的担子沉沉地压在他肩头的时候,当教育的烦琐深深地困扰着他的时候,他才真正体验到了教师平凡生活的滋味,体验到了其中的

艰辛和压力。初为人师,初当班主任,学校里的事“从头到脚都是新的”,白天忙班级琐碎事务,晚上夜深人静时才静下心来备课、批作业,因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使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记得一天晚自习放学后,他正在办公室批发作业,一个学生跑过来了说:“老师,班里两同学玩,一不小心把一个同学的头撞了一个大口子,血流不止。”他到现场后,一个女同学坐在地上,旁边都是血,他带着学生就往卫生院奔,垫付了手术费,等学生家长来了之后他才离开。在他当班主任这两年间他往卫生院一共去了六次,以至于有个外科医生都认识他,一次他给他开玩笑说:“人家当班主任都是天天下饭店,你这班主任怎么天天跑医院!”他笑而不语,因为他知道学生的安全比什么都重要。

第一个月虽然他每天全校第一个起来去监督学生上早读,上课竭尽全力的去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晚上看着每个学生都休息后才离开。但是这样的付出似乎没有任何成效,月考成绩下来后他们班的成绩竟然是七年级十个班的倒数第一,那一夜他抽了人生中的第一根烟,呛的他眼泪都流下来了,也许不是呛的流下来了。他苦闷,他不解,他失落,为什么他的比其他教师付出的多,但却收获了失败?为什么他的聪明听话的学生却考不过其他班的学生?为什么他的满腔热血却换来了倒数第一的称号?一时间他无法原谅自己,他都知道该如何面对他的学生,如何面对学生家长,如何面对自己接下来的工作。他曾主动找到校长,要求撤掉他的班主任,在校长的鼓励下他又振作了起来,认真总结他失败的原因。在认识教材上,他重新研读教材,把握重难点,在教学上他经常听老教师的课,学习他们讲课的技巧、

方法,在教学设计上他常常为如何能让学生轻松学习学会本节课的知识,如何深入浅出的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如何达到学习效果绞尽脑汁。经过半学期他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他们班在期末考试中终于考到了第三名,而且他教的数学他们班还有个学生考了年级第一。

为了更好的充实自己,锻炼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他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教研活动,不断尝试教改,多次参加各种培训.他在学校教学方法改革中大胆尝试,起到了带头作用,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积极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来指导学生。

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要教育好学生,首先要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四年来,张老师对学生思想上积极诱导,学习上耐心帮助,生活上关怀体贴。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亲切交谈,多方面了解每一位同学的生活和学习状况。他是在农村长大的,亲身经历了困苦的生活,所以他特别关心家庭困难的学生,尤其爱护特困家庭的优良学生,从多方面注意给予他们以温暖和关怀。

他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同学,无论学习成绩如何,他一样尊重他们人格权利,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从不用刻薄、粗俗的语言打击学生,尤其是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他经常与学生交换意见,耐心细致的做好学生思想工作。

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班级建设要成功,离不开任课老师的努力,作为班主任,他注重加强与任课老师的联系,及

时了解学生的成绩变化、上课表现以及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协同任课老师做好学生工作。

保持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也是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保障,作为班主任,他对全班学生一视同仁,都要做家访或电访,与家长互相交流学生在家和在校的表现,引导家长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让家长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通过他不懈努力,班级管理工作秩序井然,成绩突出,在学校班级量化考核中他班总分总分名列前茅。

张皓老师所取得的点滴成绩,源自于信念的力量,源自于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也是领导、老师、亲人、朋友像一块砖石铺砌成一级又一级的台阶,让他更接近太阳的光芒。正如他在淇滨区巡回演讲中说的:他将更加努力习文、躬行、诚信、尽忠,以尽爱岗敬业之职分;他将用心写下忠诚,更加勤勉的工作,在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上继续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在三尺讲台上闪亮人生激情,平凡岗位展现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形象。

第三篇:用青春书写忠诚

用青春书写忠诚用奉献诠释青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很荣幸站在这个演讲台上和大家一起分享十八大的精神!我叫张辉,来自严坪村志愿者党支部,我演讲的题目是《用青春书写忠诚用奉献诠释青春》。

青春是什么? 青春是初生的太阳,是希望;青春是新挂起的云帆,是起航;青春是离弦的利箭,是奋发;青春是严冬的早梅,是图强……年轻的我常常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年轻人的路该怎样走,才能使年华不至虚度,使青春不至荒废,人生不至于碌碌无为?怀着憧憬我不断追寻,为了梦想我努力拼搏,带着敬意,我一次次见证优秀典型的魅力;怀着激情,我一回回经历磨砺和锻炼。我愿做那无私的春蚕,为了我无悔的青春;我愿做那燃烧的蜡烛,将我的能量传递!

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十八大的精神让全国人民精神焕发、奋勇向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平纯收入翻翻的宏伟目标,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党的十八大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作出全面部署,我相信:各行各业的同志们和朋友们都会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更会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真抓实干的积极行动,意气风发地书写建设美好小河的新图景。我作为一名年轻的基层组织工作者,作为一名年轻的志愿者,我会用饱满的精神,用火热的青春,为党和人民多做贡献,用奉献的热情,诠释着自己的青春,实现自已美好的人生价值。

记得刚踏上讲台的时候,一些顽固派的学生让我焦头烂额,检查的各种材料写的我头昏脑胀,各种活动弄的我手忙脚乱。。。。。。但是好强的我绝不放弃,为了将工作做的更好,我特意精心准备了一个“点子收集本”,每当遇见困难我就会及时向领导和老同志请教,回到家后并将他们

的意见和建议记录下来,作为今后工作的指导;同时,我还备有一个“事件规划本”, 将手头的工作按轻重缓急的顺序安排规划好,所以每次我都能有条不紊的完成工作任务,也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了上一些良好的依据,正是通过这样日复一日的磨砺和锻炼,使我对组织工作与管理工作驾轻就熟了。回想过往的工作,我心怀感激,正是各种各样的工作使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沟通协调能力得到的很大的提升,组织策划能力得到了锻炼。。。。。。也许有人认为“基层工作“人少、活多,钱少、事多”干起来没劲!”,可我却认为正是能够在平凡之中追求伟大,在平静之中保持满腔热血,在平常之中强化责任,这才是最可贵的,这才是对党、对事业的忠诚!

今年6月24日,我们新成了一个志愿者队伍,并组建了一个志愿者支部,有着22个人的团队至今共开展了8次活动,为孤寡老人送去了生活用品;给留守儿童送上了衣服,书籍;为身患重病的女孩送去募捐款7000多元、多次组织志愿者前往医院探望并装饰病房等等,一次次的义务活动,一次次的爱心帮助,一次次的青春奉献,让我们的青春焕发着异彩!“甘于奉献,服务社会”闪闪发光的八个红色大字时时刻刻警醒着我们每们每一位志愿者,我们时刻都不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明示着自己的责任,一直用青春书写着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一直用无私的奉献诠释着对基层工作的热爱。同时我决心以本次活动为契机,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站好自己的岗,做好份内的事,让严坪这个边陲小村因志愿者的存在而更加美丽,让我们整个社会因志愿者的奉献而更加和谐。我们志愿者支部一定会在严坪村党总支的领导下,认真学习和领会十八大的精神,以实际行动带给严坪村民乃至全小河的人民更多的帮助,用我们的青春书写忠诚,用奉献诠释着我们的青春!

第四篇:用青春书写忠诚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同志们:

我们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说过: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人类。这是对我们青年人何等的激励啊。

可是,刚进入纪检监察战线的我却有些战战兢兢。有人说年轻是初生的太阳、远征的新帆,离弦的利剑。但这把剑如何才能用得好,怎样才能履行“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的誓言!在三项建设活动中,我找到了答案!

古人云:“君子诚之为贵”。忠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纪检干部,忠诚于事业是我们无悔的选择,忠诚于责任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忠诚于党和人民是我们无上的荣耀。在三项建设活动中,涌现出了这样一群纪检干部,他们把工作当生活,把群众当亲人,把维护国家的利益当成毕生的使命!因公殉职的达州市纪检干部游从文,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始终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在平凡的工作中塑造伟大的人格,这是忠诚;在灾情中牺牲的绵阳市纪检干部杨洁,在泥石流汹涌直下的危急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是忠诚!这一名名楷模们就像一盏盏明灯高悬天空,照亮了他们生命的征程,他们用行动诠释了这样的忠诚:“忠诚是用一生的时光把党旗下的红色誓言变成美好的

现实。”这如梵音入耳,让我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光荣的纪检干部,绝不能忘记“忠诚”二字!

我深知,作为纪检干部,我们是权力的监督者,必须具备较强的能力素质和过硬的思想作风,才能在严峻的反腐敗新形势下接好前辈们手中的利剑,让腐败分子没有藏身之处。年轻不是无知的借口,不是不作为的托词。在三项建设活动中,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让我感觉到了自己一天天的成熟,对于做好纪检工作也更加有信心:在一次次的专题讲座中,专家们耐心细致的讲解,让我对反腐败形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与腐败分子的斗争中有了更灵活的技巧;在一次次的读书交流中,同志们相互分享,让我拓宽了视野,思想也在交流中不断升华;在一次次的警示教育中,桩桩前车之鉴刺痛人心,让我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拒腐防变警钟长鸣;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中,群众的热情让我感动,与群众的情谊更加深厚,为民排忧解难的想法更加迫切……我发现,自己正在一步一步的向党的忠诚卫士和群众的贴心人不断靠近。

清廉公平断事理, 勤政正直做“公仆”。作为纪检人,我感到骄傲,从事纪检工作我感到自豪。我深知,自己在纪检监察的战线上还只是一名新兵,前面的路途还很遥远。但我始终会豪情满怀,开拓前行,上不愧党勤政之根、下不愧民廉政之源,在人生的征途中镌刻上忠诚的篇章。

第五篇:用智慧和忠诚书写“核武”人生

2015年1月9日上午,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评选结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揭晓,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于敏荣获了2014“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为他颁发了获奖证书并合影留念。颁奖仪式结束后,面对殊荣,于敏淡定而谦逊地说:“这个奖更应该属于我们的集体,没有同事们,我个人是难以取得今天这样成就的!”寥寥数语,尽显大家风范。

寒门之子发奋苦读,业精于勤学有所成

于敏1926年8月出生在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现归属天津市)一户普通人家,父亲是一位小职员,全家靠父亲的微薄收入度日。于敏自幼聪慧,深受父母喜爱,到了上学的年龄,尽管家庭生活比较贫寒,父母还是想法设法筹钱将他送进了学校,希望他好好学习,将来有出息。于敏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因此,自上学开始学习便非常用功,成绩在班里始终名列前茅。于敏读书的少年时代正值抗日战争时期,目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年少的于敏心中常常感到透骨的疼痛,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掌握本领,将来用知识救国,绝不能让日本恶魔永远在我们的家园里横行霸道!正是在这种信念支配下,于敏进入高中后,学习更加刻苦,门门功课第一,全校闻名。

1944年,于敏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机电系。上学不久,于敏发现:工科老师教学的重点主要放在教学生如何实际操作上,理论知识讲的相对较少。这种状况让于敏有些苦恼,因为自上学起,他一直喜欢理论探寻,于是经过一番努力,两年后于敏转到理学院物理系,开始了理论物理的学习。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发自内心的喜欢让于敏在理论学习和研究方面的天赋很快展现出来,赢得了老师们的欣赏,成为本专业的佼佼者。读书期间,于敏除了认真学习专业课外,还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各方面知识,图书馆里常常是闭馆那一刻最后离开的学生之一,久而久之同学们送给他一个“老夫子”的雅号。

1949年,于敏顺利完成本科学业考上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张宗遂教授,后来张教授身体欠安,于敏又在我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胡宁教授指导下学习。经两位教授精心指导和自己的刻苦努力,1951年于敏伴随着新中国初生的朝阳以骄人的成绩毕业。不久,在两位导师的赞扬中,著名科学家钱三强、彭桓武知道了于敏,经过一番了解,慧眼识才的二人果断将他调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当时这个研究所刚成立一年,钱三强任所长,王淦昌与彭桓武任副所长,正需要有才干的年轻科研人员,从此于敏开始了自己的科研人生。

进入研究所后,于敏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领导交给的课题不仅能圆满完成,还在一些问题上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其中不乏独到之处。于敏迅速在同期入所的年轻科研人员中脱颖而出,受到领导和前辈科学家青睐。1957年,以日本理论物理学家朝永振一郎为团长的日本原子核物理领域专家学者访问团来华访问,钱三强安排年轻的于敏参加了接待和学术交流。交流中于敏的专业学识与才华给朝永振一郎这位后来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日本科学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当他得知于敏从未出国到西方发达国家留学时,十分惊讶。访问结束回日本后,朝永振一郎发表文章对于敏大加赞赏,称他是中国“国产土专家一号”。

国之需我之责,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

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国家高层领导决定:我国开始探索、研究氢弹理论。当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还在研制中,之所要启动氢弹研制,是因为氢弹是利用原子弹爆炸的能量点燃氘、氚等轻核的自持聚变反应,瞬间释放巨大能量,其威力要比原子弹大得多。提前研究,就可以在原子弹研制成功后,快速研制出氢弹。

1961年1月的一天,一场大雪后的北京,银装素裹。正在忙碌的于敏,突然接到时任主管原子能工业的“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办公室通知,钱三强要找他谈话。于敏立即放下手头工作来到钱三强办公室,简单寒暄几句后,钱三强神情严肃地对他说:“我国要开始氢弹研制,经组织研究,上级批准,决定成立一个科研小组,由你任副组长,领导并参与氢弹原理研究,今天想听听你的意见!”钱三强的话让于敏有些意外,但他很快镇定下来,他心里清楚:自己一直从事原子核基础理论研究,而且已经取得一定成绩,此时转向氢弹研究,等于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一切从头开始;同时他也清楚:氢弹这类核武器研究,不仅任务艰巨,集体性强,还需要严格保密,长年隐姓埋名在外奔波,非常辛苦;但他更清楚国家的需要,于是毫不犹疑地表了态:“我服从组织安排,一定尽全力完成好任务!”就这样,年轻的于敏踏上了氢弹研制之路。很快,在钱三强、王淦昌、彭桓武的领导下,以于敏等为主建立起了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悄悄开始了氢弹技术理论研究。

当时我国面临西方国家的重重封锁,能查到的国外资料很少,国内也很少有人熟悉原子能理论,研究工作几乎由零开始。于敏知道,唯一的办法只有靠自己努力,在艰难中不断探索。于是他拼命学习相关理论,千方百计搜集国外信息。研究工作需要大量极为复杂的计算,而当时我国只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且95%时间安排给原子弹研制的计算,面对这种现状,于敏急中生智,想了个土办法:带领全组成员,每人手拿一把计算尺人工计算。他每天废寝忘食地工作,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常常大家下班了,他还在忙碌,同事们看他太累,纷纷劝他注意身体,可他总是微笑着回答:“为了国家需要,我个人累点没关系,不算啥!”那种急国家所急的心态溢于言表。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不久,一份份浸满智慧与心血的研究报告相继出炉,一个又一个未知领域被攻克,经过4年的努力,于敏和他带领的科研人员们对氢弹原理有了基本而深刻的认识,为氢弹研制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于敏曾经的领导、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彭桓武院士生前回忆说:“于敏研究氢弹完全是靠自己,他没有老师,因为国内当时没有人熟悉原子核理论,他的工作是开创性的”。

不辱使命力克难关,氢弹“爆炸”世界瞩目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全世界为之轰动。两个多月后,毛泽东主席听取国家计委有关问题汇报时提出:我们有了原子弹,氢弹也要快。此后,周恩来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下达指示:氢弹的理论研究要放在核研究首位。不久,于敏和科研小组成员一起被调到“核武器研究院理论部”,集中力量攻克氢弹。

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为氢弹研究增加了动力,也创造了条件。1965年9月,于敏带领一支小分队抵达上海华东计算机研究所,利用那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开始攻坚。当时计算机性能不是很稳定,使用时间又很宝贵,于敏便每天泡在计算机房里,一摞摞计算数据出来后,他便伏案、有时甚至趴在地上认真查看,仔细分析结果,分析不完,就带回宿舍稍事休息,继续琢磨。从0到9,这10个阿拉伯数字在很多人眼里是十分枯燥的,但在于敏眼里却像战场上奔腾的千军万马,他俨然是一位在演算纸上指挥这“千军万马”的将军,夜以继日地在浩如烟海的数字中计算、推演,寻找最佳方案,每天工作都在12个小时以上。很多时候,别人从计算结果中看不出来的东西,经他抽丝剥茧般一分析,就成了活知识。几经努力,于敏终于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解决了氢弹原理方面的重要课题,带领团队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方案出来后,经各方面专家认真讨论和完善,这份方案被确定为中国氢弹研究的主攻方案。此后,中国氢弹研究势如破竹,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几个月后的1966年12月28日即成功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

1967年6月17日8时,大西北罗布泊,一架载有氢弹的飞机进入预定空投区。随着指挥员一声铿锵有力的“起爆”命令,机舱打开,一颗氢弹带着降落伞跃出飞机急速下落。弹体降到距地面2900多米时,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过后,湛蓝的天空上腾起一团熊熊燃烧的大火球……红色烟尘急剧翻卷着,越来越大,越来越红。渐渐的,火球上方出现了草帽状云团,与地面卷起的尘柱汇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团巨大的蘑菇云。强烈的光辐射,将设在距离爆炸中心投影点400米处的钢板融化、700米处的轻型坦克完全破坏、近3公里处的一辆重约54吨的火车推出18米……很快,爆炸当量计算出来――330万吨。当日,新华社发布《新闻公报》,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的第一颗氢弹在中国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面对氢弹爆炸成功,于敏流下热泪,这泪水既有激动又有喜悦,同时无数个日夜的辛劳也伴随着泪水流逝而去。

我国氢弹的爆炸成功,打破了世界研究时间的纪录。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3个月,英国用了4年3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前苏联用了4年3个月,而我国仅用了2年8个月,堪称奇迹。丹麦著名核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玻尔访华,与于敏会面时,对他十分钦佩,称赞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是“中国氢弹之父”。西方通常习惯将科研领域中理论突破上起重大作用的人称为“某某之父”,可于敏对“中国氢弹之父”的称呼却不喜欢,他认为这种称法不科学,他不无风趣地说:“氢弹研制是一个大科学系统,需要诸多学科、各方面力量全面配合才能成功,我只是起了一定作用而已,氢弹总不能有好多个‘父亲’吧” !

氢弹爆炸成功后,于敏并没有回到自己感兴趣的基础理论研究领域,而是根据国家需要,继续在中国核武器研制中探索、前行。十年**结束,国家科技发展迎来春天,于敏意识到惯性约束聚变在国防上的重要意义,为引起有关方面关注,上世纪80年代,于敏和邓稼先基于对世界核武器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深刻研究和分析,向党中央提出了加速我国核试验的建议,后来事实证明:这项建议对我国核武器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88年,于敏和王淦昌院士、王大珩院士共同上书中央领导,建议加速发展我国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将它列入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

几十年来,于敏在科研上成就斐然,他的贡献也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认可:1980年他当选为中科院院士;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1989年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9年,中央军委召开大会,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他第一个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如今,于敏虽然从科研一线和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了,但他仍然关注着世界核武器发展的最新动向。最近他指出:现在的核武器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和新的历史阶段……如果我们丧失了威慑能力,就退会回到了上世纪50年代,就要受到核讹诈。但我们不能搞核竞赛,不能被一些经济强国拖垮。我们要用创新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方法,保持我们的威慑力。可谓言辞凿凿,意义深远……

于敏耄耋之年写过一首七言律诗――《抒怀》,诗曰:

忆昔峥嵘岁月稠,朋辈同心方案求。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身为一叶无轻重,众志成城镇贼酋。喜看中华振兴日,百家争鸣竞风流。

这首诗无疑是他真实情怀的写照,写出了一位科学巨匠的谦逊之心和拳拳爱国之情。面对这样一位宁静致远的老人,我们充满了敬佩。于敏先生,高山仰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医师节活动总结范文下一篇:一年级生字组词范文